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 > 地图 >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2024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范文大全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相关栏目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热门栏目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推荐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

(共 6133 篇)

  • 1、 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

    《活着》一书由余华所著,生容易、活也容易,但是生活就很难了,今天的我们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课还是觉得活着很难,在那个年代吃饭都是问题的时候,人们仍然坚持的活着。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活着读后感:活是罪孽,亦是福祉。

    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作者余华。作者余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97年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现就职于杭州文联。1983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品有《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活着》被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家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源于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来表达这种抗争命运的精神,于是《活着》就在1992年问世。

    这本书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小说悲惨的情节里,余华将每一个人物塑造得鲜明、形象。主人公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少爷,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表面上对福贵严厉呵斥,但在福贵赌博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去阻止他,以至于后来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的妻子家珍原来是一个千金小姐,她漂亮善良,在福贵一贫如洗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福贵的女儿凤霞就是开头视频里的那个小女孩,没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可能不明白,原来是福贵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也变成了哑巴... ...小说采用象征的手法,把死亡象征活着,表现了卑微的人们与命运抗争的生活情景,就像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去,再现了逝者已逝,但对活着的人是一种折磨,一种考验,让福贵真正感悟到了活着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美国《时代周刊》对《活着》做出了高度评价: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张爱玲曾说过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史铁生也说过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 。这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不就是作者余华所要诠释的活着的真正意义吗?

    我们班许多同学都看了这本《活着》,并且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收集了一些

  • 2、 话剧《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话剧《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昨晚单位发福利,看的话剧《活着还是死了》真心没有看懂,却在看的时候,搜心刮肺的想词儿,想领导问起时我该怎么赞美。鬼知道,我根本没看懂。 哦,那个踢乌龙球自杀的足球运动员那段收获最大,关于拉拉队,性,抢媳妇,雄性荷尔蒙的。到时我能在会上说吗,敢吗?不如承认没看懂。所以,考虑的太多,我不是我,伪装的我。孰真孰假。 有人说装,我说装了一辈子也就是修养。真的很累。活了一百个弯弯儿。没办法,成王败寇,你功成名就,放个屁都有人做笔记,你默默无闻,至理名言也得等到死后让砖家铺路。 我说,不能太探究事实真相,否则,会精神错乱。如同不能探究精神病人的真理。真真假假,正常人还是精神病人,谁对,谁错,这个社会,不好说喽。 死不瞑目,堵塞了黄泉路的人,要的不过是一个尊严。谁能给,对路人附和的一篇虚假悼词,就能安心上路。其实,不过也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台阶,能下便罢。最终,还是自己那一口气,哪里都一样。 现在看,那个话剧我还是咋吧出了点味道。
  • 3、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后感

    《活着是为了讲述》读后感

    江少cb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这是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是为了讲述》封面上的一句话,似乎是对马尔克斯一生的总结,对生活永怀热情,永远热泪盈眶。

    对马尔克斯的第一次接触源于《苦妓回忆录》,是在福州路的大众书局。一个秋末下雨的午后,上午逛完上海书城,吃过午饭,顺便到这看看。

    在大众书局的展台上看到《苦妓回忆录》,薄薄的一本小书,想着能很快看完,就打开看了两页。描写一个即将90岁的老人在一家报纸上开设了一个专栏,这个专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因为年纪太大了,老人准备把专栏停掉,并着手为自己准备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再享受一次处女的身体。

    对,你没看错,是处女的身体。90岁高龄与处女的身体联系到一块,画面是不是太美。但如果再往这里面注入文学性、西洋风情,再用老练独到的地中海文风讲述出来,完全就成了一项艺术。

    为此,这个老人动用了老关系——联系了妓院的老鸨,让她帮忙促成这件事,由此而发生了一些事,顺带讲述了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每句话、每个逗号都散发着文学的光芒。

    建议你去看一看。

    在《活着是为了讲述》这本书的第二页,有这样一段话:下个月,我就满23岁了。我逃过兵役,得过两次淋病,义无反顾的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在哥伦比亚的沿加勒比海城市巴兰基亚和卡塔赫纳游荡,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

