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000字(3)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000字(3)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浮欢几时,入梦几多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随笔,一记闺房之乐,二记闲情之趣,三记坎坷之愁,四记浪游之快。“浮生”二字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物语,何欢可记?浮欢尽处,何人可念?陈寅恪有言:“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在浩如烟海的家国天下大块文章中,“闺房记乐”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写夫妻间淳朴闲适自甘的生活。读之再三,为此一叹。

青梅竹马少年时

我十三岁时,随母亲回家探亲,见了她所作的诗,虽然感叹她才思隽秀,私下里却怕她福泽不深。然而心意投注,不能释怀,便告诉母亲道:“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

你侬我侬蜜月期

我虽然追恋卧榻,却也觉得她这么端正,真体现了她好品德,于是也随她一并早起。从此我们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爱恋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

执手泪眼相见刻

等我到了家中,去母亲处问过安,回自己房间,芸站起相迎,我俩执手相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两人的魂魄,恍恍然化为烟雾,耳中豁然响了一声,都感觉不到自己了。

琴瑟和鸣日常间

因为暑热,芸便停了女红,终日只伴着我研习书卷、谈论古史、品月评花。芸不擅长喝酒,强劝她,也不过能饮三杯,我就教她“射覆”这种行酒令的法子,于是夫妻饮酒作乐。我自以为人世间的欢乐,无过于此了。

夫唱妇随相携时

我说:“连日来秋老虎炎热灼人,正思谋着得一个清凉地方,来躲这暑热的漫长白天。你如果愿意去,我先看定了她家哪里能住,便背着被子铺盖去,盘桓一个月,怎样?”芸道:“就怕堂上公婆不许。”我说:“我来请示好了。”

我被众位朋友邀请去插花布置,因此得了机缘,躬逢盛会。回家跟芸大事渲染,称赞了一番。芸道:“可惜妾身不是男子,去不了啊。”我说:“戴我的冠,穿我的衣裳,也是化女为男的法子呀。”芸欣然开怀。

你说我懂低眉处

芸的癖好既与我相同,而且能察言观色、推敲眉目,所以我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心领神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浮生若梦,梦里梦外,情真意切,彼此成就,这样的浮欢,能入几人梦?能入梦的,是那心底不可说却又不曾忘的“真”。

“坎坷之愁”这一记,作者细数家庭逢遭变故,芸娘失欢于公婆,与子女离乱一方。于青面獠牙的坎坷中,夫妻依然相随相惜,不怨天,不尤人,彼此疼惜顾念,生死相许。来过,爱过,此已在。

你在,我在,天在,地在,还要什么呢?

读《浮生六记》,很感动于沈三白与芸娘那至真至诚 灵魂伴侣般的爱情,两人伉俪情深、琴瑟和鸣、志趣相投、精神契合,人世间最让人羡慕的爱情莫过于此。“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的坚定的真挚爱情,平常点滴而有趣的生活细节,“布衣饭菜,可乐终生”的超然于物质之上的生活美学,读来感人肺腑,让人羡慕不已。就连那位落魄文人杨引传在60年后,光绪年间,在苏州的冷书摊上发现此书时都惊叹:原来人世间,还曾有过这样的夫妻。可能真的“恩爱夫妻不到头”,可能连上天都妒忌两人神仙眷侣般的爱情,后来三白与芸娘的生活遭遇变故,飘零他乡,日子过得坎坷窘迫,每天为衣食奔走,芸娘又积郁成疾,疾病连绵,一病不起,最后还是先一步走了。从此,再“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二十三的相伴,三白与芸娘,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两人始终相依相守,不离不弃,人生能得如此知己良友,我认为人间值得。

四读《浮生六记》惟这一次气的读不下去。

19岁,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这本书,读完已是黄昏,那时候觉得芸既知书达理又灵动可爱。

