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 地图 >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2024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相关栏目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热门栏目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推荐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共 7485 篇)

  • 1、 自私的基因读后感1000字(精选)

    看完自私的基因之后,我受益良多,最有感触的是优势序位、两性关系以及好人有好报。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我所理解的这几个词: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1.优势序位

    优势序位:观察者能够按照个体的级别顺序排列。这一顺序中,通常级别低的屈从于级别高的。习惯赢的个体就会赢,习惯输的个体就会输。

    经历过之后,群体中激烈的搏斗逐渐减少了,举个例子:羚羊看到老虎就跑,其实远古时代,羚羊并不是没有抗争过。后来慢慢的发现,抗争的话,被吃的概率几乎100%,后来用了优势序位,看到了老虎,比自己大,为了不被吃掉,羚羊基因选择一点也不抗争,直接逃跑。

    这个例子拿到人这里,很多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跟人打架一定要打,即使内心恐惧,也不能在势气上输,因为如果孩子第一架被人欺负了,孩子以后在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会从心里畏惧。

    2.两性关系:

    读了这篇我终于懂得了两性之间为什么自古以来的观念是男孩子要买房,女孩子为什么要比男生辛苦一些等等这些问题,建议没有结婚的女孩都看看这一章节,会对选择配偶有好处。

    当然这本书是从动物的角度来讲,不涉及到人,作者也不想涉及伦理问题。我直接联想到了人。

    对人来讲,男性的一生的精子数量比女性一生的卵子多得多,由于是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女性体内,女性需要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的照顾。所以女性付出的更多些。如果对男性没有制约到处留精会怎样,会伤害特别多的女性。此时女性想的办法就是男性必须有一个房子,提前付出一些代价,我才会与你婚配,这其实是限制男性。

    这个也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有一种动物,就是雄性动物要占领一个区域,雌性动物才会与其分配。经常有两个雄性动物为领地战斗。失败的一方会离开。失败的雄性是不会有雌性愿意与其婚配的。

    这个故事同我们人是一样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延续下来,房子必须男性的买。

    3.好人有好报:

    其中有一种鸟,从自己身上清除蜱虫非常重要,但它无法清除头部的蜱虫,只能依靠同伴来帮助它,而它的同伴报答对方也是公平的。但这项工作需要许多时间精力,鸟类在这方面并不宽裕。

    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我清除自己的蜱虫,也付出同样的代价清除了你的蜱虫。2.我的蜱虫没有去除,还付出了代价去除你的蜱虫。3.我自己的蜱虫被清除了,也没有付出代价清除你的蜱虫。4.我的蜱虫没有清除,但你的也没有,我从中得到了心理安慰。

    有一种好人有好

  • 2、 《自私的基因》(精选读后感)

    《自私的基因》创作于道金斯之手,于1976年问世,关于“基因”与“生物学”,道金斯几乎是为了外行人所写,但却逐渐获得了学术界极高的关注和评价。书中颠覆了读者的基本观念与常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

    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私的。他将社会学说中的主要论题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自私的定义,亲族学说和自然选择等等。阐述了作者“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工具”的观点。基因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生物这台机器让他成为自己的“打手”和“保镖”。而道金斯的另一个观点更是巨大的颠覆。“基因会在生物体死亡之后,狠狠地抛弃他,并通过复制,一代一代地将自己传递下去”。原来我们仅仅是基因生存的筹码,读来心中莫名出现了一种空虚与悲观。

    例如,在人们眼中最亲近的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和夫妻之间,基因也是一样的自私。小时候玩的一个游戏叫老鹰抓小鸡,母鸡保护小鸡看似亲密无间,浓情满满,实际是基因为了自己的拷贝不会断绝。在海洋中,大鱼吞下小鱼为自己疏通牙齿,小鱼借此每餐一顿,海葵附在海龟身上为其防御,而海葵借海龟的游行技术走遍四方,躲避天敌。这种互利共生现象并不是出于什么道德考虑,只是单纯的基因自私行为发出的指令。

