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600字心理 > 地图 > 读后感600字心理

读后感600字心理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心理咨询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心理咨询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 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 老年痴呆症心理医生治不了但是作者说,老先生患病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幸运地有了个孝顺的女儿。而这个孝顺的女儿,其实又是他的爱心换来的。病魔是无情的,但是与人类的美好情感作战,它永远是个失败者。 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 热恋中的男女可谓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 婚姻关系可谓是人类关系中最微妙也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两个原本陌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只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构筑了一个婚姻的城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禁锢在了围城之内。可是,再幸福的人也需要面临现实。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读后感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人人拥有阳光心灵

每一个人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那就不但需要强健的体魄,也要一颗非常阳光的心。

题记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好好地阅读了《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的我,原本以为书中记载的都是一些枯燥的心理理论,真正接触到这本好书后才发现,书中都是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手记,它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当事人的曲折故事。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作家视角和心理医生的洞察力,恰如其分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词汇,描绘出当事人的感受、困境、矛盾,内心的种种挣扎,从她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每位来访者的真实感觉,如身临其境。书中的当事人,有成年人,也有学生,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也十分紧迫。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减少了对心理咨询的粗浅认识,也学到了心理咨询的一些些知识,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更有底气了。我仿佛触摸到了打开孩子们心灵之门的钥匙,心觉温暖。

当今的学校里,专职心育教师的还是很少,还不能满足学校心育工作的需求;许多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渴望自身专业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凭借着一份热情,无私地投入这份工作,渴望自身工作能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心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更好的、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这本好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上的心灵之窗,让我对心理学这门枯燥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毕老师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我跟着她的故事,心被她的文字2024、语言轻轻地拨动:我明白了老师要定时开展心理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小学生的心理不像成年人,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填补和删减;站在讲台上时,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时,请忘记教师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她的父母、哥姐,让他们信赖你,愿意与你倾诉;找准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更多关注的不应只是现象,而是追寻问题的源头;不能泛化,认为孩子一错皆百错,一好便是光环照耀,万事皆好;在姿态上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对话时,要弯下腰来,与孩子平视,用我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心理咨询可真是一项科学工作,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使他们认识到困扰的原因所在,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从而改正不良行为,达到恢复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阅读完这本书,心中已洒满阳光,保持身心强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愿所有人健康、平安、快乐!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1500字


最初选中这本书,我是被其书名上大大的两个字抑郁所吸引,当时我刚拿了二级证,对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实操书籍十分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抑郁的症状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具体方法去治疗。读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抑郁的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与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几十年心理咨询,近500个个案综合整理后的结晶。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保密原则,除非对方允许公开或保密例外,求助者的信息是不得对外公开的。基于此,这本书虽为手记,里面的每个个案却是经过糅合加工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选取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情绪困扰写出来的,有现实,也有虚构,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十分贴近生活,很多情绪困扰我们也有,只是没有文中每个个案那么严重,而且我们也懂得自我调节和化解。

本书像一本短篇小说集,用七十多个章节写了十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个案,涉及职场、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对故事中每个个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身心困扰,产生的社交影响,作者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解决,这些不论对初入行的咨询师,还是一些需要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同时,作为新手咨询师,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体会到身为实践派咨询师的不易,对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求助者的概率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于悲观。

本文作者周振基,一名从业几十年、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咨询师,经手个案近500个,可他却说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他坦然承认,在他的500个个案中,真正能够收到效果,并且来访者通过咨询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方式的,可以说只占到30%左右或者更少。

个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有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也有个体主观因素,例如个体的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心理咨询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协助求助者接受客观,改变主观。

书中所记述的最后一例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作为咨询师的失败案例写出来,警醒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经验有多少,必有自己的盲区;我们必有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咨询中时常会跳出一些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认为早已不存在的致命观念,例如对来访者的轻视,例如不能够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体会他(她)的情绪情感,例如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左右了咨询过程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逃脱人类的弱点,区别仅在于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性地看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弱点和缺陷。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愧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称谓。

助人自助。

突然很认可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的话,那些被治好的病人,即使不找咨询师也能自愈,如果被你治好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只是运气好,碰到而已!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_900字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900字

