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 > 地图 >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2024苏东坡读后感高中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相关栏目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热门栏目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推荐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

(共 6415 篇)

  • 1、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通用

    根据您的需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书使我们看到广阔的世界,让我们学到知识,甚至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也许很多人都读过作品这本好书吧。说起读后感写作要点,我们只需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 篇1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

  • 2、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模板

    即使是一本再简单的书籍,不同的人在读完之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得。在读了作品,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值得反思。我们不妨尝试将内心所想用文字体现出来。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篇1)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

  • 3、 高中生作文:《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一零三六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 4、 高中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郑婷 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辉煌。 ——题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浩荡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沉淀,当我们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往事如烟,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骚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苏辛,正如“光焰万丈长。”唐诗宋词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东坡的华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由他所著的《苏东坡传》,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东坡传奇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纵观苏轼一生,可谓造化弄人,屡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经庙堂之高,也曾游放岭南,一身才华,却起伏坎坷。尽管人生尽是不如意,可苏轼没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乐,兴趣广泛,亲近自然。擅长诗词、文赋、书法、作画,甚至是烹饪,以至于后来的“东坡肉”声名远扬,流传至今。 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在中华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陌上花开,蝶霞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是时,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生死两隔数年,悼念亡妻凄婉哀伤。流光退却,华发渐升,凉月堕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更是遍布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关爱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须行?”这是何等洒脱!昂然挺立,捋须而笑。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离死别于山水之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云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
  • 5、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

  • 6、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

  • 7、 《苏东坡》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都认为苏东坡处世豁达,其实,豁达的背后人们感到的是“命运”的支配或捉弄。人们钦佩他以豁达应对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命运所困惑。孔老先生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早过五十,也该知点天命了,我觉得自己多次被好运眷顾,对命运也有所感受,也对命运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命”?我认为“命”是指个体的生命本身。内涵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质量、生命的结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时代、年代、时间、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质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肤色、性格等;生命的结束包括:结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以 苏东坡为例: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出生在苏洵家里,不是他决定的。他天资聪颖也不是他求来的,那是他老爸老妈以至他老爷老奶的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他也不想六十四岁时在常州命终,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论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这样,人的生活轨迹就像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一样,也太没变化了。其实不然,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几个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质量”在博弈。其中以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运”。

    什么是“运”?我认为是指人的机遇。一个人的机遇有 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苏东坡的高考,他名落第二就是“运”之使然。如果欧阳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状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欧阳修那会是怎样?很难说。纵观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运”的支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么是性格?我认为性格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取决于基因。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里了。

    那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我认为首先要“认命”,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出身、环境、智慧、愚鲁、长处、短处、性格等等。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是第一难事。这个认识是过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认识 ,早认识早受益,晚认识晚受益。有如“圣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岁才认识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知道了自己“命”还不够,还要操作好“运”。在命运中,我们有能动性的只是“运”。如何能动地抓住、操作好“运”,那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运”,还得靠“命”的质量。所以说,命运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一个人要想命运

  • 8、 苏东坡传心得

    或许,在某一时刻,我们会有新的感悟时刻,可以把心得体会当作倾诉对象,用纸笔和它阐述内心的所想。撰写心得体会时,不必拘泥于格式,重点在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现“苏东坡传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心得 篇1

    读《苏东坡传》有感2000字: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自评。林语堂在原序中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我从书中感知到的苏东坡拥有豁达的心胸、直爽的性格,对事不对人,不对胃口的事犹如饭菜之中的苍蝇,吐之方快!

    苏东坡殿试的故事曾在职教大礼堂听康震讲述过,主考官欧阳修先生觉得他的文章好,可排第一位,但觉得文风和自己的门生曾巩相似,为避口舌,将其降为第二。考中科举的苏东坡先后去往各地任职,在陕西凤翔时遭遇遇大旱,曾向神祈过雨,二儿媳妇中邪时与鬼怪做过斗争,皆作胜利状!觉得小人物的小生活挺有趣的。王安石掌权之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王安石也是一个搞笑之人,书中的利用不少的篇幅描写王安石事件,他不修边幅,超级邋遢,一件袍子可穿许久,洗澡后友人将其袍子换了,他穿而不知。

