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围城读后感4000字 > 地图 > 围城读后感4000字

围城读后感4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4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4000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4000字

古罗马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古罗马人覆灭,在故土上被其他人种替换,被腾笼换鸟的结局。不确定的只是像当今美欧一样边腾笼边换鸟,还是像日本一样先腾笼直至人口萎缩死气沉沉后再被迫换鸟。但腾笼换鸟的命运在低生育率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可逆转了。正如欧美日1970年代传统白人、主体民族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后就注定了人种更换腾笼换鸟的结局,也注定了今日法德俄日等国家腾笼换鸟过程中的乱局。

留给美国白人的时间同样也不多了。1950年,英语白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近90%,1990年降至80%,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非白裔的美国人口已经上升到了25%,2008年总统选举之时,非白裔美国人口已接近30%,而且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2016年开始,传统英语白人年婴儿数量不到美国年出生人口的一半,并仍在快速下降。相比1957年一年五百多万白人婴儿,2017年美国出生婴儿490万中英语白人婴儿数量仅为190万。2018年,美国0-18岁人口中,黑绿墨绿等少数族群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西班牙语已经取代英语成为美国人的第一母语。

十年后的美国类似今天的南非、法国,以前的南斯拉夫、苏联、奥匈帝国,注定动荡不安,甚至崩溃解体。

恺撒(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59年对罗马那些子女众多的家庭予以奖励,并且禁止没有孩子的女人搭乘轿子,以及佩戴珠宝饰物。而奥古斯都(Augustus)大约在40年之后又重申了这项法令,只不过好像同样没起什么作用。在上层社会,推广节育持续,与此同时,来自北日耳曼、希腊以及犹太人的移民充斥意大利,填补并改变了意大利人口结构。极有可能的是,这种种族的改变,削弱了居民抵抗政府无能,以及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和意愿。
在美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较低的出生率,已经降低了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权力。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法国、瑞士和德国的天主教徒身上。出生率就像战争一样,可以决定基督神学的命运;732年,伊斯兰教徒在图尔的失败,使得法国和西班牙得以继续信仰《圣经》,而不是《古兰经》。

道德规范不适应新的历史和环境条件的族群便会衰亡灭绝。

道德规范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历史和环境的条件。如果我们把经济史分为三个阶段—狩猎期、农业期和工业期—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阶段的道德规则将会在下一个阶段发生改变。

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狩猎阶段,男人多妻可能是顺应女性要求的无奈之举,是女性的要求,而非男性的选择。

在狩猎阶段,一个人必须随时准备好去追捕、格斗和砍杀。当他抓到了猎物,总是要吃下三倍于自己胃消化量的食物,因为他拿不准何时才能吃到下一顿。不安全感是贪婪之母。大体来说,当时男人的死亡率要高于女人,—些男人必须同时拥有几个女人,每个男人都被期望能使妇女频繁怀孕。因此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在为生存而战斗的时代,是一大优势。很可能今天的每一种罪恶,在以前都曾经被视为品质—一种使个人、家庭或者团体得以生存的美德。男人的罪恶可能是他崛起时的遗迹,而不是他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

农业社会保持婚前贞操一般很容易,因为刚成人就结婚;很重要,否则父亲可能因怀疑子女血统,而拒绝供养妻小。

农业期新的制度要求新的美德,同时把一些旧的美德视为罪恶。于是,勤奋变得比勇猛更加重要,讲究规则和节俭比武力更有价值,和平比战争更加有利。孩子们是经济资产,节育是不道德的。在15岁时,他就会对生活中的体力工作有所了解,和他在40岁时所了解的完全一样。他需要的不外乎土地、耕具,以及健康勤快的臂膀。所以他早早结婚,几乎与自然的要求同步,他不必为新秩序下永久性的定居式家庭模式对婚前关系的严格限制而长久焦虑。对于年轻女性来说,贞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失去贞操,她可能变成弃妇。一夫一妻制是两性数量大致平衡的要求。1500年以来,贞操、早婚、一夫一妻、白头偕老和多生多育,这些农业道德规范,一直在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地区和白人聚居地区延续着。

工业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冲突导致生育文化不可持续,乃至文明国家纷纷陷入终将导致民族萎缩灭亡的低生育率陷阱。

企业主的个人、短期利益压迫员工,希望员工不顾家庭,不生少生孩子,将精力留给公司和工作,导致养孩子的能力与生孩子的能力错配。

员工由于有大量时间享受只有性爱,没有家庭责任的单身生活而食髓知味,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目前欧美中日韩各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人口不可持续的自我毁灭之路。

男人、女人和子女离开故乡和家庭,放弃权威社群,以个人的身份去工厂打工,所得也归个人所有,工厂的房子并非为人而建,而是为了机器。子女不再是经济资产,婚姻被推迟,婚前贞操变得更加难以维持。城市让人对婚姻望而却步,但为性提供的刺激和方便却应有尽有。女人被“解放”了—也就是说,商业化了,同时,避孕药使她们能够将性交与怀孕分离开来。个人主义在工业社会日益增长,使得父亲和母亲的权威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叛逆的年轻人不再受村民的监督和限制,他可以在素不相识的城市人群中隐藏自己的罪孽。科学的进步让试管的权威超越了牧师的权威;经济生产的机械化提出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教育的传播助长了对宗教的怀疑,道德规范失去了越来越多超自然的支持力量。旧的农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灭亡。

