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芳华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芳华读后感600字

芳华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800字。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读后感可以为我们写作积累很多素材。一般我们会怎么样去写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8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800字

看到书中结尾,一联想到电影结尾那样,被韩红的一首《绒花》把眼泪给“酸”上了鼻尖,“呛”出了眼眶~

刘峰的一生是悲凉的,时代变迁的牺牲者,上一代的“英雄”,新一代的“傻冒”,一个道德最高的标杆,最后还是被“集体”卖了。

我是看完电影版芳华后过来的,电影我从预告开始就感兴趣了,因为描述的正好是那个敏感的时代,我就是喜欢有点敏感又有点反叛的东西。但看完以后就觉得有点被骗了,或许碍于广电局的威严,冯导减了不少,电影质量本身是很好的,里面的音乐舞蹈编排方面很用心,但最终的主旨导向就不敢恭维了。对于人性的黑暗,镜头没有了批判,只有作为旁观者在无可奈何。郝淑雯、林丁丁、朱克之流,最后都出落得一个相当不错的结果,兴许这是物质时代对物质人群反馈的结果。而刘峰和何小萍,既在集体主义上备受打击,又不能在精神上得以被认可,结局来说,虽然两人还是走在了一起,但是对弱势群体来说,这不过是一声叹息,接下来也并没有任何关注和改变,潜台词反而会提倡人们要更现实更不可善为,才能有好的物质未来。

韩国电影《熔炉》能造成韩国全国上下的关注,并且为此立法去保护弱势群体。《芳华》可能会有一段同情关注一些越战老兵,只能说还是大众饮料,跟《天注定》、《天狗》一类还是根本无可比性,冯小刚有导过《一九四二》,但作为商业导演,本质还是商人。

严歌苓对在书中“集体”也还是没有批判,因为她当时只能在集体中活着才有尊严,不同她后期出国后思想桎梏才达到真正解放。但她主旨还是更多的服从,书写刘峰和何小曼的故事只能赚取一些消费性的眼泪,性质还是商业为主,无法起一种根性的影响。

想起《敦刻尔克》,这样一次战略性大撤退,描述成一次无比成功的壮举,拍出来让世人敬畏,这是一个大国,英国国民独立自信的底气。如果一个国家只会让国民畏惧国家,离开国家独立于个人就被鞭挞摒弃,这样内心只会与这个母体渐行渐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延伸阅读

《芳华》 (读后感参考)


《芳华》读后感800字

我尚未看过这部电影,但突然对原著起了兴趣,花了些时间读完了严歌苓的《芳华》。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被定义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下,从他们的出身到他们的青春,直至他们的晚年,悲剧式的结局似乎是“芳华”这两个字最恰当的注解,伤感也注定是这部小说的灵魂。

在那年那月,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避不开时代的限制,经验告诉我们,若要悖逆就会遭到周围所有人的背弃与唾骂,就会被那个时代所抛弃。即使在你的人生已经跌落谷底时,奇迹也不一定会出现。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几乎拿满了所有个人荣誉的军区模范标兵,在“触摸事件”曝光后的人生;也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心想嫁入豪门的纤纤柔弱的林妹妹,在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后,用自嘲的口吻选择了孑然一身;

当然,我们也没有预料到出身高贵且姿色不凡的高干千金,在恣意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后嫁给了“军队二流子”,最终不欢而散沦为了包租婆;

但最让我感到感动的是身材矮小、遭人厌恶的普通女子,在遭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却为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白的爱恋,苦苦地守候了40年,只为在她至爱的人的遗像旁布满了他们初遇那天的冬青……

我始终相信人间有动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存在,这是《芳华》的文眼,也是给善良的人一种最温暖的慰藉。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使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其实我们不用过多地揭露他们每个人内心的丑恶或是骨子里的劣根性,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年代里,任何的所作所为都会被张贴上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就如同现在的我们也一样,生活在当下,身上也会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善良和慈悲!

珍惜自己的岁月,细细品味自己的过往,因为这些都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芳华!

