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软弱之道读后感 > 地图 > 软弱之道读后感,2024软弱之道读后感
软弱之道读后感相关栏目
软弱之道读后感热门栏目
软弱之道读后感推荐
软弱之道读后感

(共 3905 篇)

  • 1、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作者在序言中以一个他人常问及他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作家”——出发,陈述自己成为作家乃是神旨意的偶然!所以,作者能分享的只能是他写作过程中的三点感悟:有些值得说的话,要理解写作对象对你所写文字的反应,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

    接下来,作者将自己初期写作出书的情况作为例子,阐述以上的写作三感悟!随后,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根据其关注点可以分为四类:圣经的权威(此乃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原则),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如何与上帝相交同行)、清教徒传统(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灵修大师),要理问答及要理问答教育(基于圣经的系统性信仰教导)!

    全书以哥林多后书5:1-6:为查考经文,论证了一个真理:基督徒若要灵命刚强,道路就是谦卑、拒绝盲目自信,在属灵上看到自己的软弱。全书四章分别论述了什么是软弱,认识自己软弱的呼召,钱财奉献与软弱之间的关系,盼望如何坚固软弱等四大主题!

    第一章,作者主要讲述了何为软弱!属世社会会期待人们强壮,这与圣经中上帝鼓励他的跟随者要刚强壮胆,非常相似!因为门徒们、如约书亚,提摩太等,在面临重担时都感到软弱无力。软弱即无力感,可以指身体软弱,智力水平弱,也可以指弱势,性格软弱,人际关系软弱。软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拒绝软弱,因为它会让人十分不舒服、感到失败、无能与痛苦。因此,任何揭露或鄙视他人软弱的人,都令人深恶痛绝!

    软弱与失败感紧密相连,笼罩着人前行的每一步。基督徒要因基督给的盼望而信心满满,不过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当认识自己的软弱,生出谦卑,依靠和仰望耶稣,活出刚强的生命。至此,我们方能领会保罗“我何时软弱,何时就刚强”的属灵教导!

    而后,作者说明了哥林多后书写作的背景与目的。因为哥林多教会有许多的问题,保罗前面与他们之间有所沟通,所以保罗这次写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希望借着论述自己对哥林多信徒的爱,让他们打开他们的心迎接保罗;二是让他们预备好捐献;三是消除挑拨离间者对他与哥林多信徒关系的影响!保罗在该书信中一反常态,并未以直言不讳的方式讲述,而是迂回地去论述一些问题,特别是谈及一些软弱。这在第三部份中达到了高潮: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上帝虽未医治,但上帝自己却成为了他软弱中的刚强!

    最后,作者论及自己人生中软弱的经历:头部戴上铝制保护套近十年而使活动受限,近年来髋骨脱节而体衰无力!这些软弱,使作者更加赞

  • 2、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一: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

    (1584字)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一性一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一性一破坏一性一,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一性一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一性一的、无知一性一的、被动一性一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一性一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

  • 3、 大鱼之道读后感

    大鱼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沈石溪写的《大鱼之道》一书,读后令我感慨万分。 这本书是一本动物小说集,里面有很多小说都似乎与作者有关,还有一些则与作者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大部分是作者在西双版纳的见闻,这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作者修建了一个小圆形的鱼塘,在里面放了三条鱼,最后只有一条鱼存活了下来。作者在文中介绍,活下来的鱼用的是宜斯策略,即在一个动物群体中,如果鹰派的角色多了,那么,聪明的个体就会扮演鸽派角色,这样就会有存活的机会。鹰派虽然活得扬眉吐气,却很容易在争斗中受伤或死亡;鸽派虽然活得窝囊憋气,却因为避免了争斗而得以活下去。动物会在打不赢对方时举白旗认输或逃跑,这是为了保存性命,为下一次战胜对方创造机会。而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拼死一搏或投降逃跑。强悍的人一般会拼死一搏,有一定几率活下来,但也有可能死亡;怯懦者一般会投降逃跑,投降的生存几率比逃跑的生存几率小,但这是在人类之中的,在动物界正好相反。然而,最聪明的人,理智能战胜情绪的人,会考虑两个选择哪一个生存几率大,然后再作决定。 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养了一条狗与猫,猫会发出咕噜咕噜的猫念佛的声响,狗因为不了解而与猫发生冲突,后来冲突升级为战争。狗不计仇,狗救了猫一命,猫也报答狗,猫狗就和睦相处了。这是一种超越动物物种的友谊。虽然他们没有消除偏见,但它们学会了克制与忍耐。人们为什么不能学一下?对于他人,不好的方面可以提出来或忍让,这样不就多了一个朋友吗?人与人之间现在已经很少有纯真的友谊了,都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这本《大鱼之道》能带给我很多启示,不愧是沈石溪的名作。人与动物虽然还有一些差距,但动物的确也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 4、 大学之道读后感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二)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2020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2020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2020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

