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秋夜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秋夜读后感600字,2024秋夜读后感600字范文
秋夜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秋夜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秋夜读后感600字推荐
秋夜读后感600字

(共 7981 篇)

  • 1、 关于秋夜读后感

    读过巴金的文章,再读鲁迅的感觉怪怪的。相比而言,巴金的文章是直接的,而鲁迅的文章是间接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秋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篇一:关于秋夜读后感

    风起了,慢慢滑过。只能感觉,却看不见、也抓不到。秋风扫过,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叶落了?不,我想那是为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看如今那树上的叶:层层叠叠,苍翠欲滴,我知道这是为了丰富母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便于风雨中飘飘落下,深深地埋进土里……

    春雨中,你从质感中探出脑袋,又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绿。一点,一点,慢慢长大,成了春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烈日下,你为人们遮风挡雨,并慷慨的献出一作文份绿荫。不为那阴晴不定的天气,在狂风暴雨中,你似乎变得更加坚定。

    生命的时间如此短暂,转眼间,秋风习习。晚霞从稀落的叶层中倾泻过来,将树的影子洒在地上。风与叶撞击出最美妙的乐曲,显示着大自然的奥妙与和谐,像一位老母亲絮絮叨叨诉说着无尽的爱的语言……风没有停,音乐却已经结束了……

    秋叶,一寸,一寸地陷进土里,其实,它又成为了树的一份子,只是,看不见了而已。那画中的游子越走越远,但依然走在故乡里。

    篇二:关于秋夜读后感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和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表面看,《秋夜》不过是一篇千字有余的随记,初读之,你仿佛被她那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抑扬起伏的情绪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蓝色的夜空、苍白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有两株枣树、不知名的粉红花;还有恶鸟、灯和小飞虫。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鲁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画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发白”,“也暗暗的躲到东边去了”;“恶鸟”发出怪怪的“笑声”;而“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枣树”虽然仅剩“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飞虫“为了追求光明,她们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尽管遇到”昨晚新换的罩“,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人们去”敬奠“。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虽然当时处在徘徊的状态下,却对”枣树“和”小飞虫“予以颂扬,对不知名的粉红花予以鄙视。

    现在看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的

  • 2、 半夜读后感600字2024

    【第1篇】

    早起,无事,想起茅盾。我记不起读过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原来是中学读过的,这次重读,发现一是写的好,二是不喜欢。写的好的部分是状物,不喜欢的部分是抒情。我觉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并不需要加上人,而人类既然出现,便应和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一个说法,人类的出现,并没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常常是破坏和谐,而且不可逆转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远离了战争和饥饿贫穷后说的话。以散文论,朱自清更入我心。带有强烈政治主张的文章,此一时彼一时,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点,茅盾既以长篇小说见长,便去读《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干了两件事,读完共十九章三十万字的《子夜》,擦了四块玻璃一扇门,当然另有两壶好茶作为犒劳。既已读完,便说读后感。

    先说得。所得也大。民国一十九年,乱,各处战争不断。上海滩,金融投机盛行。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官僚资本,齐聚于此。当时的公债投机,凌驾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之上,与政治投机军事投机也常常纠缠不清。人性贪婪的恶之花,凭借资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杠杆,被无限放大,并反过来焚毁了自身。反观当下的经济,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投资,然后才是传统的工商业投资和农业投资,逻辑上与当年并无不同。经济换代了,时移世易,事件纷呈,但是从高处远处看,有赢家赢的,必有输家输的,道理不会变。

    作为时代记录,《子夜》有独特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另说。

    在我喜欢的小说家的笔下,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万物皆有因果。世态纷呈,人于其中,其中的种种发展,一切偶然的背后,千丝万缕,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那么自然。小说家别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迹,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安稳妥贴于情理之中……显然,我是在说别的。

    最后,我所欣赏的作品,底色之中总有悲悯之心,如弘一大师绝笔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创作《子夜》时,年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过分期待了。这个周末,思斯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活动,不回家。我记得她的背包里存有《围城》,她上周特意告诉我说阅读的感觉很不错,为她开心。

    【第2篇】

    时常在想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一个时代,却又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吴荪甫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能说“不”,因为他没有权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他却有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

  • 3、 野草秋夜读后感

    野草秋夜读后感(一)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病句,我倒觉得是他心中的彷徨,看见一棵,又看见一棵。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可以看出她对春天的向往,虽然仍然在冬天,虽然冻得红惨惨地。鲁迅对春天向往、对光明向往、对自由向往。

