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花瓣飘香教案 > 地图 > 花瓣飘香教案

花瓣飘香教案

发布时间:2023-05-15 来源:互联网

花瓣飘香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小编给你提供了以下的《花瓣飘香教案》,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花瓣飘香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摘花小姑娘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品读感悟

(一)读讲第二自然段。

1、你看到小女孩摘花瓣了吗?在课文第几段?请你找出来。

2、用心读,仔细想,能从中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吗?

3、指读第二段。

4、投影句子: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5、交流: 小朋友,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6、小女孩很爱花,很珍惜这片花瓣。(板书:爱花)

7、从哪些词语最能看出?(从“小心地”、“双手捧着”)

8、她为什么那么小心?(怕弄坏了花瓣,怕影响了整朵花,怕露水滚落……)

9、她小心翼翼地摘,用双手轻轻捧着一片花瓣,如果不是爱花,怎么会这么郑重其事呢?其它小朋友读出来了吗?

10、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能不能再小心一点?再轻一点?别忘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

11、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2、过渡:是啊,小女孩摘了花瓣之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产生过什么想法吗?(她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13、是啊,课文中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所有读这个故事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就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读悟3-10自然段。

1、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要求:轻轻地读读,3-5自然段,找出你觉得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上波浪线。然后认真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3、投影句子: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看出小女孩很懂事。(懂事在哪里呢?)

(3)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因为花很美)

(4)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5)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6)你们看——(相机出示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谁会忍心摘下它呢?让它美美的开着, 装点大地吧!“舍不得摘整朵花”,正是小女孩爱花的表现啊!看来她是个——的孩子?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板书:爱花)

(7)爱美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被我叫住以后要“惶恐”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8)“惶恐”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惊慌害怕什么?此时此刻,她心里怎么想?(摘了花瓣,怕我批评。)

(9)因为害怕,所以她就显得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非常的尴尬,”这是哪一个词的意思?读好词语:不知所措

(10)一个恐惧,一个不知所措,你觉得小女孩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板书:善良

(11)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分角色读人物对话。

(12)看看小女孩的话后面为什么有6个小点?(省略号)她还想说什么?你能帮助她说出来吗?她有点不好意思呢!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自由读读6-9自然段,你一定很快就会回答的。

(1)出示句子: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A(1)把花瓣送给妈妈,让病中的妈妈高兴。可见小女孩是个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板书:孝顺)

(2)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

(3)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

(4)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你能加上“——地说”来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

小女孩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B(1)小女孩还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板书:听话)“爸爸来信叫他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

她这样做了,想想她在回信中会怎样对爸爸说呢?

(2)小女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什么样的泪花?(高兴的泪,幸福的泪!激动的泪!)

5、小结: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那么美的月季花, 但还是忍不住摘下了带着露水的花瓣,为的是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

6、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7、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8、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她摘花瓣的情景,相信你会你会读懂更多!

再次投影第三段:

(1)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为什么飞快地跑?(怕露水滚落,怕风把花瓣吹走,急着跑去把花瓣送给妈妈,怕露水干了,怕香味会散掉……

(2)她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板书“花瓣”)

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

还是一片浓浓的亲情!

(3)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不是。(板书“飘香”)

还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4)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

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

(5)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9、小朋友,课文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可课文还有一段,写的是什么呢?

(三)读悟最后一段。

1、指名读11小节。

2、这段不写可不可以?

3、在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

4、在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

5、用心读读这段话。深深地读到我们的心里去,好吗?齐读。

6、小朋友,一片花瓣,一盆月季,凝聚了孩子对妈妈的多少真情,

7、认识这么一位可爱的懂事的小女孩,是多么幸运,多么令人感动,老师忍不住也想吟一首小诗,

8、这样吧,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先默默地在心里读一边,然后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9、小朋友,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好,就叫——“花瓣飘香!!”

10、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的你们一定有话要说,谁先来说?

11、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板书: 花瓣飘香

爱花

小女孩 摘花瓣 善良

懂事 孝顺

听话

花瓣飘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的意思。

3、感知课文大意,能理清文章脉络。

4、初步体会小女孩和母亲之间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初步感悟小女孩和母亲之间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一幅月季花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朵月季花?你了解月季花吗?有一位小女孩,她和我们一样也很喜欢月季花,大家想认识她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把你觉得最有挑战性的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在这一自然段旁边奖励他一个。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师:得到刚的同学请举手。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现在请你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最佳朗读水平。

2、指名学生读书

预设一:第3小节

1、第3节:一生读第3节。(出示第3节内容)

师指出拿措惶恐是生字,指名读。

措:找形近字(借、错),理解。

惶恐: 指读、齐读、识记、理解。

这一节的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指读---还有谁读得跟他一样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2、引读第4---10小节。(出示4---10小节内容)师:这几小节你除了读第3小节外,还读了哪一小节?

(1)指名读第5节:指出舍是多音字,其它的读音是什么?

(2)第9节:一生读第9节。教读惹,选择字义。师范写,生描红。(指读---一二两组与三四两组赛读)

3、这几小节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你们同桌两个对对话(同桌互读----指读)

4、小结:我与小女孩的对话,说了什么?(写我通过与小女孩的对话,得知她摘花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板书:谈花

预设二:第2小节

1、第2节:一生读第2节。

2、师指出俯摘捧是生字,指名读。

3、告诉学生这三个都是动词(动作演示)

4、字形识记:

俯:(师说字谜)一人到庙前,一人到寺下。

摘:请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写对了表扬,写错了纠正。学生描红。

捧:用熟字换边旁的方法记住(棒)

5、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里面读,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通顺、流利(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6、通过读这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板书:摘花

预设三:第11小节

1、指读,评议。

2、通过这一节的读书,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花

预设四:第1小节

1、指读。

2、理解红艳艳。

3、齐读,从这一节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板书:花开

四、理清文章脉络

1、书读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短语用画出来。

2、交流,板书。

五、概括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说---指名说)

2、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1)怎么摘花瓣的?(2)为什么只摘花瓣?(3)摘花瓣做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二、三。

板书设计:

6 花瓣飘香

一、花 开 (1)

二、一天清晨:摘花(2)

三、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谈花(3---10)

四、第二天早晨:送花(11)

花瓣飘香教案 篇3

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首献给妈妈的小诗,作为三八妇女节的礼物送给了妈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诗句。

请全体男生读,女生做评委。(点评)

读出对妈妈的感恩、对妈妈的爱。小诗语言优美,我们一起把感受读出来。(全体读。)

假如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

妈妈,您就是那肥沃的土地,

让我茁壮成长......

假如我是一颗小星星,

妈妈,您就是那广阔的天空,

让我发出光芒......

假如我是一匹小骏马,

妈妈,您就是那辽阔的草原,

让我尽情奔放......

妈妈,我爱您!

假如我是一根小雪糕,

妈妈,我要给您带来

夏日里的凉爽......

假如我是一条小围巾,

妈妈,我要给您带来

冬天里的温暖.....

妈妈,我爱您!

妈妈,您的爱是多么无私,

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

却从来也不求回报......

妈妈,我爱您!

(很懂事,很深情,我被你们的朗读感动了。)

花瓣飘香

一、复习导入 7’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2.请大家回忆一下,文中的小女孩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请你试着用上“为了”这个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孩?(懂事 爱花 孝顺妈妈)

看来,这位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懂事”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

4.[过渡]请默读课文的2—10自然段,找出描写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认真读读,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女孩懂事的?(学生自主研读文本,教师巡视指导。)

二、精读指导

大家都很投入地在学习,来展示你们的读书成果。交流画到的句子。

(一)感悟“爱花”的女孩 8’

1.(出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为什么说这个句子能看出小女孩懂事?说说你的想法。(说明她非常爱花,也爱母亲。板书)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作者通过一些重要的词语写出小女孩懂事。继续睁大发现的眼睛找一找。(俯 小心 一片 双手捧着)(课件红色显示)

师:现在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能不能再小心一点。(指名读——齐读)

2.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爱花呢?

(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谁来读出“不好意思”的语气,我想问问你小女孩,你为什么感到了不好意思呢?(未经主人同意摘花,感到羞愧,知道自己错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女孩话语中省略的句子我们通过想象来补一补: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如果整朵花都摘了……(花儿就会失去了生命,非常可惜,人们也就欣赏不到这美丽的花儿了。)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二)感悟“孝顺”的女孩 9’

我们继续交流描写女孩懂事的句子。

1.(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师:作者终于明白了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什么?(送给生病的妈妈,希望妈妈高兴,病快点儿好起来。)小女孩对妈妈非常(爱,孝顺)

师: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轻轻送给妈妈手中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啊!小女孩的妈妈可能会怎样呢?(指名交流)

师:也许妈妈此时什么都不说,就是望着小女孩,望着那一片花瓣,抿着嘴不停地微笑,能看到妈妈的微笑,对于小女孩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来,把这种幸福的感觉通过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齐读)

2.还有哪个句子也能看出小女孩的孝顺?

(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师:(红色标出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自由读,如果你就是小女孩,请告诉我你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生:我看到其他孩子在假期都有爸爸陪着我,而我的爸爸不能陪我。我很想他。

师:这是思念的泪花。

生:我在介绍时想到我的爸爸虽然是不在身边,但他是为保卫祖国的边疆而去南沙当解放军的,我感到很自豪。师:这是自豪的泪花。

生:爸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做到了,我还学会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呢,妈妈身体马上就会好的,我很高兴。师:你流的是高兴的泪。

生:我想到爸爸远在南沙,而妈妈又病了,我真担心她的身体。

生:我想到以前惹妈妈生气了,我很后悔。

师:带着我们各自体会到的情感,深情朗读这句话。(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感悟“知错”的女孩 2’

(出示)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师:惶恐两个字的偏旁都和“心”有关,意思就是心里感到害怕。小女孩害怕什么?心里怎么想:( )小女孩很紧张,很害怕,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很尴尬。用文中的词语形容(不知所措)。

(四)感悟“亲切”的“我” 7’

1.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写出小女孩的“懂事”,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合作读好这段对话。

为了对话的完整,我做了小小的改动。邢佳铭 黄冬梅(师生分角色朗读。)

2.从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我”对小女孩怎样的态度和感情?亲切 爱怜

3.让我们把这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化作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吧。来,自己去练一练我和小女孩的对话。(指名读。)宋嘉雯 施林琳 毛嘉磊

4.师:一片美丽的小花瓣,它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一起读第十一自然段。 师:一盆送给了小女孩(表达作者对小女孩的喜爱和对她妈妈的问候) 师:另一盆送给妈妈,你能理解是为什么吗?

