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 > 地图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202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相关栏目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热门栏目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推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

(共 6294 篇)

  • 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1500字集锦

    老师常说:读一本好书使人受益终生。阅读完作品心中感触颇深。为了能够更好的去回味这样优秀的作品,不如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描写进读后感里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 篇1

    做一个非常粗糙的分类,有一些关于平等/不平等的原则是纯粹社会建构的,诸如关于财产、权势的。对于财产和权势,我们一般关心的是:它们被分配得是否符合“公正”、原先的不均是否造成更大的不均。对于"平等交换"的原则本身,则很少有人不接受,我们总是觉得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可以匹配到一定量的其他资源。

    举例来说,不同人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收入不一样,导致它们购买的服务的机会不平等。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导致不同人收入不均的外在/社会原因是合理的吗?收入是不是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但不会质疑这一点:一定的收入可以换一定的服务。而且,恰恰是因为后者,我们才觉得在收入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实质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在这类似事情上,我们对不平等的看法建立在相当确定的平等原则上。

    与钱财与权势这样的“身外之物”不同的是,有些不平等关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容貌都是与之有关的东西。试想,如果我因缺钱买不了奢侈品,我会考虑问题出在老板没有对我的劳动基于公平的支付,我不会认为获得奢侈品需要付出钱或某种报偿是错的。但我坚持不会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论证一个相貌平庸的人不应该爱一个容貌出众的人。

    这个例子更可能清楚一些:如果一个人因为没钱而被心上人抛弃,ta不会认为这件事蕴含的不平等性在于他没有钱,而是ta一定会认为,就算ta没有钱,是个烂人,而且这一切和别的社会制度没什么关系,渴求另一个人这件事也绝对是正当的。我爱更美的东西,我爱更智慧的东西,没有一种“平等交换”或“公平观念”在诸如恋爱和爱智这样的关系里。只要追求不能满足,同时就会有嫉妒、失落和不平,这是《会饮》这样的哲学对话所暗示的。

    不过,这就可能暗示:只要与他人稳定的有选择关系存在,就有一种不平等不能消除。真正的平等,不仅不能有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甚至连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追求——这些人心中对高低排序的意识也需要被排除。设想绝对的平等,也许就要设想一种人与人并无社会关系的“孤独状态”。

    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谈不平等问题时的命意所在:才能和容貌的不平等比政治经济的不平等

  • 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篇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题记:人是生而自由的,很多人自以为是别人的主人,事实比起别人来,他是更大的奴隶卢梭

    本文是作者对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理性分析,以对人类本初状态的假设相对完全平等为基。提出了不平等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二是精神或政治上的不平等这一贯穿全文的基础论据。然后随人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不平等是从我们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能的进步中或得力量和成长的,并且是因私有制和法律的制定而终于变为持久的和正当的。

    我认为,本文的目的是问题的提出,是是什么,为什么的范畴,而非为解决问题,即应该是什么的内容,所以对我们有启发作用的只能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散发出的零散的理性之光以及其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

    首先,谈谈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观点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显然,当所有的人都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素而独立生存时,不平等的出现就是天方夜谭。而经验告诉我们对这句话做绝对的理解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将其稍作改变,认为依赖程度与这个人的强大程度成正比。记得张治禹老师(外聘婚姻法老师)认为婚姻关系是一种风险契约关系,以双方需要彼此的依赖为合意,进而说凡是结婚的人都是不真正强大的人。对此我很同意,并愿做近一步延伸,我认为,一切思想上的寄托,比如信仰,理念,以及对于亲人社会的依赖等,都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心中还存在脆弱的一面。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失去亲人后会一下子就变成熟了。但上述的推理都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之中不可能有人是绝对的强者,为什么?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记得张千帆教授曾说过:在这个充满各种观念的时代,我们总得信点什么。我以为这是张教授的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和无奈的感叹,因为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潘多拉魔盒,弱者在其中迷失,而只有强者才可能在其中生存,(但我主观臆断这样的强者是不应存在)所以那些次强者为了避免迷失,在其中选择了一种支持的理念并终始不渝的坚持到死。这里,对我们有用的一个推论是,在研究时不迷信权威,即我们所说的法学批判主义,看什么都不要有先入为主正确的观念,应当先质疑再分析然后对有问题的再批判,人文科学的知识增量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正确产生,同样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有用的,权威就一定不可质疑吗?当然可以,如果全民都迷信权威的话,哪里来的进步与发展,如果上一假设成立的话,直接导致的是人民的愚昧