我快步走向影院,轻轻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静静地等候电影的序幕拉开,独享我自己的芳华......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3)篇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1)篇

第001本 

01

历史课上,学生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为什么纳粹士兵认为自己从未施暴。

于是乎历史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与全体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老师变成他们的领导者。

学生们听从他的指令。

练习正确坐姿,站姿;

用最快的速度集体从室外回到室内;

回答老师的问题先说你好,然后再说答案。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有自己的标志。

老师把这次实验命名为“浪潮”。

事情持续发酵。

所有人在浪潮这个团体中都是平等的。

从前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在变得健谈;

嫉妒别人优秀的学生也不再妄自菲薄;

球队队长认为从前球队失败是因为没有凝聚力,而浪潮可以改变这一切。

人们对浪潮越发迷恋和依赖。

然后事情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

有的人甚至逃课去参加浪潮聚会。

浪潮团体的人开始大肆宣传,

他们甚至对不加入浪潮的学生施以暴力。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浪潮的好处呢?

为什么你要拒绝相信这么好的东西!”

......

殴打、排外、施暴、偏激......

中这些负面逐渐暴露出来,

那些在浪潮刚刚发展时出现的团结、守纪等优点,反而加重了这些负面行为的扩散。

02

我是个无神论者,也对自己比较自信,

不太相信自己会被什么奇怪的想法洗脑。

什么传销啦,社会上各种披着宗教外衣的言论啦,

我不相信自己会被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情节,

自问如果我进入这种环境会怎样?

我应该不会拒绝加入浪潮,

我会和他们一起起立、喊口号、做黑板报、拉条幅,

甚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面带微笑。

我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坏处,甚至是如果我的团体有人施暴,

我也会认为那是他们本性残忍,

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残暴的事情的。

想好了这些,再看看结尾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话,

有点愕然。

我还真是和书里的那些学生想到一起去了。

人们都相信自己是理智的,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无理取闹,会无情冷酷到伤害一个陌生人。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无情与冷酷的事情,也都是这些普通人做的。

03

哪些人是典型的普通人呢?

让回顾一下沉迷浪潮的这些人的特点。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梦想,无法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也许是因为他们资质平庸,也许是他们天性懒惰。

也许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努力,导致与优秀越来越远。

想改变,无从开始。

而浪潮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特别聪明,无需漂亮,

也不需要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善解人意的父母,

你只需要见面打招呼,做些简单的应答,穿该穿的衣服,说早已计划好的话。

就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平等。

不需要头脑不需要思考,集体或者领导会帮助他做决定。

一旦变成了傀儡,世界仿佛简单许多了。

无数人沉迷其中。

可喜的是还有人保持冷静。

坚决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

我们看得到浪潮的好处,浪潮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孤单。

没有人被排挤,没有人自卑。

因为看得到这些好处,所以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们。

可是想要享受浪潮中这些优点,代价太大了。

对浪潮越依赖,就对浪潮以外的世界越排斥。

甚至用暴力的方式与对抗外面的世界,

无法与外面的世界产生共情,拒绝想象那些人也会痛,也会哭。

所以他们在别人眼里冷酷、无情,用尽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去对付别人。

把外面世界的人都消灭了就好了,这不是杀戮,是向着美好的世界前进。

他们被洗脑了,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第三世界的人”。

04

理解纳粹了嘛,会原谅纳粹吗?

战争这个词汇与我们逐渐变远,

我们也得以摆脱仇恨的情绪,去更加理智的审视战争。

《浪潮》使我们警醒,纳粹离我们很近,

短短的几十个小时,每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被教育成纳粹。

困难年代,让一个好人也变成魔鬼。

人的阴暗面,容易沉迷领导者的身份,

难以摆脱关于人性的诱惑。

血淋淋的历史啊,是无法简单的用什么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就抹平的。

我人微言轻,

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苦痛,

怨恨或者原谅说起来都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借用电影《二十二》里面,一个慰安妇奶奶的一句话吧。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铭记历史,直视历史,

重点不是怨恨或者谅解,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

别让自己变成受虐者,

更别让自己成为施暴者。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出版于2008年的书籍《浪潮》的腰封上赫然印着“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印着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撰写,印着美国、德国、以色列公民教育必读本……很多书或者电影,一旦告诉你,根据真实事件撰写或者改编,是不是就会让你多一份好奇多一些关注呢?rr