三、总结提升 7

1.师: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飘香”仅仅是花瓣本身飘出香味吗?

师(总结)女孩的美德就像那芬芳的月季花香,漫天飘洒、四处传播。我想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花瓣飘香》。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

露珠在花瓣上闪烁,

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

心儿在幸福中欢腾。

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

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2.分析父母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质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3.写话(二选一)(课外作业)

(1)女孩捧回了作者送的那盆月季回到家中……

(2)我捧着一盆月季来到了母亲的房间,把花放在了阳台上……

花瓣飘香教案 篇4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

2.请同学齐读课题。有点飘的意思了,能不能让老师闻到那香味啊?再读一次。

3.上节课,有位同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了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记得他是谁了?请你再把这个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二、品读感悟

1.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轻地读一读课文。

生说说(因为小女孩是摘花瓣送给妈妈的)

出示第二小节我们一起看看他刚才读的这段话。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地把这段话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你发现她与别人摘花有什么不同吗?细心找,你们一定能发现的,再读读课文。

你说得很好,从小心地双手捧着可以看出小女孩十分爱护花。

[板书:爱护]

表演(先请一位同学再让全班一起表演,边读边演)注意:俯小心地双手碰着

从飞快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他跑那么快,仅仅是因为摘了别人的花?让我们继续往下读,只要你用心读书,就能知道她飞快地跑的主要原因了。(生继续读书回答:她是要赶着送给自己生病的妈妈)

原来是这样啊,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板书]

2.课文那些地方她是懂事的好孩子呢?用你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把它们画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生读书画句子汇报讲解相关小节)

第七小节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月季花!我请同学来摸一摸、闻一闻月季花。

[摸]先摸一摸,什么感觉?

[闻]再闻一闻,又有什么感觉?

(2)又赏心又悦目还有淡淡的清香,生病的妈妈怎能不高兴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一起读。

想想看此时此刻小女孩心里惦记着谁呢?是啊,是她生病的妈妈呀!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名读)想方设法让生病的妈妈开心,说明小女孩对妈妈十分[关心板书]

第五小节

(1)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该怎么读?(低着头不好意思)你真会读书,注意到引号前面的提示语了。

谁愿意来试试读这句话?最好能带上动作和表情。真不错,他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

(2)听了这句话,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你们猜得出来吗?(生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也能猜到啊!是呀,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花很美是别人的

还要给别人观赏等)

(3)对啊,红艳艳的月季花是那么的美丽,懂事的小女孩不忍心伤害它,她还要把这么美的月季花留给别人欣赏呢!她对花儿都这么爱怜,更何况是对生病的妈妈啊!

第九小节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听话]

(2)她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听了不仅听了而且还做得很好)

(3)小女孩说这句话的时候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吗?我只是想了解下她爸爸的情况,她眼眶里怎么就有了泪水了呢?(想爸爸担心妈妈)

(4)有个伟人说过,对父母的爱就像柔软的花瓣上晶莹的露珠。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呢击中了小女孩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想到了远在千里保卫祖国、常年无法回家的爸爸,想到生病的妈妈,懂事的她眼眶里怎能不闪动着泪花呢?一起读

2.小女孩知道摘别人的花瓣是不好的行为吗?(知道)你从哪看出来的?[理解:不知所措惶恐]她担心、害怕什么呢?那我原谅她了吗?从哪些地方你看出来了?

轻轻地问。

第11小节

对啊,宽容的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送花给小女孩我们都明白,可为什么我还送花给自己的母亲呢?

原来,小女孩的行动、语言、泪水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夸一夸这个小女孩。(出示第10小节)

3.分角色朗读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读懂懂事的孩子的心里话,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吧。先请同学们练一练。

谁愿意当宽容的我?谁愿意当懂事的小女孩?(读)

读的人读得动情,听的人听得投入。

三、升华感情

小女孩为了爱护美丽的月季花,小心翼翼地摘了一片花瓣,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她送花瓣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多么关心妈妈啊!

牢记爸爸的叮嘱,不惹妈妈生气,还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妈妈,多么听话的孩子啊!

这一片孝心、这一片爱心,就像那淡淡的清香飘在文中我的心中,飘在马老师的心中,飘在咱们三(10)班同学的心中。愿这淡淡的清香化成浓浓的情意溢满我们整个世界!

花瓣飘香教案 篇5

在教研中,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就是《花瓣飘香》,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教者看似简单情境设计却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前后《爱的奉献》的播放,令人难忘。

一、课前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阅读需要平和的心情,更需要宽松的氛围。课前以〈爱的奉献〉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创设了情境,调准了舒缓、抒情的基调。师生的情感就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这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的情感铺垫了基础,体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升华课题。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小女孩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片花瓣,妈妈闻到的不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而是

师:是啊,小女孩捧的其实是一颗孝心,一份真情,一片浓浓的爱。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花瓣飘香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热情的鼓励和精当的点拨。如绵绵细雨,悄悄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留给学生的是一份真诚与感动。教学中教师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让情满课堂,让情与智和谐共生,让课堂闪耀出动人的灵性。)

六、拓展延伸。

过渡语:这份爱正像这香飘四方的花瓣一样,飘进了小女孩的心,飘进了作者的心,还飘进了老师的心,老师更希望她能够飘到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心田里。

下课时,老师想让每个同学过来摘取一片花瓣,想一想,你打算将花瓣送给谁呢?

结语:是啊,我们要把这份爱献给需要我们关心、帮助和温暖的人们。

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七、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在教师动情的描述中,教室中又一次响起了〈爱的奉献〉,学生在体会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的洗涤。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花瓣飘香教案 篇6

《花瓣飘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整个教学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围绕一个情字,课文中小姑娘摘花的动作、神态及和作者的对话是本课教学重点。所以抓住小姑娘摘花时的动作、神态及话语,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惜花爱母,懂事这种美好心灵。在教学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紧紧围绕摘花一事,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产生情感共呜。通过读、思、说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渗透美好的思想情感。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师:出示图,同学们你看到美丽的花朵,你会摘下它吗?图上这位个小姑娘和你一样地喜欢鲜花,可是有一天,她却小心地摘下了花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生:自渎3-----9节,思考:

3、生交流:她为什么只摘花瓣?

生:她摘花瓣做什么?

生:她是怎么摘花瓣的?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以上教学片段中,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提问,引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读一读,师:(出示段落)。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划出小

姑娘摘花瓣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

生:互相交流。

生:从小心地摘这词中,我体会到小姑娘摘花时很细心,动作很轻。

生:从双手捧着中,我体会到小姑娘很爱惜这朵花,生怕把它弄坏了。

师:小姑娘那么爱惜花朵,为什么还要摘花呢?

生:因为妈妈生病了,她要让妈妈闻到花香,心情舒畅,病快点好起来。

师:你觉得她是个怎么样的小女孩呀?

生:她很爱她的妈妈,很有孝心。

师:是呀,小姑娘这么有孝心,又那么爱惜这朵花,所以她只摘了花瓣,而没有把整朵花都摘下来。

生:我还会把整朵花采下来,送给她的。因为她是为了她的妈妈而摘花的,我应该向她学习孝敬长辈的做法。

师:你能把小姑娘此时此刻地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一读,

师:是的,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写出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更细腻、更真实。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要时刻注意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心理需要,教给他们自主求知的方法。在这一课中张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二为一,为学生的后继学习乃至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花瓣飘香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小女孩的懂事。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练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示实物)这是一枝月季花,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仔细观察它的枝、叶、花,然后告大家。

2、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月季花有关的课文。题目是——《花瓣飘香》

指导朗读:把香味读出来

3、过度:题目中一片花瓣很神奇,香飘四方,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会读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完后,标上小节号。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2、花儿与花瓣哪个香味更浓,不需要我说,然而,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呢?

3、那么,小姑娘为什么摘花瓣,她是怎么摘的?老师对这些也很感兴趣。

下面请同学再把课读读,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段落。

四、再读课文

1、交流情况(节2、7)

2、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a、齐读(节2)

b、读后填空: 小女孩 地摘花瓣。

c、自由读,划出“小心”的词,指名回答,动作演示。

d、小姑娘为什么如此小心?是为了安慰病中的母亲,所以摘了一片

f、小结:这真是一个守公德、有孝心的孩子。

3、节7:

a、小姑娘为什么要摘花呢?齐读后练说:小姑娘 她的妈妈。

再读,体会。

b、真是个 的好孩子。

五、过渡:花瓣的香味飘呀飘,飘的很远很远,哪些人闻到了花香?他们闻到了香味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下节课我们来讨论。

六、学习生字:

刚才我们读了生字,你以为哪个字最难?(根据学生所提)

1、范写,描红。

2、完成其余描红。

板书设计: 17、花瓣飘香

小心:俯、摘、捧、跑

花瓣飘香教案 篇8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6课《花瓣飘香》。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十年教书,百年树人。作为我们教育者,怎样去塑造孩子们那还不成熟的心灵,不但要言传身教,通过课文学习而授之于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花瓣飘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一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法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学习和以读代讲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能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然后根据学生找的句子分析课文。“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让学生读出花的香味,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读好。

二、品读感悟

首先是配乐朗诵,学生说说对小女孩的初步印象,再通过自主学习找出体现小女孩懂事的句子,以学生所找的句子为一条线,展开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三、升华感情

通过朗读小诗、引导学生说说你为父母作过哪些事情,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一片孝心,让花香飘在所有学生的心中。

花瓣飘香教案 篇9

终于上完了,准备了两个多星期,真是辛苦,听听课老师说,上得还行,呵呵,也谢谢网上各位老师的指导!