感觉读完这本书对抑郁症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强大,也说明了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充其量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也特别想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但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理咨询师是个挺难的职业,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能使每个人摆脱心理疾病,也很难做到不带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再者,或者对病人的遭遇同情或者个人情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失败。而且有的人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若带有人格障碍或者不配合等等的因素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有他的局限性,也说明抑郁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治疗,否则近年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好像案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抑郁症这种疾病,更多的是由自己的经历一件或者两件催发的,有的时候童年的经历更不容忽视。童年时期在人的发展阶段论里例如信任感,安全感,以及各种因素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所以潜意识里过往的经历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婚姻恋爱的问题,抑郁的人群大都处于二三十岁左右,但抑郁症和普通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关系的,这点我们要分清,但如果真正得了病的话,还是寻求治疗比较好,否则将来都会遗传给孩子。生活压力虽然大,但我们要学会调试自己。多去想想美好的一面,不管是生活还是生存,都需要经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在半路却经受不住倒下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远离这些心理疾病。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握着,我们只是需要被提醒,那里面有一张地图,有一条我们原本该知道的路,它通往幸福。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以婚外情为案例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已婚的女人,但在读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可能它里面有些故事触及了我的内心。

该本书里的人物角色分别是何梦瑶(女心理咨询师)、林云漠(何梦瑶的师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与何梦瑶有着缕缕情丝但又是永远的心灵上的朋友)、李岑岑(美女主播)、杨洋(二十多的青年)、许菲(杨洋的女朋友)、方心怡(林云漠的女学生,爱慕着林云漠)、豆豆(何梦瑶的儿子)等等。

这本书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便将它借来看。最近的我对心理学方面上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的专业是护理,但是我内心想以后去考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口才并不好,这令我非常苦恼。

花了两天的课余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今天刚刚去还掉,但是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情节是何梦瑶和林云漠之间的纠葛。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婚姻是平淡的,爱情是扰人心房,欲罢不能。(w w w . f w s i r . c o m)书的结局是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不存在秘密,可这样的友情存在吗?这样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吗?掺杂了丝丝情的友情,会永远不会变质吗? 这是无可考证的。

其实,我无时不幻想着我未来的家庭生活,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公,怎样的孩子。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由我编织着。

曾经的我,一直都渴望被爱。可是,那时的我懂爱吗?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以说,那只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只是怕孤单。

但是,现在习惯了孤单的我,还渴望被爱吗?

我想说,每个人都希望着被爱,不是吗?只是现在,那种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想法。老实说,我的争强好胜心是有的,只不过被我深深掩藏在内心。

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学习,拿到文凭,然后在职读本科,一点点读上去,我不希望我就此放弃,真的不甘心。

很多人说,护理这个专业很累,很辛苦,但是无论再累再辛苦,我已经无法回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教练,导师和组织咨询》读后感


《教练,导师和组织咨询》读后感

李维峰

有缘接触到《教练,导师和组织咨询》这本书,读过之后虽还有很多的困惑,但也为我拨开了最重的一层迷雾,使我在教练,导师,组织咨询和督导这些技艺如何在为组织服务的过程中协调的整合,从而达到最实用的效果指明了方向。

纵观本书,犹如踏入一座精巧雅致的园林,作者用不大的空间整合了教练,导师,咨询和督导服务的全部内容,它们精巧地连接,完美地融合,确为一部各种技艺完美融合的开山之作。它用精美的实践背后的七条金丝线作为园林的水脉贯穿其中,水贵有源,这些金丝带就是本书的源头和基础。书中呈现的教练,导师,组织咨询和督导的内容,仿佛是园林的亭台楼阁一般巧妙地分布在其中,在流水和曲径的联接下融为一体,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进入本书的具体内容,你会发现各种实用的模型(教练触及度,教练和督导的CLEAR模型,学习圈短路模型,督导的七只眼模型,客户转变模型和聆听的四个层次等等)似小桥,如假山,若池泽一般相互依托,交相辉映,特别对需要在教练,导师,咨询和督导等方面进行整合运用的人来说非常实用,全书移步换景,让人惊喜连连。

