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950字。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95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6月16日,我认真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我心中的感动之情已经无法尽述,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国家的情怀给我极大的震撼。我再一次从伟人的身上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时隔26年,周总理重返延安,一代伟人从当年的意气奋发到现在的身患重症。无论是他当年风雪夜扬鞭策马奔赴西安,还是身着卧榻带病批阅文件,这26年里,他心系老区百姓,为国为民的情怀没有变。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候,他想在有生之年,再回延安。他带着对延安深深的眷恋,带着主席你这次回去,一定要代我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的嘱托,陪同外宾,回到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再次踏上故土延安。

听到一声声总理回来了,总理回来了!,看到那无数伸向自己的双手,看到那无数满含激动的眼睛,总理的眼眶红了,眼角湿润了,眼泪洒落了,这是他曾经战斗和生活了13年的热土。

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被满含泪水、深情凝望的眼睛感动了,被抬起汽车的坚定有力的臂膀感动了,被那金黄的小米饭深情感动了。

小米加步枪让红军披荆斩棘,突破万难,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曾说,陕北的小米滋养了我们。周总理说,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小米饭的香味无法忘,百姓的恩情不能忘。手捧一碗金黄的小米饭,周恩来总理心中满是重回延安的激动之情,满是怀念与眷恋。但当看到请来的老区百姓为中国革命作出流血牺牲却还吃不饱肚子时,他的眼泪落下来,满心自责、不忍,这是一国总理对百姓的怜惜,是不忘初心的生动展现。他召集延安地委干部了解情况,希望干部带头齐心协力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他对转为看自己远道而来的知青们送出谆谆嘱托,让大家好好干,建设好延安。干部们举杯为誓,立下军令状,要让延安粮食产量翻一番;知青们群情激昂,立志扎根黄土地,要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

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啊!他说,今后我们上上下下就一个目标,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他与民同心,心怀家国,不忘初心,这不仅是对延安人民的承诺,更是希望中国繁荣强大的愿望。

看完影片,我深刻理解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因何而来。我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作为指引。我坚信,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党和人民会共筑大国崛起之路,共谱强国奋进之华章。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众多戏骨级演技派演员主演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热映中。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烘托了出来。



此番再度饰演伟人周恩来总理,刘劲老师更加形似且神似。尤其是老年妆,将身担重病依旧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总理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延安历史原貌的再现,《周恩来回延安》也做到了极致,足见片方在制作影片时的诚意与走心。



《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而对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也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更加伟大。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那场戏,让人哭惨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刘劲老师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丝毫不用酝酿,将那时那刻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拿捏的非常精准。几位饰演百姓的老演员,细腻而扎实的表演,也值得鼓掌叫好。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就是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笔者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年轻观众更应该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希望影院能多多排片,让这部感人至深的佳作能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到。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60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听花姐说,单位组织周六去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最近我刚刚与友人看了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先睹为快,倒不如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看这部电影,又让我想起了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群众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周总理逝世时,我刚刚十一岁,当时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的事情,特别是这年清明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纪念活动,到现在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周恩来回延安》发生在1973年6月份,当时周恩来总理查出癌症一年多了,总理陪同外宾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深情演绎了周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人民群众心心连心、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据说这次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到北京访问,要求提供一百亿元的经济援助,我方没有同意,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参观了延安,目的是让他们看看我们老区人民还过着贫穷的日子。还有一个原因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开延安后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周总理是代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回到延安看望人民群众,带去了毛主席、朱老总的关怀。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叙事,通过总理与延安人民群众、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和对历史的回顾,再现了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影片中,周总理没有鸿篇大论,但他却把对延安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嘱托,无声地传导到每一位干部心里。在与当地干部重重的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据说周总理与干部的握手时的响声,也符合延安人击掌盟誓的习俗。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医生的嘱咐和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周总理生前牵挂着延安,共产党人没有忘记延安,没有辜负总理的愿望 。经过五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特别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延安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昔日的黄土高坡也早已是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新福安康。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周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却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000字


宝塔山依然巍峨,延河水依旧奔流,总理虽没能亲眼看到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总理一心为民的崇高信念和质朴情怀却永久的留在人民心中。虽然观影活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我内心不时会被影片内容感动。

一次次深情的回望,凝聚了周总理对延安人民深厚的感情。身患重病的总理在飞机还未进入延安机场时,边站起身早早等待,迫切希望早一眼看见延安的人民;离开时,让飞机在延安的天空中在转一圈,想在看看延安的人民,再看看延安这片土地。这无比深厚的感情,让总理难以割舍,久久舍不得离开,当总理专机久久盘旋于延安上空不愿离去时,知青修筑的水渠通水了,这也意味着延安精神在年轻人身上的延续。

一声声真诚的问候,传递了总理和延安人民之间的鱼水情。时隔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和曾经的邻居以及朋友一一握手,深情的眼神对望,依然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清楚地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这里包含了多少深厚的感情,这是向我们传递多么感人的情怀。在总理悄悄地登宝塔山时,为了不让群众发现再造成交通堵塞,周总理换乘吉普车前往,并绕道而行,不料吉普车陷进了泥里,是当地的同志和警卫人员一起把车抬出来的。

一小碗淳朴的红米饭道出了延安人民对周总理浓浓的情怀。寒风刺骨,大雪纷纷,曹大娘的小米饭让总理及红军在寒冬腊月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此碗小米饭也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埋下了小米情结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当曹大娘再次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让他们想起了曾经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和延安人民深厚的友谊,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

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也看到了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也坚信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正像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敬爱的周总理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这也将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岁月洗礼,得到永久传承。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95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