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 地图 >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2024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相关栏目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热门栏目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推荐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共 4588 篇)

  • 1、 阅读推荐:《活着》观后感简短五篇

    当一个人观看了部影片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在观赏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推荐:《活着》观后感简短五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着》观后感(篇一)

    观电影《活着》,从影片总体来看,导演水准尚可,葛优、巩俐,尤其那几个小演员的表演都不错。

    但是就小说原著以及本剧的编剧余华而言,大失水准(我没有看过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讲述得这样不着四六,过去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吹捧?

    一个很不错的故事,却硬要套入历史的框架中,伪装成极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时代主义外壳。这一点与余华的小说《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余华同志或许根本不了解他所记录的40、50、60年代……他无非想表达:人呀,要适应时代,屈服于时代,为了生存,要活着这个主题。所以他记录国军败走时的情形、大跃进时的样子……都跟《兄弟》犯同一个毛病--肤浅,他对历史的理解得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老人讲早年间的故事一样,有道听途说的感觉。

    《活着》中有许多感人的场面。

    比如馒头出事,这其实只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到位。细想情节,作者好象是在说,因为大家都在搞大炼钢铁,也让孩子参与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车祸,但其实这样的事在任何时代都会发生,它没有明显的大跃进标志,现在这个时代出车祸比那时代多得多,硬要联系起来,太牵强。

    凤霞难产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当然也不是余华同志的功劳。他本想告诉观众,专家都被打倒了,实习医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这种联系又是有些牵强,因为这跟车祸一样,都属于疑外事件,如果那个时代如余华同志所讲的样子,那生存下来的产妇是少之又少,谁还敢生孩子呀,事实是那个时代出生的孩子都还好。你想表述那个时代的荒唐,干嘛一定要以这样一个牵强的故事呢?现在现在专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满大街都是,你说他们是实习医生吗?

    余华同志想把一个感人的故事写成时代主义风格,但是个人修养不够,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个时代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单看这个故事还是不错的,一个玩纨裤子弟,赌博把家产输光,靠演皮影戏过活,整日夹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当一个故事去讲,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动人。他的这种表达都不比郭德纲的相

  • 2、 电影《活着》观后感: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电影《活着》观后感

    原创: 一个人的宅

    徐福贵在民国失去了父亲,解放战争时期母亲去世了,大跃进的时候儿子有庆夭亡,文化大革命中没有了女儿凤霞。

    男主福贵出身于小有资产的地主家庭,年轻时嗜赌如命,尽管妻子家珍多次威胁要离开他,福贵还是不能放弃赌博,妻子愤而带着女儿凤霞和未出生的儿子回了娘家。

    最终,福贵被皮影戏班主龙二设计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

    家道败落,福贵变卖了母亲仅有的首饰,勉强租了一间破屋子,一年后,家珍不计前嫌带着女儿凤霞和尚在襁褓的儿子有庆回到了他的身边。

    福贵为了养家,想问龙二借点生意本钱,龙二只是把他的皮影戏家伙给了他。福贵与旧识春生走街串巷地卖艺的时候,遇上了国军被强征入伍,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中。

    此时,家珍靠送开水维持生活,凤霞因病失聪,母亲也因为年老多病去世了。福贵的回归,使得这个家变得完整,日子也有了些许起色。

    群情激昂的大跃进开始了,全民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有庆被参加了革命业已成为县委领导的春生误伤,不治身亡。痛失爱子的福贵,悲痛欲绝。

    可是,悲剧还没有结束。镇长给凤霞说了一门亲事,她嫁给工厂工人万二喜。

    不久,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凤霞临盆被送进了医院,医院里没有医生,只有护校的学生,因为有经验的医生都已经被打倒了。

    二喜设法把一位有经验的老教授带到医院,但因老教授三天没吃饭,虚弱得连头都快抬不起来了,福贵给这个医生买馒头吃。

    老教授吃撑了,动弹不得,虽然后来孩子健康的出生了,但凤霞却由于产后大出血死去。

    影片结尾,福贵微笑着对外孙子馒头说:等馒头长大了,那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整部电影充满着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福贵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让人唏嘘不已。历经生活重创,噩耗频传,命运多舛的福贵依然活着,赖活着。

    看过许多观者的影评,不外乎是诠释生命要有韧劲,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日后就会有好日子。

    诚然,此言不差,人活着需要韧劲。但是,人有了韧劲,坚强地活着,生活就会变好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我们有着各自的命运。

    生是人生的根本,死是人生的必然,谁都无法回避。人生会有许多遭遇,好或者不好,存世之人都要坦然面对,或者说是被动地接受。

    每一个人,都不会特别脆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伟大。冥冥之中有着神奇的力量,我们不能忽略,不管我们相信与否,命运终归是存在的。

    人的一生遭遇的许多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只

  • 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全文读后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没错,这就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所创的诗。

    在《有的人》里面,列举了3组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人,一心为人民服务的人。想不朽的人,情愿做野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这三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赞扬了鲁迅、雷锋这一类为人民着想的人,又讽刺了像蒋介石那样无恶不作的人。

    在写完这首诗后,诗人臧克家曾说:“这样一个巨人,我只能概括他生前为了人民奋斗而牺牲和死后被人民热烈追念。”是啊,鲁迅走了,但他留给了后人很多很多,有不解,又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在这篇诗里,赞扬了鲁迅一心为人民着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活着就是为人民而活的高贵品格,同时又暗暗讽刺了那些只知道欺压人民,活着只为自己而活的人!

