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 地图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8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著有《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权利的转移》、《财富的革命》等书,其中,《第三次浪潮》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历时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在第二次浪潮时期,以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社会结构。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条件下发展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吓人的观念。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现,都是以旧的浪潮为基础。在浪潮不断更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文明也伴随而产生。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转变的过程,结果会怎样,现在尚无定论。但可以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泥沙,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挡,我们只有好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不至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篇一: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写作于1980年。

作者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科学放在一起讨论,甚至部分哲学也在一起讨论。

以下部分是读书笔记,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不推荐你一上来就看我的读书笔记,那是嚼别人嚼过的馍。你应该自己去看这本书,然后得出你自己的想法,再看看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好,言归正传。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目前限于我的接触范围,我还想不出其他的)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ps,每一次的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次浪潮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能了解到的是第二次浪潮基本上是建立在摧毁第一次浪潮的基础上的,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如何相处,目前尚无定论。

中国,乃至世界,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发展及不同步,当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已经开始第三次浪潮时,还存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处于第一次浪潮中。中国部分农村现在处于第一次浪潮,仍然采用自有小田地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部分农村已处于第二次浪潮初期,开始工业化建设。

我们不知道历史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宿命论还是非宿命论。

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芦苇,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so,我们要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阅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目的。

【篇二:《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三:《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作文】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四:《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这是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本书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方式,刷新了我对现存事物、体制以及运行方式的理解。

我对本书大致的概括是,托夫勒以其犀利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变革过程,阐述了人类现今工业文明的形成、变革和发展,并在意识层面解释了社会、家庭观念的形成,并以其浪潮的观点分析、预测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次浪潮》分析问题的方式犀利独特,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抓取事物的本质去看待该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个冗杂的表象背后,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规律。《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分析绝不孤立任何一个事物,甚至,我们要挖掘表面上毫无关联事物的潜在关系。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复杂、混乱、不可预测、拥挤的世界,你可能会被它繁杂的表象迷惑,无法揣摩。但如果你看到它背后的规律,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一个整齐的排布。工业文明的社会衍生出了成千上万的机构、制度、观念,理清它们只需要顺着第二次浪潮发展的纹路,整个大局便能清晰的展现。这种表象背后规律的探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一个规律性的存在,能够对现在行为和未来生活做出指导和预测。

《第三次浪潮》认为,一切事物和活动都是可以预测的,即坚持因果论。就像撞球,只要用适当的力度,从最佳的角度击球,结果就会如愿以偿。但这里的因果论与第二次浪潮机械的因果论有很大区别。第二次浪潮文明,十分复杂的事物会被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模型,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公式,利用这些可以兴建桥梁、发射无线电波、预测生物变化、预测个人行为。但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因果论需要新的综合方法。事实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事物会维持原状,未来是流动的,不是冻结的。未来由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事物决定,而且每件事都会牵动全局。所以,事物的未来不能用破碎、僵化的碎片来拼凑,而需要联系综合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型。

《第三次浪潮》传达的这些思想,使我重新看待这个工业文明的构成与运作,包括政府行为、企业决策、个人行为,我相信它们会更加清晰而有序,我也相信能够利用这些思想能更好地透视事物、指引未来。

【篇五:《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六:《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七:《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一)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一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一式,扁平式的销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一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一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一精一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一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一性一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一应商和下游产品销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一性一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一性一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精一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一精一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一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一性一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二)

作者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基础设施不再是充当经济活动基础的静态模块,而是通信技术和能源的有机结合。

作者由此推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5大支柱,我简单的说一下:

新能源

恐散式发电站绿色建筑物

存储能源的技术(燃料电池等)

智能电网运输

绿色能源汽车

全文描述主要围绕这五大支柱,以及进行的样板尝试。书中提到的大多是欧盟国家的积极参与,美国对此不太感冒。美国提倡的是分布式的中央集中电网,从这点就和作者提倡的分散式智能电网相悖了。而欧洲国家以德国为首则显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这从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新闻中我也有耳闻,中文媒体另外还痛斥美帝得了便宜还卖乖。至于中国,文中几乎没怎么提,顶多是说中国很有潜力啊,但是还没有什么建树,或者说是努力。但是后来又说中国把五大支柱是分开进行的,因为中央集权,可能很快或是最快就搞完了,方正我是不太明白。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苦苦挣扎,还在考虑如何提升生产率。作者都提出了生产率不在是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符合周期,这一点我也不是太明白。还有两点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美国已经开始对教育开始做改革了,更多的面向了新技术,尤其是作者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需要的技术。2:由于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岗位将要消失,更多人们可能失业,但是作者的说法是可以跟多的NpO组织,即非盈利一性一质的社会组织。还说人类应该开始更多的享受生活。

