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鲁迅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鲁迅的读书笔记,2024鲁迅的读书笔记
鲁迅的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鲁迅的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鲁迅的读书笔记推荐
鲁迅的读书笔记

(共 3377 篇)

  • 1、 鲁迅长明灯的读书笔记

    说到鲁迅的文章,其实小学就开始接触了。只是那时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我眼里都是千篇一律,充满着冷嘲热讽的,其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之类的。按鲁迅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后代的孩子再读他的作品。那么这么说来,能说鲁迅的作品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吗?或许不尽然。我们需要的是对鲁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鲁迅小说《祝福》讲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问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灵还是不希望有魂灵?在我看来,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灵。

    一方面,因为她信,所以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为自己赎罪;又因为她不信,才会来问我这个出过门又见识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复。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灵,因为这样死后就可以和家人见面;她又希望没有,因为害怕死后被阎罗王锯成两半。所以说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魂灵。因为她已捐了门槛,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已赎罪了,可四嫂还是不让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足可见这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有多大。

    由于种种情况,祥林嫂犹豫了,怀疑到底有无神灵,因而她才会问我,这个出门在外,见多识广的鲁镇人,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可见她对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却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问下,我最后是以说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将祥林嫂逼到绝境。从这点来说,我对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究根结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有人说是鲁镇的人,因为大家都将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说是鲁四老爷,因为他是传统礼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这个不干不净的人;也有人说是小说中的我,因为我迟疑的态度让祥林嫂彻底绝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自然没有谁是谁非的确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她的死是谁造成的?她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鲁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会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没有,她从没想过是谁把她害得走上绝路。或许她认为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会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说结尾用爆竹声,香烟等表现了祝福的热闹情景,而我的疑虑而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 2、 鲁迅长明灯读书笔记

    说到鲁迅的文章,其实小学就开始接触了。只是那时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因此鲁迅的文章在我眼里都是千篇一律,充满着冷嘲热讽的,其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之类的。按鲁迅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后代的孩子再读他的作品。那么这么说来,能说鲁迅的作品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吗?或许不尽然。我们需要的是对鲁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鲁迅小说《祝福》讲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问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灵还是不希望有魂灵?在我看来,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灵。

    一方面,因为她信,所以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为自己赎罪;又因为她不信,才会来问我这个出过门又见识多的人,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复。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灵,因为这样死后就可以和家人见面;她又希望没有,因为害怕死后被阎罗王锯成两半。所以说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魂灵。因为她已捐了门槛,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已赎罪了,可四嫂还是不让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足可见这事对祥林嫂的打击有多大。

    由于种种情况,祥林嫂犹豫了,怀疑到底有无神灵,因而她才会问我,这个出门在外,见多识广的鲁镇人,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可见她对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却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问下,我最后是以说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将祥林嫂逼到绝境。从这点来说,我对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究根结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有人说是鲁镇的人,因为大家都将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说是鲁四老爷,因为他是传统礼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这个不干不净的人;也有人说是小说中的我,因为我迟疑的态度让祥林嫂彻底绝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事自然没有谁是谁非的确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她的死是谁造成的?她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在鲁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会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没有,她从没想过是谁把她害得走上绝路。或许她认为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会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说结尾用爆竹声,香烟等表现了祝福的热闹情景,而我的疑虑而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 3、 鲁迅语录摘抄

    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9、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

  • 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
    今天,我在书上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看完书后,深受感动。 作者我爱读名著《水浒传》,可是我那时看的囫囵吞枣,别人一问我具体内容,我总是张冠李戴的乱说。这一件儿事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知道了,他就认真的和我谈起了读《水浒传》,从那以后,我看书就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吃饭的时候我和伯父谈碰壁,伯父的意思是周围的反动势力太强了,可我误以为为真的撞墙。有一次,我和爸爸去伯父家玩儿,在院子边有一个脚被玻璃扎破了拉车脚夫,伯父和爸爸好心的用绷带帮那个人包扎了以后,还给了他一些钱让他回家休息几天。伯父去世以后,伯父的仆人阿三说伯父怕她累坏不让她干重活,自己却写作到深夜,很晚才休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忘了带车费,有一些好心人就会掏出自己的钱给那个人垫上。有一些老人刚上了车,就有会有人给那个老人让坐。如果我们在踢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出球场,滚出好远,就会有碰巧路过的人帮我们把球扔回。 让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像鲁迅一样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吧!