一、导入

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月季花)它是什么样的?摸一摸,闻一闻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花瓣飘香》

2一起读课题:花瓣飘香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小朋友们来欣赏欣赏课文(课文动画)

2还想听吗?再听一次,跟着电脑里的阿姨一起小声地读读

3小朋友读得真认真,现在请学着阿姨的样子自己读读课文,一会用文中的句子来告诉老师,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出示板书:懂事)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小女孩的懂事?

5别着急说,学习小组互相讨论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看到很多小朋友讨论得热火朝天,老师真高兴,谁第一个来说说(指名回答)

三、学习2-10小节

A生若找出第7小节(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会高兴的。)

1指名回答

2还有谁也找到了这一句,你也来读一读(看着大屏幕读)

3你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的懂事?(让妈妈高兴,关心妈妈)

4大家也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细细地品位,你们一定也能读出小女孩的懂事。

5谁能把它读好吗?你来试试

6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从这一段中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懂事,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小女孩的懂事?

B若学生回答第5小节(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1你找得真准,奖励你再读一次(看着大屏幕)

2读得很有感情,谁能读得更好的?

3你读得真好!告诉大家,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呀?

(我注意了前面的提示语,要低着头不好意思)(老师点一下课件)

4是啊!这可是阅读的好方法呀!同学们可要记住哦!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

5老师发现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了舍不得这个词,小女孩为什么会舍不得摘整朵花呀?

6同学们看,这六个小点儿是什么标点符号呀?(省略号)

7看来小女孩还有话没说完呢,同学们想象一下,她还回说些什么?你能把她的话说完吗?[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花儿也是有生命的,这花儿多美呀,应该让大家欣赏)

8多么懂事的小女孩呀!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

9你真会读书!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试试!

过渡: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C若回答第9小节(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1你也来读一读!(看大屏幕)

2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女孩的神态!(点课件: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3小女孩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4别急着举手,把这一句仔细读一读再回答!

5你来说!(担心妈妈,思念爸爸)

6是啊,小女孩担心着生病的妈妈,又思念着生病的爸爸,她怎能不难过,怎能不流泪呢?

7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品味一下小女孩的懂事。

过渡;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D若回答第3段(出示:小女孩拿着花瓣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1生读句

2请同学都来读读这一句,想一想,小女孩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惶恐,是因为什么?(知道错了)点课件,出示:不知所措,惶恐

3是啊,可见小女孩的确很懂事,这句话该怎么读?谁愿意的?要注意小女孩的神态!(看着大屏幕读)

4男生来试试!女生注意倾听!

5女生也来比一比!读得更好了!

E学习第2段(出示第二段)

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从第二段中看出小女孩的懂事的?请看大屏幕,细细读读第二小节,看看谁读得最仔细!

2请大家再读读第二小节,看看小女孩是怎么摘花瓣的?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指名说(俯下。。。)

跟老师读一读

5大家找得真准,读这一段时可要突出这些动词呀,你去读读看!

6现在你能把这段读好吗?谁来读?(指名读)

7读得真好!想一想,从哪儿能看出小女孩懂事?自由读读这一段!

8指名说

9你们真会思考!真正做到了边读边思,这可是我们阅读的好习惯呀!一起来读这一段!

过渡;读到这儿,我们忍不住要说: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点板书)

四、分角色朗读2-10小节

多么乖巧懂事的女孩呀,谁也不忍心责怪她,请同学们读读2到10小节,一会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1自读

2全班分角色朗读

(1)选两个小朋友读,其他小朋友读旁白(点评)

(2)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那份浓浓的深情

男生读我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老师读旁白

五、学习第11小节

1这小花瓣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感动了文中的我,轻轻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2从你们深情的朗读声中,老师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懂了这人世间最纯真,最动人的爱!

六质疑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个懂事的小女孩,读一读整篇课文,这一次要边读边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交流讨论(选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讨论)

(你会读书了,都读出问题来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还重要!)

(你的问题真有价值!请同学再仔细地听一遍!我们来讨论讨论帮他解决!

当然还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问题,课上时间有限,我们课后再来交流、讨论。

七总结

1多么动人的爱呀!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首美丽的小诗,请小朋友们欣赏,也可以跟着一念一念。(出示诗)

2小朋友,你们对这个小女孩认识了吗?了解了吗?哦,我们都深深地了解了这位小女孩,她的确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点板书)

3这美丽的小花瓣一定也飞进了你们的心底,你们要怎么做个懂事的孩子呢?(生说,没时间就不说)

4把你的设想写在花瓣上!

5请你上来读一读!贴在黑板上

6真是一群懂事的好孩子,老师仿佛也闻到了花瓣那淡淡的清香了!

还有的小朋友也写得非常好,下课后我们再交流。

7老师真高兴,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是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同学们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哦!下课!

花瓣飘香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应该追求简单,纯朴,老师要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质朴、简单的语言文字中通过质疑、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特征,同时受到感染。以“读”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感悟她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美好情感。

【教法选择】

情景教学法

以读促悟法

情感体验法等

【学法指导】

通过朗读、圈画、讨论、评价、想象、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熟读并深入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分析学情,设计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滚动的文字和淡淡的音乐。)《母爱》: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听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母爱是感人的,我爱妈妈。)是啊,孩子们,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不知操了多少心!那么你有没有关心过妈妈呢?

⒉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谁来说说,她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相机板书:小女孩

摘花瓣)

⒊师: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仅仅知道她做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亲近她、感受她。

二、读中感悟第二自然段

⒈课文哪一段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第二段)

⒉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想,注意小女孩摘花时候的动作,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并细细体会。(课件出示第二段,生自由读)

⒊指名说说找到了哪些词儿?有哪些体会?(课件出示“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远了……”)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师:一片花瓣很轻,很小,“你为什么不这样拿着呢?”——理解“双手捧着”,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能从文字中读出情境来,读出自己感受来,同学们真会读书啊!

⒈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好好读读课文。过渡:第二天,我又遇到了这位小女孩,与她进行了一番交谈后,我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懂事)从什么地方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品味文本,推敲句意

⒈出示内容,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懂事的语段,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⒉汇报交流体会:你从哪儿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此环节根据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相应内容。)

(一)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⒈师: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演示课件)南沙就是南沙群岛,它位于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人民解放军,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女孩有着这样一个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爸爸,这多么让人自豪呀!可小女孩眼眶里为什么闪动着泪花?

2.师小结:是啊,思念远在南沙的爸爸,想起来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是思念的泪花;为自己能牢记爸爸的祝福,照顾好妈妈,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懂得照顾妈妈;这是骄傲的泪花;让妈妈感受到女儿的孝心,让爸爸安心,自己也高兴,这就是幸福!这是幸福的泪花!

⒊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同学们,当爸爸和你们手牵着手漫步在公园的时候,小女孩只能读着爸爸的来信。小女孩多想自己的爸爸呀,她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指名学生练说。)

⒋师:说得多动情呀!谁能读好小女孩的话?指名读。多少深情,全都凝聚在这泪花里,让我们一边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一边深情地读一读……(齐读)

⒌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我们也来夸夸她——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师:从哪些语句还能看出小女孩的懂事?

(二)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⒈师: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⒉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⒊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指名读,齐读。

⒋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齐读)

师:还从哪儿看出小女孩的懂事?指名回答并谈体会。

(三)结合学生回答,幻灯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⒈师:不就是一朵月季花嘛?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⒉指名学生回答后,师小结: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⒊师:你们看——(相机出示课件)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你会忍心摘下它吗?(不会)看来大家和小女孩一样都是个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指名读。

⒋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小女孩说的这句话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也许她还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你能猜一猜,她想说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⒌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连课文中隐藏着的内容都能读出来,真不简单!是啊,如果你是偷摘花瓣的小女孩,面对着月季花的主人,心情会怎么样?(生谈感受。)

⒍理解词义。

师:也许你可能想放下,但又没有,可能想藏起来,但也不敢,也许想放到身后,但已经被发现了,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就叫(齐读)——不知所措)那“惶恐”是什么意思呢?(心里害怕)⒎师:不就是摘了一片花瓣嘛,小女孩竟然这么惶恐、不知所措,真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

如果你是月季花的主人,你会责怪她吗?(不会)从哪儿看出来?(轻轻地问)

指导朗读:我们来用心感受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她与作者的对话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极深的感情。能读好吗?同桌可以先练读。指名两人读。

师生合作读课文: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小女孩的话,教师读旁白部分。

四、抓住题眼,加深理解。

⒈师:小女孩的所作所为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出示内容,引读最后一段。

⒉你们明白作者的用意吗?(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板书:我送花)

⒊师:明白了作者的心思,也就明白了这全天下儿女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板书:爱)

⒋学到这儿,你对这课题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小女孩手里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花瓣飘香——花瓣飘香——师:闻到了,淡淡的香味!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课题:花瓣飘香——

五、总结升华,体验感情。

⒈师:一片小小的花瓣,满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老师和你们一样为小女孩和她的爱而感动着,我不禁为这对幸福的母女写了一首美丽的小诗(音乐声起,师深情范读):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

可爱的女孩,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能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好,就叫——“花瓣飘香!”一起读——花瓣飘香——

2.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会给妈妈这样美丽的花瓣吗?

