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最近在读冯象老师的《政法笔记》,真的觉得好玩又有趣。希望看过的老师同学和我一起讨论呀。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意思,开头就混淆我们的视听,以为这是纪实类的社会评论文章,其实不然。冯象老先生将现实寄于故事来表达,我觉得很像鲁迅先生写的小说,好玩但又发人深省。

故事里讲的是律师制度的变革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国进行律师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律师成了吃国家公粮的职业,在小平同志视察了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第二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律师们早就想要和新社会欣欣向荣的背后的那些贪图资本主义的犯罪分子打交道了,一个个争相跳出体制的圈子。所以“新灵魂”才说“我们算的了什么呀,真正了得的人不会来!”“他们有律师”。

再后来,律师居然也部分加入了“下地狱”的行列,原来是因为律师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凡是民都想摆脱自己是“法盲”,因此人间律师不免恶性竞争、铤而走险。随着地狱里面律师越来愈多,阎王爷竟然一板一眼地搞起了法治。

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若是地狱都讲究法治了,甚至要“起草宪法”,我是真的觉得地狱倒是比人间快活。或许大家在阳间的时候彼此受制,但是到了地狱,都没了身份,谁管你是部长或者省长,地狱里谁还不都是鬼魂。没了人间那些错综复杂官僚制度,谁还不是“拥有平等主权的独立个体”?

“下不下地狱便无所谓了”。

“非也,地狱快活哉。”作者:姜哒留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律师读书笔记之《人的行为》:改善论与进步观念


律师读书笔记之《人的行为》:改善论与进步观念

进步与退步的观念,只有在目的论的思想体系里才有意义。在这样的架构内,把那些趋向于所追求的目标的动态叫做进步,相反的趋向叫做退步。

世人将从传统和迷信的枷锁下,一天天的解放出来而倾向于社会制度的不断改善。随着时间的进展,我们的社会愈来愈成为自由人的社会,而以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当然暂时的退步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最后总是进步的多,因为这是理智的目的。

人们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开明时代的人民,这个时代由于发现理性行为的法则,铺就了走向人类不断改善的途径。所有这些希望是基于一个信念,即芸芸众生都是善良而理智的。上层阶层被认为将会衰落,平民被赞美成高尚而无过失。于是这些哲学家深信,民主民治的政府,将会产生完善的社会。

人不是无过失的,他们常常犯错。芸芸众生总是正直的,总会知道选择手段以达到所追求的目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信赖普通人并不比信赖帝王僧侣贵族的神奇天赋更有根据。民主所保证的是一个依照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计划的政治制度。

但他不能预防大多数人陷于错误观念而采取不当政策,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有恶果的政策。大多数人也会犯错,一致破坏我们的文明。好事不只靠他的合理性和有利就可成功。只有世人终于赞成那些合理而又可以达成目标的政策,文明才会增进。

经济学家把大众生活水准的提升,叫做进步,他们并不是赞成唯物主义。他们只是确定一个事实,改善生活的物质条件这个欲望,是刺激世人的一个动力。他们是从世人想达成的目的这个观点来判断政策