    吃饭时友人发现他爱吃鹿肉丝,告诉其妻子,其妻提议下次把鹿肉丝放远点试试,结果他只吃了靠他最近的饭菜,此人不在乎衣食仪式,却固执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其可以弘扬国威,振奋国力,终害了民误了国,成就了一批小人。)苏东坡反对变法,揭露民生之苦,戳痛当权者的心。他们搜集他的作品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四个多月,一度惊吓以为命不久矣,遗言子由感动皇帝,于是贬谪黄州。这些日子的关押,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诗人的许多作品,作品的背景,作品的解读通过审讯整理成册得以传承。

    被贬黄州看起来是失利之始,事实上确是他绿树成荫葱葱郁郁之时,开始了真正的居士般的生活,他在临皋亭和雪堂之间的黄泥坂路上来来往往,寻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境,可是他的幽静之中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结伴游走,醉卧泥塌,夜半惊

  • 9、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诗。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成熟并不简单。

    篇二: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陈兆君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2015-9-29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文化散文。讲述了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在此困境之中,他仍苦中作乐,并在经过磨练之后更加成熟,在文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的语言颇优美,用苏轼乌台诗案前政治、文学上的如日中天反衬出被贬黄州后的窘迫。对

  • 10、 观《苏东坡传》有感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观《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观后感习作

    马云飞

    我叫马云飞,一个倔强少年。我喜欢听音乐,更喜欢看各种小说。我虽然有个无聊的童年,但从没后悔过这样活过。

    《苏东坡传》观后感

    马云飞

    波折一生,你尝尽世间荣辱,却不曾坠入虚无。你曾意气风发,亦曾失魂落魄,归来依旧少年——“一片冰心在玉壶”。啊!苏轼,你是我膜拜的英雄,更是我渡过茫茫人海时的引路明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如那松竹,面对风雪,未曾曲折。愿我此生,逐你风骨。

    “乌台诗案”后,大难不死的你被流放黄州。迎着风雪走在路上的你,一定是害怕、孤独、茫然的吧?你或许会问自己,将来要何去何从?随后,渐悟生活真谛的你,桀骜中多了随性、亲切。于你而言,简单的衣行吃住,随意的文房四宝即可,不是吗?黄州四年,你懂得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生活中的疾苦,对亲朋的眷念,对百姓的忧苦……这里便有了牵挂,方成了“心安之所”。把黄州当故乡的你,本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却再次被卷入世俗的权力漩涡。经此变故,再大的耻辱也打不倒你。

    我敬你如铁的意志,更敬于你乐观的态度。你如石缝中迎风而出的种子,内心向往光明,便永远不会在黑暗中停留。沐浴过阳光风雨的种子,终成独特风景,摇曳千古,不死。

    牛躍犇

    人生目标:医生

    爱看小说,爱学(you)习(xi)

    喜欢美食,喜欢旅游,高考之后希望带着相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分钟热度,但有“热度”时能够尽心尽力,投入其中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心有梦想,道路便不再崎岖

    观《苏东坡传》有感

    牛躍犇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听完这句话,我深受触动。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过这首《定风波》,但那时只是透过翻译,知道了作者乐观的处世态度。如今通过节目,了解到了他在“乌台诗案”中所受的生死之难,了解到他昔日辉煌与如今落魄,我才感受到他在黄州待的这5年里的渐悟、洒脱。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讽刺与愤然,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中的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作为高三的我们,不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吗?就拿考试来讲,如果没考好,对我们来说会是一个打击,甚至一些人还会因此流眼泪。这时我们就好似被贬的苏轼,我们或许有委屈、不解乃至不甘,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些不能长期存在,我们要学习苏轼的洒脱,那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回首一生,我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贵州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7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3-04-07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09-04

  • 2019-10-28

  • 2019-10-20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5

  • 2023-01-27

  • 2023-01-16

  • 2022-04-18

  • 2019-09-28

  • 2023-03-02

  • 2023-04-03

  • 2023-04-26

  • 2023-05-15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3-02-17

  • 2023-06-23

  • 2019-10-20

  • 2023-03-14

  • 2019-09-23

  • 2019-10-20

苏东坡读后感高中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苏东坡读后感高中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苏东坡读后感高中、2024苏东坡读后感高中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