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 地图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相关栏目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热门栏目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推荐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共 6679 篇)

  • 1、 爱情的美好永远是不受限制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影评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工作也好,生活也罢,爱情更甚。我们总是会以“筹码”来相互间交易,这份交易的“筹码”越大,报酬也越高,但往往风险也越大。想要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那样纯粹的感情,怕是难得一见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观后感(篇一)

    温润,细腻,迷幻,是一部后劲很足的电影,让人沉醉在浮生若梦的乌托邦爱情里。

    事实上,这部电影早就超越了同志题材,他隐蔽而张扬,疯狂且悲伤,任谁都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爱情的影子。

    当世界再无秘密,我选择义无反顾的爱你。

    1983年,意大利的夏天炙热而慵懒,让人只想光着身子,穿着裤衩,随处游荡在无人的街头。

    oliver坐着一辆绿皮车来到意大利北部乡间,他像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小镇百般聊赖的夏天,

    迎接他的是来自少年elio如痴如醉的爱恋。

    oliver胸前露出的毛发印进了elio犹豫的褐色眼眸,为了遮掩不想让人察觉的心意,他假装视而不见,却仍然被眼前这位气质非凡,才华横溢的男子所深深吸引。

    我在四周竖起高高的围墙,只为不让你看到真实的我,看到我那份小心的爱,我怕你不喜欢,怕你觉得我怪异,但为了靠近你,我却又把一块块墙敲碎。

    暗恋着你是什么滋味?

    你的一举一动在心里无限放大,你的每句话我都听到了弦外之音,你的背影是最广阔的彼岸,足以让那颗不安的心在此栖息,你的眼眸是世上最小的海洋,全是我的整片宇宙。

    elio以为oliver讨厌他,所以表现的更讨厌他,我把你想的自大无礼,你的傲慢却是我的偏见,为了遮掩这份对你依然滋生,霸道生长的爱意。

    少年用别人来试探他,让他吃醋,让他在乎,在和其他人做爱的时候可以是草坪上,可以是破破烂烂的房子里,可以随意,但和oliver的缺必须精致。

    青涩用心的elio,少年对性的探索拿捏的刚刚好,听着oliver从洗手间里传出的流水声,午夜露台的幽会,弥漫在耳畔你的喘息,留在身体上你的汗液。

    让人动情的不止你的名字,从你的脚趾发梢,你的一切,一切,一切。

    谁说oliver不明白这些小伎俩呢,他的试探更隐蔽,约elio去游泳,e说他过敏,o若无其事的说“metoo,maybewoarethesame。”

    oliver用一句句的轻描淡写,随意自信的笑容掩饰他的悸动和克制,就像他说的如果吃

  • 2、 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谈性色变”这个词,似乎成了很多人拿来遮盖自己丑陋一面的很好的保护衣,我们也一直都觉得只要什么都不说就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毫不知情地活着。但我们错了,我们需要有人站出来发声,那些隐蔽在阴暗角落里疗伤的人们需要勇气站在阳光下,而不是让坏人继续在目光可及的地方嚣张。作家林奕含做到了,至少勇敢站了出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她留给这世界最后的话语。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篇一)

        知道《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去年,当时林奕含的自杀在网上引起轰动,关于她的事情为何会这样引起人的关注?谈起来还是因为她的经历:性与暴力。这两点,在如今这个社会,深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段时间“红黄蓝”事件为很多人敲响了警钟,性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说起性教育,就不得不提及书中房思琪的经历。她在很早被李国华老师引诱之后,在吃饭的时候跟家人提及:“我们家什么教育都不缺,就缺性教育。”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并未引起家长的关注。她的家长还说:“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兴许,这就是房思琪悲剧的开始,如若这个时候,她的家人能够引起重视,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联系现实,《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写的大多是真实的事情,那么,可想而知,幼年的经历给林奕含带来多大的影响,幼年也许无知,被林国华这样的老师欺骗,可是房思琪是会长大的,林奕含也会,长大的她们回忆起幼年的经历,自然能辨别是非。

