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年轻时候观后感 > 地图 > 年轻时候观后感,2024年轻时候观后感
年轻时候观后感相关栏目
年轻时候观后感热门栏目
年轻时候观后感推荐
年轻时候观后感

(共 7970 篇)

  • 1、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9篇

    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看电影不仅能获得快乐,还能收获人生的经验和知识,每次看完一部作品后,都会深深被演员的演技所折服。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很容易头重脚轻,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1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

  • 2、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通过观后感,我对作品印象更深。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

  • 3、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观看了一个作品之后总是会有满满的内心感悟。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就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里去,观后感使我对作品的印象更深刻。下面,我们为你推荐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1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

  • 4、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集锦4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准备的有关《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的内容,如何用文字的方式正确书写一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电影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此时最好将内心的感受记录成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1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赴朝鲜。《

  • 5、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4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在不同时期观看同一部影片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观后感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1

    2021年9月3日上映了一部抗美援朝系列的纪录电影,叫《1950他们正年轻》;讲述的志愿军爷爷奶奶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虽然票房不高,但是;确实非常好;因为它非常真实。因此,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6位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故事,这里面的爷爷奶奶们,有负责后勤运输的汽车兵、有负责道路建设修桥的工兵、有前线厮杀的战斗员、有深入敌后的侦查员以及驾驶战斗机与敌军在空中厮杀的飞行员。当然了,也有负责宣传工作的文艺兵以及负责医疗工作的救护员。

    一、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

    我虽然当过兵,但是,这部电影确实某些地方确实震撼了我。

    至于为什么震撼了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具体如下:

    第一,战争的残酷性。我对战争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我的姥爷、书本以及影视作品。我的姥爷是一位打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老兵,小时候,经常听我姥爷跟我讲战争年代的所见所闻,并且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和我姥爷一起睡;因为我姥爷在我心里是个战斗英雄;和他一起睡特别有安全感。但是,我姥爷身上受枪伤与刀伤可谓不少呀;小时候不懂,也没细问;战争对我姥爷最大的伤害就是他的听力受损;我们得加大音量和我姥爷说话。其次,就是书本上的看的一些伤亡以及影视作品里面的一些表演。但是,我看到原12军文工团的任红举爷爷讲述他的不少战友被炸弹炸死以及看到因为战争失去了双手双腿的周全弟爷爷和其他因为战争而残疾的其他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悲伤的。毕竟,以往在影视剧里面虽然也能看到,但是,没有见到那些真正从战场下来的爷爷奶奶们更让人内心感到颤动。因为影视剧里面的不少都是演的,战场上下来的才是真实的。从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身残志坚以及自强不息。尤其是汤重稀爷爷和周全弟爷爷。汤重稀爷爷,今年86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文工团一队队员,著名作曲家。1951年,17岁的汤重稀爷爷作为一名文艺兵,背着二胡、手风琴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3年1月15日,在打完上甘岭战斗转移阵地途中,美国飞机的机

  • 6、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编辑整理的“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观赏作品之后,我们通常会因其中的情节引发思绪。将感悟写成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

  • 7、 《年轻党员记者见面会》观后感
    《年轻党员记者见面会》观后感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国务院新闻办10月9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年轻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9名来自基层的年轻共产党员谈自身作为、谈心中感受、谈身边变化,展现出共产党员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的职责是什么时,年轻党员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很有代表性。陶建伟说因为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加入共产党,黄成说是受到革命先辈和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感染和熏陶而加入共产党…… 为什么加入共产党,每个党员都有自己的原因,大家各不相同。但是,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成为党员之后,大家的宗旨和责任都是一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呢?陶建伟的回答比较好,他说党员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陶建伟是一名电梯安装工程师。他一直工作在电梯安装维修和科研开发与应用的一线,练就了“望、闻、问、切”的技术绝活,被誉为“电梯医生”。他说从业23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确保老百姓上上下下的乘梯安全,通过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榜样》中,吴孟超加入共产党是因为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整齐列队睡在马路边上,他就想是什么样的党能领导出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加入。整整写了19次入党申请书,他如愿以偿,光荣的加入了共产党。共产党就要为人民服务,他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妙手拯救了无数癌症患者,直到满头白发,参见节目的前一天还做了两台手术。 龚全珍,开国名将甘祖昌的夫人,她入党是因为三哥加入八路军,跟着共产党抗日,后来又受到进步同学的影响,毅然加入了共产党。作为党员,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坚守自己的岗位几十年,教书育人,资助贫困学生,救济困难家庭,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人民服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党员的事迹也是数不胜数的。党员这个身份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普通的又是神圣的。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又要对得起党员的称号,守得住自己的初心,坚定信仰,永葆本色,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 8、 意外——读《年轻的时候》有感作文800字_高三读后感

