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 地图 >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读古文观止之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读《第二性》之有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第二性》之有感15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的圣经。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颖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诋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如同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本书要说明的是女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女性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作者梳理了从古至今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作用及人们如何对待女性,同时又从微观的角度列举了女性从童年到少女时期、为人妻、为人母及最后老年时期女性所受的待遇、女性的处境。从这样两条思路作者要说明的是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女性一直是第二性,即使是在母权制社会中也是如此,女性的地位一直很卑微,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他者,而且不是主要的他者。同时,整个女性史其实也是男性史,是由男性来决定的。

总结起来,这本书揭示的是女性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被压迫性及女性在这压迫过程中如何作出一些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女性的这些举动其实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确证,尽管女性没有正面地举行暴力的运动来反抗自己的第二性地位,但是她们通过一些软反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第二性》读后感


女性,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理智的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妇女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圣经的话,那么《第二性》毫无疑问获此殊荣。
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1929年,她获得法国哲学授课资格后,便开始在各大高校执教。1949年,本书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下问世,因其经典的概述,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蒙娜德波伏瓦在历史唯物主义论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的言之凿凿的论述,从男性角度出发,描述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思想。
身为女性,我反倒不太中意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女人万能说。可能道德经背多了,从我个人看来,正如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一般,阴阳自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单独研究女性,观其兴,观其废,并不是要在历史深渊中为身为同胞的我们谋不平。只是在此中进程中,寻得女性的正确前进方向。
经过历史冗长的欺压,无论是东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男性能力永远是女性无法代替的。我们寻求自身所处阵营的蓬勃发展之时,更应懂得和谐之美。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男女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定位却愈发清晰。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作为母体,对下一代的孕育是无可避免的。这并不代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之前所说的定位愈发清晰亦是此理。多彩的现代,定位亦是多姿。
总结的来说,本书以时间顺序为基调,从哲学、生物、历史、神学等各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妇女们在各个社会时期的权利与地位。以一论百,以百论一,在个性与共性中探讨女性的特性发展。因其涵盖面广,论述彻底到位,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虽然,我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让我并没有将其精华逐一消化,但是,对于经典之作来说,我认为走马观花也是一种收获。

第二性读后感


第二性读后感(一)

@火猴

将近一个多月才读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期间恰好追了HBO新出的一部mini剧,澳大利亚作家莉安·莫亚丽提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谎大事》。追完觉得不过瘾,于是有买回原著读了一遍。和《第二性》一样,《小谎大事》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才会让好久不写读书笔记的我写下这篇读后感。

《第二性》包括I、II两部,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大概只有女性看这本书才能做到跟作者有强烈的心理共鸣吧,而且还必须得是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只要这样的女性才会和波伏娃一样,面对性别歧视的种种不公,会思考到底为什么女性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如果说身为女性是一种悲哀,那么更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身为女性而感觉不到这种悲哀。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并非一直低于男性地位,母系社会也曾一度繁荣。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呢。

身体是一种处境,是我们对世界的掌握和我们计划的草图。从人类起源开始,生理上的优势确立了男性是至高无上的主体,而女性只能扮演他者。女性生来就比男性弱小,女性的力量小,红血球少,肺活量也少,这些先天的生理因素不能被抹杀,但这些事实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怀孕、分娩、月经都会削弱女性的工作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析过,各个资产阶级能形成联盟的原因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女性的利益那么与原生的家庭相连,要么与丈夫的利益相连,因此很难形成维护女性权益的共同体。女性成年后是否会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也正是因为很多父母抚养女儿只是为了让她结婚,并不鼓励甚至抑制她的个人发展。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女性成年后往往只会期待从Mr.Right那里获得财富和幸福,而不是独自尝试困难而不一定成功的成功。这种女性在原生家庭里把一切决策权交给父亲,结婚后把一切决策权交给丈夫,而自己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男性的附属品,她的价值永远只体现在生孩子做家务上。

几乎所有的宗教或者远古的神话传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性别歧视。《圣经》中先有亚当,后有夏娃;潘多拉打开魔盒使灾难来到人间。《古兰经》中更为严重:“因为真主使他们比她们更优越”。而在拉丁文学作品中,女性总是得到相应的尊重。古代女性根本没有地位可言,完全可以等同于生殖工具和女仆佣人。无论是东亚还是中欧,都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前提下要求新婚的女性必须保持贞操。男性可以从事工作,而女性工作,甚至接受教育都被认为是有伤风化。更不用穆斯林国家一味的贬低女性价值,还要求女性必须佩戴面纱,在家族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出门,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弗雷泽说过;“男性创造神,女性崇拜神”。正是男性决定神话中最高地位的神是男性还是女性,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都是男性赋予的,就像叶卡捷琳娜的登基丝毫没有改变俄国女农奴的命运一样。不管她的地位有多高,实质上都是在依附男性。