  • 5、 说话之道读后感

    说话之道读后感范文一

    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这话究竟该怎么说,完完全全是有门道的。台湾着名主持人蔡康永最近出了一本新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浏览翻阅,发现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实用之书。

    在书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针见血: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知不知道听你讲话的人想听到什么。卖了这样的一个关子,确实能把人吸引住,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看来,深谙说话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浅,很会抓住人心。

    全书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当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节中,末了就会发现在愉快的阅读中已经不知不觉学到了蔡康永的说话之术,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也就变得轻松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说话的书,理论一大堆,说教的方式又让读者难以忍受,完全像在学术而不是学道,心理距离远,效果自然不会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应该就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最大的特点。

    如果你想要升职加薪,该怎么说话讨好老板呢?一群朋友聚会,如何炒热气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时话题卡住了,又该怎么解决呢?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完全会碰到的事情,因此学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认为,从我们嘴巴说出去的话,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说话的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自己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人的心中该占的比重。

    所以读了这本书以后,真的是很多的感触,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之道,我会像书中说的那样,很努力的去学习一切。

    说话之道读后感范文二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在说话多年之后,首次尝试教人说话。本书开端康永哥便许下宏愿:这本书会令本来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变得更讨人喜欢。《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包括40篇精彩短文,每篇都是让谈话变美的醍醐味,并配以熊宝绘制的令人喷饭的搞笑插画,如同蔡康永的主持风格一样犀利俏皮,饶有情趣。

    蔡康永一直是我喜欢的主持人,他那幽默犀利的话语一直深受观众喜爱。而这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则是他在说了多年之后教人说话的一本好书。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受:说话要进退有度,尖锐的问题给对方留点余地,有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留个灰色地带,也是语言的一种艺术。

  • 6、 自然之道读后感

    自然之道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自然之道》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经过这样的教训,我们知道了: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如果我是文章中的那个向导,我就会对他们说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会让那么多幼龟受到伤害了!其实,大自然就是人类的老师,它给了人类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大自然的身体里,有许多像自然之道这样的字眼,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 7、 生活之道读后感

    篇一:读《生活之道》有感

    我从未知道,有一天我的生命陷入到最黑暗的时候,我躺在病榻上半年多,一个伟大的导师--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大师陪伴我走过了生命最艰难的历程,我每天都在记录着他的经典的语言和自己的点滴进步。我知道伟大的教导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一性一上的追求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他的著作超越了医学范畴,是寰宇间的普世价值对每一个人学习的生命智慧。

    《生活之道》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大师的讲演集。大师在有生之年把对人类的一爱一、人一性一的尊重、人道的实践与全人的关怀带到工作、生活与教学中,把医师、教师与学者的一精一髓提升到极致。在他看来,医疗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关怀过程。医疗必须建立在对人一性一尊重的本质与对生命热一爱一的一精一神上。我都觉得现代的医生应该去认真读,反思自己作为医生的角色,怎样才是仁心仁术。

    “现代医学已经让医师们也能够使用比奥斯勒医师当时有效千百倍的药物,同时也更能够减除病人的病痛与残障,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照顾上,能够提一供病人的远较过去为多;在缓解疼痛与身一体的残疾上,医师的配备更是远胜于前辈。尽管如此,讲到受人信任与尊敬,今天的医生却是江河日下了。”我想编者的这些话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点到了痛处了吧。中国的医学设施从没这么发达过,可是医生的道德素质也从没这么落后过,以前悬壶济世的医学一精一神已被红包、势利所取代。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他认为一个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而不是我们现在社会中,病人变成了取款机。

    所以,在阅读他的书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浓厚的人文气质,深沉的人道一精一神,特立独行的学者思想,我觉得很多想法与理念都可以运用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学习与运用。