    这是一篇悲剧,读完全文才发现张爱玲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

    “潘汝良读书,有个坏脾气,手里握着铅笔,不肯闲着,老是在书头上画小人。从小画惯了,熟极而流,闭着眼睛能画,左手也能画,唯一的区别是,右手画得圆溜些,左手画得比较生涩,凹凸的角度较大,显得瘦,是同一个人生了场大病之后的侧影。”

    后来的故事隐约可得预测,汝良果真遇见了笔下的美人,然后相知,也许也是相爱。然而,美人错嫁,大病,结局是,也只能是悲剧。

    汝良生于民国,父亲是酱园的小老板,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他恨父亲的庸俗,母亲的庸俗,兄弟姐妹的庸俗,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不过是一种淡然的超脱,也是那个时代青年不切实际的追求。在他眼中,同样是醉酒,他父亲是猥琐,其它的那些“踉踉跄跄扶墙壁走进酒排间,爬上高凳子”的则是“高尚的下流”。

    我喜欢张爱玲描述汝良冷漠的那段话,“他是一个孤零零的旁观者。他冷眼看着他们,过度的鄙夷与淡漠使他的眼睛变为淡蓝色的了,石子的青色,晨霜上的人影的青色。”绝妙的比喻,冷而寒,他与人世外独立,是自以为是的勇者和懦夫。因为从来没有谁因为他批评的态度感到不安,他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女主角破天荒地是一个外国女人,却更像一个中国女人。她俄国人的身份只是为故事铺上一层异样的色彩,初读并不习惯,久了,渐入佳境,才懂得,原来只要是女人,面对爱情、家人,都是一样。

    他们的相遇是意外,造物主蓄谋已久的一场意外。他画了她十几年,遇到了她,他们同时认出来了那个侧影。沁西亚以为他爱她,故作出一副大方的姿态,所有人都愿意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交往,特别是女人。

    汝良的自述是一种奇异的心理状态,他对于她无关爱恨,因为仿若这个人整个是他手里创造出来的。她是他的,是他的一部分。天做的意外,人就顺着走下去。

    后来的起承转合,顺理成章,然而张爱玲的小说从不是只有爱情,年轻的时候,也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自由是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然而也许年轻的自由人也并不完全自由,沁西亚需要结婚,可潘汝良不会娶她。娶了她,他所追求的就破灭了,他高尚的追求将堕落到与家庭负担,养家糊口为伍。毕竟连他当医生的初衷也只不过为了银制的手术器具看上去干净整洁。

    结局中,沁西亚结婚了,嫁个了一个俄国下层军官。特别糟糕的婚礼,没有人祝福的婚姻,连新郎都是喝的烂歪歪的样子。汝良去了,钦佩她,甚至因她钦佩一切女人。

  • 9、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在观看一些作品后,某些情节会激发我们的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真实体验是观后感的关键所在,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精度。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正是有了年轻的他们血染疆场,才有了我们的安稳生活,如今山河无恙,盼英魂归乡。”“向岁月长河中的永远年轻的老兵致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别忘记过去,别忘记现在。”在影片小规模试映后,首批观众纷纷在朋友圈、豆瓣发表好评,还有人提示观影前一定要带好纸巾,因为该片很燃很感动。

