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 地图 >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2024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相关栏目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热门栏目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推荐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共 370 篇)

  • 1、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并导致9。3万人死亡,27万人患癌,至今仍有被辐射影响而导致畸形的胎儿出生。

    hbo用冷静而客观的镜头语言讲述了那一小段沉痛的历史。

    灾难爆发后的夜里,人们站在铁路桥上观看远处已炸毁核电站的离子光,感叹光束的绚丽,情侣们互相依偎,孩子们在核尘埃中嬉戏,那本是一个温馨、荡漾着暖意的春夜。

    灾难发生后的几天中,孩子们照常上学放学,大人们照常上班下班,女人们围在一起笑着谈论某个人的八卦,男人们拿着酒瓶吹牛扯皮,浑然不知弥漫在空气中的核辐射悄然叩开了死亡的大门。

    政府在最初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防止消息的误传封锁城镇;站长和工程师们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不该为事故买单;女物理学家为寻找真相被便衣警察逮捕;政府在得知真相后为了国家的颜面威胁欲说出真相的科学家;消防员的遗孀在丈夫死前即使有被辐射的危险也不肯离去,不想让他孤零零死去;孕妇刚出生的孩子吸收了原本会让母亲致死的辐射挣扎着痛苦死去,刚出生的生命还来不及看这世界一眼就要替母亲死去;未成年的临时士兵被命令屠杀被辐射污染的动物,面对无辜狗妈妈和刚出生的小狗仔们握着枪管的双手在颤抖;在村庄中不肯离开故土的老人,34万人被迫背井离乡;四百名矿工为安装液氮热交换器没日没夜在50多度的隧道中挖掘四周却没有被国家记住姓名;三名操作员用血肉之躯打开被辐射的水箱阀门,他们自愿牺牲;几百士兵冒着致死量核辐射的威胁在核电站屋顶上铲石墨碎块;消防员们被辐射的衣物至今依然带着致命辐射静静躺在莫斯科第六医院的地下室;五十万英雄在抢救切尔诺贝利,但他们都没有姓名。

    剧中有句台词:如果不发现问题的真相,又怎么阻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然而某些人却害怕真相被揭露带来的后果。仿佛伤口被撕开后会流出汩汩的鲜血,却对人们眼中的泪水视而不见。

    网上有评论说这部剧有资本主义黑社会主义的嫌疑,的确我在剧中看到了官僚主义,绝对权力,这些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和扩散,但更多的是看到无数无名英雄义无反顾的拯救,倘若非要问他

  • 2、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1000字

    永远的悲鸣--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这个词最开始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核电厂”“爆炸”······还是“核辐射”。今天的我们对于这场人类的灾难又了解多少呢?我不知道,但对于之前的我而言,仅仅只是从网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中得知。照片里的切尔诺贝利安静、祥和。房间里一片凌乱,阳台、窗户、沙发······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仿佛它们还在等待主人的回归。我知道仅此而已······但读了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后,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切尔诺贝利。从事情参与者口中还原事情真实,感受这场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切肤之痛。

    未知,对于不知道灾难发生的人是幸运的,也是残酷的。

    从口述者的回忆中,在灾难的最开始,苏联当局是隐藏核电厂爆炸这个事情的。当时正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在田野里庆祝。军队的车从田野边经过,军人们挥动着铲子将表层土掩埋,人们一脸迷茫看着。后来军人告诉他们反应炉爆炸了,他们周围到处都是辐射。人们不相信,对呀,电视里没有报道,政府没人来通知他们。你再看干净的空气,汩汩流动的溪水,透明的玻璃瓶里还装着刚刚腌好的草莓酱,这怎么就有辐射了呢?

    然而这是事实了,这事实要求他们搬离自己的家园,并且什么也不能带,因为有辐射。大人们在屋子里收拾,孩子们仍在院子里观望。他们眼巴巴看着军人们将自己最亲爱的小猫小狗一一捉去。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小动物是无辜的,然后大声对小猫小狗说:“快跑呀,别让他们抓到你。”“别让他们抓到你”,他们殊不知命运已经悄悄锁住他们的喉咙。辐射,不仅让他们远走他乡,接受别人排斥的眼光,还会让他们失去爱人的能力。爱人会变为一种罪过。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谁都不知道发生的事情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在爆炸发生后几个月才搬离,没有防毒面具,没有辐射计量计,没有喝下碘液,甚至连辐射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人说其实苏联政府当时有足够浓缩碘液,只是苏联政府不想引起恐慌,所以他们什么都没做。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瑞典人没有发现,那这个会不会永运是个秘密,不只是切尔诺贝利甚至全世界的生命都被苏联政府放在了赌桌上。