在园中,体会最深的一个"景点"是"当下的转变",改变是不可避免的,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把握改变的方向达成期望的结果确实是一门艺术,这需要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下的转变"是在蜕变式教练/咨询/督导中都适用的一个理念,推崇的是在约谈时即刻的"快速推进演练",让客户真正地感受到改变的力量,从而加强改变的意愿和行动,达到蜕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另一个突出的感受是督导者纵观全局的"直升机升高"能力的重要作用,俯瞰各种关系(督导者和被督导者的关系,被督导者和客户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目标的关系等等),运筹帷幄的感觉油然而生,这在督导的七只眼模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对教练者和督导者的督导都需要能在七个关注点之间进行灵活的转移和切换,仿佛若夜晚的北斗七星一般,为督导者在督导的过程中指引方向,快速奔向和达成目标。

欣赏完了,当夕阳西下,一个人坐在廊桥的石凳上,思考着园林的意境从古代的"可观可望"到近代的"可居可游",亦或可比拟为本书所描绘的状况,让教练,导师,咨询和督导的服务在组织中生根发芽,进而枝繁叶茂的时候来了!想着想着,仿佛一切在这个时刻凝固,望亭台楼榭,听蝉声细语,任微风拂面,凭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思绪与大自然相连,久久不肯离去……

《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1000字


《生涯咨询实战手册》读后感1000字


最近实在比较忙,尤其年中总结。但微信群始终在提醒,这个月有两本书要阅读。这块石头选在心头的感觉,实在不爽。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抽点时间,浏览一番。

整体而言,钟恩嘉教授在本书中,将生涯咨询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生涯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技巧、生涯咨询师的素质与自我成长等重要问题,呈现得脉络清晰,讲述得精辟透彻。本书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经验和智慧,是初学者入门的教材,也是业内同行回头看的的参考标尺。

我5月份上完了基础班,7月份又学习了实战班。然后在在行做了132个案例。但书本中的理论忘得差不多了,这本书又将我拉回了理论世界。

的确,作为一个生涯咨询师,一般有三种站位:指导者,顾问+教练,教练。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指导者的角度去给来访者一些咨询,通过实战班的训练,我也深刻的意识到了需要更多的倾听,认同,支持,以及同理心,这样可能才会让来访者更加愉悦的接受这些观点。好的内容加上柔软的外壳更吸引人。

当然生涯的理论是非常需要的,因为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可能仅仅是在简单地重复。反之,如果更多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就会让自己的咨询更加丰满,更加有逻辑性与框架感。

回到钟思嘉教授写的这本《生涯咨询实战手册》,我很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结合理论的案例分析和技巧指导非常具有实践的意义。没有深奥的理论堆砌,有的是读起来流畅、舒适、平实的句子。这是一本亲切的书,脉络清晰,精辟透彻,像一位老前辈在跟你谈话。也是一本可以拿来就读,边读边操练的书。同时,因为这本书融入了作者自身大量的咨询经验和智慧,让新入门的年轻咨询师可以安心以此为模仿的范例,不怕摸黑走路跌倒。

从第一本金树人老师的著作,到第二本钟老师的著作,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生涯咨询。课堂中老师更多的是从易学的角度去讲解,让我们能够快速上手,让大家都能够理解,更愿意去探索生涯。这本书则让我们更加系统的去理解生涯。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实践就是这样的一个辩证的过程,通过书本学习,然后仿照书本去实践,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查阅书本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如此反复,就是教学相长,自己的技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一个知识点,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阅读是一种方法,闲来翻看其中的部分章节,也能获益匪浅。而且这不是一般的通俗读物,也不是艰涩难懂的教科书,介于两者之间,可以反复玩味的一本生涯书籍。

心理书读后感


心理书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尔教授的人气新书《自控力》的中文版。现在社会大家或多或少存在拖延症、月光族、熬夜族、减肥控、淘宝控、电脑控、手机控、微博控、购物狂、工作狂、注意力涣散、抽烟、酗酒等症状,而我也有以上症状中的多数。因此,希望通过这本书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

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了意志力损耗极限的理论,这个理论首先包含了损耗意志力的种种条件的论述(其中包括外界诱因、自身心理因素、肌体营养条件,生物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这些条件如何量化地影响意志力(例如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进而提出了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的理论(例如应该在意志力旺盛期处理繁杂事务,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时处理这类事务大量浪费性损耗意志力,这也是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论)。许多人按照传统的自控力训练读物去试图训练自己时,没有得到避免意志力损耗这方面的指导,因此大部分人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他们的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强化的量远远比不上损耗。

