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 > 地图 >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2024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相关栏目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热门栏目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推荐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

(共 2972 篇)

  • 1、 《掌握习惯》读后感(读后感)

    没有方向的努力,可以说是在黑夜里行走;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其中意义所在。----题记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我想每一位青年都曾为了梦想;为了诗和远方;为了所追求的信仰,付出难以描述的努力与艰辛。在这一过程中我相信自律是必不可少,或者说是拥有一个的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就在前几天我刚刚读完一本书。

    在我读完《掌握习惯》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做任何事,都会有它的体系,而不是单一的目标。因为实现一个目标只会暂时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非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习惯形成之前我们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新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来度过潜能蓄积期的,在此时间段我们可能会看不出任何变化。因为人的大脑至今还保留在即时满足的状态下。

    在我们确立习惯之前,首先要先确定自己要成为哪种类型的人,而不是要获得什么样结果。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反馈系统,让我们的习惯、价值观和身份驱使我们前行。反馈循环回路大致有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所谓的提示就是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让它显而易见随处可碰;渴求就是把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让它变得有吸引力,使我们对其感兴趣;反应就是让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简单易行且具有重复性;奖励就是给我们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产生动力进行下一次的循环。这就是一个新习惯的形成过程,我们所养成的习惯与自身的差距越大、那么习惯坚持起来受到的阻力就越大。

    当一个新习惯形成之后,厌倦便成了自我完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真正的成功人士会和其他人一样感到激情消退,唯一不同的是,尽管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会仍然想办法坚持下去。当然要想改变一个坏习惯,我们只需要破坏它的循环路径就可以。

    习惯的好处是让我们可以不假思索的做任何事,缺点是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小纰漏。所以说在习惯确立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哪种身份的人,我们需要为这个身份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就像是从正常距离照镜子,既不失整体画面,也能看到应该做出的重大改变。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那能不湿鞋,不管我们的习惯多么有条理,总有一天我们固有的生活节奏会被意想不到的事物扰乱。切记一次的打乱是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真正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不断重复错误。当错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坏习惯就已经养成了,而输赢的区别往往便在于此。

    当然习惯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它是用来创造自由的。在我们达到习惯所

  • 2、 冒险不等于探险
    我今天在网上看完《会唱歌的土豆》这本书,我心里激动万分,真希望能随着古丽娜他们一块去探险,走过辽阔的草原,穿越纵横险峻的天山,经历古堡之夜的阴冷,毒蝎叮咬的痛苦,悬崖余生的后怕,遭遇狼群的惊险......当他们终于发现土豆会唱歌的奥秘时,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真为他们高兴,同时深深地佩服他们的探险精神。

    是啊,大自然有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具有探险精神:李时珍走遍名山大川,尝遍百草,写出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遍大江南北,考察河流山川,写出了《徐霞客游记》;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外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全人类,他们的也就是探险的一生,这种勇于探险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当我兴冲冲的把想法告诉爸爸时,他却不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探险与冒险只是一线之隔。我陷入了沉思,试想:如果阿墩摔下悬崖,如果丹丹中毒身亡,如果他们走不出迷谷......只要其中一个实现,那就是不可弥补的悲剧,将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痛苦啊!这次探险就毫无意义,就是最大的冒险了!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不能盲目模仿,不能走过头,否则就会走向反面,人是要有一点探险精神,探险不一定要冒险,应在大人的带领下进行科学的考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解决问题,勤动脑经,其实也是一种探险精神。

    没想到看了这本书能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名人的话:“只有勇于探险的人,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莽撞和冒险对科学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学习书中古丽娜他们的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但不能盲目模仿,我们做事要有目标,有计划,争做新世纪的好少年。

  • 3、 减负不等于没好成绩

    在考场上,我看到了一幅这样漫画。

    上面画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眼镜,再灯光下学习。我想也大概到了晚上十点多了吧,他还没睡。他手中的铅笔和眼镜组成了100,说明了他渴望考到好的成绩。他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他想减负。

    减负?这不就是令学校的老师、家长头痛的问题吗?这不就是教育家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吗?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有的父母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得像座小山。有的孩子被逼着做家庭作业做到了11点多,还没睡,第二天上课又没精神。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减负,不让他做家庭作业,分明就是把他们的孩子往后拉。其实,那些家长完全想错了。如果孩子做家庭作业做到11点多,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那么,他那天所上的课还不是一样没听到。这样,还不是弄巧成拙吗?还有些家长认为,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们的充电器。一到星期六天,就把孩子拼命往里边塞。把孩子两天的课程安排得的满满的。让孩子根本就没一点喘气的机会。怪不得,一些孩子总是渴望有个星期八,好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课程。

    其实,那些家长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太急罢了。如果他们认为减负是对的,那么,有一天,考考考,老师们的法宝;分分分,学生们的命根这句顺口溜就成了个回忆。家长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展翅飞翔吧。让他们自己尝一尝跌倒的时候。人只要有两只脚,他就会有跌倒的时候。放手吧,爸爸妈妈!

