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 > 地图 >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2024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范文大全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相关栏目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热门栏目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推荐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

(共 6277 篇)

  • 1、 善良读后感

    善良读后感(一)

    我曾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因为善良》。

    故事缘于一场平常的车祸。车祸的现场很恐怖,一辆小四轮货车下面是一辆自行车和它的主人,静静地躺在一滩鲜血当中。肇事的司机已经不知去处。据目击者说,司机下车看到后,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就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救护车和交警还未赶到的时候,受害者突然自己从车下爬了出来,原来身上的血都是辣椒酱!他口齿清晰地说他是来小区卖辣椒酱的,刚才这是被吓晕了,上的不重。后来,肇事司机竟然想跳楼自杀,被一位退休老人救了。当记者采访那位肇事司机为什么还要拨打急救电话的时候,肇事司机愣了一下,回答道,要是他还要救呢?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但这个故事却依然在我脑海了回荡。这就是因为善良。因为善良,所以肇事司机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还拨打急救电话。因为善良,受害者没有跟肇事司机追究。因为善良,这件事才这么容易解决。

    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切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如果我们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么我们的才能培养出崇高的品德之花。

    善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这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成的,而是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去尊重,去爱护,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也许人人都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总有一些诱惑人去犯错的事情,善良的人,他们不会损人利己,他们会为每一个人着想,如果你做到了,那你善良的种子将会在你的土壤中播种,发芽,成长,长成一朵崇高的品德之花。大家努力吧!

    善良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善良》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把两个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来作对比,接着就是把善良和凶恶来对比。作者主张为人处事要善良,反对凶恶。 作者从广为传播的寓言,故事谈起,表明对凶恶不能讲善良,同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毒蛇和恶狼毕竟是少数,不能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作冻僵的蛇和中伤的狼。虽然凶恶常对善良施以欺骗和毒手,但每一次都会让凶恶暴露出其丑,让善良得以弘扬其美,小学六年级作文《读《善良》有感作文》。作者分析了小人和君子相反的心态和处境,从而揭示出凶恶失人心,善良得民意的真理。 文中多用排比句,感情强烈,气势雄伟。 我想我们都应该做善良的人!

    善良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善良》,使我有了很深的感悟。

    这个故事的

  • 2、 成全善良读后感

    篇一:成全善良

    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 )——( )——( )。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

    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在文中,“隐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 ) 痛楚——( )避免——( )

    4.“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

    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 车上的人

  • 3、 《成全善良》读后感 (500字)

    曾经,老师给我们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成全善良》。这篇文章一直留在我心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文中写着:我在一次坐公交车时,遇见了一对父女,他们上车时,已没有了座位。一位好心的姑娘见了,为老人让座,老人拒绝。更让人惊讶的是,老人的女儿也替父亲拒绝了姑娘。但是,姑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老人让座。最后,老人坐下并连连向姑娘道谢。谁知,司机突然的一个急刹车,使老人往前一趴,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我以为老人不舒服,并庆幸老人没有站着,要不,得遭更多的罪。然而,我猜错了,下了车,听到了他们父女的对话,才知道了答案。原来,老人的臀部有伤,不能坐,可他为了成全姑娘的好心,忍着疼痛坐下了。

    我只依稀记得老人那一句话,它最令我难忘,那句话是这样的:人家姑娘是好心,如果我这次拒绝了她,她下一次就会不这样做了,见到其他的人就不会让座了。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当我们在每个公共场合,都会见到帮助我们以及其他的老人、儿童的人,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都应该愉快的接受并向他们道谢;千万不可以冷淡的拒绝他。只有这样,才不会扼杀他人一颗美好而又善良的心;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人有更大的勇气去帮助比我们更弱小的人。

    五年级:方静

  • 4、 善良 (400字)

    我看过一本书,书中讲述了一名叫比利的小男孩,他从小就被他的父母遗弃,成为了一名被遗弃的孩子。他曾被许多家庭任养过,但他仍然无法融入到身边的世界。他从小就有口吃病,这让他更夹失对生活的勇气。他在班里他很孤独,没有任何喜欢跟他交往,连老师都没一个喜欢他。天天,孤独折磨着他。终于,到了那一天,比利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位于河岸边的一所废弃的教堂成为了让他为一能感到活跃的地方。日子一天天的过,他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空闲的时刻。在那里,他幸运的发现了一窝小狐狸,里面是4只嗷嗷待哺的狐狸幼仔。当比利知道了他们的妈妈惨死在车轮下时,而其他3只也死在猎人的枪口下时,他就带着这只唯一幸存的1只小狐狸一起逃走。他们互相依靠,像亲人一般的寻找他们的未来

    我当时读了这一本小书后,我很感动,比利他为了小狐狸,离家出走,后来把他放回了大自然,这种善良值得我们学习

    六年级:梦中的回忆

  • 5、 培根随笔论死亡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死亡读后感一:培根随笔论死亡读后感

    人,畏惧死亡,天经地义,并非脆弱。生命是可贵的,而畏惧死亡,则是珍一爱一生命的一种体现。无论你是强者,还是懦夫,在没有压迫、没有威胁、没有必要时,死亡是恐怖的,也是令人惋惜的,它不期而至,瞬间夺走你的一切,好比亲人、挚友、财富、智慧或是你所一爱一的,所有都是你的牵挂,你的至一爱一。死亡有时是无情的,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凡此种种,使人们对死亡既畏惧,又憎恨。