    但是道金斯却发现人类具有特殊性,虽然人类也是基因生存的工具,但是却能够通过一种文化的形式来束缚自己自私的天性,做出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所以文化的传播就像遗传一样,他也能导致某种形式上的进化。基于以上观点,

    道金斯提出一种名为弥母的新型复制因子正在推动进化的演变。飞快的发展速度使他迅速扩张,让基因都无可企及。虽然这种因子并未得到科学证实,但是我相信,它一定是人类灵魂底蕴的深处善良的一面。

    特别喜欢道金斯在文中这样的一段话,“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人生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殖,还有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人类从远古的猿猴进化而来,沉淀了上千年的文化,一步步走向今天。利他行为在社会中运转,而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文明发展的枢纽。

    也许可以认为,在自私的基因下,人生来是丑恶且自私的,这张丑陋的面具已经扣在我们脸上许久,它正在逐渐脱落,追溯那张面具自私的嘴脸已然不重要,放眼当下,我们真正该做的是去挖掘面具之下善良本性的巨大力量。

  • 3、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000字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取了一个不太讨巧的名字,这个标题以及这本书前几章中充满煽动性的论述很容易将读者引入“基因决定论”的误区,但实际上,这本书讨论的是基因的统计学意义。它给了我们一个解释世界的新工具,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出现人类,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各样的天性。

    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进化中的稳定策略”这一概念,这与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有非常高的相似之处。并且这个概念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来验证这个理论。利用这个概念,本书解释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1、为什么动物会“计划生育”呢?

    2、为什么孩子与父母之间既有爱又有矛盾呢?

    3、为什么雌性会要求雄性提供“婚房”呢?

    4、为什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订婚期”对雌雄双方都有利呢?

    5、蚂蚁也会种植粮食,畜养家畜?

    6、为什么群居昆虫中会大量出现不育的个体呢?

    7、为什么线粒体会从一个寄生生物变为人类细胞的一部分呢?

    ⋯⋯

    作者提出的meme概念更是完美解释了人类的种种不符合基因要求的行为(比如丁克),尽管作者强调他的目的是“把基因切得更小,而非要重构一个关于人类文化的宏大理论”,但以本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种种现想必是很有趣的。

    人类的文化meme具有同基因一样“不朽”的特性,他们都具有复制自身的能力,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存在“错误”,而文化meme在继承发扬的过程中也有着不断的增删过程。作者认为,有一条对一切形式的生命普遍适用的法则,即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人类的文化也正因如此(在每个继承文化并差异化发扬的人手中)得以进化。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淘汰掉了一些基因,而人类社会也不断得淘汰掉劣质文化;自然选择留下的基因最大的特点是“自私”,而人类社会筛选剩下的文化想必也具有“自私”的本质,这种“自私”是指这种文化更易被人理解接受而且易于传播。例如宗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meme,它解释世界的方式更加简单更易于接受,并且无数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们丰富了它的内涵,使其不断进化,从而达到“不朽”。

    全书最感染我的一段话:

    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

  • 4、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600字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1600字