3.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板书设计】

花瓣飘香小女孩

摘花瓣爱“我”送花

【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中,又是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故事!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在教学设计中,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还是比较成功。

感悟懂事:在充分朗读对话的基础上,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我们已经明确课堂应该属于学生,而不应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理解题意:课文结束前,学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质而感动。但对于课题花瓣飘香还只停留在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因而如何突破这理解的难点呢?我亮出了一首小诗:《母爱》。在我深情款款地读时,学生也陶醉其间。再让他们关注课题花瓣飘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那样的美,那样的香。

这节课我虽然在设计上将简单的教材掘得较深,但文中这份真情还未能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花瓣飘香读后感


花瓣飘香读后感(一)

读了这《花瓣飘香》的课文,我知道一个小女孩很孝顺,妈妈生病了,小女孩去摘花瓣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起来。小女孩每天都摘花瓣,有一天,她被花的主人发现了,她对小女孩说:你为什么摘花瓣?小女孩惶恐的说:因为妈妈生病了,我希望妈妈看到花在幸福的开放,她病也渐渐好了,所以我想孝顺妈妈。妈妈为了我们做了一切,我们还不听妈妈的话也气病了她,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累不累。为了报答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妈妈,虽然我现在学习不好,但是我一定会加油的,等我将来考上了大学,我感谢教我的老师,要不是她们我也不会有今天。更要感谢辛勤抚育我的妈妈。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花瓣飘香》。读后我要做个懂事孝敬长辈的好孩子。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小女孩,因为她的妈妈生病了,她摘片花瓣送给妈妈,让她高兴。而且她还爱护花草树木,她每次只摘一片花瓣。

我也要向小女孩一样懂事。

一天,我回到家,我主动帮妈妈扫地,帮妈妈拿衣服,帮妈妈拿鞋子,还帮妈妈做菜呢。你说我是不是很能干啊。下午放学后,我兴奋地说:我又可以帮妈妈干活了,真高兴!到家后,我主动把家里的脏鞋子刷了。妈妈回来一看,高兴地说:你真是我的乖女儿!《花瓣飘香》里的小女孩比我强多了,我以后会继续努力的。

我读了一篇名叫《花瓣飘香》的文章,读这篇文章的第一遍就被文中的小女孩感动了。这个小女孩也是这文章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小姑娘。她的妈妈生病了,她的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于是她便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妈妈的重任。小女孩每天早上要去很远的地方摘一片带露水的月季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哄妈妈开心。这个小女孩是多么爱自己的妈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我7岁那年,妈妈骑自行车带我去玩,我的脚突然一下子疼了起来,而且疼得很厉害。妈妈赶紧停下车来看看我的脚,妈妈一看我的脚流血了,她急忙带我去医院。我看到妈妈的额头上满是汗珠,我心里暖暖的。这是妈妈对我的爱,这爱比蜂蜜还要甜。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给了我生命,是您把我抚养长大,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小姑娘,我也要谢谢你,是你让我懂得了爱!我心里默默地想。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精选


今天读后感大全整理了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还请您收藏本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解文章表达的主要意思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中心意思。

2、难点:夹叙夹议。

[教学时数]一教时

一、导入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本文作者叙说了自己的一段心灵的历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学生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先不封阳台。”

三、探究

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共同解决。

㈠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你认为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一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㈡读读下面两句写鸽子眼睛的话,讨论问题。

1、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可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身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

2、鸽子不“惊恐”了,但它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它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鸽子可能在想,我受了伤,又要孵蛋,太需要得到你们的保护了,让我能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吧……

㈢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方法:

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

四、小结

1、中心意思: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篇2

课 题: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目的: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7、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文章中有哪些语句用得好?(或议论精辟,或语句优美等)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视情况而定),如第1自然段、第10自然段、第12自然段。

8、为什么汽车进入茫茫草原时,我们会有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

明确:人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六、小结全文。(4')

1、中心:本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1)、线索清晰:是否封阳台

(2)、叙议结合

(3)、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4)、多处用对比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仿写佳句(第10段)

2、谈谈你对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及为此拟几条标语。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篇4

苏教版八年级《明天不封阳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

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 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

(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

(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

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

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

要封阳台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篇5

一、教学篇目:明天不封阳台

二、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教学目标:

1、体会并学习文章中简洁传神的描写方法。

2、理解文章主旨,让学生用心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教学重、难点:

1、体会并学习文章中简洁传神的描写方法;

2、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中自然给作者带来的“恬淡和谐”的思绪,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眷顾;

3、让学生勤动笔,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愤慨。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对话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理念大家是比较认同的,但是真正落实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却并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作者杜卫东一起感悟一个关于人和鸽子的故事!

(二)字词积累

zhì ní shū quán bèi jǐ màzha

鳞次栉比、霓虹灯、倏然、蜷缩、悖论、自给自足、蚂蚱

xīn fén jūn

温馨、焚毁、龟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的题目是《明天不封阳台》,开头是“明天要封阳台”,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他们家的阳台最终封起来了没有?

把握内容:最开始决定要封阳台,但因为一只鸽子的到来产生犹豫,最终决定先不封阳台。

(四)精读课文,抓住细节

1、读完了课文,我想了解下各位同学家的阳台封不封?大部分同学家里的阳台都是封起来的,那么请你在文中找找和你家封阳台一样的理由是什么?

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空间。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别的必须要封阳台的理由吗?

防盗、防风尘、安全隐患……

所以基本上每个家庭都选择了封闭阳台,那么可是文章作者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封阳台,是因为什么?

一只鸽子的到来

2、因为一只鸽子的到来使作者决定先不封阳台了,请找到关于鸽子的描写,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品味作者简洁传神的语言描写)

这是一只的鸽子。

明确:这是一只蜷缩在书架地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看着作者父子俩的鸽子

这是一只正在书架底下孵卵的鸽子

这是一只受了伤得鸽子

这是一只不名贵的鸽子

这是一只令人怜爱的鸽子

······

文章从……等方面写出了鸽子的特点!

3、对于这样一只鸽子的到来,父子俩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找出文中的父子的态度和举措

儿子:脸颊灿若朝霞——惊喜

“明天还封阳台吗?”——忧虑

拿来布条、水、玉米粒——怜爱、关注

“我”:“明天还封阳台吗?”考虑鸽子安身立命的场所——怜爱之心

想到冯至有关鸽子的诗

想到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

看到儿子为鸽子做窝、准备晚餐想到了儿子曾经的快乐

决定先不封阳台了

4、共同阅读文中作者第一次看到大草原的感受的部分,文中说“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随后还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你有没有类似的贴近大自然的感悟?请你动笔写写

写作小练习:

那一次,我们去……,当我们看到……,我不由得……

5、通过大家的描写,我们能感悟到人类真真实实地需要投入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事实上人类很多时候并不爱护自然,更不爱护自然界中的小动物,让我们阅读课文最后四段!

用课件展示一些人类破坏自然、残害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概述!

6、此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写这只受伤的鸽子、写明天不封阳台是别有用意的,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阳台只是都市中人与自然沟通的一个平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在于打开我们人类心灵的阳台,去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灵,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7、课文结尾,让我们一起朗诵冯至的《鸽子》“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

精选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要想知识、技能;方法将符合教材单元的要求,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案分析教材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你是否写起教案来就毫无头绪?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1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生:法布尔。

出示:法布尔是 。(口头填空)

2、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着迷

你能从文中为它找出两个近义词吗?(交流:迷恋、痴迷……)

3、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这鼓起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4、过渡:法布尔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那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齐读。)

二、细读课文: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的?

自读要求(2—10自然段)。(幻灯片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划出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法布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捉到一只纺织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纺织娘?

(a)找纺织娘(板书:捉纺织娘)

① a 、(幻灯片3)“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出示纺织娘图(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c、朗读(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②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板书:捉甲虫)

有一天,法布尔捉到一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甲虫,他高兴极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甲虫?

出示:(幻灯片8)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幻灯片10)“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c、捉甲虫被责骂依然痴心不改

1、这一天,法布尔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里一定很高兴!(板书:捡贝壳、石子)可他刚一到家,就遭到父亲的责骂。

出示(幻灯片16):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2、出示(幻灯片18):母亲责备

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过渡: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的心情怎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幻灯片19):“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能否把“放”换成“扔”“丢”?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十分喜爱昆虫。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责骂和阻挡,你会继续做下去吗?

指名说。法布尔呢?读第十自然段。(幻灯片21)读出对昆虫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是啊,在法布尔心中,这些小虫子就是他的小宝贝。他整天沉浸在昆虫世界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3、过渡(幻灯片23):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6、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7、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幻灯片24):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幻灯片25、26)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几句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幻灯片27)

1、你喜欢昆虫吗?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2、推荐阅读《昆虫记》或《昆虫物语》。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目标专一

痴迷 捡贝壳 、石子 持之以恒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3

一、教材简介

我们五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的两件趣事:一件是讲他为了捉纺织娘而忘了回家,让他的父母虚惊一场;另一件则是讲他放鸭时总是捉昆虫,捡石子,遭到父母的责骂。两件事都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学生所喜欢。

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教学理念的观照。下面我谈谈我的几个基本的教学理念。

1、语文学科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得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或者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什么,很难说清,至少有这么几种答案: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语文是语言加文化、语文是语言加文字、语文是语言加文章、语文是语言加文学等等。可谓众说纷纭。

但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个答案比较统一,那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仅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比如,学历史,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历史知识;学地理,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一些,也就是言语的内容。而我们语文,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必须要研究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言语的形式。

研究言语的表达形式,也就是研究怎样说、怎样写,怎样说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

具体到《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知道这篇课文写了法布尔童年的两件趣事,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并把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两件具体的事例体现的。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法布尔的一些语言、动作来体现的。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种昆虫,仿照课文中描写昆虫的方法写一写。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2、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情景下学生的阅读和平时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阅读能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学生在读吗?仔细想想,的确有不同。

平时的阅读,我们阅读的目标指向于获取知识,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我只要读懂就可以了。比如读一则新闻,我知道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一本小说,我知道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了。

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目标则指向于获得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逐步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说得文一点,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策略。

具体到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一种阅读的方法,那就是抓关键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策略。

3、语文课,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凤凰论坛上,曾经有人发出一个帖子:语文啊语文,你究竟有几个多情的好妹妹?指责语文的泛化现象。也有人大声呼吁:语文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回归本真,要做本色语文,简单语文。

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又觉得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妥。

我认为,语文是不能太多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包打天下。但是,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扫门前雪。

有许多事,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公有的。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在做好本份的同时,也要做好这些公益事业,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否则,有一些田,你不管,我不管,肯定就要变成荒田。

因此,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我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不仅仅要懂得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还要对法布尔的精神有所了解,要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法布尔精神”的种子。

三、教后反思:

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结果常常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然后时时刻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股脑儿急着往下赶,结果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也干不好。这一次,我在五(1)班试上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拖了好长好长时间。课后,蒋教导建议我把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大胆删除掉,紧紧抓住与主题密切的几句句子来进行教学。我按照她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顿时就觉得教学时间宽裕了许多,一些教学环节也就更加到位。

2、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事求是讲,我们班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昨天早上,我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三四遍,可感觉始终是那么平淡。昨天放学时,布置语文作业,我说没别的了,就是回家读这篇课文,每个同学重点读三句句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三句句子的朗读是令你自豪的。今天早读课,我检查这个作业,学生抢着起来读,我一听就呆了,因为跟昨天早上没法比,明显得好了,特别是蔡琦和任志楠两位同学读得更加出色。后来,在课上,学生们不仅朗读得好,发言也很有质量。这就让我觉得,不管学生怎样,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足够的细心,足够的耐心,我们的学生会进步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也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篇教材是五年级上册教材,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使我的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2.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五、教学设想

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5

内容记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构想]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本课节选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几个环节的处理]

表达方式的学习

表达方法一:细节描写

学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会发现课文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

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

两个衣袋鼓鼓的,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处,但是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到呢?