    他提醒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白衣天使就可以高高在上: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你们最能够表现自己的,不在于药水与粉剂,而是强者对弱者、正者对邪者、智者对愚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身为医生,医疗以外的事情固然与你们无关,但你们却有一项更崇高、更神圣的责任。心里不要老想着,要在别人面前点一盏灯,好让他们看见你的好行为;相反地,你们全都属于那支默默工作的大

  • 8、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宋平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为国家服务的形象。但从读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过是正真意义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渊明那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义上的君子包含:进取、育人、为政、交往、礼仁、为人、修养、孝悌八方面。一个人做到其中一样,并达到完善为世人所称道已实属不易,何况八种呢?所以说他是有轻重的讲头的。

    古代的一种选官方式叫做"举孝廉",当地父母官会选取孝顺父母的人去担任这个职位。这从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对于孝悌的重视。李密的《陈情表》深刻的的表达了孝悌这种君子内涵。

    在我看来,现代人最重视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讲的为人。从初中至今,老师苦口婆心常常讲到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人。我认知的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写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一个人——周恩来总理。我相信他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无数青少年为之学习的动力。周总理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极富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负责的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连他敌人都尊重的人。周总理的为人是我们榜样,他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呕心沥血,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一个"礼"字,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邦。礼不仅表现在政治属吏关系上,更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鼎数量、饮食、礼乐规制)现代韩国、日本很多礼仪文化都是源于我们古老的中国,说起礼,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先礼后兵。对待他人时要以礼对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尔夫人谈判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是,曾说过一句话"中国穷,所以不怕打仗".令撒切尔夫人回想许久。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讲的礼不仅表现在外边的礼仪方面,折射到内心更显出一个人的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他依然不断的学习他人优点,并反省自身,从而提高自身,充实自我。随之,他的修养也不

  • 9、 《大鱼之道》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买了沈石溪写的《大鱼之道》,让我感动了很久,也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作者清晨来到孔雀湖附近,看看他的活扣里是否逮到了野鸡。由于爬山出了一身臭汗,他去孔雀湖里洗了个澡,却看见一条大鱼在水中游动。这是种名叫黑鲩的大鱼,每年都来这里产卵。这条大鱼长一米半多,身体比蟒蛇还粗,少说也有一百五十斤。为了产卵,母鱼必须上七八道石坎。因为鼓着大肚子,上石坎非常费力。

    作者站在顶端,准备把这条鱼捉回去。母鱼筋疲力尽,被作者砸碎了脑壳,尽管遍体鳞伤,它的肚子却完好无损。当地有个习俗,捉这种产卵期的黑鲩,必须让它们把鱼子产到湖里,否则它们死也不会瞑目。作者不相信,就往家走,母鱼却咬住了树枝,跳进了湖里,产下了金色的鱼子

    这条母鱼的精神把我打动了,它无论如何也要产下鱼卵,哪怕自己遍体鳞伤。它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条母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见了希望,赢得了生命道路上的最后辉煌。都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爱,它在最后一刻时,才能让人领悟它的真谛。

    这条母鱼在最后一刻,创造了它的爱让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发挥的淋漓尽致。

  • 10、 学习之道 读后感

    学习之道 读后感

    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但是未必懂得学习的本质,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学习那,但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先学会学习这个最基本的规律,然后再去理解学习的本质。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认为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来说的,就是书中讲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是放松的休息状态。

    为了更好的认识到这两个模式,书中是这样去描述的,我们想象有一把手电筒,当调到专注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强,集中范围小,而调到发散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范围广,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这个问题,专注的去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的问题。把所有的专注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但始终没发现问题。

    然后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这时处于发散模式时,你却在非常放松的一个状态下,注意力涣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让我突然明白到一点,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转换。

    当外在环境需要大脑切换到哪个模式?哪个模式就会出现。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进入专注模式,集中精力去关注问题点,然后专注的去寻找解决办法。当你感觉在专注模式下遇到困难时,就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比如跳舞,开车兜风,冥想,散步,睡觉,听音乐都可以。

    《学习之道》不紧紧是讲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也讲了大脑记忆,心理障碍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我阐述的这部分是我对这部这本书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9

  • 2023-02-21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1-02

  • 2022-01-0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2-01-2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3-01-26

  • 2021-10-27

  • 2023-06-22

软弱之道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软弱之道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软弱之道读后感、2024软弱之道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