21岁,再读这本书,发现芸和三白的婚姻生活无比幸福。

23岁,有一次爬山带了这本书去,在山上看完才下来,看到芸和三白受封建家庭束缚不懂人情世故的颓败,但是依然乐观度日。

27岁,看到了芸夹在封建教条与放荡丈夫之间的无奈,不能理解沈三白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之际,出去赚钱,还喝酒召妓,挥霍百余金的洒脱。归家后,芸为他物色小妾,芸重病,他竟落魄到要出去借二十五金给芸看病。妻子病故,女儿给别人做童养媳,儿子去做学徒!未尽赡养父母之孝,未尽抚育幼子之责,未解妻子之困。

浪子一枚,渣男是也。

可悲!可叹!可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11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100字

这本书是值得反复捧起看,以至于我想买一本实体书。遗失的两卷可叹可叹,但看题目估计也只是三白的个人游记以及养生心得,和芸应该关系不大。痴迷此书的人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芸这个女子,该怎么形容她呢?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清瘦的,长相是让人舒服的,她是聪慧温柔有力量的一个女子。
我阅历少见识浅,不敢多说什么。以现代人的眼光当然很难去认同芸为夫谋妾,后无果反生大病而去世。可在我眼里不论这些,我只看到一个情痴女子,可也算得上一个情种了!我很喜欢看红楼,里面的痴男怨女还少吗?可大家还是很喜欢啊,比如像黛玉她也算得上情痴了,可她对于袭人和宝玉的关系一点也不介意,甚至认为很正常。那我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她和宝玉结婚了,宝玉这么一个情痴,真的会和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吗?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否更看重精神上的琴瑟和谐呢?
芸也算上是新愁旧病一起复发而归去的。她跟着沈复除了头一年在家中还算得上好日子,其余皆奔波劳碌为钱而愁,可恨,我们的沈公子只知道饮酒作诗,寄情山水。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问题是,你不是孤身一人,你有妻儿,有一个家庭,你要学会担当!(我按照现代的口吻给大家阐述一下)我后来仔细一想,凡是能在文学史上做一个屁股的,性格皆豪迈不羁,生平困顿,因而游略五湖四海,增长见识丰富自己,才能给我们留下不菲的文学作品。
沈复原生家庭条件不错,他不懂商,也可以理解,对于官名利禄又不屑追逐,这一点其实是对上现代人很多人的胃口的,那这是否和我们的宝玉很像呢?沈还饮酒作诗和一些朋友,那我们的富贵闲人呢?还成天混在女儿堆里,离开这些女儿他就浑身难受。所以我说宝黛成婚,贾家败落,这二人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我不防想到,诗和远方固然很美,理想的国度总是没有黑灰色,可根本不是冷冰冰的现实世界,以前是,现在更是。
看完闺房之乐那里时,我想,要是没有那么多后来就好了!沈家一直都不缺钱,他们可以一直在我取轩谈天谈地谈诗谈人生。后来笑自己,太傻了。没有这样机械式的人生,即使这样也说不定是另一番结局,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见。像芸和沈复真正聚在一起快乐的不愁吃穿的时光也只是那么几年,他们没有让外界的繁杂影响自己,我觉得那几年对芸来说就够了,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以至于后面贫困穷苦她也愿意陪着沈复。得此一人夫复何求。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加坚信这句话,也信人生的旅途每一个站点都有该遇见的人,相遇好了,也要出发去新的地方。有遗憾有欢笑,回头看看,收拾行囊,还是出发吧!总结一句: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祝愿每个人在新的战点都有美妙的故事。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26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2600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其人,出身于“衣冠之家”,但后来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一生无成,寂寂无闻。唯有一部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名垂青史。文中直率地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至诚至爱,充满情趣的夫妻爱情生活。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六记,也如在梦中,平淡的婚后读更是艳羡不已。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他们的婚姻是爱情的天堂。
一见钟情,金屋藏娇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十三岁的时候,跟母亲去舅舅家,见到表姐陈芸写的诗稿,便羡慕其才思隽秀,心里竟放不下,一见其才便钟情,见人更是,竟告诉他的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非她不娶,于是就娶了,什么变故都省略了,这是何等的幸运,凭这一点也让人百年难遇。但大团圆却不是结局,而是一场浪漫爱情的序曲。
洞房花烛,眉目传情
终于迎来了新娘,花烛之夜 ,沈复进洞房第一次握住她的手,还是偷偷在桌案之下。前日沈复出痘,陈芸吃斋念佛以求保佑。如今沈复笑着说“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陈芸心领神会,“笑之以目,点之以首”。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用语言,眉目传情最是迷人,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浪漫爱情,雅趣婚姻
