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 地图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3)篇。

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读书是一种形式,读后感才是学到的实质。关于读后感我们应该怎么样动笔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3)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1)篇

第001本 

01

历史课上,学生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为什么纳粹士兵认为自己从未施暴。

于是乎历史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与全体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老师变成他们的领导者。

学生们听从他的指令。

练习正确坐姿,站姿;

用最快的速度集体从室外回到室内;

回答老师的问题先说你好,然后再说答案。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有自己的标志。

老师把这次实验命名为“浪潮”。

事情持续发酵。

所有人在浪潮这个团体中都是平等的。

从前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在变得健谈;

嫉妒别人优秀的学生也不再妄自菲薄;

球队队长认为从前球队失败是因为没有凝聚力,而浪潮可以改变这一切。

人们对浪潮越发迷恋和依赖。

然后事情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

有的人甚至逃课去参加浪潮聚会。

浪潮团体的人开始大肆宣传,

他们甚至对不加入浪潮的学生施以暴力。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浪潮的好处呢?

为什么你要拒绝相信这么好的东西!”

......

殴打、排外、施暴、偏激......

中这些负面逐渐暴露出来,

那些在浪潮刚刚发展时出现的团结、守纪等优点,反而加重了这些负面行为的扩散。

02

我是个无神论者,也对自己比较自信,

不太相信自己会被什么奇怪的想法洗脑。

什么传销啦,社会上各种披着宗教外衣的言论啦,

我不相信自己会被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情节,

自问如果我进入这种环境会怎样?

我应该不会拒绝加入浪潮,

我会和他们一起起立、喊口号、做黑板报、拉条幅,

甚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面带微笑。

我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坏处,甚至是如果我的团体有人施暴,

我也会认为那是他们本性残忍,

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残暴的事情的。

想好了这些,再看看结尾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话,

有点愕然。

我还真是和书里的那些学生想到一起去了。

人们都相信自己是理智的,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无理取闹,会无情冷酷到伤害一个陌生人。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无情与冷酷的事情,也都是这些普通人做的。

03

哪些人是典型的普通人呢?

让回顾一下沉迷浪潮的这些人的特点。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梦想,无法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也许是因为他们资质平庸,也许是他们天性懒惰。

也许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努力,导致与优秀越来越远。

想改变,无从开始。

而浪潮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特别聪明,无需漂亮,

也不需要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善解人意的父母,

你只需要见面打招呼,做些简单的应答,穿该穿的衣服,说早已计划好的话。

就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平等。

不需要头脑不需要思考,集体或者领导会帮助他做决定。

一旦变成了傀儡,世界仿佛简单许多了。

无数人沉迷其中。

可喜的是还有人保持冷静。

坚决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

我们看得到浪潮的好处,浪潮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孤单。

没有人被排挤,没有人自卑。

因为看得到这些好处,所以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们。

可是想要享受浪潮中这些优点,代价太大了。

对浪潮越依赖,就对浪潮以外的世界越排斥。

甚至用暴力的方式与对抗外面的世界,

无法与外面的世界产生共情,拒绝想象那些人也会痛,也会哭。

所以他们在别人眼里冷酷、无情,用尽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去对付别人。

把外面世界的人都消灭了就好了,这不是杀戮,是向着美好的世界前进。

他们被洗脑了,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第三世界的人”。

04

理解纳粹了嘛,会原谅纳粹吗?

战争这个词汇与我们逐渐变远,

我们也得以摆脱仇恨的情绪,去更加理智的审视战争。

《浪潮》使我们警醒,纳粹离我们很近,

短短的几十个小时,每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被教育成纳粹。

困难年代,让一个好人也变成魔鬼。

人的阴暗面,容易沉迷领导者的身份,

难以摆脱关于人性的诱惑。

血淋淋的历史啊,是无法简单的用什么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就抹平的。

我人微言轻,

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苦痛,

怨恨或者原谅说起来都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借用电影《二十二》里面,一个慰安妇奶奶的一句话吧。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铭记历史,直视历史,

重点不是怨恨或者谅解,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

别让自己变成受虐者,

更别让自己成为施暴者。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出版于2008年的书籍《浪潮》的腰封上赫然印着“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印着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撰写,印着美国、德国、以色列公民教育必读本……很多书或者电影,一旦告诉你,根据真实事件撰写或者改编,是不是就会让你多一份好奇多一些关注呢?rr