  • 4、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后感:随遇而安,绝不等于听天由命

    随遇而安,绝不等于听天由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后感

    理化生组 王娟

    闲逛时偶遇一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单从名字上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想借此书来安抚我一直动荡不安的心,却发现一切安排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韩国第一任女总统朴槿惠,是大众眼中的冰公主,至今未嫁。她的故事每每读来,都令人感慨不已。

    她含着金汤勺出生,父亲是韩国第 18 任总统朴正熙,母亲早年遇刺,她匆匆结束法国学业回国,从此穿戴母亲的衣饰,学习她的气质,代行第一夫人的职责。

    然而在她 27 岁时,父亲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身亡,朴槿惠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女成为平民孤儿。连她想通过法律手段惩办杀害父亲的凶手,律师都冷漠地告诉她: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帮你了。城市里爆发游行,偏激的人们在她的门前狂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与此同时祸不单行,她的身上长出紫红色的斑点,没有医生知道病因。她跑到父亲的墓前放声痛哭,却被媒体拍下,令仇者大呼痛快。她也曾想过用感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生活,然而始终无法如愿。读后感[.cn]在大学时有许多追求者,她为了不加重安保的负担,并没有恋爱。在父亲去世后,她想起曾有父亲的一位部长对她表达过希望你能做我的儿媳妇。然而在她临离开青瓦台时,与这位部长在电梯里相遇,她满怀期待地与对方招呼,对方却从始至终再没看过她一眼。

    她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更不相信爱情。她在日记里伤感地写道:谁敢说曾经温柔亲切的人,以后就不会变得利害关系分明呢?上世纪 80 年代她开始闭门索居,沉淀思考。从 1980 年到 1987 年期间,她克服语言障碍,研读哲学,包括《中国哲学简史》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体味诸子百家,学习中庸之道,反思父亲的错误,让自己更为宽容豁达。

    她身上的斑点逐渐褪去,多年的修炼让她的气质逐渐变得沉稳智慧,冷静克制,谨言慎行,甚至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她说: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 这样的她愈加魅力四射,亦有男人爱慕她。堂哥朴在鸿也劝她如果有合适的对象,可以选择结婚,但她拒绝了。哥哥,以后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她终于还是成功了,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韩国经济出现大幅度衰退,民众思想再起波澜,在这种情况下,其父由于当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居然获得了韩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总统民意调查中的 70%。在这样的机会下,朴槿惠应势而出,参加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角

  • 5、 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我教书的这几年,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事实,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作业做得很认真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排在倒数。上课听课没那么认真,作业做得貌似随意的学生,成绩也不一定会差,甚至有可能拔尖,你没办法。我相信这么矛盾的事情每个老师都遇见过且深有体会。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我想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的作者王晓春老师的观点“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就可以解释。

    王老师认为能力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习惯只是因素之一而已,光靠培养习惯是不能保证提高能力的。比如能力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灵感。灵感根本不属于习惯,靠重复某种行为是无法培养出灵感的。可见,培养能力与培养习惯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两回事。如此说来,我们若把教育简单地锁定为“养成良好习惯”,那就严重地窄化了教育领域,必定会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弄不好还会妨碍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个人的经验,过分强调全面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出来的最优秀学生多半是中等人才,甚至是平庸之辈。他们很“完美”,却无法卓越。

    可能王老师的话有些偏激,但却是有些怪才证明了他的话不无道理。这个社会,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领导都更加偏爱那些中规中矩的人,因为那样的人愿意服从,好管理,让人省心。但是中规中矩的人更受偏爱,有可能会限制某些方面有着过人天赋,而其它方面特立独行的人的发展。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将来能过个安安稳稳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很少有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一番大作为,因为那样风险太大。所以,很多孩子有创造力的举动可能到了家长和老师眼中就变成了调皮,不听话,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有创造力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认可,甚至还有可能受到惩罚,那么孩子的创造力有可能渐渐被世俗的眼光和标准所磨灭,长大以后难以卓越。

