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800字。

书是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写好读后感,让阅读更有意义。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8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
1. 构成我们生活的现实,并且制约着我们的三个事实:由于我们是在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贫瘠星球上生活,因此,我们是无法脱离它的;在地球上,我们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与我们同在的还有其他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多或少都会与他们发生关联;人类有性别之分;
2. “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3. 个体是通过他的感官来了解外界环境,并从中捕获信息的。个人的行为永远是被其认定的生活意义所限制的。
4. 当孩子意识到某件事受人关注时,他便不愿意再去克服了:德国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发现,出生于法官、警察家庭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要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是医生的儿童,患有神经病的概率也很大;传教士的孩子中很多都是问题少年;教师的子女很多都冥顽不灵。
5. 生活的乐趣主要是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
6. 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
7. 对于睡眠来说,做梦是一种干扰。其实,只有在现实压迫睡梦中的我们去寻求所面临问题的答案,并让我们感到为难时,我们才会做梦。
8. 教育应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的情况下进行,并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及合作技能为目标。
9. 青春期并不能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只是存在一些危险性而已。
10.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弗洛姆
11. 假如想要改变罪犯的行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指向一个目标:让他愿意与人合作。
12. 世界上任何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或者生活,都不允许我们提前为自己准备好后路。
13. END这本书前半部分有挺多晦涩的名词和句子,不太容易理解,不适合速读。不过还好,没有《思考,快与慢》读起来那么吃力。整体来说,前面是论述,后面是陈述。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800字阅读

[精品]读后感超越自卑800字模板


书是明灯,能照亮光辉人生。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写读后感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精品]读后感超越自卑800字模板”,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1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2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3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虐待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这样我们才过得更有价值、更充满幸福感。否则,赚得再多,升职再快,住房再大,内心永远感觉空虚、寂寞。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4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5

关于本书,少有人读到最后,不知是否这本书太过浅显,书中总绕来绕去讲着几个点,相比于弗洛伊德长篇大论的晦涩难懂,阿德勒深入浅出地阐述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问题,源于对自身生活的经历与对生活的理解。但不可否认,他为我们阐明了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生活,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阿德勒认为应该赋予生活“真正的”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绝对的,是基于人类的存在和目的特定范畴下的“相对真理”。从而摆脱自身缺陷或心理所带来的自卑感和毫无意义的优越感,为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追求个人利益的优越感是毫无价值的,然而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努力奋斗的人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活。

社交,职业,婚恋这三大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在处理这几个问题时,阿德勒一再强调,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人生中的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要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另外两个就会容易的多。

关于早期记忆和犯罪预防,作者认为人总会选择记住一些对他的处境影响较大的事件,儿时就会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认知,从而决定着日后的个人生活风格,如果发现孩子的问题,父母和老师应加以引导和纠正。

关于职业,作者认为首先解决好人际交往问题,积极结交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学会与人合作共存。母亲及其学校应尽快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个人兴趣,为日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在工作上屡屡失败,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年轻人,应先弄清楚自己的真正的兴趣所在,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

关于婚姻,作者认为应严肃地正确对待婚姻问题。在婚姻中,忠诚、真实、可靠以及毫无保留、无条件的爱不可缺少。夫妻双方关系是建立在互爱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没有哪一方是高高在上,哪一方是卑躬屈膝的。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全心全意为对方付出,共同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夫妻双方的合作为了彼此的幸福,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读这本书,也在一边学习一边自省,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错误观念的误导,以金钱的利益去看待职业问题确实是不可取的,幼时因母亲忙于工作,与母亲第一条关系纽带也没建立。导致自身合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前阵子还在优越感的路上举棋不定,差点又要走向错误的方向。深感自己的无知与认识水平有限,这就是一直寻寻觅觅追求无果的原因。在这条赛场上,我选择了重头开始,一切都会是新的体验,已不想逃避任何事情,审视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缺陷,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作出这一步并不容易,付出了很大的勇气,是的,我要迈出这一步了。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6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7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8

世间万千事物,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生活中,它们赋予了我们人类哪些的意义呢?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文中还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的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征。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有些人喜欢普通平凡的生活,则过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份安定便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有些人喜欢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欢冒险,对生活的这份期待和不确定,则是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的人生路选择各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想清楚要过的是哪一种生活,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圆满。

读后感超越自卑 篇9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参考]《超越》读后感800字汇总


读后感大全专题“《超越》读后感”推荐内容。

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深深沉浸于其中。如果你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或许也会被其文采征服。这种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思想感悟是很多的,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动手将它记录下来。那么如何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读作品时的感悟呢?也许下面的“《超越》读后感”正合你意!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超越》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从心理学层面了解了人的自卑情结,优越感和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的;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爱情,正确理解生活。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它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经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自卑感,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使自卑感越积越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以自卑感为基础。

每个人都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的。

增加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平等的,积极的与人合作的习惯,使我们追求奉献社会的优越感的目标,这样慢慢的我们会获得成功!