  • 4、 我杀死了巨人影评观后感

    《我杀死了巨人》是一部来自欧美地区的奇幻电影,影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但网友对此评价却不尽人意,让我们去看看吧!

    故事讲述一个青春期自闭女孩回归和谐校园的故事。

    当然,因为故事比较老套,导演就想创新,本来,女孩自闭的根源是母亲病危、姐姐哥哥关注不够,导致与家人同学老师交往都十分困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杀死巨人、拯救世界的想象之中,影片重点都是围绕着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展开,导演成功的把女孩拍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了,然后导演觉得得往回收,便让女孩匆匆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召下,神奇的康复了。

    导演在拍摄中估计也分裂了,一开始是青春片,接着是科幻片,没走哥斯拉的路线,应该是成本限制,然后是心理片,最后是情感片,究竟是啥片,导演最后也懵圈了!

    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在快进情况下看完的,略谈感谢。(部分剧透)

    主角是一少女,面对家庭变故、校园欺凌显现出的神经质的执著,坚持认为有巨人存在,这些现实中愚昧的人根本不懂,她坚持自己各种设计,与巨人战斗,来保护海湾的人。

    实际上很多孩子在面对未知、困难,以及无法解答的事与物时,所变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均是如此,放大了这些困难及未知,小时候觉得门口的大人说话凶恶,长得也高大,在自己无法战胜的时候,也觉得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坏人,类似于坏巨人吧,亦有同感。在这一点上,故事与《当怪物来敲门》非常类似,均是年少的人面对自己最爱的人(妈妈)生病,自己又无力抗争的时候无助,依托自身想象最终战胜自我,实现自我救赎、成长。

    整体剧情略显拖沓,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从巨人出现的征兆来看,都是少女一个人的视角,就基本确定本篇不是巨人(或者说怪兽)片的主线,就是个表达的工具而已。

    校园欺凌问题,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奇迹男孩》,比如本篇,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孩子所选择的态度,是报复、是隐忍、是反击、还是选择原谅与救赎,没有标准的答案。

    在前面观影中,所有巨人的出场,均是女主个人视角,及时在学校里面交的一个小姐姐也没有亲眼目睹巨人的出场、女主与巨人的战斗,所以后面快进不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只是尚未不明白女主恐惧、困难、未知来自哪里,从女主听的录音带中可以猜测可能跟其妈妈有关。在战胜巨人之后,谜底解开,女主的妈妈病了

    最终,女主战胜了巨人,影片借巨人之口,告知世上一切事物,都会死亡,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原因,你的时间属于你自己,不

  • 5、 怎么还是你攻略观后感 怎么还是你心得体会

    吴世勋,那个外表矜贵又有些清冷的男子,竟是我要攻略的暴发户吗,笨拙又呆板,直白又果断,搞不懂漂亮女孩们为什么找理由分手

    1

    学校

    摇晃的风铃叮叮铛铛的响

    被春风吹起的树叶

    走廊上追逐的影子

    写不完的的作业

    小卖部门口的糖纸

    政教处老师慢慢巡查教室

    抬头就望见

    喜欢的人

    抽屉里一直存放着的情书

    他坐在第四排靠窗的位置

    白衬衫上有淡淡的皂香

    纤长的手指上有个月牙形的疤痕

    袖口上散落了几根线

    目光永远停留在窗外

    天空中懒散的云朵

    空气中栀子花的香气

    眼睛里装满了憧憬

    最后沉沉睡去

    老师无奈的眼神

    同学羡慕的议论声

    我心满意足的笑笑

    朝着窗户哈了口气

    一笔一划写下他的名字

    边伯贤

    饭堂排队

    不经意的对视

    脸上的红晕

    漂浮了很久

    大雨过后

    夜自习的操场

    提前准备好的矿泉水

    悄悄放在他校服的旁边

    他打完篮球

    懵懵的摸摸头

    不知所措的捡起水发愣

    树叶上堆积的露水

    草地上的萤火虫

    好像永远也抓不住

    整个年少

    所有的欢喜

    边伯贤

    2

    以下为女主小荔枝视角

    吴世勋,那个外表矜贵又有些清冷的男子

    竟是我要攻略的暴发户吗

    笨拙又呆板,直白又果断

    搞不懂漂亮女孩们为什么找理由分手

    这样的你,也很可爱呀

    那就由我,来悄咪咪地潜入你的心房吧

    \暴发户\对于上流圈来说,是个低劣且受鄙夷的

    遭受冷眼与恶评,背负压力与质疑

    这样的你,也很值得我怜惜地去爱吧

    那就由我,来慢兮兮地温暖你的心去掉你那层伪装的冷面吧

    说 风过了八百里,不问归期

    答 我主动去爱你,望少年懂

    真的很喜欢宋初大大的作品 之前的《宅女攻略》也给了长评 但是没有被加精,一点点遗憾,希望这次过审了能被大大加精

  • 6、 活着观后感
    篇一:活着观后感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
  • 7、 《活着》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己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直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国民党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后来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后终于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不过最后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直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快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该像富贵那样,用坚强面对生活。

    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吧!