    值得注意的是,人内心的情感尽管脆弱,却也未必不能与死亡的恐怖相匹敌,进而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即使生命难得,有时在人们心中却不是最重要的。孟子意味深长道: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人世间,有的人为保家保国而死,有的为生死之交的友谊而死,有的为血脉相通的亲情而死,有的为破裂的一爱一情而死,有的为狂一热激进的理想而死,有的为血海深仇而死,有的为金银万贯的财富而死,有的为逃避现实而死这些与死亡抗衡的因素不胜枚举。其中有积极的,亦有消极的。积极因素是伟大可敬的,它超越了死亡,死得重于泰山;而消极因素是低贱可悲,它被死亡局限了,死得轻于鸿一毛一。

    超越死亡,不仅要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要超越死亡的痛苦。文中有句话说得好:在强烈的追求中死亡,就像在情绪激昂时受伤一样,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是的,当一个人在火热的追求中,他能不顾一切,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地狂奔,甚至能与夸父相媲美。尽管他在追求的同时牺牲了自己,他也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对他来说,死的瞬间毫无疼痛,反而是充满喜悦与自豪。所以,矢志于崇高事业的人能超越死亡的痛苦。总之,我们必须栽培理想,天天耕耘,到了收获的时节,期望如愿,壮志已酬,生存还是死亡,已不重要了。

    死亡乃自然之一大恩惠,你应将死亡看作不可错过的时机,把握好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尝试,超越死亡所带来的一切。若是如此,你便不会为人生的冬季而杞人忧天了。

    培根随笔论死亡读后感二:培根随笔论死亡读后感

    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错的,死亡只是一瞬的交错,而他所衍生的东西却往往使人们痛苦万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死亡之际,都是过往云烟,仅存的只是面对死亡的淡然那我们在顾虑什么?这样看来,死亡其实并不可怕,而真正令人恐惧的是死前的挣扎,在这段痛苦的时光中,时间只是过得缓慢,而惊恐无限弥漫,日积月累,这便成了人

  • 6、 培根随笔论求知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求知读后感(一)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

    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培根随笔论求知读后感(二)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善于用诗化的语言阐述精辟的

  • 7、 培根随笔论学问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学问读后感(一)

    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物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物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该人底天赋犹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此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

  • 8、 《论学习》读后感_《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字

    我时常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迷茫,不知所措;有时甚至会怀疑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读书好多好多的令自己烦恼,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不能说为自己的父母学习,而我们也没有像周恩来那样,信誓旦旦的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毕竟我们眼中的世界还非常小。这一切一切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许久许久。开心时,就能忘掉一切,并常勉励自己要好好学习;难过时,那噩梦般的问题紧缠着我。

    我们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目的,让我们对学习不离不弃呢?

    《培根随笔》是一本关于培根对于某些观念、问题的自己的想法和看点。里面就有一篇《轮学习》。这里面就这样说到:

    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得享受,培养斯文的气质,培养发展的才干。他所获得的享受,主要是表现在独处的时候;斯文的气质,主要表现在谈吐上;所发展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处理事情的决断上。因为,经验丰富的人固然能做事,也许还能洞察细节末枝,但统领全局和运筹帷幄上的才干,则只是出自那些博学的人士。

    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社会,只有你有学问,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你有气质,谈吐大方,为人谦逊,人人都会尊敬你,爱戴你;你有才干,才不会被人轻视,你可以借着自己的真实才干获得自己喜欢的工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

    读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提出相反意见和进行驳斥,也不是要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将其视为真理,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资,而是为了在心中进行衡量和斟酌。

    而我的学习却是死脑筋,十分的喜欢吹毛求疵,往往少了省查和思想,更别提什么衡量和斟酌了。而读书应该有选择地阅读。有些书应该粗读,有些书则应该细读和精读。我往往喜欢那些故事情节较重的小说,而不是被冠上名著之称的那些书籍。每当我读完小说时,则有种看了一部电影一般,毫无收获,只当看完了一篇故事。而我现在才发现我当时错的多离谱。我不应该对名著产生抵触,丝毫不愿意去阅读。我可以学学里面的有用的知识,而那些小说则可以当做休息的娱乐节目,可以安安静静的看一篇故事。

    学习使人变得充实,讨论使人变得机敏,写作能够使人变得精准。

    一个思维不能够集中的人,可以研究数学;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究法律案例;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得到改善。

  • 9、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读《培根随笔》有感

    说到培根,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遐迩传扬地在每个人脑中回荡。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友谊》。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友谊,因此我也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这句话像是有一种魔力,使我们切身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每个人只要看懂了这句话,一定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朋友,甚至会有想对对方表示感谢的冲动。

    友情能给你一个宽敞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你可以随心所欲,自然的相处。心有灵犀,是友情中最美的风景。爱情、亲情是一种责任,只有友情,令人最为感动,它只有付出,而无所求。它总是默默的守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在你欢喜的时候为你开心;在你郁闷的时候,就会义无返顾的走到你身边,给你安慰。

    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着这本书,一开始会发现它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慢慢品味时,又会感觉到这是一位老人侃侃而谈地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读一遍肯定不足,并且我也知道,只要多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

  • 10、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22-06-30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09-21

  • 2023-01-11

  • 2019-09-21

  • 2019-09-25

  • 2019-10-09

  • 2023-05-08

  • 2019-10-17

  • 2019-10-22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11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
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大全,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2024,更多培根随笔论善良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