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0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0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1000字

讽刺入骨。这世上的男欢女爱,谁能道一言天地长久?这世上的为官为政,谁敢摸着良心说我无愧?这世上的小民贫客,谁不是饱经忧患,满腔委屈?
李雪莲告了二十年状,政府上上下下鸡飞狗跳,自己也从风华到了半老,为她得不偿失的半生不平,却也被她天不怕地不怕,只为翻转黑白的勇气折服。
好不容易想开了,愿意放手了,却被那帮伪善如惊弓之鸟的政府官员再一次催逼。好不容易以为半生郁结后,有年少时爱过自己的人来,重筑余生,缠绵失身后,却发现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阴谋。
行了几千里路,长年的斗智斗勇令李雪莲在路上分外小心,却拖垮了身体。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却迎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假离婚的另一个当事人突然离世。李雪莲哭了,哭得惊天动地,哭到不省人事。她觉得二十年的恨在那一刻全部化空,留下的只是无穷的羞。
于是,李雪莲想到了死,却在上吊时被人一句话逗笑。最后她到底是死是活,我们无从得知。
读这样的文字,是血中带泪的,是那种钝刀剌出来的疼,不痛快,满是郁结,像主人公耗在告状里的半生。
造成李雪莲后半生都处在兵荒马乱中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她的前夫。男人假戏真做,停妻又娶,弃孕中发妻于不顾。如果那时候李雪莲去找他,他不是当着众人面死不承认自己有错,又说出一句\你是潘金莲\这样的话,也不至于造成主人公后半生的悲剧。
女人之所以纠缠不休,不过是想求一句\我错了\,之后她会放你海阔天高,任你鸟飞鱼跃。
二是牵涉其中的一系列掌权者。李雪莲找人告状,从底层一步步找到北京,闯进人民大会堂。如果最初法院的判决不是明似公允,暗为逃避,如果没有法院委员和院长骂出“刁民”、“滚”,如果没有县长的虚与委蛇,没有市长的下令“弄走”以至李雪莲被关押一周,那么不至于弄到无法收拾。最后他们被李雪莲吓怕,人人谄媚,送东西请吃饭,却从来没人真正了解过主人公的真实目的,\堵\不如\疏\的道理,他们没有一个人懂。后来,终于有人看透,却在李雪莲以为的爱慕中掺杂进权谋、阴暗,她心中刚刚平缓的“气”被再度激起,且来得更为猛烈。
三是李雪莲自己。俗话说得好,不蒸馒头争口气。李雪莲的这口气争得太久,耗得太长,反而折累了自己。半生蹉跎,不了了之,“假”的还是“真”的,“李雪莲”还是“潘金莲”。
如果有人温情以待,那人原本该是同床而眠的前夫,该是为民做主的官员,该是费心拉扯的女儿……
小说毕竟是小说,讽刺现实才是真正目的,我以为,是淋漓尽致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8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800字

李雪莲告状二十年,雪球越滚越大,事情由芝麻变成了西瓜,由蚂蚁变成了大象。

为了二胎的小生命,也为了保住秦玉河的化肥厂公职,李雪莲自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假离婚再复婚。事情没有按照最初的美好愿望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大半年过去,等李雪莲把孩子生下来,却发现秦玉河已与在县城开发廊的小米结了婚。不但结了婚,小米也怀孕了。当初离婚是假的,没想到变成了真的。当初李雪莲走的是赵火车成功的假离婚之路,没想到一路走下来,终点站是这么不同。李雪莲说当初离婚是假的,秦玉河一口咬定,当初离婚是真的。有离婚证在,李雪莲输着理。李雪莲这才明白,是自己小看了秦玉河;不是咽不下这件事,是咽不下这口气,自个儿把自个儿绕了进去。人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秦玉河怎么能不承认当初的假离婚呢?自此,李雪莲20年没有走出来,20年告状杂乱的人生、20年咽不下这口气。人生往往就是会有那么多的想不通。

事情终究是自己的,无关乎别人的生活,只要不去北京告状,只要不在开会期间告状,只要不影响到某人的官场仕途,管你告不告状,随你折腾。

如果当初判案的王公道或者其中哪位懂法的相关人士,能座下来,静下来认真听李雪莲讲讲她的委屈,她的冤屈,给她讲讲现实的法律,理解安慰一下她咽不下去的憋气,你说离婚是假的,当事人不承认,谁能证明是假的?没有人可以证明,没有证据,告到北京也还是一样的结局,只能,也只能接受现实。如此,李雪莲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毕竟,她也曾有想过放下过去寻找新的生活的想法,寻找新的人生,而不是告状的杂乱人生。小说的结局可以重新设定,人生却没有重来。

本想折腾别人,到头来,被折腾的只有自己。别人依旧过别人的生活。人生没有如果,没有重启,所有的结局都是基于当时自己的选择。。。。。。。

往后余生,善待自己。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5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1500字

看电影,为波折的剧情感慨;看书,被精妙的语言折服~

都说是芝麻大点的事,外人看来是李雪莲离了婚又反悔了,可李雪莲却是作茧自缚,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想钻法律的空子,想离个婚不罚钱把二胎生下,想生了孩子再结婚,可万万没想到,假戏真做,自己没钻到法律空子,反到被自己的丈夫耍了!离婚以后为了避嫌,半年不往来,人家光明正大娶了媳妇生了娃!

李雪莲四处告状无果,越发气愤,连带不作为的相关人员一并告上。小到最先处理案件的法官乡长县长镇长,大到市长;从地方,告到北京;从29岁,告到49岁;从告到不告到必须告……

这其中的艰辛,她独自承受,毅然坚持。她告了二十年,可仍是没有一个能帮她解决问题的人。

这个芝麻大点的事,变成了西瓜大的事,经手的个领导,谁都怕了,却又谁都劝她不了。为什么劝不了呢?

他们怕她给自己惹麻烦,他们怕她影响到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并不是真的是想帮她解决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她多委屈,他们只要她不去告状!但她一肚子的委屈、怒火、磨难又该向谁诉说呢?

她不该告状吗?或许该,或许不该~~

如果她不告状,怎么泄愤?杀了秦玉河?忍受委屈?总之她还是委屈,没法正常活下去!

可她告状,告了二十年,人人都怕了她,却又人人不帮她,说她是刁民,说她胡搅蛮缠,真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又是哪样呢?

一头乱麻似的因由,在她心里却是分的很清。

王公道说她,“我们觉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说她是‘潘金莲’,她说自个儿冤得像‘窦娥’,这不就成仨人了?这仨妇女,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单拎出一个人就不好对付,仨难缠的人缠在一起,可不就成三头六臂了?又跟白娘子练功似的,一练练了二十年,可不就成精了?”

明明知道她有苦,却不为她申冤;明明摆着公道而已,却无法给她公道!就像其他人一样,那个叫宪法的不会宪法,那个叫为民的却不为民~~

秦玉河死了,死于车祸。李雪莲的状,也无从告起了。

听说秦玉河死了,李雪莲的脑袋,“轰”的一声炸了。炸了不是心疼秦玉河死了,而是没了秦玉河,李雪莲告状就没了缘由。秦玉河与李雪莲二十年前的假离婚,后来假的变成了真的,是整个告状的核;接着连带出她是不是潘金莲的事;接着又连带上许多官员;现在秦玉河死了,所有告状的链条不全都断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今年的告状,和往年不同呀。往年是告秦玉河,捎带告些官员;今年却主要是告这些官员,告不告秦玉河倒在其次。但秦玉河一死,告状的链条断了,连同这些官员也无法告了。今年赵大头和官员勾结起来,不但骗了她的人,还骗了她的身,使她真的成了潘金莲;为了到北京告状,还差点死在路上;没想到终于到了北京,却是这样一个结果;连着折腾了十几天,不是白折腾了?

她想到了死!

李雪莲:

“人要想死,谁也拦不住。”

那人:

“因为啥呢?”

