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长大了。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在观看了以后,不禁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所钦佩,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长大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长大了

孙巧霞 张勇杰

2018年上映了一部直击人心、戳中家庭教育痛点、聚焦孩子成长的电影——《狗十三》。这也是一部当下普遍存在的重组家庭下孩子成长的现实主义影片,同时也是一部折射大部分中国式“软暴力”家庭教育的青春影片。

导演曹保平告诉我们观众:“没有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我们一起回头看看李玩“长大”的那一天,那一天是否如曹保平导演所说的残酷呢?

这部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聚焦在13岁叛逆期的李玩和成年人(爷爷、奶奶、爸爸、继母)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和两岁姑娘的妈妈,对于家庭教育,我谈以下几点启示:

一、“暴力爱”与“尊重”的矛盾

第一幕:强迫李玩修改兴趣小组

电影开头,班主任,父亲和李玩三人同在办公室,可是当听到孩子英语成绩不理想时,父亲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和内心想法,自己修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殊不知,她酷爱物理。当下,绝大部分家庭,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学业上难道不是这样做的吗?

《狗十三》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反应当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发生在所有家庭的儿童和父母身上,却被所有人都遗忘了。

儿童的瘸腿科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谈及瘸腿科目就惊慌失措的父母。试问补习班、兴趣班能够改变多少个孩子骨子里的兴趣和爱好呢?李玩酷爱物理,只是因为英语成绩没考好,父亲就专权修改兴趣班,表面上看起来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而这种为了提高成绩对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暴力爱”,这种爱没有尊重、没有商量,孩子的无力反抗最终只能以妥协收尾。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孩子要的不是“考了高分我就爱你”而是“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第二幕:丢“爱因斯坦”,欠一句“对不起”

13岁的李玩正处豆蔻年华之际,本该手挽父母畅谈着梦想,无忧无虑地与父母共进晚餐。然而父母离异,不在她身边陪伴,只能住在爷爷奶奶家。父爱、母爱在她身上都缺席了。父亲送来的一只狗,李玩在孤独的成长过程中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爱因斯坦”丢了,爷爷、奶奶、父亲、继母无一人寻找,他们严正以待,却不知道一只普普通通的狗早已在缺失父爱和母爱的李玩心里无法替代。

一边是李玩疯狂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一边则是啧啧不休的劝说和责备: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孩子这时难道不是需要大家一句“对不起”吗?李玩的痛苦无人问津,甚至最后父亲暴打李玩后还在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多么露骨的一句话,父亲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妥协成年人的想法和做法;家人心目中的懂事就是孩子应该唯命是从。试问,这是尊重孩子吗?

正是因为无形的“软暴力爱”和“尊重儿童”的尖锐矛盾,才会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才会暴露家庭教育中的些许问题。

二、“为你好”与“你怎么想”的矛盾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为了你好”

不顾李玩酷爱物理,擅自修改为英语兴趣小组,父亲的一句这是“为你好”居然让所有人都无言以对。可是试想一下,父亲知道孩子的想法吗?这样的做法直击人心,其直接矛头指向的何尝不是中国传统“父权”主义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李玩的父亲,又何尝不是“父权”的一个典型缩影。每一幕看似他都在宠爱着女儿,他以为任何事情都可哄女儿开心,他总觉得女儿还只是个孩子,可以事后道歉,甚至补救。可是,他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将“父爱”强加给女儿,李玩不得反抗,不得不服管教,而这一切都美其名曰“爸爸是为你好”。

孔夫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少父母将“己所欲”,抑或“己所不欲”都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真的会去思考、会去问“你是怎么想的吗?”

第二幕:假狗冒充“爱因斯坦”——“为了你好”

“爱因斯坦”丢了,面对李玩歇斯底里的寻找,全家人集体撒谎说:“爱因斯坦回来了”,面对错误,成人不能直视错误,而是懦弱的逃避,看似是为了李玩好,实则是不愿考虑孩子的感受。李玩只是需要“爱因斯坦”的陪伴,可是全家人都忽视了问题的根源。

三、“物质给予”与“精神陪伴”的矛盾

整个影片成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补偿”孩子。

第一幕:修改兴趣小组,金钱补偿

面对父亲毫无商量的修改兴趣小组,李玩无力反抗,只能冲出校园一人哭泣,这时的父亲递给她几百块钱,试图想着用哄小孩的方式哄哄女儿,却不知女儿已伤心欲绝。父母离异,父亲不能陪伴,母亲一直未出现在荧幕上,李玩需要的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她内心的孤独能用金钱补救吗?