现代的女性地位相对而言可能有所提高,但只要国际三八妇女节依然存在,就说明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说道现代女性,就要提到《小谎大事》里面的女主角之一S。在外人眼里,甚至是在S最好的朋友眼里,S拥有近乎完美的人生。她拥有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美貌和财富。一家四口居住在豪华的海景房里,结婚后S就放弃了律师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家庭主妇,丈夫每次从国外出差回来都会记得给她买昂贵的礼物。一切都看似很完美,但是S身上会隔三差五出现一些伤痕,这是她正在遭遇的家暴,可是她却像所有人隐瞒了真相。即使是在心理医生面前,S还在为丈夫的暴力行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试图把错归于她自己为丈夫开脱。她有想过离开丈夫,带着孩子离开,可是总是迟迟下不定决心。直到有一天,丈夫亲口对她说:“我早该杀了你”,S才醍醐灌顶决定要离开。S的经历跟现代很多女性很相似吧,起先自己有一份引以为傲的工作,不菲的工资足够让自己过得很好。可是最后为了婚姻,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家庭,最后却要面临家庭暴力,丈夫出轨的结局。

爱情里的两个人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一方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另一方,那就没有平等可言了,经济不独立还谈什么人格独立。在爱情里根本就不应改出现“我养你”这句话,“我养你”无异于温水煮青蛙,看似不需要自己努力付出就可以坐享其成,其实你的志向,你的激情,你的才能正在被一点点荒废。借用波伏娃十五岁的时候写的一段话:“我只通过自己存在,也只为自己存在”。希望女性都能“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考虑一点,毕竟生育只会束缚女性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男性。

最后,还是用伟大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原著里的一段话做结尾:女性应该独立的寻找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自己的梦想,这一切与父母、伴侣及其他任何人都无关。

第二性读后感(二)

活出自我

李天琦

对于女性来说,《第二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深入的了解女性,发现女性。本书章节太多,我在此次读书交流会上,就书中一个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勇敢不流泪。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女性气质。在男人的世界中他们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伴侣,她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而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看到了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但男人认为,女人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排挤,打压女人,迫使她们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角色上去。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但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说过的,“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完)

根据李天琦老师在学校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上演讲编辑

《第二性》读后感:女性的哲学巨作


历史上女性一直是被贬低,不那么具有“人”价值意义的存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这本《第二性》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哲学,对于这本高难度的巨作,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一)

女性,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理智的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妇女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圣经的话,那么《第二性》毫无疑问获此殊荣。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1929年,她获得法国哲学授课资格后,便开始在各大高校执教。1949年,本书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下问世,因其经典的概述,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蒙娜·德·波伏瓦在历史唯物主义论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的言之凿凿的论述,从男性角度出发,描述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思想。

身为女性,我反倒不太中意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女人万能说。可能道德经背多了,从我个人看来,正如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一般,阴阳自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单独研究女性,观其兴,观其废,并不是要在历史深渊中为身为同胞的我们谋不平。只是在此中进程中,寻得女性的正确前进方向。  经过历史冗长的欺压,无论是东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男性能力永远是女性无法代替的。我们寻求自身所处阵营的蓬勃发展之时,更应懂得和谐之美。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男女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定位却愈发清晰。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作为母体,对下一代的孕育是无可避免的。这并不代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之前所说的定位愈发清晰亦是此理。多彩的现代,定位亦是多姿。  总结的来说,本书以时间顺序为基调,从哲学、生物、历史、神学等各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妇女们在各个社会时期的权利与地位。

以一论百,以百论一,在个性与共性中探讨女性的特性发展。因其涵盖面广,论述彻底到位,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虽然,我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让我并没有将其精华逐一消化,但是,对于经典之作来说,我认为走马观花也是一种收获。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二)

花了12天终于看完波伏瓦的《第二性》,传说中的女权主义圣经。

圣经,今天下午之前的阅读体验都是不知所云,除了间或一两句话会是亮点之外看的百无聊赖,如果不是我看书只要内容不突破底线一定翻完的强迫症,早就弃了。四分之三内容措辞佶屈聱牙,理解费劲,阅读体验非常不好。整部书看作者严肃详细的从生物,历史,神话,宗教全方位各角度阐述女人依附于男人的根源由来,以及这种由来的荒谬性,感觉本身就有点荒谬穿越感。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的以信徒的视角分析宗教神话的时候,对于我这个彻底的无神论简直是种煎熬,我特别翻过去看了看这本书的成书年份,1949年。

简直不能相信,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结束后的100年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欧美,从波伏瓦的视角看出去居然是这样一个状态?!女人是父亲丈夫的财产,女人不允许从事医生,律师等职业,虔诚的相信上帝耶稣的存在...... 好吧,我庆幸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身为女性我们都得感谢毛爷爷。