本书推荐采用的不是强制疗法,恰恰相反,本书反对强制疗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者无视诱惑的动力,这与借债征兵打债主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一种以战养战的活用,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行之有效地利用其他欲望来抵制当前诱惑。

本书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即很多时候不要强求。这极像博彩爱好者常说的不要越输越赌。本书指出,善待自己是给自己减压,而很多时候,人们屈从于欲望往往是为了逃避压力。只有行之有效地缓解压力,才能使人们不再为了逃避压力而被诱惑。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意志力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健康的人生心态:那就是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样才能获得主动的自由自在,而不是为了逃避挑战去选择慵懒,那只是暂时的惬意。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

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没有自控力,好比轮船没有了动力,只有随波逐流,漂浮不定,无法到达彼岸。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术,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里所说的坚韧不拔之志,正是本书所指的自控力。自控力给我的启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克制欲望是需要精力的,既然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不必时时克制,事事克制,在不影响长远目标的事上给自己一些放纵,而在影响长远目标的事情上耗费精力去节制自己。现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能抵御多少诱惑。古今中外的名人,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拿破仑、毛泽东、周恩来、陈景润、袁隆平功成名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人物,或许能找到千万条理由,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远离了形形色色的诱惑。

2、自我批评不能积蓄能量完成自我控制的过程,而自我同情可以,所以,永远都不要放弃,可以暂时对自己失望一下,但是大部分的时间都要给自己鼓劲加油。人生本就是个长跑的过程,到达终点就是胜利。放弃是一个念头,而永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前者,因此,我们极易成为普通的没有一点棱角的人,而有些人却坚定得近乎倔强地选择了后者,这种人虽是少数,但他们却往往能赢得大多数人的掌声。俄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会拼命地挣扎求生,一般维持的时间是8分钟左右。然后,他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活下来。若干天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结果真的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3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这位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的两只大白鼠,因为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凭自己本来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个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心存希望。在很多情形下,希望的力量可能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只有在有希望的前提下,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利用。一个人,即使他一无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拥有一切,而一个人即使拥有一切,却不拥有希望,那就可能丧失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心理书读后感(二)

《自控力》整本书看下来,很有收获,学习了一些关于自控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希望对于我今后的生活、学习能产生积极影响。

这次就围绕书末尾提出的四个问题展开:

1、你对意志力和自控力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即使看到过本书,我对于意志力和自控力的看法还是唯心的,抱着科学的态度我也认可大脑工作的机制,但是我还是相信,意志力自控力还是要靠心。可以说是书中指出的我想做、我不要等这种心理,对于自己目标的清晰认识带来的动力,来影响意志力和自控力。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在我看来就是提醒和强化这种对自己有益的心理,人是如此的健忘而又是那么容易惩一时之快。

2、你认为哪个意志力实验对你最有帮助?

自以为对自已最有效的等待10分钟实验的我,太天真了。等待10分钟实验就是在你做一件,你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的时候,等10分钟以后再做,在这10分钟里要不断的向自己提示长期目标不,之后想法会不会还是一样强烈,如果弱下来就可以不做了,如果还想做就去做吧。想想是挺好,也挺实际的,问!题!是!我根本就没办法开始那10分钟 OTL 继续加强吧,先从诱惑没那么大的事做起。

事实上,经过我自己的观察,对我最有帮助的实验应该是把我不要改成我想要告诉自己,就能停下来。比起强制自己不该做什么,告诉自己长期目标,更能使自己清醒,这种时候,一个明确的、现实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最近的状态。就目前来说,效果很好。不过有个问题就是,我有没有意识到我在做什么了,因为很多时间里,在玩的过程中,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然后就是,把戒不掉的事情,变成有规律,每天做一点,做一点,而不是一做就没有节制。但是就我看来,这个方法是在自控力有一定成效之后再来试比较好,不然就算定了规律还是停不下来的。还好,我是那种会为了短期目标能够克制的人,而且短时间的隔绝也是可以做到的(我就是指的脱宅,我考研时,曾半年没有花大量时间看ACG相关。)

最后是冥想,只要不是睡得实现在太迟(12点后),都会坚持的,感想就是实在是太难了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的,就是希望能对我的集中力提升有效果。

3、你看到哪一页的时候最吃惊?