生育率下降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是因为传统生育文化被破坏被毁弃。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达的低生育率国家遭遇经济打击返贫后生育率仍将继续降低,毕竟生育文化破坏程度会不断加大。
生孩子在经济上几乎一直是不经济、理智上不合算的。
几乎所有国家、文明、宗教的传统文化都是鼓励民众多冲动多不计经济成本多生育的,否则文化就会失传,民族就会灭绝。
传统生育文化被破坏后,仅凭父母主要靠理智决定后的生娃数量注定是远远不足以满足正常人口更替需求的。
对传统生育文化破坏最大的一是世俗与消费主义,一是马教。
无论收入高低,东欧、越南、俄罗斯、中国的主体民族均陷入严重少子化,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马教破坏了传统文化,传统生育文化已经不再发挥作用。
商业文明与消费主义的兴起,对世俗快乐的理性追求,同样会消解传统生育文化。这使得欧美发达国家、中日韩星港台等儒家世俗文化圈的主流民族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正常和平年代低生育率一旦出现便不可能重新恢复到更替水平,几千年传统生育文化一旦被破坏便根本不可能修复。等待陷入低生育率的民族的唯一归宿便是灭绝。

工业化的进步、城市化、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水准的提高,会使那些威胁世界安全的国家,因此而降低生育率,就像在欧洲和北美已经发生过的那样。

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历史教训。

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生命的本能是追求生存、繁衍与力量。而人类极易偏离这一方向,转而误入歧途,走上追求幸福、快乐、欲望的路。

哪怕是严重老龄少子化了,大多数国民想的也还不是如何应当应当断子绝孙的亡种危机,却是只想优先解决老年人的福祉和享乐。无论美欧东亚,普遍只顾现时安稳,完全不顾及以后洪水滔天。

历史本身之所以能大体上重复着,是因为人类天性的改变像地质改变那样缓慢悠然,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状况,以及像饥饿、危险以及性爱一样的刺激时,总是准备用最古老典型的方法去应对。

或许这是2017年来京沪驱赶人的原因吧。

人口和贫穷都集中于大城市,会让政府被迫做出选择:要么采用会让经济萎靡不振的救济政策,要么冒叛乱与革命的风险。

“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并不是真理,只有日升日落,斗转星移,亘古长存,人无法干涉的客观存在才是真理。”

历史的轮回  向死而生
汇总一些留下深刻印象的观点和感悟。
No 1  不平等是这个物竞天择的世界本来的规律。不平等不仅是自然的和先天的,而且还随着文明的复杂化而增长,生物学给历史三个教训:竞争、 选择 、繁衍。当环境比较自由的时候,社会财富就会不断趋向于分化,劳动人民不安分;当环境不自由的时候,社会财富就会逐渐趋同,中产和上层阶级不安分。
No  2历史就是个色盲,任何肤色的人,都可能发展出一种文明(只要环境适宜)。基因检测证明,各种族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种族内部的区别大于种族和种族之间,各地区各种族之间的发展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地理位置造成的。
No 3  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对于相信上帝的人而言,上帝便从未活过。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却要去寻他存在的佐证。
No 4  道德是具体的,接地气的。道德和制度用来消除社会矛盾的,而社会又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故没有永恒的绝对道德(狩猎期 、农业期、工业期)。
No 5 历史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而是由符合历史趋势下的关键“英雄”决定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果而不是因。记录历史的人总是带有偏见,有意无意的颠倒了因果。
No 6国家有像我们一样的本能冲动,却缺少像我们一样的自我约束。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
No 7   科技改变未来,但科技改变不了人性。技术进步不是人性改变的动因,只是人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历史演进使得人的本性在表达时变得更加艺术也更加虚伪。
No 8  文明,就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你的伟大与丑陋。文明是错综复杂又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起来很辛苦,摧毁则很容易。不是民族塑造了文明,而是文明塑造了民族。
No 9 历史可以轮回,政治照样可以耍流氓,无数次复活与循环。柏拉图把政治演进归纳为君主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相继出现的过程,
No 10   人类不过是是地球的寄居者,但经常喧宾夺主。人类将宇宙的历史称作“天文学”,将生物的历史称作“生物学”,唯独将自己的历史称作“历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600字(3)篇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坦白来说这本书并不有趣,反而非常烧脑,在很多时候我会产生因为太难读而弃书的想法。