    这句话画面感真是太丰富了。当读这段话的时候,脑海中立马呈现出一个20郎当岁的文学青年,也许还在大学读书,留着盖到眼睛的长发,穿着松松垮垮的汗衫,宽松的裤子,一手拿着一份文学报纸,一手拿捏着香烟,在年代久远的街道上踱步,这条街道上有书店、咖啡馆或者报社……如果你喜欢看电影的话,这个画面你一定在某个经典的电影里看过,似曾相识;也许会让你想到韩寒、许知远,如果你对他们够了解的话。

    这段话的信息量颇丰。逃过兵役、得过淋病(还两次)、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撰写每日专栏,虽然寥寥数语,却每个词都引人遐想,期望接着往下读,去探索背后的故事。

    这段话的文学性很高,看起来是简单的叙述,却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咂。

    这本书很厚,有450页,但也只介绍到前半生。买来之后几度放下。因为里面描写的事情很琐碎,很多地方花大量篇幅去介绍时代背景,讲述当时哥伦比亚(很多人甚至都不

  • 4、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王静 当艾简在她的旅途中邂逅简逸凡时 ,这个和苏简神似的男人,她便拼命地抓住,不再放手。十天的相处,艾简爱上了这个男人,但当她发现眼前这个男人并不是自己一直等待的苏简,她的的世界天旋地转。她失去了承认这份爱的勇气,她害怕去承认这份爱。她不相信十年的童真陪伴,十年的青春等待,却抵不过十天的真实相处。在她看来,她对苏简的爱,对苏简的等待是坚不可摧的,不是这仅仅的十天就可以取代的,更让她害怕的是,如果她承认了这份爱,就意味着她可以在十天内滋生了爱情,那么是不是苏简早已不再等待了呢?所以她选择了逃避。可事实就是这样,无论幻想有多美丽都抵不过真实的温情更能抓住人心。 后来,艾简真正等到她一直魂牵梦萦的苏简出现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喜,看着她便拼命地抓住苏简那如海水般湛蓝的眼睛,她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与简逸凡的点点滴滴。当她知道苏简曾经在英国有一个交往四年的女友时,她终于明白了:等待,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十年的青涩记忆,十年的温情守候。二十年点点滴滴的光阴,如同一部陈旧发黄的老电影胶卷,缓缓在身后流逝。她终于懂得了,少年的承诺如同定格在天空的一朵云彩。然而,当你试图伸出手去触摸,却发现,它站在你永远也够不着的高度。然后,你才明白,美好承诺所带给你的,不过是一种信仰。仅仅是信仰而已。 最终,艾简还是选择对苏简的这份感情选择了放手,去追寻她的幸福,她鼓足所有的勇气对简逸凡坦露了自己的内心:最动人的爱情不是初恋,而是百转千回后,我终于在最成熟的年华,遇见了最美好的你。虽然这份告白来的有点迟,虽然这份迟来的告白也给两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还是抓住了幸福的尾巴。 是的,不是每个人的一生中初恋既是爱情的开始也是爱情的结束的,我相信我们在一生中会爱上不同的人。初恋固然是美好的,失去了也是会痛的,但也只是仅仅而已。切不可因为一次恋爱的失去就轻视比它更珍贵的事物,放弃了比它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要铭记:最动人的爱情不是昨日,而是现在,是未来,是千回百转后,我终于在最成熟的年华,遇见了最美好的你。
  • 5、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中文文秘121 王静 人总是害怕失去,所以他们总是宁愿依靠着飘渺的幻想而默默等待也不愿意放手。自古以来,“等待”一词诉说了不知多少的爱情故事。许仙终于等到了雷峰塔倒,携手白素贞为他们的爱情画上完美的句号,而孟姜女苦等了多少个春秋,等到的只是范喜良的死讯,秦香莲地漫长等待又换来了什么呢?是薛宝钏的背叛。大诗人刘禹锡一句:“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道出了多少等待的辛酸与悲痛。 等待的结果既可能是甘甜也可能是苦楚,可以说命运不同,造化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尽相同,但等待是自己选择的,滋味也要自己品尝。 小说的主人公艾简用十年的时间来陪伴苏简,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来等待苏简,她把女人最单纯的十年和最美丽的十年都献给了苏简。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奉献,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艾简她舍不得放手,她不想让自己付出的二十年的青春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她宁愿选择等待,等到苏简回来的那一天。 其实当苏简告诉艾简,她像薄雪草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艾简等待的命运。他说,薄雪草,代表着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在那段她被所有人孤立与排斥的岁月,苏简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薄雪草,当她知道,薄雪草的花语是恋恋不舍,是守候温暖回忆,她更加坚定了她的等待。 十年的等待已让艾简的心伤痕累累,所以当她26岁生日的时候,站在街头失声痛哭,或许是在倾诉自己心中的委屈,或许是在哭诉对苏简的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对自己的等待越来越不自信。艾简说:“我很矛盾,寻找不到生存的激情,也无法拥有死亡的勇气,只能盲目的苟活。我很迷茫,既找不到努力活下去的动力,也没有不努力活下去的理由,日复一日,毫无目的的苟延残喘。”很明显,她在心中构建的那座:“如果苏简回来了”的美丽城堡开始坍塌。“如果”这个词总是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愿望,承担了童话般的点滴幻想。可是偏偏,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里不存在“如果。”可是艾简不敢面对这残忍的现实,于是她背起行囊,踏上了旅行的路途。
  • 6、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人总是害怕失去,所以他们总是宁愿依靠着飘渺的幻想而默默等待也不愿意放手。自古以来,等待一词诉说了不知多少的爱情故事。许仙终于等到了雷峰塔倒,携手白素贞为他们的爱情画上完美的句号,而孟姜女苦等了多少个春秋,等到的只是范喜良的死讯,秦香莲地漫长等待又换来了什么呢?是薛宝钏的背叛。大诗人刘禹锡一句: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道出了多少等待的辛酸与悲痛。