看到第四章的时候最吃惊,是善行能引起人做坏事,对于自己小进步的奖励可能成为自己成功的障碍。在看完这章,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出现的严重性。因为做过为了达到目标的某件事,完成了计划,或者阶段性的达到了目标,接下来就会理所当然的进入放松状态,而再从这个状态出来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进而阻碍了长期目标的实现。

回忆一下我之前的经历,这种情况几乎发生在我的生活方方面面而不自知,所以,在看了这章,才明白过来这种心态,而我却只是一直归结为自己的自制力,其实,这件事从源头上就是错误的,取得了进步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规划好的生活里,其实奖励是无处不在的,不要因为小小的进步或阶段性成功就沾沾自喜,这是很重要的。

4、你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就是把我不要换成我想要的思维方式,只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对自己的意义就大大的不同了。另外,就上面说过的一个意志力实验和对于自己取得进步的重新认识。

还有一点,就是群体的力量,在一个群体里,互相监督,可以做得更好!关于这一点,很幸运,在我去年年底一次失败的情绪低谷里遇到的卷卷,这本书也是她推荐我看的,在卷卷的主持下还组建了个讨论组,互相监督,一起努力,这样挺好的。在看了意志力传染的那章,我再次认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幸运。希望自己以后真的能有所改变!加油

目前,有一个近期目标,全力主攻这个,待稳定下来之后,也要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了,确定目标,才能更好的更明确的奋斗嘛。


心理书读后感(三)

《爱情心理学》这本书所蕴含的爱情非常的广泛,但我把它切合了一下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倒是也确立了一个属于我自己,适合我自己的爱情观。

爱情,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也是人们一直无法真正看透的事物,它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们永恒讴歌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到底爱情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是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吧,它使人们充满了巨大的内在动力,使那些陷入绝境中的人们能够勇敢的去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去获得生的希望,然后继续努力的去追寻那份自己想要的幸福。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对于恋爱对象来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以自身的存在而使对方感到快乐只消瞥一眼心爱的人,我们就会心醉。但是我们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爱情除了会带给我们幸福之外,它还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使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处于失恋中的人就常常因此失态。当我们在爱的很深的时候要承受恋人的离逝时,那种痛就更是让人难以承受,那一下子憔悴的脸容让人看了心酸不已。

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恋爱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心中的爱情始终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而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我觉得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与恋爱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我们必须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因为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坚固,能够坚不可摧的爱情,要知道,两个人在一起要有话可聊,感情才能日益渐进嘛。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点话题都没有,闷闷的,那感情还怎样培养啊!当然我不能否认,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存在,但那毕竟只是少数。所以我觉得两个人两个人在一起的话,最好是志同道合。

其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仍然要把建设伟大祖国这一目标放在首位,先努力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是把大部分的宝贵时间都用在了谈情说爱上,简言之,就是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要分清孰轻孰重。不要误了自己也误了对方。

thelastbutnotleast,我们在恋爱的过程中要信任对方,不要随意的猜忌对方。因为爱情就是相互信任嘛。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猜忌对方的爱,认为对方没有自己爱他那么多或是其他的什么,这样的爱情能长久吗,累都累死啦。而且,在爱情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总会碰到很多磨难,那个时候彼此之间的信任就显得更为重要啦。

最后希望天下所有有情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教育心理读后感


教育心理读后感(一)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 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 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


教育心理读后感(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回首我曾经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我想老师教的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所学的精华教给他们。


教育心理读后感(三)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心理罪读后感


心理罪读后感(一)

董子铭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画像》的第一页,就是尼采的这段话。,看了以后,觉得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之所以叫《画像》,是因为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画像者的故事。画像的含义是多重的,是对犯罪人形象的重塑、对犯罪心理的重现、也是画像者对自己内心的考验。

每个人,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纯洁干净,有的幽深黑暗。这部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是震撼人心,让人惊心胆颤的杀人案件,还有让人无限深思既惊又怕的深邃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黑洞,主角也有自己难以跨越的心理鸿沟。

在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中,方木经历了身边朋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目睹了心爱的女孩在自己的面前被砍下头颅。曾经,方木也是一个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男孩,可是经历了了太多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在他人眼中十分怪异的人。邢至森说,方木有觉察犯罪的天赋;邰伟也说,方木有这样的天赋,但这种天赋带给方木的痛苦,是刻苦而难言的。也许,他是天才,但是天才光环的背后是不可名状的苦痛。