不过它烧脑的原因并非它的文字很晦涩或者是前后文的逻辑非常难以梳理,而是它需要很深的文化沉淀和知识累积。通俗的讲它更像是一篇论文,但是你想看懂这篇论文需要事先看过它的参考文献。否则你会由于不知道文章中的很多典故而很难跟上作者的思路,门槛很高。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我对欧洲中世纪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了解仅仅浮于表面,对于希腊神话以及西方的史诗类作品也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百度或者看其他读者留下的书评才能继续读下去。

我感觉这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对知识水平的检验方法(笑)

不过从另一种方面来讲这也可以说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因为这本书可以让你发现你的知识网络的缺陷在哪里,毕竟这本书是中纪委官方推荐,应该可以稍稍窥测出一点主流的知识网络应该了解的知识广度。从而可以让你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比如我可能需要读一读中世纪欧洲历史。

不过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给整本书带来了升华,那是一场非常难忘的阅读体验,在阅读的时候你仿佛感到前面的章节会在你的身旁歌唱,灵感与感悟纷至沓来,让你最后一部分的阅读酣畅淋漓。

要不要试着变得更加渊博一点,从读懂这本书开始,特别是在它很薄的前提下。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书。高度浓缩版 WASp保守主义历史摘要。

knowing yourself。生物学赋予历史的教训 生命即是竞争 生命即是选择。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社会进化 是习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过  我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完全无法汲取教训  即便是战争 我们也可以美化其为平衡的手段。

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 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自由 平等 其实可以并存  犹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界限还清晰么?但在所有政府形式中 民主是最困难的一种 因为需要最大限度普及聪明才智。

财富的集中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大多数政府都是寡头政治。柏拉图把政治演进归纳为君主政治 贵族政治 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相继出现的过程。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600字 第(3)篇

1968年的书,2014年翻译过来。中纪委推荐,

局限性大概有,书名为历史的教训,看似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实际上主观的判断更多。英文的文笔优美,可以当小说看。可当做一本历史事件和人名繁多的,检验自己的历史事实积累的一本书。带有一定启发,但私以为不足以花费太多时间,文字有高屋建瓴之嫌,辩证法的大量运用,让一本作品(历史书?)落入了似是而非的境地,反正人家都把观点说尽了,你想批判找不到角度,只能再上一个维度。另外让人有点奇怪的是社会达尔文的影子充斥整本书。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李亚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书评作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

李亚楠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优质范文)


前些天在读《历史的教训》时,看到了一句话“政治上的宽宏大量往往是最为明智的,一个伟大的帝国与狭隘的心胸合在一起就糟了。”突然让我想起了特朗普与纳瓦罗以及他们背后的团队。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在美国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度里,纽曼式教育与洪堡式教育蓬勃发展,兼容并包,培育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人才。但或许是历史原因,在美国的社会中也不乏充斥着宣扬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头脑封闭”的人。

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作者其中的一个思路是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人类的本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演绎的。他认为一些最基本的冲突,诸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截然不同的两方是不可能用谈判来解决的,而且在被延长的谈判期间,颠覆活动仍会继续进行。这一说法像极了如今的中美贸易谈判,一边喊着贸易谈判,一边早已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看似是一个精明商人的谈判艺术,实则在各方面,尤其是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发展,并逐渐撕破了那丑陋的嘴脸。

作者曾说过人类是竞争性动物,国家有着与人类一样的贪婪、争强好胜、以及对食物、土地、资源与霸权的欲望,却缺少像人类一样的自我约束,国家和人类一样会优胜略汰,并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例子。但作者也曾表达了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竞争中,可以不按历史的常规来办事,而是可以尝试一种新的途径。尊重彼此的文明以及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理解彼此想发展各自的制度并希望不被攻击的渴望,相信每一种制度都会吸收另一种制度的长处。彼此都带着全部的真诚与信任一起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相互合作与和平中共存。在历史的画卷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留下丰功伟业。

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中美两国贸易收支不平衡的争端,实则是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也是守成大国对新兴大国的制约。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永不称霸,并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西方一些“头脑封闭”的人不愿意与我们一起开辟一条历史新途径。他们一些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不相信两种制度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包容彼此,相互取长,共同生存。而满脑子的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只会将人们带到历史的旋涡中,周而复始,走不出历史的怪圈。

那些零和博弈的人看似是读懂了历史,透彻了人性,但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便是人们很少能真正的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读懂历史、了解人性后,如何用智慧去发挥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并遏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摒弃类似的零和博弈岂不更好?

