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 > 地图 >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2024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大全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相关栏目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热门栏目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推荐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

(共 2185 篇)

  • 1、 读书模板:余秋雨的《山居》优秀读书

    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www.dhb100.com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1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陷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那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愿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苏、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里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著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

  • 2、 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有感作文7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许多耻辱,如:火烧园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 ,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个道士,有何德何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己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伤心,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王道士自以为真的可以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 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终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华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治愈这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顾徐闻

  • 3、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读后感1100字

    千里风沙,漫天沙粒,黄色的泥土,渐渐的淹没了一堆华夏的宝藏。

    万里长城,点点锈痕,残破的石砖,静静的困住了一颗呐喊的心灵。

    无限江山,雄雄战火,荒废的城池,默默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衰败。

    雨停,风静,泪干,春风吹过,万物复苏。云间的彩虹露岀笑脸,而如今,谁是历史的罪人,已不再重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崛起,一条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早上,王道士正辛勤地打理着洞窟里的杂物,他是那么的认真,以至于几粒零散的沙子,也不能被他容在眼里,而就在这堆沙子之后,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此刻为你,尘封开启。没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气势,只是静静地就出现了一条黑色的裂缝,仿佛它本就应该蜿蜒在粗糙的墙面上,一切都不是那么的意外,却引来了无数的悲哀与叹息。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列强侵略,民不聊生。一笔沉睡千年的财富就在这样一个不世之时苏醒了。可是,它并没有因为它的九五至尊而得到保护,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它的,只有一位面无表情,身着破烂道服的道士。它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受人顶礼膜拜的自己如今沦落到无人问津,只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方圆百里,偶尔有几位历史官员前来探访,顺手捎走几件用作行贿。他们知道这笔历史遗产价值不菲,可当谈起运至京城的费用时,他们又都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了,而这笔历史的遗产渐渐沦为一个道士的囊中之物。

    千里之外,外国的历史学家带着激动的心情,日夜兼程的赶到敦煌,只为见证历史璀璨的光辉,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了上帝的宠儿,用少得可怜的银两换走大量无价之宝。一天之内,他们从历史学家变为商人,再变为成功的史学家。美其名曰历史财产的救世主。他们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叹息,一个朝代的悲哀。

    一批批经书,一幅幅画卷。被点点滴滴的瓜分,如同曾经的华夏河山,支离破碎,如同一个民族的心脏,四分五裂。暴雨打击在马车上,上苍哭泣着,想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阻止这群强盗用肮脏的双手剥走這历史的遗产。雨停了,泪干了,只剩下上苍的叹息,只留下清朝官员府苑内的缕缕茶香,留给后人细细品味。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些不远千里奔来的外国历史学家吗?因为他们偷走了华夏的宝藏。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吗?因为他出卖了祖国的利益。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批享受清闲之乐的官员吗?因为他们玩忽职守,危害祖国。

    谁是敦煌的罪人?是那个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吗?因为他们

  • 4、 有感与余求雨的《道士塔》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 5、 [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1

    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对保护中国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他发现的,但他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些无价之宝竟然被列强用那样低廉的价钱给换走了。

    然而遗憾的是,一大批经卷相继丢失,可在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敦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异国的冒险家如此轻易地来到中国,以堂而皇之的名义“买”走了我们国宝,国门被打开,列强在掳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国官员们对文物毫不重视,在贪婪的官员眼中,只有金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可他们竟然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敦煌的历史文物啊!

    我们看着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艺术造型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然而,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给丧失了。卖国宝卑微,卖国贼可耻,对他们再愤怒也将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欠下的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2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业的.冲击,一滴一滴血从伤口流下。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而那道士

  • 6、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5篇

    余秋雨对本民族审美经验的认同,那就是崇尚安居乐业,质朴平和,阴柔坤静的审美趋向,他总是强调宁静、宁谧和实在。下面是关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1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心得2

    孤雁南飞便是秋,在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凉的秋,我在心在为中华文化呐喊着。叫喧者。沸腾着。跟随

  • 7、 道士塔读书笔记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4.5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应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

  • 8、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有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有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以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并用这种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从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历史增添声色和情敌,也终究以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余秋雨作品《废墟》写得很大气。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说起,感悟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是的,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我曾经到过欧洲的几个国家,我赞叹欧洲人的聪明,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值得骄傲的名胜和古迹。从德国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我们都看到这些国家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爱护,一般对那些文物只做维修,不会轻易拆建,不会因丑陋而去掩盖它,也不会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个***时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语录纪念碑,到后来却是在极右思想指导下,政府把它给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被拆掉,这让我们觉得十分可惜,这种掩盖曾经沧桑历史的做法,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资源的浪费,可惜,实在是可惜啊!

