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真正的人读后感 > 地图 > 真正的人读后感,2024真正的人读后感
真正的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真正的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真正的人读后感推荐
真正的人读后感

(共 7105 篇)

  • 1、 读《真正的人》

    记得在《真正的人》的《后记》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写:

    现在我在纽沦堡出席国际军事法鹰的公审。审问汉曼戈林的工作快要结束。被苏联公诉者的质问逼得紧贴着墙壁的德国第二号纳粹在铁证如山的重压下颤抖了,他不情愿地、勉强地向法庭上讲述着,以前所向无敌的法西斯主义的大军在我祖国的无垠的疆土上作战中怎样在红军的打击下溶化和瓦解。戈林为自己辩白的时候,抬起他那双晦暗的眼睛望着天说:这是天意如此。

    您是否承认,你们不顾信义地袭击苏联而使德国沦于毁灭,这是犯了最大的罪行?苏联公诉人罗圣奋靳科问戈林说。

    这不是罪行,这是宿命的错误,戈林阴郁地垂下眼睛,低声答复说。我只能承认,我们的举动太轻率了,因为在战争的过程中明白,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可是有许多事情我们根本没有法子猜想到。主要的是,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苏维埃俄罗斯人.他们过去是一个谜,现在仍旧还是一个谜。任何最优秀的间谍机关都无法揭露苏联真正的军事潜在力。我指的并不是大炮,飞机和坦克的数量。这一点是我们约略都知道的。我指的并不是工业的威力和动员力。我指的是人,俄罗斯人对外国人永远是一个谜。拿破仑也没有能了解他。我们不过是蹈了拿破仑的复辙。

    我们怀着骄傲的心情听了关于谜样的俄罗斯人和关于我们祖国的未知的军事潜在力的迫不得已的坦白。你可以相信,在战争时期,其能力、才能、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勇使举世震惊的苏维埃人,对于所有的这些戈林之辈过去和现在部确实是一个宿命的谜。德愈志是统治种族这种可怜理论的发明者,他们哪里能够了解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人的灵魂和威力呢!

    其实,岂只是法西斯匪徒戈林之流不能了解这种灵魂的威力,一切帝国主义者和迷信武器轻视人民斗争力量的人们,都是见物不见人的i当世界上核讹诈还甚嚣尘上的时候,《大后方》把人们带到这个燃烧着革命英雄主义烈火的精神境界里来,对于爱好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革命人民,将是有益的。

  • 2、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两年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记得刚刚教二年级三班的时候,一位听课不认真的女生在课堂上用铅笔伤害了我,面对同学们的责怪,和我腿上流出的鲜血,她吓哭了。可是,在那一刻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告诉她,老师不疼,我把她的行为划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时要小心不要将笔尖冲着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领会,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灵会感到一丝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不是斤斤计较,不可接近,而是和蔼,宽容的。在我受伤的下午,班上的学生陈一同同学主动敲开办公室的门问我:“mi liu,你的腿好点了吗?”只是一句孩子短短的问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细腻和善良,我欣喜着这爱的回报。作为教师,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 苏霍姆
  • 3、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一) 从事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是培养人,这么多年来,一批批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到底我们培养的人算不算是真正的人,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带着这些疑问,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读后颇有感触、很有启发。书中内容都在阐述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的思想,即怎样培养人在精神上的丰富,思想上要充满信念、和有崇高道德、要善于忠实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忠实的憎恨敌人、捍卫我们国家的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工作中亲身经历的生动的故事,他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呢 ? 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要做到这种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小女孩卓亚的故事时说到"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的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天空是蔚蓝色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享受到欢乐和幸福。于是,我想到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差生难教、老是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经常影响别人、分析过的作业还是仍然要错、同学之间相互吵架惹是生非等等。但作者的一句话:"要时刻记住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激醒了我。是啊,谁都从幼年走来,我们曾经也是个孩子,谁都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呀!我们会常常觉得学生们所犯的错误是那么的恶劣和有点不可理解。所以,我们有时会表现出不满或愤怒,甚至会采用训斥和惩罚的办法。却少了一份慈爱和宽容。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
  • 4、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1000字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 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

  • 5、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暑期里我看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本书,本书作者孙云晓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等。《培养一个真正的人》集中展示了孙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为我们培养和教育儿童成人成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父母和教师阅读的好书。

    全世界的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五花八门,爱的结果千奇百怪。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织成的网精密程度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比,可这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有一个事例好多人都耳熟能详,即外国人的孩子摔倒了,都要自己爬起来,父母一般是不过来帮忙的。中国的孩子摔倒了,父母和爷爷奶奶会飞速赶来,心疼地把孩子抱起来。专家推测:中国青年至少比西方青年晚独立5到10年!此外,全中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许多人却会说一句相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显然,父母关心孩子的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健康,再次才是思想品德。