李雪莲:

“这事儿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要能说清楚,我也就不死了。”

那人指指对面的山坡:

“你要真想死,也帮我做件好事,去对面山坡上,那里也是桃林,花也都开着,那是老曹承包的,他跟我是对头。”

又补充:

“俗话说得好,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工夫。”

听到这话,李雪莲倒“噗嗤”笑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第3章——玩呢

又从史为民的故事上说起:

老史:

“当年撤我的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冤案;二十多年来,我该年年上访;但为了党和政府,我含冤负屈,在家煮肉;到头来,我不跟你们计较,你们倒认真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作假时假亦真。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1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1100字

80年代的计划生育让李雪莲想到了用假离婚来化解二胎的麻烦,秦玉河应声答应。半年后,原本假离婚却变成了真离婚,秦玉河已另娶她人。官司就从这里展开,在县法院的审理下,盼离婚为真,因为实在找不到证据能证明她们离婚为假。看到这里,会让人觉得李雪莲胡搅蛮缠,但细想,她那种委屈无人能替她排解,倒也觉得可怜。李雪莲生气的找到秦玉河,本想着听他承认离婚是假离婚,然后两人各奔东西,没成想,这个男人,矢口否认,就是不承认假离婚。这样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李雪莲一路上告,却处处碰壁,而且没有一个人相信她所说的话,而且言语间让她自尊完全崩溃。县法院院长,专委,县长,市长都见过了。没有一个人能为她调解。赴京之路艰辛,却巧合般让她混进了人民大会堂,见到了国家领导人。而这也没有让她的事情得到化解。只是得到了一堆人撤职的消息。时过境迁,二十年的时光让一个还拥有大片美好年华的女人,走到了半百之年,而这二十年,年年上告,年年被警察或者县委人拦截,第二十个年头,李雪莲因为病逝的老牛一个点头,不想去上告了,可是,镇,县每年惯例般的一到人代会,就对她严加看管,今年同样攀亲沾故的从外围探听劝阻李雪莲上告。她对着每一个问她的人都说出今年不愿上告的话,可是领导们没有一个愿意相信,这又一次的激发了她上告的怒火。在赵大头的帮助下,她终于摆脱了警察的监控,而这个赵大头却是领导们派来降伏这个小白菜李雪莲的,湿身后的李雪莲突然意外的听到赵大头的电话,赵大头正在汇报着他的丰功伟绩,这让李雪莲如同晴空霹雳,制造的美好在那一瞬间完全崩塌,北京,是她唯一的向往,那里有人民大会堂,那里有15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她可以再闹一次大会堂,让这些丑陋的官僚们全都不好过,可是命运跟她开了个玩笑,因为长途跋涉,不敢坐火车,不敢走高速,只是在乡间公路上倒车去北京,再加上赵大头的缘故,李雪莲病倒了,好心人送她进了医院,昏迷了4天,等她醒来,医药费已经欠了5千多,她着急赶往北京,而医院不放人,因为医药费没结,无奈之下,她提议北京的一个亲戚可以替她还,可是要去北京才行。坐着救护车她如愿的被押解到了北京,寻找到了亲人,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拖着病体,等待亲戚取医药费的档口,县法院的人寻来了,不仅仅是来扣押他,而且带给她秦玉河的死讯。秦玉河死了,死了的秦玉河,还怎么去上告,怎么判别离婚是假离婚,人死就是真的分开了。这一刻的李雪莲,只能带着无限的冤屈与泪水,她要去寻个地方了结自己的生命,而桃园的怕影响他的生意,建议她去死对头的桃园去寻死。她去了没,不知道,你觉得她会去么???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2020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会成为脱缰野马,使整本书不会成为禁书。

第三:整本书故事性娱乐性太强了,难怪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影了。感觉看这本书比看电影还有意思。不管文盲还是大师,反正容易被情节吸引,让你一直看下去。

第四:某些情节某些故事稍显啰嗦。

第五:整本书唯一的一段,也是最详尽的一大段性描写,来得是那么自然,对于整篇故事是那么合情合理,让我明白:原来性描写对描述一个人物是那么重要。

第六: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好赖解个闷儿。如有错误荒谬之处,各位包涵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三)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 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 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 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着,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 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 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着,其实生活中 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 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2020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 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一】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二】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就像莫言先生的《蛙》一样,描写介绍那个年代血雨腥风的计划生育,就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的社会还能容许这些作品的出版,并获得了大奖,也是进步!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三】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着,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着,其实生活中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2024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一: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很久没写读后感,曾经觉得把读后感放在博客里有点儿刻意,但这本书确实好看,不管那么多了。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了读小说的年纪和心态了?可王小波、王朔、刘震云、韩寒的小说还是很好看!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一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一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著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著,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著,其实生活中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篇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一浪一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一爱一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埃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一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一性一,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会成为脱缰野马,使整本书不会成为禁书。
第三:整本书故事一性一娱乐一性一太强了,难怪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一影了。感觉看这本书比看电一影还有意思。不管文盲还是大师,反正容易被情节吸引,让你一直看下去。
第四:某些情节某些故事稍显啰嗦。
第五:整本书唯一的一段,也是最详尽的一大段一性一描写,来得是那么自然,对于整篇故事是那么合情合理,让我明白:原来一性一描写对描述一个人物是那么重要。
第六: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好赖解个闷儿。如有错误荒谬之处,各位包涵了。


篇三:

午间的闲暇通常我都是守侯在计算机旁度过的,今天也不例外。我“幸运”地看见了一篇标题为《为潘金莲平反》的文章,一时间感触颇多,现整理成文,为博众会员一笑而。
文章首先提到的是“潘金莲的个人功过已经盖棺定论,在国人心中的含义已经约定俗成。有句俗语说,谎言说了一百次也便成了真理。许多事情并不因为真的如此,而是因为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之前,已经有人在我们面前把谎言念叨了一百遍。”我想,九泉下的潘嫂如果有知的话,看见上面的几句话她一定会为此感激万分!因为简练的几句话便给后人对潘嫂的评论来了个!”80度的大转弯!原来民众对潘嫂的认识仅仅还是处于人云亦云的“谎言”阶段,《为潘金莲平反》一文讲引导着我们走出“谎言”,让我们有机会来看看潘金莲的“真实”的面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的一付“真实”呢?
首先,文中对武大郎的评论:“武大郎矮如地虎,面容丑陋,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太对不起观众’,而且二人年龄悬殊。”
我们知道,从大的方面来讲,社会的稳定依赖于组成它的一个个小家庭的稳定。而家庭的稳定是依靠夫妻双方来共同维持的。许多时候,夫妻双方就象是歌中唱到的那样:“所以牵了手的手,没有岁月可回头”,因为婚姻是两人一生的相守,是两颗心的相互依托!
夫妻间从谈婚论嫁之日起,在接纳对方的同时就已经连同对方的身材[武大郎不高];职业[武大郎是个体小商贩,非国家公务员和企业家。];学识[没有什么文凭]等一系列的不足都一并接纳了!当你决定娶一个人或者嫁一个人,做出了决定你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因为你毕竟不是无行为能力人!是这样吗?武大郎没有弟弟武松英武,没有西门庆倜傥,这是事实。但是武大郎在感情方面可曾对不起潘嫂?没有!尽管他不潇洒,不解风情,这样就可以成为潘嫂红杏出墙的理由吗?这样就注定了他一定要被妻子残忍地毒死的命运吗?他一爱一自己的家,一爱一自己的老婆。他挑着担子风里雨里走街窜巷地叫卖为了什么?道理很浅显。
文中肯定了潘嫂的一性一饥一渴,从下面的几句中我们不难得到证实。“见到了充满魅力的英俊潇洒的武松弟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被再次激发,顿时潘金莲平静的内心激起了层层涟漪。”“潘金莲一方面饱受良心的谴责,一方面又本能地思念着西门大官人。因为与他在一起,她有种说不出的快乐。”“****像干柴遇烈火一般是她所无法控制的了。”
看看我们的潘嫂,看见了武松,于是开始“春一心荡漾”。在王婆的“蛊惑”下成了一陽一谷县的“企业家”西门大官人的“情一人”。在情一妇制度还没有得到良好实施的宋朝,她超前的意识和行为促使她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我们都知道潘嫂是在丈夫灵前被武松所杀,这样的下场不足以告戒现在的人们吗?我们假设武松有着作者同样的意识,那么“通一奸一杀夫”一段之后就没有了酣快淋一漓的“狮子楼”的那出戏!因为武松不认为嫂子的作风是错的!!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西门大官人的事业一蹶不振的时候;当他的眼角堆满了皱纹、他步伐蹒跚、不再是翩翩儒雅的公子的时候;当他也需要“哥伦比威”之类的春一药来延长床第之欢的时候,西门庆已经不是当年的生龙活虎的他了!我们的潘嫂欲一火正中烧,于是乎,由一个新的人选来取代“大官人”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偏偏那时候还没有“一性一用品商店”。于是她刻意的开始留意“西门大官人二世”,并且在“西门大官人二世”衰老的时候,她会把目光看着“三世,四世。”
文章曾经提到这样的一句,“当初潘金莲嫁的是武松,也许她命运又会是另一番结局。”
我想知道的是具有一个如此“强烈****”的女人,她如果嫁给了同时期的岳和,那么她就一定是在岳飞背上刺下“一精一忠报国”的岳母了吗?我们知道这样的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许多的时候,女人造就了男人。而不是嫁了个伟大的丈夫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女人!
文章的最后以点带面地提到“潘金莲的悲剧正是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埃她其实是一个在不自觉间追求妇女解放的悲剧英雄。”我认为潘嫂的悲剧并不是整个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促成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无关!如果说她是一个在不自觉间追求妇女“一性一”解放的悲剧英雄的话,或者我会赞同!她真的一爱一西门庆那么她完全可以离婚,我们假设潘嫂向武大郎提出离婚,武大郎能扯过她的头发连撕带打吗?就在武大郎发现了她的一奸一情之后,他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老婆,难道不是这样吗?潘嫂不想过了,依照武大郎善良的天一性一他很可能真的给潘金莲写下休书,来让她去寻找她自己的一爱一情!如果潘金莲真的提出了离婚,那么我们应该尊重这位勇于向封建礼仪叫阵的女人!她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她是个英雄!我甚至会在路过山东原一陽一谷县的时候向潘嫂居住过的地方行注目礼!但是她没有提出离婚,我想问有必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妇女解放而杀了丈夫吗?我在此特别提醒一些丈夫们,您的妻子是否有着“追求妇女解放”的思想?如果您的妻子碰巧真有这样的思想,那么在你生病期间,你妻子给你的药你可千万当心啊!