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何以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历史真实吗?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2024年初次阅读时,不足10万字薄薄一书,却给人以浩瀚无垠、胸怀天下、驰纵古今的感觉,颇为震撼。历经5年的沉淀,书中内容早已忘却,唯“历史是个怪胎”这句话,在脑海里随岁月浸蚀反而镌刻的愈加深透。

“历史是个怪胎”。胎儿,无论怪与不怪,总归是有母亲的。那谁会是历史的“母亲”呢?我想,大概是人类吧!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想来不会再有什么生物去关心历史。历史,因人类而存在。

至于历史是如何诞生的?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历史,一千个人脑子里就有一千个历史,六十亿人脑子里就有六十亿个历史。历史,也许只是人类记忆的合集。而记忆,却是人们自以为可靠的最不可靠的东西。每个人都像一台具有独立算法的电脑,一切信息凡经此电脑输出,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即便电脑的输入与输出误差为零,我们仍然无法完全透析历史事件中每个人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记下一句话,却不能准确揭示说这句话的人的真实用心。就拿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看,他说这话的原因、语境、用意、情绪、对象等等,每一个细微的差别,都会推导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有些“不可知论”的腔调,但事实如此:逝去的永远残缺,逝去的永不再现,逝去的永无真相。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逝去的历史难道不比树叶和河流更复杂吗?正如作者所说:“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历史,只是人类生出的一个“怪胎”。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者宗教偏见所曲解。

人类为什么要生出这个“怪胎”,而且在明知是“怪胎”的前提下。这有些反常,明知是畸形儿还要生,除非它有用。人身上那点事儿,往根里刨,跳不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基因里衍生出的实用主义倾向。有人说“哲学无用”,也真不过脑子。难道人们会以为,一个无用的学问人类会让它存在几千年?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合理的范畴很广,一定程度上,存在即有用。

历史这个“怪胎”有什么用呢?魏征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我以为,历史的作用,一个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探寻自己从哪里来,以求真实的了解人类本身及发展历程;一个是以史为鉴,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任谁也不愿意踩着自己的失败攀登,最好的办法是把别人的失败当作垫脚石,我们想要的只是成功。这两点,决定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借鉴性。当然,真实不一定有借鉴,有借鉴不一定真实。在人们心里,《三国演义》就是历史,至于它到底是否真实,无关紧要,还原历史真相是历史学家的事。

5年前的阅读,在思想里留下如此印记,大多于“历史是个怪胎”发酵而出。5年后重温之下,书内的观点更加发人深省,书外的情景令人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了杜兰特夫妇,一对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著书立说,历时50年,完成了1000万字的《世界文明史》。他们的一生,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塔顶,将大千世界集于一点,以一点辐射万千,俯仰天地,纵横古今,映照未来,如此度过,好不畅快!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世界文明史》,杜兰特夫妇将其浓缩提炼,用10万字提纲挈领的勾勒了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思考,这就是《历史的教训》。书中的“历史”,宛如失散已久的孩子,父母与其相认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反复打量、回忆思索,一点一点的观察和确认。全书13个章节,杜兰特夫妇以哲学家的智慧、历史学家的底蕴和文学家的笔法,全面阐述了“历史”与他的一群“伙伴”的关系和经历,这群“伙伴”里有地球、生物学、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以及战争,他们几千年来一起成长,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人类文明。

“历史”与“地球”交往时,他发现了宇宙的浩瀚,认识到人类的脆弱和渺小,从此学会了谦逊。

陪伴在“生物学”老爷爷身边时,“历史”知道了“自己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生命是陆地和海洋生命沧桑变化的一部分。”老爷爷给他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生命即是竞争”,食物充足时竞争是和平的,食物匮乏时竞争是暴力的,现在的人们在法律的规则下竞争,可无论什么时候,竞争从未停止。老爷爷还回答了“历史”关于自由、平等以及善恶的疑问,他讲起了“生命即是选择”的故事,亿万年里,没有平等,没有善恶,有的只是“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虽然不愿意相信,可“历史”回忆了自己出生以来的日子,“好人不长命、恶人享天年”的事情比比皆是,除了死亡那家伙比较公平以外,财富、法律、教育、医疗等都是各有所爱、充满私心,这样看来老爷爷真没有撒谎。

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

只有经济才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会渴求平等;只有那些才智高超的人,才会渴望自由;最终的结果总是智力更超群的人得偿所愿。

认识“种族”这个朋友后,“历史”发现这个家伙的眼里五彩斑斓,他尤其喜欢雅利安人。可在历史眼里,根本没有肤色、眼睛、头发的区别,人们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受到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被文明控制了“灵魂”。为这件事,“历史”还被种族讥讽为色盲。

与“性格”接触久了,“历史”做了一张“性格元素表”,从本能、习惯、情绪3个方面对“性格”做了比对分析,试图证明人性的构成是社会的基础,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其中,他对于见到的“伟人”“英雄”“天才”特别感兴趣,甚至认为“自己(历史)大体上是这些求新的少数人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大多数人只为胜利者鼓掌欢呼,并充当社会实验的人类原材料”,对于冲突中老年人的保守与年轻人的激进,他倒是认为二者皆是必要的,正因为对抗才激发了生命的张力、活力、创造力。在肯定“伟人”“英雄”等精英群体的价值和贡献这件事上,引发了人们诸多的不满和抗议,不过“历史”觉得“管他呢,我自说自话,也没让别人相信”。