    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作品情景交融,诗意浓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作于1924至1926年间,有《秋夜》《影的告别》《雪》《风筝》等着名的篇目,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去他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会遭践踏,将遭到删刈,直至与死亡而腐朽。我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为我自己,为友报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欢的篇目之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下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红粉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落了的当初满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服,但是,有几株还低亚着,弧顶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株,却也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闪闪的鬼魅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圆月,使月亮窘得发白。作者笔下的秋从枣树写起,写秋后早熟的形态,又写月亮的窘白,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

    鲁迅先生文笔细腻而又不失大气。豪迈的情感他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的《腊叶

  • 4、 秋夜鲁迅读后感

    秋夜鲁迅读后感(一)

    还记的上初中时就接触过这篇文章,仅仅从语言特色方面去学习,而今带着对鲁迅深刻认识社会的思想再品读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

    整个文章充满了萧瑟冷清的基调,就像黑暗的旧社会,它牢牢的锁住了人们的心房,压抑而无奈,必须象文章中所描写的枣树那样直面天空,划破阴暗的笼纱。获得黎明的破晓。如果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就会发现文章的许多意象都带着这样的气息。

    如果说一颗宝石封存多久,仍然会大放异彩的话,那么鲁迅先生的妙文《秋夜》比宝石更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和检验,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

    表面看,《秋夜》不过是一篇千字2020有余的随记,初读之,你仿佛被她那朴实无华的文风和抑扬起伏的情绪所感染,恰似荒野之草,清淡有香。

    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有淡蓝色的夜空、苍白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有两株枣树、不知名的粉红花;还有恶鸟、灯和小飞虫。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元素,构成了鲁迅先生《秋夜》的冷色画面。天空奇怪而高;月亮窘的发白,也暗暗的躲到东边去了;恶鸟发出怪怪的笑声;而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的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只有枣树虽然仅剩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小飞虫为了追求光明,她们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尽管遇到昨晚新换的罩,但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人们去敬奠。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虽然当时处在徘徊的状态下,却对枣树和小飞虫予以颂扬,对不知名的粉红花予以鄙视。

    现在看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普通的树;头大尾小,向日葵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的小青虫,也是毫不耀眼的飞虫。即使他们那么普通,那么不耀眼,却是创造世界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秋夜也不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而是灯火通明,充满安宁,充满和谐的秋夜。奔向小康社会的人们个个意气风发地工作着和喜气洋洋地生活着;美好的春天永驻于枣树的枝头,结出丰硕甜脆的硕果;追求光明的小青虫的后代们把热情交给太阳,踏上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鲁迅的《秋夜》向来是文坛中的一个争论点,那一系列的意象让人琢磨了几代。

    枣树,是诗人形象的化身,是深受封建婚姻约束,向

  • 5、 秋夜读后感

    秋夜读后感(一)

    鲁迅笔下的秋夜是富于张力的。奇怪而高的夜空有冷眼的星星;细小的红花在凉风中瑟缩着做一个来春的梦;还有枣树铁一样默默直刺向夜空,月亮便窘得发白。这些拟人,所带来的并不是灵动,神奇的感受;也非凄清萧索。大概是一种冷冷的感觉。好像与这现世并不相连。它们自立于世界之外,并对万物投以冷眼。

    静夜容易勾起未眠者的思绪。而秋夜的确也太过于冷清了。春还是很久之后,久到只存在于小花冻得红惨惨的梦中,她梦见了热闹的春,又有了希望。然而,一旦春来临了,秋也便不远了罢。生命不就是这样进行着回环往复吗?枣树想通了这点,自顾自舒服地欠伸,同时也要伸长铁般的枝桠直指天穹,问他为何要有这四季轮回。这沉默的问讯使鬼眼的天穹不安,便要逃离世间。

    于是秋夜中的作者笑了,是一种压抑着,害怕惊动他人的笑声。他在笑什么呢?是为枣树的坚持,还是红花的梦,是以为有深意的夜空?又或是为夜的深静而不安,以笑声来驱散恐惧?这些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彼时彼地的作者想到了什么。猜度也太牵强了。但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小花是空想者,只有在梦中幻想着春,他们太软弱,往往逃避现实;枣树是悲观者,自以为明白了生命的真意,固执坚持着一些无用的事情,消极等待春天,却不为春的来临做出努力。天穹更是徒有其表,以为大有深意,其实不堪一击。

