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奈良手记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奈良手记读后感800字

奈良手记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这本以婚外情为案例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已婚的女人,但在读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可能它里面有些故事触及了我的内心。

该本书里的人物角色分别是何梦瑶(女心理咨询师)、林云漠(何梦瑶的师兄,是一个博士生导师,与何梦瑶有着缕缕情丝但又是永远的心灵上的朋友)、李岑岑(美女主播)、杨洋(二十多的青年)、许菲(杨洋的女朋友)、方心怡(林云漠的女学生,爱慕着林云漠)、豆豆(何梦瑶的儿子)等等。

这本书时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到,便将它借来看。最近的我对心理学方面上的书籍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的专业是护理,但是我内心想以后去考心理咨询师。但是,我的口才并不好,这令我非常苦恼。

花了两天的课余时间,将这本书看完。今天刚刚去还掉,但是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情节是何梦瑶和林云漠之间的纠葛。他们两个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婚姻是平淡的,爱情是扰人心房,欲罢不能。(w w w . f w s i r . c o m)书的结局是他们成了永远的朋友,不存在秘密,可这样的友情存在吗?这样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吗?掺杂了丝丝情的友情,会永远不会变质吗? 这是无可考证的。

其实,我无时不幻想着我未来的家庭生活,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公,怎样的孩子。它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由我编织着。

曾经的我,一直都渴望被爱。可是,那时的我懂爱吗?没有丰富的阅历,可以说,那只是我情感的寄托,我只是怕孤单。

但是,现在习惯了孤单的我,还渴望被爱吗?

我想说,每个人都希望着被爱,不是吗?只是现在,那种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有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想法。老实说,我的争强好胜心是有的,只不过被我深深掩藏在内心。

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学习,拿到文凭,然后在职读本科,一点点读上去,我不希望我就此放弃,真的不甘心。

很多人说,护理这个专业很累,很辛苦,但是无论再累再辛苦,我已经无法回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1500字


最初选中这本书,我是被其书名上大大的两个字抑郁所吸引,当时我刚拿了二级证,对心理咨询技能方面的实操书籍十分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抑郁的症状是什么,需要运用什么具体方法去治疗。读后我才知道,这并不是一本专门介绍抑郁的书(在微信读书上,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与内容不太符合,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作者几十年心理咨询,近500个个案综合整理后的结晶。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保密原则,除非对方允许公开或保密例外,求助者的信息是不得对外公开的。基于此,这本书虽为手记,里面的每个个案却是经过糅合加工的,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咨询经历,选取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易发生的情绪困扰写出来的,有现实,也有虚构,书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十分贴近生活,很多情绪困扰我们也有,只是没有文中每个个案那么严重,而且我们也懂得自我调节和化解。

本书像一本短篇小说集,用七十多个章节写了十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个案,涉及职场、家庭、婚恋等各个方面。对故事中每个个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身心困扰,产生的社交影响,作者从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利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人本主义等各种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解决,这些不论对初入行的咨询师,还是一些需要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

同时,作为新手咨询师,我们还能从这本书里体会到身为实践派咨询师的不易,对心理咨询能帮助到求助者的概率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过于悲观。

本文作者周振基,一名从业几十年、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咨询师,经手个案近500个,可他却说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即使我们在咨询或治疗中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失误,也已经掌握并较好运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技术,所能收到治愈效果的来访者,也只占所有来访者的40%。他坦然承认,在他的500个个案中,真正能够收到效果,并且来访者通过咨询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或认知方式的,可以说只占到30%左右或者更少。

个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有客观外界条件和遗传因素,例如所处客观、自然环境或幼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或者是遗传的人格因素;也有个体主观因素,例如个体的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心理咨询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协助求助者接受客观,改变主观。

书中所记述的最后一例内源性精神病性抑郁作为咨询师的失败案例写出来,警醒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不论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经验有多少,必有自己的盲区;我们必有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咨询中时常会跳出一些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认为早已不存在的致命观念,例如对来访者的轻视,例如不能够真正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体会他(她)的情绪情感,例如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左右了咨询过程等。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是人,是人就不能逃脱人类的弱点,区别仅在于我们应该可以更理性地看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弱点和缺陷。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愧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称谓。

助人自助。

突然很认可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的话,那些被治好的病人,即使不找咨询师也能自愈,如果被你治好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只是运气好,碰到而已!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_900字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读后感900字