那是因为这样的细处虽然很小,但是却能强烈地表现出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痴迷的程度之深,他的衣袋装得满满的不是玩具,不是糖和零花钱,而是许许多多的昆虫。这种抓住细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如果细节描写用得好,则能使文章生动传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写人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表现人物特点有关的细节来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表达方法二:动作描写

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写法上,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去学习,那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一句,就是通过对"放""包""装"等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这种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习作时,我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道人物内心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特点。

有时动作描写运用得好时,即便人物不说话,也能让人想象出他的心情以及在想什么。平时习作时,尤其是在写人时,动作描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课文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体会体会。

精彩片断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荷!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赏析:

1这些动作、语言写出了法布尔的惊奇和迫不及待,突出表现了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

2通过比较来写出甲虫的大小和颜色,点出其美。

3一个"极"字,点出了法布尔非常高兴。

4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这只甲虫的珍爱。

5 "鼓鼓囊囊"写出了衣袋里的东西多,反衬出法布尔对贝壳、石子、虫子的喜爱

读着上面的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忽然,他边叫边扑过去,飞快地捉住了一只小甲虫。他高兴地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看看,脸上露出笑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放进衣袋,接着又继续观察,最后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的,唱着歌儿回家。

课文是什么魅力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这样的画面?

原因就在于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并对能显示出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课文先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法布尔发现小甲虫时的兴奋心情,以及捉虫时动作的迅速,突出了小甲虫对法布尔的巨大诱惑力。然后,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欣赏"等词语的一连串运用,进一步写出法布尔捉到小甲虫的高兴和对小甲虫的珍爱。最后,"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这一静态描写,使得法布尔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对小虫子特别着迷的小男孩形象,被描写得十分到位,简洁而传神。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习“法布尔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近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习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

了解其他科学家着迷的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读《榴莲飘香的季节》?


坐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忽然闻到一股勾人魂魄的异香,这是新加坡的尤今带来的奇特气息。?
尤今这位优秀的导游,带我们去看、去闻、去品尝、去体会了榴莲这种热带奇特的水果。为了将榴莲的奇特深深烙进每一位读者心中,尤今用性格泼辣的妇女、该斩而斩不断的情丝如蛇绕喉而下的香味、爬满蛆虫的垃圾、腐烂的鼠尸等两种极端而奇特的比喻来勾画榴莲的性格。这些不拘一格、灵动幽默的比喻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又让我们充满恍恍惚惚般迷醉的感觉。这样复杂的感受,是品读其他散文时很少见的。?
这篇文章读来既轻松又从容,又不乏充斥着热带气息的鲜活透亮的激情和冲动。跟着尤今趟在榴莲飘香的季节,有趣又刺激,绝不同于一般的游山玩水,更是和逛街看电影打游戏机有天壤之别。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鲜活的气息、别具一格的景色,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乐观、流动的精神和翠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和生命力是每个人都渴求,而又不能都达到和拥有的。真的希望每一位朋友都长驻在《榴莲飘香的季节》。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精选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编写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你是否看过的优秀的教案模板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1】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是幼儿园体验表达领域中的重要目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及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聪明的乌龟》是一则幽默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小乌龟救青蛙为引子,描述了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付狐狸,最终战胜狐狸,获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儿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跟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丰富词汇:缩、连蹦带跳。

2.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三、说活动准备

《聪明的乌龟》教学挂图一幅,狐狸、乌龟、青蛙的图片及头饰,乌龟的手偶。

四、说活动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这则故事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故事中乌龟与狐狸的对白,形象地刻画出一只貌似狡猾,实则愚蠢的狐狸形象和表面可怜,实则机智的乌龟形象,乌龟的机智能够帮助幼儿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活动的难点是:能用恰当的`语气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活动中,我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析乌龟和狐狸的心理特点,从而为进行角色的人物对话奠定基础。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选用了课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内容呈现给孩子看,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相应关系,理解图片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2.启发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对本次活动加以整合,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六、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始终,以次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对话时,能举一反三,具有扩展语言的能力。

七、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提出悬念,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法,引导幼儿逐幅观察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第三环节,教师运用课件完整地讲述故事,同时穿插直观性提问和探索性提问,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记忆。这样幼儿能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

本次活动后,我还准备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将故事录音带,头饰放入语言区供幼儿讲述和表演。

八、说活动反思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2】

“不举手的孩子”和“举手的孩子”都需要回应。集体活动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提问后,有一些孩子愿意积极举手回应老师的提问,这些孩子一般开朗、外向、喜欢举手、善于用语言表达,所以这些孩子发出的信号教师能及时捕捉,并乐此不疲地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但也会有一些孩子内向、文静、胆小、很少举手,这样的孩子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其实不举手、不爱说话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回应。所以在这几次的研讨中我始终关注这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位孩子都来说一说,哪怕是不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经常会因为老师的忽视而游离于课堂。对不爱举手的孩子更多几丝目光的停留,选择回答对象时,对不爱举手的孩子说:“我想请一个没有举手,但一定知道的人来说。”“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得。”鼓励他们积极举手。

当然对那些爱举手,能积极回应老师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他们说“你特别棒,每个问题都举手,机会让给别的小朋友吧。”“让他先说,你来补充好嘛。”教师只有秉承平等回应的观念,每一个孩子才能和老师有积极的互动。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2、乐意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青蛙、狐狸、乌龟的头饰若干,录音机。

2、布置故事中草地、池塘的场景。

3、幼儿每人一颗五角星。

4、挂图《聪明的龟龟》。

活动重点:

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活动难点:

设计动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聪明的乌龟》的故事吗?

2、结合挂图,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3、幼儿分段跟讲故事,学习故事里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4、幼儿跟着录音磁带完整地讲述故事。

5、分组排练。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中,我通过让孩子观察乌龟、倾听故事、启发提问等形式,帮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乌龟的聪明,懂得在遇到危险时,有时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保护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故事进行复述,特别是故事中的语言,更能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故事,幼儿的复述能力相对小了很多。所以,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这个课时,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这个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从而能更好的记住故事内容和其中的语言。对孩子来说,表演故事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单调的模仿对话也会降低孩子的积极性。在活动前,我便准备了相应角色的胸饰,并设计了场景。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我首先让孩子来练习角色对话;再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集体前表演,从我说旁边变为其他看的孩子说旁边;最后到小组分角色表演。这样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从而复述故事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4】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感知体验故事中人物情绪情感及心情的变化,丰富表现心情的词汇。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危险时,勤于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准备:图片,立体小乌龟两只(可连接组成球体)。自制山坡。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①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面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

这时的老熊是什么心情?小乌龟是什么心情?(作出记录)。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出第2幅图片)。

2.出示图片②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时候,小乌龟和老熊是什么表情?

它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作出记录)。

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摆脱老熊呢?(做试验,看一看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行不行)。

3.出示图片③

提问:看一看小乌龟想出来的办法和小朋友想的一样吗?(做实验)。

它们为什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引出合作)。

4.出示图片④

提问:看一看问题解决以后,这时小乌龟和老熊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一开始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提问: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和危险,你应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讲述生活中的经历,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效果分析: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对每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客观环境的细致观察,对当时人物的心情做出了分析,将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心情的变化做出了对比。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推理假设出各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并且能够大胆主动地用语言表述出来。

幼儿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能够想出方法帮助小乌龟逃走,并用试验将自己说出的结果作出比较,评价出那个方法最有效。

幼儿在观察,分析每幅图片的内容后,会作出换位思考,准确地感受到图片中人物的心情及变化。能够用很多准确的表现心情的词汇来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在图④出示以后,教师在引导幼儿对人物的表情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心情的时,应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再说到小乌龟的心情时,用自豪,得意比骄傲更为准确一些。

今后,在幼儿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时,分析老熊的心情,有幼儿说出了生气,这是教师就能引导处泄气这个词,还有的小朋友说出了无聊这个词,这时候教师应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应引导幼儿说出无奈这个词汇。

教师的提问以恶应该做到有效而明确,这样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后,引导幼儿说出合作一词时,用小乌龟为什么会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由而不太能想到合作一词,用小乌龟们为什么能战胜老熊来做一引导语会更为有效。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精选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你是否在寻找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收集并整理,我们为你呈上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具:小黑板。

一、检查复习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家都知道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学生接(师板书:叶欣)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解决的。

二、重点研读课文四——七自然段。

1、过渡:2003年春节前后……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下课文,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四——七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2)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叶欣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用什么线画出了什么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三、换位思考,表达升华。

师: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所有人。面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她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同事,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的孩子,你会怎样说?

假如你是叶欣救治过的病人,你会怎样说?

同学们,现在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叶欣阿姨说什么?