    如果说灾难对于无知的人是残酷的,那对于已知人又何不是一种煎熬与罪过。

    蓝色的光,在黑暗中散发出魅人的光芒,好像要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要照亮,旁边是一支爆表的辐射计量计。教授们坐在这样的办公室里,不知道在想着什么。他们想要一个指示,就像斯大林时期那样,一切都

  • 3、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900字精选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900字精选”,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1

    在当时核电站是久负盛名的最现代化的工作地点,会给人带来荣誉、金钱、便利和地位。所有党内精英都想设法谋取一席之地,在官官相护,谋取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整个苏联核工业的体制内的决策层更多的都是“转业”人士。有水电站过来的,燃气行业过来的,就像作者文中提到的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吉莫维奇·谢尔比纳,他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十分苛刻,然而他把用于燃气产业的管理方法完全照搬到对能源事务所的管理中。但是像能源部门这种渗透到苏联经济方方面面的产业,不仅需要具备聪明、认真、谨慎这些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专业技能做背书和必须得清楚核能的潜在的危险。很显然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直接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工程师们的专业素质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负责管理3号和4号反应堆机组运行的副总工程师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佳特洛夫,曾经研究的是小型反应堆芯的物理学特性的,从来没在核电站工作过,对于核电站的热能布局并不熟悉,对于使用铀作燃料、使用石墨作慢化剂的核反应堆更是一知半解。然而他有事进行此次测试的直接负责人,关于““反应堆安全无恙,发生爆炸的只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的信息也是他一直坚信的。当政府下令要撤离附近的居民的时候那是34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周围的居民一直以为那就只是普通的火灾而已,扑灭就好了,殊不知辐射的死神已经潜伏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细胞里,几天或几周或几个月或几年,由于甲状腺内积存太多碘会或快或慢的直接死于非命或终身残疾;核电站负责人v.p.布留哈诺夫,汽轮机专家,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是一位很好的工程师,但不是核能专家;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福明和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普洛奇是1972年末到切尔诺贝利工作,福明被任命为电气部门负责人,普鲁奇任命为汽轮机部门副主任。而这两人是不留哈诺夫直接推荐的,福明是电气工程师,在热电厂工作。而普洛奇是不留哈诺夫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

  • 4、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感(3)篇

    实在是看不想去了。

    不是写的差,写的太真实了,让我看不下去。心中纠结着几股味道,折磨,愤狠,怒怨,可惜,同情。画面栩栩如生,脑中不自觉的搜索着看过的视觉片段,头脑会自动3d的呈现前苏联的人脸庞,他们说的语言,想象着纪录片中,群像端坐在椅子上一言一语的道出ta们对某件事的过往、经历,这一切和书中文字形成了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阅读纪实性文学的痛是任何隔靴搔痒的文学都不能体会的。都实在是第一章看完以后,跳着读完

    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没想到五个字,竟会是这么沉重。作者全书用各行各界的人痛诉了他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的历史,而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这一点直击人心,相比起各种人间灾难,比如离我们地理位置和时间最近的南京大屠杀,有多少人只停留在了三十万这三个冰冷的数字上,甚至连三十万都不是很清楚…有多少去南京只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凑热闹的游玩各种被开发的旅游景观,却没有意识到就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座鬼城,literally 只有鬼才会在的城市。前人铺垫,后人消费。所谓的大树底下好乘凉?

    结合着《斯大林之死》看,官僚气息可能更加严重的前苏联,对处理事故的态度让我叹为观止,感受留在心里。以后,选择善良,选择愤怒,选择清醒。

    年轻人,永远愤怒,不止愤青。

    这几天看这本书,看切尔诺贝利的纪录片,看各种核爆炸的新闻,常常感到有无法言明的情绪,做的梦也与此有关,仿佛我也是切尔诺贝利人,和他们一起经历了这场事故。

    以至于这几天的“嘉兴巨响”、“杭州巨响”,今天早上的一阵巨大的春雷声,我都在幻想是不是秦山核电站或者其他哪里的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而政府或许为了不引起恐慌,为了维稳只告诉我们是音爆现象;我在想幸好风是往北边吹的,辐射云暂时不会往我们这边飘,但它依旧污染了北方;我在想今天早晨下的雨会是黑色的吗?我在路上走的时候,会发现亮晶晶的辐射物吗?我在想,佑铭操场的那个防空洞的铁门早就生了绣,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或许早就是垃圾和老鼠的家园了,我们人这么多藏得下吗?

