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 地图 >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09 来源:互联网

《第二性》读后感:女性的哲学巨作。

历史上女性一直是被贬低,不那么具有“人”价值意义的存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这本《第二性》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哲学,对于这本高难度的巨作,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一)

女性,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理智的审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准确地位与真实价值,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妇女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圣经的话,那么《第二性》毫无疑问获此殊荣。本书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1929年,她获得法国哲学授课资格后,便开始在各大高校执教。1949年,本书在她呕心沥血的创作下问世,因其经典的概述,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  蒙娜·德·波伏瓦在历史唯物主义论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出发,向读者娓娓道来女性命运变迁的原因。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的言之凿凿的论述,从男性角度出发,描述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思想。

身为女性,我反倒不太中意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女人万能说。可能道德经背多了,从我个人看来,正如我国传统的阴阳思想一般,阴阳自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单独研究女性,观其兴,观其废,并不是要在历史深渊中为身为同胞的我们谋不平。只是在此中进程中,寻得女性的正确前进方向。  经过历史冗长的欺压,无论是东西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男性能力永远是女性无法代替的。我们寻求自身所处阵营的蓬勃发展之时,更应懂得和谐之美。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早已被我们抛诸脑后,男女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定位却愈发清晰。万变不离其宗,女性作为母体,对下一代的孕育是无可避免的。这并不代表,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就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之前所说的定位愈发清晰亦是此理。多彩的现代,定位亦是多姿。  总结的来说,本书以时间顺序为基调,从哲学、生物、历史、神学等各个方面深度分析了妇女们在各个社会时期的权利与地位。

以一论百,以百论一,在个性与共性中探讨女性的特性发展。因其涵盖面广,论述彻底到位,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虽然,我有限的能力与时间让我并没有将其精华逐一消化,但是,对于经典之作来说,我认为走马观花也是一种收获。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二)

花了12天终于看完波伏瓦的《第二性》,传说中的女权主义圣经。

圣经,今天下午之前的阅读体验都是不知所云,除了间或一两句话会是亮点之外看的百无聊赖,如果不是我看书只要内容不突破底线一定翻完的强迫症,早就弃了。四分之三内容措辞佶屈聱牙,理解费劲,阅读体验非常不好。整部书看作者严肃详细的从生物,历史,神话,宗教全方位各角度阐述女人依附于男人的根源由来,以及这种由来的荒谬性,感觉本身就有点荒谬穿越感。特别是作者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的以信徒的视角分析宗教神话的时候,对于我这个彻底的无神论简直是种煎熬,我特别翻过去看了看这本书的成书年份,1949年。

简直不能相信,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结束后的100年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欧美,从波伏瓦的视角看出去居然是这样一个状态?!女人是父亲丈夫的财产,女人不允许从事医生,律师等职业,虔诚的相信上帝耶稣的存在...... 好吧,我庆幸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身为女性我们都得感谢毛爷爷。

所幸全书结尾的两三章还不错,自恋的女人,恋爱的女人,独立的女人。有一些地方写的挺好玩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性。我们一直在选择,而选择终于造就了我们自己。能不能忘掉皮相的社会尊严,不要回头去看,不要衡量走过的路,忘掉自己,以严格的纪律,持久持续的努力,去争取获得扎实的技巧,像一个优秀的工匠一样上百次毁掉拿起不断探索,最后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看书作为一个爱好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时候甚至会到不务正业的程度,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怀疑这算不算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惜在这方面我一贯自控力都不太好。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看书丰富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任何人都没办法超越时代的局限,《第二性》被奉为圣经,相信在她那个时代,六十多年前,一定是一部里程碑式优秀的作品, 在女权主义史上应该不亚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内容其实已经过时了,知识也会过时,有些变化比我们感觉中快多了。作为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我比历史现实还要保守老旧,嗯,得多看看史书。

以及努力工作。

《第二性》读后感范文(三)