《浪潮》是根据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里除了换了人物名字,故事的走向基本和事实差不太多。rr1967年4月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位学生向老师罗恩•琼斯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对此,琼斯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同学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状态。有的人情绪激动,有的人却神情漠然,但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法西斯这样的魔兽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果真是这样吗?琼斯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看看会不会通过实践引发更多的思考。

rr所以,短短五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rr你可以看书,可以看同名电影,也可以听听我的讲书---当小说遇上电影之《浪潮》。

rr小说版的译后记有这么一段话:

rr人,应该具备成为人的力量。r哪些是让人成为人的力量?结合这本小说,我们至少可以说,人不能盲从,要能独立思考,能进行批判性思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驯养并不能保证人类会远离专制,远离残暴,不变成魔兽。而阻止退变让我们永远坚守在人的航道上的力量,就是独立思考,批判思维。r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r有一部西方的教育思想读本,叫作《教育,使人成为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论教育》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人必须接受教化,就像陶土要经陶工之手才能成器,没有礼仪法度,自然的人必定悖乱而不治。r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原著小说过于浅显,改编的电影更为凝练。小说章法简单、叙述平直、人设功能性明显,情节设置论文风,还以爱情作为高潮戏的痛点与卖点,也是符合国情的审美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论”深得人心,特别是推崇个性的时代,对降低盲目遵从和鼓励新的探索,大有裨益。

然而,“实践论”也会忽视历史(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多次以另辟蹊径的初衷重蹈覆辙,所谓“南辕北辙”、莫比乌斯环。

另外,与重陷泥淖的显性危害不同,更多更惨的集体梦魇往往笼罩着美好、堂皇、迷人的光环,难以察觉、瞒天过海。

历史的箴言与新生的探索,如何相互滋养、修正、完善,相得益彰,是个人和集体都需要自觉面对的课题。对于历史,有人只看到了债务,有人只看到遗产。于是,以为出口就是“个性”,南辕北辙,又掉入“惯性”。

正如小说提到的,“浪潮的能量”不容置疑,且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潜藏着危险。有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全盘否定或全部接受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部“论文小说”(这个试验)本身就是矛盾体,可以根据拟定的主题,写成(论证)不同的结局版本。那么,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就悲哀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警语,反而同时成了解构自身的催化剂。你以为你在玩游戏,岂知游戏也在玩你。辩证对待。

即使是非虚构作品(况且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小说也还有更多东西可挖掘、写得更深刻。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寓言和预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_800字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800字

2019/1/26。第二本。

张北海在回答编辑问有关对三十年代老北平的定义的时候,做出上面的回答,而我对书中那个年代北京的疑惑,也都在这段话中得到答复。之前看书时内心嘀咕,哇那个时代都这么有钱?现在仔细想想,每个时代不都是有各种层次的人嘛,作者的回答也算是解惑了,可见我还是太穷。

这本书借一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平江湖人士李天然的特殊身份及私人恩怨为线,使他的家仇与民族的国恨交织在一起,而读者跟着他的眼光感受那个时代老北平的一个中上层阶级的衣食住行,也同样感受战争来临江湖人士的隐去以及老北平的消逝。

相对于书,电影《邪不压正》倒没有很明确的描绘出书中的江湖快意恩仇,例如电影中最后李天然和朱潜龙的大战,大段大段武打片段配着古典音乐的背景,现在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不如小说中来的爽快淋漓,四枪结束,谁要和你逼逼叨叨磨刀动枪老半天。前期找人的不容易,才凸显出最后四枪完事后的解渴解饥解痒。不过彭于晏般的李天然完全复合我对小说中李天然的想象,而姜文电影结局的一贯套路也从来不是简单的happyending完事,让你看完带点遗憾,所以电影中巧红自己走了,也没和李天然在一起,带上点所谓的电影的艺术感,而真到现实中,还是小说中写的靠谱。

总体而言,个人觉得情节故事小说更完美合理,电影的话,里面的配乐不错画面不错,艺术性观赏性更强吧。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_800字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800字

刚把这本书读完,电视剧还没看完,电视剧太墨迹,没有书精彩我觉得。
先说说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吧,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位后,中国反腐倡廉之声不断增强,也确实落到实处,可书中最后侯亮平的一段话没错,他身居最高检,抓了这么多年的贪官,可贪官永远抓不完,就像当初的和珅、纪晓岚,在国家不断进步的长河中,政治平衡会一直存在,如果个个领导人都成了包青天,那么国家还能高速发展么,我认为是不可能,某种平衡关系一直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法真正以好坏评说,整本书的个个细节都发人深省啊~
再说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祁同伟的自杀,一个公安厅厅长,细数他的一生,得到了什么,一个穷怕了的穷学生,最容易被利益驱使,如今社会上的诱惑太大,真把我们放在同样的位置上,也难独善其身。没有牢靠的政治资源也就是没有强大的靠山,走错一步,都能分分钟被大佬碾死。太想证明自己,反而被自己套死了。那么像陈海、陆亦可这样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孩子,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被同化的几率就会小的多,书里多次提到政治资源,沙瑞金说不能靠政治资源上位,不搞小团体小组织,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本身就是个人情大国,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自己的资源,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连评班干部老师不也是会从眼里的红人里任职么。
有很多这里面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我现在没办法给自己答案,我想这就是此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吧,引人深思,高小琴姐妹的遭遇引人同情,对她们来讲或许是救赎也是祸害;侯亮平、小艾关键时刻同舟共济印证了中国的老话“家和万事兴”啊,此话一点毛病没有;李达康固然是政治天才,可他一旦退休也只是孤苦老人一个了;
这是我看过的书里面算是人名记得最全的一本书,感触颇深,好了,我要接着追剧去了。