        可是,当她们长大,一切已经晚了。

        也许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她们的世界再也不是那个纯净的世界了。她们的青春,她们的爱情,还没有开花,就已经枯萎。而一个人的生命中,在一切不知的情况下,被玷污,也不难理解林奕含选择永远的离开……

        幸亏还有文学,可以让灰暗的一切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应该也是林奕含选择写《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的目的,她心中的苦闷无法诉说,更不知如何诉说,于是,她将一切悲痛用文字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回忆痛苦本身就是用刀子割自己的心,我不敢想象,她完成这样一本书,究竟哭过多少次。对于一些人来说,写作也许是释放痛苦,但是对于写真实经历的人来说,却是极其残忍的。关于

  • 3、 夏日终曲(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 读后感(3)篇

    最初爱上你的日子,手足无措,期望与失望胡乱交织。我在脑海里演练了一百次如何与你斡旋,到头来只是换来又一个无眠的夜。我感觉有点不公平,你来去如风,自由不羁,而我,就像个独守深闺的怨妇,每一秒都望向你可能出没的那个方向,我怕你出现又怕你不出现,我怕你看我又怕你不看我。我开始泥足深陷,爱让我反复无常,神经兮兮。那年夏天,我用尽了全力,想要吸引你、得到你,可是为什么我越爱你,就越无力?爱啊,大概真的是、让人瘫软的东西。我是不是该承认,我和你的故事,90%都是我一个人的臆想,只是在接近尾声的10%,也就是那个夏天行将结束之时,它才开始真实发生。而你知道,我从来就是被动的,所以谢谢你,在就快要来不及的最后一刻,没有让我变成那个100%的妄想症患者。我的爱,我的青春,我的纵身一跃,永远留给了你,留给了那个夏日。我不是没有奢望过:奢望那个夏天永不结束,奢望你永不离去,奢望音乐无限循环下去……n我对着炉火默默流泪,突然地失去一个人,和慢慢的失去一个人,谁又比谁更难受呢?n但是爸爸说:“我不羡慕痛苦本身,但我羡慕你会痛。”n爸爸还说;“如果感到痛苦,就去抚慰,如果有火焰,不要扑灭,也不要残忍地对待。当退缩让我们整夜难眠时,它可能就会是个非常糟糕的选择。为了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啊!”n谢谢爸爸。我想,他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感知和看到了我为你神魂颠倒的一切,然而直到你离开之后,他才跟我说了这些。所以,我生命中那10%无与伦比的炽烈之爱,藏着爸爸无声而坚定的默许。三十年后,你早已有家有口,我们终于再次相见。好吧,无论我们如何上演云淡风轻,也请原谅我在离别那一刻,又变回到那个炎炎夏日里的痴情少年:我想请你像那年所做的一样,看着我的脸,与我四目相视,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嗯,有朝一日请想我。好吗?n没有别的了。

    虽然是一本关于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看到最后你会忽略性别,理解到爱的本质和那种失去的痛苦。闷热难以忘怀的夏日,承载了超越性别的爱恋。个人认为小说后半部分比较精彩以及小说中eilo父亲对eilo说的那段话,感触颇深,同性如此,异性也是如此。附上原文eilo父亲说的话:n“从你的角度来说,如果感到痛苦,就去抚慰,如果有火焰,不要扑灭,也不要残忍的对待。当退缩让我们整夜难眠时,它可能就会是个非常糟糕的选择,但眼见别人在我们愿意被遗忘以前先忘了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以远超我们所需的速度被疗