评论人行为的标准只有一个:看他是否适于达成行为人所想达成的目标。作者:刘义

《没有任何借口》读书笔记2000字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2000字
我们是否发觉自己在工作中总是抱怨,总是找借口:上班迟到说塞车,工作没完成说人手不够,报告没按时交说出差没有时间等等。久而久之,我们对诸如此类的借口逐渐麻木,不知不觉习惯用借口推托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借口成了我们工作中堂而皇之的一面挡箭牌。
对于很多企业现存的这种状况,美国著名的职业演说家、咨询专家、美国职业训练于发展中心创始人菲拉尔凯普根据西点军校行为准则,结合实际写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它被誉为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没有任何借口》篇幅不长,但是书中每一词每一句都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我阅读之后,感触很深,对以前的工作深深反思:我们为工作找过借口吗?我们对工作负责吗?我们对上司服从吗?我们对企业忠诚吗?在反思过程中我得到体会如下:
一、 敬业
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吗?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不断地抱怨工作太难做了,压力太大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怨呢,为什么总是畏惧困难呢?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一个敬业的人,当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不会总是抱怨,而是积极迎接挑战。就像营销中心总监助理魏征的感受:当别人问起他:你的工作压力很大吧?他笑笑坦然说:有压力才有进步,有压力才能使工作完成地更加出色!想想,法规部是协助总裁工作的部门,对外要协调政府部门的关系,对内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还要执行总裁的各项指令,督办各项工作的落实,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热爱的事业,面对这些压力、困难,我们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借口,我们就有无比豪气:这些困难算什么,我们一定要战胜它!
二、 责任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任何借口》谈到: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我们身上都肩负着对工作的责任,我们应该遵守企业的准则,履行一定的义务。
应当明确,这种责任感不是放在嘴边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员工,当他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而找不到他,打电话问他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正在休假。这也是理由吗?休假就可以把工作扔在一边吗?休假对工作就没有责任了吗?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平时的信誓旦旦早已化成泡影,这样的员工所谓的责任心只是放在嘴边的,企业不需要这样的员工。
从更深层次来说,员工的责任不仅限于本职工作,更是对整个企业的责任。当一个员工遇到本职工作外的事情时,他会找借口:这不是我负责的。这样的员工,其实并没有真正肩负起工作的责任,只是把工作当作是一项任务而已。再回头看我们法规部的工作。我们日常碰的问题很多,有些可能不属于我们部门负责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托,而应该以一种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责任把这些问题记录好反馈给相关部门,如果分不清是由谁负责的,作为总裁工作协助部门,我们同样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
《没有任何借口》谈到:任何借口都是推卸责任。这句话让我们懂得,找借口的人其实就是在推卸他应承担的责任。一个责任心不强的员工经常会编造一些借口,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员工人浮于事,人心涣散,让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下去,企业最终走向衰落。(读后感)
三、 服从
我们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只有对指挥官完全地服从,军队才能打胜仗。战场是如此,商场也一样。企业的领导就是商场上的指挥官,只有员工完全听从指挥,企业才能在竞争残酷的商场立于不败之地。
许多员工不执行领导的指令,通常都会找这样的理由: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些员工看似在维护企业的利益,实际却在破坏企业的统一步伐。须知,企业领导的出发点是整个企业,是全局的,有些决策可能对局部有不利影响,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有失误的地方,为了维护决策的权威也应该无条件执行,但在执行的同时可以向领导反映。因此,无论如何,企业领导的指令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不应该找这么多的借口拒不执行。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企业执行力。当员工不服从领导调配,找各种借口的时候,企业的执行力无形中受到重大影响。我们企业目前也有这样的问题,企业执行力度不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当然,这里首先跟法规部督办工作不力有关系。与此同时,我们都应该思考:是否大家在工作中找了太多的借口,以至影响了执行力呢?相信《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四、 诚实
《没有任何借口》谈到:说谎是最大的罪恶。一个不诚实的员工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不能与人长久相处,因此而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优秀的员工除了具备以上敬业、负责、服从的工作精神,还应该有诚实的品德。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都不能百分之百绝对完美地完成我们的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能力的缺陷,我们没有必要过多隐瞒,尤其没有必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掩饰自己的过失。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过失坦诚说出来,获取大家的理解,同时让其他同事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最终把工作做地更好。若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失,经常找借口掩饰,一方面自己会变得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同事对自己也会逐渐失去信任。
目前,法规部的工作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我们要敢于承认,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获取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我们法规部全体人员必定以敬业、负责、服从、诚实的工作精神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以下是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

题记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部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读高三的时候,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意-----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多年过去,再次拿起这本厚厚的书,再次让我闻到了那黄土高坡的气息。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 。

