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 > 地图 > 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在唐诗中孤独漫步》之《燕歌行》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唐诗中孤独漫步》之《燕歌行》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在唐诗中孤独漫步》之《燕歌行》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从一位伟大的酒徒开始,中国的文化及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唐诗,摆脱了南朝的糜烂腐败,挣脱了宫体诗的贫血畸形,创造了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新的巅峰,至今依旧无法超越。

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的自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亲情;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更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当然也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哲思,更有“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所表现的对于盲目开边、不把将士的生命当生命看的反思。

唐代的边塞诗人有三种:一种是没去过边塞的,一种是去游历过的,还有一种就是在边塞任职的。在这种意义上,高适绝对是真正的边塞诗人,而高适写的《燕歌行》无疑是我最为喜爱的边塞诗之一,也是我在本书中感触最深的。

根据本书的介绍,这首诗大致可以分为四节。第一部分主要交代出师场景及战场环境。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战斗的经过以及最后战败的结果。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征人与思妇的浓浓相思。第四部分主要写出了诗人对于战士献身的同情及感慨。全篇娓娓道来,感情逐步加深,结合着书本的见解,我逐渐读出了这首诗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对于士兵的敬重之情。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全诗开头以汉比唐,这其实是唐朝诗歌的一个惯例。就如《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样是用汉皇代指唐玄宗。我认为这样写较为委婉,让统治者更能接受。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国儒家本来就有反战传统,不主张打无谓的战争,更不主张过度的求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汉朝时,匈奴犯边,大将樊哙对吕后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当时就指责他当面欺君,罪当斩首。早在几年前白登之围中,刘邦率领部众三十余万出征匈奴,结果大败而归。我觉得此句略有讽刺的意味,暗写将军像樊哙一样立功心切,盲目自信,为后文的战败被围做了铺垫。不仅如此,天子还非常赐以颜色,也暗示了天子好大喜功的性格。

紧接着,作者写到“摐金伐鼓下榆关”。我们都知道: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而将军却这样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唯恐敌人不见。这与岑参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相比,表现了将军经验不足,更表现了将军狂妄自大。为后文战败再一次埋下伏笔。

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单于的军队于狼山集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先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出征至极北边疆,山川萧条,草木零落,一片肃杀之中,胡骑不顾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战斗一触即发,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将士们渐渐不敌,然而比战士伤亡过半更糟糕的,还有将军的所作所为,当士兵们白刃相搏之际,他正在远离战场的营帐当中看美人唱歌跳舞。读书笔记·士兵们的浴血奋战与将军的腐败堕落,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巧妙地通过环境描写更显出当时的气氛——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景象的荒凉衬托着兵败的凄凉,能够参加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形势也越发恶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句表达了对将军轻敌的不满,对身陷重围的士兵的惋惜。将军手下,都是一群敢于为国献身、力战到底的勇士,他们每个人都是无名英雄。战士们苦苦作战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勋赏,他们只是尽军人的本分而已。

将军与士兵的对比令人发指,而士兵与思妇的情感更令人动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久”,一个“啼”,一个“欲断肠”,一个“空回首”。战士们走了太久,妻子的泪水流了又流。思妇天天遥望边庭,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他们相隔万里,他们相会无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指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论功业,他不及卫青,不及霍去病,但是他爱兵如子。不同于其他的将军,他把士兵当弟兄,他把生命当生命。

将军对应士兵,征人对应思妇,现在,诗人又提出了一个最深刻的对比:以古对今。在唐玄宗开元后期,边庭的节度使们屡次发动战争,而后无功而返或大败而归。见此种种,诗人才写下了这首诗。然而满朝文武包括唐玄宗在内都没有重视这种现象,最终使大唐盛世戛然而止。

唐朝的边塞诗是昂扬的,但是战争毕竟残酷,生命绝对无价。可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边塞诗要的不是一味的昂扬,只有在昂扬中夹杂深沉的反思,才能让边塞诗更有意义,更加饱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感情强烈,气势恢宏,思考深厚,这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唐代的很多诗歌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说《春江花月夜》,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由小及大。就如这本书中所说,“诗歌被赋予了时间的第四维”,这也不可不谓玄妙。这就是我喜欢唐诗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在诗歌中邂逅美好!作者:黄浩然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梁家河心得体会2000字


