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 地图 >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2024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相关栏目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热门栏目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推荐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共 9955 篇)

  • 1、 《看见》读后感(二)

    《看见》读后感

    用了两天的时间把柴静的《看见》浏览了一遍,想记录下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字及内容。

    白岩松:“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里面的第二章提了到了2003的那场“非典”,里面有我不知道的“天井”事件,有那个急诊科妈妈感染之后的短信,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回想我在那年我在哪,做了什么?那年我还是大三的学生,那年我结束了我的正式恋情,回忆也是如此可怕的,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及时回家,那么我在北京将会面对的是什么呢? “当一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一直忘不了里面关于那个一家三口被感染后,父母为了让儿子能被医治而在外面治疗,等儿子痊愈时,夫妻已经去世。可能就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都会做的事情吧,只有短短的一个段落将此事述说,但是给我很大的震动。还有就是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王晶给丈夫的短信,从最先开始的信心满满,到最后的交待后事,那是怎样的心情呢?

    “双城的创伤”给我很大的冲击,让我想到了我在十几岁也是那样的,一群孩子莫明的相继自杀,到底是怎么样的原因,里面有年少懵懂的爱情,年少无知的友情,成人对孩子的漠视及自以为是的了解,那个年纪的不被理解,迷茫、混乱、极端、及强烈的自尊。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试着将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做在之前,将可能的对话在心里反复练习,想着如果你是她会如何做,将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充足,我试着将我看到的书变成自己的,但是又有点没有套路了。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好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家庭暴力,在中国好像一直是理所应当,在中国有太多的极端事件,我也是这样事件的受害者,我也永远记得在那个夜晚,我和妈妈被乌黑的枪指着,还有妈妈被打的抽搐过去的样子,好像那些也是我噩梦般的伴随,只是我不想去想起,可是我知道我没有忘记,当我看到相同事件发生,我还是清楚的记得当年的一切,所以我觉得这些也影响了我现在的生活,我不想找个比我强悍的男人,所以我现在的生活还是活在了以前的阴影下,我活的不幸福。

  • 2、 柴静《山西 山西》读后感

    柴静《山西,山西》读后感

    在太原生活20年,我没有见过那满是煤渣和化学气体的环境,太原辖区煤矿离市区较远,所以市区环境还算干净,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从晋南地区那些山山水水地方来的同学抱怨说太原干燥,空气脏,一刮风就有土。小时候的环境是好是坏已经没有太多印象,大多时候总是白茫茫像起了雾,往前看不了太远,再看前面就是一片白茫茫,天是发白的蓝,所以也没怎么见过布满繁星的夜空,大体上好不到山清水秀,也坏不到满是尘土煤灰。所以雨后湛蓝的天空和带着草香的空气会让人特别舒心。

    山西没有那么多山山水水,黄土高原上的地表,没有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没有那些清澈见底的河流。作为太原市可算惟一的水源景点,汾河流经山西省在太原市河道最宽,由北向南逐渐变细,到后来可以看见河道里长出了草,中间是一条细流,河水不透明,所以到了汾河源头会感叹没有城市的地方会有那么一片山清水秀的所在。家乡有一条不知源头据说流向汾河的不知名的退水渠,永远在泛着黑色的水,在父母的话里,他们小时候,那里是有蝌蚪和小鱼的。

    山西人应该是有抱怨的,地位不上不下,没人管没人问,煤炭作为惟一的资源来发展经济,而且还要用来供应其他地方。在全国经济都在上升的大环境下,又没有硬性的环境指标,山西只能严重依赖于煤炭资源,于是不仅是国有开发,许多私人煤矿也运营,更不会愿意拿钱出来搞环保。人们不会像现在这样会担心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农业是很多有煤炭资源地区的主要生产,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来说,有一个另外的在农闲时候的收入,或许还有在占地时候的补贴,没有人会像宁波什邡去反对。煤矿里各种事故,一直以来也没什么具体的措施解决,经济还是硬性指标,再多就是处理一些相关领导治标不治本。