    看完王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对待孩子不仅应该有一颗包容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奇葩的行为开出异常美丽的花朵。我们不一定能拥有独特的视角去欣赏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欣赏不了却可以尝试理解,理解不了也可以尝试忍受。只有时间知道我们的忍受会不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惊喜。

  • 6、 我的人生我掌握

    人生应有自己掌握,而不是父母为我铺路。这句话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可我一直当她是我的座右铭。我很喜欢杨红樱阿姨的一本书,是《神秘的女老师》。书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名六年级学生孟小乔在寄宿学校学习了一个星期,星期五要回家了,孟小乔本很想见到自己的父母,想在周末好好休息一下,可等待她的只是去补习班上课和在家让家教老师上课。

    我很能理解么孟小乔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因为我的父母也是这样,我和孟小乔一样是六年级的学生,因而父母对我们都寄予了崇高的期望,希望我考入东山外国语学院。我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未来的人生已由他们规划好了,未来的路已由他们帮我铺好,因此路上不再坎坷,不会通往黑暗,只会拥有一片光明,在他们眼中,他们为我安排的这条阳光大道,是最完美的,我走在他们为我安排的这条道路上,我不会有人生的低谷和沼泽,只会有绚丽多彩的春天。

    可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期望,不是让我主动学习的动力,而是逼我学习的压力!让我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学习。在他人眼中,你们拥有一个乖女儿,学习成绩优异,生活可以自理,什么事都不用别人操心。可那不是一个真实的我。爸爸妈妈,让我做回一个真实的我吧!让我自己安排我的人生,虽然你们给我安排的人生是完美无瑕的,但我想我的人生掌握在我的手中。

    我的人生我掌握!

  • 7、 我不等你作文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作文能够让我们记录时光流逝。优秀的文章中让人触动,还在为写出好作文而烦恼吗?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我不等你作文【篇1】

    光之精灵彩衣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那是阳春赋予它的骄傲,七月赋予它的成熟,花瓣上的露珠衬托着整个世界的美,我将它抖在手心,一会儿便没了,只留下一些深刻的追思与回忆。

    是的,时间就是这样,光阴似箭,转眼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对于高一,我即充满期待又充满畏惧。

    高一了,我知道自己不能再像弟弟那样玩了,我只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高一了,我也明白了自己不能时时刻刻松下劲,我只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获取自己的目标。

    高一了,我也成熟了不少,也了解到“只有吃得苦中苦,长大方为人上人。”的感觉。

    高一了,我知道自己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我我会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高一了,我不会再为了“有心栽花花不开,”而烦恼了,因为有可能会“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不会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悲伤,因为有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不会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而灰心,因为有可能会“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高一了,时间真的会像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我只有过好每一天,我才能完成我的梦想。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路在哪里?路在自己脚下,走什么样的路,全靠你自己怎么走。

    我也是,我的高一之路已铺向我,在高一路上,我并不奢求充满鲜花和掌声,我只是期望我在路上能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让我的高一在充实的日子中度过,我相信,只要我能走好这条路,我的未来便不是梦!

    我不等你作文【篇2】

    同学们,你们发现前几天天空一直灰蒙蒙的吗?你们是否发现空气中掺杂着细小的灰尘呢?这是因为人们因为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如果你摸一下脸,就会发现脸上有一层薄薄的灰尘。走到碗面,呼吸着浑浊的空气,人们会感到十分沉闷,这说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被严重污染了。显然,空气的质量有着明显的下降。

    星期天下午,爷爷带着我去洹园玩。刚走到园内的假山旁,一股刺鼻的臭气就迎面扑来。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假山旁的臭水沟散发出的气味。我问爷爷:“您小的时候,这里的河水是这样子的吗?”“不,我小时候这里的河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那时的水岸上还不是现在这样的小路,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沙滩,水里的螃蟹、龙虾成群结队

  • 8、 掌握命运 (650字)

    阿斯图利亚斯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遨过黑暗,迎来光明。要是你孤身一人流落在一个不毛之地时,你可以活上几天?一天?两天吗?还是三天无论如何,都活不了多长时间,但一个名叫鲁滨孙的人却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奇迹般地生存了28年!到底是哪一种可贵的品格让他活了下来呢?

