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2024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推荐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

(共 5288 篇)

  • 1、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正如此书封面语,它里面是满满一本谈话的艺术。

    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字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00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 2、 读《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有感

    这一阵儿,红了周作人,红了梁实秋。很多青年人争着看,很久以前骂过他们的人,也来评述而大加赞扬,奉为经典。现在的社会,经典这词用得太多,好也经典,坏也经典。我突然有些奇怪,想看看他们到底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赶巧了,一个朋友刚刚送给父亲一本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便抢来抱着读了,不几日,竟也看完大半了。

    现在看起来,文章确实十分闲情雅致,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篇篇透着学问,不时从唐诗宋词跳到日本古籍、希腊神话,不时妙语如珠,令人捧腹。这些文章称之为杂文有点不妥,倒更像贾平凹的《抱散集》的小品文,茶余饭后,厕上睡前看看,十分好,也增长些知识。

    看过原序我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1939年前陆陆续续写的,想想那时正是日本人侵的时候吧。国难当头,正该是大声疾呼,他却畏手畏脚写起了小品,不干政事,这不就是儒弱的表现吗?

    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应该对社会起一些作用的,看看目录,四集中尽写的是狗、猫、下棋、洗澡、痰孟、筷子等生活琐事,看来梁是过着闲适的生活的。看看别人吧,鲁迅先生正为革命奔走呼号,熊十力、马一浮正寻求从精神从哲学上救国的途径;弘一法师正因对世事的失望而遁人佛门;多少身在外国的学生、文人也在为祖国的振兴而疾呼他们都可以被称为仁人志士。再看看梁实秋,他和林语堂并称幽默大师,国之将亡,谁还笑得出来!别人都在为祖国之崛起而奋斗,而他们却在心中安心品茗、植花;别人都在研究救国之路,而他却研究出了搓麻将的上肢运动、蚌式游泳,有人就此说幽默,我无法想像,门外就是战场,而屋内却在研究搓麻的姿态!我不否认梁实秋的才华,译《莎士比亚全集》、《呼啸山庄》的功绩,也不否认他的小品文的精美,但在那个岁月,写这样的雅舍小品就是错的。一个人或一个文人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就像人光有华丽外衣而内心荒芜一样。1939年不是明哲保身的年代,而是为国献身的时刻。

    我不喜欢梁实秋,他就是鲁迅所称的落水狗。中国的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只不过有的官居宰辅,有的长衫布衣;有的侠骨赤胆,有的蝇营狗苟;有的豪壮奇崛,有的脂腻粉渍。文如其人,一点也不错,梁实秋正如他自己笔下的一批批慵懒的小市民一样,他不是我心中真正的文人。

    什么是经典?风行一时,流行一时的不是经典,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有时可能风风雨雨,乌云遮日,但雨过云开后,还是一片金黄、一片灿烂;即使在夜

  • 3、 读《雅舍》品文化

    品读《雅舍》,梁实秋老先生以寥寥几笔将珍馐美味摆在眼前,又用平淡朴实的笔触将喝茶饮酒、下棋遛弯再到谈及世情百态、故都风物的日常琐事归于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间。

    中华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它渊源的历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摒弃贪婪与粗俗。中华文化带给华夏儿女的除了丰富多彩的戏曲书画,富丽堂皇的名胜建筑,更深刻的是教会我们处世的礼与仁,引导我们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也是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时下,社会浮躁的心态处处可见。年富力强的人不甘于诚恳踏实地劳动,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挥金如土,用炫富来吸引眼球;学术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识或课题,而用小聪明找捷径社会的浮躁,终究还是精神的迷茫与缺失。

    有从容的态度才能够对流言蜚语,不辩不争;对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对误解委屈,不自怨自叹。有洒脱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乱阵脚, 能控制情绪 做到荣辱不惊。凭借一份从容洒脱,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谈笑自若;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干云;凭借一份从容洒脱,居里夫人能在面对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淡然而笑,将自己毕生献给科研事业,惊叹世人;凭借一份从容洒脱,陕西师大手写4500份通知书,以抱朴守拙的治学态度得到社会的敬佩从容洒脱便成了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自信的威仪,帮助我们释放自己,让自己自由,不沦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让我们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除了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中国诚敬谦让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便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来说,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