  • 3、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读后感(3)篇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卢梭)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卢梭认为是私有制,这也是社会和国家产生的最终原因,同时也是不平等产生的直接根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学说本质在于,一旦人类在自己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向前走了稍微巨大的几步以后,自然状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平等关系就受到了破坏。而在这条道路上每走新的一步,都导致了不平等的新的扩大。这就是卢梭在这本书里最核心内容。

    要重点说明的是这里的“自然状态”的理解,按照卢梭的意见,人类在通过一项契约建成他们的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但在以前,人类一直都是在自然状态中生活的,通俗说,即原始人,卢梭举出了很多原始人的生活例子说明“人性本善”,霍布斯把自然状态理解为“大家互相残杀”,卢梭和洛克一样,认为自然人是人们可能设想的最和平的人。怜悯心是“自然人”的唯一的心理机制。直到私有制观念产生……平等被打破。

    在《不平等》中,他同时更深刻认识到”强者对弱者的奴役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说白了,意思就是“如不先使一个人陷于不能脱离另一个人而生活的状态,便不可能奴役这个人”,这是一个社会阶级剥削另一个社会阶级的秘密,是不是很深刻?即剥削不是在建立于一种简单的暴力基础。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很重要基础。

    但卢梭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在《社会契约论》里,卢梭还是认为财产权是公民所有权利中最为神圣的一种权利,私有制是为社会契约的基础,而自称是卢梭继承者的那些参加法国大革命的人,也不是共产主义者。卢梭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中代表的还是小资产阶级。

    本书分析的挺精细和深刻,热情激动的词锋的锐利让人印象深刻,他写出了他那个时代的主要权威著作之一。这部杰作直到今天还感动着进步的人们的心。

    一切喊着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社会而牺牲的,都是法西斯主义者

        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荣誉领袖”,卢梭的社会理论,对于十九世纪以后欧洲社会的变革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忏悔录》中的卢梭品行怪异,但作为一个平民代表,卢梭对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探究,还是精妙而深刻的。

        如文所述,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不平等,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又扩大了不平等的范围。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前进一步。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合理调配生产和分配诞生了国家——换种说法,国家的起源应该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

  • 4、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存在两种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及人为的不平等。(一种称之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年龄、身体、体力、智力以及心灵方面;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n本书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想象并虚构的人类原始状态,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通过对这群“野蛮人”的分析和想象,作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中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重头戏,一开头,作者便说“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够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人类的第一个感知便是他的存在,而第一个担忧的问题就是他的自我保存。”n作者把农业文明的诞生以及生产力的进步与私有制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一旦某个人需要另一个人伸出援手,一旦人们发现一个人能够拥有两人份食粮的好处,平等就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私有制。”据此卢梭指出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还把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形成私,出现贫富差距;第二阶段是通过法官的设立,形成强弱差距;第三阶段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同时,作者关于父权的一段解释也让我很感兴趣:“根据自然法则,只有在孩子需要父亲帮助时,父亲才是孩子的主人,而这一阶段一旦过去,他们就变成平等的主体,子女将完全独立于父亲,他们对父亲保留的将只有尊敬而没有服从:因为感激之情只能被看作一项应该完成的义务,而不应该是一项应该索取的权利。”n最后,作者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另一方则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我们可以得出: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n卢梭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为实证法所认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当它与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

  • 5、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搜集了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我一口气读完了作品这本书,总是忍不住回想书里的许多场景。这种优质作品总是能够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书写读书感悟的方式记录。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1)

    比如在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憧憬,也让无数人相信并怀揣美国梦(americandream):即相信平等、自由、民主;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可以走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时至今日,曾经的“美国梦”已成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说“现在每个人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的机会少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的人们。”即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意思。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20xx年因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各种不平等的现象: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人均gdp每年都增长,但人们却越发贫穷、向上的通道机会变得越来越小……那是因为成为富人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创造财富,要么掠夺财富;很显然,少数精英通过剥削、掠夺和兼并夺取了巨大的财富。