    一位观众看完片说,“最后的这一幕挺让人动容的,一位志愿军老奶奶说‘你们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导演宋坤儒表示,这也正是他最大的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影片拍摄制作周期拉长,导致片中有几位老人已经过世,他们在临终前都还在问影片何时能上映,包括这位观众注意到的刘奶奶。

    一位军人观众表示,数次泪流满面,为什么那么多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不愿意讲诉那段硝烟岁月,他们在讲诉中提到更多的是逝去的战友,那是他们刻骨铭心的沧桑心路。观众中,有一位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后人,她提到,在几年前,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所在部队的番号以及在哪一次战役中牺牲的。导演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电影,能更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比你们想象的了不起。”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2】

    一张张年轻志愿军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气风发学生样貌的年轻人率先映入观众的眼帘,镜头一晃,一位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出现在镜头面前,《1950他们正年轻》71年的时间跨度犹如"一瞬"被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在老人旁白带领之下,我们得以回到那场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

    "我的战友梦想是当小提琴家,可是那场战争,炸断了他的手,他的梦想没有了。"这样的故事,《1950他们正年轻》不只一个。70多年前,百万青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军力物力悬殊的那场战斗中,这些年轻人想的是什么?26位平均年龄88岁老人讲述着他们的经历,那个属于他们的1950。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首励志感人的青春赞歌。

  • 10、 《年轻气盛》观后感500字

    《年轻气盛》观后感 由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是一部充满艺术气质与欧式风情,探讨艺术家的晚年精神危机的剧情片。这部影片从迈克尔凯恩饰演的指挥家弗雷德坐在草坪中央的一张椅子上,手里不断揉捏着一张红色的锡箔纸开始,之后再把镜头聚焦于弗雷德和身姿曼妙的环球小姐擦身而过,慢慢用一种游离的状态带领观众进入一个被艺术和人生思考裹挟的精神世界里面。 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性事物来突出对比年轻气盛与黄昏迟暮。比如小女孩那像樱桃般娇嫩欲滴的胴体与弗雷德躺在按摩床上松弛且充满老人斑的躯壳;比如弗雷德与朋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缓缓漫步,而按摩的小女孩闲暇时间对着游戏画面翩翩起舞等。虽然导演没有将这些事物集中起来做突出对比,而是随机散落在电影各处,但是当我分别看到这些事物的时候,脑子里面还是忍不住想到年轻的生命就像是初开的花朵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相反年迈的身体却一天天变得死气沉沉。 除了身体感官上的比较之外,导演更多地聚焦于精神思考方面。人越是上了年纪,思考东西越是复杂且混沌。比如弗雷德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为女王再次指挥自己年轻时的作品;摸爬滚打演艺圈多年的中年演员不可避免地遭遇演员经常遇到的被定型的尴尬,以至于当有一个人有一天告诉这个演员他曾经饰演的别的不起眼的角色被留意的时候,演员一下子感动得红了眼;弗雷德的导演朋友即使到了高龄也依然干劲十足,决心制作一部优秀的遗作的时候,却被合作多年的女演员无情质疑与打击其创作能力;弗雷德和朋友一起散步,讨论的却是小便排便的每日变化。即便是提到了过去,却也几乎忘却了大部分,甚至忘却了亲人的脸庞,只依稀记得初学自行车时的跌跌撞撞;在餐厅用餐,却一直注意别桌夫妇是否交流。这一切都在暗示着岁月的老化,记忆的退化,注意力的流散。 这部影片和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充满一个共同点:用艺术基调诉说上了年纪的艺术家如何衰老。镜头的切换游离失重,虽然没有固定的叙事主体,但是却通过支离破碎的故事拼接成完整的影片主题,充斥着导演的强烈风格。此类影片很难一遍看懂,需要反复回味,越嚼越有滋味。
  • 2019-10-29

  • 2023-03-29

  • 2022-01-13

  • 2019-11-02

  • 2023-05-12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8-05

  • 2023-05-18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08-1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1-02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10-29

  • 2019-11-04

年轻时候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年轻时候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年轻时候观后感、2024年轻时候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