感觉读完这本书对抑郁症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更好的了解。首先很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强大,也说明了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充其量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也特别想去考心理咨询师,这样就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内心的痛苦。但看完这本书感觉心理咨询师是个挺难的职业,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能使每个人摆脱心理疾病,也很难做到不带有任何的个人主观色彩去看待别人的遭遇,再者,或者对病人的遭遇同情或者个人情绪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咨询的失败。而且有的人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若带有人格障碍或者不配合等等的因素都给心理咨询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心理病因的50%~60%来源于外界条件和遗传的因素,有40%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是病人自身的问题。作为心理咨询者所能做到的是,协助来访者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因素,例如认知角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等。所以就其自身而言,可能最终只能解决其所有问题的40%。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有他的局限性,也说明抑郁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治疗,否则近年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对于抑郁症的人来说,好像案例中每个人都有过自杀的倾向,但抑郁症这种疾病,更多的是由自己的经历一件或者两件催发的,有的时候童年的经历更不容忽视。童年时期在人的发展阶段论里例如信任感,安全感,以及各种因素都是在童年时形成的,所以潜意识里过往的经历也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另外这本书大多讲的是婚姻恋爱的问题,抑郁的人群大都处于二三十岁左右,但抑郁症和普通的情绪低落是没有关系的,这点我们要分清,但如果真正得了病的话,还是寻求治疗比较好,否则将来都会遗传给孩子。生活压力虽然大,但我们要学会调试自己。多去想想美好的一面,不管是生活还是生存,都需要经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在半路却经受不住倒下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远离这些心理疾病。

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握着,我们只是需要被提醒,那里面有一张地图,有一条我们原本该知道的路,它通往幸福。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 读后感

小说就是来源于生活却不同于生活,文学的目的是唤醒人的心灵和兴趣。

当我翻开书,被这样一段话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于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乡下女孩绛香进入城市,做了养老院的护工,因为工作出色,被一家大户人家相中,带回家中照顾生命垂危的老人,工作之余她受到了多方面的培养调教,进步非常大,并请老人为她改名——贺顿。老人死后,她做过售卖化妆品的直销员,楼市小姐等等工作。有一天她步入了一家心里机构,想要探索自己半身永远冰冷的秘密,高昂的收费和似是而非的解释,让她知难而返,决定自己学当心理医生。她的天资和好学,让她成为首批有执照的心理师。

在偶然的机会成为广播电台心里访谈节目的嘉宾主持,并和男主播成为恋人。她租住的房主之子向她求婚,因为房东的住所极适宜开设心里诊所,贺顿答应了婚事,但仍和情人来往不断。被自己的丈夫发现和以前的恋人私通,遂陷入深刻的心理崩溃边缘。

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见到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故事让贺顿历经沧桑,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了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要控告你??

书中的主人公贺顿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她在接待一个个来访者时遇到各种困难,她一一化解,她自身的情感经历一些波折,最后她“破茧为蝶”因为它的不完美,所以成就她不断超越自我。 本书是以女心理适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该书反映了现代都市都市人的心理矛盾,精神危机,读起来也是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女心理师贺顿对于事业的执著令人震撼,对于浮夸的现代人是很好的榜样和鞭策。一个人经历的苦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世界观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贺顿幼年的经历致使她甚至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师之后仍然影响到了她对婚姻、两性问题的客观判断;但是对于事业的热忱与执著却是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一样难以改变的。尽管她深受幼年的折磨,心灵的煎熬,但他还是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救死扶伤的精神。

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但又让人欲罢不能,书中的故事情结好似身边发生的故事,一幕幕那么的真实而又那么的虚拟,那么的遥远而又那么的贴近生活。看完了整本书,心情豁然开朗,舒畅了许多,使我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懂得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许多人习惯于遮掩,习惯于逃避现实,其实跳出这个思维怪圈,看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承蒙“上天”厚爱,“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心”后伤痕累累,可谁又在乎他光辉下的瑕疵呢?感触更深的是: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做到换位思考,以一颗平静的心态对待;更知道了凡事只要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坚持到底,对自己有信心,不断的升华自己,梦想就一定能成真!

更要学习女心理师贺顿那种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轻言放弃。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曾经在一部警匪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

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

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

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篇三:斜飞的精灵——《女心理师》读后感 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李笑来

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情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 再说说“心理” 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所有人,上至国家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 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 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 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

奸。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奸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

的不负责任??无语啊。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 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奸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我深感头大啊,可能我个人对性的看法比较随意,我倒觉得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终能治好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而且就小说里的描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了。况且并不是教授要强奸她,是征求了女主本身的同意的。女主愿意为了推销化妆品和不认识

的男人上床,却不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付出代价。 最后说下小说的语言。 大量的歇后语、排比、比喻、描写,让人看的非常疲惫。可能也是因为个人喜欢比较干练的文风。比如,作者为了描写女主的嗓音,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可是文字有个弱点就是,不管你如何形容,只能让人明白声音的好听,而很难清楚到底有多好听。()大量的描写只会让人厌恶。举例其中的一小段:“贺顿的声音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它不像一般女子的声音,单纯是性感而娇柔。它有一种柔滑的力度,柔滑让人生出怜爱,力度不等于膀阔腰圆的强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看到了么?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我想象力匮乏,

