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 > 地图 >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2024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推荐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

(共 9048 篇)

  • 1、 清风犹存——读《历代家训家书》有感_读后感700字

    时间长河奔流不息,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朝代更迭不断,或是清平盛世,抑或战火纷飞,多少事物销声匿迹,而那些宛若清风的家训,却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有国才有家。由此可见家庭对国家的重要性,爱国守法,自然是优秀家风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爱国,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是陈京莹那句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识也。将国家利益放于最高位,不计得失,将押卫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惧牺牲,可敬!可赞!

    要有所作为,必定要先拥有良好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让人在各种环境下摆正心态,理智面对一切。自然,古人也十分注重这点。好的修养,是蔡邕的的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移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共入之。好的修养,是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注重内心的培育,内外兼修,为人安于恬淡,戒骄戒躁,在淡泊宁静中努力,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家虽是小国,可国皆有法,如何齐家也非同小可,家若不好,便没有办法给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齐家之道,是刘请之的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齐家之道,是王守仁的尔辈须以仁礼之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齐家之道,是萧嶷的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闭素。如此足无忧患。教育子女要严格,对待亲人要友善孝顺,起居节俭,我们应该去做到。

    人生于世,为人处事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人的一生,正确的处世,是嵇康的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是朱仁轨的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是冯玉祥的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为人谦和、诚信,不拘小节,堂堂正正,才是君子。

    家风的良好离不开家训,这些家训犹如一颗颗珍宝,镶嵌于历史长河上,岿然不动,我们在欣赏其朴素却夺人心魄的光,更应当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生命也闪烁其中,使自己的家庭更加美好,使中华民族因我们的传承大放异彩。

  • 2、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一)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史学界地位颇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样诉说着单一历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现代口吻调侃过去,它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历史年份为支撑点,从各色人物悲剧结局,梳理当朝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制度、体制原因。曾经平面的历史人物,通过阅读此书之后变得立体而丰满:阅读之前,我以为万历不过是个懒惰至极的昏君,但纵观全书后,我懂得万历消极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权与礼教抗争的无奈;阅读之前,张居正被视为雄心满怀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也有着与整个文官集团不合时宜的矛盾;阅读之前,我以为首辅申时行不过是个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过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权衡;阅读之前,我以为海瑞是位模范的 青天大老爷 ,但剥去个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愤青般的悲哀

    中华五千年文明,儒家孔孟,道家庄老,为何到沦落至今却成为余秋雨口中的 无信仰、无道德、无感恩 国人素质?也许,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拨开历史迷雾给了我们一个解释,历朝历代,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来统治全国。在文官集团和万千小民之间,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礼和道德来维持国家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明朝并没有真正以《大明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礼教,而道德和礼教又是比较抽象的一些准则,在私欲面前,不堪一击。道德以阳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则以阴的一面存在。当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国家的时候,文官集团里的官员,则会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仿佛海瑞,成为了文官集团的标签,每个人仰望着他,但是,没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着纸笔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正是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改朝换代的悲剧。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大量史籍的中国人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历史的启迪,读史以明志,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走礼与法的脱节,体制与道德相脱离的老路,值得探究与考量。从微观说,确立 法 的思想、树立 法治 观念,摆脱人情因素或许是公务员工作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历代十五年读后感(二)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书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

  • 3、 《历代诗歌选》读后感

    刚刚读完《历代诗歌选》,我不禁回味柳永的f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二想着,我恍惚觉得那清嘉秀丽的西湖风光.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怒潮,那繁华豪奢的杭州闹市,如真似幻,尽现服前。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尤其传神,难怪许多人都把它看做一首难得的好词。