    这是多么可怕的国民共识啊!教育专家孙云晓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依据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即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这是父母和老师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而培养真正的人,应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开始。习惯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书中围绕着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这一主题,对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刻,最佳时期。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和有效途径。书中所强调的习惯主要是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其中做人的习惯起关键作用。健康人格的基础是需要基石搭建的,基石就是爱心、诚信、责任心、自信心。道理并不深奥,那就是:拥有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因为爱,世界才存在;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础;是否具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少年儿童社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自信

  • 6、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 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两年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记得刚刚教二年级三班的时候,一位听课不认真的女生在课堂上用铅笔伤害了我,面对同学们的责怪,和我腿上流出的鲜血,她吓哭了。可是,在那一刻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告诉她,老师不疼,我把她的行为划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时要小心不要将笔尖冲着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领会,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灵会感到一丝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不是斤斤计较,不可接近,而是和蔼,宽容的。在我受伤的下午,班上的学生陈一同同学主动敲开办公室的门问我:miss liu ,你的腿好点了吗?只是一句孩子短短的问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细腻和善良,我欣喜着这爱的回报。作为教师,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
  • 7、 《偷影子的人》:我们终会拥抱真正的幸福

    《偷影子的人》这本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很多的感悟,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坚持自己的内心,我们终会拥抱真正的幸福。

    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是一部温情疗愈小说,讲述了一个内心孤独,渴望被理解的小男孩的故事。小男孩拥有偷影子的特殊能力,偷了别人的影子,他就能发现他们内心不愿意说出的秘密。马克李维用温情脉脉的文字,把亲情、友情、爱情糅合在一起,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说由七部分组成,《影子的秘密》和《海滩上的克蕾儿》两个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的童年时代,这两部分给我留下的印象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作者故意用调皮而又懵懂的语言,把童年时期主人公可爱天真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读六年级的主人公,年龄小、个头小,在学校经常被比他年长两岁,身材又非常高大的同班同学马格的欺负。爸爸妈妈不理解他的苦恼,老师似乎也不太喜欢他,甚至被他视为真命天女的伊丽莎白,最终也变成了死党马格的女朋友。偷影子的本领让他和警卫伊凡成了忘年之交,也因为这项特殊的本领,主人公结识了吕克,两人就此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

    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在这部小说中是比较有争议的,很多人觉得在感情方面,主人公就是一个渣男。起初,他视同班同学伊丽莎白为自己的真命天女,每当遭到马格欺负时,他最关心的是伊丽莎白的反应。后来,在一次海滩度假中,他认识了聋哑女孩儿克蕾儿,克蕾儿的安静让主人公很快爱上了她,他们成了男女朋友。短短一个假期,主人公与克蕾儿的感情竟然升温到难舍难分的地步。他们约好一年后的暑假再来这片孕育了他们爱情的海滩,克蕾儿如期而至,但是主人公却牵起了伊丽莎白的手,再没有来这海滩。成年之后的主人公依然没有想起克蕾儿,而是和一起实习的苏菲陷入了热恋。母亲的去世,给主人公沉重的打击,终于他想起了海滩上的克蕾儿。他选择跟苏菲分手,并开始疯狂寻找克蕾儿,最终与克蕾儿相拥。

    与其说主人公是个渣男,毋宁说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主人公表现出了成长道路上的迷茫。这种迷茫,不仅体现在主人公爱情方面的游离,也体现在友情方面,关于吕克想当医生的梦想。

    带着苏菲回到小镇的主人公看到为面包店操劳的吕克,陷入了矛盾之中。他不想侵犯吕克,偷来吕克不想说出口的秘密。当吕克的影子让主人公带吕克离开小镇,帮助吕克实现当医生的梦想的时候,主人公才下定决心,找吕克的父亲聊一聊。

    名字是用来代表一个人

  • 8、 读《司布真传》有感:真正学像主的人

    真正学像主的人

    ——读《司布真传》有感

    江舟 基督时报

    《司布真传》买来后一直放置在我的案头,闲暇期间抚摸着书页,闻着淡淡的书香,我的思绪渐渐飘逝到了十九世纪那个阴郁多雨的英国。

    司布真是清教徒的承继人,1834年6月19日出生于英国艾赛克斯郡的凯维敦。他的祖先是荷兰清教徒,1568年避难来到英国。司布真的祖父和父亲是英国独立教会的牧师,司布真继承了祖辈的事业,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大有能力的布道家。年幼的司布真3岁时就开始阅读约翰·班扬所著《天路历程》的插图版,6岁时,就可以熟练地阅读圣经,19岁时就以他的讲道震动整个伦敦。