  • 4、 读《雅舍小品》有感1500字

    读《雅舍小品》有感1500字

    沈江升

    首先感谢张思东学长对我文学上的支持,赠予我大量书籍供我阅读以提高写作水平,此《雅舍小品》即为其一,当然,张思东学长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们的关系也是极好的。

    初捧此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不厚的小集子的。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46年,因为战乱,梁实秋先生入蜀,居住在今天重庆北碚一栋筑在山坡上的房子。烽火连天,人心未定,实秋不写"与抗战有关的",用笔名给当时的某报写专栏。至于为何命名"雅舍小品",其实并非文人自拔雅兴,强冠雅名,实则是当时那栋房子的女主人名字有雅字,为了方便邮差,便命名雅舍。

    读此书作品,谈不上宏大的行文逻辑,但却清新自然,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生活琐碎,正如梁先生在《雅舍》一文所写: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有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梁先生成长于北京,也去过西洋。国人的劣习看多了,西洋人的偏见也遇了不少。但他既不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也不需要用嚷直了嗓子的自豪来掩饰私底下的自卑。他只是平平静静的说,悠悠缓缓的说,把所有好的坏的都说成谐趣小文,有自嘲,有宽容,即便是讥讽也充满善意。

    所居雅舍,其实"篱墙不固,门窗不严",甚至还有鼠子乱蹿,蚊虫骚扰,对此,梁先生对此也"没有法子",但在他笔下,有牙的相鼠上跳下蹿,跟梁先生捉起了迷藏,而聚蚊成雷的雅舍让梁先生颇感"蚊"风之盛,意外发现这雅舍之内的蚊子,骨骼清奇,"都像是硬的",但他"仍安之",等待寒冬驱逐,还诙谐道"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让读者顿生疑窦,与鼠斗,与蚊战,也能打出风采,打出风格来?

    随后,梁先生笔锋一转,对月光下雅舍的描述,顿让人觉得涓涓细流,涌入心田,尤其那句"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落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月光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读之顿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这样的精致妙趣之段子,随处可见,其中固然有国难当头的映照,虽是逆境,但可见作者的热爱生活之心亦不减丝毫。在某种意义上讲,"雅舍"甚至成为梁实秋心灵的慰藉。

    翻看此书目录,明眼人都能发现,梁先生为每篇文章所取标题,都是短短几个字,比如《孩子》,比如《衣裳》 ,甚至一个字"病"也能成为标题,既不见遣词造句般的华丽辞藻,也不见气势恢宏的字字玑珠,但短小精悍的标题之

  • 5、 读《雅舍小品》有感
    读《雅舍小品》有感 六一班 高玺钧 冰心评价说说:“我认识的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仅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梁实秋是个很有才华而不骄不躁之人。 梁实秋曾与闻一多一起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如此才华横溢的梁实秋对生活、对社会的见解与评价又是怎样呢? 梁实秋把它写进了书里,而这本书就是《雅舍小品》。 这本书不仅体现了 梁 先生对金钱、社会的独到认识,还融入了许多的名人异事,如“叶公二三事、忆冰心,闻一多在珂泉、忆 周作人 先生,记张自忠将军等等,其描写不仅巧妙,还借助许多实事进行深度的评价讨论。 在第一章节里,一篇名”骂人的学问“的短文尤其令我欣赏,梁实秋不仅把”骂人“写成了个极有趣,及高深的一门”学问“,也分享了一些他自己在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像什么: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侧敲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有趣的更是 梁 先生的结尾:骂人的艺术,一时能想起上面几条,信手拈来,并无条理。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骂人,同时也是想把骂人的的技术揭破一点,供爱骂人的人参考,挨骂的人看着,原来骂人的心理是这样的,也算是揭破一张黑幕给他瞧瞧!”正是这篇幽默风趣的文章,充分显现了梁实秋既能客观的评价、评论一篇文章,也能像现在这样写出一段极有趣的,极具知识性的短文。 另一篇“钱的教育”又是别具一格,文章别开生面地自叙 梁 先生小时侯对钱的认知,总结了钱的用途,钱的陷井;强调了父母如何教育引导孩子认识钱、使用钱,让我上了一节生动的“金钱课”。 这本优秀的散文集在教育你我的同时,也在启发你我;读了这本书,任何人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 6、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谈写字 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7、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 8、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一)

