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 > 地图 >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2024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大全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推荐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

(共 8088 篇)

  • 1、 写作借鉴: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读书笔记范文(9篇)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不同的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写作借鉴: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读书笔记范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读书笔记【篇1】

    木窗、石板路、乌篷船和纵横交错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桥,组成一座平和安静的江南小镇。

    行走在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关于“江南”这个话题的有很多,唐诗宋词赞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时归隐选它,现代影视拍个古装片的拍摄是它,它似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一块远离喧嚣的城市,洗涤浮躁心灵的“世外桃源”。

    当你乘船游览在小镇时,你会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排排粉墙黛瓦的矮屋,你会看到的不是一辆辆疾驰的汽车,而是一条条冒着炊烟的乌篷船,你会看到的不是喧闹的城市,而是渔民划着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的淡泊安定。这是一种脱离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着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这种美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正如书中所说,江南小镇没有河边吊脚小楼的浑朴奇险,没有前险滩,后荒漠的气势磅礴,没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只是他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平稳、内敛,不张扬,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静舒适,传承中华民族的安然祥和。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读书笔记【篇2】

    我,仍旧读得一头雾水;我,仍就想要努力回归作者的心境;我,仍旧不够好。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就像书中所写,每当作者游历一个地方,总会追溯在此地留下过哪些历史人物的足迹亦或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变故。我也总会在网上找寻这些并不熟悉的景点、人物,渴求从这些资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虽然是用这样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读书时各种情思混杂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个观点产生歧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平静。交给历史去判定吧,我还不够资格。也因此,读到最后,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样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间最微小的存在。我想,当作者面对这些“无言”的历史遗迹,也会产生自卑感吧!

    我愿意相信,历史这个老人家不是无言的,每一个经过他认真擦洗的景物,每一个经过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观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认真

  • 2、 [读后感分享]道士塔读书笔记(86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书笔记有一定的深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分享]道士塔读书笔记(860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道士塔读书笔记(篇一)

    读了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二个硕大的字映入了我的脑海,那就是“珍惜”。

    我止不住的在思考,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是王道士的愚昧无知?还是那些欧美国家的学者像强盗一样的掠夺;像骗子一样的骗取?都不是,要怪就怪那些政府官员吧,是他们的自私自利和不懂得珍惜把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硬生生的“推”给了别人。

    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些官员的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正是在撕开自己民族的伤口吗?只是他们还没意识到而已。,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我虽不知道作者在写这句话的心情是如何,不过一定不会是轻松的吧。“珍惜”这两个字再一次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的确,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历史虽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它又让我真实地接触到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道士塔读书笔记(篇二)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写《道士塔》令我感到是对于中国文化与宝物损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仅仅因为自己眼前利益,而出卖了祖国文化,卖掉了祖国珍宝,换来只是几个钱财但是却永远也换不来祖国悠久历史。因为他自作聪明将记录着中国历史壁画改成了惨白色一堵普普通通墙壁,曾自以为自己得到了财富但是他并不知道当时自己是多么得愚昧无知。王道士这个人虽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却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利用生动笔法,使王道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无知,他愚昧,他“笑咪咪地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银元”时自以为得意,都让读者感到无限悲伤,痛心,更让我们感到可愤可恨。

    莫高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华丽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文化价值却是令我们惊讶。如果说王道士愚昧

  • 3、 读书模板:余秋雨的《山居》优秀读书

    余秋雨写的《山居笔记》,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www.dhb100.com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优秀读书笔记1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陷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那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愿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苏、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里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著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

  • 4、 道士下山影评读书笔记

    《道士下山》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徐皓峰。没出名之前他和朋友一起参与过杂志编写,后来投资人撤资,杂志闭刊。

    闭刊那天恰逢大雪,他和友人出门,即将告别彼此,望着无边无垠的漫天雪地,他说,“亦霆,不要忘了。我们在如此美好的一场大雪里告别,这也是很有深意的”。

    文人心里应该是有景色的。

    道士下山是烂片吗,后来我看了第二遍,觉得陈凯歌导演,其实是把精华给了电影色彩和铺景。

    所以你看春天是春天,一直不跳戏。

    徐皓峰原著里的景色,就是文人心里的温柔乡,是江南千景也是青蛇般旖旎。

    对了,徐皓峰还写过一个本子,叫做《师父》。后来拍成电影,也有人骂。

    可是静下心来看,却是佳片,实在不懂大众说烂的点到底在哪。

  • 5、 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有感作文7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的历史真的可说是有喜有悲。喜的是从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如: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许多耻辱,如:火烧园明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而有个人是我们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着土布棉衣 ,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一个道士,一个农民,一个平民。他就是王圆箓,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个道士,有何德何能成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个农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当成自己的宅院?他只是一个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难道中国的文官都死光了吗!