  • 5、 鲁迅《父亲的病》读书笔记

    《父亲的病》是《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鲁迅《父亲的病》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鲁迅《父亲的病》读书笔记一

    《父亲的病》这篇散文我读过几遍,在不同时刻总有不同的见解。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如:一对的蚂蚱、经霜3年的甘蔗等。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骗取他人金钱。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满怀希望却有毫无作用。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父亲的病》读书笔记二

    本文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神医的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生活好得很。

    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对于当前社会上坑蒙拐骗的游医,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辨明是非,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父亲的病》读书笔记三

    我素不知道庸医与良医的区别何在--现在以为是医术不济者便是庸医,反之则是良医。我想,如果旧社会的人能早点明白,那么当时就不会有那么多冤魂了。

    故事发生在绍

  • 6、 鲁迅《野草》读书笔记

    导语:《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下面是鲁迅《野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及参考!

    篇一、鲁迅《野草》读书笔记

    《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

    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应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篇二、鲁迅《野草》读书笔记

    野草,在我们周围处处可见。但是毫不起眼的它,却拥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收集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等。文章的主题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勇于战斗的精神。

    这本书的题辞中,作者写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朽腐。”这句话说得十分深刻,野草既没有花儿的芬芳,也没有乔木的高大。而一旦有明火,野草就会被迅速点燃而烧尽。但是,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永远是顽强的,它们从来不向危险低头。

    作者还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恶这以做装饰的地面。”这句话是有隐含的意思的。野草比喻无辜的中国平民,而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则比喻当时黑暗的旧社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

    如今,中国人民受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记住野草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篇三、鲁迅《野草》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野草》这一课,野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野草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有一次,我到野外去玩,野外的景色真美呀,忽然,我发现了一

  • 7、 鲁迅《野草》读书笔记4篇范文

    ※《野草·题辞》:

    国庆长假不打算出游,人太多太吵。就宅在家看看书,去河边散步散心。最近正读鲁迅的《野草》。鲁迅的书是有难度和深度的,《野草》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读得很累、很慢,但是累并快乐着。边读边作些笔记,细细读来慢慢消化。我相信这个长假会过得充实、快乐。

    《野草》是鲁迅内心世界的自我追寻及剖析,有着他个人对人生问题的全部探索。《野草》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野草·题辞》作于广州,当时正值国民党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清党”反共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大屠杀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鲁迅《野草·题辞》)

    ※《秋夜》

    《秋夜》的主要诣旨,是以“枣树”这一意象表明作者鲁迅对于“廪秋”和“奇怪而高的天空”所象征的世界进行韧性的反抗的精神;同时,也对严霜摧残的“小粉红花”和“小草”们表示深深的同情,对于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小青虫”表示悲悼与敬意。

    “极细小的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月亮窘得发白。”

    (鲁迅《秋夜》)

    ※《影的告别》

    鲁迅《影的告别》真的很难懂,我认真读了五、六遍,似乎才稍稍理清点头绪。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鲁迅《影的告别》)

    在写《影的告别》半年之后,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是一种虚无者的充满现实感的生命哲学观。鲁迅明知社会如此,人生如此,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

  • 8、 鲁迅读书笔记语录摘抄

    1、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2、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3、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4、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5、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6、说话到真人厌恶,比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坟」题记》一九二六年

    7、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牠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牠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8、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

  • 9、 鲁迅的作品读书笔记

    鲁迅的作品大都离不开“讽刺”二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作品读书笔记3篇 ,欢迎阅读。

    【篇一:《鲁迅小说全编》读书笔记】

    “至于这五年以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一一的下评判。……但成绩最大的却是一名托名鲁迅的。”胡适先生曾这样说道。或云: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用刀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木上的。或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很遥远,虚无缥缈的感觉。吾云:读鲁迅的小说,你走进了,它就离你很近,你走远了,它就离你很远。

    在《鲁迅小说全编》里,我到过很多地方,到过“故乡”,到过“鲁镇”,到过“京城”,到过……。把这些个地方发生的事穿在一起,像是天然珍珠项链。现在,我就让它们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这些作品里,我最先读的就是《兔和猫》,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当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猫毒手时,心里也是一阵担心,一阵怨恨黑猫,当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们都安然无恙时,我又一阵狂喜,一阵欣慰。小说简单的情节并未让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群呼:打倒可恶黑猫,为白兔报仇时,我看到了人世间最基本的爱与同情,我想那是当时的社会所缺少的珍宝吧。从这些可爱的文字背后,我同样看到了那个站在孩子们中间,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观察小兔子,小小兔子,还有那些纯真的孩子的鲁迅。一触及这些幼小,鲁迅似乎很难将他手上的“刀”拿起来,他的笔端就会流泻出无尽的柔情和暖意。这是少有那个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鲁迅将“生命之爱”注入人们的心中,告诉人们他“弱本位”的态度。我突然感觉鲁迅离我好近。