    08年开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全部收归国有,我没有去过煤矿区,不知道那里现在什么情况,柴静文章所描写的应该是几年以前的山西,毕竟近几年我在其他城市也没有见过那么大的污染,国有上市企业应该会比以前要好很多,因为有了更多的约束审核。11年新的省委书记走马上任,提出一句口号,跨越转型,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山西。今年夏天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发改委在太原开了一个关于跨越转型的峰会,我想在煤炭资源减少,采空区增加的今天,山西对煤炭的依赖也会日渐减少。传言山西被批准成立什么新的经济改革地区,不知是真是假,山西多年来对外的印象不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一个新的

  • 3、 柴静《看见》读后随感

    柴静《看见》读后随感

    刚开始看柴静的《看见》一书时,因其时常抛出一句名人名言,让我感觉很不舒服,因为我明显感到自己像个半文盲。看着看着,便接受了,甚至佩服起来。柴姑娘工作紧张,压力大,谈话前要写提纲,谈话后要剪辑,日子过得挺辛苦。这么忙还要抽时间看书,又要思考和消化。在空闲之际还坚持记录自己的工作,将所看所思所学结合起来,不停地打磨提炼。

    柴静和她的同事们是一群执着于新闻的人,洞察世事,他们有着近似流氓的外观,但是却有忧国忧民的内涵,血肉丰满,极其智慧。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柴静、老范和老郝等人组成的合作团队,彼此默默支持、理解和爱。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可见,独立比自由更可贵。现实有些残酷,能怎么办?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独立就不能屈服,不要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独立后可以适当表达情绪,但尽量不要偏激。《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看见》告诉我们,因为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所以要包容。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沉默在尖叫》中的那些女人,她们身上有传统妇女的坚韧、勤劳、隐忍和温柔。她们没受过教育,没有技能,没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像栽在水泥之中动弹不得。她们只能寄身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之下,即使家庭暴力也是逆来顺受。然后唯一的一次反抗,又成为了下半辈子的牢笼。法律可以惩罚她们,却不能拯救她们。

    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总是太急于给别人下一个定义,大义凛然地以自己愚昧的立场去剖析,还自以为是多么正义公平的评价。其实不然,吸毒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多么不可饶恕,一个吸毒者后面是一个家庭在遭罪;卖淫者多么可耻,出卖身体换取钞票;同性恋就离经叛道,违背传统!但是,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恶的时候

  • 4、 看见《柴静》读后感
    看见柴静读后感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
  • 5、 柴静看见读后感

    【篇一: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坦白的说,我并未看过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讲比赛。一位清秀却不失气场的记者,单薄的身体却毫无畏惧的发问,和缓的声音却渗透着一种坚定。从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里会不时的充斥着关于柴女子的话题,勇于探索事实真相,不臭气的才女子。

    书如同人一样,没有复杂华丽的装帧,没有各种名家的评语,普普通通中渗透着亲切的质朴。

    书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经是社会热点,有的已经稍久远去,或过于细小的不值一提,但在书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读者或故事会,里面也有许多离奇或悲恸的故事,大多也源自于生活,为什么看「柴静看见」却如此打动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为她文字的朴质、踏实、没有攻击式的抗争,更不会暴跳如雷,为什么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们生活成长在这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当中,有父母、亲人、老师的陪伴。柴静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陈忙-柴静以此人开篇又以此人结束,书中又反复提到此人,可见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话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呀!除此人外,老郝、老范由一开始工作上的战友变成朋友、闺蜜、亲人,她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价值理念,那种幸福是无法溢于言表的!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同样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长大,尤以奶奶的挚爱最为深刻,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忆,从她的身上隐约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么亲切的描述,多么真实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页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写起。记得全国出现非典的时后,我所在地河北廊坊,离北京重灾区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少有车辆人员的踩踏,道路都显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释消毒,现在看书中的场景依稀可以回到那个时候紧张的氛围。无能为力做不了志愿者也当不成医生,于是就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当时感悟人性的温暖和伟大,随着阅历的增长,不是更爱流泪了,而是我的感悟越来越多了!