  • 4、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的对社会的思考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而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便讲述了一个因为无差别杀人案引起的两家人以及媒体的冲突的故事,由这样一个故事引出来了让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恶的问题。小编今天整理了几篇《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由《我们与恶的距离》引发的对社会的思考(篇一)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继《都挺好》之后又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很多我们生活的反射。同样取材于新闻素材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其主题却是国内影视剧比较少见的:犯罪的本质和根源、公民于社会的关系、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人权问题、舆论问题。从形式主体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生活剧,所以它的主题也包括:原生家庭下的子女教育问题、职场问题、婚姻关系等等。因为《我们与恶的距离》主题的起点很高,在表达上《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在探讨而不是下结论、它探讨的是根源而不是表面、它的表达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对立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逻辑,公民与恶的距离就近在咫尺。不能杜绝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犯罪的根源。《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句台词:“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刑就没了”。法律和体制没法从根源上杜绝“再犯罪”。

    《我们与恶的距离》重点不是案件,是案件的“背后”和“后续”。律师王赦在第一集开头就替杀人犯李晓明辩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和犯罪者的交谈,获得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以此来预防“再犯罪”。减少“再犯罪”,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另外我国宪法修正案在逐步减缓死刑的罪名,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死缓罪犯执行死刑的门槛。严控死刑、逐步减少死刑是中国刑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刑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且逐渐被财产刑、资格刑和自由刑所取代,死刑的执行方式也越来越文明。人道主义者认为,天赋人权,人的生命只能自然结束不可以剥夺。处以死刑与杀人同样残忍。法律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反映。

    然而原生家庭对女子成长的影响却是日益重要了,所有的影视剧中,家庭关系是第一人物关系。《我们与恶的距离》编剧吕莳媛巧妙地设置了四组家庭关系:

    第一组:宋乔安-刘昭国-女儿-被害的小儿子;第二组:王赦-丁美媚-女儿-岳父-岳母;第三组:李大芝-李晓明(凶手)-父亲-母

  • 5、 “看”所引发的思考

    《盲人看》说了些什么呢?它赞颂了盲人生活的自强不息?它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状?它描述了明眼人不如盲眼人看透世界?或者它感慨了盲眼人比平凡人更有骨气?应当说,文章包容了这一切。 文章的开头,盲人独自在校门旁等待着即将放学的孩子。他悄无声息地站着,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像是被人隔绝起来,盲人与平常人是理所当然的不同类,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此处突出了盲人的孤独无助,他的自卑不由使读者产生了同情。 随着文章的继续,读者渐渐了解这位盲人的故事。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有颗坚忍不拔的心。他自立自强,先是在路边拉奏二胡以路人给的零钱为生,后是摆小摊卖杂货维持生活,再后是学做按摩,以辛勤的劳作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当他听说晚上停电,他知道别人“……黑了,难受”,不希望更多的人失去光明,便赶紧进了一批蜡烛火柴,在漆黑的夜晚低价售出,给别人提供光明。他虽然生活艰难,但有颗善良真挚的心。他自尊自爱,坚持公平买卖,不需别人怜悯,婉言谢绝了别人的资助。他的自尊使读者深深为之感动。他虽然眼不能见,但有颗追求幸福的心,能够用心、用耳、用手、用鼻……去“看”世间美好的一切,还能够将“看”到的东西告诉妻子,教她观察事物的方法。盲人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拥有甜蜜的爱情和亲情。至此,文章透出丝丝温馨与幸福,令人发觉原来盲人也能也能像平凡人一样,拥有和谐平静的生活,亦与开头的被人怜悯作出呼应。 在文章结尾,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盲人究竟等待什么呢?透过盲人近年来的经历,读者可以想象到,他等待的,不仅是快要放学的孩子,而且还是一种明眼人难以感受到的来自孩子的温情! 写了作为明眼人的“我”在与盲人的交往中所发生的感情变化,以明眼人的错误来反衬出盲人的正确。“我”起初出于怜悯而尝试帮助盲人,但盲人却婉拒了“我”的好意。“我”方才明白,“我”仅仅知道盲人是弱势群体,需要别人的照顾,但“我”看不到盲人的善良、勤劳、自尊,看不到盲人其实能像明眼人一样自食其力。虽然许多明眼人能够看到光明,却看不透实物本质的意义。而盲人虽然失去光明,但他却能用内心去感受世界,体会世界,“看”到正常人所“看了如同未看”的东西,或许他更能看透世界,了解做人的道理。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爱心传递给这个社会。他是多么值得尊敬! 文字朴素,干脆利落,多短句,不铺张,不渲染。如“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

