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人读书笔记 > 地图 > 中国人读书笔记

中国人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开始反思权利下放到每个公民,是不是真正的民主,看了这本书,觉得书中说的直击要害,民主不能交给半受教育者,甚至未受教育者。更不能交给对自己手中权力一无所知,不知责任,只知抱怨当局的人。

这本书里的诸多观点一定程度上与我之前了解的,想到的,认知的有相同之处,这是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为愉悦的。且再此基础上,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点燃了我更多的思考。

很不错的一本书,主要推荐儒家学说代替宗教的部分,还有中国女人的精神的部分。以往的书籍,电视剧对封建时代女人的塑造都是凄苦,悲凉的,但事实可能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书中对婚姻的描述也许才是婚姻,而现代大部分可能只是对两个爱人家庭的捆绑,儒家的学说去粗取精,再加上时代的努力,没有以往封建帝王为了统治来磨灭儒家公民的脾性,没有其他民族为了利益来损耗中国人民的精神。或许真能达到社会形态发展的最高峰。

一百多年写出的理论,用在现在的社会里依然行得通,此人真的有才。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矫枉过正,我们当下究竟还存在几个真正的中国人呢?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大部分人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是全部错误的,其实呢,中国的衰败难道不是从清朝才开始的吗?当下所有人都急着发财要利不讲义,假疫苗的存在也是正常现象了。这全部是道德的沦丧。中国文言文是知识分子用的,白话文是普通老百姓用的 ,这就使没接受过教育的人无法参政议政,废除文言文,改简化文不得不说 ,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作者对乌合之众的归纳很到位,如果人人都有机会去参政议政,那么这个国家是要乱套的,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蒙古公投是个什么垃圾玩意?法国暴动呢?不要说什么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利,可怕的是乌合之众会通过暴力来汲取他们的权利,想想文化大革命里有一点点权利的普通老百姓和红卫兵们,把知识分子折磨成什么样子了 ,历代农民起义有多少不是被人诟病至今的?n所以国家这艘巨轮,还是需要有经验的人去驾驶。

辜鸿铭先生大名鼎鼎,据说不但精通多国语,而且还能语出惊人。《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影响力较大,几乎所有想搞懂中国人的人都读过。但从这本书看来,不知道是原作者语言啰嗦,还是译者蹩脚的翻译腔所致,抑或是电子书排版的问题,总之把这本书的内容搞得不中不洋,让人有些读不下去。我看很多人在读这个版本,以为就是最好的,没想到是几乎读不下去的结果;我基本上是跳跃着读完的。不可否认,辜鸿铭先生的行文是积极理性的,字里行间透着“尚古”的爱国热忱;对那些略知皮毛的洋毛子而言,他们确实没有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希望这个版本会有所改进,不然我觉得这个翻译水准还不如机器翻译,看着没味,甚至有糟蹋先生文字的意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近日,通读了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颇有感触。这本最早出版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书,今天读它,仍旧让人振奋不已。尤其感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扞卫。本人也貌似是个守旧派,因此亦不免产生共鸣!

书中很多观点,虽不敢完全苟同,亦不可妄自菲薄。就其主旨精髓,却是大大的赞同!

辜鸿铭认为,要真正的懂得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

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那些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主张全盘西化的份子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辜先生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此外,辜鸿铭扞卫君主制和纳妾制,维护辫子与三寸金莲,这样的观点,实难被时人所接受,难怪被胡适、陈独秀等人口诛笔伐,称其是怪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余孽,竟然精通英、法、德等近十国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

辜先生可谓生不逢时,在那样一个悲哀的时代,要扞卫和抗争,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面对苟延残喘的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面对即将走向消亡边缘的炎黄文明,那种撕心裂肺的忧患和叹息,真的令我为之动容。