《悲伤逆流成河(《流淌的美好时光》原著)》读后感_800字


《悲伤逆流成河(《流淌的美好时光》原著)》读后感800字

先说啥感受。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十八岁以前的许多事情。

三个家庭的事件总能让我找到曾经的影子。我的妈妈在我高中未毕业之前对待日常生活上的一些态度就像齐铭的妈妈一样,家务全包、完全不让插手、处处以学习为重;也和顾森湘的妈妈一样,每天晚上会热一杯牛奶或者蜂蜜水让我保持体力学习,甚至清晨三四点起来熬营养粥只为我等我五点多起床时有个营养的早餐;我爸爸的妈妈会和顾森湘的妈妈一样对孩子偏爱,她是重男轻女,我曾因为懵懂此事心灵受到不小伤害,因为当年的我无法理解为何她会偏爱弟弟却对我不屑一顾,纵然我努力学习却换不来一点成效。我的妈妈也会家里邻里短的,和其它妈妈讨论孩子的成绩学习,互相夸奖再各自贬低。

我也曾有过那种年少现在看起来十分可笑的心态。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觉得丢了面子、天都要塌了,比如没有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而其它同学答出、最好的闺蜜抄了别人的作业却没有抄你的等等;因为莫名其妙的吃醋被排挤自身却不知原因。

再说说人物形象。齐铭真的是很懦弱的人了,在母亲以及邻居面前,不敢对易遥好,怕承担流言蜚语。(其实内心也是看不起易遥的吧)当易遥死在他面前,他选择了逃避,而顾森西虽然也万分痛苦但是仍然活了下去。齐铭和顾森西都犯过一个错误,因为易遥(钟佩)的反击恰巧被看到从而产生“啊,原来这个人这么恶毒”的心态,都不曾给予她们解释的机会,最后秦佩佩那愈加灿烂的微笑像是讽刺一样,讽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那时她心里想的大概是“原来你们干净的外表下也不过如此啊,呵”。

最后说说写作手法。小四的写作十分特殊,多处使用比方、拟人等手法渲染气氛、心情,对内心的剖析也较为深刻,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催情的很,好几次都忍不住想哭,也几度因为第一次看这种文章坚持不下去想要弃文。虽然最后坚持看完了,但是短期怕是不会接触类似的文章了,就像是把那些黑暗都翻找出来,清醒的同时觉得十分无力。

角儿读后感800字(3)篇


严歌苓的书读来总带着一些无法言说的压抑和难受,带着那个年代也有的灰色。

她不似张爱玲那般刚烈和直白,有一些女孩子从小到大的狡黠和恶劣,但大部分时间又打着孩子的旗帜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外公的很多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那不过是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又没有文化的老年人能够做出来的最多对的反抗。他对穗子对的爱没有夹杂任何的不纯粹,他一心一意的爱着这个并不是自己血缘的孩子。但他忘记了,孩子其实是最坏的人,他们过早的因为大人的关系,就明白了趋利避害,明白了干什么才能为自己讨来最大的便宜。

所以穗子在离开之后,就预谋了所有的别离,再也没有回来,剩下所有关于外公对的事情便都成了别人的事情,及时是在外公最难得时候,她没有回来,也没有出手帮助。外公在一次次的对抗没有得到结果,一次次的挣扎没有等来自己到底孙女穗子之后,他便带着所有的回忆,遗憾,真相和不舍离开了世界。

我是为外公不平对的,但或许换了是我,我也会同穗子一般,在那个年代里选择遗忘和忽略。

女人的一生,都在“演”,你就是角儿。生活大舞台,天天悲喜交加,有时还有刺激的跌宕起伏,最被嫌弃而也最占据长期C位的平静反而到末了更显的珍贵。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个特殊的十年。饥荒伴着可笑的革命,到头来是鸡飞狗跳人心惶惶,肚子不饱思想腐朽,偷鸡摸狗人言可畏……活着,你就赚了!n不管是小顾,还是腊姐,她们的傻气是真还是假,反正她们都是女人。穗子,恐怕要算是相对幸福的了,尽管也有缺失。最心疼,无奈于巧巧,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怎样的仇恨和力气才敢用刀去屠杀那两个禽兽般的男人?阿陆阿三阿玫,是女人么?素有女儿声未有女儿身,但也一样未曾脱离男人的算计与魔障,女人,这个角儿难演。一书的女人,一书的我故事。女人,生来就是在演,是贤是糟,是美是丑,是善是恶,反正大多数都落入了虎口,至于结果,谁知道呢?有人碰的到惜花宝贝的,有人碰到践踏如泥的,哪管,到头来都是命。争的,死了;从的,傻了;静悄悄的,还遭人嫉妒给挖坑了,咋办?唉,女人命,角儿啊。一书的n