据说这部小说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部分原因可能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路遥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性格,也正是那些挥不去的生活经历使得路遥那么地热爱生命,使得他立志要在40岁之前要完成一部巨著:为了纪念那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纪念那个辉煌的年代,更为了纪念那里朴实无华生生奋斗的人民。

路遥该是文坛中少有的英雄,他不仅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责任,更当成了一种无比神圣的使命。路遥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创作手记中曾这样写道: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尽管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最后操纵我的意志,但如果说我在其间没有作出任何世俗的考虑,那就是谎言。无疑,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将来作品有某种程度的收获,这还多少对抛洒的青春热血有个慰藉。如果整个地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丰硕的果实可是怎么可能保证这一点呢!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目所在。最终路遥赌赢了这场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完成了他的愿望,只是代价异乎寻常地惨重,他输掉地是生命!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路遥在教会我们不必用尽生命去做一个漂亮的人,但应用尽生命去做一件让人民叫好的漂亮事。前者只能证明你的处事圆滑,而后者则将见证你精彩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平凡的世界》,倾听那些久远的声音,或许那样我们会在这个因欲望日益膨胀而扭曲的时代,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到油尽灯枯时,我们还在迷惘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认为这本书和谈恋爱有关的同学,自觉出门右转。

当我满心欢喜的开始系统学习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谈恋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一点一滴的阅读,却让我重新开始审视“爱”这个话题。

爱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这是一个决定,一个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永远相爱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感情能够凭空产生,也能逐渐消失。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学习如何去爱是如此的荒谬。从出生到死亡,我们被父母所爱,我们爱自己的爱人,我们被子女所爱,我们的人生如果有一颗缺乏爱,那就等同于死亡。但是,什么是爱?爱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要爱?

弗洛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受。爱是一门艺术,既需要掌握理论,又需要学会实践,还需要赋予它我们最大的关心,才能让爱最终开花结果。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她)是你的唯一,而是因为在恰当的时刻他(她)出现在那里,而你刚好需要爱一个人。

这个理论的提出没有任何严格的证明,而且对解释能够持续吸引异性的人群毫不适用,因为显然他们没有仔细研究过爱的定义。但是,对于持续处于孤独中的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也许你感受过,也许你听说过那一时刻,那种偶遇“灵魂伴侣”的时刻: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之间的隔膜消失了,彼此非常接近,感到有结合为一体的强烈要求,那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个人彼此越熟悉,他们的结合就越丧失其神奇的魅力,直至最后相互间的反感,失望和厌恶把残存的激动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最初他们不可能遇见这一切,他们互相迷恋来证明爱情的浓烈,但事实上,这恰好表明他们之前是何等的空虚寂寞。读书笔记每天刷朋友圈都会有人在不停的约人,每次都是零回复(包括我)。很多时候都觉得是没有遇到一个对的人,没有刚好在街头遇见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如果给爱重新下一个定义的话,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因此,我们总是落寞的一个人。在这一点上,弗洛姆说对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到如何去学习爱,真的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就像问一条鱼,什么是水一样。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实践,然而实践是离不开具体的对象的。因此,如果弗洛姆可以假设爱是一种能力的话,那我的假设就是爱是一种针对特殊个体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内在的强大,才能够有对于一个外在的人进行爱的表达,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点运气,去遇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很遗憾,我还没找到,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到此截止。。。

关于爱的问题,弗洛姆还给了我们其他积极的启示:比如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索取。在沉浸在一段感情中是,只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最为感动,我们才会感到爱的存在。如果一味地索取,就像婴儿之于母亲,只有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婴儿对于母亲有的只是物质上的索取,并不是爱的表示。如果婴儿具有思维之后对于母亲的回馈,另当别论。

弗洛姆的理论基本都是处于自己的解释和观察,在攻击弗洛伊德的过程中,采用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不严谨论证方法。虽然关于人类行为的观察值得称道,但是关于两性,同性问题,受限于时代,他的思维在现在看来也几乎不能接受。

喜欢《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政法笔记》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