    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但在他乘船前往南美洲时,途中遇到了大风,船翻了,他被海浪打到了一个荒岛上,他遇到了困难,在杂草丛生,枯枝败叶之中,没有食物,没有住处,更没有衣裤。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他做了一个木筏,在船舱里找到了很多可以吃可以穿的东西。他能在这情况下鼓起勇气做木筏去找食材,换做是别人,恐怕连打死他他也要趴在草地上大哭。这就是挫折,这就是坎坷。鲁滨孙是个敢面对现实的人,要是我们眼见自己即将被困难侵蚀都无动于衷,那就什么也干不了,永远也过不了这道坎。

    衣服和食物解决一时,这些粮食只能吃几天,他想出了办法,将谷物播种下去,长出的一点吃了剩下的继续播种,越来越多的粮食变诞生了。住的地方必须是一个既能预防野兽,也有水源、树荫的地方,他用船帆搭帐篷,将吃剩下的山羊圈养起来。二十六年后,他救下了星期五并交他说话,使星期五成了鲁滨孙的帮手,甚至淡忘了要回英国这件事。他乐于助人的品格真值得我们赞扬,鲁滨孙还不辞辛苦地教星期五说话,要知道,野人是不会英语的!淡忘这个词还让我感受到了鲁滨孙对现在这种生活的知足、满足。

    我们要向鲁滨孙那样不畏艰险,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任何事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

    四年级:涟漪之径

  • 9、 读后感《正面管教》和善等于尊重

    读后感《正面管教》和善等于尊重

    阅读了《正面管教》三四章后,发现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用骄纵的方法。正面管教对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既不用像严厉控制那样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予以惩罚。从头到尾都是大人在承担责任,当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孩子们没办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用像骄纵型那样在教导孩子时不负责,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放弃了责任。正面管教提出了有效管理的四个标准:和善与坚定并行,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长期有效果,教给孩子各种技能,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用和善的语言和孩子沟通,不惩罚不说教,而是问一些启发性语言,使孩子积极地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文章中提到了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骄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正面管教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从儿子出生到现在,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们自己确实走过很多弯路。曾经觉得批评和指责可以帮助儿子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在平常的管教中是对孩子严厉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表面听话了实际心里很不服气,而我们事后也很内疚。对比了下书上说的三种互动方式,我们是严厉型的,常常是我们对他唠唠叨叨,他茫然地被动接受,但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时,错误依旧发生。而我们只能是对他惩罚,收效甚微。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使用过骄纵的方法,认为这是培养他自信的一种方法。我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们也不说教,让他自己解决,甚至不指出他的错误,怕伤到他的自尊和自信,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似乎也不行,因为这样以后小孩子意识不到很多错误,甚至认为我们家长就不应该管教她了,或者在事情上他总认为他有道理,家长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我行我素。

    我认为,与孩子交流的方法可总结为以下四步:第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第二、表达出对于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候再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第三、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

  • 10、 《不等号》读后感300字

    读完至今快两年了,虽然没有哭,但是我总是觉得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很奇特的剧情,我很喜欢,不管是句子还是场景,都美丽的不得了。

    两个人的第一次登场不是很惊艳,但是神态动作都很棒,特别是眼睛,会说话一样的感觉。

    十四岁的夏天糟糕透顶。直到他的到来。这是第一句让我心动的句子,是果的心理。当时他什么都不知道。1987,昭和62年。

    他不喝牛奶。凉确认以后什么都没有说。

    凉在果身边不安的睡着,第二天脸上的泪痕未消。凉当时在心里还觉得他是爸爸,十四岁的果却仍是一无所知。走在果的背后,凉会想,要是有人能够理解他就好了,明明他这么可爱,好奇怪啊。凉很纠结,我一直这么觉得。去看河灯的时候,我觉得凉开始喜欢他了,一边知道着结局,一边慢慢喜欢上他。

    只要呆在这里就没问题爸爸会守护着我虽然,他是个还没有成为我爸爸的爸爸。才几天而已,凉就已经不想回去了,想留在过去。星空下的接吻美极了,心理活动也很好,是我喜欢上这个作品的契机。在果觉得这是最高兴的生日的时候,那边的果却开始明白了。22年的时差,在意外的穿越下抹平。他们的爱,开始因为伦理被扼杀。

    追到连载结束,我知道结局是好的。呼地舒了一口气。我开始想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情感故事,喜欢到,想要买原作,想要老师的签名,想要当面见到老师,对她说,故事很棒,谢谢,加油。

    但是我一直都没有买这一部漫画。应该说是还没有买。人总是会因为某些原因得到成长的,我觉得我就是因为这个作品而成长。现在,我已经不清楚自己是喜欢这个作品还是喜欢读这个作品时的感觉了。不过,都是喜欢的吧。。。

    有点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感觉。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2

  • 2019-10-23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12-19

  • 2019-11-11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02

  • 2019-09-19

  • 2022-01-0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1-04-20

  • 2023-04-26

  • 2023-01-25

  • 2019-09-21

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2024知道,不等于掌握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