    读《司布真传》,感觉神真的赐予了司布真无穷的精力和智慧,让他毫不停歇地为主做工,带动万人归主,这需要何等的恩赐和福分。每周不单是主日讲道,还有每周不定期的分享,主持婚礼和葬礼,每周要写一篇讲章,还要写几篇书评(为《剑与铲》所写),还有众多书信的回复和著作的完成。一天的时间也就24小时,在他身上却能成就众多的事工,这效率让人真是令人惊叹。司布真不仅在讲台上取得伟大的成就,还有孤儿院、牧师学院等60多个机构在他的领导下运行。他们不仅是建立起来,而是良好的运作。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藉着一个患有严重痛风病的身体,他的能力真是不可想象。

    而对照我们自己,经常说自己很忙,但是忙出了什么结果呢?我们每周做了什么,每月做了什么,每年做了什么……时间在飞快流逝,而我们在世间却感觉到一无所成,各种借口成为了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与司布真孱弱的身体相比,主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充足的精力,而我们却肆意浪费和挥霍神的恩赐,没有把健康的身体完全的献上。一次小感冒,就成为不参加聚会的借口;偶尔的心情不好,可以成为推诿服事的理由。司布真的殷勤,我们的借口和懒散,相比之下,高下立见。

    3岁的司布真就会躲进家里古老幽暗的藏书室,津津有味地阅读插图版的《天路历程》,渐渐长大,祖父留下的藏书室中所有神学著作被司布真全部阅读了一遍,少年的他通过圣经和其它神学书籍尝到了主的滋味,神的奥妙。博览群书,让他和神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15岁的司布真在乡村教堂第一次讲道,就能让神的话语传递每个人的心中,不断地吸引人,让人得着造就。口才,胆量兼演讲技巧渐已娴熟,纯正的信息加上有能力的传讲直达人心,叫人倍觉神话语的甘甜。难道司布真的天才和能力仅仅就是神的赐予,难道不是司布真个人的努力与勤奋?想起现在的教会

  • 9、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它会使你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裕的教育智慧。最近,我读了他晚年的封笔之作《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凝聚着老人一生执着于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有一篇文章《怎样培养需要人的情感》读后感触特别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眼神,甚至你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反响。

    他还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最精细的范围之一就是人对人信守义务。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少年、青年不愿意为他人的欢乐而奉献出自己精力的人,那他就谈不上爱国者,也谈不上对信念和理想的忠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他的学生能在童年获得个人与他人深交之中的那种奉献的道德经验。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小公民厌恶并不去跨越侮辱人格的那个界限。应该说,对他人的生活采取冷漠的态度,这对少年的纯洁心灵来说,如同娇弱的身体组织经受不住烧红的铁那样,是格格不入的。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是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懂奉献,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自己却不为别人做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地上有垃圾,没人主动捡起,扔进纸篓;公共汽车上没人主动为老人让座等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不光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善于同孩子谈奉献,使他们养成奉献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不仅要理解,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使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疼爱他人、乐于奉献的,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老师和孩子虽然天天在一起,似乎说的话很多,但是仔细想想,你一天中有多少语言是属于和孩子近距离沟通的语言,有哪些机会是留给孩子向你倾诉,又有多少时光向孩子诉说呢?因此,我在平时十分注重和孩子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当我疲惫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工作很辛苦,做教具和玩具,晚上加班装饰班级环境、双休日备课写文章;当我在教育幼儿按时入园时,对孩子说:老师每天清晨在寒风中等待小朋友,你们觉得老师的身体会怎样?让孩子想象在风中战栗的样子,于是我说:如果你们疼爱老师请你们能按时入园,让老师在风中少吹一会儿,就是

  • 10、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一、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

    受教育者如果不建立一套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制度,要确立正确人生观是不可想象的。自我教育是中小学生活中的中心问题之一。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就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为了使少年和青年男女确立这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就应悉心地教导学生、注意检点自己、观察自己。

    (第一卷79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二、要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谴责

    要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谴责

    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而教育一个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那要困难得多。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一个人如能进行自我谴责、洗刷自己的良心,那就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我总是努力使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

    (第三卷650页《公民的诞生》)

    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责心

    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做了不体面的事,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年长的人,而是来自孩子本人。年长的人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第二卷35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三、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学习态度

    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学习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第一卷78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关键是启发和鼓励学生自愿学习

    究竟怎样去培养、怎样去教学、怎样启发和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上能成为自愿的而又具有魅力的呢?这是学校里诸多事情中一个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

    (第二卷30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而且也在于培养起他们终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所以,我们努力使他们形成一种信念,认识到知识、学问和精神素养都是保持有意义的、有价值而又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认识到没有知识,生活就不可能有兴味,因为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第四卷7页《帕夫雷什中学》)

    四、要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

    要比别人当作一面镜子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赋予别人,希望别人变得更好,并能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看到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3-02-03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09

  • 2019-10-09

  • 2019-11-02

  • 2023-02-02

  • 2021-09-22

  • 2023-05-24

  • 2021-09-17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11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11

真正的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真正的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真正的人读后感、2024真正的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