陈芸小时候聪明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来在刺绣之余 常常读书吟诵,所以能与沈复成为文友,常常谈诗。一次沈复问她李白杜甫更喜欢哪一个,陈芸说当然李白了,脱俗超凡令人可爱,又说我启蒙认字是从白居易的《琵琶行》。沈复笑着说:“你崇拜李太白,自白居易开蒙,而恰巧你的夫婿叫“三白”,你与‘白’字何其有缘耶?”陈芸听后笑着说:“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连玩笑也如此多高雅有趣。诗词曲赋,谈诗论道,高雅之事于内帷之中,文人之语在夫妻之间。“赌书消得泼茶香”,沈复与陈芸、纳兰容若与卢氏、李清照与赵明诚,这三对夫妻当演绎了中国文学史的浪漫爱情婚姻的经典。
青春结伴,红颜知己
沈复的家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有水有亭,正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二人形影不离,在一起读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诗。还玩射覆的游戏。《红楼梦》里大观园里最幸福一群少女陪宝玉不过如此。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陈芸是沈复的妻子,也是他的红颜知己。青春作伴,两者合二为一。
沈复曾随口而道:“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还是芸说得好“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管不了来世,好好在今生相爱;还是沈复说得痴“卿当作男,我为女子”,来世好好报答,再做夫妻。山盟海誓不在婚前盟约而在婚后闲话不备时,那是因为,爱一直在心里。
生死相隔,肝肠寸断
然而恩爱夫妻不到终是最让人心痛,也最常见的悲剧。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这期间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而陈芸是助纣为虐。“这悲剧之原因,不过因为芸知书识字,因为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因她是识字的媳妇,所以她得替她的婆婆写信给在外想要娶妾的公公,而且她见了一位歌伎简直发痴,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侧室,后来为强者所夺,因而生起大病。”而陈芸终因此而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
弥留之际,她说:“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想必说到这里,他们彼此皆肝肠寸断,涕泪涟涟。这回,他们别离了,生死别离。彼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
晚生凄凉,梦醒何处?
陈芸故去后,沈复得知民间有一说法,可以请魂灵归家,他照做了,备好了一切,却又害怕毛骨悚然。她被葬在扬州,他便在那里卖画度日,好在可以常去看她。她走了,他的日子依旧过的紧巴,只是,他难改本性,再次倾囊借资给一交情不深之人,与前一次同样的下场,那人在这之后便音信全无。
后来,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他回家守灵多日,无人理睬,家庭矛盾依旧。事已至此,继续混杂在家中也实在没有多大意思,于是,他出走深山,一走了之。只是,慈悲的僧人将他安置在寺院内,他也就终获得一个安身之处了。
许是友人见他终日落落寡欢不忍心,还是其他原因,送了一女子给他做妾,他竟然也同意了,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
想当初,她在生命垂危之际,对他说,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他说,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是,可是,他的父亲去世了,和她所生的一子也夭折了,家庭矛盾依旧在,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也许就是为了他自己吧,如此说来,续娶一个又何妨呢?她在世,他有个三妻四妾也实属正常,可他没有,如此说来,他已经很崇高了,他们阴阳两隔了,他续娶一个不是很正常的行为吗?当初对她的诺言就让它随风逝去吧,诺言,誓言,有时候也会遗臭万年。只是,这样的故事经后人流传开来,已难回到当年了。
但至少,在他生命的前期,在那段最幸福的时光中,他和他的妻子在地上用婚姻建筑了爱情的天堂,有如此真爱,算没枉度一生,但上天也嫉妒他们的爱吗?世间完美事不多,前面提到的纳兰容若深爱的妻子,还有李清照的赵明诚都是离爱人先去,留下了未完的爱和不完的恨,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用血写就的千古诗文,读一读,就胜却人间无数……
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曾写了他与妻子陈芸在苏州沧浪亭畔“神仙眷侣”般的时光。那段夫唱妇随、志趣相得的爱情,到现在依然动人,何况在婚姻不得自主的时代。是否沈复,她的丈夫,把她描写过实?其实不然。他不曾存意粉饰芸或他自己的缺点。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们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他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8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800字