    不平等的代价读后感(篇2)

    “美国梦”破灭:薪酬激励带来不平等,穷小子变百万富翁成童话。

    1、引言:

    一直以来,“美国梦”吸引着全世界精英千方百计奔赴新大陆,试图展开职业生涯新篇章,实现一个穷孩子通过勤奋和诚实,获得财富和成功,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但现如今的美国,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一届一届的美国总统编制的“美国梦”,已经离99%的人越来越远。为什么富人变得更加富有?为什么中产阶级不断被掏空?为什么贫穷的人越来越多?美国社会如何变得机会越来越少,如此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的后果是什么?又如何去解决?

    这些问题引起了经济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不平等的代价》一书正是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剖析了美国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2、作者和书籍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约瑟夫·e.斯蒂格

  • 6、 读《不平等的童年》有感

    读《不平等的童年》有感

    张迎春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看着题目就有吸引力,于是上淘宝买了它。拿到后急切地翻阅,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眼前浮现……看着这些真实的案例,我会情不自禁地把身边熟悉的家庭与书中的家庭一一对应,发现这些故事不是个案,而是全世界都相似……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安妮特·拉鲁。它是一本社会学的作品。她和她的助手调研了美国的一个地区的12个家庭,深入到这12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并一一记录下来。她的研究揭示了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与贫困家庭教养儿童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为协作培养,后两者为成就自然成长。她的研究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源自于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会影响到孩子及其生活的世界的联系,及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中产阶级家庭教养儿童采用协作培养。他们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例如篮球队、舞蹈、棒球队等,全家的生活和闲暇时间会根据孩子的活动安排来调整。这些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同时,这些家庭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

    工人阶级家庭与贫困家庭教养儿童采用成就自然成长。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放养。这些孩子有很多闲暇时间,看电视、玩游戏,同伴多为邻居和亲戚。他们很少或不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个别孩子有参加活动,也是父母觉得参加活动,会降低孩子学坏的几率。父母和孩子不讨论活动,对孩子使用指令性语言。

    协作培养下的孩子学会了发扬和珍视自己的个性,看起来更加自信。但是这些孩子个个看上去都疲惫不堪,家庭生活大多时候都十分狂乱(孩子多,活动多,经常会有时间冲突)。这种儿童教养方法既带来强大的优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成就自然成长下的孩子学会了自娱自乐。他们发明了各种游戏,也从来不抱怨没意思,身上似乎有无限的精力。他们渴望参加有组织的活动。他们与亲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这些孩子走入陌生环境和人群会显得局促和不自在。

    这两种教养方式各有长短。

    这两种教养方式真切地存在我们的身边。城里的家庭更多采用协作培养,一般孩子课余要参加四五种有组织的活动;乡下家庭更多采用成就自然成长,一般孩子几乎没有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我来自农村,读师范时,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什么活动都参加不了,很羡慕有特长的同学。有些来自城里的同学他们几乎都有一技之长,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等,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多,胆

  • 7、 人类起源概说 1000字

    欧洲,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因为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考古学家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是在1856年出土于法国。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着中大胆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然而,最能支撑“走出非洲”学说的遗传学基因测序理论,也广遭质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所说:“在人的体内,基因序列多达30亿,现在的测序,只是抽出其中个别片段分析,概率不过亿分之一。”而在我们中国,发现过距今300万至500万年间的猿人化石,发现过龙骨坡约200万年前的能人,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发现过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发现过郧县人等距今几十万年的直立人,发现过距今二三万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还发现过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中国起源’自成一体,纵线贯通!”

    迄今为止,科学界仍徘徊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之谜面前。此时此刻,人们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们的忠告:

    “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巨大的扩散中心。要想弄清诸如人类起源这样的复杂问题,离开亚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1965年就发现了元谋人,可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门紧闭,国际专家纷纷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发现。元谋人的研究,再不能孤军奋战了!”