    然而飞虫,渺小的飞虫。情愿为光明付出生命。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去迎接一个光明的春纵然那只不过是可笑的幻象。

    春。春是希望,是那些奋斗在寒冷秋夜战士们心中所渴望建立的未来。他们渴望万物的新生,渴望摧枯拉朽,渴望繁荣和自由。然而,秋毕竟是太长了,漫长到其中一些人放弃努力而甘心等待。却还有另一些人为了春而献身。他们是真的勇士。

    当鲁迅点上一支烟,祭奠死去的飞虫时。他有没有这样想到,总有真的勇士会不畏秋的寒冷,奋勇直前;总有不会消灭的梦想,以生命为代价。

    我在学生时代读过鲁迅的一些作品,但很少,只限于课本上的一些教材,今日读了《秋夜》一文使我对鲁迅的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鲁迅经历了现当代中国的风风雨雨,对鲁迅的阐释与误读来自政治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等许多方面。鲁迅话语空间极为广深。他打破了传统的谀文模式,以刻薄的语气来说话,并且话语中包含了不少隐喻和精神原型。鲁迅的人格力量使他的文本具有一种神圣色彩。他的伟大首先来自其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鲁迅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任何依附性。

    文中最

  • 6、 鲁迅秋夜读后感

    鲁迅秋夜读后感(一)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它为象征散文诗民族化的创造提供了全新的典范。

    文中有多种意象,开篇首先提到枣树,它象征着与袷屏拐慕搅俊n闹械谝欢巍霸谖业暮笤埃梢钥醇酵庥辛街晔鳎恢晔窃媸鳎褂幸恢暌彩窃媸鳌!币恢晔窃媸鳎褂幸恢暌彩窃媸鳎饪晌绞且桓龈挥写丛炝男鹗觥5谝桓稣庋档娜耍颐撬邓厦鳌5诙个这么写的人,我们会说他傻蛋。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模仿。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第三段又提到了枣树,与第一段相呼应。枣树,虽然落尽了叶子。但是,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一个刺字2020,实指刺天空,刺月亮,暗指直刺社会的黑暗,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接下来,第二段写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恶势力。天空,闪闪地鉫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第四段,枣树,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既然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同时,它又要制天空于死命,那么天空是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黑恶势力就毋庸置疑了。

    之后,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小野花,天空将繁霜洒在它身上,在冷的夜空中,瑟缩着做梦,它梦到春。它隐忍地一笑,虽然被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小红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是一个弱者的生存之道。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拜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黑暗势力作韧性斗争的意志。

    作者精于锤炼字2020句,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一个砍字2020,突出了当时我的心绪的繁杂,只有砍,才能让它平静下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个敬奠,突出了我对英雄们的尊敬。精致一般用于物品,此处却用来形容动物,富有新意。同时,作者善于使用修辞,将小青虫比喻成向日葵子。蜜蜂都唱起了春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语言精致,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意象空灵,采用最普通的意象,表达最深奥的道理。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秋夜》不愧是一篇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散文诗,相信大家读后,都会有一种收获。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发表于1924年12月。作者当时在北京,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

  • 7、 半夜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早起,无事,想起茅盾。我记不起读过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原来是中学读过的,这次重读,发现一是写的好,二是不喜欢。写的好的部分是状物,不喜欢的部分是抒情。我觉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并不需要加上人,而人类既然出现,便应和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一个说法,人类的出现,并没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常常是破坏和谐,而且不可逆转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远离了战争和饥饿贫穷后说的话。以散文论,朱自清更入我心。带有强烈政治主张的文章,此一时彼一时,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点,茅盾既以长篇小说见长,便去读《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干了两件事,读完共十九章三十万字的《子夜》,擦了四块玻璃一扇门,当然另有两壶好茶作为犒劳。既已读完,便说读后感。

    先说得。所得也大。民国一十九年,乱,各处战争不断。上海滩,金融投机盛行。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官僚资本,齐聚于此。当时的公债投机,凌驾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之上,与政治投机军事投机也常常纠缠不清。人性贪婪的恶之花,凭借资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杠杆,被无限放大,并反过来焚毁了自身。反观当下的经济,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投资,然后才是传统的工商业投资和农业投资,逻辑上与当年并无不同。经济换代了,时移世易,事件纷呈,但是从高处远处看,有赢家赢的,必有输家输的,道理不会变。