篇四: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一性一为主角的小说。直一逼一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篇五: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一毛一》,感到河南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一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一逼一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蕴含一着仁慈的真一性一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上一访是政一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模板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程度不妨写一下自己读书的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1

心痛。人的一辈子也就那么长,告状花了一辈子值得吗?本来你有那么多路可以走。为了一个不珍惜你的人,抛弃你的人耗费了一辈子的精力值得吗?

人有时候不能太在乎面子了,别说你本来就不是潘金莲,就算是又如何,为了去掉这个称呼花了二十年还没完成,你的那口气怎么就那么长。

放下吧,放过自己。文章的最后写了一个反例,前史县长,他也冤啊,这点小错误按道理说是不至于撤职的,他放下了,还靠告状玩了一把,现在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事情本不大,李雪莲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点小小的相信而已,哪怕给她一点点的信任,这事就结了。就像最后市长马文彬想的让她再结婚,这事也就从根源断了。要是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她又何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件事上,忽略了自己的儿女,忽略了自己,最后就简简单单的没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啊,一个农村妇女其实要的很简单,真的不明白你们在怕什么,如果真的怕就为她解决问题啊,然而没有,像防狼一样防了李雪莲20年。

还有一个赵大头,我真不想说了,看到他打电话被发现的时候急死我了,又泡汤。初中时,在北京时,又长了20年,变了,你不能纯粹一点吗,岁月啊。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2

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只有一把锤子总比什么工具也没有的好。至少有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所以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

荒谬感。当西方人不再相信上帝后,人间的苦难不再有意义,反而让人觉得荒谬。

此书里,李雪莲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一路上访,只是因为大领导那天肚子痛,偶然参加了会议,又偶然拿李雪莲举了个例子,让一批官员下台。从此二十年,李雪莲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而当地官员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李雪莲围追堵截。“主角”史为民没有任何过错,也被“一撸到底”。

无论是李雪莲、史为民、还是各级官员,他们的痛苦都不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反而像是世界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存在就是目的。李雪莲就是不能接受这种荒谬感,她要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原因。最开始是秦玉河,然后是各级官员,当秦玉河死后,她找不到原因,她就要自杀。

史为民可以说是有点消极的接受了,然后他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进取之心,你可以说他佛了。连骨熟肉再畅销,每天只炖两锅;酒后醒来发现自己差点死掉,也并不太在意。钱财生死都看淡。唯一还在意的,好像也就是那些有着真心的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3

刘震云的新书《我不是潘金莲》,讲的主人公李雪莲,为了一个说法儿,打了一辈子官司,直到她的前夫死去,这个说法儿从根儿上无法成立了,她就去选择自杀。在她打官司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官场与社会中看似稀奇古怪的荒谬,最讽刺的是,这些荒谬正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上演,甚至也许,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李雪莲一生都是讨一个说法儿,赌一口气,甚至别人气头上随便说了句“你是潘金莲”给她造成了伤害,为了还自己一个所谓的清白,执着到死地进京告御状。为了名声,为了挣回面子,她可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以打官司为生存的意义。

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李雪莲那么执着,为了一件事而贯穿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把面子放第一而活了一辈子呢?从来我们受的教育就是个人声誉,集体荣誉高于一切,不是吗?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刺激、煽动,很容易脑瓜一热就干点儿什么,别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了你的生活,别人的一个说法,让李雪莲搭上了一生,这完全是为了别人活着!大多数人虽然没有李雪莲那么极致,但也许只是没有她在同一件事上的执着,其实生活中也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李雪莲的某一段吧?

书的分章也很荒谬,只有几十页的所谓正文,并且采用了“玩呢”作为标题,而前面几百页都说是“序”。“玩呢”说过往一个吃了“李雪莲告状”瓜落的下马官员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于是想出头顶“申冤”字牌的方法,不到一分钟就被逮住,立刻坐火车,还有卧铺,遣送原籍,终于如愿以偿赶在过年之前回家会牌友。已经荒谬到无法正向思维的地步了吗?民间的智慧不可估量啊!呵呵!

跟读王朔、王小波、韩寒的书一样,读刘震云的书,也是过程充满笑料,可当你读完合上书,从那么多荒谬的情节中回来,你会发现,即使你懂得用幽默看待现实,也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无奈与沉重……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4

近日,备受关注的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在北京召开首次发布会,当天,冯大导演携原作及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这场被命名为“十二年,一个圆”的活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相隔12年,范冰冰与冯小刚、刘震云继《手机》后又合作了。整场发布会围绕“圆”的三个谐音展开,三人也彼此互夸,甚至刘震云表扬起了范冰冰会凭着这部片子成为”表演艺术家“。而冯小刚则透露,本片中有28个男演员,女主角只有一个范冰冰,可谓是“众星捧月”。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在20XX年首部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金马影帝冯小刚再度回归导演身份的作品。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电影《手机》的混剪视频,带领众人回忆起2003年《手机》掀起的一场家庭关系的“腥风血雨”。时过境迁,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再聚首被主持人马东调侃“岁月对每个人下手的轻重果然不一样”。冯小刚与刘震云已经第四度合作了,两人现场谈笑风生互相“开涮”,“革命友谊”可见一斑。范冰冰则是《手机》后第二次与冯小刚合作,相隔十二年再任“冯女郎”,范冰冰感慨颇多称一切都是缘分。

据悉,范冰冰为“李雪莲”这一角色“牺牲”颇大,不仅造型上打破以往“女神”形象颠覆出演,更历经诸多户外拍摄,十分艰苦。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在《手机》中饰演的是一位仗着美貌插足他人婚姻的“潘金莲式”人物,而此次《我不是潘金莲》中则饰演了一个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良家妇女”,两个角色遥相呼应趣味横生。

主创问答

记者:我们对冯导电影的期待,首先第一个期待就是喜剧,这是一部喜剧吗?

冯小刚:这是一部喜剧,只是喜剧有不同的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个类型是事情上的幽默,还有一个是这个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是什么。《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觉得它就是这个事情的道理的幽默。

记者:看预告片里的范冰冰,不太像特别有喜感的角色?

范冰冰:其实诠释李雪莲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会心一笑,这个笑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谓的这种搞笑电影,那个笑有的时候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都能看得懂,但是又非常让你觉得在心里面触动了你某一个点。我们没有刻意地做幽默的东西,但是它就是很幽默,是故事的幽默。

记者:冯小刚导演三年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片子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冯小刚:为什么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希望找到一部像我这个年龄值得拍的电影。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这个作品,首先这部电影一定不是市场的奴隶,它是引导市场的一个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深刻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电影,同时我认为它也应该可以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当然了,它首先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它不停留在好看,它有比好看还更多的东西,但是首先必须是好看。

记者:范冰冰为什么要接拍这部电影?