当初读这本书是因为封面宣传 为汪涵推荐,于是就开始了阅读。汪涵是我很崇拜的一个人,小时候一直每周五都要准时收看《天天向上》成为我最大的乐趣。汪涵是一个不用网络的名人,记得他有一把扇子:正面写着“乐观”,反面写着“观乐”。(他的爱人是杨乐乐)这种智慧让我们好生羡慕。
书归正传,沈复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在国外出版。
原来我已经忘记他是《童趣》的作者,再次读到的时候才忽然记起。“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癞蛤蟆也是国民书写正确率最高的汉字。
全书共六卷,但不幸后两卷不幸遗失,更加遗憾的是卷四 《浪游记快》作者风流韵事没有展开论述,说不定会堪比《金瓶梅》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相比于同时代文人,是个有些趣味、能动手、精力也旺的家伙。
颇有才气,但抵不上他的心气高。所以他的文章,内容与题材胜过文笔。总觉得自己很了得,但确实做啥都不太能成。
他常念叨自己是林和靖之类,但骨子里其实很好热闹,是红尘中人,有苏州小市民活泼的内心。
而他的光彩,主要是因为芸的存在。我也希望能和芸这样的贤惠女子结合,很强烈。
2017年10月2日于老家晴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_600字


《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600字

二百年前,中国出了一对神仙眷侣。

       他们相识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年纪,于几句诗稿和素雅行装的初见中两心相悦,几句耳语定了终身,从此便成了一生知己。

       芸当如林语堂所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既喜诗词歌赋,又擅刺绣女红,十指操劳养活一家,使弟弟得以识文认字,学业不致有缺。而生活拮据没让她失了对美的追求。经她巧手,普通盆景也可成众人拍案的新奇物什,平常蔬果也可成色香俱全的珍味佳肴。夫妻二人的布衣生活过得诗情画意, 芸也大胆豪气,女扮男装与丈夫同去看展。如此蕙质兰心,换作我是男生,觅此贤妻也要感叹是人生幸事,做梦也要笑醒了~

       然而以现代价值观去看沈复,怕是要大失所望。不知是否因他晚年回想浮生点滴心生愧疚,因而笔下的自己无比真实地暴露在世人眼前。当才华和能力撑不起生活基础时,纵情山水便成了一种软弱和逃避。当了衣服只为沽酒,生活拮据还不忘纳妾,也是真真佩服你坦白的勇气了=_=。

       骂归骂,也得感谢三白兄忠实地记录了生活点滴,才让我们可以与芸这样近乎完美的女子相遇。细究起来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然也不会琴瑟和鸣,将平淡生活过出了雅致。只是诗意人生的结局如此悲惨,不免让人惋惜嗟叹。这个锅,沈复应该去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个平凡文人的一生也有六卷故事可以叙述。情绪随情节大起大落之余,也感叹生活不该、也不能只有活着呀~