    鲁迅的作品大都离不开“讽刺”二字。例如,在“风波”中,九斤老太反复念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无不勾勒出落后、保守、怨天尤人的农村年老妇女形象,更道出当时持有这种无知、消极思想的一群人的可笑。还有七斤夫妇,赵七爷因为一条辫子的有无,几家欢喜几家愁,尽显小人物的悲凉。在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过“风波”一文,鲁迅先生想告诉当时的人:社会意识变革的单纯的政权更替,并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进步。此后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就算成为了共和政体又怎样呢。在辫子风波中,旁观者的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龙庭,自己没辫子”一事心里备受折磨,到后来,皇帝不坐龙庭,不留发也可留头的如释重负,一针见血地披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还有鲁迅模仿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而书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

  • 10、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36岁寄居北京的鲁迅。每两个月理一次发,每一个月洗一次脚。隔三差五去琉璃厂买旧书。隔三差五给绍兴老家寄钱,而且很有可能在兴业银行有个户头。朋友来访多是在晚上,不是带着书,就是带着火腿,偶尔会带着鱼和肉。那个时候兄弟关系大概还很好,二弟悄没声儿地从绍兴跑到帝都,当哥的那是上顿馆子、下顿馆子的招待,待没两天病了,还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地给找医生。最常去的两家小餐馆,一家叫广和居,一家叫青云阁。最常去的两家书店,一家叫丸善书店,一家叫东京堂。最爱买的零食是观音寺街的饼干和王府井街的饼饵。社会上有什么灾患,都很主动地捐钱,捐了一次又一次,最少的一次2块,最多的一次11块,而那个时候红白包的市场价是2块,拔一颗龋齿3块,买一套秋衣秋裤5块。绍兴家里也会寄来东西,多数时候是茶叶,少数时候是笋干、蜜枣和芥末。哦对了,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应蔡元培之邀,设计完成了阳文美术体的北大校徽。

    37岁寄居北京的鲁迅。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寄钱、存钱的业务都换到了中国银行。绍兴家里还是会寄来好吃的,无外乎糟鸡和霉干菜,当然还有茶叶。螃蟹上市的时候,想起来就吃,不分下午和晚上。但常吃饭的地方,换到了西单绒线胡同一家叫做和记的牛肉铺,据说兼卖面条。或许是生活的压力太大,人到中年开始频频失眠生病,今天头疼,明天胃痛,还好有池田医院,只是大部分工资要拿去买药了。没事的时候喜欢逛小市和厂甸,多数时候还是和朋友一起,但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也很嗨。

    38岁寄居北京的鲁迅。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一处可心的房子。房屋总价3100,中介费175,税费180,水电木工等装修花了480。月薪300的他,没有按揭,只是找朋友借了500,后来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还清了。并且在这一年年底,趁热打铁,取道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把绍兴老家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都迁居到了北京,临走还不忘给祖父、祖母、父亲、四弟和小妹扫个墓、挪个坟。作为一个公务员,公益心还是爆棚:湖北水灾要捐钱,孔德学校要捐钱,孤儿院也要捐钱。最可爱的是,有一个叫张协和的朋友,去年送礼送板鸭,今年送礼还送板鸭,是有多爱吃板鸭。

    39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常去的地方是历史博物馆。自己身上的老毛病是背痛以及腹泻。或许是从南至北水土不服,侄儿沛和母亲瑞也是折腾个没完,这个病了那个病,作为伯父和孝子的他,两只脚就没有离开过医院,严重的时

  • 2023-02-21

  • 2023-04-07

  • 2019-11-12

  • 2021-06-3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10-14

  • 2019-09-20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5-16

  • 2023-04-15

  • 2019-10-29

  • 2023-05-23

  • 2023-06-1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5-31

  • 2019-11-12

  • 2023-03-03

  • 2019-10-29

  • 2021-05-19

鲁迅的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鲁迅的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鲁迅的读书笔记、2024鲁迅的读书笔记,鲁迅的读书笔记摘抄,鲁迅的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