范冰冰:我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为什么我要拍这个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拍一部在这个时代能留得下来的电影。拍一部能在你的职业生涯里面,最后能留得下来的作品。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所以很珍贵、很珍惜它。

记者:请问冯小刚导演,范冰冰这12年来有什么变化?

冯小刚:冰冰,我是觉得她十二年来,有一个核心变化,就是变得非常自信,拍《手机》的时候,她第一次拍电影,当然第一次拍电影,在我的指导下,已经是可以,我没想到她第一次拍电影能演得那么生动,然后这12年来,现在发现冰冰的谈吐,包括这次演李雪莲角色,整个人非常自信,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有没变的,往往看长得这么好看的女孩,会不会想这是不接地气的人,但是冰冰让我感觉,一直以来,她的内心非常接地气,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还有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好看。

记者:起用范冰冰演一个农妇,不怕她太好看而观众忽略她的演技吗?

冯小刚:我要说,我当时有一个野心,冰冰其实是演戏非常用心、有才华的演员,因为她太好看了,所以人们总会要强调她的好看,所以我就很想给大家一个意外,给大家一个惊喜,让他们看到,冰冰不靠好看,来塑造一个人物,而是离她很远的人物,这次特别欣慰,我也要恭喜冰冰,我觉得这个电影放了之后,会让观众觉得真的是眼前一亮,才貌双全。这部电影里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而且这里面的男演员有很多非常有演技的,众星捧月,但是她也没辜负众星。

记者:范冰冰演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范冰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这个洋气的脸(笑)。其实要克服的东西真的很多,包括走路的形态,包括造型的改变,包括方言的学习等等。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5

刘震云的书一直被贴着荒诞的标签,就是日子过得迷迷糊糊但是又好像身体自有一股劲儿,让人们非做那件事儿不可,这事儿做完了又能达到什么目的,谁也不知道。

李玉莲与丈夫策划了一场假离婚,谁知道离婚之后丈夫又找了个老婆。假离婚就变成了真离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事不要假离婚啊,危险系数太高啦!

假离婚之后李玉莲就开始上访,从镇里到乡里到市里到省里,最后又到了北京,其实要和社会和解也挺容易的,要说李玉莲这个事儿,最开始还是怪自己弄出了个假离婚,还要怪她前夫翻脸不认人,最后才要怪一下从头到尾没有人相信她的话,没人帮她说句话。

觉得上访的人们,应该是没有对现实妥协也没和自己妥协,应不应该用一辈子和这个事儿死磕,要看这事儿有多大。

李玉莲无非就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也不想好了也不能让别人好了,自己过得比谁都痛苦。到后来呢,她前夫开车死了,李玉莲也找不到理由继续活着了,她也想死了。

要看做一件事儿应不应该回头,要看自己在过程中心情目标明不明确,过程中心情愉不愉悦。

要说离婚之后,李玉莲就自己吃了个亏,涨个别轻易相信别人的心眼,也别求非要有个人相信自己,生活还能过得下去吧。那时候她29岁,长得挺漂亮,也还年轻。

我也不是说上访这个事儿值不值得,反正我觉得,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没必要纠结一辈子。那李玉莲为什么又要为了这些事儿纠结一辈子呢,主要还是因为生活太无聊太无趣了。

人嘛,还是要学点知识学点文化,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从自身的角度与改变这个事儿,总是不应该太依赖别人,社会和法制能管大多数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不违法,只是有点违背道德咯。违背道德的时候该有个啥结果?现阶段谁也不知道。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也讨论了关于法律触碰不到的地方,这种灰色地带估计只能自己注意着点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6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篇7

很难忘,小说主人公想纠正一句话,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成想却是难上加难,事情变成了错综复杂。刘震云通过幽默与荒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坚守的信任底线。

事实上,这部长篇小说跟\潘金莲\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女主人公李雪莲为生二胎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离婚案,还莫名背上潘金莲的恶名。为了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走上告状路——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误打误撞到了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致每年春天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了20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小说的结构独具特色,前两章共267页是序言,讲述了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最后17页才是正文,讲述的是被李雪莲拉下马的县长史为民的故事。李雪莲告了20年状,就是为了纠正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当她开始告状时,突然发现她的离婚案变成了另外一件事,就像滚雪球一样出现了其他那么多件事。这个逻辑本来就荒诞,但她却用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谬,导致她告状失败。到最后一章时,有个人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史为民利用上访就达到了一个小目的。

小说中,史为民在过年前路过北京,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但他不得不回家陪即将住院的老朋友打一场麻将,于是假装要上访,被押回了老家,顺利达到目的。李雪莲上访20年也没把话说清楚,通过两者对比,能让人有所思考:史为民通过亲身经历知道荒诞是荒诞的,他就用荒诞的办法来对付荒诞,李雪莲却是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诞。小说结尾,没达到目的的李雪莲想到了自杀,她找到一棵果树准备上吊,却被果农制止,劝说她到隔壁果园上吊。李雪莲扑哧一声笑了。故事到此结束,文中并未交代她后来有没有自杀。不过,要是经历这么一场,她应该不会上吊了,而且从此就明白了要用荒诞对付荒诞的道理。

全书围绕\上访\谋篇布局,通过李雪莲执拗的性格,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一个民间女子,为了离婚案件,从县城到省市多少官员人仰马翻,这并非夸张,而是本质的具有现实的真实性,所以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小说。事件的扩大和激化有现实基础,一再被误解,这有点儿像蝴蝶效应,想熄灭,想纠正,不可能,不容易,于是火上浇油。正是因为生活如一潭死水,缺少关心和追问,李雪莲才会把一件小事掀起巨大风浪。读罢小说,不禁感慨,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寓言,也是一部乡村中国的心灵史。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其实刚开始之所以看是因为被看其他小说所影响的。因为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看的时候刚开始觉得李雪莲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因为究竟真假结婚真的很重要吗?可是那个时候的名声真的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真的很重要吧。

看到最后李雪莲闯入了人民代表大会,结果把一众干部撤掉的时候觉得恩,结束了?而且当时觉得很搞笑的是领导只是举了例子,而省长确实相信了,结果。

后来二十年后才是精彩部分。

真正的精彩是因为他们怕李雪莲再次闯入的时候的过程,其实李雪莲本来是不去的,可是他们却偏偏最后逼着李雪莲一步步走向北京。

真讽刺,其实本来如果干部真的能够从李雪莲角度出发,好好和她谈一下,而不是只是单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做的一切,其实就很好解决的,可惜的是并没有,当得知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死掉的时候,他们竟然是觉得开心,终于松了口气,李雪莲没得告了。

而且当李雪莲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一群警察一群人民的公仆却只是在旁边看守着,并没有伸出援手,待到代表大会结束,立即走人,因为他们保住的地位。

丧心病狂,最后逼得她走向了自杀。

可惜的时候,自杀的时候去的桃园,桃园的主人最后考虑的是你不应该在我那儿自杀会影响我的生意。

而不是关注你为何自杀、不能自杀。

李雪莲最后笑了,小说她的镜头结束了。

整篇小说一口气就能读完,可是读完的时候却发现背后真的是一片心寒。

真的,读完下发现,整个小说里的人都是事不关己,只有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才立即有所反应,这何尝不是现实的映照呢?