作为准制造人士,我对3D打印很是恐慌和激动;我对中国的工业化前景不表示意见,中国是片神奇的土地,不缺乏能人志士,但是现在太看政一府了。中国现在有政改的前夜(或许),又要提升内需,还要面对美帝的打压,最后还得考虑考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那些事。怎么说呢,中国是成为又一个日本式的国家还是打破全球格局,就看这几十年了吧,加油吧,少年们!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2000字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的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

撰稿/170234 俞文捷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撰稿/170234俞文捷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罗伯特的三次复仇行动》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到:罗伯特是一名教四年级的老师,但它不会六以上的乘法。

一天,国家级的检查员坐在后面椅子上听课,前面一切都很顺利,这时,勒康提了一个问题:老师,7乘9等于几?罗伯特答不上来罗伯特去开窗户,撞破了肖斯的眉心和眼睛,布里吉特见状昏了过去,罗伯特准备打电话叫医生,不料,鱼缸碎裂,七条金鱼全部死亡,检查员倒在了碎玻璃上,让罗布特出了大丑。

退休后,罗伯特开始了三次复仇行动。

第一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带着大狗布鲁,到勒康的饭店去报复,把勒康的餐馆搞得一塌糊涂。 吉约把罗伯特的衣服拿走,让罗伯特光了一上午的身子

第二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便在吉约的派对上,让垃圾从天而降,搞得光鲜亮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马赛克毛毛让罗伯特一生永远都没有女朋友,让罗伯特非常烦恼。

第三次报复行动中,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就饶恕了曾经对自己搞恶作剧的学生马赛克毛毛。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不管谁欺负你,也不要去报复,一定要宽恕他(她)们,帮助他(她)们改掉坏毛病,要永远尊敬老师。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之读后感


我是以一个同情的心理来看罗伯特的。他真的很可怜,就算他做了三次的报复行动,可是他好可怜。从小就被别人用一种瞧不起的眼神看着,小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他们高,他们就可以天天欺负他了,天天给他难堪!如果换做是我,或你,或是他,大家的心里一定都不是个滋味,让人气愤的直想哭。

在这之前,老师说这个罗伯特是个老师,而且这本书是写他是怎样报复他的学生的。我当时很惊讶,老师报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以大欺小可不好呀!随后,这本书把我给吸引了。我翻开书,看了一下目录,还是觉得罗伯特很过分,身为大人的怎么能欺负小孩子,还当的是老师呢,我还想象了一下可能会怎么样了。

看着看着,哦,原来罗伯特讨厌小孩呀,可是,那他为什么还去当老师呢?不是讨厌么?而且还教了三四十多年。后来,才知道是在他的小时候,他的同学欺负他,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就算当了老师,竟然还会被自己的学生欺负。

我觉得,那些曾经欺负过罗伯特的人,现在被报复也是正常的,谁叫之前欺负他的,活该!

让我更觉得可恨的是,在罗伯特还是老师的时候,那时当老师已经15年了,有几次,他的学生本知道罗伯特不会乘除,只要一大过16的数字,罗伯特就不会了,还成心害他出丑。太可恶了。名人名言:mrmy.org

不过再怎么样,罗伯特还有他的妈妈,小时候,被欺负,还可以搂着妈妈大哭一顿。现在妈妈老了,他们相依为命的生活,一定不希望别人去打扰。

就算他是受害者,可是,我还是要说一说他:这样,一点男人多尊严都不懂,小时候被同学欺负,长大了还被比自己小的人欺负,还有没有自尊心了,等到老了,取了媳妇,难道还要被老婆牵着鼻子走,男人的尊严到哪去了,还是和男的,就是因为这样,不给他们一个狠狠地教训是不行的,要给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尝一尝什么是挨打,没面子的滋味。哼!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读后感500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国际大奖小说。叫《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这是一个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学生天生的淘气给老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而罗伯特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他选择了报复。

他要报复的第一个学生是皮埃尔这个小孩在课堂上提问罗伯特的弱项乘法问题,让罗伯特出丑。所以罗伯特就有了报复的念头。皮埃尔长大是一位出色的厨师。而且还开了一家著名的餐厅罗伯特知道了这件事,居然派出了一只又脏又大的狗在他们的餐厅里捣乱。罗伯特的这次报复成功了。