《浮生六记》读后感_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对于沈复来说,在卷一“闺房记乐”便是说明了“为欢”之事是与妻子陈芸过着平淡而又充满趣味的生活。沈复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同时又志趣相投,清贫而不乏枯燥,情投意合,爱意绵绵。

在我们看来,沈复夫妇恩爱温馨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也要记得那时候还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所以这种生活也是极其艰难的。古代文学多写或宫廷艳史,或封建礼教下的爱情悲剧,但夫妻之间的生活却是甚少涉及。所以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夫妻之间的美好生活,但也指出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想过清贫而又纯粹从事艺术的生活是不切实际,最终也因陈芸的去世而理想破灭。可以说,《浮生六记》文字练达直率,内容写实,感情丰富细腻,追忆的情感贯穿全本。

全书的主旨人物除了作者沈复,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陈芸,何为林语堂大师唤作“可爱的女人”?我想可能是她有在当时封建礼教看来叛逆的性格。陈芸善女红,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拥有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特点;但同时,她也有和沈复相似的叛逆性格——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她自小聪慧伶俐,小时便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优美诗句。她从小培养出来的文化修养使她和其他妇人不同,不喜钱财珠宝,却痴于书画字帖,经常和沈复赏花评月,论诗品文,志趣相投,相谈甚欢,可以说是夫妻生活充满了情趣。

她向往水仙庙的活动,于是沈复便教她女扮男装,一起去游玩。陈芸不为封建礼教所拘束,穿戴完毕后,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不得不说,陈芸的确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陈芸从不鼓励沈复参加科举踏入仕途,反而和沈复过起了布衣素食、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陈芸率性由真、崇尚自然。

由此而观之,陈芸是本书的灵魂人物。除了前两卷以外,其他的文章便是写的再好,没了陈芸,也始终缺少了些欢乐;反而会因为陈芸的逝去,多了追忆的悲伤。

《浮生六记》读后感 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浮生六记》还是课本中的童年趣事,作者眼神亮,视物纤毫毕现。然而彼时我并不觉得文章有那么好,直到看完四卷才懂——《浮生六记》的光彩,主要是因为芸的存在。全书中最为清淡闲雅的情致,几乎集中在沈复与妻子的交汇。他们是一首诗,与岁月谱着同一首歌,唱着苏州城里寻常人家的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真是烟火神仙矣。
鲁迅曾言:“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诚非过誉。芸娘父亲早丧,她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却颇能陪同丈夫谈诗论书、品月呷酒,乃至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且略多读几遍更可知,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后的缄默沉静。
在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长处、公公无理婆婆刁钻的家中为媳,她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日子来。古往今来,通文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矛盾的,这也是三言二拍和聊斋中常涉及到的普世矛盾。但这些品格在芸娘身上浑金璞玉的凑成了一体。
甚至在沈复略带得意的广东狎妓、广兴诗会后,我仍能感到芸娘温柔的笑容。布衣蔬食的柴米夫妻,多是迫于无奈;而沈氏夫妻过的日子虽清寒不易,且最终难以为继,然而此前的优游岁月与潇洒时光里,终于还能过出“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的清暖的味道来。这其中的里里外外,无一处不是芸的光彩。
自然,《浮生六记》另一情致动人、独一无二之处,也确实体现在作者身上:从来才子喜欢描述名妓狎玩故事,李渔之类且不说,苏轼等也难以免俗。沈复虽也写了类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写自己的夫人,却实在罕见罕闻,以至于我看到芸娘病逝,房中唯孤灯一盏,男子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又曷其有极?待读到作者言:“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便也不由鼻酸。
那时沈复引用了李商隐写唐明皇,“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贫贱夫妻百事哀,眼下都还过不去,还看什么下辈子。但最后却说“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想来以世事茫茫,光阴有限,自芸娘溘然长逝,便也不必奔忙了。
此情之动人至深,以封建男权社会来说,沈复写:“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非但许了来生,且甘愿化男为女,相与访名山。
这此间情深,正在于林语堂的意思:“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亦是俞平伯所言,沈复习幕经商,文学非其专业。但文字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闺房燕昵之情,触仵庭闱之由,生活艰虞之状,与夫旅逸朋游之乐,即各见于书,而个性自由与封建礼法之冲突,往往如实反映,跃然纸上,有似弦外微言,实题中之正义也。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而良辰美景,不动声色,不放轻过。这实在是我所见最闲静的诗句,能与岁月同歌,唱一曲归来未晚,吟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记述了作者与其妻子芸娘之间的日常生活。对于芸娘,早有听闻。毕竟她可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之为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而考虑到作者生活时期为清朝,我本以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离不出时代的限制,会相当拘谨,最可爱的人则或许是过称了。而在看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初的看法实在是实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会遭到时代的束缚,沈复和芸娘便是经典的一对代表。他们的不羁、率真的性格,实在是令人钦佩。他们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为对方着想,以至于他们的恩爱生活,有种跨越时代的自由,充斥着浓浓的爱意,着实令人羡慕。即使是现代人,怕是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所以看下来后可以说是被喂了满满的狗粮了。