《超越》读后感(篇2)

读了《超越生命的爱》后,我被老牛对孩子深深的爱振撼了,泪水也滑落下来。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在一个西部极其缺水的沙漠地区,水是十分珍贵的,一只老牛拦路索水,任驾驶员骂,任主人打得皮开肉绽也不肯挪动半步,最后要来了水,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读后我深受感动,老牛为自己孩子的爱比山高,比海深,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它宁愿死也不离开,只为孩子能喝上水。

老牛对孩子是这样,地震中这位母亲也是这样,这位母亲虽已无了呼吸但她怀里的婴儿安然无恙,静静的睡着,她用尽最后的力气给孩子发了一封短信,虽然这是一封无法发出的短信,但这是妈妈的爱呀!

不光地震中的母亲,我的妈妈也是这样,还记得那一次,晚上妈妈加班,我在姥姥家,那天下了一场大雨,路上十分泥泞,在一个转弯处,电动车倒了,妈妈的手一下子护住我,虽然下巴还是受伤了,但心里用上一股暖流。

最后,依然是那句话:“母爱比山高,比海深!”,以及她——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最后我想说:“妈妈,我爱你!”

《超越》读后感(篇3)

《超越生死的友谊》读后感

《西顿动物记》是我喜欢的一套书,今天我读了其中的一本,叫《超越生死的友谊》,下面我就来说一说吧。

母狼一家信在小镇附近的树林深处,有一天,母狼像平常一样出去觅食,却不巧碰上了猎人保罗。保罗迅速把枪口对准母狼,“砰”——母狼应声倒地。紧接着,保罗又把小狼们都打死了,可到最小的狼时,他停了下来,因为镇上说杀死一窝中最小的狼崽会给猎人来带厄运。

之后,保罗就把小狼卖给了酒馆老板霍根先生。在酒馆里,小狼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但客人们对它毫无同情心。

——我很担心小狼,也很同情它。

到了傍晚,一个小男孩来到了小狼身边,他是酒馆老板霍根先生的儿子吉姆。他一边给小狼一块肉,一边鼓励小狼,也也给它起了名字——威尼。随着时间的推移,吉姆和威尼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我很高兴,威尼终于不孤单了。

但好景不长,吉姆因病离开了人世。威尼因为思念吉姆,每天都守在吉姆的墓前,不肯离开,要一直陪着他。

为了生存,威尼不得不在晚上到镇上去觅食。但它痛恨醉汉和狗,总是忍不住攻击他们,但它不攻击孩子,尤其是和吉姆差不多大的孩子,因为他们使它想起了吉姆。

但也因为它攻击醉汉和狗,引发了猎人们的捕杀。威尼被猎人们的狗团团围住了,但它并没有放弃,它奋力挣脱,咬死了一只猎狗。

“砰砰砰”猎人们见猎狗退到了安全距离,立刻对威尼开了三枪。威尼的身体猛地弹到了空中,然后重重地落到了雪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它终于可以去找吉姆了。

——看到这儿,我很伤心,威尼还是没有逃脱跟它哥哥姐姐一样的命运。

《超越》读后感(篇4)

这篇文章是我在一本课外读物上发现的,它是那么不起眼,但它却又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才读了一两行,泪水就早已模糊了双眼,不知怎么的,泪水越是盈满眼眶,那一行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字体就越清楚。故事是这样的

它发生在我国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每家每户都只能依靠军队运来的水,而这些水是如何的珍贵啊!一家只能有3公斤水,是在是太缺乏水了!在此,我呼吁人们,爱护好家园吧!不要让沙漠继续扩大!终于,有一天一头老牛忍不住了,拦在那条运水的必经之路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道,终于,一个战士毅然从车上取下了一盆水,而老牛并没喝它那以死抗争而的来的水,而是仰天长哞了一声,一头小牛从地平线走了过来,老牛慈爱的看着小牛喝完水,带着小牛向家的方向走去读到了这里,我想,空气中弥漫的血腥气息还夹杂着母爱的问道,我又想起了一个人,她就是我的母亲。

她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她给予我的爱却是伟大的。她在外地已不下五年了,但是我周身依然弥漫着母爱的气息,伤心时,打电话倾诉苦衷时,总能感到一般暖流从我心间流过,过生日时,总能收到从张家港寄来的快递总而言之,母亲给予我的爱无与伦比,母爱之伟大,世间万物都比不上!