没人真正去了解李雪莲,也没有人尝试去了解。

干部之间互相推卸,人和人之前表面的友好只是因为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

只有最后李雪莲走投无路在小乐家住下的时候,我才发现整篇小说,只有稍微比较温暖的地方是小乐义务反顾的给钱照顾了她几天。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1000字模板


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不少人阅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能从中收获不少,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外界联想,将其精炼在读后感里面,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由此,栏目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1】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XX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口号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也是这二位与范冰冰继《手机》之后的二度携手。范冰冰自《苹果》后,极力想摆脱“花瓶”的称号,目前看来,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她的姿颜。范冰冰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极随和,与多名男子有染。小说中这是个美人,一旦这个美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事情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愿,还得两说。

从目前出炉的预告片里,实际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华彩,只是在装束上去了些铅华,这跟她在《桃花运》和《苹果》里的所谓牺牲,无甚两样。范冰冰应该会从29岁一直演到49岁,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没有经历过的,而这样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对范冰冰而言,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不定,这会真的成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莲》上画以后,会有人将范冰冰此次的出演,与巩俐勇夺金鸡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盖因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观女性的欲望是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就是说,范冰冰演得越热烈,越具泥土的气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从预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画幅为圆形,此画幅最麻烦的是,给光影的聚焦带来很大的难题。早期默片里也有类似圆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但那种用法还是有阴影边缘,借助阴影凝聚画面焦点。20XX年,墨西哥和比利时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采用了圆形画幅,是用制造滤镜的方式来完成拍摄的。

《我不是潘金莲》目测来看,估计是在后期采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的成片,会有圆形和方形两套画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或者是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2】

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钉子。但是话又说回来,只有一把锤子总比什么工具也没有的好。至少有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了。所以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

荒谬感。当西方人不再相信上帝后,人间的苦难不再有意义,反而让人觉得荒谬。

此书里,李雪莲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一路上访,只是因为大领导那天肚子痛,偶然参加了会议,又偶然拿李雪莲举了个例子,让一批官员下台。从此二十年,李雪莲放弃了正常的生活,而当地官员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李雪莲围追堵截。“主角”史为民没有任何过错,也被“一撸到底”。

无论是李雪莲、史为民、还是各级官员,他们的痛苦都不是自己的过错导致,也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反而像是世界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存在就是目的。李雪莲就是不能接受这种荒谬感,她要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原因。最开始是秦玉河,然后是各级官员,当秦玉河死后,她找不到原因,她就要自杀。

史为民可以说是有点消极的接受了,然后他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进取之心,你可以说他佛了。连骨熟肉再畅销,每天只炖两锅;酒后醒来发现自己差点死掉,也并不太在意。钱财生死都看淡。唯一还在意的,好像也就是那些有着真心的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3】

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圈被冯大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刷屏了,看过太多的剧透和影评,基于不想给毯星贡献票房的想法,我很不服气,连带对并不了解的作者刘震云也是这样。于是我想看看这小说到底是啥样。开头随便翻了下,按说我对这种小说是不感兴趣的,语言上的“土”劲儿也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拿起开始看就没有放下。这本书和我看的剧透影评完全没在一条线上,也让我好奇究竟冯大导演咋拍的电影能诞生那样的影评出来。总体来说李雪莲是个刁妇,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网友说作者塑造人物有问题,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村妇女不应该如此无知,一开始我确实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后来随着情节的深入展开,尤其20年后的情节,让李雪莲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了起来,她不是无知,她确是个法盲,但是她很聪明,就是因为太聪明了,看得太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前半部是可恨的刁民,后半部是可怜的拧巴农妇,说她拧巴是哪怕是对她自己有利的事,只要不符合她的逻辑,都一概不“敷衍”说她可怜是在这个世界上确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过她,她生活在利益交织的网子里,不肯屈就。她的冤屈大概就是没有一个人肯真心的听她说。第一次魔幻般的闯进人民大会堂后,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处理了一串官员,依然没有人听她好好说说,上访成功了,可是申冤失败了,诚然按照法律规定她并没有冤屈,一开始的判决也无不当之处,写到这里她的案子已经无关紧要了,就因为她罢免了一串官员,20年后的事情就是每年的上访和维稳,后半部分作者的犀利,辛辣讽刺看得过瘾,我真想不通维稳已经到了这种人尽皆知的地步了,为什么政府还不能反省?出事了难道就只有掩盖这一条路?出了事不问原因过程,先一股脑处理干部?简直可笑至极!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4】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5】

看到了很多争议,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小说并不是事实,他是虚构出来的人,事,物,所以里面所提到的法律,道德,我想都不应该以现实生活的角度去判定。其次,小说供人消遣,会有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构成一个大故事,不能因为一个小故事的情节去揣度整个故事的主题。再者,我并不觉得故事讽刺了社会,讽刺了官员,而是讽刺有些不能够看清自己,遇事死磕到底的李雪莲们,李雪莲与丈夫秦玉河为了能够在县城里分套房子假离婚,丈夫与别的女人在一起了,李雪莲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状告丈夫秦玉河想要证明假离婚是真的,结果败诉,她又认为法官不公平,社会不公平,才有了上访之旅,上访途中所发生的事咱们先不说,后来秦玉河死了,也就是说被告死了,支撑着李雪莲上访的人死了,这才是最大的讽刺。是法官不公平吗?是社会不公平吗?难道不应该是她咎由自取?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法官?你怎么判?如果一开始李雪莲不去告秦玉河,而是大哭一场过后继续生活,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各种事,李雪莲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6】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不过瘾,接着读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故事以李雪莲告状开始,告状是无意中有了二胎,想要保住孩子和丈夫的工作,李雪莲想出了假离婚的办法,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李雪莲想要打官司困难重重,还被辱骂为潘金莲,为了一口气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开启了漫长的上访之旅。故事依然有着刘震云独特风格的幽默,却真实大胆,仿佛就是身边的故事。煞是好看!

《我不是潘金莲》第二部第七章。赵大头谎称自己与李雪莲订婚,一桌好酒好菜让看守李雪莲的四个警察放松了警惕,喝得天昏地暗,两人骑着车逃离县城,这让县长方寸大乱,出动四百警力全县堵截,目的就是不能让李雪莲在人代会时出现在北京告状。

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被它的结尾逗乐了。李雪莲折腾了二十多年,终于想和赵大头结婚不去告状了,没想到赵大头也有私心。李雪莲觉得自己折腾半辈子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末了却把自己变成了“潘金莲”,找个果树上吊,被果园主人救下来,本以为人家会劝她别轻生,没想到果园主却让她帮自己个忙,到对手的果园去上吊。小说结尾也显示了刘震云式的幽默。因为没处理好李雪莲上访而下岗的县长,回家买不到火车票,假装要上访,被免费“护送”到家。同名电影九月末上映,冯小刚导演,众多一线男演员,值得期待,我尤其想看范伟演的果园主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7】

很难忘,小说主人公想纠正一句话,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成想却是难上加难,事情变成了错综复杂。刘震云通过幽默与荒诞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坚守的信任底线。

事实上,这部长篇小说跟\潘金莲\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女主人公李雪莲为生二胎经历了一场荒诞的离婚案,还莫名背上潘金莲的恶名。为了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走上告状路——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误打误撞到了北京。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致每年春天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了20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小说的结构独具特色,前两章共267页是序言,讲述了李雪莲告状的故事;最后17页才是正文,讲述的是被李雪莲拉下马的县长史为民的故事。李雪莲告了20年状,就是为了纠正一句话:我不是潘金莲。当她开始告状时,突然发现她的离婚案变成了另外一件事,就像滚雪球一样出现了其他那么多件事。这个逻辑本来就荒诞,但她却用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谬,导致她告状失败。到最后一章时,有个人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史为民利用上访就达到了一个小目的。

小说中,史为民在过年前路过北京,买不到火车票回家,但他不得不回家陪即将住院的老朋友打一场麻将,于是假装要上访,被押回了老家,顺利达到目的。李雪莲上访20年也没把话说清楚,通过两者对比,能让人有所思考:史为民通过亲身经历知道荒诞是荒诞的,他就用荒诞的办法来对付荒诞,李雪莲却是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荒诞。小说结尾,没达到目的的李雪莲想到了自杀,她找到一棵果树准备上吊,却被果农制止,劝说她到隔壁果园上吊。李雪莲扑哧一声笑了。故事到此结束,文中并未交代她后来有没有自杀。不过,要是经历这么一场,她应该不会上吊了,而且从此就明白了要用荒诞对付荒诞的道理。

全书围绕\上访\谋篇布局,通过李雪莲执拗的性格,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一个民间女子,为了离婚案件,从县城到省市多少官员人仰马翻,这并非夸张,而是本质的具有现实的真实性,所以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小说。事件的扩大和激化有现实基础,一再被误解,这有点儿像蝴蝶效应,想熄灭,想纠正,不可能,不容易,于是火上浇油。正是因为生活如一潭死水,缺少关心和追问,李雪莲才会把一件小事掀起巨大风浪。读罢小说,不禁感慨,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寓言,也是一部乡村中国的心灵史。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8】