伟人既是无数原因的结果,也会产生无穷无尽的

说起“道德”这个朋友,“历史”觉得大家认为他“易变”是一种误解,没有看到漫长时光中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这个问题上,“历史”是有发言权的,他看到道德规范的不同,只是在不断适应自己(历史)和环境的条件。比如,现在人们认为男人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是罪恶,可在远古狩猎阶段,这些都是出色男人的品质,好斗残暴能够战胜野兽,贪婪疯狂进食是为了保持体力,好色而拥有几个女人是为了繁衍需要。“历史”提醒我们,“罪恶在每一个时代都曾蓬勃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沦丧,与英国复辟时代相比,只有种类上的差别,没有程度上的不同。”看来,道德好像环境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什么树结什么果。

男人的罪恶可能是他崛起时的遗迹,而不是他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

“宗教”,是“历史”最神秘的一位朋友。几千年里,他始终不遗余力地给予人们精神慰藉,尤其是对那些不幸的人、受难者来说,赋予了他们生存的意义和尊严。说起这事,“历史”很是感慨,只要“宗教”存在的地方,人们对苦难就有着极大的忍耐力,甚至牺牲生命也成了神圣的事情,这一点连“生物学”老爷爷也百思不得其解。回忆起来,“宗教”第一次出现,还是“恐惧”这个家伙邀请来的,只不过他俩闹掰了。“宗教”的命运挺曲折,起先与“哲学”的关系分分合合、发展成水火不融,内部又纠纷不断、多次分家,后来被逐渐壮大的“科学”欺凌鞭打,不过他实在是太强大了,居然有凤凰涅槃、复活重生的技能,这也是其神秘所在。有人说“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

在宗教和哲学之间,没有任何和解的余地,除非哲学家承认他们找不到其他办法来取代教会的道德功能,教会则承认宗教信仰和知识选择的自由。

“历史”所有朋友,“经济”是唯一的女性,她既妩媚妖娆,又惹事生非,“政治”“宗教”“文化”对其争相抢夺,连“生物学”老爷爷也不时眉来眼去。“历史”的回忆里,处处都有“经济”的身影,印象深刻的每一件大事件,总是由她引起。她有时像幸运女神,谁拥有了她,就赢得了一切,连“历史”都感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治钱者治一切”。新时代开启之初,她如交际花一般,辗转于人们之间,渐渐地她情有所衷,只迷恋少数人,将大多数人们抛在脑后,久久不予理睬。每到这时,她就成了红颜祸水,无不引起一场大的动荡,最终必须通过或和平、或暴力的方式得以平复,结果是她又重新回到所有人身边。这样的事情,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发生一次,“历史”已经见怪不怪。

财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借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的缓解。就此而论,所有的经济都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的心脏跳动,财富的集中和强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缩与扩张运动。

起初,以为“社会主义”是“历史”新结识的朋友,可听“历史”娓娓道来,才知道他们数千年前就已相识,公元前2100年的苏美尔、公元前1750年的巴比伦、公元前343年的勒密王朝,中国历史上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的改革、公元8年后的“王莽改制”、公元1068年后“王安石变法”等等,都有着社会主义的身影,最长一次是13世纪在今天的秘鲁,他驻足大约200多年。听“历史”这么说,我还是有些疑心,担心他认错了人,毕竟脸庞、服饰长得像的人实在不少。说起“社会主义”,自然绕不过他的兄弟“资本主义”,两人也是死对头。“历史”赤裸裸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是财富集中与财富分散历史乐章的一部分。”说到底,兄弟俩终究还是为“经济”这个女人决斗。不过,“历史”神神秘秘的预言:“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东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东方,这一对双胞胎很快就会团聚。”

“政府”,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舵手,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逐浪前行。“历史”对这个朋友还是比较认可的,他曾说过:“每个形式的政府都应予以赞美”。离开了“政府”,人们将无法获得自由,准确点说,因为“政府”建立了规范,人们的自由才得以保证,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毁灭性的。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政府”会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大致是君主制和民主制。不管何种面孔,“政府”的实质是权力流动和权利分配。正如对待“经济”一样,每当“政府”将人们自愿捐献的权力用于服务少数人时,多数人则会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将权力收回,重新赋予他们认为公正或对自身有利的政府。说起来,“历史”还是喜欢民主制多一点,认为它对人民热情、友善,给人们的思想、科学、事业以自由。对于革命,他始终有些看法,见不得屠杀、流血、牺牲,在他的心目中,“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这“三个唯一”有些理想化,不过深得我心。

一位犬儒者说过:“你切莫因为无知的数量巨大而崇拜它。”然而,无知也不可能被长久崇拜,因为它会自愿被那些制造舆论的力量所操纵。

“战争”,是历史最不愿意见到,又最常见的一个朋友。在过去有记录的3421年中,只有268年他没有出现。“生物学”老爷爷讲过“适者生存”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是斗争,那国与国之间的生存竞争则是战争,前者是人在觅食,后者是国家在觅食。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可那又怎么样呢?野蛮、残酷、好斗的本性从来没有减少,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满足生存,却永远满足不了人类的欲望。倘若世界上有个绝对实力的仲裁者,或者宗教能够让所有人相信神的存在,“战争”才有可能消亡,否则什么文明、道德、宗教、政治都无法取代“战争”的角色,他是自然赋予的最高裁决方式。