    这本书不单单是简单的纪实,它如实地讲述了经历重大变故后依旧深受其影响的人们的回忆,或者说悲鸣,其中很多故事让人感动流泪,很多想法令人深省启发。尤其是在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反应炉的爆炸,便如同共产主义的爆炸,人们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渐渐崩解……

    很值得一读呢。

    一百多个切尔诺贝利的经历者慢慢的讲述那些自己的故事。作者没有过多的加入自己的

  • 5、 有关切尔诺贝利读后感(通用12篇)

    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书籍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契机,当我们对作者写的作品产生了新的看法时。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可以用读后感进行记录。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篇1)

    最近我观看了热映的hbo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是改编自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在电视剧里真实再现了整个事故过程。

    影片讲述的是在总工程师的错误命令和运行人员的一系列违章操作下,核反应堆的内部反应平衡被打破了,彻底失去了控制。在致命的系统缺陷、管理制度的缺失、值班领导的错误指挥和运行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的共同作用下,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电站爆炸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事故造成了2000亿美元的损失、60000-80000人死亡,放射性辐射影响甚至会延续几千年。在对事故灾难的震撼之余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安全规范的运行维护工作对于安全运行有多么的重要。

    在电视剧第5集里庭审环节主人公对整个事故进行了回溯分析,指出了核电站运行维护人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犯的所有错误,堪称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些错误独立来看也许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是n个错误的乘积累加就会像滚雪球那样将问题呈几何级数般放大,最后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事故灾难。就像电视剧里主人公说的:他们做的每个决定,都让这个反应堆像弹弓一样被拉开,拉的比任何人都开。

    通过观看剧集,我将其中出现的错误与我们的生产运维过程进行了对比、举一反三,使我对运行维护工作中的安全要求、制度要求、规范要求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认识。在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错误被及时制止可能都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这些惨痛的教训提醒着我,不要忽视安全运行中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因为它最终会变成一只可怕的怪物吞噬掉我们!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篇2)

    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

    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1986年这30多年间,无论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在电视上,到处都鼓吹着核电站的便利性、安全性。各种高层官员、权威核专家无处不在宣扬。有院士刊文把核电站比作“天空中的明星一般,整天闪耀着!我们应该把她们散播在全国各地,它们安全级了。”有的核专家把核反应堆比作常见的炉子,把核反应堆操作员比作往锅炉里铲煤的

  • 6、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600字(3)篇

    科技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难。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之灾是二十世纪最大的技术劫难。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让我们开始怀疑物理学的发展。《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曾采访过白俄罗斯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实验室主任鲍里谢维奇,鲍里谢维奇说自己曾经认为除了物理学,再不会去学别的。然而,灾难发生后经过反思,他认为他会选择写作。因为,物理学发展到极致也会带来灾难。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作品中,讲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地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透过无数鲜活的讲述,无数深埋多年的眼泪,无数无法回避的悲剧,无数杂乱无章的思绪,无数难以控制的激情,我们看见了唯一真实的和不可复制的人类史。对于个体而言,这些悲剧过于巨大,对于人类的存活,这些又似乎显得过于渺小。我们流着眼泪读完这部记录“小人物”故事的作品。

    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灾难,散布于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它还将存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从人类生命的角度说,它是永恒的。我们可能破解我们尚不可知的恐惧的含义吗?

    人类发明了技术,但并没有做好全部准备,我们与技术并不匹配。你能把一支真枪交到孩子手里吗?我们不就是那些疯狂的孩子吗?

    马马虎虎翻了一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就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切尔诺贝利爆炸,只要敢写这个事就赢了四分之三。但问题是有谁敢冒着被辐射的危险去写作?她敢,所以她获得了文学奖。

    说实话,和我想象的相距甚远。我以为应该借助事件原型想象当时发生的情景,当然这是纪实文学,不是小说。但我私以为小说会更好。

    随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好评在社会发酵,这本书也瞬间火了,但是据我观察看到后面的人实在不多。

    我本人对这部美剧很喜欢,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内容,也就是故事。不过导演的拍摄手法蛮独特的,既短小精悍、点到为止,给人无限的想象,又给了很多长镜头慢镜头。轻重缓急处理得特别好,在特别紧张急促的时候,突然切换画面。

