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民主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

文/齐鲁老客;前两天看了许良英、王来棣夫妇合作的《民主的历史》一书,这本书分成国内和国外两部分介绍了民族历史的发展。

国外部分从“民主摇篮”雅典讲起,直到罗斯福新政,中间提到了雅典、民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民主的发展,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英国、荷兰、法国、美国的民主历史的发展。国内篇则主要讲了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民主的学习借鉴。

两位先生对民主的历史讲述的已经是非常详细了,我在这里写写我读罢此书后个人感兴趣的一些看法吧。

首先,该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厘清了民主和一些易混淆的观念的区别。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民主观念?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举了以钱穆先生为代表的新儒家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即是民主,其核心观点主要是:(1)古代实行丞相制,有朝议制度,君主非独裁反而有议事制度(2)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此为“选举”官员(3)学术享有自由。书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驳。其实,稍有常识的话,我们就能发现钱穆先生的观点错谬之处,首先,民主作为一种制度的话,行政首长选举制、任期制几乎是其最低的要求了,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是完全没有的,其次,即便作为一种观念,古代有的也仅是“民本”观念,君王作为“天子”是“代天牧民,教化万物”的,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民主的观念是明显背道而驰的。

其次,书中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民主不是多数人的暴政,这一点从者的附录中对于卢梭的评论可窥一斑,作者从卢梭的“公意”观念出发,推理出这种抹杀个人自由的“公意”会进一步导致极权主义,并且举了雅各宾党人罗伯斯皮尔的例子,应当说,作者的论述有其合理之处,也看到了卢梭理论中蕴含的危险,我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卢梭可能是“伪民主”。的确,如果公意意味着必然牺牲少数派的个人自由,那么,这种民主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然也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所以,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一种普世价值?书中是这样写的:“民主没有阶级性……,向往民主、自由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如果说向往民主、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天性是立论的依据的话,我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民主是否没有阶级性?我想,这要分两方面讨论,首先,民主作为一种观念的话,自然是一种普世价值,从民主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笔记无论何时,人类对民主的追求是永恒的,但具体到一种民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民主从来不是所有人享有的,民主制度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选举范围就是逐渐扩大的,而不是所有人都享有民主,更不用说,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都会影响到个人对民主权利的运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果要决定公共事务,个人必然要让渡公共权力,使“众意”转化为“公意”,而区别在于我们用了一种怎样的制度安排去实现这一过程,由此也就有了专制与民主之分。进一步说,“公意”要得到实行难免不侵犯到少数个人的自由,比如,如果有不同意让渡个人权利者,那他是否还能享受民主?我们是选择撇开这个人去实现“公意”(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嫌)还是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使公意搁置?

民主如果仅仅停留到口号阶段,自然可以要求他无比纯粹,但是,如果要是一种制度安排,她就必然是一个过程。少数人的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但多数人的利益也没有理由得到损伤。我们应该做的是吸取前人的智慧,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制度安排,在尽量保证少数人的自由的同时,更加充分的实现我们的“公意”。

最后,摘录书中提到的个人认为比较值得思考的句子:

一般哲学家是从被创造的事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从神开始。——斯宾诺莎

菲尔摩爵士的《父权制》为全人类制备枷锁(指君主制,笔者注),而我却发现,这不过是一条沙制的绳索。—洛克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陈独秀

你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林肯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段时间下载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陆续看了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它。在读《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之前,一直觉得政治类的书都像政治教科书一样无聊透顶。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作者刘瑜通过散文式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分析生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是用一篇篇小短文的形式,读起来不需要太过费心的去理解,能够让我们轻松地了解到美国的民主和中国的民主的区别。正如梁文道评价的那样:她为那些苍白的名词填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的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营养剂。

在这本书中对公款消费问题的章节感触很深。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对于这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章是“所谓‘秘诀’”。其实贪污腐败公款消费的现象在哪儿都会存在,人的贪婪本性是一样的,但会不会滋长蔓延,就在于是否做到权力制衡。

也不是说美国的官员不爱免费吃喝玩乐,而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那官员还拿什么去公款消费?