    事实上,近年来亚洲尤其中国,研究者正掀起一场“追赶非洲”的行动,他们的多项发现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亚洲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来面目的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画卷将会展现于人们面前。”

    当然,一切都有待于最重要的人类化石的出土。

  • 8、 人类起源概说 700字

    关于人类起源,中外有许多说法,比如有中国女娲造人的神话,外国有上帝造人的传说,可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我也同意这个观点。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说明他们已经会劳动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所以,我认为古代类人猿,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真实的事例可以证明人是由劳动进化而来的。比如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因为受到了虎、豹、熊等凶猛野兽的严重威胁,为了生活下去,他们用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并且使用这些工具,用来捕猎野兽,并且还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还有距今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会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还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了爱美。经过这样的劳动,他们的模样和人基本相同了。所以,我认为,人是由劳动进化而来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已经有了许多证据证明人是经过劳动而进化来的,古代人制造工具并劳动,使得他们手脚更加灵活了,分工更加明确了,使得他们慢慢地直立起来,模样越来越接近现代人。通过劳动,古人类的大脑也得到了开发,智力得到提高。他们一代一代地劳动,不仅为他们自己创造和提供很好多生活条件,还为后代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劳动,使他们有了衣服;劳动,使他们有了食物;劳动也为他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正是劳动,使他们脱离了蒙昧和混沌,进化成为人类。因此,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是一句至理名言,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 9、 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500字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比如:“女娲造人”、“在伊甸园里”……它们都是对人类进化的错误解释。但是,对于这种错误的解释,有的人们还是坚信不移,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有着超凡的魅力。

    “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所有的魅力,就是因为神话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想象,能让读者幻想,脱离现实,来到了一个虚幻的境界,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对这种文章“情有独钟”吧。神话故事富有纯真色彩,把无的写有了。让人除了现实以外,还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就像《女娲造人》中,写到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而且还能捏土造人。就“神”这一点来说,就已经犯了一个大错。世界上真的有神仙?没有。但是文章中却有,并且神通广大,把没有的写有了,这样的想象,很大胆地写出了。再说“捏土造人”吧。行吗?不可能,不信你试试看,根本是无稽之谈。但作者又写下了,而且人们还很喜欢,因为它并不真实,人们越来越喜欢喜欢的情节了。因为这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去自由发挥想象,不像西安市只能让人接受而没有奇迹发生,而神话却有,不然为什么叫做“‘神’话”呢。

    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是否你也越来越喜欢“神话”故事了呢?

  • 10、 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600字

    “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所有的魅力,就是因为神话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想象,能让读者幻想,脱离现实,来到了一个虚幻的境界,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比如:“女娲造人”、“在伊甸园里”……它们都是对人类进化的错误解释。但是,对于这种错误的解释,有的人们还是坚信不移,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有着超凡的魅力。

    “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所有的魅力,就是因为神话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想象,能让读者幻想,脱离现实,来到了一个虚幻的境界,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对这种文章“情有独钟”吧。神话故事富有纯真色彩,把无的写有了。让人除了现实以外,还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就像《女娲造人》中,写到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而且还能捏土造人。就“神”这一点来说,就已经犯了一个大错。世界上真的有神仙?没有。但是文章中却有,并且神通广大,把没有的写有了,这样的想象,很大胆地写出了。再说“捏土造人”吧。行吗?不可能,不信你试试看,根本是无稽之谈。但作者又写下了,而且人们还很喜欢,因为它并不真实,人们越来越喜欢喜欢的情节了。因为这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去自由发挥想象,不像西安市只能让人接受而没有奇迹发生,而神话却有,不然为什么叫做“‘神’话”呢。

    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所在。是否你也越来越喜欢“神话”故事了呢?

  • 2021-08-19

  • 2021-08-20

  • 2021-04-03

  • 2022-12-20

  • 2021-09-16

  • 2021-09-16

  • 2021-09-17

  • 2021-09-17

  • 2021-09-17

  • 2021-09-16

  • 2019-11-04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1-08-28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10-17

  • 2023-01-17

  • 2023-05-13

  • 2023-01-28

  • 2021-08-31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23

  • 2019-09-2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202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