对于沈复,实在是难得的专情好男子,他不图名利,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只要身边有芸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对于芸娘,则可以说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温柔体贴,襟怀才识。难得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当时时代的种种俗约而遭到束缚,她与沈复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一心为丈夫考虑。这样看来,称她为最可爱的女子,丝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对神奇的伴侣,试问有谁不会羡慕呢?而都说天道无情,果真如此。在书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记愁》为题。或许老天都妒忌起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忧无虑的生活时光很短,沈复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与芸娘分离。而芸娘则默默地承担,直到后来大病一场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风格实际上是轻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样,《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想表达的正是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快乐的时光着实短暂,这本书记载的则正是短暂的快乐时光,毕竟人生的坎坷已经把他们折磨的不成样子了,而追忆当年快乐的时光,在梦中追寻自己所深爱的人,则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浮生六记》,可以说沈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纪念芸娘,纪念他们相伴的日子,所记载下来的真实传记,也可以说是写给芸娘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情书。这便是深爱之人,梦中追寻。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才不是光光看着作者幸福的回忆录沉沦其中便可,从这《浮生六记》中,我们是可以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的:或是珍惜当下,又或是追寻知己。这便是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浮生六记》(精选)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散文。沈复以其幽默风趣、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文字,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书中《闺房记乐》生动平实的描述了作者的夫妻生活。虽然,生活充满坎坷,充满委屈,但夫妇二人相互理解、相敬如宾、苦中作乐,让夫妻生活充满了乐趣。“岂敢”、“得罪”等成了夫妻间常用的口头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夫妻生活有趣而真实的一面。生活总有很多不如意,可面对困难,夫妻间的态度很重要,是相互指责、互相抱怨,还是相互鼓励、共渡难关!作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困难面前,沈复与妻子既相互理解、互相包容,又不失风趣幽默。沈复与妻子芸苦中有乐、真实有趣的夫妻生活,令人向往。这样的夫妻关系真让人羡慕!自古以来,父子、婆媳关系都是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书中,面对公婆,芸做到了儿媳应做得的本分,孝敬公婆,尊卑有序。甚至遭遇委屈和不公时,逆来顺受,默默承受。在今天,我想孝顺仍然是处理父子、婆媳关系的前提条件,但在是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多沟通交流,尤其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这个人在中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必须发挥好,不偏信偏听,做好父母与妻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尽量避免他们之间不必要的误会。血脉相连、手足情深!描述兄弟关系的词很多。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兄弟关系都处理不善;沈复与其弟弟的关系也一样,没处理好。其根源还是财产!看来自古以来,兄弟间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一个“财”字,有财产的争,没有财产的也争,你不争,别人怕你争!沈复不争,可其弟弟防着他,怕他争,为此,父亲过世了也不告诉他。回头想想,钱物这东西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的、不争的均已随着时间消逝了,都是一场空!人生一世,能为兄弟姐妹,实属不易,是缘分!一定要相互理解、互相帮助。朋友关系总是患难才见真情。沈复与妻子患难之时,都是朋友伸出援助之手。这得益于夫妻二人,平时以真心交友,用真情对待朋友,并不计较得失。虽然,也被朋友坑过,帮朋友担保高利贷,被骗!但他们的交友之道没有变,对朋友总是解囊相助。正是他们的真心换回了朋友的真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困难面前,沈复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沈复一生愁苦,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爱妻早逝,独子早夭。难以想象,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作者是怎样的心境!从《浮生六记》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对生活的埋怨、抱怨,也没有看到要战胜困难的豪言壮语和铮铮誓言。我们看到的是以真言述真情,不矫揉造作,真是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真不知作者是怎样的修为才能到此境界。当人生不如意时,读一读《浮生六记》,看一看沈复的人生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宽慰。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白妮