    我从来不认为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泪的权利。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正在午休,起来上课的同事后来回忆说到还以为自己高血压了,怎么在床上感到头晕目眩的,孩子午休过后兴奋的从教室跑向操场,此时地震正在无情的侵蚀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真的。柴静的书中还原的不仅仅是当时地震的场景,更多的是与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内心世界,灰暗惨淡

  • 6、 柴静《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环境、经济、健康的故事。柴静讲述的是临汾,我却想到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燕子窝,早上常常被鸟儿叫醒。课本上说四季变迁,鸟儿会南北迁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来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们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个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呢?后来去外地上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燕子再也没有飞回来。 小时候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经常会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学的时候,从家门口开始攒一个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滚雪球,一边走一边滚,等到了学校,正好可以滚出一个雪人的头。每次下雪就会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欢拿一些树枝插在雪人身上,一个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满目疮痍,那时候的自己真是邪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雪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记得有一年都没有下雪。 小时候上学的路是一条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雨过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层会被晒干,硬梆梆的,但是下边还是湿湿的泥,走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时候表层比较薄,太过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着妈妈骂吧。后来那条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样好走,但是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差。整条路上弥漫着一层灰黄色,汽车过去,是难闻的尾气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随意的跑来跑去,现在要小心各种车辆,有时候想要走到马路对面都要等个十几分钟。 柴静说,临汾很多地方因为挖煤地下都已经空了。我听别人说,我们那里因为挖铁也空了,国道上好多塌陷区的提醒标志。 柴静说,临汾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在河里玩,沿着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个下午,而现在那条河已经又黑又臭,靠近一点就恶心的想吐。 柴静说,临汾有在加强环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样。我看到周围的工厂从冒黑烟变成冒白烟,但是大的工厂越来越多,整个城市的天越来越黄。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复杂的原因,指责谁或者惩罚谁,都不见得有意义。我更加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离,逃得远远的。 第一次来到深圳,就喜欢上这个绿绿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空气可以清新,一双鞋可以穿一个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那些我记得或者不记得的同学,我想起那片灰黄的天空,那扑面而来的尘土飞扬。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那漫天的鹅毛大雪,
  • 7、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几个看见

    没有看过看见这个节目,先看了《看见》这本书。我这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字2024是最好的情感宣泄,没有动作、语言、神态,却如同杜甫的家书,一字2024抵万金,字2024字2024有我,有世界。柴静的这本《看见》亦是如此,正如她序言中所写: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

    被选进书里的是事件无一例外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许多人在节目的结尾都以为哦,原来如此。但真的是如此么?也许是节目所得出的结论,还也许是书中再提的秘密,更也许是无人知晓。

    甘肃双城一案,众说纷纭

    尽管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做出处理:武威市双城镇学生接连服毒自杀和靖远县靖安中学老师打人事件的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但大家仍心有戚戚焉。为什么总等事情发生后才幡然惊醒,亡羊补牢呢?

    引自《西部商报》

    在双城镇中小学发生这样的连续自杀事件绝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双城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培养中小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情感纠葛,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入手,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

    教育专家观点

    一个人究竟有没有选择死的权利?其实这是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法律的范畴内,各国也不同,除了少数国家将自杀规定是一种犯罪行为,多数国家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法律的考虑可能是:自杀主要是对自己生命的处分,并不涉及对他人的伤害。但没有疑问的是,在道德的范畴内,自杀行为都是社会不提倡的。

    多数时候的自杀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对生者的影响是剧烈而持久的,有时是难以弥补的。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是因为对自杀者的崇拜和模仿,走向自杀之路的;自杀者有时也是自私的,其自私就在于无视这种对生者甚至是亲人的伤害。

    在发生自杀事件之后,还有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去抚平生者为此遭受的创伤,不要再为死者的死对他们进行太多道德上的苛责,应该提供他们一些专业性的帮助如心理咨询等。对生者的抚慰可能是一个和预防自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段冬梅

    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自杀事件并没表现出多少惋惜,他们对死亡的概念还没有认识,死亡在他们眼中就是心情不好时把农药喝下去不想后果。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我想死了就是

  • 8、 读柴静《看见》有感

    我真的"看见"了吗?