    等待的结果既可能是甘甜也可能是苦楚,可以说命运不同,造化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尽相同,但等待是自己选择的,滋味也要自己品尝。

    小说的主人公艾简用十年的时间来陪伴苏简,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来等待苏简,她把女人最单纯的十年和最美丽的十年都献给了苏简。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奉献,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艾简她舍不得放手,她不想让自己付出的二十年的青春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她宁愿选择等待,等到苏简回来的那一天。

    其实当苏简告诉艾简,她像薄雪草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艾简等待的命运。他说,薄雪草,代表着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在那段她被所有人孤立与排斥的岁月,苏简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薄雪草,当她知道,薄雪草的花语是恋恋不舍,是守候温暖回忆,她更加坚定了她的等待。

    十年的等待已让艾简的心伤痕累累,所以当她26岁生日的时候,站在街头失声痛哭,或许是在倾诉自己心中的委屈,或许是在哭诉对苏简的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对自己的等待越来越不自信。艾简说:我很矛盾,寻找不到生存的激情,也无法拥有死亡的勇气,只能盲目的苟活。我很迷茫,既找不到努力活下去的动力,也没有不努力活下去的理由,日复一日,毫无目的的苟延残喘。很明显,她在心中构建的那座:如果苏简回来了的美丽城堡开始坍塌。如果这个词总是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愿望,承担了童话般的点滴幻想。可是偏偏,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里不存在如果。可是艾简不敢面对这残忍的现实,于是她背起行囊,踏上了旅行的路途。

  • 7、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

    又一个结婚的喜讯,又一个幸福的开始,我怅然若失,每个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泪水却又坚持不懈的寻找着终点,我却依旧在胡闹着自己的人生,依旧,茫然不知所措......