我实在不能理解被描写成这样的叹息是怎样的叹息,我都快被这个女心理师折磨成精神病了!! 除了冗长无聊,这本书的文字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非常沉闷。作者一直在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抑郁的环境。比如心理诊所,正常应该宽敞明亮舒适的地方,作者确实这样描写的:“心理室到处都栖息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事,藏在窗帘的褶皱里。一旦你在傍晚抖开窗帘,它们就逃逸出来,一只翅膀耷拉着,斜斜地在空气中飞翔。还有一些最凄惨的故事,掩埋在心理室的地下,如同被藏匿的尸身,在半夜荡起磷火。”看到这样的心理室,你还会对心理感兴趣么?你还敢走进这样的心理室么?充斥着阴郁和发霉的味道的心理室,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么?女主天天这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室,心理能没有问题么? 通篇的描写几乎没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没有阳光和鲜花,只有一波又一波沉闷的空气。而我个人认为,这些抑郁的气氛其实都是作者刻意去塑造的。比如女主和男主播的奸情吧,作者想把两个人塑造成相爱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滚床单还是滚床单,没有心有灵犀没有坦诚微笑,倒是添了很多的矫情和造作。 如果一定要再来一句结尾的话,我希望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女主,都变成那些窗帘褶皱里斜飞的精灵,敢飞出来我就用电蝇拍全拍死在墙上。

篇三:女心理师读后感

《女心理师读后感》

读者:计算机学院 唐杰 学号 08261022

对于女心理师,男性心理疾病患者会有这样的幻想:她温文,平静,有着很好的倾听能力,最好还很漂亮—否则部分患者非但不能得到有效理治,反而会加重病情—许多影视作品就是这么来塑造女心理师的,比如《无间道》中的陈慧琳。可是在毕淑敏的新书《女心理师》中,她并没有打算迎合部分男性读者对女心理师的幻想,直接干脆地表明,这是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女子”。

和以往一样,毕淑敏仍然在用开药方般冷静犀利的笔调来完成了这部作品,她曾经的医生职业背景,决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抒情。女心理师贺顿 在自己楼下开了一间心理诊所,对于这间诊所的气氛,在书正文的第一页,毕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语言对之进行了形容,“心理室到处都栖身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 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故事,藏在窗帘的皱褶里。”这样的描写,使得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充满悬疑色彩,作为读者打开它,也仿佛坐在了女心理师面前软软的淡蓝色沙发上。

贺顿的心理诊所像一个舞台,射灯在角落里已经准备好,幕布也已经拉上,音响通上了电,只等演戏的人上场。《女心理师》的故事

密集而紧凑,那些纷繁出场的人物会有些令读者眼花缭乱,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是在演戏,但通常会在优秀的心理师面前溃败下来,流露出灵魂苍白、脆弱甚至长满脓疮的一面。所以,心理医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职业之一的说法,是成立的。

贺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从阅读这本小说开始,我就毫无疑问地确定了这一点。对付面前坐着的、有着各种各样心计的心理病人,她并没有坚 强的外壳和足够的心理防线来抵御扑面而来的阴冷,她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一个武林高手般将毒掌与暗器化为无形。在与书中第一位出现的求助者老松经过一番心理较量,并初步知道他是一个“寡廉鲜耻的男人,披一张道貌岸然的皮,一肚子卑鄙下流”之后,贺顿开始害怕老松,却又不由期待他的出现,甚至因想彻底了 解他而产生了依恋感——这是一个心理师的致命伤。贺顿令人想起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史黛琳对变态人魔汉尼拔的复杂情感,这是不能用常理解释的一种情感,那么贺顿,或者说毕淑敏能否通过《女心理师》一书,为我们剥丝抽茧般解开困扰俗世男女的心灵谜团吗?

毕淑敏好像并没有打算这样做。她并没有因为贺顿的心理师身份而赋予她超于常人的抗纷扰能力,一方面她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方面她也 不断地需要别人帮助她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与丈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水草般杂乱的情感纠葛中,她像一个普通病

人一样无助。毕淑敏的笔触像冰冷的手术刀,贺顿在为人做着语言上的慰籍。毕淑敏却为贺顿的灵魂做着血淋淋的手术。在书中,毕淑敏没有任何的铺垫承转,故事的推进,人物的转换,都采取生硬的切换方式, 这种方式无时不在提醒你,现在是心理治疗时间,没有那么多时间容你把谎言和退路想好。