《浪潮》是根据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里除了换了人物名字,故事的走向基本和事实差不太多。rr1967年4月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位学生向老师罗恩•琼斯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对此,琼斯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同学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状态。有的人情绪激动,有的人却神情漠然,但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法西斯这样的魔兽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果真是这样吗?琼斯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看看会不会通过实践引发更多的思考。

rr所以,短短五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rr你可以看书,可以看同名电影,也可以听听我的讲书---当小说遇上电影之《浪潮》。

rr小说版的译后记有这么一段话:

rr人,应该具备成为人的力量。r哪些是让人成为人的力量?结合这本小说,我们至少可以说,人不能盲从,要能独立思考,能进行批判性思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驯养并不能保证人类会远离专制,远离残暴,不变成魔兽。而阻止退变让我们永远坚守在人的航道上的力量,就是独立思考,批判思维。r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r有一部西方的教育思想读本,叫作《教育,使人成为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论教育》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人必须接受教化,就像陶土要经陶工之手才能成器,没有礼仪法度,自然的人必定悖乱而不治。r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原著小说过于浅显,改编的电影更为凝练。小说章法简单、叙述平直、人设功能性明显,情节设置论文风,还以爱情作为高潮戏的痛点与卖点,也是符合国情的审美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论”深得人心,特别是推崇个性的时代,对降低盲目遵从和鼓励新的探索,大有裨益。

然而,“实践论”也会忽视历史(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多次以另辟蹊径的初衷重蹈覆辙,所谓“南辕北辙”、莫比乌斯环。

另外,与重陷泥淖的显性危害不同,更多更惨的集体梦魇往往笼罩着美好、堂皇、迷人的光环,难以察觉、瞒天过海。

历史的箴言与新生的探索,如何相互滋养、修正、完善,相得益彰,是个人和集体都需要自觉面对的课题。对于历史,有人只看到了债务,有人只看到遗产。于是,以为出口就是“个性”,南辕北辙,又掉入“惯性”。

正如小说提到的,“浪潮的能量”不容置疑,且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潜藏着危险。有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全盘否定或全部接受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部“论文小说”(这个试验)本身就是矛盾体,可以根据拟定的主题,写成(论证)不同的结局版本。那么,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就悲哀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警语,反而同时成了解构自身的催化剂。你以为你在玩游戏,岂知游戏也在玩你。辩证对待。

即使是非虚构作品(况且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小说也还有更多东西可挖掘、写得更深刻。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寓言和预见。

读“绝代芳华”博文有感:行走,总能遭遇风景


在成长的路上寻找风景

读绝代芳华博文有感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李之梅

七月十二日上午十点三十三分,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网名绝代芳华)在他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博文《行走,总能遭遇风景》的博文,介绍了我和他的交往历程,并着重对我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坚持写博、迅速成长、并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行为表示赞赏,来激励自己身边的同行。

读完薛校长的这篇博文,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其实,我没有薛校长写得那么优秀,不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打牌的我只是在空闲的时间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处的我喜欢阅读教育名著,喜欢给自己班的学生写教育日记,喜欢上网浏览一些博友的优秀文章,喜欢登陆《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的网站静静地欣赏上面的优秀文章,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电脑,上传博客,渐渐地,我的博文越来越多,博客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网上的博友也越来越多,我浅浅地开始融入校讯通这个成长的共同体,和博友们一起在写博的路上寻找美丽的风景。

朱永新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而我建立博客两年多来,不仅阅读了《构筑合宜的大脑》、《静悄悄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等中外教育著作,还在自己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266篇博文,其中一些博文还被团中央主管的《少年儿童研究》、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时报》、市教育局主管的《焦作教育研究》、《焦作新教育实验简报》采用,而且在校讯通这个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中,在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校讯通第208期教师博腕儿、校讯通第六届、第七届书香班级评选启明星奖、第115期博谈客论状元文等额外的奖赏,自己的博文《让生命盈满书香》还入选河南省校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编撰的《阅读的力量》一书。

薛校长在他的博文最后写道:只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坚持行走,总能够遭遇美丽的风景。薛校长、这篇博文、这句话像一个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一样,给予了我极大的自信,激励着我像一个永远向前的行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去寻找更多美丽的风景

附录薛志芳校长的博文

行走,总能遭遇风景

看到了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李之梅老师在他的校讯通博客上写的《写博路上的第一个庆典写给裴璞同学的教育日记》(2012年7月11日)一文,我深受感动,颇有感慨,也很受启发。

李之梅老师虽与我只有一面之交,但我可以说我们是非常的熟悉,可谓是神教已久,我对他也是十分的关注。他对于我们的新教育往大处讲,从情怀上说,是对于我们的教育情有独钟,十分的痴迷。他带领他的学生,一个人独自的一路走来,从乡里的典型发言,到县里的经验介绍;从一篇篇博客的被 ,到书香班级的参与获奖;从自己的文章被《教育时报》刊登,到这篇博客里又提及的师生的作品被同时发表在市教育局教科所主办的《焦作教育研究》上,我觉得之梅老弟的路子走的很正点,步子迈得很扎实,下的功夫很深很细致,读书,写作,收集自然,收获也应该说是满满的。这是他应得的,也是他和他的孩子们的自豪!我祝贺他。