小黑板: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四、回顾首尾,整合全文。

过渡:读了叶欣的故事,我们真切感受到叶欣是个好护士,是个好同事,她对病人和同事的无私关爱,也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爱戴。她去世了,人们依然无限地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就表达了这一点。

齐读首尾两段。

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课外延伸

1、写话: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2、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3、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临危不惧

叶欣 身先士卒 崇高精神

舍己为人

教后小记: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篇新课文,而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其实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因为那次两个月的战争太可怕了,那场战争全国人民都动起来……

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叶欣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可惜的是,前面松了些,后来的回顾首尾,整合全文显得仓促了些。

上完了这堂课,我想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陌生,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非典宣布结束后,很快国家搞了个表彰会,叶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我们还知道叶欣获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后来围绕叶欣的事迹还创作了一部电视剧,再后来,广东还专门给她建立一个纪念馆……想到这一些,我觉得引领学生学这篇文章教学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到叶欣网站中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占有信息,这对于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把学生带到网络室,搜索叶欣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直接走进叶欣纪念馆,一字一字认真地阅读这里面的每一个内容。

有了上面的阅读,在来学这篇纪实文学就简单了,就会更有情了,就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了。就能用上自己的话解释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就能明白这位英雄真的了不起。当时,我们有多少人被感动,今天同样会有更多的人被感动。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感知课文,检查预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20xx年春天,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大家说说“非典”留给你的印象。(生交流)

问:在那场战斗中,哪些人做出了最大贡献?(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在那场战斗中,有一位战士她身先士卒、舍己为人倒在了战场上。她就是——叶欣。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学生们沉浸在回忆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为学文定好基调,便于激情入境,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生交流对叶欣的了解,(出示叶欣图片)师相机补充介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3、开火车读文,师生相机正音。

4、比一比,组词

疾( ) 咳( ) 承( )

疗( ) 该( ) 呈( )

测( ) 堵( ) 器( )

侧( ) 赌( ) 哭( )

(设计意图:既是检查课前预习,又是交流学习,扎实过好“初读关”。)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生交流,师相机引导、点拨。

3、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叶欣。(生交流)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典型字:咳、测、器。

2、生自由描红。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精读感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板:永远的白衣战士)

2、复习生字词。

听写:疾病 咳嗽 危险 劳累 疲惫 感染

身先士卒 心甘情愿 斩钉截铁

3、在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护士(出示图片)——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的护士长(板:叶欣),她为抗击非典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4、谁来说说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她做了些什么?又为人们留些了什么? (板:抗击非典 永恒的微笑)

二、精读感悟。

1、导:我们都知道非典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抗击“非典”正如文中所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然而,虽然明知危险,叶欣仍然积极地投入到了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是怎样战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生交流)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地说说她是怎样战斗的?

3、相机板书:身先士卒。 理解:什么意思?

谁来读一读此段。(出示:随着医院……家人的电话)

4、补充:

大家知道吗?在叶欣加班的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餐桌前有一段对话:

叶欣说:妈,我们从明天开始要加班要住医院一段时间,您可要注意身体。

叶欣婆婆:那么危险呀!不去不行吗?

叶欣:不行呀!妈,这是规定。

儿子皱起了眉头:医院那么多人又不差你一个。

叶欣的丈夫沉默了一会儿说:这次能不去吗?

叶欣深情地望着丈夫:那么多病人等着我呢!你照顾好妈。

问:听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文以外的相关资料,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叶欣这个人物,使叶欣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富起来。)

5、导:叶欣加班后家人为什么给她打电话?

在非典蔓延时期,家中老人、丈夫、儿子都在牵挂她,而她却忍心拒绝一个个关爱自己的电话,为的是什么?她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全部给了病人。她师怎样对待病人的呢?(板:对病人)

6、感悟第五自然段。

a、生默读画出有关句子

b、相机出示:叶欣迅速……抢救出去。

c、生再读。用心走进这段话,走进叶欣工作的2小时,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d、交流:仿佛看到了什么?

e、再咬文嚼字地读,细细品味,抓住你认为作者用得好的词,说说体会到什么?

重点理解: 娴熟

疲惫

省略号

两个小时过去了

f、相机引导把感情(体会)读出来。

g、引读。

师:梁先生是极具传染的重症患者,面对这个传染体她甚至连犹豫一下也没有,而是——迅速赶来……(引读)

两小时过去了,叶欣疲惫极了,她完全可以休息一会,可她没有,而是——拖着……这是怎样的2小时呀!危险、疲惫、紧张,然而叶欣的工作仅仅只2小时吗?

不是的,正如书中所说(出示:高风险……) 生齐读.

h、训练说话

师:同学们知道吗?如果一个人的身体过于劳累过于虚弱,就比健康人更容易传染,叶欣此时多么危险呀!这一切她身边的同事、亲人、病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都有许多话想对叶欣说。

出示:她的同事说,护士长……

她的儿子说,妈妈……

她的病人说,叶护士……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设身处地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有益开发,更是一个真正让学生自己处理文本信息的时机,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

i、再齐读“高风险……”

7、感悟第六自然段。

a、导:在非典病魔面前,作为一名护士她对病人无微不至,不辞劳苦。那么对同事,她又怎样说?怎样做的呢?(板:对同事)

生默读此段画有关句子。

b、交流:

相机出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理解“斩钉截铁”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听出来了“斩钉截铁”就是语气、态度坚决果断,没有商量的余地。

问:从这短短的'8个字中你听出了什么?

c、引读。

是呀!面对危险和死亡,叶欣默默地做出了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那就是——尽量……(引读)

d、理解“声色俱厉”

什么意思?哪句话才是她的真实想法,从中体会到什么?

e、为了不让同事受感染,她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别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板:舍己为人)

8、感悟第七自然段

a、导:然而,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3月4日……(生读此段)

b、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c、补充,最不幸的事发生了,叶欣染上了“非典”大家知道吗?当她的同事和领导去看她时,她却在纸上颤巍巍地写道:这里危险不要来看我。她还向院长请罪,院长对不起,我没有完成任务,受到了感染,给医院添麻烦了。同学们,这是一位怎样的白衣战士呀?

d、导:对病人她不辞劳苦,对同事她关怀倍致,唯独没有想到的却是自己。佩服吗?感动吗?把你的佩服、感动放到字里行间再读一读第七段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感受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是主要目的。唯有读,多种多样的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补白读,想象读,咬文嚼字读,引读,齐读……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叶欣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再通过读表达情感,读出体会,读出感受,掀起情感的高潮。)

三、感情升华。

1、导:叶欣走了,3月25日叶欣永远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许多人都来给她送别,花圈如海、泪水如雨,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2、她留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永恒的微笑吗?(生交流)

3、总结:叶欣虽然走了,但她却不辞劳苦、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我们——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再次齐读课题)

4、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白衣战士。(配音乐)

出示:

轻轻的,您走了

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

慢慢的,您倒下了

树立起来的

是人们对您的敬重

为人、为妻、为母

责任虽重

可白衣战士的职责

却胜过自己的生命

47岁,瞬间即逝

叶欣,走好

您将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生所有的情,都汇聚在这首诗里,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抒发自己内心积郁的情潮。感人的画面,悲伤地音乐,渲染了气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度的震撼,深层的诱发情感体验,使情感得到升华。)

四、附板书设计:

永远的白衣战士

对病人 不辞劳苦

叶欣 抗击非典

身先士卒

对同事 舍己为人

永恒的微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体会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叶欣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配乐录音带、查找叶欣的有关资料。

生:查找“非典”及叶欣的有关报道,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补白读,想象读,咬文嚼字读,引读,齐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涵咏,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人生的启迪。

3、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特别是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更是加深了学生对叶欣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感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从中体会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03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齐读生字。

2、指导:哪些笔画是关键?该怎么摆位置?

3、师示范。

4、学生描红、仿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4]

2、组词

呈()予()器()咳()

成()预()嚣()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来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提问。

二、学习2-7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

(1)第4自然段

学生谈感受

(2)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引读。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指名读。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的工作着?

学生交流。齐读。

(4)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反复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6)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学生自己谈感受。齐读。

3、师总结。

三、学习第8、9两自然段。

1、过渡: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2、播放追悼会照片

3、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4、配乐齐读这两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读完了全文,你对叶欣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为什么课题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而不是永远的白衣天使?

五、作业

1、写出带有如的成语。

2、结合书上的语句,写一写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生字,11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非典型肺炎,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指导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声情并茂地语言导入:

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在20xx年春,也就是你们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注:本届学生20xx年秋小学入学),老师每天早晨都要为你们量一次体温,摸一下你的额头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许多戴着口罩的行人,(看大屏幕,几幅照片或录象)解说:因为在20xx年那年春季,我国遭遇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非典恐慌。(板书:非典)

那么谁知道非典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出示小黑板或课件)阅读:

非典型肺炎:是以变异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如发热、干咳、呼吸气促)的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流行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为SARS(读作沙斯或萨斯)。

2、在那场全国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应该说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作出的贡献最大。有许多医护工作者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医护英雄的感人事迹,一篇新课文,板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读题。

3、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是谁?为什么说是白衣战士?为什么说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带着阅读期待再次读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②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③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④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关注后进学生。

3、检查效果,指导朗读。

(1)出示新词,读准字音。

疾病硝烟咳嗽呈现给予吸氧监测心率疲惫通畅堵塞血痰重症包揽遗像永恒身先士卒斩钉截铁真情无悔声色俱厉

认读新词:①默读一遍;②有没有生活中早已经会读的字,怎么认识的?③开火车、同桌复读(一词一遍,一人一行4个);④全班齐读。

注意多音字:给(jǐ)予几个翘舌音要到位:畅、呈、症

几个后鼻音要到位:呈、症、恒、钉

(2)理解词语:①有没有不懂或难懂的词语?②从已会字切入;查词典;近义词;动作表示;语言描述;找出原文句子,联系上下文;③标记,随文理解。

重点理解:硝烟身先士卒给予斩钉截铁包揽声色俱厉

(3)指名朗读,指导纠错

①指名朗读课文;同学倾听;②同学评议:好在哪里,提出建议;教师点评;③指导读好难读句子(范读;指名读;再读)

几个句子: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4~7)

3、交流,理清文脉

一(1)写护士长叶欣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可是她的音容尤在。

二(2~3)概括介绍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4~7)具体描述了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怕危险,不顾疲劳,舍生忘死,在与非典搏斗的过程中,抢救患者,保护同事,不幸被感染的英雄事迹。

四(8~9)告诉我们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给人们的是永远的微笑。

四、描红

老师范写:疾、测、遗

学生在书上描红生字。

五、作业

搜集有关非典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非典的可怕危害。

搜集当年关于叶欣的相关报道,全面了解叶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非典型肺炎传染疾病战场硝烟战争非典

身先士卒昼夜拼搏永不疲倦斩钉截铁心甘情愿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以上一些词语。

3、通过你课余广泛的搜索阅读,谁来介绍一下你对非典的了解。

课文是怎么说这非典的?