要参透一本书,应该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这样才更有助于加强对作者作品的理解和体悟。所以为读第二性,我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波伏娃的资料和书的写作背景。

西蒙娜·德·波伏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第二性》这本书为何颇受争议。凯特.米利特以及陶丽.莫伊在他们的著作《西蒙娜.德.波伏娃》中讲到:“这本书很危险,像是一个报警器。它让你不仅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也想成为破窗而入的坏学生。”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本关于“女权主义”的书。西蒙对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在于把它从一种理想主义引向文化解析。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点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如此。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雄辩地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其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童年和少女时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女性气质的形成“功不可没”。

第四,作者说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有“共谋”的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唯有此,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展望前景,笔者总结一句话就是,“男性需放手,女人要给力”!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生命的重建》第二章读后感1500字


《生命的重建》第二章读后感1500字:

第二章的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它的副标题是——我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标题有什么关系。联系作者在本章说的:“问题”很少是真正的问题,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平时在生活里都觉得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根本,没有看清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这几天我在做书里的“应该——可以”练习。有些事情当想到“我应该”的时候,转换一种思维,把它换成“我可以”。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主动权。“应该”总是有被要求、被强迫的感觉,而“可以”往往代表着有很多个选择,我只是从这多个选择中选择了一个我愿意接受的,或者说我想接受的方式。这让我非常愉快。(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愿意接受”和“想接受”某种程度上重复了,但是内心里又不想删掉其中一个,于是就这样两个都在吧。)

这个转变让我想到了与人交往中表达方式的转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应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自己不舒服、别人也不舒服,导致我们在沟通中埋藏了很多的障碍。如果“我/你可以”这种主动选择、主动承担的情绪与行为占了主导,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润滑剂。

另一个练习——照镜子,这个我感受特别深刻。在前些年里有几年我是不照镜子的,虽然经常站在洗漱台前的镜子面前刷牙、洗脸、梳头,经常站在穿衣镜前更衣,但是我一直都不敢直视镜子中的自己,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所以,那个时候我是看不到自己的,也是不愿意看到自己,躲在黑洞中自怜自艾,人活得灰头土脸。现在我经常对镜子中的自己微笑,对她进行肯定,又因为现在技术的先进,手机可以自拍,所以我把自拍当成了一种照镜子的行为。有时候我会把前几年拍的自拍照,跟现在的自拍照进行对比,从面相上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这也给了我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觉得这里边的镜子有一个镜映的隐喻。最初的镜映,来自于父母对儿童的正向反应,它可以维持我们的自尊和自我肯定。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的正向反应,儿童可能会觉得“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并将这种自我暗示延续。我们通过这个照镜子的练习,又是在当下的生活里,能够帮助我们修复这一部分残缺,提升自尊和自我肯定,从而坚定:我——值得被爱。这也是一个帮助我们寻找、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章里提到了一个减肥的方法,说到:“节食并不管用,真正管用的节食是精神的节食——减去消极思想”。这一点我也是身体力行。现在的我已经比一年前瘦了十几斤,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有时候我们乱吃东西,或者吃得太多,并不真的是因为肚子饿了,有的时候是精神饿了。我常常为了对抗焦虑,通过吃这种不停的运动,来转移注意力,从而把焦虑的水平降下来。我还会在特别难过、吃的很多的时候,通过感受胃痛,来觉得自己还活着。肥胖只是一种结果,而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我们看清它背后的心理因素,把这些心理因素疏通、解决了,肥胖就会自然而然消失。

任何时候开始改变,任何时候开始自我觉醒,都不算晚。这章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按照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天下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就像这一章副标题说的: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内心。人从生下来是具有天生的智慧,可以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一部分天生的智慧往往丧失了。如果能在自我觉醒中,把这一部分智慧找回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活成自己的样子。作者:清泉与远山