啊!母爱无疆!母爱无疆!

《超越》读后感(篇5)

今天我来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超越全书》。本书是刘墉先生给儿子的116封信与儿子的回信,这116封信每封信都包含着刘墉先生的真情实感,让你读起来就像是父母在给予你谆谆教诲似的。

书中那语重心长的叮咛给我的感觉,使我浮想联翩的构思出了这样一个画面:日夜中,灯影间,刘墉在一盏灯下,握着笔,斟字酌句的一封一封的为儿子写着信件。以免担忧儿子的心情,以免又唯恐自己的教诲少了些

书中我最喜欢读的便是《时间与金钱》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只会给会使用它的人带来惊讶、好处,相反,不会使用它的人,只会是失败、无聊、追悔。文章开头,刘轩问过一个问题后,刘墉先生便开始了他娓娓道来的教诲与见解。

同样,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缓急来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余的时间。至于不会用的人,则东摸摸、西磨磨,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浪费的比利用得多,犹豫的比决断的多,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成。这是《时间与金钱》中的一段话。

《时间与金钱》这篇文章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使用时间,应该按照事情的缓急来支取,我们应该分清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应该放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来解决,同样也应该能辨认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是放在以后来解决的。

刘墉先生在文章结尾总结、告诉了我们四点掌握时间的原则,一是决定事情缓急、轻重,以优先顺序来安排时间,我们应该在做事前细致的考虑一下每件事情的优先性;二是大时间做大事情,不能把它拆开使用,这样就会保证我们在做事情时会有充足的时间;三是争取将小时间化成大时间,化零为整,使我们的时间更为集中;四是将时间多元化。

我们应该在适宜的时候一心二用,从而节省每一天不多的时间。

我觉得在读《超越全书》时,每一个读者都会根据文中所说的来思考自己是否正确的完成了某些事情,并思考是否超越了自己。

《超越》读后感(篇6)

听到无穷这个字眼,我们大多都会觉得引人入胜。无穷就像尼斯湖的水怪,以其令人惊叹的体形和难以捉摸的个性吸引我们展开无穷的想像。无穷是一场梦,一个巨大的由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所组成的迷茫世界。无穷是一个黑暗森林,在里面你会遇见超越想像的生物。无穷是一个环形,它在我们面前呈现一个无穷无尽的螺旋。它在我们的生活各个地方。

无穷令人十分头疼,无穷+1,还是无穷。那不就意味着0=1了吗?无穷+无穷=无穷,那就变为2=1,继续这样算下去,不就成了0=1、0=2、0=30=无穷了吗?这简直是一个灾难!无穷无穷=无穷,解出来无穷变成1了。所以无穷不能像常数一样处理,否则就会很奇怪。

无穷引出了很多问题。如果我们用一个面团来做无穷多个饼干,要求第二块的半径是第一块的1/2,第三块的半径是第二块的1/3,然后以此类推1/4、1/5每块饼干所用的面团的体积是:圆面积公式S=r饼的厚度t,第n块的半径为1/n。由此得出公式:(1/n)2t=t/n2,于是就有了t/22、t/32、t/42t不会变化,我们只用考虑1/22、1/32、1/42求出它们的和:1/22+1/32+1/42+相当于将边长为1/2、1/3、1/4的小正方形放入11的大正方形中,放了几个后,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摆放,至少会有1/4的正方形空出来,根本用不到。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无限个小正方形放入3/4的面积中。这个结果令人十分惊奇,无穷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放入一个有限面积的大正方形中,又一次体现了无穷的神秘。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无穷的概念。作者用生活中经常能用到的东西来向我们展示了无穷的巨大威力和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超越》读后感(篇7)

《超越》是一部优秀的关于两代人在赛场上逐梦短道速滑冠军交递梦想接力帮的体育电视剧。里面的角色演绎到位,而且剧情质量都是十分优秀的,从两代人的故事中以小见大的看到我们国家冬季运动的不断成长。

