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000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取了一个不太讨巧的名字,这个标题以及这本书前几章中充满煽动性的论述很容易将读者引入“基因决定论”的误区,但实际上,这本书讨论的是基因的统计学意义。它给了我们一个解释世界的新工具,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出现人类,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各样的天性。

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进化中的稳定策略”这一概念,这与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有非常高的相似之处。并且这个概念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来验证这个理论。利用这个概念,本书解释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1、为什么动物会“计划生育”呢?

2、为什么孩子与父母之间既有爱又有矛盾呢?

3、为什么雌性会要求雄性提供“婚房”呢?

4、为什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订婚期”对雌雄双方都有利呢?

5、蚂蚁也会种植粮食,畜养家畜?

6、为什么群居昆虫中会大量出现不育的个体呢?

7、为什么线粒体会从一个寄生生物变为人类细胞的一部分呢?

⋯⋯

作者提出的meme概念更是完美解释了人类的种种不符合基因要求的行为(比如丁克),尽管作者强调他的目的是“把基因切得更小,而非要重构一个关于人类文化的宏大理论”,但以本书的理论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种种现想必是很有趣的。

人类的文化meme具有同基因一样“不朽”的特性,他们都具有复制自身的能力,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存在“错误”,而文化meme在继承发扬的过程中也有着不断的增删过程。作者认为,有一条对一切形式的生命普遍适用的法则,即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人类的文化也正因如此(在每个继承文化并差异化发扬的人手中)得以进化。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淘汰掉了一些基因,而人类社会也不断得淘汰掉劣质文化;自然选择留下的基因最大的特点是“自私”,而人类社会筛选剩下的文化想必也具有“自私”的本质,这种“自私”是指这种文化更易被人理解接受而且易于传播。例如宗教,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meme,它解释世界的方式更加简单更易于接受,并且无数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们丰富了它的内涵,使其不断进化,从而达到“不朽”。

全书最感染我的一段话:

我们不应指望生殖能带来永恒性。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800字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800字

自从阅读《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以及《三体》等科学及科幻类的书籍后,不仅会让自己发觉个体的渺小,甚至会有一切皆无意义的空虚感,这也是为什么《自私的基因》作者本人都因自己的研究及观点得抑郁的原因。无论人活得多么透彻,在任何阶段都会容易产生“我是谁?”的疑问,然而《自私的基因》这类书籍可以帮助迷茫者更清楚更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知道“我是谁”后,并非万事大吉,因为等着自己的是一个更大的困惑——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在寻找“我是谁”答案的过程,至少人还有积极乐观应对一切的热情和动力,因为想找到答案。当真的发觉已找到答案时,“活着的意义”容易引人步入情绪的深渊。既然如此,反过来想想,活着也许没有意义,活着也仅仅为了活着,换而言之,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没有人活着不遭遇难题和困境,甚至活着就必将千疮百孔,但千疮百孔时的疼痛、治疗时的酸楚、痊愈后的痒胀、伤疤裂开时的苦楚以及过程中获得的温暖、照顾,都是活着的意义,甚至是活着的勋章。这两天《圆桌派》出了上下两集《圆桌女生派》节目,专门为三八节而打造的,主题是活出漂亮的自己,尤其是探讨女性的活法,尤其对婚姻对男女平等的分析,再一次让我感叹人无论是男还是女,总不知不觉就会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活在所谓的社会标准中。我觉得“我是谁”不难找到答案,但“活着的意义”真的太难把控,他人的眼光、环境的影响、自己的绑架,都为自己的“活着”添加着限定语,最大的问题是不知不觉间自己就认可了这些限定,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那就是自己所要的。我觉得活着的意义不应该太在意那些限定语,而应该关注那个关键的主语——我,“我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理解起来,即是为自己而活,为剥离一切强加内容及标准的自己活着,连活得漂不漂亮也是自己的标准,是自己内心的渴望。这并非鸡汤,也许会成为带血泣泪的砒霜。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600字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1600字