《画像》中,有很多凶杀案,方木熟识的人,不熟识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了,在方木没有意识到这些死亡与自己的关联之前,他可以冷静的判断,运用自己的天赋来找到凶手。当坏的遭遇未曾降临自己身上时,谁都可以自信坦然,分析利弊,沉着应对。可是,一旦涉入,从局外人转变成局内人,思维和情感不可能完全随着我们所想要的方向左右。当这些无辜的死者,原来都直接间接的因他而死,天才也会茫然,也会犯错,也有自己的心理疾病需要被治愈。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方木经常呕吐,这种呕吐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反应,而是出于心理上的。邓琳玥在体育场将要被人杀死时,也感到一种想呕吐的恐惧,那么方木,是否也在时刻的恐惧呢?恐惧朋友的离去;恐惧爱人的离去;恐惧隐藏在黑暗中凶手的狞笑。他如何能不怕那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孤独感。他以为他不怕,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坚强。孟凡哲对他的信任与感激,因孙普的介入而导致了悲惨的后果;杜宇对他那种温暖心灵的友情,也因为张瑶的死而破裂;邓琳玥因为害怕而离开他;邰伟,差点因为他而丢掉性命。再往前追溯,同寝的好友、刚刚建立友谊的王建、爱着的陈希,都离开他。曾经的爱人生死相隔,曾经的兄弟渐行渐远,当爱情蒙上阴影,友情浸染杀戮,生活中还会有多少是真实可信,内心还如何祈望平静。不论是对案件的判断失误还是对人心的解读偏差,方木的消极避世,颓废低糜,都是情有可原。谁都有自己的心理黑洞,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完全走入别人的幽深内心。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话是出自尼采《善恶的彼岸》。“深渊”的含义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弱点,亦或是欲望。面对别人的心理罪,侦探可以画出罪犯的心理画像。面对自己的心理病症,找出病因并不难,但如何更好的正视并寻求治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擦不掉本身的瑕疵,逃不了欲望的缠绕,但是我们能做的是直面弱点,控制欲望,让其为己所用。

在整部小说中,有很多让人落泪的瞬间,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乔教授在火中的坚忍。乔教授在故事中出场的次数不是很多,甚至有些让人讨厌的古板和苛刻。但是,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同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想象着他双手抓紧栏杆,花白的头发颤动着,强忍着烈火焚身的痛苦而一声不吭,我落泪了。

小说看完了,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一部没有鬼怪神异的小说,却时不时让人心生战栗、汗毛倒竖的感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它潜伏在那里,窥伺着我们的弱点。长时间地凝望深渊,深渊也回望着我们。

心理罪读后感(二)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套犯罪小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初次看到这部小说是在虹口区图书馆曲阳分馆,当时刚刚看完一套推理小说,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在I247.56(惊险小说,推理小说分类)的书架上找书,最后借阅了《心理罪:画像》,自此迷上了这套小说。

《心理罪》共分为5部,分别是《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小说的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市公安局公认的犯罪心理学天才,他在与警察联手破获一起离奇的校园连环杀人案中,经历了一生难以弥合的创伤,因而颓废沉沦,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将一切遗忘。然而魔鬼的挑衅却从未停止,又一起神秘的连环凶案让方木身陷囹圄。他不得不撕开自己永远不愿面对的伤疤,凝视自己内心的心理罪,与身份诡秘的魔鬼缠斗······

乍一看小说的情节简介,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一部文笔浮夸、内容空洞、结局莫名其妙的国产推理跟风之作。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必然会被其中犯罪现场的详细描写和扭曲的犯罪心理震撼。为什么这部小说能够将杀人凶手的残忍手法和犯罪心理描写得如此细致呢?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小说的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一名犯罪心理学教师,他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因此他的作品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和法医学知识,他的作品中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小说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心理罪》系列就是雷米小说处女作,作品最初在网络连载时已经好评如潮,一经出版就得到推理书迷和知名作家的一致叫好。

这么精彩的推理小说,欢迎大家来图书馆借阅。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分享给你们,今年5月,由《心理罪》改编的同名网络剧也在爱奇艺平台上播出啦,剧中演员个个颜值爆表!读完小说再来煲剧,让《心理罪》陪你度过炎炎夏日吧!