指名读2~3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读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二、重点段落,精读品悟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是啊,20xx年,非典肆虐!人们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就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有一位护士长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在广州殡仪馆人们为她送别的时候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怀念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她感人的事迹。

2、阅读理解,感受事迹

(1)要求:边读边想:她的感人事迹主要在哪几段?这几段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试用一两句话概括地写在各段落后边。

(2)交流:她有哪些行动或语言让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划一划,读一读。

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

叶欣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注意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

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

(3)品悟: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出叶欣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无私的爱心,对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

读出自己对叶欣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4)适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①指名个别读;②同学评议,再读;③齐读(小组、男生、女生、全班)④老师范读

3、说话练习,加深感悟

(1)读到这里,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表现叶欣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话吗?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板书: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2)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3)交流:

高风险: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体会到非典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高效率: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从叶欣一连串娴熟的护理动作中可见她工作的高效率。

高强度: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

高强度的工作使叶欣疲惫不堪,才会被病魔击倒。

(4)运用这些语句,自己组织语言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

4、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高风险的工作,她有没有害怕?(板书: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她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事的呢?

(1)指名读,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2)从叶欣这么斩钉截铁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同事的关心、舍身忘死的精神。(板书:舍身忘死)

(3)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指导读好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

5、引读:第7自然段

三、理解课题,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8、9自然段

2、通常人们称护士为白衣天使,叶欣是一位护士长,课题为什么说她是白衣战士?永远的白衣战士?

叶欣是白衣天使,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是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搏斗中光荣地献出自己生命的(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拼搏的战场上)。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更能突出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

叶欣牺牲了,可是她留给人们爽朗的笑声,还有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她的崇高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3、感情引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段

4、感情读题,升华情感。

在这场抗击非典的生死搏斗中,这些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人民的生命,护士长叶欣仅仅是其中的一位,他们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他们在人民心中是永远的白衣战士!齐读课题。

四、课后拓展活动

1、阅读《永远的白衣战士追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进一步了解叶欣。

2、在清明节前,利用信息技术课,在网上纪念叶欣。

3、在护士节(5月12日),向广大医护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三)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四)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二)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唤起旧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示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读)

2、你知道白衣战士指的是谁吗?(播放幻灯)她就是叶欣。

3、(夜曲音乐起)20xx年的春季,我们都曾经经历过一场可怕的灾难——“非典”,它令全国人民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当sars病毒无情地扩散、蔓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时,一群勇敢的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这是当时的一些图片。(播放PPT)

4、看了这些图片,是否让你也想起了那段令人恐慌的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叶欣是如何救治病人的呢?请打开书本读四到七小节。可以把你深有感触的地方划下来。

2、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叶欣是如何救治病人的?

生:(PPT出示内容)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从这段话中,我读出了叶欣是个伟大的人。因为她为了抢救病人,顾不上自己休息。

那么“娴熟”是什么意思呢?

生:“娴熟”说明做某一件事情动作非常熟练。

是的,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叶欣工作效率很(生补充:高)。

板书:高效率

叶欣顾不上休息,就马上去抢救其他病人,说明叶欣的工作强度很(生补充:高)。板书:高强度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两小时?

生1:我认为这是惊心动魄的两小时。

生2:我认为这是充满危险的两小时。

4、(PPT出示图片)就像这样,叶欣和病人近距离地接触,这两小时,叶欣随时会怎样?

生:叶欣在这两小时中间随时会感染sars病毒。

是呀,叶欣冒着高风险,高效率地完成高强度的工作。板书:高风险

5、所以,课文中这样写道:(PPT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6、这个夺字,你看出什么?指导读好夺字。

7、谁愿意带着敬意将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可以在下面先试一试。

8、指名读。齐读。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受。

9、小结:在非典病魔面前,叶欣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么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她又是怎样对待同事的呢?

(三)抓重点句子,体验情感。

1、PPT出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请你在心里默默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引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面对非典病魔,她挺身而出:(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非典患者前来急诊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年轻护士也抢着干时,她斩钉截铁地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2、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3、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是的,因为叶欣深知,PPT出示: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4、练读上面的话。

女生一起读:(面对危险,叶欣身先士卒)(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男生一起读;(面对死亡,叶欣义无反顾)(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我们一起读。(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在危险和死亡面前,叶欣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心甘情愿地承担高风险的工作。PPT出示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5、读读这段话,想象一下这是怎样危险的工作啊。指名读。

6、这么高风险的工作,可叶欣却抢着干。她真不愧是一名真正的白衣战士。让我们把自己的心融进去,完整地读读第六小节。

7、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确实,叶欣心中时刻装着他人,从2月8日开始加班,几乎很少休息,她冒着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地做着救护工作。

9、PPT出示:第七小节中:“3月4日—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的内容。

10、教师配音朗读七、八、九小节。(音乐:夜曲)

(四)升华情感,由点及面。

1、我看到有些同学眼睛已经湿润了,此时此刻,你想对叶欣说什么?

2、叶欣虽然走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她。同学们,非典期间,像叶欣这样,为了救治患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很多。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音乐:为了谁)(PPT出示非典中牺牲的医护人员图片)

3、正是这些舍生忘死的医护工作者撑起了非典患者的晴朗天空。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们。(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4、最后,让我们带着敬意,把《洁白颂》这首小诗献给我们的白衣战士。(读)

洁白颂

当厚重的阴影笼罩了明媚的春光,

当数百盏生命之灯被陡然吹灭,

当大片的生命之树叶落枝枯,

如疾风中的白云,你匆匆而至。

凛冽的寒冬里你灿然点亮火把,

将快要冻僵的生命温暖;

滚滚的浓烟中你如神兵天降,

把吞噬生命的毒焰扑打、压灭。

不是不知道污秽会将你玷污,

不是不知道病毒会毁灭你的容颜,

也不是你少了儿女情长,

更不是你不把生命珍惜。

是你要将宁静还给天空,

是你要将微笑还给大地,

是你要让希望展翅飞翔,

是你把人间真情铭记心里。

面对你,哲人说有一种笑容叫自信,

面对你,诗人说有一种力量叫凝聚,

面对你,歌唱家说有一种选择叫坚定,

面对你,将军说有一种倒下叫站起。

你有天使的本色,你就是你,

你是无私,你就是圣洁;

我愿意,我也愿意,

是的,我们都愿意,追随你,融入你。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中以身殉职,赞扬了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人们送给她“永远的白衣战士”的美誉。

二、学情分析:

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的战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二是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很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学情,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的抓住关键词,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我进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尝试,设计以下几个整合点:

整合点:

一、 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二、 拓展对话,感知“高风险”

三、 感知形象,升华精神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同学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叶欣是一名护士,应该说是“白衣天使”为什么说是“白衣战士”呢?这个问题就迅速把学生带入本文的背景中,我及时出示了介绍非典的短片的视频,(放视频)让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把学生带入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示文字)的境界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这一环节把抽象的文字,整合成直观的影象,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中。

二、探究课文,感知“高风险”

那么战士是怎样在战场上工作的呢?学生很快就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出示文字)进而又抛出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进行抢救工作的?(出示文字)“高强度”“高效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理解“高风险”?

文中有一句话表现了叶欣的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的精神: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从叶欣中作中的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浓痰、自觉护理危重病人,如何护理重症病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对话练习:(放视频)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梁先生病情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需要给予面罩吸养,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当需要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离病房时,这时她总是说---------生接读:“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抓住“高风险”“文眼”,辐射全文,利用多媒体更好的感悟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崇高精神。

一、 感知形象,升华精神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感受精神是很重要的,但还要让学生完整感悟人物的魅力。文章开头和结尾写得很唯美,我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熏陶美感,在缓缓的乐曲中配乐朗诵(放声频),以表达对叶欣的怀念和追悼,寄托我们的哀思。课文的最后展现了其他在这场战争中以身殉职的战士,让学生感受他们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战士”!

这一环节,是感情的升华,多媒体有效烘了环境,同学们的身心受到了启迪,感受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的精神,我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本课题为《永远的白衣战士》,我在设计时以背景“没有硝烟的战争”和感悟“高风险”为突破口,集中表现“白衣战士”——叶欣的品质。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与课文有效地整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通过学习,学生把叶欣的精神内化为在特定情况下的品质,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整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对于“非典”的感触不深,对当时的事迹了解的很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朗读,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理解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

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难点: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教学准备: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用了提问的方法,通过关键词语,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如“课文哪一句话体现了‘非典’的危险性?”以及“文中哪一句话,高度概括叶欣的工作状态?”。另外利用点拨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在教学中发现读的形式过于单一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首先复习导入,利用了两个问题简单的回顾了一下本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精读课文,体会形象。我主要抓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一个中心句展开教学,围绕体现“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句子细读品味,通过身先士卒、声色俱厉、斩钉截铁等关键词语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叶欣的形象。第三部分,回顾首尾,整合全文。通过首尾三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最后一部分深化课题,从课题中让学生感受叶欣的精神。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8

周一我满怀激情地走进教室,看到星期天布置的不仅写好了,和多同学还打印了,我立刻表扬他们,夸他们做事主动,积极,有热情,“其实在各个行业中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甚至甘愿为自己的事业献出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我板书“白衣”两字时,我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肯定能接下去说题目的,可学生接着说的“天使”,“不对,是战士。”“是天使嘛。”“书上明明写的是战士。”我听着学生的争论,没说话,写下了“天使”和“战士”,随后我问学生:“这俩有什么区别?”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我让认为是“天使”的同学先说——

师:说说你认为是“白衣天使”的理由。

史:我觉得这群护士像天使一样在病人身边围绕,用她们的微笑帮助病人,使病人快乐。

姜:天使被称为是”爱和想像力的精灵”,她是拥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的,她的话语是神圣的,能给人勇气与希望;她的笑容是甜蜜的,能把病魔赶走,她们是白衣天使。

周:医生和护士能让病人早日康复,和亲人团聚,就像天使一般带给人民温暖与祥和,快乐与幸福。

黄:天使用她雪白的翅膀保护着我们,就同医生和护士一样,关爱着病人的安危,还会分担病人的痛苦,所以说他们是一群“白衣天使”

……

师:讲得真精彩,是的,医生和护士长常常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解救人们的苦难,带给人们幸福,有道理。那说“白衣战士”的理由是什么呢?

