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孟子两章教案 > 地图 >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共 7377 篇)

  • 1、 孟子两章教案3000字精选

    古人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孟子两章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孟子两章教案(篇1)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

  • 2、 孟子两章教案3500字通用

    辛勤付出育栋梁,播撒知识做贡献,每个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都会做好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让一节课更加精致周密,你知道要怎么动笔写教案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吗?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孟子两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两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 3、 孟子两章读后感

    孟子两章读后感(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两章读后感(二)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孟子两章读后感(三)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

  • 4、 驳 “生于忧患”——读《孟子二章》有感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古代贤人,原本地位卑微,历尽磨难,才成为君主或重臣。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难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振作起来,国家遇到敌国威胁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敌国的威胁,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塔利班的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

  • 5、 驳 “生于忧患”_读《孟子二章》有感1200字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虞舜、傅说、管夷吾、胶鬲、孙叔敖和百里奚这六位古代贤人,原本地位卑微,历尽磨难,才成为君主或重臣。他认为,经历困境和磨难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他还说,一个人犯错误后才能振作起来,国家遇到敌国威胁后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敌国的威胁,常常会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灭亡。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塔利班的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

  • 6、 《海底两万里》第10章——14章读后感

    我阅读了40分钟,读的是《海底两万里》第十章《太平洋下》、第十一章《难得的自由》、第十二章《尼摩船长的雷电》、第十三章《珊瑚墓地》和第十四章《白色印度洋》。

    主要讲了尼摩船长终于把他们放了,他们高兴极了,我可以从以下两个词看出他们的高兴:给他们(拜年)、祝他一路(顺风)。 我感觉水手他们特别喜欢大海,因为,他们把他们自己的墓地竟然堆在了珊瑚里。我真替你们高兴,因为,你们对大海有着深深的爱。同时,也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不向别人,今天干这,明天干那,一件事也学不好。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或梦想,希望你们坚持下去。我还感觉尼摩虽然把他们放了,但我还是觉得他很坏,因为,水手们在为我们做事,在你关住他们的一段时间时,他们本来可以帮我们做事,可你让他们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监狱里了,再说你今天要放他,那你前面抓他干什么,到最后还不是要放了吗?他们也没做错什么。我明白了要有良心,你把他抓了,他还在帮助你,那你应该把他放了,而不是把恨一辈子记在心里,记在心里不但对身体有伤害,而且,会有更多的人讨厌。

  • 7、 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过秦论》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 8、 《孟子》有感

    引子:读好书、多读书对同学们成绩的提高和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至为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描写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2

    《孟子》有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9、 读孟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一)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一性一;理一性一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一精一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一精一神。

    玖【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一爱一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一爱一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一操一。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一精一神化身!他一爱一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一操一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一一婬一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一精一神。

    玖【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瀑布的美丽之处,也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向前飞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经历挫折、泥泞,不通过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又怎么到达成功彼岸的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正确面对挫折,厚积薄竣,才能拥抱成功,享受幸福

    玖【孟子】一书,学孟子一精一神,就是要学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学习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学习孟子的正义一精一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回报社会。

    【孟子】告诉我,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走在生命的大河两旁,修身,正心,不怕风吹雨打、坚持信仰,使其中穿枝抚叶的行人踏着荆不觉得苦,有泪可落但没有悲凉!

    读孟子有感(二)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

  • 10、 读《孟子》有感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件小事而和长辈顶嘴,吵架,甚至殴打父母和长辈。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初中生在学校里看到同学们都在玩手机,而且都是名牌手机,他觉得自己的不是名牌手机,拿不出手。他就回家叫他母亲帮他买一台名牌手机,他母亲没钱给他买。因此他很生气,对他母亲进行殴打,打到额头都出血了。他母亲不给他买手机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家是单亲家庭,而且生活不是很富裕。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父母

  • 2022-10-13

  • 2021-04-02

  • 2019-11-12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3-05-15

  • 2022-04-15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28

  • 2022-12-11

  • 2022-12-04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2-01-21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2-04-21

  • 2022-04-21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2-12-13

  • 2023-03-18

  • 2019-10-1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2-01-21

  • 2022-12-24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2-1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8

孟子两章教案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孟子两章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孟子两章教案、2024孟子两章教案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