所幸全书结尾的两三章还不错,自恋的女人,恋爱的女人,独立的女人。有一些地方写的挺好玩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性。我们一直在选择,而选择终于造就了我们自己。能不能忘掉皮相的社会尊严,不要回头去看,不要衡量走过的路,忘掉自己,以严格的纪律,持久持续的努力,去争取获得扎实的技巧,像一个优秀的工匠一样上百次毁掉拿起不断探索,最后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看书作为一个爱好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时候甚至会到不务正业的程度,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怀疑这算不算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惜在这方面我一贯自控力都不太好。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看书丰富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任何人都没办法超越时代的局限,《第二性》被奉为圣经,相信在她那个时代,六十多年前,一定是一部里程碑式优秀的作品, 在女权主义史上应该不亚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内容其实已经过时了,知识也会过时,有些变化比我们感觉中快多了。作为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我比历史现实还要保守老旧,嗯,得多看看史书。

以及努力工作。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三)

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

《第二性》读后感作文550字_高三读后感


或许天生愚笨,我很少去关注别人,更少关注女孩。每次想要了解一个女孩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的过多之后,变得很累,倒不如不了解的好,我有自己想要的追求。它是除了女孩以外的生活,它是我所有的躲避站。

直到读到社会学里,性别差异造成的阶级差异,或者诸如此类的文化传统,我才愿意真正的去了解,什么是性别,什么是女孩。女性是生理上的差异,而女人却是又社会造就的。在读者波伏娃的第二性的时候,不过这是作为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意识的环境背景,或许并不能完全为我解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从生下来的无意识,到成长里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性别是通过,生理认识和社会认识来显示在每一个孩子眼前的巨大的轮廓。他的父母将是第一个为她不断灌输性别意识的老师。教导她的行为举止,我们的文化或许是一种生存手段,但也是一种压制,规定的意味便是否定。这是一个通过教育而达到的性别文化的灌输。还有一种是父母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状态,一个家庭里的权力结构,将是一个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前。作为她对认识社会的一种提前的预演,她通过观察比较来认识自己的生存地位和舞台形式。

女性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概念名词,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必然。第二性的写出有她的历史性,在如今社会现代化越来越公平的发展里,我们又该如何去重新认识。一切都在以后的慢慢认识吧。

读《理想国》之有感1500字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曾执教40多年,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这本吴献书先生翻译的《理想国》由于是文言文的,看起来颇为费神,但是看到精彩处,也往往为译者的深厚文采而感叹不已。比起白话文的翻译,文言的译作中又多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叫我们思考。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的辩论,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触。在第一部分苏格拉底与赛弗拉(今译克法洛斯)的一番关于老年和财产的辩论中,苏格拉底的几句话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很有用。盖余素视高年人为已尝经历绝远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为余将来所必至。故余对于过来人,深愿一询此路程之难易险夷。有一门学问是经验学,在经验中得来的东西,不是任何书本所能全部记载的。虽然,书本上的东西本来就是人类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但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时候一句话便能让你受益匪浅。人一生就像一条长河,我们和无数的人一样同游那一条河,有人在前,有人在左,所经历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那些过来人,往往更高的时间层面或者仅仅是路程上就要比我们游得久、游得远,认识的东西也不一样,与老年人交谈,尤其是睿智的老年人交谈,总是一件受益的事儿。

赛弗拉对于老年人的一些观点,很有智慧。他说曾经老年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曾有人向他问问题,情欲之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汝乃昔日之索福克勒斯乎?索福克勒斯应答说:居吾语汝,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乎此,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而赛弗拉说,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净与自由之乐境,不只是脱离了一狂暴之主人,简直就是脱离了无数的狂暴之主人。这段话相当的睿智。对于我们年轻人很难想象若有一天情欲既灭那会怎么样,没有情欲岂不是槁木死灰么。这是一种年龄境界上的思考,读这样的书,我们增长的不知是见识,还是一种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情感境界的感悟。

赛弗拉还有一段关于老年人的话,也很有意义。凡人至自知其将死时,辄有一种素所未有之恐怖及忧虑缠绕于其脑中,即来世之说与今世行为上所应得之刑罚是也。人固平日视此为笑谭者,然至此则颇认其说之非虚。于是疑惑惊悸,纷至沓来。使之不得不回忆曩所开罪于人者为几何。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难说清楚到底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的说法,而赛弗拉认为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生命长河未到下游未到彼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真正的河流是什么样的。对于人生的了解,见仁见智,但却都有些盲人摸大象之嫌。而老年人,或许是头眼昏花意识不清了,也或许是将抵彼岸了见解能较清晰耳。人在快去世之前,总是有很多奇怪现象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辩论,我们第一步的不感叹苏格拉底的才学,第二便是他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这对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扩展。而最后一个,便是他和各种不同的人之间的辩论,我们从他们的辩论中可以重新的思考公道、政治、婚姻和教育这些东西。《理想国》,读完此书,让人受益匪浅。

读后感《读《第二性》之有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古文观止之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