  • 6、 《你的名字》_新海诚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

    首先是新海诚的作品,跟爱不爱国无关,他的作品不会让你觉得无趣,从我看来最有意思的应该是结局时我好像哪里看过你这句对白,怎么这么熟悉的对白,不是我们老土式搭讪最常用伎俩吗?是的!没错!就是这么老土,没有一丝套路。

    但是最感动也应该是这句说话,本作主人公因为特殊的体质交换了身体,在交错的时空喜欢上了对方,却因为醒来后记忆会模糊而忘记了对方名字。

    如果套回现实我可以理解成,前世我们互相认识,乃至于喜欢上对方,但是某些原因未能如愿携手一生。至于今世,我们彼此忘记了对方的名字。

    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现实里我好像哪里见过你会不会非常美妙呢?我们都是在寻找着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就是上一辈子和你有着关系的人,这一辈子真的只欠了一个见面勇敢说出那句哪里见过你的说话。

    坦诚的讲,《你的名字》也是老梗颇多穿越、寻爱之旅、成长。其中,电车作为新海诚作品的代表符号再次登场,让观众有种重回《秒速五厘米》的错觉。作品成功地进行了旧元素的新拼接,用日本特有的文化重装穿越的同时,从两个人的小爱入手,将小爱成功转化成了救助村民的大爱,使整个动画主题得以提升。

    尽管对于我来说同是新海诚作品《你的名字》整篇都是十分温暖的,一种你再坚持一下,你再努力一下就会有转机有希望的感觉。与《秒速5厘米》截然不一样,没有《秒速5厘米》的那种刻骨的无奈和刺痛感。反而有点像《言语之庭》,生活上总有点无奈,但是只要遇到那个可以交心的人,为何不努力尝试爱一次的感觉。大家可以去去看更多励志观后感

    一下是经典对白

    1.相遇不计取数的世界里,和命运的那人相逢是困难的。而即将相逢了,又如何证明这就是命运的那人呢。两人相逢的物语,在无限壮大的世界中描述。两人被命运引导而相逢。

    --《你的名字》

    2.最初两人本来是一体,联结在一起的,人由此,断开联结陨落于现世。

    --《你的名字》

    3. 重要的人,不能忘记的人,不想忘记的人!悲伤和爱怜,都一样消失。甚至连自己为什么会哭,我都已经不明了。如沙子作的城堡崩塌一样,感情也轰然不在。沙子崩塌以后,也有唯一不会消失的沙块,那就是寂寞。我了解了,这个瞬间我知道了。之后残存于我心中的,只会有这个感情。像是被人强行塞给的负重,我怀抱着寂寞。――没什么。世界如果是如此残酷的地方的话,我会带着这唯一的寂寞,用全身全灵活给这个世界看。带着这唯一的感情永远的挣扎下去。即使相隔天涯,即使再也见不到面

  • 7、 引发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思考的《羚羊木雕》阅读感悟合集五篇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羚羊木雕》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羚羊木雕》的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羚羊木雕》的内函呢?急您所急,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引发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思考的《羚羊木雕》阅读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引发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思考的《羚羊木雕》阅读感悟(篇一)