上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汪涵推荐过,就买来看看。可能和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样,我买的是张佳玮译本(可惜不是林语堂译本),译本比文言文看着轻松点。

沈复这本自传“六卷”缺失“两卷”,但从仅存的“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里,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他的大半辈子,他的爱恨情仇、悲欢没落。

前两记可谓是“花式虐狗”啊,才子佳人,闲情野趣,山水风月。后两记又让人不禁感叹现世刻薄,浮华炎凉。

《闺房记乐》描述妻子陈芸与自己一生如友相伴,陪他读书,谈古论今,品评风花雪月,人生能得一伴侣如此,也大概死而无憾了,如今的小夫妻,在家各自抱着电子设备,互不干扰,便是晴天。

芸蕙质兰心、贤良淑德、通情达理,如果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那芸这等才气在旁人眼里就只剩下罪过了,所以她先后惹怒了沈复的父母家人。在这一卷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芸为丈夫张罗纳妾事宜了,芸与憨园一见如故,认为憨园不仅美且有韵味,就打算帮丈夫将憨园娶回家。芸深爱丈夫却愿意与别人分享这份感情,虽不理解却也对她的通达大度是十分敬佩的,但同时,又对沈复这个“多情郎”比较生气,“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芸”这样的妻子,还要纳妾做什么,还说纳妾不是自己这等穷苦书生能求的,若不是穷苦书生就要纳妾吗?人虽风流,但他对芸感情也算深厚,大量篇幅都离不开芸,是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芸),让我不禁在想芸这般“女神”是如何修养成的。

《闲情记趣》多写布设园林、寻石养花乐趣,不懂插花不懂山石的人初读有点懵,不过多看几遍画面感就出来了,“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而芸不仅略懂诗词歌赋,还会做“活华屏”,网络文章里“有趣的人”,我看非芸莫属了。

《坎坷记愁》让我看到的不是沈复而是芸的坎坷一生,而这坎坷到底还是因了沈复的不争气,虽有才气又有什么用,还不是落得寄人篱下、家人四散、妻子抑郁致疾最终阴阳两隔的下场?还偏偏要说“恩爱夫妻不到头”,至少应该在芸被父母误会糟冷落时站出来为芸澄清误会减轻芸心里的苦闷呐,并没有看出他作为一个丈夫的担当,芸的“薄命”与他这个丈夫应该脱不了关系。

《浪游记快》本是轻松快乐的,我却没有好心情读,尤其看到沈复在广州招妓更是窝火,也不过是个俗世男人呐,甚至有点“宝玉”的影子。

沈复并不算得上什么才气过人的大人物,但他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妻子,两人互相成就了对方。陈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浮生六记》才得以流传至今。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还希望自己平凡的生活能够不平庸,多点趣味多点追求,不负时光不负已。

喜欢《浮生六记(汪涵推荐,张佳玮译)读后感1000字(3)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