《女性贫困》读后感: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女性贫困》读后感: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2018年经过兵荒马乱的三个月,终于迈入了重新步上正规的四月,在之前的日子里抽空阅读了一些书籍,挑一些出来慢慢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后感。

得知《女性贫困》缘起NHK于2014年制作的纪录片《女性的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在世界公认的亚洲经济强国日本所生活的女性们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所折射出的性别平等问题、社会价值评价问题、阶层固化问题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真实反映的案例与数据真切的告诉我们: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书中以非正式雇佣女性、单身母亲、风俗业工作女性、贫困妊娠女性和贫困传递下一代的女性这几个角度,分析了女性贫困的几种类型:

一、遭受来社会价值导向引起的就业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的女性;

二、单身母亲(遭受家暴、性虐、丈夫死亡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而选择离婚的女性)以及“丧偶式”妊娠女性(多指男方得知女方怀孕而失踪、或在进行性交易使意外怀孕不明孩子父亲身份的)的生活窘境;

三、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崩溃(多指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单身母亲抚育子女的经济需求)、社会也不愿接受其正常就业,最后投身风俗业糊口养家的女性;

四、贫困的“遗传”导致下一代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而提前进入社会,却无法得到接纳的挣扎在社会灰色边缘的女性。以及另一部分就算贷款接受了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仍然得不到良好的工作机会还背负巨额债务的女性。

日本的女性贫困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居首位,这与日本主流女性价值观、传统家庭模式的束缚、冷漠的人情关系和民族文化特性等因素都有直接联系。这些女性中的许多人,因为遭受就业歧视无法被企业正式聘用,一天内打着好几份工领着微薄的薪水,靠着吃便利店过期丢弃的便当为生;很多单身母亲因为政府提供的低廉补贴无法抚育孩子,而不得不投身于报酬较高、提供托儿服务的风俗业来赚取生活费用;有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因为家庭贫困过早进入社会,靠着肉体与色相作为本金来换取金钱,意外怀孕却毫无抚养下一代的意识与责任感.....挣扎在社会底层、贫困线上的女性们在“人生的起点便被剥夺了梦想与希望,维持生存就很困难了,哪里还有什么梦想”。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移,我们很难说日本的女性贫困是否会在中国重演,但是在这本纪实读物中所反映出的许多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已经渐渐在中国社会显山露水,甚至可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中国庞大的贫困人口中近半数为女性,职场就业中的存在行业性别垄断与性别偏见,女性收入与男性收入之间的落差,日渐攀升的“独身率”和“终身未婚率”,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指养老保险制度)的危机——都表明中国女性自重新迈入社会之后负担自我生计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这些反映在亚洲甚至全球的共性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反过来说,我国自革命成功后女性似乎成为了“半边天”,然而在国内(甚至亚洲地区)没有经历过深刻的女性运动(主要指女权运动),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中仍旧存在的传统女性价值观对于未婚单身女性的恶意,以及评判女性的标准基本还停留在脸蛋、乳房、阴道和子宫。但是女性进入社会之后必定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问题一定是将来发展必定会面对的课题。因此《女性贫困》这本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反映热点问题的纪实作品,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作者:狐狸小次

正面管教第二章读后感1500字


正面管教第二章读后感15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第二章带给我思考的几个点:

1、自尊与自信不是家长给孩子的,而是孩子通过实践获得内心的力量逐渐培养起来,外在的夸奖与奖励起的作用非常小,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感觉到自己能行,这样才能逐渐变得自尊与自信,应该给孩子多多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孩子不断的提供这种“做”的机会,陪伴他做的时候,给予指导和鼓励。

2、“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其实大多数时候当我以平静的情绪,并且意识到自己正在和孩子做真正的沟通时,一般都会有好的结果,书中说的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自己也常用,比如孩子对某件事情有畏难情绪时,我一般会说妈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事情,然后怎么解决的,他的恐惧或者焦虑情绪就会减轻很多。

