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好好活着读后感450字 > 地图 > 好好活着读后感450字

好好活着读后感450字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好好活着--《活着》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好好活着--《活着》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好好活着--《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与苦难造就了活着。

看书过程中对作者文笔无比佩服,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在田间遇到的这个叫福贵的老人的一生。却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给我们一点点美好,一点点希望,却更把我们推向更大的深渊。

第一次大哭是有庆突如其来的死亡,那个早上还迷迷瞪瞪就跑去给羊割草,中午放学又光脚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饭回学校的有庆就这样,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让人接受呢?等看到凤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却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却又因吃豆子而死。骗我的,生活还是这样狗屎。

我无法再像一开始那样批判福贵,将他不幸的开始归结于自作自受。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世界上也从未有过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苍白而无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是福贵,你能挺过这么多苦难,继续活着吗?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贵,可能也是这样活着。

我以前也总觉得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意义。有一段时间心理上出现了很强的抑郁情绪,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却感觉自己在泥潭里。 在深渊,在低谷,甚至对生活失望,对人际交往无感,其实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的经历跟福贵相比不值一提。

现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推荐阅读:

好好活着--《活着》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精选3篇

《活着》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三篇

活着余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8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好好活着就是爱》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难过,也很惋惜,流下了难过的泪。

这篇文章写的是诗人査海生自杀后母亲痛苦的经历。査海生在1989年3月26日凌晨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呼啸而过的火车碾过他的身体,25岁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何等的打击啊!而这一天母亲还在乡下煮了一锅红米粥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而他却选择了这一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残酷的事情,让一个母亲如何去承受啊!海生15岁考进北京大学,毕业后留京成了一位诗人,当时母亲是何等的骄傲自豪。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一个母亲根本就不能失去孩子,但却失去了。海子把最疼痛的诗没写进他歌颂的土壤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怀念儿子对母亲来说就是剜肉剔骨的酷刑。做儿女的人们请谨记:好好地活着就是对母亲的最爱。再没有比一个健康的生命,让孕育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活着》读书笔记


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讲述的是: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先后离他而去。看着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看完《活着》你才会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才会知道,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福贵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们所需要的。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经历过亲人离去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像福贵面临亲人离去时的心境。父亲的离去,使福贵萌生了罪恶感,初初体会到作为男人的责任,想为这个家承担所有,我也在此处为他而庆幸,但却没有想到接下来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他已经承受的惩罚而稍许的减轻。苦难还在继续。母亲的离去他没有亲见,母亲在盼着他的归来中无望而平静的死去,读来不会过于沉痛。可我却不忍读有庆的死。那个孩子的死,几乎令我窒息(为救县长夫人被抽干血而死去)。于是,我落泪了,甚至怀疑他的真假,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的死去。

活着,是一切的源头。没有了活着的前提,一切不过是空。

我也曾为一些身外的事不开心,也曾为想得到而未得到的而耿耿于怀,如今,书中所有的死亡,书中福贵面对死亡的平静,甚至那头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都能让我体会到生活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遭。所谓的伤感,不过是臆想中的。《活着》中很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不清。可是家珍的一句话(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也许这就是家珍和我们大家所认定的幸福。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团聚的真实可贵吧。我总是因为无法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抱怨命运的不公,心中总有一丝丝的自卑。家人常说我生在福中不知福,总把目光停留在未知的远方,而忽略了身边唾手可得的小幸福。我想,我不正是因为找不到所谓的幸福,才那么努力地追求吗?直到看到家珍的话,我突然感到茫然。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我开始回忆过去的点滴:每天早晨准时顺利去上班,傍晚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饭,休息天与亲人朋友聚会聊天。我发现自己拥有的太多,也正因为自己拥有,才觉得它们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前些天,一个好友的意外离世、一位老同学倒在讲台上至今未醒。我一边安慰她们的亲人,一边左思右想心事重重。突然发觉,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晚上围着桌子吃着可口的饭菜,听着家人天南地北的闲聊。我更坚定了:原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有人说,生命是流星,一瞬即逝。看完《活着》我淡定了许多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

好好活着——读《蝉》有感600字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是小思。写的是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而引发的对生命感悟。

作者在文章开头表示了自己对蝉的厌恶之情,后来她有一天在树下拾到了一只病蝉,对蝉有了怜悯之情,并提出疑问:“何必聒聒呢?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她的朋友告诉她:“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最后,作者对蝉的生命意义做出了感悟:不管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作者十分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是啊,蝉在泥土中等待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比起蝉,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更长些呢。我们要加倍珍惜时光,珍爱生命,不能让时光白白流失,要充实地过每分每秒,让生命更有意义。

佛家常劝说人要“活在当下”。到底什么是“当下”呢?简单地说,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的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库里希破斯曾说过:“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对你而言,生命就是一切。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你是否明白:你这一生有什么遗憾吗?你认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吗?你有没有好好笑过、真正快乐过呢?与其那样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都在为生命担忧、为未来准备、一心一意为计划着以后发生的事,却忘了把眼光放在“现在”,直到时间一分一秒的溜过,才恍然大悟。