作为严歌苓的忠实读者,她的小说基本已集全在书架上,从《小姨多鹤》一路走来,十年中每年一本严歌苓的小说从来没有错过,一如既往地喜欢她的文笔的冷冽。严歌苓不但会讲故事,更是创造戏剧冲突的高手,在她的书里,你能感觉到,她能用文字把人、事、物在知觉、听觉、视觉中自然转换得天衣无缝,在她的笔下中国文字变得多姿多彩,奇幻无穷。每一篇阅读都是愉快的享受,尽管她的笔有时像寒光闪闪的剑,让人痛彻心扉。

这本短篇集中《老囚》《魔旦》在其他的书中已经收入过,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篇是《谁家有女初长成》,讲一个在时代变迁中,愚昧、无知、贫穷、邪恶走向文明、进步而需付出浴火重生代价的涅槃故事。

底牌读后感800字(3)篇


书里一开始就说了四个人里有三个是“完美的凶手”,很快我就排除了少校,并感觉医生是凶手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的赌徒心理 细致观察,从洛里默太太认罪我就懵逼了,原来是虚晃一枪,之后安妮上门,结果一个第二天死了,另一个在第二天要杀同伴,所以她到底来干什么?说了什么?我已经开始有点混乱了。从安妮的杀人风格来看洛里默的死肯定不是她干的,所以信也不可能是她写的,自杀的可能性确实很大。杀同伴仅仅是为了上校?还是在对话试探的时候看出同伴已经泄露了秘密?随着这两个人的死,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永远没人知道了。然后焦点就又回到了医生身上,医生是个赌徒,他的作案手法都带有一定风险,所以波洛最后诈了他一把,用赌徒的手法对付赌徒。最后,三个“完美凶手”,一个得了绝症,一个杀人失手溺亡,一个真相败露被捕,两死一伏法,带出了本书核心思想,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可能这案子太棘手,波洛也不像之前一样有时间做媒,全靠上校自己努力…按顺序看这应该是阿加莎第一次写了一个相对聪明的警察,并且整本书没有嘲讽过波洛或者被波洛嘲讽过,也没有过愚蠢的想法或犯过愚蠢的错误,难得啊…

在本作之前,阿婆应该说把常见的常规的案件都写过了,本书无疑是一次非常规的试验:「活腻了」的外国土豪邀请四位嫌疑人——他们都疑似身上背负人命——以及侦探波洛,到自家中晚餐游戏。晚宴上主人专门旁敲侧击、各个突破地暗示四位贵客隐藏的过去;而后四人玩桥牌,主人自己服安眠药睡去,等某人来杀死自己,用生命留下一个谜给了侦探先生。

这大胆的剧情架构,这疯狂的「谋杀游戏」,也确实是阿婆的风格。波洛没让我们失望,心证探案助他找到凶手。可惜,物证逻辑一直是波洛的弱项(尽管波洛先生会澄清他是不屑去寻找物证),本书最后居然是用虚晃一枪的假证据迫使凶手自乱阵脚而露馅,不得不说实在称不上高明。

我算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我三番四次地去排除凶手的可能性,结果真正的凶手,居然是我第二个排除掉的人:罗伯茨医生,我实在很难相信。看来,查案这东西,光靠直觉是绝对不行的,侦探波洛用特殊的方法,对四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详细的人格剖析,从而排除掉最不可能杀死夏塔纳的人,而罗伯茨也被排除了,而通过追查以前的事,矛头先后指向了罗伯茨、德斯帕、洛里默和安妮,但都没有证据直接说明谁之前杀过人,唯独德斯帕亲口承认了而已,其他三人都隐瞒着,没说出来。

最后,波洛还依靠他的朋友,指证医生亲手杀死洛里默太太,而波洛也顺势翻出医生以前的事情,给医生定罪,医生终究逃不过,无奈承认,也算是精彩至极!

看来以后得多点拜读阿婆的书了,之前看过的《无人生还》也是这样,一步步排除凶手,结果凶手居然真的是无名氏!连存不存在都是个谜的人,将十个有罪的人一一杀死,其后的意义,又何尝不是邪不压正的道理?

相信《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