    读《自私的基因》 2018年6月10日 席大大 最近看过几本评价不错的书,比如《失控》,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还有本书《自私的基因》,都是从作者自己的专业出发,揭露出我们现在社会或者一些行业的问题。 最经典的《失控》,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让我们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崭新的视角。《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的作者,是个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走向。而本书《自私的基因》,作者是个演化理论学者,从生物,或者说基因的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进化论;当然本书最重要的不是进化论,而是在阐述过程中,我们联想到的我们人类社会的问题。本书几乎没有什么谈及人类社会,但是处处都可以对标到人类社会,所以从1976年出版后一直畅销,被评为20世纪经典书籍。 这本书的本质,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达尔文在写进化论的时候,由于当时知识有限,有不少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描述。而作者从“基因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出发,重新诠释了一遍进化论。不过问题也是明显的,作者并没有证明“基因是自私的”,而是把这个观点作为公理,直接拿来证明其他的观点。 本书的逻辑,是看上去是说由于基因是自私的,所以自然界慢慢通过演变淘汰了不自私的物种或者基因。而我们一般人一般的逻辑是,自然界通过慢慢的演变,确实淘汰了很多种物种或者基因,但是留下来的,自私的基因会比较多,但是肯定也有不自私的,但是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繁殖或生存,比如备胎什么的。但是无论如何,“存在即合理”,即使这个“合理”也是为了证明大自然的不合理而存在的。 大刘在《三体》中一直强调,“生存是宇宙的第一要务”,所以小到单细胞,大到人类,都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物种)的生存作为出发点。 有段时间,新闻上总是说“男人将来就慢慢消失了,因为女人可以生孩子”。读完本书,才明白这个道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说不通的,这是因为不明白“不朽的双螺旋”是多么精妙的复制和减半我们的dna,男女的dna再交换并结合成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更多种多样,物种更多,优秀物种出来并更能生存下去。 也有人在研究“长生不老”,人类在作为不断进化的生物来说,就一直需要新的生命体出来替代老的,整个物种才能进化,才能修复,适者才能生存。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肯定还是很希望长生不老的

  • 5、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第八本: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盛名在外,核心还是集中在人类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这一新颖的立足点。因此人的种种行为受自私的基因控制,抱有自私的终极目标。但为什么我觉得这盛名在外的书的有些论述并不科学啊…

    比如驳斥他人“a推出b”的逻辑时,作者说“非a推出非b”存在反例,因此“a推出b”是错的,…可是“a推出b”并不代表“非a推出非b”啊…还有感觉有些逻辑推理很有见地,很有道理,但并不能以证伪的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又怎能笃信呢?

    忽略这些,作者的分析还是能让我得到慰藉。比如以博弈论分析人的很多群体行为时,最优的策略警示人:虽然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但是长期博弈中好人终有好报。前提是要先学会用策略保护自己…爱自己。

    明天就是情人节啦,微信上看到好多虐狗贴。其中看到一句话:男孩和女孩成熟的标志不同,女孩是学会爱自己,男孩是学会爱别人。

    读了7个小时《自私的基因》,如果真能记得爱自己,也够了。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自私的基因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生物的本性是自私的。

    1.从宇宙创生经历亿万年,无机物之间偶然的结合出现了最初的有机体,某种变异促使复制基因的出现,经过迭代循环才出现了当今丰富的物种。

    2.所有物种都是某种基因的生存载体,其目的就是保证基因自身的延续,该载体衰亡后,基因早已通过性繁殖延续了生命。(人是基因延续的载体?那人生存的意义何在呢?恐怖)

    3.某些生物表现出的利他行为最根本的还是基因本身的自利行为。作者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父母之爱来自于基因的自利,不如此无法完成基因存续;亲属之间的互利源于基因对同类基因共同存续的使命所驱使;配偶之间采用了多种博弈策略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如男性希望无限的繁育后代而多采取抛妻的策略并不断寻找新的配偶以延续自身基因,同样女性出于自利保护会采取反制策略来制约这种滥情,从基因博弈到意识博弈延续到文化博弈才最终形成如今的男女社会。

    4.序言中作者提到有些人因阅读此书而不悦甚至抑郁,我在看的过程中也确实经历过这种感觉,我想那是因为作者用冷酷的推理使人产生巨大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仅仅是一台寄生机器,所有的亲情爱情友情也仅是自私的基因在驱使靠策略在维系,如此现实确实令人不寒而栗。但作者同时也给了我们令人振奋的光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

  • 6、 《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读后感400字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科学巨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可是在他光鲜的背后下,拥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辛酸。