这是杜兰特夫妇讲述的历史的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眼中的孩子,这个孩子被认为是“怪胎”。说他怪,真是奇怪,每个看到他的人都描述了不一样的面孔。在这里,圣人有圣人的功德碑,罪犯有罪犯的墓志铭,只要你需要一个理由,就可以挖掘出一堆证据。

历史是我们的孩子,也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她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m.dhb100.com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一)

"实事求是哲学读书会"二月向全厂员工推荐了四本书,我读了其中的一本《中国历史的教训》,它是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此书共包含24篇说古道今的典故,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义。这些历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过去的教训,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本书第二篇雍正治吏,讲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举措。其中一则小故事《考核县太爷》对我影响颇深,它说的是对一名县令的考核。当时负责考核他的巡抚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二是"懦弱不振",建议调离本岗位,任命适合他的教育工作。当时吏部看了考核报告,觉得这名县令无功也无过,不足以调离岗位;两者发生了意见相佐,报请雍正帝判别。雍正帝听说之后,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眼见雍正帝治吏如此严厉,各级官员震惊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当了,不但要两手干净,这双手还必须要干活呢。雍正帝当时就要求,当官本来就不应该贪,如果只满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还能算是好官吗?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员的起码条件。清廉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不仅是杜绝"贪",还要杜绝"懒",贪致误国,懒也误事,无所作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风上清正廉洁,工作上敢于担当,二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反腐力度,成绩斐然,一些大贪官的落马让百姓们拍手称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贪污受贿,还反的是无所作为。做为领导干部,如果报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谋此政,拿着俸禄不干事,最终与贪官无异。

廉洁是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一则很小的历史故事影射的道理发人省。做为一名干部,我会时时以"三严三实"反省拷问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懒、散的苗头,是否做到了为员工谋福利,办实事,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效益,是否想公司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16年在公司面临更为严峻的经营形式下,更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弃旧习,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领导干部。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二)

近来,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那感觉怎是一个爽字了得!细细想来,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书,这么精彩的文章,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写人写事不拘一格,说古道今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感叹,历史原来这么近,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样厚重,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无影无踪。说到这本书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闪闪发光的标题,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庆亲王的作风问题,将军的烟瘾等等。顺着标题这根藤,再来摸摸故事这些瓜,感觉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几个又大又圆又甜又脆的给大家尝尝。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开会总结元帝国倒塌的历史教训,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他却认为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朱元璋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残忍的暴君,铁血无情,杀人太多。但是,在历史教训的总结上,他的观点还是很深刻的,在今天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知道,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蛮拼的,如果谁有他那样的敬业精神,至少也要被评个劳模!如果公务员、机关人员都学他那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越来越近!

倒霉的崇祯皇帝,做事不果断,开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坟墓,最终上吊自尽。本来他有活命的机会,可他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总是稍纵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历史不能更改,但我们后人可以试着改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想好了的,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实实去干、去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才会不留遗憾。

书中有一幅图片,写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我相信,谁读到这副对联,都会有一定的感触,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副对联散发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惧怕谁背后评论呢?

读到晚清的两个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澜。读到成琦的时候,我是咬牙切齿;读到吴大澂的时候,我是由衷点赞。我相信,成琦这样的官是民族的败类,一定会遗臭万年;吴大澂这样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会流芳百世。这也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会陷进杜牧所说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历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如果你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一些启发,那请你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三)

勿忘史训 正风前行

静探岁月长河,华夏文明千余年,历史展现了峥嵘王朝屹立不倒,也道出了强盛王国没落训鉴。《中国历史的教训》,从作风和反腐斗争的角度出发,反观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故事古诫,将我国现阶段"作风建设"这一重要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相当具有时政性。

本书主要讲述了明、清、苏联以及中国近代的数则故事,其中一则讲到了周恩来总理后代的故事。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秉承家族的优秀作风,她待人真诚,对待新同志总是热情相待;她真抓实干,不追求学历,一心一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她关心同事,为了广大同事的生活条件着想,主动放弃了单位分房……她舍弃了根本不属于她的以及一些本该属于她的东西,但她总是以平静的内心和奉献和精神相待,收获了高洁的品质。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后继的共产党人树立了优秀标榜,同时折射出了共产党人至真至纯的卓越党性,也投射出她自身高尚清廉、无私奉献的阳光秉性。

本书还从腐败没落的清王朝列举了诸多反面事例,深刻地道悟出历史的惨痛教训。"皇帝的伙食费"这一故事从历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反映出贪污腐败的现象,以及上下级之间对这种事实的沟通与较量。一类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实情,一类是了解实情却束手无策,还有一类则是默许为奸,造成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和人性的陋缺。故事从多个角度探讨议论,一方面反映出作风建设和反复斗争工作的困难度,另一方面就是强调要加强制度的建设,用制度约束人性中的缺点,肃杀不良的工作作风及现象,坚决不给贪污腐败提供温床。利用好制度这一工具,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一个目标切实地落实实现下去。