反观中国,如果政府还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那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公款吃喝,如果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其开支,公款消费也就“断了炊”。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其实,在中国古代有类似的权力制衡形式,比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建立多个部门分散相互制衡。

当然,这仅仅是形式上,从目的上讲,中国古代的分权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君权加强君主专制。分权是为了专制。而在美国,分权是为了民主。从制度上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有着本质区别。说到底,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缺少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既然人的贪欲无法改变,那就想办法遏制它。三公消费的公开就是措施之一,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那些让人质疑的数据能说是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

当然,其实美国的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美国的民主,大约也就类似美国的垃圾食品,譬如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这些食品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其受到的狂热追捧和后来的有所反思以及现状,都很类似。中国的问题,也可以用食物比来比喻,现在是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貌似暗无天日了,但其实中国本来的饮食文化是符合人类健康的。就看能否“取今复古正本清源”了。

就像《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多次表明,“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并不是为了亦步亦趋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适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所要引以为鉴的是其法制的原则??”美国的民主也有弱点,就在于太过民主,民众缺乏国家意识,而中国民主的弱点就是缺乏个人意识,民众被过度国家化。为什么美国人动不动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官司?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而中国人为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私下解决?除了打官司的成本太高的原因,还有就是民众缺乏这种意识。

实际上,从民主的两面性上讲,美国的民主也存在着太过民主自由化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文化市场化中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再比如,过度自由化体现在金融上就更加明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次贷危机的原因很多,但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手段的过度运用。

因此,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照搬美国的一套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而且,我们也要看清楚民主的两面性。在刘瑜的文字当中,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它激起了中国人的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民众也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看看我们现在这么多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到底错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我想这也是刘瑜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所在。

不论是美国的民主,还是中国的民主,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不完美,我们的制度才能不断在完善中进步。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强自己的民主意识和观念,才是我们追求民主的正确方法。

历史大作——《文心雕龙》读后感1500字


《文心雕龙》读后感_历史大作读后感1500字

时至刘勰去世,将近十五个世纪,但是他的名字在现在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文心雕龙》更可以称得上是绝世大作。《文心雕龙》这种文学巨作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冲击着我的感官,我想,是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与之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读书笔记.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 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刘瑜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被人们所熟知,就是因为这本《民主的细节》,那时候她自己也很莫名其妙,她不出名,但是书火了。这体现了大家的民主意识在增强,都想整明白民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一本刘瑜在各大书刊发表的专栏文章集结,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满足一种对美国社会的好奇心,将民主还原到公共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去,用小短文、小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呈现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对我这个不懂美国政治的人来说,这本书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很容易看懂。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本好书不在乎多高深的理论,一堆令人看不懂的专业名词,浅显易懂就是一本好书。

在书里,你会发现民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如何在制度和人力的调配下做到民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书里说到的新泽西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州政府和州长为了选民的投票而保证选民的利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虽然说羊毛出来羊身上,但它的政治运作是明白清楚,经过讨论协调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她也会拿中国来和美国比较,指出我们政府制度的不足,她说我们的财政权利和财政义务不对称,从而带来腐败,乱收费的现象。

整本书的风格就是这样,举例,分析,比较,阐释,它可能会让你羡慕美国的民众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但我想它的目的更在于让你思考怎么让自己更加完善,美国的历史,是民主化进步的历史,这与中国的国情并不相同,如果我们只会一味的去比较去向往,我们永远不会变得好,永远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出民主的花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这样幼稚可笑的话,我们在贴吧论坛上常常看到。

读这本书,你对美国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它的国民跟我们一样,有各自的苦恼和迷茫,这个国度一样充满了多数的穷人和少数的富人,我们要真正了解民主的含义,懂得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律,在这当中,你要去感受那些细微末枝的地方,而不是空谈大谈民主自由然后跑到网上的发帖骂五毛。她在文中说,好的民主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民主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的观念碰撞,使更多不同理性的声音发出来,真正的民主化,不光是一种政体变化,而是政治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