    今年暑假,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羚羊木雕》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一只黑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方。妈妈无意间发现“我”桌子上的羚羊不见了,便问“我”羚羊哪里去了,“我”对妈妈撒了谎,说收起来了。妈妈让“我”拿出来看看的时候,“我”却扭扭捏捏的拿不出来了。妈妈执意要“我”要回那只羚羊,“我”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去万方家的路上。到了万方家,“我”只好说出那句“我”怎么也不想说出来的话,过了一会儿,万方责怪“我”不守信用,万芳的妈妈轻轻地朝他屁股打了一巴掌,让万方把“我的”羚羊拿出来。万方不情愿地拿出“我”的那只羚羊,他很细心,还给它装了个小玻璃框子,“我”把那个玻璃框和小刀放在他妈妈的手里,便默默地走出了万方家的门。走着走着,“我”突然听见了万方的声音,万方把玻璃框子和小刀塞到我的手里,便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我”的妈妈很重财轻义,而万方的妈妈却很大方。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也不少,孩子们不懂事,互相交换礼物,家长却认为礼物的”价值“过高,不应该交换,然后让孩子要回来的。

    读了这本书,从中我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要做个有信用的人。不讲信用,就等于丢失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讲信用,就等于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引发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思考的《羚羊木雕》阅读感悟(篇二)

    读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我感触很深。

    文中讲的是,我把爸爸从非洲带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而妈妈却一再要求我把羚羊木雕拿回来。迫不得已,我只好从万芳手里拿回了羚羊木雕,我感到很伤心,当我独自走在路上时,万芳跑过来了,并且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斯托贝说过的名言:“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但是在大人的心里,这却是相反的。

    这不禁也让我想

  • 8、 《雷雨》读后感2000字:对社会深层次的思考

    读完曹禺的《雷雨》加上看了电影版的,感触真的很深,首先是一个剧本,篇幅相对较小,比较适合我,剧情发展得真的扣人心弦,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物都有,每一个人物都一定的社会体现,是曹禺的经历,更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人民的扭曲,压抑,斗争,觉醒,反抗,无奈,各种各样的性格和对于命运的表现,每一个人物性格是如此的鲜明,命运的终结是相似的,都充满了时代的悲哀,三个无辜年轻人的牺牲,死者是悲惨的,但生者绝不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将永远生活在无边无尽的痛苦中,永远无法解脱,这种痛苦不能说是周朴园一个人的错,当我们感到无奈时,只能是怪这个畸形的社会,社会啊,因为下层人们的无奈只能归咎于你了。

    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出彩,他们都是牺牲品。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

    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在封建权威的笼罩下,人们如同跌在沼泽里的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沼泽里。掌权者也失掉了可贵的本真。周朴园生活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断层中。年轻时,他曾经试过跳出封建的束缚,追逐自由,真心地对待所爱的侍萍,然而他的懦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背叛了侍萍,饱受摧残的侍萍便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她没有权力去爱她所爱,恨她所恨,而是将一切罪责都担在了自己身上,这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又是一位对封建权威的臣服者。

    气氛沉重得有些透不过气来,人似乎在受着情感的捉弄,这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的心情,本应主宰自己,却发现自己时常被环境所主宰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府的豪宅,侍萍的陋室,极端

  • 9、 《请对我撒谎》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请对我撒谎》这本言情小说。在我看袁世凯的时候总是看烦了的时候看看这个,今天读完了最后一百页。命运在最后露出了它凶狠的面目。它不让你死,但是生不如死。你越坚强。越痛苦。坚强的人,总有生活的期望,所以命运让你的希望破灭。而且是一次次破灭。

    用一次次的误解,猜疑,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到无可挽回的境地。爱跨不过的鸿沟需要多少痛苦去挖掘。有时候我也担心会有这样的误会,我又执意不去解释。没多少人有耐心去等待,在这个推销自己的时代。

    昨天下雨又刮风,我撑着伞去外面散步,逛了一圈,找不到一块儿喝酒的地方,找不到一块儿喝酒的人。回来的路上,遇上那个说是去怡红院的人拼伞。我那个出发前想的有个姑娘边走边看的愿望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殊途同归。我一直觉得很奇怪的是她手上的一直拿着的粉色气球,那么冷,为了气球要把手留在外面,为什么?我想不出合理的解释。