手捧《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书,感受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认真阅读,细心品味,深刻领悟后,更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沿着总书记青年时的足迹,认识了陕北高原的这个小山村,了解了一代领袖的成长历程和坚定意志。可以说,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可以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起点和实践起点,也激励我们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感受到责任、担当、信念、奋进的伟大力量。

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他认识升华、精神升华的起点。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也有过迷茫、彷徨,但他很快就转变了观念,团结群众、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扎根人民,真正成了一个“村里娃”,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

融入农村,对于习近平这样一个生于大城市、长于大城市的人来说,可想而知的艰辛:梁家河的虱子、吃的、住的,甚至上厕所,对他们来说都很不习惯,但习近平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熟悉了所有农活,成了种地的好把式,甚至还学会了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曾在多个场合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他踏实肯干,打坝那么重的活,从来不“撒奸儿”,手上磨出了老茧,磨破流血,但他还是拼命干,甚至挽起裤管、光脚站到刚融化的雪水里干活。乡亲们很快就从心底接纳了这个北京娃。他也成了乡亲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双眼睛。渐渐地,习近平住的地方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人们到那里听他讲故事、讲外面的新鲜事,给梁家河人以未来的憧憬。

他的群众情结在十几岁就表现出来。三个月不知肉味,但把队里犒劳的一点白面馍馍分给妇女,自己饿了一顿。他谦让灵娃,卷好的烟一次次被灵娃抢过去揉碎扔掉,但从来不恼火。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的时候,还专门问起了灵娃,得知他父母相继去世,灵娃进了养老院时,还拿出500元钱让转交给灵娃,这是他的一片心、一份惦念。用乡亲们的话说,“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

他不仅是梁家河人思想上的主心骨,也成了肯干实干的致富带头人。他给村里修大淤地坝。“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他还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办沼气,建成了延川县、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的烧柴、点灯问题。他还注重发挥村民所长,成立铁业社,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打甜水井,办扫盲班,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和成果。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他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踏踏实实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为了追求进步、追求梦想,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最终获批成为共青团员。入党申请一直写到第十份才获得批准。这种对梦想、对信念的执著追求是何等得坚定,何等让人佩服。

书中记述的这些感人至深的经历,处处都传递着青年习近平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奉献精神。1975年10月,习近平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离开了这个他生活劳动了七年的地方。但之后的时间里,他一直惦念这片土地,两次踏上归乡路。他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他还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可以说,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辛勤劳作、开拓创造的过程,是他生发对老百姓热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也是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过程。

《梁家河》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不自弃、不放弃,要不怕苦、不怕累,把握当下,珍惜每一分宝贵时间,积累知识、锤炼能力;要不忘初心、坚守梦想,修身养性,并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这本书不仅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体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


读完三体,深为作者的才华震撼。科幻的世界,让我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冬眠技术、智子、水滴、四维空间、二维世界、曲率驱动的光速飞船……为了验证曲率推进,我甚至还真的做了小船实验,发现肥皂溶解后改变水的张力真的可以推动纸船。毫无疑问,三体让我着迷不已。

但是最终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还是小说中体现的人性,当人处在极端环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地球往事中,身处文革中的叶文洁,目睹了父亲被别人批斗被学生背叛被妻子背叛之后,再经历了被别人冤枉,最后死里逃生之后,她对这个世界失望乃至绝望了,于是她向宇宙中发出了那一条引来灾难,或者说导致地球在几个世纪以后毁灭的那一条信息。后来,她成为地球三体组织拯救派的领袖,她是真的希望一个更发达更先进的文明来拯救地球,但是三体组织后来的发展却超出了她的控制。

这虽然是小说的情节,但是人类历史上就真的没有发生过么?当人陷入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举个例子,1894年甲午中日一战,几千年来一直是日本大哥的中国竟然被日本打败,小弟变成了大哥,国人很长时间无法接受。曾经的政府的精英们觉得师夷长技可以制夷,但是这个梦碎了,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中国的出路在哪,后来的士子们开始了戊戌变法。在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建议光绪学习日本的制度,当时想要建立内阁,甚至想要聘请伊藤博文当中国的首相(没错,他就是第一任日本首相,是甲午战争的幕后总策划,侵吞朝鲜的主谋)。更甚者,康有为还向光绪帝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中日合邦!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行差踏错。而这里的对错,是历史的后人,是百年后的我们做出的定论,而在当时,是对是错呢?为苍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康有为,难道会卖国么?