读《自私的基因》
2018年6月10日 席大大
最近看过几本评价不错的书,比如《失控》,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还有本书《自私的基因》,都是从作者自己的专业出发,揭露出我们现在社会或者一些行业的问题。
最经典的《失控》,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让我们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崭新的视角。《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的作者,是个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命运走向。而本书《自私的基因》,作者是个演化理论学者,从生物,或者说基因的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进化论;当然本书最重要的不是进化论,而是在阐述过程中,我们联想到的我们人类社会的问题。本书几乎没有什么谈及人类社会,但是处处都可以对标到人类社会,所以从1976年出版后一直畅销,被评为20世纪经典书籍。
这本书的本质,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达尔文在写进化论的时候,由于当时知识有限,有不少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描述。而作者从“基因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出发,重新诠释了一遍进化论。不过问题也是明显的,作者并没有证明“基因是自私的”,而是把这个观点作为公理,直接拿来证明其他的观点。
本书的逻辑,是看上去是说由于基因是自私的,所以自然界慢慢通过演变淘汰了不自私的物种或者基因。而我们一般人一般的逻辑是,自然界通过慢慢的演变,确实淘汰了很多种物种或者基因,但是留下来的,自私的基因会比较多,但是肯定也有不自私的,但是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繁殖或生存,比如备胎什么的。但是无论如何,“存在即合理”,即使这个“合理”也是为了证明大自然的不合理而存在的。
大刘在《三体》中一直强调,“生存是宇宙的第一要务”,所以小到单细胞,大到人类,都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物种)的生存作为出发点。
有段时间,新闻上总是说“男人将来就慢慢消失了,因为女人可以生孩子”。读完本书,才明白这个道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说不通的,这是因为不明白“不朽的双螺旋”是多么精妙的复制和减半我们的DNA,男女的DNA再交换并结合成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更多种多样,物种更多,优秀物种出来并更能生存下去。
也有人在研究“长生不老”,人类在作为不断进化的生物来说,就一直需要新的生命体出来替代老的,整个物种才能进化,才能修复,适者才能生存。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肯定还是很希望长生不老的。
作者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用ESS(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稳定策略)来描述老鹰和鸽子的自然演进过程,来描述为什么老实人一般都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尽管很不愿意相信,但是人类社会最稳定的状态是,“背叛者”或者“针锋相对者“会占我们社会群体的大多数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稳定状态)。
还有个经典案例就是,”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先救哪个“的问题。站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一般选择救跟自己亲缘关系更近的做出利他行为。所以生物体的基因会选择”老妈“。当然这是纯生物学角度,不代表某个人或者某种生物的集体选择(不是生物学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导致的)。
无论是生物天敌(不同物种)之间、男女之间、不同代际之间,还是群居还是寄居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影响,整体演进的一个过程。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觅母。生物的传承的根基是基因,而非生物的经典的东西,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又或者是王羲之的”行书“,又或者是中国唐砖汉瓦的建筑风格,这种也一直有传承的,类似于生物体的基因,作者起名叫”觅母“。这种传承也是一种自私行为的结果(总是向着有利于自身传承的方向发展)。

当然,很多人说,舍己救人这种行为还是存在的,也甚至作为一种文化(觅母)来传承。作者认为,个人的利他行为,也是为了整个物种的继续很好的生存下去,也是一种物种社会性的自私行为。
根据基因是自私的,所以”损人利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损人不利己“就生物学角度,就是在做无用功,所以这就不属于生物学范畴,而属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养成。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第八本: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盛名在外,核心还是集中在人类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这一新颖的立足点。因此人的种种行为受自私的基因控制,抱有自私的终极目标。但为什么我觉得这盛名在外的书的有些论述并不科学啊…

比如驳斥他人“A推出B”的逻辑时,作者说“非A推出非B”存在反例,因此“A推出B”是错的,…可是“A推出B”并不代表“非A推出非B”啊…还有感觉有些逻辑推理很有见地,很有道理,但并不能以证伪的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又怎能笃信呢?