    如余秋雨文章说到的: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一个城市的建设,就像欧洲那样,可以向城市外发展,尽量能够保留原来的好东西,在保留的同时再进一步发展新的。如果广州城市目前还像十多年前那样规划和建设,那么城市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给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走向世界呢?因此我们对值得保留的东西没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当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

  • 9、 道士塔读书笔记800字

    【第1篇】

    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间都是苍白的。

    我看见了一个民族的血痕,深深的,还渗着血。

    一、王圆禄其人其事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很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民,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农民。当一个农民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

    不对,不对!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这位认认真真做错事的农民扛起?他扛得起吗?

    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仔细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欢艳丽。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意的粉白中。“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

    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住手啊!”

    谁知道呢?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说罢,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脑子也一片惨白。

    二、远行的车队

    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美丽,那么,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

    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美丽的国度。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道士掂掂手中的银圆,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运,这破玩意还能换钱?于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经书、画卷从深深的洞穴里取出,装满了一辆辆牛车。临行还依依不舍地目送“取经人”远去,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上几个躬。

    嘿!这是多大的便宜啊!足不出户就能得钱!他心中窃喜着。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三、余秋雨的痛与恨

    贯穿本文的是作者余秋雨感情的轨迹。

    在悲凉的圆寂塔前,作者吃惊的发现了“王圆禄”的名字。

  • 10、 道士塔读书笔记三篇

    引导语:《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相信亦有很多人都有看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道士塔读书笔记一

    《道士塔》让我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衰败的那一刻。也让我被因此文章而卷起的沉痛漩涡所吞噬,所淹没。我拼命地喘着气,狰狞在其中。在旋涡中努力地寻找着方向,我无力挽回,于是只能用掩面叹息。愤慨这一切,回避这段无情的历史。王元箓,你将为所做的一切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将成为一个扮错戏的小丑,一个受人啜泣的千古罪人。

    我也曾今带着份喜悦,踏进承载千年文化的敦煌,而在莫高窟的门口便已染上一层淡淡的悲愤,人如烟云,浩浩荡荡的堆积在窟下,排着龙长的队伍肆意喧哗,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尝还留一片净土,安静的方寸啊。他们用悼念的眼神细细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画,这里沉淀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

    他们尽情挥洒才华于此,只为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丽。每一笔用心勾勒出的线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乱世之争,倾国之美。每一个洞中都还残余着往昔伤痕的尘灰。无知的王元箓轻松地粉刷洞里貌似碍眼的壁画,而麻木的神经还在为昏庸无光的未来做着计划,却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墙上的裂纹似乎正诉说着什么,裂纹将我们定格在一段时空,但我们还是无法拯救。一做做成为废墟,不忍细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挥霍。王园箓——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经过粉刷的墙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但这并没有给我们下欣喜和自豪,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忏悔和对当时政府腐败的鄙视。大雨倾盆般席卷向我们的知识,不渺小但还是依旧未被重视。那些贪图金钱的王园箓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画换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怜的银两。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像一场过时的黑白电影,不停一幕幕浮现于大脑,我的思绪好乱,真的好乱!夹杂着各种情感,王园箓却还在一旁安逸的赚着他的小本买卖,始终毫不眨眼的抽干中华民族所剩无几的文化鲜血。我现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他以为自己的“慷慨”会被人传颂,可是却成为低俗、无知、愚昧的代名词。每当国人在细细钻研花高价买入的微型胶卷,不忘国耻日夜艰辛,我们只是无偿的弥补这过错。

    希望这沉痛的历史会被岁月洗刷,不在留有任何的足迹。

    道士塔读书笔记二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这些给中华儿女留下了许多的智慧结晶,而一些无知的人却白白糟蹋了。因而酿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悲剧。余秋雨笔下的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6-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1-09-18

  • 2019-11-1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11-12

  • 2021-10-0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2-09-26

  • 2022-09-10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3-05-24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12

  • 2019-11-04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0-29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大全等,希望丰富的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心得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