但有的时候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时,就会为了“赢了”孩子而去和孩子去“争”某个事情,现在想想有的时候虽然赢了孩子,但是好像孩子的当时的那种表情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而自己的心里也不是那种放松释怀的感觉。

关注解决问题很重要,大人处理事情的思路与方式对孩子影响很重要,阳阳每次犯了错误的时候,奶奶都习惯用这样的方式说,都是你不听话原因造成的,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水管出了问题,阳阳第一句话也是说奶奶的原因造成的,好在经过多次观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后续遇到问题时就和奶奶沟通了,不能埋怨,而是引导孩子怎么去解决问题。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其实也是我们意识或者无意识在追求的东西。当我看到书中提出的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上出现的错误想法下产生的这种观点时,觉得很新颖。以前思考过孩子的很多行为,有的行为我认为就是孩子为了标识自己的特别性而去做,如果这种分析假设是正确的,再上升一个层次这就是孩子在追求这种价值感。书中提到的这种恶性循环,一点儿也不陌生,如果孩子是在追求这种归属感或者价值感,但是他的想法或者不正确,那么他的行为就会让我们感到厌烦,我们的厌烦更加剧了孩子的这种追求的强烈感,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变本加厉。我想在读到这个点后,如果假设这个论断是正确的,那么我想实践,这个实践的难点在于能够每次能够辨识出孩子具体追求的哪种归属感和价值感,因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毕竟是抽象的概念,而我们面对的是一次次具体的事件。多想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意识到这点,我想非常重要。

阳阳有段时间每次下电梯的时候,都会把手伸一下,因为担心危险,我都会严厉说他,电梯很危险,不能乱伸手。但是不起作用,反而更加重了他的逆反,后来慢慢和他沟通,孩子说担心他下去后有的小朋友或者叔叔阿姨没下来电梯就关了,他想伸出手防止电梯关掉,我就慢慢给他解释,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的,电梯里面的人没下来可以再按一下按钮,你也需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因为伸手也会有危险,妈妈也很担心你的安全问题,慢慢给他解释明白了,孩子以后也就不再伸手了。当下次孩子的行为让我们着急或者厌烦的时候,多想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与情感,理解了孩子,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4、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有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作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这个是个老话题,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回想一下我们大人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某次犯错误,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同学羞辱了你,从此就变得害怕那种羞辱的感觉,因而害怕犯错误,最后变得不爱表现自己。这种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形成之后,对一个人影响很大。越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所犯错误,才能把焦点关注到解决问题上。孩子在小的时候,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心理模式与思维模式,而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家长先做好,然后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

文章中提到的矫正错误的三个R,1、承认“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2、和好“我向你道歉”3、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这个是一个实践方法,在日后的生活中加以强化。

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作者:金子

《第二个太阳》读后感500字


历时一个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基本读完了。这篇近30万字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用短短几个月穿透二十几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再现了1927年至1949年的我党我军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

作者刘白羽是军旅作家。小说《附录(病中答问)》记载,作者参加过解放武汉战役,并以此为笔触,成功塑造了我党我军高级将领和身边平凡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见证了在时代风云与家国命运的大背景下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

小说创意宏大,内容含蓄深沉,闪耀着坚定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语言充满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洗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干净得不能再干净了美好的往往比较容易淡忘,而崇高的是会愈刻愈深的

小说人物刻画独到,场面描写精准有力。比如枪声,湖面上的回音是迟钝的,陆地上的回音是清脆的,小山上的回音是空洞的;又如湖水,鄂西的湖水是墨兰的,波涛汹涌;湘西的水是碧绿的,远望去想翠绿的红雀毛织出的厚实而柔和的地毯等等这些,既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又见证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哲学的概括,也是创作实践的导向。引领时代风气,关注人的命运,直击人的灵魂深处,用情感打动人感召人,传承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是文学作品的使命。

文学如此,做为还原事物,人本精神的新闻报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性》读后感:女性的哲学巨作”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