心理罪读后感(三)

天使与魔鬼的纠缠

洁瑜

今天,突然想写点重口味的(坏笑脸)。不知道有没有妈妈和我一样,在压力大或者郁闷无处宣泄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惊悚悬疑小说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曾经觉得自己这个习惯很怪诞,但却也延续了多年。看过为数不少的悬疑惊悚小说,其中不乏涉及神怪或者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虽然我是当代学习无神论者的好青年,但是我对这些仍抱有敬畏之心。

今天,我想推荐一套小说,是雷米写的《心理罪》。这套书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四遍。作为悬疑惊悚小说的迷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套好书。作者雷米作为专业的刑法老师,非常熟悉犯罪学和心理学,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立体的书中人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整套书一共有五本,虽然网络上把《第七位读者》独立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恰恰是《第七位读者》是整套书的前传,所以读了这一本,才能更好的去读后面的《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这个顺序也是书中主人公方木的成长顺序,这也是该小说故事的一条主线。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法学院的研究生。他的故事是从《第七位读者》开始的。在大学本科四年,他经历了自信洋溢的巅峰时期到人生最郁闷低落时期的过渡。目睹心爱的人的死亡,自己老师的死亡以及自己寝室的一场大火夺走了自己大部分室友的性命,直到最后找到真凶,这一切一切,都把原先那个自信轻松,单纯的学生方木变成一个阴郁,冷漠,有点神经质,骨子里却透着正义感的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这也为他在书中做犯罪心理画像奠定了基础。

《心理罪》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讲述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阴暗面。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环境,人心中的阴暗面被嘲笑,侮辱,轻视或者其它因素造成矛盾激化,人就有了犯罪的欲望和动机。说到这里,我自己感觉有点惊悚(害怕脸)。我竟然把犯罪称之为欲望。仔细想想,却有些道理。很多时候正常人与罪犯的区别可能只是在于有没有触碰到那个临界点,矛盾的激化有没有唤醒心中沉睡的恶魔。所以,犯罪不是某个阶级的特定产物,不会因为是无产阶级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或者低一些。现在,也有很多高智商犯罪不是么?

1)《第七位读者》- 主人公方木的成长史,是整套小说的前传。把后面发生的一些故事的前因交代清楚了。

2)《画像》- 模仿世界著名的凶杀案的连环杀手,在C市连续作出令人战栗的凶杀案。方木作为推理天才在心理画像这一块初露头角。

3)《教化场》- 一场对人性的考验,也可以称之为实验。最后以悲剧收场。创伤后遗症带给人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4)《暗河》- 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揭示这个文明社会里还有这些文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5)《城市之光》-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本应该说还是方木的成长史的续篇。和《第七位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看方木最后如何自解困境或者说步入死亡的陷阱。

无论你喜欢悬疑惊悚还是侦探小说,它都能满足你。恐怖氛围渲染恰到好处,更多的是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人性剖析,值得一看!

注意哦!我说的是书。同名电视剧无感!

心理致胜读后感


张梅玲教授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出发,强调使儿童更聪明的关键所在是使儿童的认知结构的长时记忆结构化,从而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经验的提取;由此出发,进一步提出要从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以优化知识结构,建构儿童最佳认知结构。她还强调以萌发儿童辩证思维作为最佳认知结构的核心,通过孩子们可以接受和感到兴趣的方式,使孩子们的思维更清晰、更巩固、更可利用,更加富有条理性、互补性和可逆性。她还指出萌发儿童辩证思维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儿童意志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好的思维还要有好的人格,两个翅膀健全才可以起飞。她强调培养好的个性品质不是空洞训教,良好习惯养成是人格塑造的切入点,累积而成的好习惯带来的是好人生,要以注重整体素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我十分赞赏张梅玲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现实中也感受到校长、教师、家长有这样的实际需要。要使心理学与教育学更加紧密结合,需要广大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更加密切合作。读后我不禁反思起平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会与学习连在一起呢?张教授的心理学讲座使我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我们应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要走进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我要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我希望在学生眼中,我不是一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教学中,应转变观念,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张梅玲教授以她儿童心理学专家特有的视角和智慧的点评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也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用上张教授的方法,使我的教学艺术得到提升。

读后感《心理咨询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600字心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