    或许可以说,命运给予爱因斯坦的并不是很多。像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早慧,三岁时还不会说话,甚至到了九岁时讲话还不是很流畅。在读书期间,爱因斯坦并不是老师所喜爱的学生,因为他举止缓慢,不爱与人交往。因为没有中学文凭,爱因斯坦的求学道路变得十分坎坷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个大学肯接纳他,尽管爱因斯坦在数学和自然科学其他方面的考试成绩都很出色。在他的事业有些起色时,命运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当时,德国爆发了反犹太人运动,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导致他饱受了攻击,甚至被抄家。尽管如此,爱因斯坦还是不言败,反抗着命运。终于,他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不要埋怨命运给予你的太少!”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这行字赫然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反复念着这行字,心中不禁添了几分惭愧。

    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亲离异,我随父亲生活,而他又是一个残疾人。不过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还有许多为亲人陪伴着我。尽管如此,我还是埋怨着命运对我的不公。在黑暗中,我常常是一个人缩在角落中,抱着洋娃娃,黯然泪下。我的家庭并不算富裕,每次去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时,发现她们有着许许多多精美的礼物,我也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埋怨着,埋怨命运,埋怨爸爸,埋怨妈妈……虽说现在长大了,可埋怨还是没有减少:在考试失手时,我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在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礼物,却又无法买时,我又埋怨着命运的安排……

    呵呵,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愚蠢。或许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埋怨是发泄的唯一办法,不过对于现在你的我而言,埋怨只是一种愚蠢,它不但不会让你发泄,反而会无形地给你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这,大概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智慧吧。

    是的,不要埋怨命运给予你的太少,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不抱怨、不畏怯,勇往直前,命运就能开放出一朵绚丽的花!

  • 7、 《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读后感600字

    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穿着随意邋遢;虽是一名科学巨匠,小时却常常逃学;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却热爱和平。这张人物素描是谁?他就是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寒假,我读了《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这本书,对这位大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物理学园地的两朵奇葩,众所周知,那就是牛顿与爱因斯坦,但是他们两人一样并不早慧。爱因斯坦到3岁还不会说话,这令父母很担忧,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他不是哑巴。可是爱因斯坦到9岁时讲话还是不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很吃力。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狭义相对论。1916年对物理学界来说,同样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爱 因 斯 坦 发表了震古烁今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虽然有精确的数学表达形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对初学者和外行人来说,依然是个黑箱子般的难题。

    人类的社会是个善良与凶恶的混合体。善良而公正的人们为之赞赏和欢呼的美好事物也必然受到凶残邪恶势力的仇视和攻击。

    1920年8月在德国成立一个反相对论公司,对 爱 因 斯 坦本人及著作发动了猖狂的攻击,说爱因斯坦是代表典型犹太精神的江湖骗子,是特别厚颜无耻的犹太人,说他的理论是犹太人对德国精神财富的亵渎。在纳粹党对犹太人横加迫害时期,爱因斯坦被赶出理学院,被抄家,被剥夺德国公民权,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毁,人身受攻击。然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

    你看,这位被公认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也经历过那么多坎坷、苦难,但是他仍不低头,将自己禁锢在书斋里,苦心孤诣地研究统一场,这是难度极大的艰深课题。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正在做作业,听到有一位在问另一位同学题目,而正好那个同学也不会,我的朋友热情而主动地走过去说:我来教你吧!而那两位同学却说:做你的去吧!这题目你会?别开玩笑了他们说完就笑了起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我急切地跑了过去说:你们先别笑了,让他做做嘛!他们同意了,我的朋友不一会儿就演算了出来,两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从那以后,那两位同学就和我的朋友成了好朋友,总是诚心地向她请教题目。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不一定会一帆风顺,道路会坎坷不平,我们都要向爱因斯坦那样,面对困难不低头、不屈服,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人类事业全心全意地做出贡献。

  • 8、 经典著作读后感

    经典著作读后感范文一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着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马拥军老师的课,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着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着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着作。