其实,可能很多人并不在意之梅的这些收获。当然,很多人未必没有像之梅老弟一样的才气。但他们之所以没有取得像之梅老弟一样的成绩和成就,我敢肯定的说,他们缺少的是像之梅老弟一样的真诚和信念和信仰和行动和努力和勤奋以及由此而诞生的智慧和进步和成长和发展。

真的,很多人看不到风景,或者说是不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风景,到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风景,也不是他们的眼睛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去行走,或者只是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或小院子的周围转悠。他们没能走出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真正的在做行者!

我想,似之梅老弟者:行走,总能见到风景!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一则以祝贺之梅老师的又一收获,二则为之梅送上我真诚的喜悦,以表达我的一点惺惺相惜之情,并激励我身边所有的同行。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_800字


《侠隐(姜文《邪不压正》原著)》读后感800字

2019/1/26。第二本。

张北海在回答编辑问有关对三十年代老北平的定义的时候,做出上面的回答,而我对书中那个年代北京的疑惑,也都在这段话中得到答复。之前看书时内心嘀咕,哇那个时代都这么有钱?现在仔细想想,每个时代不都是有各种层次的人嘛,作者的回答也算是解惑了,可见我还是太穷。

这本书借一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平江湖人士李天然的特殊身份及私人恩怨为线,使他的家仇与民族的国恨交织在一起,而读者跟着他的眼光感受那个时代老北平的一个中上层阶级的衣食住行,也同样感受战争来临江湖人士的隐去以及老北平的消逝。

相对于书,电影《邪不压正》倒没有很明确的描绘出书中的江湖快意恩仇,例如电影中最后李天然和朱潜龙的大战,大段大段武打片段配着古典音乐的背景,现在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不如小说中来的爽快淋漓,四枪结束,谁要和你逼逼叨叨磨刀动枪老半天。前期找人的不容易,才凸显出最后四枪完事后的解渴解饥解痒。不过彭于晏般的李天然完全复合我对小说中李天然的想象,而姜文电影结局的一贯套路也从来不是简单的happyending完事,让你看完带点遗憾,所以电影中巧红自己走了,也没和李天然在一起,带上点所谓的电影的艺术感,而真到现实中,还是小说中写的靠谱。

总体而言,个人觉得情节故事小说更完美合理,电影的话,里面的配乐不错画面不错,艺术性观赏性更强吧。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_800字


《人民的名义(影视原著)》读后感800字

刚把这本书读完,电视剧还没看完,电视剧太墨迹,没有书精彩我觉得。
先说说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吧,在习近平总书记上位后,中国反腐倡廉之声不断增强,也确实落到实处,可书中最后侯亮平的一段话没错,他身居最高检,抓了这么多年的贪官,可贪官永远抓不完,就像当初的和珅、纪晓岚,在国家不断进步的长河中,政治平衡会一直存在,如果个个领导人都成了包青天,那么国家还能高速发展么,我认为是不可能,某种平衡关系一直存在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无法真正以好坏评说,整本书的个个细节都发人深省啊~
再说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祁同伟的自杀,一个公安厅厅长,细数他的一生,得到了什么,一个穷怕了的穷学生,最容易被利益驱使,如今社会上的诱惑太大,真把我们放在同样的位置上,也难独善其身。没有牢靠的政治资源也就是没有强大的靠山,走错一步,都能分分钟被大佬碾死。太想证明自己,反而被自己套死了。那么像陈海、陆亦可这样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孩子,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被同化的几率就会小的多,书里多次提到政治资源,沙瑞金说不能靠政治资源上位,不搞小团体小组织,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本身就是个人情大国,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自己的资源,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连评班干部老师不也是会从眼里的红人里任职么。
有很多这里面的盘根错节的关系我现在没办法给自己答案,我想这就是此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吧,引人深思,高小琴姐妹的遭遇引人同情,对她们来讲或许是救赎也是祸害;侯亮平、小艾关键时刻同舟共济印证了中国的老话“家和万事兴”啊,此话一点毛病没有;李达康固然是政治天才,可他一旦退休也只是孤苦老人一个了;
这是我看过的书里面算是人名记得最全的一本书,感触颇深,好了,我要接着追剧去了。

喜欢《《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芳华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