叶文洁像康有为一样,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拯救派!一开始我觉得叶文洁因备受摧残,精神不正常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可后来我开始理解了,叶文洁其实是爱这个世界的,从她真心的对待那些求知的孩子,为环境被破坏感到痛苦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越是关心,越是深爱,也许就越容易踏错那一步!

或者说是叶文洁低估了人性。

再举一个例子,更加直观。当水滴几乎一锅端掉了人类的太空舰队以后,劫后余生的6艘战舰,因为缺乏足够的生存资料,展开了一幕自相残杀。那一段心理对话,揭露了人性的复杂。

章北海想做一个好人,但是只有杀掉对方的人员,夺取飞船的燃料和配件才能长久活在外太空,可他不愿自相残杀,这是第一层矛盾。但是,就算自己想做好人,那对方也会想做好人么?万一对方已经起意要杀掉自己怎么办?这是第二层矛盾。再但是,就算我是好人,对方也是好人,可对方会认为我是好人么?对方觉得我是坏人然后出于自卫攻击自己怎么办?这是第三层矛盾。还但是,这仅仅是两个人的想法,第三个人是怎么想的呢?这是第四层矛盾……所有人陷入了关于人性善恶思考的死循环。

最终,青铜时代号战舰,因为主动杀人而活,蓝色空间号战舰,因为看透了别人会杀人,先自卫后反击而活;最终前者被人类骗回家接受审判,后者因为发射引力波,弥补了执剑人程心的失误,拯救了地球而戴罪立功免遭审判。

在生死面前,人性与兽性到底还有区别么?

罗辑,这个拯救了地球的男人,到底是人类的救世主?还是毁灭一个可能存在亿万生命的恒星的恶魔?黑暗森立威慑初期,人类认为罗辑是英雄,而当生存危机不在,人类又开始重新审视逻辑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可能灭绝了另一个无辜的星球。

程心,圣母的形象让她获选成为第二任执剑人,但是她在面临三体舰队入侵时,却没有按下发射按钮,从守护全人类的战士,变成导致全人类覆灭的逃兵。同样是程心,劝阻维德放下武器避免了人类世界的一场自相残杀,但同时,本来完全可以实现的曲率驱动飞船项目就此湮灭。

程心一直活在愧疚中,从扔掉发射按钮那一刻开始,她的人生就只剩下了愧疚。她以为是她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了人类的灾难,如果发射引力波,三体舰队就不会进攻,人类也不必遭受大迁徙的磨难,如果没有阻止维德,人类可以乘坐曲率飞船逃出“纸条”,或者建立黑域让太阳系避免被二向箔降维。

可是,死神永生,阻止三体进攻,同样暴露了地球的坐标,地球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有了曲率飞船,还是需要将人类取走的东西还给宇宙,是的!死神永生!

大刘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当然这不是他的原创,这句话出自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Tothetimetolife,ratherthantolifeintime)你可能觉得帕斯卡很耳熟。没错!中学物理中压强的单位,就是他——帕斯卡。

他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幼体弱多病,享年39岁,活得虽短却一生辉煌。

人性,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种选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如果生存则代价是牺牲另一个生命,那我宁愿选择死亡,至少我的灵魂是圣洁的;如果生存的代价是不配为人,那我宁愿选择死亡,至少我的内心是无悔的。

如果有一天,地球终将灭亡,那就让我们,变成那一束星光吧。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


《梁家河》精神心得体会2000字:

近来,我被一本叫《梁家河》的书籍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我们国家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深厚感情和点滴故事。书中字字句句传递了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如何从一名知青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全书读来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书中点滴故事更是值得大家一遍一遍细细品尝,这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是颇有裨益的。我带着无尽的好奇感和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整本书籍,书中记录的总书记点滴事迹让我自己感触颇深,不知不觉间在自己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自我的读后感。