    怎么说呢?最近一直在看灾难片,那种恐怖是真的让人背后发凉,三十多度的天气,我还裹着被子看,被吓到不行。

    透过本书,更加深入地认识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历史!人类同胞所承受的苦难,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是伟大的舍己牺牲,还是形势所逼的自我救赎,都令人痛心不已,如当头一棒,震撼直击灵魂深处!值与不值的衡量标

  • 7、 《贝利传奇人生》观后感400字

    《贝利传奇人生》观后感 如炎热夏季中的一缕凉风,瞬间拂过混沌模糊的脑海;如肆虐风暴前的一声惊雷,震醒空虚迷茫的心灵;像漆黑无助夜晚里的一盏明灯,指明前进的方向;像寒风凛冽冬日中温暖的阳光,照亮内心彷徨的角落。这,就是看完《贝利传奇人生》后的第一感觉。 贝利,一个传奇人物,小学时就在作文里知道了球王贝利这四个字,却从没了解关注过他的事迹,毕竟对一个不爱运动不爱看球的女性来说,球王没多少吸引力。成年后,在阅读短文里读过幼年贝利的故事,多少有些好奇。直到今天,夜晚来临,空荡荡的屋内只有我一人时,不禁翻开电影的目录,希望用一部电影来打发这即将到来的黑暗。 《贝利传奇人生》吸引了我的眼球,贫穷落后的小镇,藏着一个如此有天赋的孩子,虽苦可孩子们欢快的踢着球。虽有禁止他踢球的妈妈,不想看他重走爸爸的老路。但有背后默默支持,愿意教他陪他的爸爸,让孩子在踢球的路上越走越远。我一直坚信,任何天赋都有努力的成分,看到爸爸领着他在医院干完活,在荒芜的后院用芒果练习踢球,特别的感动。当初这些穷孩子没有足球,自己用衣服丝袜做成球,没有鞋子,大家光着脚来练习,还有比这更不适宜的环境吗?真正的球王却从这里诞生。 现在的孩子呢?怪父母不是有钱人,不是当官的,否则自己就是富二代、官二代了,可是,有谁想过怪自己不够刻苦,不够努力呢?我们在找各种客观原因,怪社会,怪出身,怪别人,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出色的人,曾经在多么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破土重生,创造了伟大的成就。我们平凡做不出多伟大的事,可是,我们可以少抱怨,多工作,少动嘴,多行动啊! 我想贝利闻名于世不仅因为他无与伦比的足球生涯,也有他逆境中重生、在艰难中前行的精神鼓舞世人吧。我要忘掉那些消极无用的思想,振作起来,化蛹为蝶,不为得到什么,只想让我不多的人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 8、 《球王贝利》读后感

    《球王贝利》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球王贝利》。

    本文讲了贝利出生在一个巴西平民家庭,贝利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踢足球,在一次比赛中,贝利得到了冠军,把奖金给了母亲,母亲让他把奖金分给小伙伴,要懂得分享。后来,贝利通过训练,终于成名,变成球王了。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分享,当自己胜利,开心时,告诉一下伙伴,让他们也快乐快乐,把自己的成功分享给别人,让华考|zk168他们也来感受你的成功。

    有一次,我在phe绘画比赛得了铜牌,我兴奋得告诉自己的死党,他们仿佛也得了奖,笑着说:good!,好样的!,比我笑得还开心。

    又有一次,我们足球比赛,我挡住了敌方好几个球,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我们互相拍了拍手,把自己的兴奋和快乐告诉别人。其他同学也为我们喝彩,说我们是最棒的。

    分享,在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会更加快乐!

    《球王贝利》读后感(二)

    今天,我学了《球王贝利》一课,它讲的是: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儿,喜欢踢足球,却买不起。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小池塘里踢椰子壳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看中了他并发现他的球感很好。于是,送他了一个足球,之后他踢得更卖劲了。到了圣诞节,小男孩儿想感谢教练,可是,又没有钱。小男孩儿就给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坑。教练被小男孩感动了,他让小男孩儿来他的球队踢球。在1958年,这位还不满18岁的男孩儿和他的队友一起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他就是贝利。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地做一件事,必须要喜欢干这件事,而且要有天赋,还要勤奋。这让我想起了爱迪生所说的名言: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换来的。贝利成功就是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铸成的。当然,成功也离不开他自己会感恩,会感谢,也离不开教练的教育。