作为年轻共产党员,我们对曾经的党员同志和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和品性了解甚少,通过这一则则简短的故事,使我们难得地获得走近他们的机会。透过"谁是最快乐的人"中周秉德这一人物形象,大致描绘出曾经那辈共产党人是怎样的一个轮廓 —— 他们心灵纯净,在利益的诱惑下始终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诱惑所动;他们质朴善良,始终能够考虑他人的利益,舍己成全他人;他们坦荡正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决不掺半点假水。曾经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前辈们,他们都经历过严格的革命锤炼,使他们炼就了一身正直不屈、纯洁质朴、甘于奉献的党性素质。也许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对清贫,但他们的内心绝对是非常充实而快乐的。他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踏实地前进,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新中国的万里长城,用他们的纯挚党性抒写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对于如今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我们,该怎样去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该怎样坚定自身优良的作风,该怎样投身反腐的斗争当中,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研讨的。

看过了历史的训诫,再看当今现状。党的十八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立即提出"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随即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反腐反贪的风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重一大"、"三严三实"等一系列专题工作接踵而至,老虎苍蝇一起打,高官干部齐下马。经过两年多自上而下的作风整改,扫除了党和国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毒瘤,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走向腐败的隐患,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繁荣复兴的曙光,同时也使人民对党充满了信任。作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开展下去,在开展过程中做到不左倾不右斜,从实际出发,切实 整饬不正之风。

一则则真实的历史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性与作风,也向我们展示了腐败黑暗的社会氛围下最终招致的后果。在我国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同时,我们应当勿忘史训,悬一轮清澈的明镜,反观历史事迹,正视当前社会,紧紧抓牢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完善改进,以积极健康的作风,同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一齐并肩前行。

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有感

在工作之余看了《中国历史教训》感悟颇深,本书中共计24个小段文章,作者的借古论今,选取的历史事件大多众所周知,故事虽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忧国忧民的角度上,体现了作者不凡的思想高度和认识,真正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另外,这本书文笔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正向思想读物。

赵匡胤与官二代一章中,对于科举考试公平性问题想到现如今中国社会也一直强调公平、民主。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科举取士中,赵匡胤对官二代实行严格限制政策,隐含着深邃的战略意图和政治智慧,值得我们在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伟大工程中,用心思考、体味、借鉴;在面对升学、就业、公务员考试和干部选拔使用中的不公问题时,要看得远点儿、想得深点儿。在保持公开公正的原则上同时也要有制度的保障和监督。

书中慈禧收礼一章反映出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也许是历代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我们党在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战略部署中,不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做执行制度和反对特权的表率,还把领导干部作为廉洁从政教育、制度设置、权力制约监督和案件查处工作的重点,其历史意涵丰富,现实意义深远。就当前中国而言,解决好权力腐败问题关系到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现代化质的飞跃,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管理好政府的钱袋子、解决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等措施应时而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扫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把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公务人员是政权大厦的四梁八柱,严明的纪律是梁柱的防腐剂,是保持其长久支撑力的基础。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纪律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掷地有声地宣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严肃提醒全党:“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里面的许多道理教训值得深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借鉴历史的经验才能看到历史中给我们的家训和启示,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读后感


《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读后感

经常有舆论媒体将中国的反腐现状与今天的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政府相比,认为欧美政府向来是“清正廉洁”的,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被某些人群称之为“灯塔国”。其实,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欧美的政府并非向来就是“清正廉洁”的,在一个多世纪甚至更早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贪污受贿、收取回扣、贪挪公款、权钱交易等五花八门的各类腐败丑闻,也是充斥着整个西方社会,其腐败的深度和广度,触目惊心,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在其大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腐败陷阱,但最终是如何逐步走向当今的清廉现状?《腐败与改革——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这一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分析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腐败和反腐的斗争史,涉及的领域有行政许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食品药品监管等等,非常具有代表性。正如编者在导言中所说,其时美国的情况,“与当今许多现代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并无二致。”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深刻感受到腐败与改革的密切关系,正如有句话:“破解当下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改革是唯一的选择。”但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单一的群体就能实现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必须要主动反腐,这是必要前提。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当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规模的急剧膨胀以及地方政府支配公共资源能力的加强,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1870至19xx年间美国CDp总量增长了2.4倍,10年间人均财政收入增长2.45倍。社会的发展现实、经济的增长,制度建设和实际需求发生了脱节,行政权力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通过腐败交易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也越大,面对诸多“漏洞”带来的腐败,美国政府没有任其蔓延与发展,查处“大案要案”和处置“小毛小病”相结合,积极作为,绝不姑息,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应。

我国经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经历了高速发展,也形成了一些势力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希望维持手中权力与既得利益互相保护的现状,因此抵触改革、害怕改革,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阻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所以要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主动出击,强化警示预防,才能把握主动权、走出被动查处的局面。