这本书的大卖,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当大家了解原来在美国言论自由到节目主持人可以骂总统,一个州政府敢给自己加工资遭到了民众的控告,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清洁工竟然让哈佛大学向他低头等等事件,我们就会反思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没有反抗起来的意识,总是在沉默中丢失自己的权利,然后又来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这本书有着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意义,特别是在众多青少年中,这更是一本必读的人生启蒙之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前不久,我去图书馆借了本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下面,结合大师们的研究,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活相结合。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首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恶习——学而优则仕,学习有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实际生活的分离,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断频繁地变换,而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教育理念。

最后,要关注的是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教师,他们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到祖国花朵的培养方式,如果还是老方式,如何能为祖国培养“实用”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总纲所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改革创新在美国创立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更多的人能够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图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力图培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者的哲学王而进行的阶级统治。也不同于卢梭的原著《爱弥尔》缺乏实践的支撑脱离实际,空想式的乌托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及经验,可谓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纵观杜威的一生,其出生与青少年经历平淡无奇,才资平平。他在小学与大学却也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倒是在这期间的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人生有启迪作用的书籍有大量阅读。因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已经深陷窠臼,走向僵化机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了当前我国的教育,与美国的老式教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成绩为了上好学校在学校里机械的学习,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教育作用

下,产生厌学心理,感到身心压力。当然,我们不否定文化课的教与学,但我国何时能够出现一个杜威式的人物来引领中国的教育改革,不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加快乐,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化,真正吸引到学生,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老是停留于过去的教育模式。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如果不适时做出变革,又如何能跟上时代潮流。我们的学生需要解放,我们的教育需要解放,需要变革。国情当然有,国难当然有,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做,我相信绝对比现在要好得多。关键是要认真的履行好改革者与教育者的使命。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彻底斩断与利益集团的联系。不是不能做到或者不能完全做到,而是想不想去做,决心与意志有多强大的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与教育者的能力与良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当然也包含哲学、社会学等。其中,杜威早期醉心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过一些论文,获得好评。杜威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哲学和心理学为依据,着手教育创新。他把以粉笔和扣讲为形式的课堂变为为儿童的活动而求知的课堂。把儿童静坐听讲的课堂变为儿童为听课而随时移动的课堂。气象一新。在这里,我又想说到我国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喊了这么多年,虽然也改,但是请注意他改的只是课堂上课的样式,分数多少的改变。这是过来人所知道的。然而教室上课了的形式和模式是传统和僵化的。固守传统,不知灵活变通。究竟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难道我们需要培养乖孩子,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

美国人一百多年前就想进行了教育的改革,这也是今天的美国如此强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我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这就要我们现在的师范学生学好自身专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奋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篇二: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习惯。而习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成人行

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习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的话,那么习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 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平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习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 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习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 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 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 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习惯,除此以外,“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习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

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


如果问,当代教师必须读的书有哪些?肯定地说,第1本就应该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读到《为什么必须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章的时候,不仅为教育的目的所思索,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有人可能想到了高考,但实际上这个想法会极大地误导我们的学生,那么什么才是目的、什么样的目的才是好的、要完成目的应该怎么做呢?

杜威说到学习的目的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这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求,但是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会中才可能做到。当社会关系还不是完全以对等为基础时,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发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须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能由外来的命令决定。这点我觉得在现在的教育中尤为重要,我们在谈到学生学习的目的时经常毫不犹豫地会认为那应当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教师自己的目的而已,当然教师的目的本应当与学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毕竟是教师或外界强加给他的,不是从自身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对于学生,他们只模糊的认识到考上大学应该是自己学习的目的所在。所以将教师的目的与学生的目的统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思考学习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厌学。有了目的,学生就会对现在活动的结局有了预见性,就会给予现在的学习活动以方向。

其次,如何确定良好的目的。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既有情况的产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绝对不会是高考。当然要想确定一个好的目的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一个预见,这种预见决不是空想,而是应当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们在进行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更直观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确定一个好的切实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将学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这盆花顺利开花便是我们的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这盆花开花的话,就要经常的给它浇水,晒晒太阳,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长虫了就要除虫等等。总之我们在完成目的的过程中所要做的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动与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是互相对抗。如果我们不管天气等因素,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来让花顺利开花,我想大多数是会失败的。那么我们对待学生也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如果我们不管这些,而制定一个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师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目的,使学生最后都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民主的历史》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历史水浒传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