忽略这些,作者的分析还是能让我得到慰藉。比如以博弈论分析人的很多群体行为时,最优的策略警示人:虽然我们都由自私的基因掌舵,但是长期博弈中好人终有好报。前提是要先学会用策略保护自己…爱自己。

明天就是情人节啦,微信上看到好多虐狗贴。其中看到一句话:男孩和女孩成熟的标志不同,女孩是学会爱自己,男孩是学会爱别人。

读了7个小时《自私的基因》,如果真能记得爱自己,也够了。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自私的基因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生物的本性是自私的。

1.从宇宙创生经历亿万年,无机物之间偶然的结合出现了最初的有机体,某种变异促使复制基因的出现,经过迭代循环才出现了当今丰富的物种。

2.所有物种都是某种基因的生存载体,其目的就是保证基因自身的延续,该载体衰亡后,基因早已通过性繁殖延续了生命。(人是基因延续的载体?那人生存的意义何在呢?恐怖)

3.某些生物表现出的利他行为最根本的还是基因本身的自利行为。作者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父母之爱来自于基因的自利,不如此无法完成基因存续;亲属之间的互利源于基因对同类基因共同存续的使命所驱使;配偶之间采用了多种博弈策略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如男性希望无限的繁育后代而多采取抛妻的策略并不断寻找新的配偶以延续自身基因,同样女性出于自利保护会采取反制策略来制约这种滥情,从基因博弈到意识博弈延续到文化博弈才最终形成如今的男女社会。

4.序言中作者提到有些人因阅读此书而不悦甚至抑郁,我在看的过程中也确实经历过这种感觉,我想那是因为作者用冷酷的推理使人产生巨大的虚无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仅仅是一台寄生机器,所有的亲情爱情友情也仅是自私的基因在驱使靠策略在维系,如此现实确实令人不寒而栗。但作者同时也给了我们令人振奋的光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人或许是唯一一种能够摆脱基因操控命运的生物载体,如人可以人为选择不进行繁育来延续基因。人类意识的觅母效应所形成的文化可以帮助人类对抗人性的自私。我们并不是单纯的生存繁衍,而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请幸而为人!

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我们的身体是一部机器。是由远古的基因,为了繁衍,不断复制自身,为更好的存活,创造出的生存机器。个体的差异化,如身高、面貌、体型、乃至情绪、性格等等,皆是在漫长的时间中,基于“适者生存、劣汰优胜”的自然法则,演化而成。有的人天生严谨,有人天生放荡,有人天生狡猾,有人天生利他…去除道德的审判,这些只是基因为了延续自身而演化出的禀性,站在生存的角度,存在即合理。所有生命都是被设定好的,从出生那一刻,就按照基因的编程去行动,终极目标是利用一切条件,继续复制、传递基因。而基因本身,会不断修正自己,以使机器更好的完成这一目标。只有我们人类,产生了自主的意识,可以凭借意志,不去执行基因设定好的行动指令。生而为人,先清楚何以为人,是基因?是大脑?还是?n这本书,让我们离懵懂稍稍远一些,稍稍清醒一些,或许这种清醒,并不意味着“更好”,这要看“更好”的标准,是先天基因带来的,还是后天意识形成的。值得一读。

《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读后感400字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科学巨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可是在他光鲜的背后下,拥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辛酸。

或许可以说,命运给予爱因斯坦的并不是很多。像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并不早慧,三岁时还不会说话,甚至到了九岁时讲话还不是很流畅。在读书期间,爱因斯坦并不是老师所喜爱的学生,因为他举止缓慢,不爱与人交往。因为没有中学文凭,爱因斯坦的求学道路变得十分坎坷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个大学肯接纳他,尽管爱因斯坦在数学和自然科学其他方面的考试成绩都很出色。在他的事业有些起色时,命运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当时,德国爆发了反犹太人运动,由于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导致他饱受了攻击,甚至被抄家。尽管如此,爱因斯坦还是不言败,反抗着命运。终于,他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不要埋怨命运给予你的太少!”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这行字赫然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反复念着这行字,心中不禁添了几分惭愧。

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亲离异,我随父亲生活,而他又是一个残疾人。不过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还有许多为亲人陪伴着我。尽管如此,我还是埋怨着命运对我的不公。在黑暗中,我常常是一个人缩在角落中,抱着洋娃娃,黯然泪下。我的家庭并不算富裕,每次去参加朋友的生日派对时,发现她们有着许许多多精美的礼物,我也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埋怨着,埋怨命运,埋怨爸爸,埋怨妈妈……虽说现在长大了,可埋怨还是没有减少:在考试失手时,我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笨;在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礼物,却又无法买时,我又埋怨着命运的安排……

呵呵,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自己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愚蠢。或许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埋怨是发泄的唯一办法,不过对于现在你的我而言,埋怨只是一种愚蠢,它不但不会让你发泄,反而会无形地给你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这,大概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智慧吧。

是的,不要埋怨命运给予你的太少,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不抱怨、不畏怯,勇往直前,命运就能开放出一朵绚丽的花!