    但令人吃惊的是,我在《鹤林玉露》中竟发现了一段对此词的异议.罗大经对此词深为不满,指责说: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几,在生活中耽花恋酒,终日秦楼楚馆,歌舞不休,却不以天下为己任,不把国事萦心怀,在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上,流于华词艳曲,甚至于淫俗不堪,这在北宋士大夫中不乏其人,而柳永便是其中之一这种风气的形成.再加上朝廷政治腐败,不仅直接导致了北宋的亡国,而且使得南宋士大夫师承此风,不思兴邦复国.却长期偏安江左,终于重蹈北宋理辙.其间,起很坏媒介作用的,不正是这种诗歌吗?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思想性不高,或者很差的诗歌往往会把人引入歧途,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害处。《望海潮》正是这样一首诗歌,它不用壮丽的山河去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反而用欣赏的笔调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罗大经的指责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不由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诗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史。读着他的诗,我似乎走进了一条多彩的画廊。时而,我仿佛目睹那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场惨景:时而,我又仿佛看到了他那.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欣喜狂态;时而,我仿佛置身于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大道两旁;时而,我又仿佛行进在中兴诸将收山东的行列之中。他的诗充满了对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读他的诗,怎能不叫人心潮起伏,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他的诗给后代许多爱国志士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北宋抗金名臣李纲一生屡受挫折,但其素志从未更变,始终在为抗金救国而努力。他在《读杜诗》一诗中这样写道: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磋陀。他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从杜诗中得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便是原因之一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不同的诗歌却往往把人引入不同的道路,也会给国家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就也不妨说国家兴亡,诗歌有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上两种诗歌引出两种结果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直到今天的社会上仍然流行着两种不同的歌曲。抚今追昔,到底哪一种诗更值得我们引吭高歌,这准

  • 4、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

  • 5、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安邦的经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2013年,恰与当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崛起后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相应和,与其说是写经济,不如说是通过写经济来写社会和政权的变更。作者通过分析从管仲变法到改革开放2000多年来经济变革成败得失,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中国改革难题。

    整本书,内容上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开始写起;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至上;到"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以达到全民思想控制,围绕产业、流通和货币及财税等核心命题的体制改革;到"王莽变法",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到唐宋,唐太宗以历史上最小政府造就最强帝国,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削藩,并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更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再到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中国"男耕女织"封闭社会形态形成,科技和经济创新退化,从而掉入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时期;再到晚清洋务运动,为什么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再之后是"两个民国",一个极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运动,一个是以"统制经济"为名义的集权变革,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以消灭私人资本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大实验以及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

    作者在写这些经济变革史的时候,始终采取了自己的两个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2000多年来众多制度创新,主要都是围绕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大

  • 6、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14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400字

    从《四世同堂》到《白鹿原》,从《白鹿原》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我读的第一篇浩荡的时代小说,是高二时的《四世同堂》,从前桌那里翻了几页,便被那时代变迁的风起云涌,洪流之中的人情冷暖所吸引,正恰当年还未疑心教学中对当代制度的美化,这书自然是作为同情旧时代人们的佐证,虽是伤怀,底色却是身处新时代的庆幸和骄傲。时至今日,已走出校园近五年矣,那种庆幸和骄傲稍退了些,想必再读,要读出个借古讽今的味道来了,难怪老舍先生当年被批判为反革命大毒草,被逼的投湖自尽。只是,时光久远,书的情节已记不起来了,于是,又遇到了这本《白鹿原》。我是通过电影知道这本巨著的,也许是电影不够精彩吧,因为电影除了地道的陕西口音和香艳情节能勾起我的一些兴趣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出彩或者震撼的部分,对书也就没有了找来读读的冲动,上周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言及电视剧版的《白鹿原》,又把原著夸了一番,恰巧许久没有读小说,便找来看了看,哪儿想啊,这一看,似乎又回到了读《四世同堂》时那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来了。同样是时代的变迁,只是立意不同了,老舍先生分明刻画了旧时代的丑恶,而白鹿原似乎描绘着传统宗族社会的安宁和美好,一派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景象,村民们安守着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白嘉轩同志也一边致力于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经营着家庭生活,一边履行着族长的义务,努力的塑造着道德楷模的形象,维持着仁义之村的招牌。读至此处,全然不见旧社会的丑恶,尽是袅袅炊烟的美好与安宁。反而是黑娃与小娥冲破世俗枷锁的惊世骇俗,成为了这安宁与祥和气氛中的杂音,随之而来的,是时代潮流呼啸而来的灼人气浪,国民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初立,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内战爆发,抗日战争,继续内战,直到白鹿原解放,在这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中,白鹿原一边被动的理解着似乎是突然发生的激烈的变化,一边在洪流之中被碾压着撕裂着,原上的人们,继续着自己的故事和宿命。人啊,想要安宁而不可得,即使是恪守传统道义,也依然无法躲避时代的摧残。我对妻说,读罢此书,心生悲凉。这时候,《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恰好读到了新中国部分,白鹿原上的故事似乎在吴晓波的书中继续着,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包产到户,改革开放,原上的农家们,在新时代里继续飘摇着。由不得自己。吴晓波说,在新中国建设中,农民最先得到了背叛,期待中的美好生活没有来到,而是一次又