电视剧讲述了,上一代黑龙江速滑队三兄弟为了逐梦荣誉——国家队,争夺世界冠军不断努力。而后三兄弟因为比赛受伤而被迫离去了争夺,而其中的大哥却因为自己的天赋不够,国家队中都是省队的精英中的精英,即使很强,还是不得不承认,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哥也离去,转到了其他地方就业去了。而其中最有天赋和实力的,在经历几次夺冠后,却因为一次赛场意外患上心病,最后离开了国家队。而在新一代中,老一代的大哥的女儿又重回了短道速滑,她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将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从一个普通的选手到省队队员,再到国家队队员。最终走上了奥运赛场上,为国家争光,获得了成功。

其中,老一代三兄弟的不断成长,即使在老去技术下降后,仍然去从事这个与短道速滑的相关职业。其中,那个伤病而离开的小弟,即使自己没法再比赛,也成为了一名帮助赛道除冰的除冰员,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而让我最为影响深刻的便是吴教练,这个由马丽饰演的角色,带起老一代,承接下一代的老教练员。向父母一样再老一代最困难的时候给出自己的鼓励和支持,一生都为短道速滑付出自己的汗水。直至去世,也是在一天早上,带儿童小队员外出滑冰时在冰场一处长椅上离去。那个冰场上她一定还做着自己为国家继续培养短道速滑天才的梦吧。

正是这样一部电视剧讲述拼搏刻苦的奥运健儿们拼搏和传承的故事。这是一部好剧,不但教会我们的成长,也让知道我们国家之所以这么强大,是有多少人前仆后继去奋斗才有的。

《超越》读后感(篇8)

超越自我,是每个有理想的人所要追求的因为超越自我能让自己做出意想不到的大事或小事。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知道了成长是需要自己去奋斗的事情。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援自己,急于求成更是在拔苗助长,对于成长没有一丝的好处,只能妨碍自己的成长,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多走弯路而已。

超越自我,使自己做到最好,想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能达到极致,同时,我们也需要用理智的目光看待每一种事物,用理性的思考去对待每一种事物。这样,我们便不会变的鲁莽,而是更加的细心,对待事物也更加精心。当然,当我们做到最好时,我们的潜力也在一点一点的被挖掘了出来,那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我自己是那么的棒,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竟有如此大的潜力。

超越自我是一个平凡而不失伟大的实践性的真理,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实践使这个真理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有更美好的人生,更幸福的人生,在为人处事中也可能多加了一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在实现真理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明白更多成长中的道理和生活中的哲理。

让我们超越自我,让我们做到最好吧!祝福自己,祝福正在成长的我们。

《超越》读后感(篇9)

超越慰藉的智慧——《哲学的慰藉》读后感1000字:

文:夜辰读书;看到带“哲学”二字的书,我就会油然而生崇敬感。在我心里“哲学”代表着本源智慧,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斯、卢克莱修……犹如“哲学榜”上的众神,法力无边,各有神通,是他们奠定了人类智慧的基石。

也许是受应试教育引导,从小就把哲学与政治混同起来,认为政治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分唯物和唯心,而唯心主义那一套理论“非傻即疯”,根本不可理喻。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当时学起来艰深晦涩、枯燥乏味,自然也就对哲学敬而远之。直到高中时,读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才开始走进哲学的世界,明白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外还有那么多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而且每一个都如此广博、如此绝妙、如此精深,令我大开眼界,沉迷其中,这也是我的一点“哲学情节”吧。

阿兰·德波顿,英伦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他博览群书,靠图书馆和一家书店自学成才,父母在书店开了账户任其自由买书,后来为自己的慷慨而后悔。

本书书名“哲学的慰藉”,有意思的是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序的题目竟然是“哲学不只是慰藉”,再细读序的内容,字里行间可见周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就是“一般般”,显然觉得阿兰同学有“杀鸡用牛刀”之嫌,生生的把哲学拉低了一个档次,另外还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硬是把苏格拉底、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用来对“与世不合”“伤心”“困难”进行慰藉,尤其是把他一生研究和欣赏的尼采给曲解了,读后感.他认为“尼采哲学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对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面人生的悲剧性质,以此证明人的高贵和伟大”,阿兰同学居然用他的哲学来慰藉困难,实在是南辕北辙、驴头马嘴。当然,周教授最后也对本书作了肯定,说这书作为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无疑起到了吸引人们走进哲学之门的作用。言外之意,也就是哲学入门,仅此而已!