第二幕:弟弟降生,送“狗”安抚

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了,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考虑到了李玩的感受,在爷爷奶奶的劝阻下,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李玩,父亲却为了李玩能与弟弟和谐相处,送“狗”示好。

用物质上的“金钱”、“狗”补救对孩子的歉意,这就是李玩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吗?

第三幕:父亲眼中的“懂事”,观众眼中的“伪善”

电影后半场是李玩学会了言听计从,笑着做不喜欢的事,还学会了说“谢谢”。酒桌上,父亲让李玩敬自己生意场上的叔叔喝酒;弟弟生日宴上,强颜欢笑;物理竞赛第一,庆功宴上强迫吃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笑着“谢谢叔叔”……

黑色动态小圆分割线

这就是成长的残酷,一场孤独的妥协,电影以李玩最终的妥协而收尾,她做到了大人所期待的懂事,然而观众们看到的是李玩被逼迫成长的伪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李玩的父亲看到了吗?

曹保平导演这样评价:“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而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孩子要的不是物质满足,而是简简单单父母陪伴;不是“这是为你好”,而是考虑孩子的想法;孩子还需要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对不起”。

常言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择师首先应当选择做好自己而教之。

END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是最近很火热的电影,让很多的人心有感触,其中的故事是讲诉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里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大,带给很多人感同身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这个畸形的世界啊,中国式教育的残忍,你有没有感受过重男轻女的家族里,作为女孩,那种寒心,甚至都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

狗十三真的压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最戳我好像很多瞬间都似曾相识又离我很远了不愿想起又被剧情带着回忆和这个片子产生不了共鸣的人你们太幸福了真的。

想到德善爸爸说:对不起,女儿 爸爸不知道,对大女儿,要好好好教育;对二女儿,要好好关心;对小儿子,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我的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大了,最后李玩吃下狗肉,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过来,幸好没有的时候,差点哭出来。海报上有句话,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因为这样的成长太普遍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不对劲。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受着不喜欢的东西,常常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是被迫,或是甘愿,不想分开也得分开,不想接受也得接受。哭吧,哭完把眼泪擦干净,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

影片的小女孩看了多让人感到不懂事。真正在青春里感到痛苦艰辛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只是不是原来的狗跟父母爷爷奶奶闹这么大。他们的矛盾冲突在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没有让自己获得平等人格来对待的权利。而这部片中冲突起因是一条狗,漫长的寻狗镜头加上片末勿食狗肉的呼吁总让观众跳戏。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从电影院出来整个人都很压抑,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多少都和李玩有着重合。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考虑要孩子,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任。

《狗十三》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经历。

小的时候曾祖母家里养着一只猫。据说比我还要大上几岁。也就是我五六岁时,她就已经十几岁了。那只小花猫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

那时候,几个孩子常常采花帮它打扮。又为它假设一个生日的日子,摆满小零食为它过生日。看到邻居家有一个小公猫,又不顾它挣扎地抱着去和人家公猫结婚。

孩童时的许多馊点子都用在这是小猫身上。但是她总是很温顺地任由我们摆布。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猫和其他小动物校内相比,在我心里是不一样的。对猫的深深热爱大抵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的吧。

而在我四年级的暑假,也是曾祖母走了的第二年。在亲戚家聚餐时,一位姑姑说:前几天回老家,那只老猫走了。在前面的旧房子发现的,只剩下一些毛了...:

后面说了什么我已经听不清楚了。无数次想过小花猫也会离去,那一刻我听到我的世界里,彷佛有一个东西轰隆一声倒下了,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喉咙突然像被棉花堵住了一般,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哑剧,再也听不见什么。

啪ldqu()o;啪眼泪一滴两滴。那时候才刚刚开始吃饭,一桌子的亲戚,可是我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房间,眼泪止不住的流。我知道这种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隐约听到饭桌上有人说:傻瓜连饭都不吃,为了一只猫...

我知道这样的行为很不懂事,不吃饭也改变不了事实。但是那只猫陪伴我很久,我和她有许多的回忆,如果不理解,至少我希望他们沉默也是好的。

可是那一句为了一只猫,不值得却是如此的令人心痛,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像是再被插了一刀...

就像剧中的李玩,她说:找不到能不能不要随便拿东西糊弄我,当我是傻瓜吗其实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她只不过是想找回爱因斯坦,而不是想要一只狗。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多么相似...