青年立长志,日后方可成大事

从大都市的北京乘坐火车来到了陕北,来到了延安,来到了一个叫做梁家河的小村庄,青年习近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逐步进行自我革新,自我适应,自我调整,习惯了梁家河,习惯了小村庄的一草一木,熟悉了这里质朴的村民,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农民,一样冲在最前面下田干活。也就是在这个逐步转变的过程中,青年习近平在自己内心深处立下了长志,那就是终生要为人民谋福利,要为人民做实事,要带领着这里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逐步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将来更要带领全中国的人民一起摆脱贫困,一起奔向小康社会,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青年习近平在心中种下的愿意为人民做实事的远大志向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国家领袖成长的几十年中从来不曾停止过生长,而且还促使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成长,逐步地,心中这颗种子也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已是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实现了当初心中那个看似远大的志向,在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了。

对照着自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天然气输送及销售战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以及我身边的全体同事,我们应该向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自我的心中早日种下一颗属于你我的长志种子,在日后我们通过不断浇灌,使得我们心中这颗种子也能早日长成参天大树,为天然气输送及销售事业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努力打造平安管道、做输送先锋。

平时重阅读,才可论古今中外

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青年习近平带在身上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等,从国内书籍到国外著作,不仅如此,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还不断向周围的人借阅书籍,使得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也为以后的系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各种演讲中经常能听到引经据典,这也是得益于从青年时代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在我看来,读书还使得习近平总书记的眼界、心胸等等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使得他的眼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梁家河这个小村庄,而是要放眼整个中国,乃至如今的整个世界。因此,阅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手中那本薄薄的书籍开始。

治国平天下,始于修身与齐家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对自我进行了颇为深刻的修身,从自我对于梁家河、对于梁家河的人民的认可以及对于这里的锻炼的正确认识到立志要在梁家河带领村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习近平锻炼了自己的毅力、耐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对自我的身心进行了彻底的塑造,这也为日后真正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修身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真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如同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我们更要持续修身。

刻苦钻研间,诞生创新与前进

在梁家河当知青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为了改善当地村民使用沼气问题,专门组织人员到四川进行考察学习,吸取经验。回到梁家河在安装沼气的过程中,始终得不到明亮的火焰,对于此,青年习近平不急不躁,组织大家分析原因,钻研其中的奥妙,最终通过反复揣摩,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成功解决问题后,果不其然地引来了熊熊火焰,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读书笔记带来了寒冬的温暖。没有钻研,就没有前进,就没有不断提高的科技。如今,中国的高科技引领世界的发展,得益于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钻研的精神,得益于持续钻研并攻克一个一个难题的科研工作者。

因此,结合我们输气人自身工作实际,要立足岗位,通过每一次难得的基层实践刻苦钻研细微的生产问题,切实发现生产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改进的办法,促使生产技术在实践检验下能够迈步向前,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唯循序渐进,足以成长和提高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路径,从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当知青,到后面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国家副主席,再到如今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自我的成长也是逐步渐进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梁家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这样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追求温饱到如今人民富足的生活水平,也是通过大家辛辛苦苦劳作几十年换取来的,也无法一蹴而就造就今日人民富裕的生活。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总想着一早一夕能够发财致富,能够名利双收,能够功成名就,殊不知,世间万事万物都得遵循基本的规律,都得沿着逐步成长和变好的路径前进。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当下应该更多想的是自我如何提高,如何增值,待到自我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开花结果的。我们应该在自我岗位上扎实积累,循序渐进,用一天天一年年的努力推动输气销售事业取得更傲人的成绩,更要为早日建成“双百亿”气田不懈奋进。

心得感悟:

品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细细咀嚼,值得我去消化吸收,并化作我自己不断前进的营养。此时此刻,我将书籍再一次打开,慢慢品味其中的字字精华……作者:李庆

《活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000字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读书笔记.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在唐诗中孤独漫步》之《燕歌行》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红日读后感心得体会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