本书针对当前世人的迷茫、焦虑和困惑,选取了苏格拉底、塞内加、伊壁鸠鲁、蒙田、叔本华、尼采6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以朴实无华、机智灵俏、优雅舒畅的文笔,相应介绍了应对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应有的智慧,帮助大家寻求解脱之道、慰藉心灵,走出迷茫、痛苦和焦虑的泥沼,唤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

其实说白了,作者充当了“哲学引导员”和“心理辅导员”的角色,为人们引见了6位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药方,配出6剂良药,对症下药治疗世人的心理疾病。当然,书中只介绍了6位哲学家的极少部分思想,可就是这只言片语,也足以让我们窥视哲人的精妙智慧,有缘者或可得当头棒喝之功效。

《超越》读后感(篇10)

暑假里的时候,老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战胜自己》。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怎样才能好好做人,做个完美的自己。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章——《人生最强大的对手就是自己》。这里面有一篇真实的故事:美国从事个人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利浦接待了一个负债累累的流浪者。于是他便带着这个人来到窗帘布前面,拉开便是一面高大的镜子。罗伯特专家对着这镜子里的他自己教导这个流浪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使你东山再起。”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身在世,总是要不断地适应各种事物,人生如战场,勇敢者胜而懦弱者败。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如我们将自己比作泥土,那就真要成为别人践踏的东西了 战胜自己,走向成功的人有很多,如海伦凯勒。她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在家庭老师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她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累积,四、五年以后,一般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在学习的时候,她比别人更努力,不懂的一定要弄懂为止。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来鼓舞。1964 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还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海伦是一个残疾人,可她却不悲观,坚持战胜病残,最终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我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那就更应该具备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意志。

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奥数题不会写,于是我便请教妈妈。妈妈看了看题目,对我说:“这道题目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容易,你动动脑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便开动脑筋,开始做起来。我先在草稿纸上画图,然后再标数据。我努力地想,用心地思考,终于把这道奥数题做好了,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才给妈妈看。妈妈帮我检查了题目,结果这道奥数题我做对了,我高兴极了!通过这件事后我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找对方法勤动脑,就会战胜困难,战胜自已! 妈妈常常告诉我:“你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你打败了自己,才算真正的成功。”对,如果我连自己都打败不了,那就打败不了别人,所以我一定要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不光在学习上要如此,在生活上也要这样。我在一本书里看过:只要每天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能行”,就一定能行。我也知道,光是嘴巴上说说是没用的,真正要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决定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做好作业后,再仔细检查一遍,然后把书桌、书包整理干净。自己的卧室衣柜里的衣物,也要打理得整整齐齐。星期天把自己的鞋子、红领巾、小黄帽洗一洗,再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阅读了《战胜自己》这本书,我懂得了:要勉励自己、战胜自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我记得这样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一种好的行为是多么的重要。在生命的长河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我,自己肯定自己是一种意志的胜利,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战胜自己是一种成长的超越!

《我与地坛》读后感_8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还记得,在我高一的时候,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被我写在了日记的扉页处。

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够知道,说不清楚,却永远记住。那大约就是形式的力量吧。

我总觉得每天都有必要做点记录或者写点日记。可长可短,可正式也可非正式。对一天的结束留下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不正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吗?虽然我们不都能成为作家,我们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下点什么,这种感觉也妙不可言。(Hhhhhhh...)

而且当我们回忆翻阅自己的记录时,也会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故啊…

在复习周里看了几部西方的经典电影,它们的话题中总会有hope and belief。人需要信仰,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去信儒佛道教亦或是基督教。有时,某个阶段的目标,梦想或者亲人朋友的支持关怀也能带给我们希望和信仰。