    暂且抛开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读了一篇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两个女人从“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进而相亲相爱的祖孙关系发展为线索,“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学,潜意识里也不自觉的传承了奶奶的人生观。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传传。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说,“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的。无处诉,无人诉,不能诉,不敢诉,得生生闷熟在日子里。”

    “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喜欢你,你会成为别人不愉快的理由。你从来就没有资本那么自负,自大,自傲。从而让我怀着无法言喻的隐忍、谦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长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每个人都有不安分的毒,这毒的总量是恒定的,不过是发作的时机不同而已。这事不发那事发,此处不发彼处发,迟不发早发,早不发迟发,早早迟迟总要发作出来才好。”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

    优美细腻的文字,细水慢流的人生,人活过的痕迹,平凡中不失温暖的爱,通篇几乎都是静止不动的,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于是爱上了作者乔叶,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见长,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说:好的小说,它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穿透力,给你触电似得

  • 8、 《别叫他宝贝,他是行者辛巴》读后感1200字

    什么是梦想?梦想是滴水穿石的决心,是精卫填海的豪言壮语,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吐露的许多人的心声。

    我们要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这就需要你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必须要坚持不懈,这是通往梦想之路的法宝。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你勇于追梦,就一定会看到一片灯火阑珊,看到胜利的希望。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夹娃娃机,我们隔着玻璃,却只想得到它。梦想正如这娃娃机,只有战胜困难,冲破障碍,才能实现梦想,得到自己想要的。

    《别叫他宝贝,他是行者辛巴》作者老极,因为酷爱极限运动,被人称为老极,同时他喜欢旅行。这本书中,就讲述了作者老极,同时他也是一个爸爸,还有妈妈小猪,儿子辛巴,为了完成他们的梦想——环球旅行,骑着三轮摩托“丁丁号”,在旅途中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其中,在小辛巴3岁时,经过185天,途径12国去了北极看熊。5岁,146天,纵穿南美洲去南极看企鹅,5岁的儿子辛巴由此成为年龄最小的到达南北极的中国人。

    有很多人质问,辛巴跟着去旅行,那他怎么学习呢? 我想说,童年不是用课本和兴趣班堆积起来的,这才是童年的正解。人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那实在是太片面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应该读大自然这本厚重的书,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去感受人的真善美。

    在小辛巴的行走过程中,一路上看到了神奇自然界的千姿百态,人类世界的种种美好的风土人情。旅行路上,辛巴大大开阔了眼界、富足了心灵、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辛巴在父母的陪伴下,在旅行路上快乐成长。在这天真烂漫的年纪,辛巴无忧无虑的成长、玩耍。

    在冰天雪地的北极钓鱼,辛巴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在万里冰川的南极,辛巴明白了我们与野生动物是朋友,不能伤害它们;在翻过安第斯山脉,前往天空之城马丘比丘时,辛巴学会了要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也许这些应该就是旅行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能欣赏世界各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获得知识的途径,会更让辛巴刻骨铭心。

    旅行更重要的是经历,我想一个孩子拥有丰富的阅历,他的内心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坚强、懂得很多道理,对他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是一种有利于无害的纯真美好体验。

    当然毫无疑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自孩子呱呱落地来到世界后,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对孩子影响很深。所以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学习、

  • 9、 “抵制日货”是利还是弊_关注国事作文1500字

    近几年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出现了比较多的对立和磨擦。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天然气管道问题、东海划界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问题、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及将停止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反日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每当日本政府一次又一次采取不友好动作时,民间要求制裁日本,抵制日货的呼声。不仅个人抵御日货,还呼吁成立民间组织共同抵制日货;不仅民间抵制日货,还要求政府抵制日货。甚至说谁要是不抵制日货,谁就不爱国。