  • 7、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不一样的改革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王 威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一旦翻开,你会不由自主投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跟随着历史的脉络,一起喜怒哀乐,无法自拔:分分合合之间,改革者的睿智会让你深深折服;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会使你感到愤怒;民众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集权压迫之下的无耐会使你心生怜悯;明清开始的闭关锁国让你感受到痛惜;列强炮火轰开国门那一刻你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作出的惨痛牺牲会使你肃然起敬;建国初期走过的弯路会让你感受到迷茫;当然,改革开放后的全新探索将你拉回现实,重拾信心…

    关于历史

    有人说,"中国人从来认为今不如古,前人比今人聪明",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全面深化改革的文明史。",追寻历史,会使你更加看清历史的脉络,照亮前行的路。

    "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数十次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大多围绕着经济展开的,改革的动力往往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四大利益阶层的利益的分配和博弈。为了缓解矛盾、加强集权,统治阶层尝试着各种改革,改革得当时,使得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加固,民众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改革失利时,民众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政权也因此被颠覆。如此循环,便陷入了一个分分合合的怪圈。

    "关于政治经济、经济发展、经济时代问题,都要理解决策者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群人对环境的解释,以及对该环境如何调理出秩序,所提出对决策背后一套共有的思想模式。"封建社会有着明显的阶层界限,"君"、"臣"、"民"等级分明,出于这样的意识形态,统治阶层会想法设法巩固自己的地位,温和的时候采用的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的方式,厉害时便成了赤裸裸的"愚民",使百姓不敢怒、不敢言。朝代在变,经济形态也有先秦时期的贵族经济,演变为以贵族为主的贵族经济,最终定型为士绅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形态的本质始终是官商经济,也就是说广大的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的、严重受剥削的现状。

    关于现在

    "由于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天然、终极性诉求,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合合分分"怪圈的担忧,国外甚至出现了"中国崩溃论"的声音。

    我想这种疑虑和担心是不恰当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的

  • 8、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 9、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500字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明晰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太平盛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哲学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深入学习、分析和实践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制度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指导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解决方案,总结实践智慧。

    今天由昨天而来,现代由历史而来,我们要从现在走向未来就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全面否定历史,只有始终怀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只有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清醒地看到我们将要往何处去。我们的自信应该从历史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中来,撷取精华,铭记历史的馈赠与教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 10、 红色家训读后感

    《红色家训》是我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亲子之慈爱,教子之苦心。这部家训,时时散发出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处处体现着革命先辈那种无私的,博大的胸怀。

    以董必武写给侄儿董良埙的信为例,在亲友眼里,董必武已经当了大官,肯定是享福了。董必武告诉他们:“从革命队伍里面来工作的一般还是供给制”,并不是亲友想象中的“享福”。在这封信中,他针对亲友们提出的生活艰难的情况,教育他们,共产党人就是用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的。在信中,他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劳而获的陈腐观念,教育侄子“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在这封家书里,董必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了较长的篇幅向侄子良埙细讲革命工作不讲报酬的道理,要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只能靠发展生产力,不能有其他的依赖想法。始终不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安排工作。他的这些做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扩大开放、敞开国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虚而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和丑恶现象,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致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苦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发扬《红色家训》中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树立和弘扬延安时期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否则就会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吃败仗,在灯红酒绿的迷惑下栽跟头

    《红色家训》

    ——党在我心中读后感

    射阳县双语实验小学六(1)班黄韵雯

    “花园里,篱笆下,我种下一朵小红花;党爱我,我爱她,我们从小就听党的话,党的温暖像太阳,党的关怀像妈妈……”这首歌就是我对共产党的第一印象,那时的我压根儿不清楚什么是“党”,心底头只知道“党”与“祖国”这个名词一样肯定很伟大,所以每每唱时声音愈发响亮。自从读过《红色家训》这本书后,“党”在我心中的印象更清晰、更伟大,“党”在我心中就像一座庄严而不朽的丰碑,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1-07-03

  • 2019-09-26

  • 2019-10-24

  • 2019-10-12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09-21

  • 2023-03-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6

  • 2019-09-21

  • 2022-10-13

  • 2019-09-25

  • 2021-08-19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29

  • 2021-05-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1

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2024历代家训家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