跨进二十一世纪,今天的新人类,似乎少有那样的激情去谈论传统文化和文明,更何谈扞卫。然而,于人于己与国家,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是不是可以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呢?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龙皓麒
内容简介: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评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过渡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读书笔记一序言-吴刚伐树我洗缸
从序言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刚出名时,被许多机构邀请去做演讲,但每一次作者拟定的题目都是丑陋的中国人,因此,被从名单中开除很多次。甚至有一次的演讲的录像带,里面的东西竟然全是空白的。序言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批判当今社会的风气是怎样的。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他人指出来时,将他人的言语全部删除。为的就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完全不同意自己错了。但是作者能对现在的人们素质感到乐观。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北京新华社的一位记者,告诉作者一个消息,说:“可是有些人不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政府应该把制造航天飞机的经费救济嗷嗷待哺的穷人。”我问:“你们对待这些反调采取什么行动?”他说:“什么行动都没有,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霎那间一片光明在作者眼前升起,作者感到中国的科技不断在进步,而且中国的人文素质也同时在提升。所以当作者有些过激的话,也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并不是对中国现代的风气抱以消极的态度。
读书笔记二-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章
这一章当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病人和医生的对话,描述一个病人不认为医生是对的,反而认为医生是个崇洋媚外么害她的人。实着不然,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病人偏偏嫉妒。反而认为自己的病并没那么厉害,是因为医生想要谋财害命。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将他人指出自己错误,当做他人的炫耀或者有别的用途。这也映射了现实当中作者和反对他看法的人。而恰恰如此,作者也正因为此也遭受过冤屈。这也恰恰折射了中国现代风气的黑暗的一面。也符合这本书的主题,作者用它来做代序很好的使主题明了。
读书笔记三-丑陋的中国人章
这一章写了很多的东西,是作者于1984年9月24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辞,根据记录稿整理,也是这本书的这本书的正文。
首先他以《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两本书的作用与作者的后果做对比,很明显,一个《丑陋的美国人》,美国国务院拿他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而《丑陋的日本人》,作者却被撤职。而作者说这大概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不同,然而中国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级。如果作者出版了这本书可能要麻烦读者去监狱给他送饭。所以他想请教全国各阶层的朋友愿不愿意他出版这本书。这里也非常表明了作者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因为如果对人失去了信心或者不想指出他人的错误了,根本不会想要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然后作者讲了一个在台中东海大学演讲的故事,后来台北的朋友在3月7日给作者做了一个生日。然后作者表明他说的艰难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超出个人之外,超出政治层面中国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经历了患难,不仅仅是我这一代经历了患难。假使我们对这个患难没有了解,对这个有毒的文化没有了解,那么我们的灾祸还会再发生,永远无尽无期。表明作者迫切的希望中国人能够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且承认和改正。
其实他说的对,正如他在文中所写,在中国大陆问那些“文革”中坐牢的文人为什么坐牢,那些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准确的“因为说了几句实话。”短短几个字把当时大陆的一切政治影响全部表达出来。柏杨在演讲中说他明白书一出来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愤骂和牢狱之灾,这也是影射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们应持有一颗平常之心,越是愤怒越是表现出自己的丑陋,无可厚非。
作者说“中国人太聪明,太聪明的极致就是太自私。” 说中国人“器小易盈”,没有包容性,自我膨胀;中国人向来“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多了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少了激发灵性,权利义务,更少了激励竞争,甚至把羞愧当荣耀。中国人好面子,“面子也者,大概是神经衰弱和牢不可破自私的一种产品。做贼心虚,处处必须用骄傲来弥补。”
还有几点是作者来美国之后所见所闻所想的,我也有些同感。比如说,他发现美国人喜欢说“对不起(Excuse me)”和“谢谢你(Thank you)”。在不小心挡了别人路,挡了别人照相的时候,会有人说“对不起”,而你好心给别人开门,为别人让路的时候,别人会说“谢谢你”。这种看似虚伪,却能让人心里充满温暖的语言还是颇有魔力的。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仍然进步神速,而同样死不认错的中国人,独不能呢?这不是矛盾吗?我们的看法,答案应是制度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有两个口袋,装着别人过错的口袋在前面,装着自己过错的口袋在后面,则每个人背后口袋的所有过错,必然正好就装在别人面前的口袋中。如果准许每个人打开面前的口袋,公布袋中的过错,则所有人们背后口袋中的过错,必然会全部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而无所遁形,不承认也得承认了。这套制度,便是言论自由,便是民主。如此说来,问题的解决还真是任重道远啊!
读书笔记四-中国人与酱缸章
本章是于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六日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的演讲。
酱缸文化的精髓在于柏杨先生的一句话:"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滔滔不绝的流下去,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
作者对酱缸的表意:“说到酱缸,也许年轻朋友不能了解。我是生长在北方的,我们家乡就有很多这种东西,我不能确切知道它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但各位在中国饭馆吃烤鸭的那种作料就是酱。酱是不畅通的,不像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样澎湃。由此死水不畅,再加上蒸发,使沉淀的浓度加重加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所谓前生因,就是这样。”
作者之后讲了官场对酱缸文化的贴实,确实,就比如说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写的一样:“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但是我们的作者柏杨先生并不像苏东坡突围那么消极,他的想法是:“虽然酱缸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清,一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都不一定能够澄清。但只要一天加一滴清水,总会清的。”
现如今国人都认为礼仪文化的缺失,责任在于政府不正确的教育政策。其实不然,文化的酱缸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所以礼仪教育的重担,就应落在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柏楊先生所说的“澄清”就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改变,而一个美好的人就是“一滴清水”,它可以澄清酱缸。
读书笔记五-正视自己的丑陋面
作者于1984年8月访问美国,在纽约逗留期间,于11月12日,在时任《北美日报》总编辑俞国基先生寓所,与林樵清、李兆钦、黄仕中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谈话。柏杨先生在谈话中,着重谈了中国人的丑陋面及劣根性。他说,他走到哪里都要讲这个问题,以唤起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反省。他认为,反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
是的非常正确,反省自己,就是正视自己的丑陋面,并且去改正它,这样,中国人才能不丑陋!
感悟:
哪怕就像电影《天狗》一样,牺牲愿意正视自己三观的人,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人,相信,会有一个又一个人觉醒,站出来,至此中国人终不丑陋!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

盛瑀君

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

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不过,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弥补缺点的能力,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人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