  • 8、 《乔布斯》观后感:天使还是恶魔

    《乔布斯》观后感:天使还是恶魔

    文/木易孝敦

    网络上对于iphone 5s的吐槽声一浪高过一浪,越是在这个时候,无论是不是果粉都会无比的怀念乔帮主。没有办法创造奇迹的人很多,但是想要见证奇迹的人却不少。看到一半的《乔布斯传》一书一直扔在那里,没有勇气继续看下去,这本书读的越多,你就会愈发的有必须去干点惊天动地大事的冲动,而现实中却又深深的透着一股一无是处的无力感。

    看书都几近走火入魔,更别说在乔布斯身边工作的人,他为改变世界而生,却总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乔布斯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书中没有给出答案,看完同名电影《乔布斯》,你依旧没有准确的答案。

    乔布斯的一生注定是传奇,而两个小时的电影要将这传奇的一生尽数展现,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导演必须做出取舍。有人觉得片子波澜不惊,但个人却认为越是这样平实的手法,越是能让人在平静出看出乔布斯的不凡一生。或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所有人,就算被无数人奉为神灵,但乔布斯终归是个人。

    影片从乔布斯大学退学开始,他和友人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共同合作,在乔布斯父亲的车库里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随着苹果电脑的扩大,乔布斯和斯蒂夫不合拍之处越来越多,乔布斯的独断专横、偏执、完美主义让更多人离他越来越远。甚至有一天他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扫地出门,而后也是通过他力挽狂澜拯救苹果与危难之中。

    如果说看到乔布斯创业初期蒙骗好友斯蒂夫,将5000美元说成700美元还有些纯真的狡黠的话,那么在苹果上市他拒绝给跟自己一路走来的小伙伴股份就真正的看到了这个人的冷酷无情。可是你难道能指责他么?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一心只想让苹果越来越强大,如果兼顾每个人的感情,那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优柔寡断的人总会失去最佳的时机,善良的人在狭路相逢是只会第一个掉下悬崖,如此想,谁都没有错。

    全片最让我动容的是斯蒂夫看着趴在等下冥思苦想的乔布斯说,他要走了,离开苹果!当初两个人只是想要设计出这个世界上最酷的东西,可是后来一切都变了。这多么像现实中的一幕,也如《中国合伙人》里王阳说的那样:坚决不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乔布斯的信条永远都是,因为我做什么所以你必须喜欢什么,而不是因为你喜欢什么所以我做什么。如此一来,乔布斯拥有了让人感到绝望的孤独的一生,也让他拥有了改变世界的一生。阿什顿库彻饰演乔布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特别是片头的ipod发布现场,诙谐幽默有点自恋,言语犀

  • 9、 活着的观后感

    活着的观后感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

  • 10、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因为我曾经两次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中的主人公富贵一生的悲惨遭遇勾起了我深深的同情,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他自己,这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富贵在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在忍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之后,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仍能以老黄牛为伴,好好活着,这是令读者感动的地方,对于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还在学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父亲病逝的电话,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默默办理了请假手续,搭车赶回了家。父亲在临走之前,我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也将自责和愧疚终生。在送走父亲的那一刻,我摸着父亲冰凉的手,看到父亲还有一只眼睛没有合上,我想父亲在临走之前一定很想见我最后一面吧,我后悔没什么周末没有回家看看父亲,我多么希望母亲在父亲临走之前能够告诉我,让我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父亲临走之前仍未能见到他这个不孝的儿子,只能在走后睁着眼睛看我了。我知道父亲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样,留给生者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虽然在父亲临走之前,在亲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谁比我心里更加痛苦难受呢。在父亲走后第二天,睡醒之后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后的角落,泪流不止,我是不想让爷爷和母亲看见我流泪痛苦的样子。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我相同的经历,也忍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往后的几天里,我想到了余华的《活着》,就看了根据余华的《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活着》。该剧的主人公富贵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先后离开自己的痛苦事实,虽然在余华的《活着》里还有他的老婆、外孙等亲人也离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惨,但谁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总是这样,让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使我们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击,使我们沉浸在伤痛之中,但亲人已去,活者就应该好好活着,我想这也是《活着》给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后,愿父亲一路走好,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
  • 2022-02-1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4-20

  • 2023-06-11

  • 2019-10-01

  • 2022-03-14

  • 2022-04-01

  • 2019-11-03

  • 2019-11-03

  • 2023-01-02

  • 2019-09-23

  • 2022-12-19

  • 2022-12-25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3

  • 2023-06-1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23-01-18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6

  • 2022-03-15

  • 2022-03-05

  • 2022-02-21

  • 2022-12-21

  • 2019-11-04

  • 2023-01-28

  • 2019-09-23

  • 2023-01-03

  • 2023-05-30

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2024活着还是死了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