    初读《雅舍》,我不禁被那字2020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于是,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家。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四根砖柱孤零零的,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诞生的闲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气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更可贵的是: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用恬淡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环境,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当艺术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鲁迅讲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则湛然和蔼,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宽容,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又以一种幽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超脱。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例如《下棋》一文,不仅刻画了观棋人这种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情状,同时也在前后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交战双方在对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精彩口搏、武斗场面,幽默诙谐,俏皮机智,具有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画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乞丐现象的透视,洞见整个社会的变化。借世相的描摹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笔者对人生的深沉关怀,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脱又厚重的一个支点。《雅舍小品》小中见大,生活琐事皆成妙文,幽默调侃

  • 9、 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有关雅舍小品读后感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一】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雅舍小品读后感【篇二】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

  • 10、 雅舍读后感

    雅舍读后感(一)

    哑舍,这个既是书名有时古董店的名字2020,第一次看到它还是在朋友真悦家里看到的,一看到哑舍的封面就被迷住了,深深的棕色为背景,给人以古朴的感觉,一个身穿赤龙袍的少年,黑发凤眼,右手食指轻轻放在唇上,被鲜艳的彼岸花簇拥着,身后是花纹缭绕的云雾没有书名,却有这样的一竖排字2020:默然等待千年,只为再此相遇就是这句话,让我打开了哑舍的大门,去聆听古物背后的故事那些神话传说中亦真亦假的奇珍异宝,曾一度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此刻,它们就在这里名为哑舍的古董店:一面古镜,可以连接两个时空使人相见;一根香烛燃烧千年,也流了千年烛泪,只为等到那个人

    让我最为深刻的是香妃链,因为我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一直希望有一件宝物能将我的东西找回。

    香妃链的有缘人苏晚落在一次偶然,也不应该说偶然,应该说是命中注定的机会下,她从哑舍得到了一条宝石手链,而这条看似平常的宝石手链,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宠妃香妃打造的手链,上嵌蛋白石、青金石、托帕石、月光石、橄榄石、石榴石、黑曜石七颗宝石,传说戴上它便可找回七样失去的东西。

    苏晚落首先失去的是寓意为不再哭泣的黑曜石,但她丢失的宠物狗狗可乐回来了,可是她却发现可乐当初并不是走丢了,而是被父母给丢弃了。她第二次失去的是誉为友谊之石的托帕石,她当年的生日会录像带找到了,她以为找回了珍贵友谊时,却发现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丢弃了当年那些所谓的朋友根本没有把她当做朋友看。她第三次失去的是被誉为恋人之石的月光石,找回了同桌的伞,但她却不知道,最后丢失的究竟是他的伞还是他三次的找回,三次的失去,得到美好的同时,她也看到了美好背后的黑暗,这些使她明白了: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属于我,我不会追悔,也不必惋惜。

    事实证明其实失去的东西反而会显得分外美好,而得到以后却不知道珍惜。失去的东西真的是美好的么?我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其实丢东西是人的天性,而拥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淡淡的遗憾总是流连在脑海之中,但是有时候去可以的找回来,反而没有记忆中的美好。

    读完哑舍我发现我其实不需要一个找回东西的宝物,因为我可以将自己对丢失东西的美好的回忆记放在心中,想象着这个样东西被怎样的一个人捡到,过着被人珍惜的生活。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但是,它们都在等待

    雅舍读后感(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19

  • 2023-05-01

  • 2022-12-25

  • 2019-10-09

  • 2019-10-24

  • 2023-05-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06-25

  • 2022-11-23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6-25

  • 2021-06-18

  • 2021-05-19

  • 2021-06-08

  • 2021-10-08

  • 2021-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2-09-21

  • 2021-05-19

  • 2019-10-11

  • 2022-03-22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9-09

  • 2022-09-07

  • 2019-09-20

  • 2022-04-09

  • 2019-10-11

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2024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摘抄,雅舍小品的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