    这篇文章是老师读给我们听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伤心,王道士把这些无价之宝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随便送人;把敦煌变成他的农舍,他摧毁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这时,没有一个人来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时中国政府的腐败,王道士自以为真的可以让他对着莫高窟指手画脚吗?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 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真的是这样,我们十三亿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为什么王道士会那样的愚蠢,宁愿把珍贵的文物送给那些外国人,也不肯上报朝廷,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祖国。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他,如果实在不行,我会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这样,莫高窟那些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终于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起来,如卧龙腾飞般,飞上了复兴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资金买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贵文物,那些文物因为王道士的愚蠢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华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治愈这历史的伤疤!

    王道士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愚蠢,要多为人类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顾徐闻

  • 6、 有感与余求雨的《道士塔》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堂而皇之地装上马车,一车车地运走,消失在沙漠的尽头时,我的心头就涌起了阵阵酸楚。

    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敦煌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千古罪人王道士的圆寂塔。随着作者的介绍,我终于了解到,正是这位王道士,为了那诱人而又充满罪恶的银币,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低价卖给了那些所谓的从印度倒溯着唐僧的脚印来中国取经的洋人。这种交易,与其说是卖,还不如说是送更准确些,就好比是用一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那样的公平。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王道士正目不转睛地数着银圆。他边数边津津乐道,感叹洋人的慷慨。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位为了金钱而进行肮脏交易,做出有损民族利益之举的道士而感到悲哀。悲的是,作为一名道士,竟然为了金钱而出卖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物。我也为那为了豪华的生活排场而穷得筹不出运费的中国官僚们感到愤怒。愤怒的是,那些有学问的中国官员竟从未下决心来好好地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同时,我更为那些被王道士称为司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之辈而感到愤慨。我恨不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一个重重的耳光,也恨不能一下子冲上去拦住那些流失海外的民族瑰宝,但猛然间,我意识到,我又能拦住些什么呢?或许只有洋人的谩骂:你别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你们的官员都没言语,用得着你指手画脚吗?

    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新式的强盗与懦夫之间的所谓的公平交易,是所谓的荣耀与真正意义上的耻辱的彻底暴光。

    在叹息、无奈和悲愤之余,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我好恨三个字。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仅有的三个字包含了对王道士和腐朽官员的恨,也包含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最真挚的爱。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郁达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此,请允许我冒昧地套用一下:没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伴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愚笨的民族;有了优秀的文化却不知珍惜、保存和研究从而发扬光大的国家,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邦。

    但愿不如此!

  • 7、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有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有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以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并用这种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从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历史增添声色和情敌,也终究以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余秋雨作品《废墟》写得很大气。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说起,感悟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是的,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我曾经到过欧洲的几个国家,我赞叹欧洲人的聪明,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值得骄傲的名胜和古迹。从德国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我们都看到这些国家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爱护,一般对那些文物只做维修,不会轻易拆建,不会因丑陋而去掩盖它,也不会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个***时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语录纪念碑,到后来却是在极右思想指导下,政府把它给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被拆掉,这让我们觉得十分可惜,这种掩盖曾经沧桑历史的做法,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资源的浪费,可惜,实在是可惜啊!

    如余秋雨文章说到的: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一个城市的建设,就像欧洲那样,可以向城市外发展,尽量能够保留原来的好东西,在保留的同时再进一步发展新的。如果广州城市目前还像十多年前那样规划和建设,那么城市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给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走向世界呢?因此我们对值得保留的东西没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当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

  • 8、 [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推荐]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860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1

    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对保护中国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为看不惯雕像、壁画,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古老的文化变成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灵官;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惨白。

    虽然“藏经阁”是他发现的,但他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像的低价换取了300万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这些无价之宝竟然被列强用那样低廉的价钱给换走了。

    然而遗憾的是,一大批经卷相继丢失,可在中国文官们的滔滔奏折中竟没有提“敦煌”一个字,甚至那些各国的冒险家没有任何手续、任何关卡地就来到中国。异国的冒险家如此轻易地来到中国,以堂而皇之的名义“买”走了我们国宝,国门被打开,列强在掳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国官员们对文物毫不重视,在贪婪的官员眼中,只有金钱,钱对于他们来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可他们竟然不知道,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敦煌的历史文物啊!

    我们看着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艺术造型和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类罕有的艺术宝库。然而,这一切几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国官员们的手中给丧失了。卖国宝卑微,卖国贼可耻,对他们再愤怒也将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无知的躯体无法扛起中华民族的尊严,无法付起欠下的那笔沉重的文化债!