近日,备受关注的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在北京召开首次发布会,当天,冯大导演携原作及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这场被命名为“十二年,一个圆”的活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相隔12年,范冰冰与冯小刚、刘震云继《手机》后又合作了。整场发布会围绕“圆”的三个谐音展开,三人也彼此互夸,甚至刘震云表扬起了范冰冰会凭着这部片子成为”表演艺术家“。而冯小刚则透露,本片中有28个男演员,女主角只有一个范冰冰,可谓是“众星捧月”。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在20XX年首部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金马影帝冯小刚再度回归导演身份的作品。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电影《手机》的混剪视频,带领众人回忆起2003年《手机》掀起的一场家庭关系的“腥风血雨”。时过境迁,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再聚首被主持人马东调侃“岁月对每个人下手的轻重果然不一样”。冯小刚与刘震云已经第四度合作了,两人现场谈笑风生互相“开涮”,“革命友谊”可见一斑。范冰冰则是《手机》后第二次与冯小刚合作,相隔十二年再任“冯女郎”,范冰冰感慨颇多称一切都是缘分。

据悉,范冰冰为“李雪莲”这一角色“牺牲”颇大,不仅造型上打破以往“女神”形象颠覆出演,更历经诸多户外拍摄,十分艰苦。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在《手机》中饰演的是一位仗着美貌插足他人婚姻的“潘金莲式”人物,而此次《我不是潘金莲》中则饰演了一个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良家妇女”,两个角色遥相呼应趣味横生。

主创问答

记者:我们对冯导电影的期待,首先第一个期待就是喜剧,这是一部喜剧吗?

冯小刚:这是一部喜剧,只是喜剧有不同的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个类型是事情上的幽默,还有一个是这个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是什么。《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觉得它就是这个事情的道理的幽默。

记者:看预告片里的范冰冰,不太像特别有喜感的角色?

范冰冰:其实诠释李雪莲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会心一笑,这个笑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谓的这种搞笑电影,那个笑有的时候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都能看得懂,但是又非常让你觉得在心里面触动了你某一个点。我们没有刻意地做幽默的东西,但是它就是很幽默,是故事的幽默。

记者:冯小刚导演三年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片子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冯小刚:为什么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希望找到一部像我这个年龄值得拍的电影。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这个作品,首先这部电影一定不是市场的奴隶,它是引导市场的一个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深刻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电影,同时我认为它也应该可以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当然了,它首先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它不停留在好看,它有比好看还更多的东西,但是首先必须是好看。

记者:范冰冰为什么要接拍这部电影?

范冰冰:我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为什么我要拍这个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拍一部在这个时代能留得下来的电影。拍一部能在你的职业生涯里面,最后能留得下来的作品。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所以很珍贵、很珍惜它。

记者:请问冯小刚导演,范冰冰这12年来有什么变化?

冯小刚:冰冰,我是觉得她十二年来,有一个核心变化,就是变得非常自信,拍《手机》的时候,她第一次拍电影,当然第一次拍电影,在我的指导下,已经是可以,我没想到她第一次拍电影能演得那么生动,然后这12年来,现在发现冰冰的谈吐,包括这次演李雪莲角色,整个人非常自信,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有没变的,往往看长得这么好看的女孩,会不会想这是不接地气的人,但是冰冰让我感觉,一直以来,她的内心非常接地气,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还有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好看。

记者:起用范冰冰演一个农妇,不怕她太好看而观众忽略她的演技吗?

冯小刚:我要说,我当时有一个野心,冰冰其实是演戏非常用心、有才华的演员,因为她太好看了,所以人们总会要强调她的好看,所以我就很想给大家一个意外,给大家一个惊喜,让他们看到,冰冰不靠好看,来塑造一个人物,而是离她很远的人物,这次特别欣慰,我也要恭喜冰冰,我觉得这个电影放了之后,会让观众觉得真的是眼前一亮,才貌双全。这部电影里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而且这里面的男演员有很多非常有演技的,众星捧月,但是她也没辜负众星。

记者:范冰冰演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范冰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这个洋气的脸(笑)。其实要克服的东西真的很多,包括走路的形态,包括造型的改变,包括方言的学习等等。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9】

《我不是潘金莲》是由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片, 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大鹏、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8日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

看过《我不是潘金莲》的观众,都在乍舌——广电的审核尺度放开啦?这也能拍?这也能讲?从喝茶到告状、从不作为到上访,本片虽然略显克制但也把这些敏感点都一一点到了。

虽然本片取了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叫——《我不是潘金莲》,而且冯导到了电影上映之际,无一例外地再次放出了撕B大招,从手撕王健林到跟王思聪过招,冯小刚用极为商业的手法,推动着这部电影票房一路拉高破亿。

但是你真的看懂了《我不是潘金莲》吗?

电影其实跟潘金莲没半毛钱关系,至多是女主角李雪莲上访的第二层推动力和诱因,但是把这个潘金莲单拎出来讲,总有一种投机取巧和哗众取宠的既视感。

李雪莲跟丈夫秦玉河协议离婚后再结婚,然而丈夫离婚之后火速迎娶了小三,于是李雪莲丢了县城里的房子还丢了老公。这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让李雪莲越想越气,越气越想告,于是攀亲戚找到了法院的王公道。但是就法律层面上讲,李雪莲跟丈夫离婚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李雪莲自然败诉。这是本片的根本原因——从法律层面上讲,丈夫秦玉河是合法的;但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秦玉河是站不住脚的,而且随着李雪莲长达十几年的告状,秦玉河得房抛妻的行为越发令人不齿,并且舆论是倒向李雪莲的。这让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头疼了——因为依法办事,却没有得到李雪莲的理解。

于是李雪莲从法院院长告到了县长到市长到首长,层层向上的过程中,故事并没有讨论案情,而是一层层反应出了官员百态,发离婚证的公务员自然是不相信自己被骗的,所以一口咬定李雪莲当时就是离婚了;院长不过是走程序;县长逃了;市长的话一层层下下去,变成了把李雪莲关进去“喝茶”......

直到一个农村妇女离婚的案子,捅到了首长那里,于是从市长到县长到院长,全部被撤了,但是李雪莲争的理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个解决办法,其实并不是给李雪莲的解决办法,更像是维护上级形象做的一个面子工程,旨在表示首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而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因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无解的,因为“依法治国”是party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所以真要解决李雪莲的问题,是对这个基本方略的动摇。但是这个案件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依法治国,并没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反而是让李雪莲哭晕在厕所。

所以李雪莲在牛那里有了放弃的念头,牛在电影里象征一个畜生,就像《天注定》里赵涛杀完点她钟的客人之后,路上碰见的那头一样,以牛喻人,旨在表达对人的悲鸣。于是李雪莲决定放弃,放弃是需要一个契机的,契机就是秦玉河的一个道歉。但是秦玉河没有道歉,反而揪出了李雪莲在封建的小镇里,未婚前偷吃禁果就破处了的往事。即便把这件事情放到现在,也是具有杀伤力的。因为文章在被爆出轨的时候,也曾被揪出背后骂马伊琍是破鞋的言论,破鞋指马伊琍在跟文章好之前,就已经跟上戏的学长、高虎、佟大为、管虎等好过。即便是民智已开的今天,大家谈论起“破鞋”云云的,也都是讳莫如深。跟多数中国男人一样拥有处女情结的秦玉河,把李雪莲不是处女的情况,当作了对李雪莲的攻击。

于是李雪莲的反击变成了宁愿被卖猪肉的老胡拱一次,也想把秦玉河给杀了。

十多年后的院长、县长、市长,面对被撤职的前任们,在人大召开之前,都开始登门拜访李雪莲劝她不要上京告状。于是法院开始出动围捕李雪莲,公安干警都是跨镇抓捕,阵仗之浩大,生动诠释了何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本片有一条被隐藏的副线——秦玉河之死。片中介绍秦玉河是送货的时候意外身亡,但是想到从秦玉河这里做工作的市长马文彬,有一处有意思的交代:拱桥上的市长身后,是一个抱着宠物狗一看就是小三的女人,这表明了市长的身份——不是个好人。在手底下的“马仔”走了之后,又叫回来,对着桥那头说的大意是务必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一处的取景简直绝了:拱桥的桥这头是市长与小三与狗,桥那头是负责执行的公务员“马仔”,市长虽然看不到桥那边的肮脏,但是对着桥那头喊一声,是要起作用的。就像当初的市长说了一句“先过了这几天再说”就让李雪莲在大牢里过了一个年一样。

人大会开完,市长马文彬对着手下的“马仔”反思起了整个case,发表了高屋建瓴的事后感,颇有见地......