二是其次要可持续反腐,必须要依法反腐,这是核心基础。美国国会面对层出不穷的腐败,通过了一系列与遏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等,这些法律体现出限制公共权力、权力阳光运行和严格违法追责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了完善地可有效执行地配套措施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权力使用和运作的独立性和限制性。

我们提倡反腐倡廉,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法规性制约,可能只会停留在被动地应接各种各样的投诉举报上,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通过信息传递的扩大效应,甚至会给人产生贪官越来越多、贪官越来越大、腐败越反越腐的印象。因此,面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不能只是被动地打击贪官,而是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但不能简单通过所谓的条例、纪律、规定甚至是会议纪要来预防约束,而且要着力于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力来反腐,这才是长久有效的制度保证,才能做到反腐的严肃性、规范性。

三是要全民参与,必须搞好舆论监督,这是社会保障。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发达,社会高度发展,国民整体素质较高,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也相对较高,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度、监督意识也很强,但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兴的网络等传播媒体,这些媒体对揭露腐败、推进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有很多腐败事件或腐败人物,通常是由新闻媒体曝光为先导,进入公众视野,然后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遭到应有查处。实践证明,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独立、公正、开放的舆论监督是遏制经济腐败的必要条件,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接受全体民众的监督,是成本低、效果好的高效防腐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最近几年我国几次大的反腐行动,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看,政府对媒体的管制,所谓“辟谣”、集体沉默等方式还是主流,这显然帮助不了反腐,甚至会起消极负面作用。连西方的资产阶级社会能有起码的媒体独立,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也保证了人民的言论自由,人民作为权力的主体,也应有相应的监督权,因此反腐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需要全民参与,权力的运行和使用必须要受到群众的监督。

美国的历史经验证明,遏制腐败,除了改革,别无他路。我们国家目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成就,是靠的改革开放,而且解决这些过程产生的“毛病”,比如腐败、污染,正如“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通过改革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活的教训 (450字)


马儿在吃草,来了一只狼。狼想吃它,于是多次试探,马儿都不给予理睬,狼放心了,对着马腿咬,结果被马蹄踢了。狼在逃跑前,马儿不忘告诉它教训不要把善良当成软弱。

生活没了教训,就没有成功和进步。于是,我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教训走进来。

当考试考砸了,更多的人是沉迷于一时的伤心之中,却不去反思我为何而败?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像前者那样伤心,而是记住这次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进,我不能说他会成功,但可以肯定下次一定有进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个时候,教训已经成为镜子了,正是这种教训让唐太宗取得成功。可想而知,唐太宗不吸取教训,会出现什么局面。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面对生活。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快乐成长。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取得进步。

教训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它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提醒着我,要时时刻刻记住失败的原因。

教训是需要吸取的,当它走进我生活的第一步起,我就知道它多么重要,它就像警钟一样随时敲响,督促我努力,下一次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有了进步才会有成功。

三年级:1140520658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书笔记感悟范文(精选优质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书笔记感悟850字

有一则几年前的旧闻,说的是有一个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被他的两个女学生举报了,说他在课堂上传播反动思想。女学生很激动,痛哭流涕,他怎么可以这样鄙视我们悠久的文化,中伤我们伟大的xx!

这个教授,就是本书的作者,杨师群。

全书共四部分,八十二篇,从远古谈到近代。作者说他尝试比较中西古代制度,文化,社会的差距,并进行反思,目的是找到中国愚昧落后的根源。既然是“教训”,那基本上就是专挑毛病的,而且把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思想和人物骂的狗血碰头,一钱不值。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八十二篇,七十六篇都是在批评,只有六篇评论较为正面,但是也指出了不足之处。这六篇分别是:

西周末年的思想闪光点

杨朱:诸子中的个人主义另类

司马迁:被强权阉割的人杰

李贽:传统政治文化的叛逆者

黄宗羲:反对专制的一面旗帜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第一人

尤其要说的是杨朱。作为诸子百家的一家,杨子的理论在战国曾经流行一时,别家都留下了经典著作,他家却没能。后人只能在儒道法的著作中看到杨子理论的一鳞半爪,还是作为被批判的反面教材。杨子思想的核心是明确的个人主义,“贵生,贵己”,就是说为自己而活,人的生命比国家,君主都重要,“捐一毫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显然是和忠君爱国唱反调,为统治者所不容。批评杨子的人都说他太过自私自利,而道德教化难道不应该让人变得高尚吗?不过杨子又说:“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意思是为自己的生存谋划的智慧是重要的,而侵掠别人财物的强权是低贱的。可见,他的个人主义建筑在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基础上,这和现代的权利和自由的思想是相通的。可惜,这样理性而诚实的理论被攻击了两千年,即使攻击他的人暗地里自私十倍。

很多读者觉得,中国文化难道真的那么糟糕吗?百分之九十都是糟粕?杨师群为啥专门看负面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歌功颂德的东西已经太多了,杨师群就算从头骂到尾也只是主旋律的背景里一个微弱的噪声,圣君在位,都是允许别人提意见的。

套一句流行的艾青的诗给杨老师设计一句台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信《《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4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围城读后感4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