    我要学习贝利的勤奋,我也要成功。

    《推敲》读后感

    《孔子学琴》读后感300字2024

    读《和时间赛跑》后感

  • 9、 哈克贝利费恩读后感

    哈克贝利费恩读后感(一)

    马克吐温曾说过,那些有好书却不读的人不比无法读到这些书的人拥有任何优势。我也有很多好书,比如:四大名着、冰心散文集、巴金散文集我也爱读书,但,我还是最爱读这本冒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哈克的爸爸是个酒鬼,他受不了爸爸的打骂,逃到一个小岛上,和也在逃的黑奴吉姆相遇,他们开始了水上历险:遇到两个冒充国王和公爵的人,到处诈骗,最后,国王和公爵又为了挣钱,把吉姆卖了,哈克独自去寻救吉姆,路上碰到了他的好朋友汤姆,一起救出了吉姆,还让吉姆恢复了自由。

    我欣赏哈克的善良,他逃到杰克逊岛上,发现了黑人吉姆并没有因为镇上正在搜捕吉姆而通风报信。但在当时美国正实行农奴制时,白人把黑人当作财产时,是多么难得可贵啊!虽然他只是个孩子,却知道黑人也是人,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哈克贝利费恩读后感(二)

    我最近刚读完了一本书,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开始哈克贝利发现了一串奇怪的脚印,便知道自己的爸爸回来了。哈克贝利的爸爸是个酒鬼,总是动不动就说要宰了他,他非常无奈,只好鼓足勇气,逃到了杰逊克岛,独自过着以打猎和钓鱼为生的生活。书上主要写哈克贝利去营救他的好朋友吉姆,每当看到这里,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哈克贝利那么勇敢我却那么胆小。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下楼散步,我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躲在被子里不敢出来,不一会儿,便听到开门的声音,我吓的啊的一声尖叫起来,以为真的有鬼进来了,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奇怪,跑过来一看,都哈哈大笑。

    虽然我没哈克贝利勇敢,却和他一样聪明,有一次妈妈不小心把钥匙掉到了水沟里,非常着急,我看到了,连忙找来一块大吸铁石,用透明胶固定在棍子上,放入水中,不一会儿,钥匙就被吸上来了。真希望再出版一本这样的书。

    哈克贝利费恩读后感(三)

    当我合上这本书后,嘴角流出了一丝会心的微笑。这样一本书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我想,它写出了对奴隶制的不满、对社民的讽刺、对时代不公正现象的悲哀、还有对人格内心的剖析。对于主角―――哈克贝利。费恩也赋予了很多特点:对大人世界的叛逆、对黑人的同情。以上这些,是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但在这本书中,有另外一种味道,一种哈克贝利。费恩和那群小男孩散发出的味道,这是这种味道塑造出哈克贝利。费恩独特的个性,这种味道,只有真正的孩子,才能真正读懂。

    这种味道,让哈克和那一群小孩老是幻想干一些大事:做强盗、

  • 10、 球王贝利读后感范文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球王贝利。 本文讲了贝利出生在一个巴西平民家庭,贝利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踢足球,在一次比赛中,贝利得到了冠军,把奖金给了母亲,母亲让他把奖金分给小伙伴,要懂得分享。后来,贝利通过训练,终于成名,变成球王了。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分享,当自己胜利,开心时,告诉一下伙伴,让他们也快乐快乐,把自己的成功分享给别人,让他们也来感受你的成功。 有一次,我在phe绘画比赛得了铜牌,我兴奋得告诉自己的死党,他们仿佛也得了奖,笑着说:good! ,好样的!,比我笑得还开心。 又有一次,我们足球比赛,我挡住了敌方好几个球,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我们互相拍了拍手,把自己的兴奋和快乐告诉别人。其他同学也为我们喝彩,说我们是最棒的。 分享,在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会更加快乐!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1-25

  • 2019-10-19

  • 2019-10-11

  • 2021-09-17

  • 2023-04-10

  • 2023-02-26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3-03-30

  • 2023-04-15

  • 2022-10-26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3-04-0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2-09

  • 2019-09-20

  • 2022-04-07

  • 2023-02-06

  • 2019-09-21

  • 2019-10-28

  • 2023-03-15

  • 2023-03-24

  • 2023-02-14

  • 2022-04-27

  • 2022-01-05

  • 2019-09-21

  • 2023-02-06

  • 2023-02-25

  • 2019-09-20

  • 2023-01-22

  • 2023-03-02

  • 2023-04-04

  • 2019-09-20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切尔诺贝利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切尔诺贝利观后感、2024切尔诺贝利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