第二个要报复的学生是克里斯泰勒和娜塔莉。这两个小孩在学校里把罗伯特的衣服偷走了,害的光着身子在学校里待了一个晚上。罗伯特就有了报复的想法。克里斯泰勒和娜塔莉长大开了一家美容院。在她们工作的时候,罗伯特用推土机把垃圾倒到客人身上。所以,罗伯特这次报复也是成功的。

第三次要报复的学生是奥德蕾。因为她毁掉了罗伯特的终身幸福。所以,罗伯特就有了报复的念头奥德蕾长大成为了一个歌星。在她的一次演唱会,罗伯特带有她真实的性字条来到了现场,想破坏她的演唱会,恰好被来到后台的奥德蕾发现了。奥的泪真诚地向罗伯特道歉,使罗伯特回心转意。虽然,这次报复没有成功,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伯特别怨恨缠绕了三十七年,却只是因为一句真诚的道歉挽回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他们不知道受苦的只是他们自己,,别人却不会感觉到的。倘若你得罪了别人的结局。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为仇恨缠绕的人,要记得真诚的道歉,就是化解怨恨的钥匙。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读后感550字


自从妈妈把这本《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递到我的手里时,我就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好奇心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罗伯特要报复曾经教过的学生?为什么罗伯特只报复了三次?罗伯特报复了哪些人?种种疑问又一次把我卷入书的海洋里。

罗伯特曾经是一名教师,自从退休后,罗伯特和他的妈妈就开始绞尽脑汁开始报复他们从37年前就想报复的那些孩子:1.皮埃尔.依夫.勒康 ;2.吉约姐妹:克丽斯泰勒和娜塔莉.吉约;3.奥德蕾.马赛克毛毛。

在第一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把他的表弟热拉德和他的妻子莫尼卡带进了勒康的“老城堡”餐厅,还悄悄地把调皮捣蛋的布鲁给带去,这下勒康的餐厅被整的一塌糊涂、牛头对不上马嘴,连美食家马莱耶松都遭殃不轻……

第二次报复行动也如约进行,这一次,罗伯特问人家借了一辆大吊车,车上装着无数沾着籽和汁的甜瓜皮,烂的发黑、甚至已经变成液体状的香蕉、小孩儿的尿布……各种垃圾袋从天而降,那些客人才刚抬起头,就每人“收到”将近一吨半的垃圾。最后,客人落荒而逃。

只是在第三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被奥德蕾.马赛克毛毛小姐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以温暖和感动,原谅了曾经恶作剧的学生们。

罗伯特是不会报复同年的,天下真正的老师都不会报复。可是,如果天下的孩子,天下的学生,天下的淘气包和小跳蚤们,长大了以后,愿意说出一句恳求的歉意,那么也非常好。这歉意是诗,是这世界喜欢的一个回响。

读《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受尽罪的罗伯特老师读《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你说说天下哪有一个老师是被学生耍来耍去的?一般的情况下,学生们可不敢去耍老师,就是开开玩笑也不会开那么狠。可是在帝乐小学,却发生了持续了37年的可笑的事情老师被学生耍得团团转。

这个可怜的老师就是罗伯特。在小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一个不幸的童年。以前的烦恼是由小孩带来的,所以他就要把这些痛苦全都还给小孩以此报复,所以他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可是,更惨的事情却发生了:罗伯特被勒康的提问导致在检察员面前出丑,接着导致了全班的大混乱。不仅如此,罗伯特还被克丽斯泰勒和娜塔丽的恶作剧整得一个晚上没回家加上一个上午上不了课。更糟糕的是,罗伯特因为奥德蕾的一个小小恶作剧导致了一段美好爱情的终结。

罗伯特下定决心,一定要整整这四个耍他的小孩子(现在都长大了)。他把勒康的餐厅搞得一团糟,还把克丽斯泰勒和娜塔丽的开张仪式搞得乱七八糟。可是当他轮到整奥德蕾的时候,却因为她的道歉而原谅了所有的学生。

罗伯特可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竟能忘记他与小孩子之间所有的恩恩怨怨。奥德蕾也懂事了很多,而且如果没有她来感化罗伯特,那么罗伯特也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愤怒和痛苦之中。

罗伯特,跟你说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地谢谢奥德蕾。第二句就是真心地祝您退休愉快!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第三次浪潮》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