    当然,要求抵制日货的呼声反映出我国人民对日本采取的一连串的不友好行为的愤怒情绪,反映出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虽然有些情绪化,有些偏激,但也是可以理解,有情可原的。但现在需要警惕的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利用人民的反日情绪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如何看待抵制日货的问题,经冷静后的思考,谈点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认清中日斗争的长期性,掌握对日斗争的主动权。中国经过将近2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近十年,中国经济更是走上了快车道,以年均增长速度引起全世界瞩目,和日本的小数点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面临一个蒸蒸日上、国力迅速增强的中国,从上层到一般国民程度不同地都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产生的一种不安感和恐惧感。于是日本政界和舆论界便以各种精致的理论来给中国的顺利发展设置障碍,千方百计地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自然使两国间的摩擦和对立趋向增多。中国的迅速发展是日本最不想看到的,这从根本上打破了日本妄想称霸亚洲的梦想。只要日本一天不放弃妄想称霸亚洲的梦想,中日之间的摩擦就一天不会停止。有磨擦不要紧,可以通过对话、交流,相互解除误解,达成共识。如果要是一有摩擦就采取抵制日货的措施,中日对立关系定会逐步升级,势必会导致成危险的对抗,从而影响我国尽可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环境,实现和平崛起的大政方针。因此,我们要用向前看的态度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宽容大度,把握大的方向,使形势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而绝不能任凭情绪处理外交关系,让一小撮蓄意破坏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牵着鼻子走。

    二、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努力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真正做到开放政策利国利民。我国自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大量的外资开始涌入我国,外资涌入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

  • 10、 《高兴死了!!!》读后感_1100字

    《高兴死了!!!》读后感1100字

    被它吸引是源于封面这一只快乐大笑的浣熊!我还没有看内容,一眼就看到他好吗!虽然没有了生命,却可以如此肆意的大笑,大概也就能直接反映出这是怎样一本书吧——痛,并快乐着。

    抑郁症这个特殊的群体,从以往的不被重视,甚至被歧视,到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这个日益明显并且患病人数与日俱增的现象,是十分不容忽视。大概在我们每个人的严重,抑郁症患者,都是郁郁寡欢,失去了勃勃生机的样子,对生活、对感情似乎都提不起力气。没错,一直到看到这本书之前,我的认知还仅限于这一阶段。直到看到这只大笑的浣熊!原来,抑郁症病人只要积极去面对生活,心中有阳光,也能很快乐,像珍妮那样,做个最快乐的抑郁症患者!

    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简单来说,可能会被强烈的分为两派,爱它的人,会喜欢他的幽默独特,天马行空;不喜欢的,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本“疯子”的自述,无聊的异想。还好,我喜欢它,因为它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也让我看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作者的抑郁症焦躁症睡眠障碍症无时无刻不在这么着她,然后,最厉害的就是苦中作乐不是吗?当她需要走到大众面前,她不安她失措,然而,她却告诉我们,这没什么大不了,“假装你很擅长”就好了啊!珍妮说,这似乎太简单,却是她唯一能做的,我觉深深地为她感动,这简单吗?这对我们普通人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是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她给自己鼓励,让自己乐观,结果呢?录音顺利完成,我们为她欢呼吧!

    亲爱的珍妮,她有一种魔力,她总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她相信总有好运降临,这是多么难得,人活一世,纵使顺风顺水,也难免有挫折,在逆境中给自己鼓励,就算浑身是伤,跌跌撞撞,跟不上现实的步伐,也会是幸运的那一个,因为我们像珍妮一样,虽然有痛苦,但是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快乐!珍妮把这当作一种特权,她从没避讳过自己疾病,她一次次的从光明走向黑暗,又从黑暗走向了光明,笑声,是一种祝福,愿我们每个乐观善良的人,都能够被祝福!

    对抑郁症患者如此,其实对普罗大众又何尝不是?不停的伤害与被伤害,都只是人生中的一瞬,抛开一切,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感谢每一天的太阳,带给我们无限能量;感谢身边的没一个人,给我们帮助和关心;感谢各种理解和不理解,让我们成长;感谢所有的一切,让我们乐观的笑对每一天,像珍妮告诉我们的那样——“你就是你自己。你比昨天的自己更像你自己

  • 2022-01-08

  • 2019-09-20

  • 2023-04-12

  • 2023-06-0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3-04-12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22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24

  • 2019-11-12

  • 2023-03-18

  • 2019-10-29

  • 2019-09-22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1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大全,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2024,更多他是活着还是死了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