好好活着,不抱怨生活,就算生活在最底层,一无所有又如何,毕竟你还活着,还拥有自我,这是最大的幸运了。

《人生海海》读后感2000字-好好活着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是在9月去厦门的火车上读完的。我读的不太仔细,跳过了一些关于风景的细节描写。

整本小说以我的成长时间为主线轴展开,小说的主角是一位男性,没有确切的名称,只称其为上校。上校是四川人,高大英俊,从小精明能干,学做木匠,在集市卖东西时被拉入国民党。因不愿在战场杀人,通过自学成了一位名军医,国民党投降后加入解放军,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在将提拔到更高岗位时,被人举报有作风问题而受处分打回老家。在老家,他依然行医,不卑不亢,为人仗义,得到大部分村民的尊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村民揭露曾有亲日汉奸行为,在一次批斗中被逼疯。后被一位战友林阿姨悉心照顾,虽然失去大部分记忆和智力,但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平静终老。上校的经历,主要是通过爷爷、老保长、父亲以及林阿姨等人的讲述,将我的疑惑慢慢解开。

上校为什么能衣食无忧?在我的眼中,上校总是活得特别滋润,穿着整齐,从不干活,经常吃肉,他养的猫都比村里的孩子吃得好,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军医。

上校是不是亲日的汉奸?这是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通过不同人讲述的细节拼凑起来,才知道他曾经做过军统特务,通过出入风月场所获得情报,后来被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看上,囚禁为个人玩物,受尽屈辱,日本女特务在他小腹部纹了一行字,以将他据为己有。这处纹身无法抹去,不能被任何人看见,成为上校永远的秘密和耻辱。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中,村里的小混混逼着他脱掉裤子,要将他的耻辱公之于众,于是他被逼疯了。

林阿姨为什么如此照顾上校?林阿姨曾经当过护士,做过上校的助手,后来一起在部队一起参加抗美援朝。当年十八九岁的林阿姨爱慕暗恋上校,她找各种机会向上校表白,但上校总是婉拒她,说他不需要爱情。林阿姨曾经有几晚在宿舍里被人骚扰,但她以为是上校,于是心甘情愿。当上校要被提拔到更高岗位时,林阿姨受人挑拔,向单位举报上校曾经强奸过她,于是上校被处分转业回老家。所以林阿姨是带着赎罪的心来照顾他的。在照顾上校之后,林阿姨才知道上校的秘密使得他不能够和任何女人结婚,她更知道当年她不是被上校骚扰,也就是说上校被她冤枉了。她爱上校,也愧对他,所以她无怨无悔的照顾像个孩子一样失智的上校。她通过学习,把上校小腹上的纹身修改成了一幅烈火焚烧的图画,终于将上校的耻辱抹去。在上校去世的当晚,她平静地和他一起走了,完成一生的赎罪。

小说里,上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是神一样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故事,他年轻时也犯过错。略去他在战场上和手术台上面对的生死,只是看他受过的屈辱和冤枉,也让我唏嘘不已。我不禁想,如果是自己会怎样?会恨苍天不公、会恨人心不古,会尽快自寻了断以求解脱吗?上校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堂堂正正做人,乐观积极的生活。即使是最后被逼疯了,他也在林阿姨的照顾下,认认真真的养蚕,快快乐乐的画画,安安稳稳的睡觉。

这部小说采用了悬疑的手法,关于上校的很多疑问是一步步甚至到最后才浮现的,让人无比感慨。比如,上校明明知道林阿姨是冤枉他了,却没有找她对质,来澄清自己的清白,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发展仕途。

小说里还有两位人物的经历也让我很感慨,一位是爷爷,一位是我的第一任妻子。

爷爷是在私塾里读过书的人,在我眼中,爷爷有文化,懂得很多世间的道理,也给别人讲了一辈子道理。爷爷起初瞧不起上校,后来逐渐了解并尊重他。但最后,爷爷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没有坚持心中的道理,暗中告发了上校,导致上校被抓,直至被批斗逼疯。爷爷的这个行为直接导致全家的毁灭,他自己无法承受强烈的负罪感而选择上吊自杀,我被迫离家漂洋过海,家中其他人死的死,病的病,没人过得好。用父亲的话,这是一家人都在赎罪。看上去,爷爷讲了一辈子的道理,但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

我的第一任妻子是我在西班牙打工时的工友,她原本家境较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亲人全部受折磨而死,她一个人被迫逃到国外。当时为了能够逃出来,她不得不做了龙头的情妇。她一直含着屈辱和仇恨活着,但对生活充满向往,想要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存了一些钱后,她就离开工厂自己做小生意。和我结婚后,日子依然艰难,为了省钱买了辆破旧的小货车,最后刹车失灵导致车祸死亡。她在临死前还在鼓励我,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这本书读完心里很沉重,他们经历的很多痛苦是我们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不可想象的。这段时间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国内外不少文学作品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个说法有意义吗?如果在一个悲惨的时代,活着非常痛苦,生不如死,那么坚持活着还重要吗? 小说中,作者利用我的第一任妻子这个角色,引用了罗曼罗兰的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大约是整部小说的精神支柱。