《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读后感600字


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穿着随意邋遢;虽是一名科学巨匠,小时却常常逃学;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却热爱和平。这张人物素描是谁?他就是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寒假,我读了《20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这本书,对这位大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物理学园地的两朵奇葩,众所周知,那就是牛顿与爱因斯坦,但是他们两人一样并不早慧。爱因斯坦到3岁还不会说话,这令父母很担忧,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他不是哑巴。可是爱因斯坦到9岁时讲话还是不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很吃力。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狭义相对论。1916年对物理学界来说,同样是令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爱 因 斯 坦 发表了震古烁今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虽然有精确的数学表达形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对初学者和外行人来说,依然是个黑箱子般的难题。

人类的社会是个善良与凶恶的混合体。善良而公正的人们为之赞赏和欢呼的美好事物也必然受到凶残邪恶势力的仇视和攻击。

1920年8月在德国成立一个反相对论公司,对 爱 因 斯 坦本人及著作发动了猖狂的攻击,说爱因斯坦是代表典型犹太精神的江湖骗子,是特别厚颜无耻的犹太人,说他的理论是犹太人对德国精神财富的亵渎。在纳粹党对犹太人横加迫害时期,爱因斯坦被赶出理学院,被抄家,被剥夺德国公民权,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毁,人身受攻击。然而,爱因斯坦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

你看,这位被公认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也经历过那么多坎坷、苦难,但是他仍不低头,将自己禁锢在书斋里,苦心孤诣地研究统一场,这是难度极大的艰深课题。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正在做作业,听到有一位在问另一位同学题目,而正好那个同学也不会,我的朋友热情而主动地走过去说:我来教你吧!而那两位同学却说:做你的去吧!这题目你会?别开玩笑了他们说完就笑了起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我急切地跑了过去说:你们先别笑了,让他做做嘛!他们同意了,我的朋友不一会儿就演算了出来,两位同学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从那以后,那两位同学就和我的朋友成了好朋友,总是诚心地向她请教题目。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不一定会一帆风顺,道路会坎坷不平,我们都要向爱因斯坦那样,面对困难不低头、不屈服,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人类事业全心全意地做出贡献。

读《爱因斯坦20世纪的科学巨星》有感400字


有时,你低头望是墙下冰冷的水泥板,而当你转变思路,朝天空望去时,你就会看到群星闪烁,耀眼无比。请记住,换个角度会更美。

爱因斯坦是人人皆知的科学巨星,他常常独自一人孤独地研究、探索、发现。幼年,他是那么的不合群,但他又是那么质朴、谦和、宽厚。当他知道原子弹造成的悲剧后,沉思、心事重重;他提出的相对论——E=mc,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他的衣着不修边幅;

他的内心宽容无私;

他的态度真诚、执著……

他,就是“爱因斯坦”!

当然,换个角度,还需要有冲破束缚的勇气。爱因斯坦出生在物理急剧变革的时代。当时,一系列新物理现象相继出现。古典物理学难以做出解释,所以,很多物理学家只是对原理论修修补补。但爱因斯坦却鹤立鸡群,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他对传统理论开始了大胆挑战,因此,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记得一个故事: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了金矿,随后的淘金者便蜂拥而至地西部淘金,一条大河拦住了通往淘金地的去路。有一个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因金矿而涌来的淘金者令他的生意格外兴隆。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大船队的老板。面对蜂拥而至的淘金大军,在多数人眼里,他们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人却从中找到了“商机”。从另一个角度望去,在惊涛骇浪中看出了另一种“金子”,另一种财富!

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从一个新视觉出发,你可以创造自己的美丽传奇!

我们不能做盲目地跟从者,应选择一个新视角,用勇气和智慧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当你因逃不出束缚,看不到希望而悲观时,请换个角度,你将听到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号召,带领你走向成功之路。

请记住:换个角度会更美。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自私的基因(20世纪经典著作)》读后感_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典著作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