正是我们的欲望促使着我们生存下去,不断地朝着某一方向努力前行…

《陋俗与恶习》读后感800字


囫囵吞枣的看完《陋俗与恶习》,很多都一知半解。给我一些印象的是那篇《专门接生的陈姥姥》。

《专门接生的陈姥姥》一文中,以我聆听陈姥姥的接生方法,陈姥姥因母亲在乡下做过接生婆,懂得一点接生方法,并在救济院给一位妇女接过生,成为一个接生婆。文中我问陈姥姥遇到产妇难产有何方法,陈姥姥以产妇晕血,连环生(婴儿两脚先下,叫连环生),坐蒲生(婴儿臀部先下,叫坐蒲生),左手生(婴儿一双手先下来)为例,用所谓的秘密药方去医治:产妇晕血,是用铁称锤放醋里烧热后,放产妇鼻子旁熏一会;连环生,用手将婴儿两脚稍拖下,使婴儿的手向上抱头,便安然生产;坐蒲生,只要佛祖爷保佑就自然生下来;左手生,就是拿点盐放婴儿小手里,就生下来。然我问为什么婴儿伸手要东西,是给盐,而不是其它东西。陈姥姥却不知道回答,只说按照传下来的方法做。先不说这样的秘密药方有没有用,孕妇生产是极危险的一件事,俗话说,孕妇在生产时一只脚是踏在鬼门关里的。生产与产妇生命是如此重大,却付在一个庸妪愚妇手中,这样陋习是多么可怕,无形中断送了多少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而除了这样的陋习,还有其它的陋习。如最近几年常报道的婚闹,婚闹是中国传统的婚俗,古时盲婚哑嫁,新人婚前素未谋面,为防新人尴尬,用闹洞房,闹新娘来让未曾见过面的新人彼此熟悉,帮助新人更快的进入夫妻角色,二来为婚礼添加喜气。北宋庄绰的《鸡肋编》记载:诸礼颇多异事,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则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叹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之,而不以为非也。

然如今的婚闹却变了味,出现了极多低俗的不文明现象。常在网络上看到某某地婚礼上,用暴力欺负新郎,不是把新郎绑起来,就是让新郎做很多高难度动作,使新郎身体伤痕累累;或对新娘子,对伴娘伸出咸猪手,借婚礼行猥亵之实;或玩一些辈分乱套的游戏,让新娘与公公,或是其他人做一些暧昧举止。如此婚闹,不仅低俗,而且没有限度,不尊重人,我们更要抵制这种陋习。

传统习俗是要与时俱进的,一些糟粕、低俗、不文明的陋习我们就要摒弃掉。而一些人更不要借习俗的之名,行猥琐之事,让好的习俗成为恶俗。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800字


前几天,我看了些王尔德的作品,名叫《王尔德代表作夜莺与玫瑰》。我发现王尔德这个作家写的童话都是按实际情况写的,比如,在《自私的巨人》里虽然巨人是假的,但是最后那个巨人老死了,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死是真的。王尔德的作品不像卡尔维诺写的童话,每一次都是快乐圆满的结局,比如,王子和公主结婚之类的事。

看到一段王尔德的轶闻,上面写道:那时还是夏天,是在城堡里吃茶的时候见到的。公爵夫人当时从一个大花瓶里拿出了一枝盛开的玫瑰花。她闻了一下玫瑰花的清香,就把花轮流往下传,花香馥郁,色彩艳丽,使每一个人都闻之销魂。当辗转传到了王尔德的手里时,阳光正好从窗子直射过来,花儿更显得分外娇艳,诗人猛烈地嗅着花香,但突然间,他将花瓣片片撕碎随手扔出了窗外!对他这种大不敬的举动,大厅里顿时激荡一股愤怒的情绪。王尔德面对人们的不满,说道:眼看一株玫瑰花行将凋谢,难道你们不感到太凄凉了吗?人们顿时寂然无语。

从这段文字里看得出来,王尔德还是一个做事情一点也不犹豫的人。别人与他都很欣赏的东西,王尔德却会用一种不同的思维来对待它,他的思想也不会一直留恋在这样东西上。

在《夜莺与玫瑰》这一篇作品里,作者在写的时候,肯定一点也不犹豫地直接安排在故事里的夜莺应该为了一个男人要一朵红玫瑰献给心上人的欲望而牺牲自己。王尔德不会想:读者要是看了会不会就不喜欢我的作品了呀,或者觉得这完全是个悲剧呀他都没有想过,他只想他怎么写才能让自己满意。

他又是一个很古怪的人,在那篇轶闻里他突然把一枝美丽的玫瑰撕碎了,大部分人肯定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会表现得很愤怒,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他很古怪。比如在《夜莺与玫瑰》里,为什么王尔德就非要安排故事里的那个夜莺为一个男人死去呢?为什么最后男人高高兴兴地向女人请求让她和他跳一支舞,女人却拒绝了呢?这样夜莺不就是白白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吗?最后男人和女人谁都不高兴。女人觉得男人把她想的地位太低,男人又觉得女人违背了诺言,本来答应如果他给她一枝红玫瑰,他就可以和她跳舞。我就一直不懂该怎么理解王尔德的思想。

为什么最后不能是一个圆满结局呢?王子和公主不需要必须结婚,只要没有人白白地死去就行!

喜欢《《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超越自卑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