各种学派的观点都表明,人活着本来就不是轻松愉快的过程,就是要经历生命中的磨难,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有勇气面对生命中遭遇的一切,并能够坚持心中的原则和活得更好的希望。如果连生死的问题都不惧怕,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读后感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知道是我感兴趣的书,便毫不犹豫的申请了试读,没想到还真的申请成功了,感谢喆妈和其它义工们。

拿到书,看到这干净的封面便吸引着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便把书认真的读了一遍。

看到序言中作者所说的,只是想和有责任感医疗工作者聊聊他们所服务的对像:病人,医院是根据病痛所产生的部位来做了细分,几乎都是哪些部位有不舒服就治疗哪个部们,但人体是一个系统,且人有意识有感情,这类细分的科学性真的如医学所应有缜密相匹配吗?

看到这名作者,她身上所展示的正能量很吸引我,我喜欢任何懂生活,把自己生活经营的很好的人,无论她身处何境,她自己所具有正能量都会让她更有魅力,也更能让她的生活精彩。

作者经历了与死神面对的11天,在写出这个过程后,想到的是感谢而非过程中所遇到的苦痛的抱怨,某些医疗工作者救治期间的一些意外和不恰当,给作者作为当时的病人造成万般痛苦,作者没有抱怨更没有谴责,而是用感谢来面对所帮助的人,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真的很令我学习。

近日新闻中天天在报道的马航事件,过年时刚拜年过的朋友的当时看起来挺健康的朋友的父亲于近日去世,都时时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读完这本书,更加让我感觉,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中,自己还能健康的生活、工作、与家人朋友正常的相处交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呀,活在当下,没必要把这幸福的时间放置于自己暂时还没遇到或已遇到却还无力解决的事情中,那些让自己内心无法平静烦恼万分的事情在生命这个主题面前有时真的微不足道,那又何必去计较呢?

医患的矛盾在国内各大医院时时的发生,信息的不对等及信任缺失的问题造成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及病人的弱势地位,医生每天所面对的是生命,那种压力经常是其它工作所无法比拟的,但当他变成了常规的工作时,工作的热情想必也渐行渐远吧,就像普通的岗位所长时间面对一种工作时,疲倦也会产生吧,医生更多的也许是如何能应付处理当时的状况,疲倦时也就少了病人治疗时的长远打算,这些对病人的长久健康将会有很大的不利,是通知医疗机构的怎样手段也调整还是只是依靠医生的的责任与医德自身调整来改善呢?咱作为一个老百姓和偶尔还是医院的病人,真的不敢有什么意见。

本书既给了咱寻常老百姓一个启示,在自己还能作为一个人能有自理能力时,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给负责任的医疗者一个启示,不要把病人当作没有意识,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一个设施对待,那少了人性,也会让医疗效果大打折扣。

《活着》读后感:为活着而活着


余华的这本《活着》被几个朋友推荐过了,不知道我是出于偏见还是什么,总觉得这本书大抵描写的也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这类书大多称之为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个单纯喜欢读故事的人,喜欢高潮迭起、迂回曲折,对这类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读书,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应该看看了,从下载下来到读完,两天时间,像着了迷似的,越读越被深深的打动,越是停不下来。

一个人的一生装进了一本仅仅几百页的书,没有对人物心理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的叙述。讲的人娓娓道来,平静的叙述,听的人心里却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大概就是余华的高明之处吧!

福贵,又富又贵,多好的名字啊,这也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贵,可他的一生却是潦倒穷困、厄运相随。年少轻狂,仗着家里吃喝嫖赌,等到输光家产,父母离世才幡然醒悟,但觉悟、改变并没有阻止厄运的脚步,在那个年代生活本就难以为继,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又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活着不是为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对福贵而言只是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心经历太多苦难,已变得波澜不惊,看透人生的磨难,才豁然开朗,才能够平静的叙述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安静的度过人生的黄昏。

福贵的故事能够打动人不是因为命运给了他接二连三的打击,而是那种经历苦难、看破人生后的豁然开朗,亲人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离奇,但却是异常痛苦的,当亲人相继离开后,福贵大可以一死了之结束这悲剧痛苦的人生,可他没有,他选择接受,好好的活着,种种地、唱唱歌、和老牛说说话,他困苦的一生让人感慨,但他平静的讲述才真的让人心疼,真的打动人!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容要承受众多难以接受的痛苦,却依然要坚韧、顽强,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罢!

pS: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书越读越深刻,看来以后读书得沉下去。

喜欢《好好活着--《活着》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好好活着读后感4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