对应本片的画幅有意思之处在于小镇是圆的,北京是方的,内圆外方,讲的就是这片神奇的国土上的真人真事。李雪莲从小镇到北京,画幅变成了方的,然后回镇上又是圆的。这一处对应的便是中国的乡镇部落文化——在李雪莲的小镇上,就像冯小刚的旁白一样:什么消息都传得飞快,今天秦玉河刚说完李雪莲是潘金莲,明天整个镇上的人都会知道李雪莲是破鞋。所以这个圆就像一个信息共享圈,小镇上的信息都在这个圈里共享和流通着。圆里的人如李雪莲,并不是这个小镇的对手,所以她选择去方形的北京告状。北京是方的,这是地理上的一个形状,更像是一个没有被磨平棱角的地方,所以李雪莲找到了帮手——去人大会,拦首长的车告状!

然而圆里的人是断不肯让李雪莲到方里面去的,所以他们围追堵截,用没有身份证没办法进京为由,堵住了李雪莲进京告状之路。这个骨子里透出一股韧劲儿的农妇,就像她的那头牛一样,既然是畜生,就活出畜生的模样去横冲直撞!

李雪莲再一次去告状,直到赵大头把她给上了。于是她误以为这就是爱情,可在赵大头的眼里,这就是生意。这里有意思的是李雪莲与赵大头的对话——“你这是强奸”

“那你觉得好吗?”

“从没这样好过”

为什么李雪莲被强奸会觉得好呢?首先是生理上的,请自行体会一个十几年没有性生活的女人;其次是心理上的,李雪莲其实一直在被强奸,从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为什么这一次换成了赵大头她觉得好呢?因为这里揭露了李雪莲的短板——李雪莲不过是农村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妇女,她之所以告状,不过是争这口气和认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你要真的对她寄予多大的厚望,那么还请稍事休息放下希冀。

因为李雪莲在做的事情,其实往大了说是可以撼动一个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问题,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的告状和上访存在局限性,局限在她作为一个农妇的眼光,只能看到这么远。所以她对于假离婚、合法不合理等一系列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改进,并未起到任何的作用,不过被领导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和笑话,所以市长在跟上级领导吃饭的时候谈起李雪莲,还笑她如今恋爱了要结婚了不上访了云云......

所以这里通过李雪莲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认识,给这个故事首先就铺上了悲剧色彩的结局——这一场告状,注定是失败的!反观韩国同类对律法和道德进行探讨和反思的电影,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告状人”不无关系——《辩护人》的男主是律师、《熔炉》的男主是老师......

阶级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物的阶级性决定了告状的影响力。所以李雪莲在得知秦玉河一死,整个告状之路便戛然而止。

有意思的是,把十几年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告状之路的李雪莲,在若干年后,面对着TAM开了一家面馆,十几年的告状,换来这样一个无言的结局,多少有些讽刺。

毕竟就在皇城根儿下,李雪莲的告状之事,变成了多少人背着李雪莲的谈资。到后来,大家开始当着李雪莲的面讲,直到李雪莲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仿佛笑的不是她自己一样。

这样的笑令人无奈,却又无计可施。

本片的结局,放出李雪莲当初告状的真实原因实际是因为怀上了秦玉河的孩子却流产了,所以李雪莲十几年的告状之路,是为了这个还未成形的孩子。

于是一些人,开始骂了——原本一出讽刺的、黑色的喜剧,冯导整这么一出缘由,不好玩!但是个人理解这里的孩子,并不是给出李雪莲告状的原因,而是雪上加霜——当初有孩子的李雪莲告状,孩子没了;如今的李雪莲不告了,也不会再有孩子了。这个孩子就像原本可能对李雪莲的传承,如今传承没有了,即便在皇城根儿下,也没有这样去抗争内圆外方的人儿来前赴后继了!

李雪莲,从最早的小白菜+白娘子+窦娥三位一体,到如今只剩下的一个李雪莲,后来,李雪莲变成了祥林嫂。

冯小刚VS郭敬明^_^两位跨界营销高手的对决^_^:话说从营销手段上冯姓演员不及郭敬明来得磊落,小四至少从口味上针对的是粉丝,让粉丝对其作品还能津津乐道,冯姓影帝只能靠撒泼博眼球。作品说话?只能是笑话了,只图过度消费以往积累的一点人气!《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子就看冯影帝的撒泼、碰瓷、幽灵场注水能炒回多少票房止损了!从导演功力和营销手段上,小四的跨界捞票已经完胜冯影帝!所以我根本不会去看!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荒诞中真实与无奈


荒诞中的真实与无奈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初识刘震云先生的小说是《手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偶然看到他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书名的时候,还以为刘震云先生也开始媚俗的做标题党,展卷阅读,掩卷长叹,更有一种笑到要哭的感觉,顿觉自己先入为主的浅薄,也陡然觉得荒诞的写作风格和幽默的语言风格之下残酷的真实与人性的无奈。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生二胎,与化肥厂司机秦玉河办了假离婚手续,而秦玉河却假戏真唱,与她人结婚,李雪莲气不过,上访告状要求认定他与秦玉河为假离婚,而秦玉河却以李雪莲结婚前不是处女为由,诽谤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洗刷自己求证清白,先后告状上访由乡镇到县里、市里,直至中央。并先后因此事,乡镇法官、县法院专委、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干部被撤职。

李雪莲的上访路坚持了20年,从一个腰如杨柳的少妇到一个腰如水桶的老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一下与秦玉河的离婚是假离婚,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各级政府,为了阻止她去北京上访,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的阻止,真可谓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上访告状的终结不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是以秦玉河意外车祸的死亡,使李雪莲告状无疾而终,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结果,各级政府彻底的松了一口气,不会再因为李雪莲的上访而担心自己的的乌沙被摘,李雪莲也感觉不告状上访,活着也就没啥意思了,很茫然。

之所以说故事的情节和语言的风格很荒诞,借用刘震云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在挑战幽默的底线和政治的底线,这也让我想起了美国短篇讽刺小说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小说的结构也比较出奇,序言分别写了李雪莲最初决定告状的那一年和20年后李雪莲依然在告状的那一年,而所谓的正文就是一个短篇,十分钟就可以看完的一个故事,并且看上去和《我不是潘金莲》的题目没有任何的关系,但这正是耐人寻味和引人思考的部分。

李雪莲就因为要证明离婚是假离婚而坚持20年,就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由乡镇到县、市,直至中央的上访,这本身就是荒诞的情节;各级政府和干部为了阻止李雪莲上访,镇长给她叫表姑,法院院长给她叫大表姐,市长专门到镇上请她吃饭,设计一个个圈套,让李雪莲上访不得逞等等,也是荒诞不经的;还有李雪莲每年决定告状与否的理由就是她们家养的那头牛,牛点头就去告状,牛摇头就取消告状,这本身也是荒诞离奇的。一件件,一桩桩荒诞离奇的情节背后,透过荒诞不经的情节,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真实与无奈。每一个上访和告状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极尽心酸的血泪史,各级政府为了所谓的稳定和和谐,从来都是从自己的官本位出发,把上访告状者当做敌人,不惜动用各方力量围追堵截,关号子,打棍子,威逼利诱,让蚂蚁变成大象,一个小问题最后弄成社会影响很大的大问题,这不能说不是人性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哀。

文中的两个黑色幽默让人笑着想哭。

一个是李雪莲因秦玉河的意外死亡失去了告状的前提之后,她万念俱灰,想了此残生,于是走到一片桃园要上吊,桃园的主人说,大姐我与你无冤无仇你怎么要害我呢,这桃园每年卖桃子挣不了几个钱,主要是城里人来这里自行采摘挣个钱,你在这吊死了,我以后怎么挣钱啊;你要真的想死还不容易啊,你多走200米,到对面的桃园去上吊,那是老孙的桃园,他是我的生意对头

另一个是正文中被免职的县长老史,姨娘死了去东北奔丧,回来北京转车,买火车票买不到,坐飞机坐不成,长途汽车也不成,从黄牛党那里买高价票也不行,最后弄张报纸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冤字2024,结果被两个警察护送遣返回家,人不但回来了,还是如此的迅速和安全。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本小说,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底层群众,正在经历着很多种版本的《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但愿每个人都保留着人性的美好,但愿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但愿我们多一些面对生活的微笑,而不是笑到想哭。

读后感范本:《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模板集合(7篇)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读后感范本:《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模板集合(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一)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竟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每部作品都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说: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

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会成为脱缰野马,使整本书不会成为禁书。

第三:整本书故事性娱乐性太强了,难怪刘震云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影了。感觉看这本书比看电影还有意思。不管文盲还是大师,反正容易被情节吸引,让你一直看下去。

第四:某些情节某些故事稍显啰嗦。

第五:整本书唯一的一段,也是最详尽的一大段性描写,来得是那么自然,对于整篇故事是那么合情合理,让我明白:原来性描写对描述一个人物是那么重要。

第六:有时间有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好赖解个闷儿。如有错误荒谬之处,各位包涵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三)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不过瘾,接着读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故事以李雪莲告状开始,告状是无意中有了二胎,想要保住孩子和丈夫的工作,李雪莲想出了假离婚的办法,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李雪莲想要打官司困难重重,还被辱骂为潘金莲,为了一口气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开启了漫长的上访之旅。故事依然有着刘震云独特风格的幽默,却真实大胆,仿佛就是身边的故事。煞是好看!