    我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泪....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 篇2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业的.冲击,一滴一滴血从伤口流下。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延续到现在的伤口。而那道士

  • 9、 道士塔读书笔记800字

    【第1篇】

    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和指间都是苍白的。

    我看见了一个民族的血痕,深深的,还渗着血。

    一、王圆禄其人其事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人的名字的确是足以令人唾骂万年的。如今流落到海外的敦煌国宝们终日的抽泣,很多是因为他,才用不幸的自己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他是一位道士,却看管着佛教的圣地。与其称他为道士还不如说他是地道的农民,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农民。当一个农民把持着一个民族最灿烂的文明时,其实悲剧列车就无可挽回的向前开动了。

    不对,不对!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当我们咬牙切齿地痛惜。撕心裂肺地愤恨时,“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我不禁苦笑,敦煌之不幸,文化之不幸,民族之不幸,怎能由这位认认真真做错事的农民扛起?他扛得起吗?

    华美的壁画,是这位老农仔细地用石灰刷抹,他不喜欢艳丽。那唐代的笑容,悲苦地向惨白的墙壁叹息一声,隐在了王道士满意的粉白中。“乓乓”几锤下去,“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笑容变成了泥巴。”在她们的位置上,王道士膜拜的灵官、天师稳稳坐定。

    读到这里,我恨不能早生一个世纪,飞身夺下他手里的刷子和铁锤,大声呵斥:“你这愚人,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住手啊!”

    谁知道呢?或许,他却会迷惑的反问上一句:“我在整理我家院子,关你何事?”说罢,拾起地上的刷把,得意地望着白灰刷过的墙,“啧啧”地盘算着刷墙的花费,漫不经心地把散落的雕塑随片踢出洞外,踢入凛冽的溯风中。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脑子也一片惨白。

    二、远行的车队

    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美丽,那么,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

    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美丽的国度。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道士掂掂手中的银圆,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运,这破玩意还能换钱?于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经书、画卷从深深的洞穴里取出,装满了一辆辆牛车。临行还依依不舍地目送“取经人”远去,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上几个躬。

    嘿!这是多大的便宜啊!足不出户就能得钱!他心中窃喜着。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三、余秋雨的痛与恨

    贯穿本文的是作者余秋雨感情的轨迹。

    在悲凉的圆寂塔前,作者吃惊的发现了“王圆禄”的名字。

  • 10、 道士塔读书笔记三篇

    引导语:《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相信亦有很多人都有看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道士塔读书笔记一

    《道士塔》让我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衰败的那一刻。也让我被因此文章而卷起的沉痛漩涡所吞噬,所淹没。我拼命地喘着气,狰狞在其中。在旋涡中努力地寻找着方向,我无力挽回,于是只能用掩面叹息。愤慨这一切,回避这段无情的历史。王元箓,你将为所做的一切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将成为一个扮错戏的小丑,一个受人啜泣的千古罪人。

    我也曾今带着份喜悦,踏进承载千年文化的敦煌,而在莫高窟的门口便已染上一层淡淡的悲愤,人如烟云,浩浩荡荡的堆积在窟下,排着龙长的队伍肆意喧哗,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尝还留一片净土,安静的方寸啊。他们用悼念的眼神细细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画,这里沉淀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

    他们尽情挥洒才华于此,只为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丽。每一笔用心勾勒出的线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乱世之争,倾国之美。每一个洞中都还残余着往昔伤痕的尘灰。无知的王元箓轻松地粉刷洞里貌似碍眼的壁画,而麻木的神经还在为昏庸无光的未来做着计划,却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墙上的裂纹似乎正诉说着什么,裂纹将我们定格在一段时空,但我们还是无法拯救。一做做成为废墟,不忍细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挥霍。王园箓——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经过粉刷的墙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但这并没有给我们下欣喜和自豪,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忏悔和对当时政府腐败的鄙视。大雨倾盆般席卷向我们的知识,不渺小但还是依旧未被重视。那些贪图金钱的王园箓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画换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怜的银两。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像一场过时的黑白电影,不停一幕幕浮现于大脑,我的思绪好乱,真的好乱!夹杂着各种情感,王园箓却还在一旁安逸的赚着他的小本买卖,始终毫不眨眼的抽干中华民族所剩无几的文化鲜血。我现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他以为自己的“慷慨”会被人传颂,可是却成为低俗、无知、愚昧的代名词。每当国人在细细钻研花高价买入的微型胶卷,不忘国耻日夜艰辛,我们只是无偿的弥补这过错。

    希望这沉痛的历史会被岁月洗刷,不在留有任何的足迹。

    道士塔读书笔记二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这些给中华儿女留下了许多的智慧结晶,而一些无知的人却白白糟蹋了。因而酿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悲剧。余秋雨笔下的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6-23

  • 2019-11-11

  • 2019-11-12

  • 2021-11-3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29

  • 2021-06-07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3-18

  • 2021-06-07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2-04-0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
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大全等,希望丰富的余秋雨的道士塔读书笔记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