狄:因为他们在与病魔做斗争,仿佛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裴:我想他们是战士,尽管穿的是白衣,可他们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

宇:我认为“白衣战士”更符合他们的身份,因为他们面对是有着强大死亡率的SARS病毒,他们的战场就是病床,他们的对手就是非典型肺炎。只要把病毒杀死,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形的杀手就在他们的身边,随时会伤害他们。他们的责任不比战场上战士轻松,为了救助病人,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

师:为你们精彩的发言鼓掌,真了不起,一个题目就闪现出这么多智慧。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赶紧去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再看看老师的题目,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永远的”三个字了。

(老师加上“永远的”)

师:通过预习,联系刚才的朗读,你从这个“永远的”的里看出了什么?

客:我想应该是他们一直奋斗在“非典”的第一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永远。

宋:课文中写道:叶欣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永柱,品质永柱。

潘:叶欣为护士做出了榜样,她的品质会影响着他人,会出现更多像叶欣这样的人,那么不是表示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吗?

迪:“永远”是叶欣的永远,因为她一直在救护着病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颖:“永远”就是“永恒”,叶欣像一颗星星在永恒地发光,她的品质照亮了人们前进的方向。

师:让我们再次为自己鼓掌吧,你们不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演讲者吗?叶欣护士长听到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欣慰、安息了。

下面我们就走进3年的春天,去看看那感人的、辛酸的一幕。

[感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课题又是文章的眼睛,利用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从预习到初读,从而理解题目的大意,激情高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想、敢说,不拘一格。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对课堂感兴趣,这样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我们也应该为学生的智慧喝彩!

同样,我们老师要做到:深入分析,反复比较,努力找准课文中的关键问题,现在好教学的突破口,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琢磨出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出色的教师。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

整篇课文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晰;重点描述人物的事迹,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的脉络。

4、借助媒体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入情入境,体情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20xx年春季,人们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播放护士抗击“非典”的录像。

3、是的,他们就是永远的白衣战士,板书课题。

4、出示:叶欣的照片,本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白衣战士。你们对她了解吗?

5、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补充介绍,那为什么知名人士她为白衣战士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己读课文,要求:

(1)先把课文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

(2)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后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读、齐读生字新词。

(3)在课文中,你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4)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开火车读课文,生互评。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叶欣的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学习第一和第八、九小节。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学生抄写词语。

(2)摘录感动了自己的句子,并且多读几遍。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主要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整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中描述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非典,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的可能遗憾,有的根本不知道,对医生抢救病人的感人事迹了解更少。所以理解叶欣的崇高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拟定态度价值观,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介绍抗非典情况,引导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给”予的音,引导学生通过凉席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较长,要给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后抄写生字新词,去了解关于“非典”的一些事情。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歌曲激情,创设氛围;精读品悟,感受形象;拓展延伸升华主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歌曲激情,创设探学氛围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后,播放歌曲,描写这是专门为叶欣谱写的歌曲,随后由设问“为什么专门为叶欣谱写歌曲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随即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精读品悟,感受英雄形象。

这是本课时的重要部分,我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读议结合,了解英雄事迹。

课文的4—7段重点写了叶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事迹。这是教学的重点部分,设想:首先教师深情地朗读2、3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4—7段,边读边划边想,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交流引出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说说体会。接着分两块组织教学。

1、理解“高风险”让学生找一找,从哪里看出“高风险”:抓住极具体传染性;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哥医护人员的倒下;病患终于没有放过她等。考虑到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再补充一些图片、资料等。

2、理解“高强度”、“高效率”。面对如此“高风险”。叶欣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教师着重引导、读议、感悟。

①“从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体会她的身先士卒。

②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抓住“拖”体会叶欣不停地工作,不顾疲劳、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两个带有省略号的句子,体会她业务水平高,工作效率高。

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体会她体贴关心同事,不怕危险,甚至牺牲的精神,指导读好着句话。

到此,教师设问:你认为叶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应板书:舍己为人。顺势引发:舍己为谁?让学生领悟叶欣舍己一是为了病人,一是为了国事。

再读中心句。

第二步,呼应比较进一步感悟形象。

1、课文开头和结尾相呼应,先让学生联系深情朗读1、8、9自然段,出示追悼会照片,抓住“花圈如海,泪水如雨”来体会叶欣精神的崇高,人格的伟大,一会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再配月朗读,加深感受。

2、再回应导入时问题,讨论:为什么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与白衣天使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更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人物形象的提升:天使→战士→英雄(板书)。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教师顺情引发:这样的战士很多,这样的英雄很多,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赞一赞我们的白衣战士吧。

交流后结束课文:正是像叶欣他们用爱心传递爱心,甚至献出生命才取得了战胜“非典”的胜利。让我们记住他们——(回到课题,齐声,大声)永远的白衣战士。

孟子两章教案3000字精选


古人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每当处于新的教学阶段时,老师都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你想知道关于教案的格式要求呢?经过搜索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现“孟子两章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孟子两章教案(篇1)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

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4、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重点句子的理解。

2、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初读理解

1、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2、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孟子两章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死于安乐

③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⑥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孟子两章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重点句子的理解。

2、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初读理解

1、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2、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试译第2段:

⑴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⑵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5、试译第3段: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6、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四、整体感知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第2段与第1段有什么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磨练,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4、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第4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6、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论证上采用了正反论证。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鱼我所欲也》。

孟子两章教案(篇5)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频道小编推荐: |

孟子两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⑴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利()

④发家拂士()

⑵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⑤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

⑦环而()攻之而()不胜发于声,而()后喻

⑧国恒亡()亡()羊补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他在政治上主张行“”,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夫环而攻之”。

⑶“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政府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政府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三里之城()

⑵池非不深也()

⑶兵革非不坚利也()()

⑷委而去之()

⑸亲戚畔之()

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⑺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孟子两章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孟子两章教案(篇8)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孟子两章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孟子两章教案(篇10)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 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 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孟子两章教案(篇11)

【三维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 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

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教学设想】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通过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

【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筛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

师生对话:指几名学生向同学介绍你了解的孟子,师作补充: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体现他思想主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侧重点

师作介绍,简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朗读训练

1、齐读,鼓励学生团结一心,读出气势。

2、师根据齐读出现的问题作朗读指导,指出停顿的重点地方以及易错读音,边范读边指导。

3、小组或团队试朗读,群体竞读,个体读,齐读。

四、自学研讨与交流

要求:

1、自主读,发现问题,作眉批。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协作积累文言语汇,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文意。

师生交流:

1、各小组将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小组尝试解决,师作评价。

2、各小组分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3、师呈现重点问题,检测学习成效(此为弹性设计,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灵活取舍)。

五、研读课文,探究思路

小组探究:研读2、3段,看看战例中攻守双方的条件及结果,进而找出文章的论点与结论。

师生交流,明确论证结构。

六、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师生对话: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凭借地利优势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七、师作小结,重申主旨,作业布置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的纵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质疑反思,收获无穷,愿这种习惯伴你学习的每一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诵读这一章,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可是执著的孟子并没有气馁,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道路,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二、自学导引

1、明确学习重点。

2、师范读,把握读音与节奏。

3、小组根据重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4、学习成果展示(师检测与生主动展示结合,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学习活动

1、精彩故事再现: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思考讨论:

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⑴ 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⑵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

人才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怎样体现的?通过译读的方式把握。

3、小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熟读精思

齐声诵读中间两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吧!

指导学生畅所欲言,丰富积累。

2、论证死于安乐只用一句话,却是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请你用所学历史知识解读一下好吗?

齐诵这句话,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解读。

五、多媒体出示下列积累训练

读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名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 。

,从来纨绔少伟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诵读名言警句。

发出倡议:让我们积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质疑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为弹性设计,可依时间灵活处理,也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七、课外练笔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以面对困难为话题写一则随感。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孟子两章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读《榴莲飘香的季节》



坐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忽然闻到一股勾人魂魄的异香,这是新加坡的尤今带来的奇特气息。
尤今这位优秀的导游,带我们去看、去闻、去品尝、去体会了榴莲这种热带奇特的水果。为了将榴莲的奇特深深烙进每一位读者心中,尤今用性格泼辣的妇女、该斩而斩不断的情丝如蛇绕喉而下的香味、爬满蛆虫的垃圾、腐烂的鼠尸等两种极端而奇特的比喻来勾画榴莲的性格。这些不拘一格、灵动幽默的比喻既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又让我们充满恍恍惚惚般迷醉的感觉。这样复杂的感受,是品读其他散文时很少见的。
这篇文章读来既轻松又从容,又不乏充斥着热带气息的鲜活透亮的激情和冲动。跟着尤今趟在榴莲飘香的季节,有趣又刺激,绝不同于一般的游山玩水,更是和逛街看电影打游戏机有天壤之别。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鲜活的气息、别具一格的景色,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乐观、流动的精神和翠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和生命力是每个人都渴求,而又不能都达到和拥有的。真的希望每一位朋友都长驻在《榴莲飘香的季节》。

喜欢《花瓣飘香教案精选》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瓣飘香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