    马克思主义的着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着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着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统治阶级总是希望封杀对其

  • 9、 读《爱因斯坦20世纪的科学巨星》有感400字

    有时,你低头望是墙下冰冷的水泥板,而当你转变思路,朝天空望去时,你就会看到群星闪烁,耀眼无比。请记住,换个角度会更美。

    爱因斯坦是人人皆知的科学巨星,他常常独自一人孤独地研究、探索、发现。幼年,他是那么的不合群,但他又是那么质朴、谦和、宽厚。当他知道原子弹造成的悲剧后,沉思、心事重重;他提出的相对论——e=mc,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他的衣着不修边幅;

    他的内心宽容无私;

    他的态度真诚、执著……

    他,就是“爱因斯坦”!

    当然,换个角度,还需要有冲破束缚的勇气。爱因斯坦出生在物理急剧变革的时代。当时,一系列新物理现象相继出现。古典物理学难以做出解释,所以,很多物理学家只是对原理论修修补补。但爱因斯坦却鹤立鸡群,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他对传统理论开始了大胆挑战,因此,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记得一个故事: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金矿,随后的淘金者便蜂拥而至地西部淘金,一条大河拦住了通往淘金地的去路。有一个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因金矿而涌来的淘金者令他的生意格外兴隆。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大船队的老板。面对蜂拥而至的淘金大军,在多数人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人却从中找到了“商机”。从另一个角度望去,在惊涛骇浪中看出了另一种“金子”,另一种财富!

    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从一个新视觉出发,你可以创造自己的美丽传奇!

    我们不能做盲目地跟从者,应选择一个新视角,用勇气和智慧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当你因逃不出束缚,看不到希望而悲观时,请换个角度,你将听到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号召,带领你走向成功之路。

    请记住:换个角度会更美。

  • 10、 《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读后感

    《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读后感

    张双婷

    陆有铨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躁动的百年》这本书洋洋洒洒共70万余字,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材料翔实与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教育发展过程中理出各国教育理论演变的脉络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走向。此外,作者各国教育发展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发前人之所未发,值得我们深思。

    "躁动"一词既包括整个20世纪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变革,也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形态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黄济评价该书是"对近现代中国和西方教育发展的全面分析和总结。"下面我将从视角取向、结构逻辑与运思方式等对本书进行分析。

    一、视角取向

    本书力图在一个比较广阔的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考察20世纪教育的历史进程。而20世纪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也就是"躁动"一词的含义。

    因此,作者采用纵横两个角度描述20世纪教育的百年历程。在纵向发展的角度中,作者以20世纪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为基,把20世纪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初直到现在(20世纪末为限)。在横向的角度上,作者有意截取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如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教育等。最后,作者在回顾百年教育历程时,把教育发展纵向的几个特点概括出来:教育政治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这四个方向。

    这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教育实践与研究教育问题时,必须要及时关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将教育史的研究与经济、历史、社会的研究相联系。

    二、结构逻辑

    在结构逻辑方面,针对教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不同的面向,将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产生原因、教育内容、主要人物、教育特点、教育影响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详细地进行论述。

    例如作者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教育三个阶段的世界大背景:"裂变"、"对峙双峰"、"多极".

    第一阶段从19世界末20世界初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教育改革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发生裂变后的其他形态的教育改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世界政治体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形成了以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改革

  • 2019-10-11

  • 2023-07-0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2-10-08

  • 2019-09-25

  • 2022-09-08

  • 2019-09-20

  • 2022-10-12

  • 2022-10-13

  • 2019-09-23

  • 2022-10-14

  • 2019-10-29

  • 2022-09-0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4-29

  • 2019-10-29

  • 2021-10-06

  • 2022-10-02

  • 2022-03-3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3-01-22

  • 2019-11-16

  • 2022-10-14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2-03-23

  • 2019-09-25

  • 2019-11-06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2024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