    作为时代记录,《子夜》有独特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另说。

    在我喜欢的小说家的笔下,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万物皆有因果。世态纷呈,人于其中,其中的种种发展,一切偶然的背后,千丝万缕,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那么自然。小说家别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迹,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安稳妥贴于情理之中……显然,我是在说别的。

    最后,我所欣赏的作品,底色之中总有悲悯之心,如弘一大师绝笔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创作《子夜》时,年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过分期待了。这个周末,思斯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活动,不回家。我记得她的背包里存有《围城》,她上周特意告诉我说阅读的感觉很不错,为她开心。

    【第2篇】

    时常在想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一个时代,却又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吴荪甫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能说“不”,因为他没有权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他却有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

  • 8、 子夜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早起,无事,想起茅盾。我记不起读过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原来是中学读过的,这次重读,发现一是写的好,二是不喜欢。写的好的部分是状物,不喜欢的部分是抒情。我觉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并不需要加上人,而人类既然出现,便应和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一个说法,人类的出现,并没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常常是破坏和谐,而且不可逆转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远离了战争和饥饿贫穷后说的话。以散文论,朱自清更入我心。带有强烈政治主张的文章,此一时彼一时,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点,茅盾既以长篇小说见长,便去读《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干了两件事,读完共十九章三十万字的《子夜》,擦了四块玻璃一扇门,当然另有两壶好茶作为犒劳。既已读完,便说读后感。

    先说得。所得也大。民国一十九年,乱,各处战争不断。上海滩,金融投机盛行。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官僚资本,齐聚于此。当时的公债投机,凌驾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之上,与政治投机军事投机也常常纠缠不清。人性贪婪的恶之花,凭借资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杠杆,被无限放大,并反过来焚毁了自身。反观当下的经济,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投资,然后才是传统的工商业投资和农业投资,逻辑上与当年并无不同。经济换代了,时移世易,事件纷呈,但是从高处远处看,有赢家赢的,必有输家输的,道理不会变。

    作为时代记录,《子夜》有独特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另说。

    在我喜欢的小说家的笔下,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万物皆有因果。世态纷呈,人于其中,其中的种种发展,一切偶然的背后,千丝万缕,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那么自然。小说家别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迹,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安稳妥贴于情理之中……显然,我是在说别的。

    最后,我所欣赏的作品,底色之中总有悲悯之心,如弘一大师绝笔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创作《子夜》时,年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过分期待了。这个周末,思斯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活动,不回家。我记得她的背包里存有《围城》,她上周特意告诉我说阅读的感觉很不错,为她开心。

    【第2篇】

    时常在想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一个时代,却又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吴荪甫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能说“不”,因为他没有权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他却有权利去选择一种人

  • 9、 子夜读后感600

    子夜读后感600范文一

    今天早上,仰望窗外,天气格外晴朗,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动,我想起床了,做什么事才好呢?坐在床头,我忽然注意到床头书架上摆满的书籍,何不读上一本呢?于是,我挑选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书看起来。

    仔细阅读,发现矛盾的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30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事,我便兴趣十足地阅读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吴家大少爷吴荪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从外国引进的机器制造厂的过程。但当工厂开工时,却遭到封建势力官员的不满和反对,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企图来策划一场险恶的阴谋,使吴荪甫的工厂付诸东流。果然,他们的计划成功了,逐渐使吴荪甫付不起员工的工资而跨台,输得一败涂地。

    我迷上了这部小说,被它的文学魅力所折服,同时也知道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最让我深思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注定灭亡。小说中的主人公引进了外国的机器,本来是想报效祖,使祖国的工业更加先进,可那些封建主义严重的官员却极力反对和阻止,导致了吴荪甫的悲惨下场,这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也体现了当时官僚主义权力的强大,误国误民,也让我们痛惜国民政府统治的失败!

    写道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时期的一个事件,由于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会利用发明出的火药,只会把国库的银子用在建造皇家园林和楼台殿阁上,正是可悲!以致于后来,导致了鸦片战争、割地求荣的行为,这也说明了封建主义注定是要灭亡的。

    如今的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不断繁荣昌盛!

    《子夜》读后感600范文二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

  • 10、 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作文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 2023-04-02

  • 2023-02-06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19

  • 2021-06-25

  • 2021-09-20

  • 2023-01-29

  • 2023-05-09

  • 2019-09-19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11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0-03-04

  • 2021-09-14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23-01-08

  • 2022-09-26

  • 2019-10-29

秋夜读后感600字
秋夜读后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秋夜读后感600字,秋夜读后感600字范文,2024秋夜读后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秋夜读后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