后来,在我高二的时候也养了一只猫。橘黄色的小猫,在出生不久就来到我家了,圆圆胖胖的。拿绳子逗它,总会乐此不疲地和你闹,睡觉时会打盹,吃东西会狼吞虎咽,向你走来时像一个圆圆的毛球。刚刚为它洗完澡,很快就因为到处跑又弄脏了。

那时候我很爱它,几乎是到骨子里,几乎是睡前想,醒来起它就是我起床的动力。还记得有一次我悄悄地在它耳边说了一句:猫猫,我们结婚吧。被我妈听见了,还笑我,但是猫却听懂了一样,看着我,用头蹭蹭。

上课的时候都会想它想得出神。还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妈妈反复叮嘱:你要知道,我们家的小猫,是第一年过春节,它还没有听过鞭炮声。那天晚上鞭炮声很大,我几乎一夜未眠地担心它。

寒假结束,上学了,回来听妈妈可能猫猫想我了,闻着我味道爬到我床上了,还有书包上。那时候听着,突然就觉得那只猫,不像一只猫,像是自己很亲密的朋友一般。

后来我在乎的猫猫,还是丢了。这个消息是在饭桌上听到的。有那么一瞬间,像是回到了四年级的暑假。还是那个我,坐在餐桌上,甚至这种痛比四年级时还要更强烈。但是当时的我,比想象中淡定,没有表露任何的内心想法,强硬地忍住了眼泪。如鲠在喉,却强迫自己把那碗饭,一点一点地吞了下去。而后在房间捂住嘴巴,哭了很久很久。

所以,在影片最后,当李玩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却转身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哭时。和我是多么的相似,那一刻没忍住,哭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与这部电影。也早有交集。

关于《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了wyn的推文以及它的热评第二条之后很想去看狗十三。

wyn说某种程度上说狗十三应该是被归类为「少女恐怖片」。说得真对,我哭成狗。

虽然一直也知道,重男轻女这封建思想。但是,到今天 ,在我们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个人觉得李玩算是幸运的吧。起码她有很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啊。爱因斯坦不见的时候。李玩跑出去找狗狗。她爷爷年纪那么大了也陪她到外面跑。

当她爷爷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瞬间我哭了。还有她爸为李玩的事情回家,跟她爷爷奶奶诉说时。

她爷爷说孩子是我带大的我不惯她谁惯她我的天呐, 这是什么神仙爷爷啊。

还有李玩奶奶是一个已经很久没有出过门的老人家了,为了找李玩,她选择了出门。结果迷路了,李玩爸爸责怪她的时候。 奶奶也是维护啊。

而我的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我也是不奇怪的。只是每次想起我妈说,你爷爷当时知道你是个女生的时候,别人祝他得了个千金,他说了一句:嗨牌啧喔。

现在想起来依然会难过啊。其实爷爷已经不在了, 他走的时候我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可是还是哭了好久。也责怪爸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尽管知道他一直重男轻女。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


什么时候人可以一瞬间长大?大概就是在你失去一些自己很珍惜的东西的时候。成长不仅仅只有快乐,还有的是痛苦,长大意味着你可以开始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其实谁想长大呢?以下是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与大家分享。

她叫李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个陌生的父亲,两位慈祥却不懂自己的老人,一场单调无味的校园生活。这,是她原本正常平凡的轨迹。却因为它,一条狗,逐步改变

那是一条继母为讨她开心买来的狗,那是一条被父亲强改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时令她心烦的狗,那是一条只会乱叫打扰她的狗可那条狗却,不知怎的,一直围着她转,任她如何踢,如何赶,它都不走。妥协,让它进房间;妥协,喂它吃狗食;妥协,允它上床睡深爱物理,为它取名爱因斯坦;每日为它拌狗食,与它共散步;早上,它送她出门,晚上,它迎她回家,她盈着笑,它摇着尾一起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见她久违的笑着,笑着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它走丢了她不顾一切,冲出家门,她大声喊着它的名字,疯狂,激动。不管巷子里多黑,她冲进去;不管城市多大,她拼命跑;不管行人多多,她见一个问一个。不惜推到年迈的爷爷,不惜顶撞生气的父亲。印了无数份传单,跑遍每一个角落再次陷入绝望那一日,听闻爱因斯坦找到了,她疯跑回家。不是它,不是它!继母父亲爷爷奶奶对她笑脸盈盈,骗她,连最亲密的姐姐也骗她

她彻底叛逆。学会了混夜店,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夜不归宿,学会了离家出走,更极端,更歇斯底里,更让爷爷奶奶捉摸不透。疯过了,哭过了,终于选择接受现实,走向那条不再乖顺的爱因斯坦,对它也不再温柔

大概慢慢明白了这无奈,这现实。被爸爸暴打含泪说出我错了,对父亲的道歉显得如此冷漠而冰冷。学会了面对,终于决定好好学英语,终于取得了进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夸奖,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愿望不知,看场天文展那么难,不知,再次碰到酒那么容易。不知,竟然突然有了一个弟弟,不知,他抢留不住。获奖后,父亲笑眯眯的答应我去见它可等来的