    三年前,励奇天给我算的塔罗牌是什么我忘记了。但他给的解释是勇往直前。那时候我理解错了。现在想来,这是让我对旧的事物旧的人的放弃,尽管不情愿。高考后那一天,他给我算的也很准。我不愿说是什么事情。不知何时再能叫他,再算上一次。这是就要问关于你我了。

    郝乐意和马跃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只能远远的看着,就像席慕容诗里说的。在那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你我终究会相互明白。原来我觉得这是释怀,现在却读出了无奈。

  • 10、 立体,毕加索,就是这样——读《毕加索》引发的思考

    无论我在失意或是高兴的时候,我总按照自己的爱好安排一切。

    毕加索

    巴塞罗那,夜色正浓,夸特加兹酒馆。

    角落里有一个年轻男人,抱着胳膊,面无表情地看着身边一群人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他身边是一个年轻人,两人默默坐着。突然,那个奇怪的男子站起身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手枪,朝窗外开了一枪,整个酒馆乱成一团。

    谁再敢说塞尚的坏话,我就让他永远闭上嘴!说完便又面无表情地扔下所有不知所措的人走了,他那位同伴跟了上去。

    他就是毕加索,那朋友是毕加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萨巴提斯。

    说起毕加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反法西斯作品《格尔尼卡》,然后是他夸张的绘画方式:看起来畸形的人体,完全琢磨不透的布局,那些所谓的乐师、吉他、美女似乎都是些胡乱堆砌的砖块,脑子里不禁出现一个又一个大问号:他是什么意思?他想画什么?想表达什么?可毕加索最讨厌别人问他这些。他只是画自己想画的,没什么意思!

    其实毕加索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怪异的。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他的父亲何塞希望儿子能有出息,便把他送往法国的学校学习。就这样,毕加索以初级班的年龄进入了高级班。起初,他会根据所学内容和身为画家父亲的引导画一些传统的画。并且在一次考试中,他用极其简单却又与大家都不同的方式画出了他的模特。然而这时,他的绘画风格开始出现变化,之前的油作文画风格渐渐退出他的画布,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简直无法接受与诠释的画。人们试图让他回到正轨,但他执意走自己的路。于是,他开始接受人们无谓的批判,与此同时结识了许多朋友,而他们给毕加索带来的不仅仅是友情,对毕加索画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毕加索终其一生,名誉满满,可他的生活并不是一路欢歌,膝下子女因各种原因相继自杀,最后只有三个子女尚在人间。

    与凡高的命运多舛相比,毕加索艺术人生可谓是登峰造极,辉煌之极,并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画作进入卢浮宫的画家。他是崇高的,善良的,虽饱受争议却也英名远扬。他的画作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接受,但他的人生态度却值得人们深思。说他的画风倾向于立体派,还不如说他是个立体的人。他是立体的,鲜活的,每一面都不缺,严肃的毕加索,开心的毕加索,认真的毕加索,愤怒的毕加索他活的真实,并且独立。

    如同那个听取自己心灵之语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如同那个宣扬自我无所畏惧的麦当娜,如同那个沉迷于科学自由天地的牛顿,如同那个黑暗中潇洒起舞的麦克尔﹒杰克逊,如同千万个活

  • 2021-07-10

  • 2022-02-05

  • 2021-09-08

  • 2022-01-30

  • 2022-11-27

  • 2022-06-11

  • 2019-09-20

  • 2022-08-25

  • 2019-11-06

  • 2022-07-10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11-06

  • 2023-05-04

  • 2019-11-08

  • 2019-11-12

  • 2022-02-11

  • 2022-08-24

  • 2022-01-0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22-07-11

  • 2022-05-29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1-09-07

  • 2023-06-15

  • 2019-10-24

  • 2023-06-03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3

  • 2023-04-23

  • 2019-09-20

  • 2022-04-14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栏目为大家提供最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精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经典《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引发对社会的思考等,感谢大家的阅览,欢迎大家多关注本栏目文章更新。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