    ——读柴静《看见》有感

    樊振栋

    同龄人中自己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常会有小伙伴问我最近有什么书推荐的。有一本书我推荐了快两年了,那便是柴静的《看见》。

    有个说法我很认同:读书是世界最好的投资,因为你仅需花几十块钱,却可以把一个人穷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历、见识以及研究成果所写成的书给买回来慢慢翻阅,把其中的养分汲取过去。谈及见多识广,想必没有比跟着一名记者去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的了,更不要说是一名有良心的记者。《看见》便是如此,这本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柴静成长的记录,也可以看做是中国这些年来在法律法规、民生、医疗、教育等方面所走的坎坷道路,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交错复杂,你想牵一条线索,发现居然带起了一大串,各种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棉线球一样,彷佛找不到根源在哪里,想要一次性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书中所说的"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事实和因果中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不让很多悲剧重复的不断的发生。

    柴静其人如其名,很瘦,采访现场夹杂在一堆大男人中像是根火柴棍似的;她总是很安静的站在那里,用大大的眼睛认真的看着你,倾听着被访者的心声,她温柔似水,文字却铿锵有力。《看见》将十年间经历大事小闻以文字的形式码了出来。从03年非典、05年四川地震、到药家鑫案件,每一个事情看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却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她说:想要"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于是,柴静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以及她极其睿智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用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事件背后我们陌生的一面。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深的镶嵌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做一个骄傲的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她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

  • 9、 柴静看见读后感700字2024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此刻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向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就应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取标志性事件,只是选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靠,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以前闪过一丝放下阅读的念头,但是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务必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 10、 柴静看见读后感(2)
    看见读后感 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题记 在这个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追寻着刺激夺目的事物,人心变得浮躁而复杂。而《看见》,让我们在柴静倾听不同人来自内心的声音与调查探寻底层的真相时,获得了一种内心的平静。透过这本书,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呢?亦或者,人们透过柴静的看见,是真的希望看见点什么吗?对于这些鲜活新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看法,对事实的看法,就是所谓的了解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的观点,就会又怎样的真相。在哲学层面亦可以说,有多少个认识主体,就有多少个真相。因此,真相往往是很难抵达的。借用柴静的话,如果说采访是一种抵达,那么,永远无法抵达的,就是真相。 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甚至觉得恶心。在中国,同性恋者这个将近三千万人的群体,至今还未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张北川说: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不接纳同性恋患者,是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他总结过他的调查结果,在一千多名男同性恋中,百分之七十七感到极度痛苦。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是心理上的艾滋患者,心理上的绝境患者。这个绝境是谁给他们的?不是艾滋病毒给他们的,是社会。因为还没有一个宽容的制度可以接纳五光十色的生存状态,社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给他们打上了歧视的标签。柴静说,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我们对这个群体尚且缺乏充分的认识。而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某种行为妄加评论,是一种偏见。作为同性恋者,他们需要爱情,自由,公开表达自己身份的空气,空间。在他们看来这些甚至比生命都重要。这些若不能提供,这种压制,这种痛苦、绝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就成为社会的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痼疾。而一旦当我们认识到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我们会为自己无知而导致的偏见感到羞愧。许多事,许多人,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他们确实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着的,也许就在我们周围。或许我们不能接受,但也应该努力去理解他们,我们并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柴静说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祈祷着他们能受到平等的对待的那一天到来。 药家鑫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2012年他在山东开车撞伤女子张妙又下车补上致命六刀结束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种恶劣的行为与对生命的漠
  • 2019-10-20

  • 2019-10-2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1-12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1-20

  • 2019-09-19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10-29

  • 2021-12-02

  • 2019-10-29

  • 2021-11-06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2-01-0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23

  • 2019-09-20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2024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高二柴静看见读后感大全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