《我不是潘金莲》第二部第七章。赵大头谎称自己与李雪莲订婚,一桌好酒好菜让看守李雪莲的四个警察放松了警惕,喝得天昏地暗,两人骑着车逃离县城,这让县长方寸大乱,出动四百警力全县堵截,目的就是不能让李雪莲在人代会时出现在北京告状。

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被它的结尾逗乐了。李雪莲折腾了二十多年,终于想和赵大头结婚不去告状了,没想到赵大头也有私心。李雪莲觉得自己折腾半辈子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末了却把自己变成了“潘金莲”,找个果树上吊,被果园主人救下来,本以为人家会劝她别轻生,没想到果园主却让她帮自己个忙,到对手的果园去上吊。小说结尾也显示了刘震云式的幽默。因为没处理好李雪莲上访而下岗的县长,回家买不到火车票,假装要上访,被免费“护送”到家。同名电影九月末上映,冯小刚导演,众多一线男演员,值得期待,我尤其想看范伟演的果园主人。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当今法律践行的一个问题,经济成本。在文中,李雪莲打官司的时候,去澡堂洗了澡,并让人搓了背(第一次),买了衣服鞋子,剪了头发将近花了一百多,在当时一百块不是个少数目。后面给县长局长送鸡什么的,同时去告状的时候的路费吃住以及每次告状,自己都会收拾一番。在最后一次,还因为路途中自己生病,欠了别人四千多块。还决定自己卖房子去还债。每年一次,整整二十年,这期间花费了李雪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是金钱,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她的前夫重新开始,安然自在,而李雪莲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申冤,所以在最后得知前夫死了,也就是状告多重事由的第一重事由不存在后,李雪莲想到了死。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自己真的成为了一个笑话,自己成为了‘潘金莲’。李雪莲的家境并不是很好,在文中的描述中,李雪莲好像没有很具体的工作,就好像农民一样,自给自足,文字也没有给予李雪莲经济来源太多描述,不过,从文中对李雪莲家房屋的描述中,其经济情况可见一斑。这时候我想到了之前看到一部电影《秋菊打官司》,文中的秋菊也是为了打个官司。上诉,然后将自己家里的东西一直卖来拼凑路费,也同意是为了一个‘说法’。老百姓上诉的代价太大成本太高,这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这样就导致了很多老百姓自己权益受到了侵害,最后也不了了之,或者是说忍气吞声。最后导致老百姓对法院的抵触,对法律的不信任。怎么会有对法律的信仰呢?司法要想独立,要想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仅是法官,也需要众多老百姓的信任和配合。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五)

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圈被冯大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刷屏了,看过太多的剧透和影评,基于不想给毯星贡献票房的想法,我很不服气,连带对并不了解的作者刘震云也是这样。于是我想看看这小说到底是啥样。开头随便翻了下,按说我对这种小说是不感兴趣的,语言上的“土”劲儿也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拿起开始看就没有放下。这本书和我看的剧透影评完全没在一条线上,也让我好奇究竟冯大导演咋拍的电影能诞生那样的影评出来。总体来说李雪莲是个刁妇,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网友说作者塑造人物有问题,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村妇女不应该如此无知,一开始我确实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后来随着情节的深入展开,尤其20年后的情节,让李雪莲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丰满了起来,她不是无知,她确是个法盲,但是她很聪明,就是因为太聪明了,看得太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前半部是可恨的刁民,后半部是可怜的拧巴农妇,说她拧巴是哪怕是对她自己有利的事,只要不符合她的逻辑,都一概不“敷衍”说她可怜是在这个世界上确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关心过她,她生活在利益交织的网子里,不肯屈就。她的冤屈大概就是没有一个人肯真心的听她说。第一次魔幻般的闯进人民大会堂后,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处理了一串官员,依然没有人听她好好说说,上访成功了,可是申冤失败了,诚然按照法律规定她并没有冤屈,一开始的判决也无不当之处,写到这里她的案子已经无关紧要了,就因为她罢免了一串官员,20年后的事情就是每年的上访和维稳,后半部分作者的犀利,辛辣讽刺看得过瘾,我真想不通维稳已经到了这种人尽皆知的地步了,为什么政府还不能反省?出事了难道就只有掩盖这一条路?出了事不问原因过程,先一股脑处理干部?简直可笑至极!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六)

刘震云的书一直被贴着荒诞的标签,就是日子过得迷迷糊糊但是又好像身体自有一股劲儿,让人们非做那件事儿不可,这事儿做完了又能达到什么目的,谁也不知道。

李玉莲与丈夫策划了一场假离婚,谁知道离婚之后丈夫又找了个老婆。假离婚就变成了真离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事不要假离婚啊,危险系数太高啦!

假离婚之后李玉莲就开始上访,从镇里到乡里到市里到省里,最后又到了北京,其实要和社会和解也挺容易的,要说李玉莲这个事儿,最开始还是怪自己弄出了个假离婚,还要怪她前夫翻脸不认人,最后才要怪一下从头到尾没有人相信她的话,没人帮她说句话。

觉得上访的人们,应该是没有对现实妥协也没和自己妥协,应不应该用一辈子和这个事儿死磕,要看这事儿有多大。

李玉莲无非就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也不想好了也不能让别人好了,自己过得比谁都痛苦。到后来呢,她前夫开车死了,李玉莲也找不到理由继续活着了,她也想死了。

要看做一件事儿应不应该回头,要看自己在过程中心情目标明不明确,过程中心情愉不愉悦。

要说离婚之后,李玉莲就自己吃了个亏,涨个别轻易相信别人的心眼,也别求非要有个人相信自己,生活还能过得下去吧。那时候她29岁,长得挺漂亮,也还年轻。

我也不是说上访这个事儿值不值得,反正我觉得,为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没必要纠结一辈子。那李玉莲为什么又要为了这些事儿纠结一辈子呢,主要还是因为生活太无聊太无趣了。

人嘛,还是要学点知识学点文化,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从自身的角度与改变这个事儿,总是不应该太依赖别人,社会和法制能管大多数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不违法,只是有点违背道德咯。违背道德的时候该有个啥结果?现阶段谁也不知道。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也讨论了关于法律触碰不到的地方,这种灰色地带估计只能自己注意着点了。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篇七)

心痛。人的一辈子也就那么长,告状花了一辈子值得吗?本来你有那么多路可以走。为了一个不珍惜你的人,抛弃你的人耗费了一辈子的精力值得吗?

人有时候不能太在乎面子了,别说你本来就不是潘金莲,就算是又如何,为了去掉这个称呼花了二十年还没完成,你的那口气怎么就那么长。

放下吧,放过自己。文章的最后写了一个反例,前史县长,他也冤啊,这点小错误按道理说是不至于撤职的,他放下了,还靠告状玩了一把,现在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事情本不大,李雪莲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点小小的相信而已,哪怕给她一点点的信任,这事就结了。就像最后市长马文彬想的让她再结婚,这事也就从根源断了。要是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她又何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件事上,忽略了自己的儿女,忽略了自己,最后就简简单单的没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啊,一个农村妇女其实要的很简单,真的不明白你们在怕什么,如果真的怕就为她解决问题啊,然而没有,像防狼一样防了李雪莲20年。

还有一个赵大头,我真不想说了,看到他打电话被发现的时候急死我了,又泡汤。初中时,在北京时,又长了20年,变了,你不能纯粹一点吗,岁月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_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不是潘金莲的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