接受了,在那个男孩说喜欢自己时说出了反正还会再有下一次;接受了,在叔叔强烈邀请吃招牌狗肉时张开了嘴;接受了,当弟弟的生日时全家为他祝福,当聚集所有人目光的人不再是自己时默默离场,对姐姐说着没事,脸上的微笑却不能再苦涩。接受了,那日在街上看见了心心念念,日夜思念的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不再回头。错过了它,转过下一个街口,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爱因斯坦,你知道吗,或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可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了。第一眼将你认出,又何尝不想抱抱你,溜溜你可是,或许我再也没有资格了。当我吃下了那一块狗肉,当我接受了你的冒牌,当家中的宠爱已经不是在我身上汇集,当寻你的启事慢慢破损,当我不再是我

在车里问父亲,当初,你为什么和妈妈分开?父亲哭了起来,《再回首》歌声响起,或许,一切,再难回首。

我叫李玩,在悲与喜,痛与爱,虚伪与无奈,假意与真心中,终于接受了成长。走了自己仅剩不多的爱。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by之梦轩主人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

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成人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成人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平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观后感范文欣赏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是一部来自日本的纪录片,由堺雅人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看了埃及篇。从留存下来的纸莎草纸上的内容,我们得以窥探三千多年前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他们也会教育小朋友说小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的话会变成无用的大人啊;也会许下坚贞的誓言只要活着就一定要让妻子开心。他们饮食结构均衡,普遍拥有高度的知识(兰德数学草纸书,最古老的日历)当然片中古埃及人生活质量都不错的论断稍稍有些以偏概全了,但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以一己之平凡支撑起整个光辉文明的人类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这样的方式与古代埃及人相遇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也蛮奇妙的。

没有成型,随便感想:

1. 对于历史的解读,NHK这篇还是带有强烈的日本特色,从日本解读的古埃及的部分也看出部分的日本文化的影子,想说大家都很难摆脱主观。你是什么,你就看到什么。

2. 从感性的角度上来讲,可以窥探几千年前的人的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无数的感动,会觉得历史的长河中,自己真的变成了那一粒沙,偶然的和几千年前的长河里的沙的偶遇。生活在古埃及KHK的故事和生平放在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平凡,受到的教育是不努力就会变成无用的大人。然后在恋爱中,还是有用尽一生去爱她的挚言,还有女方的又一次路过他的门前,下一次再遇见他,我一定会奔向他这种情书,放在今天看,也仍然充满了诗意。想起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来,人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和一个普通的其他动物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好歹也有其中一些较真的成分,考古都没有量的说法,取一而观全部,总会让人容易质疑,因为发现一具五十岁的人骨,并且看出她生前就得通风之类的富贵病,就判定在古埃及,人们的生活不是那么短命,且生活质量还不错,都有点说不过去。

3.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藏有3.2万,据数据显示,估计有160)国还以农业为主呢,这么六千年,一下子就可以进入工业时代吗?这样进入工业时代的我们,真的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吗 ?中国华夏多么好的文明,夏,以礼仪之大,华,是文章之华,多么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初心,可现在呢?大家急急忙忙的步入工业时代,去学习科学,这当然不是坏事,只是唯恐怕丢掉东西,心痛不已。大家都在急切的探求事物的本质,追求真理,不要忘记生活和文化的传承。

5. 历史太伟大,我们太渺小。任何生命或者文明,可能都是其中的一小小小粒,以敬畏之心求发展,以求正道之心享受现在。

大英博物馆去过了才看到这部纪录片,懊恼。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女王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两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前者是:抢来的,后者是:自家的,好在两个博物馆都免费参观,去十次八次都不用担心票价。

大英博物馆最为震惊世界的是它的埃及收藏,而NHK的选材角度却没有复制其辉煌,反倒在一些细节上做文章,记得古代埃及篇有三个细节很是有趣,第一它还原了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民不聊生,而是做面包做啤酒放羊养牛很是富庶;另一个细节是还原了一封三千年前的埃及人情书,缓缓念来很是动人,经历世界沧桑变化,人类的爱情千古不变。还有个很小的趣味点是埃及人都爱往街上扔垃圾,垃圾实在堆太高了,就把地基抬高在垃圾堆上生活。

古希腊那篇则表述了希腊雕塑都是彩色的后人推崇白色才把他们都刮白了,看着刮刀其雕像上划,不知怎么的有种想要摔掉从前历史书的冲动。

这部纪录片的历史观并不宏大,英伦傲娇也变成了日本小清新,喜欢细节的观众的欢迎观看。堺雅人的解说褒贬参半,感觉不是很协调。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Debbie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

观后感《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长大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