一个只上了培训班的,就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而医者自己本身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一个新兴的职业。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照这样,我也可以去读一个证什么的,开业收钱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的确引起大家重视,但有很多并不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自己完全可以解决。 现在电视台有很多心理访谈节目,其实是把心理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无数文艺作品都精准地指出过方向,可人 们还是无力从中得到启示。女心理师贺顿,在关闭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遇到昔日权威,她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要控告 你……”至此,贺顿也许发现了自己一直站在黑暗之中,而光明与黑暗,仅一线之隔,如正午阳光穿透玻璃窗在黑暗楼道中划开的光明领域。

女心理师读后感


【篇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女心理师》的上部,没有什么所谓的心灵震撼,留下的也只是有星星点点的记忆而已。不是人物刻画的不够深刻,而是发现,自己并没有类似的经历,看似沧桑,却无力还击。柴绛香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农村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心理师贺顿,拥有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丈夫与一个似乎是像爱的情人,每天重复着与不同的人交往,解决着每一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是,她,忽略了致命的一点,她,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患者,在一个个来访者的问题夹击下,她的问题也随即浮出了水面

不知结果是如何,一个人的心理是难以揣测的,心理师也不是一个以揣测他人的心理为职业的职业,只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解决面临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误区而已。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揣摩的人,得到了希冀的一切后开始厌倦了一切。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地放弃,结果还未呈现,不知是否会后悔

希冀每一个人都快乐地活在当下,不要为不需要自己担心的事付出无谓的牺牲,用一切去换回你的快乐

【篇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充满了悬念和疑惑,为什么人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为什么贺顿会为了考心理师为了开诊所不惜也无所谓似的出卖自己的尊严。可以说贺顿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龌龊的肮脏的?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我阅读完了整部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作者毕淑敏的构思之巧妙。贺顿自身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经典案例。正是因为有了不愿回忆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记那段时间,才有了一个为了更想得到的东西使劲各种手腕的贺顿。在给别的案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贺顿自身的问题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遇到姬老师之后,贺顿那段尘封的记忆才被打开,如果不是姬老师贺顿还会是那个灵魂和思想总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的丑女孩子。尽管姬老师的治疗方法于道德上不对,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来说,用性来解析她这个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实证明对于贺顿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她终于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该如何尊严的行走下去。在为大方和老松的案例解析的时候才能敏锐的抓住谈话中出现的线索,从而顺利的解决了两个人的问题。

身体出了毛病可以用先进的科学进行治疗;心灵若是出了问题呢?心理师也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甚至引导也谈不上啊;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师最注重的就是倾听,并表示同情。在一番倾诉后,案主也就理出顺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抉择了。如果盲目的给予别人意见,只会成为误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只是有太多的秘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许最合适的就是缄口不言或者是对着一个土坑倾诉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师就是这个坑。

我们要更加懂得爱,珍惜爱珍惜自己拥有的爱情和尊严。

【篇三:《女心理师》读后感作文】

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凌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篇四:《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毕淑敏所写的《女心理师》上、下册。到现在,其中的情节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给我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如果说以前我把心理师只是当作一个职业,只需倾听或适当的开导而已,那在读了《女心理师》之后,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大了很多,让我又全新的认识了咨询师,更确切地说,是女心理咨询师。

毕老师笔下的女咨询师是睿智的,是正义的,是积极进取的,是聪慧的,也是有魄力和胆量的,但不管多么优秀的咨询师,总有自己迈不过去的坎儿,贺心理师也不例外。尽管她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棘手的案例,都被她扭转乾坤,但是当遇到类似她自己的坎儿的案例,她却束手无策了,为之大伤脑筋。我想起了对咨询师的一个比喻,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的咨询关系,就像是咨询师帮助当事人爬山,咨询师有多高,就会带领当事人爬多高。咨询师是起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咨询师的要求,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从专业知识和技术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咨询没有灰色区域,只有白色和黑色两种,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好,要么咨询的效果对当事人很坏。所以尽管贺心理师有很多的案例是成功的。但在一个女性当事人那里却产生了负面的咨询效果。那个女性当事人离婚了,并且割腕自杀了。问题在哪里?贺咨询师以为帮助当事人壮大了人格力量,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但事实出乎了她的预料,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咨询师在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千百遍甚至上万遍地问自己,闹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贺心理师也不例外。

好在贺心理师及时找到了督导,让督导帮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了提升。读完之后,太佩服毕老师的聪慧和灵动的文笔了,难怪这本书的销量一路攀升,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既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强大。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只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读后感想,可能有点浅薄,但还是讲了出来,以做交流。

【篇五:《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最近的一断时间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态当然更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读了《女心理师》让我又重新找回从前能够调整自己的我,感谢毕淑敏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好书。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喜欢,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书,里面一定有我们学习或对我们有帮助的地方。除非你读书时的心态和目的不同。

本书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学习担当心理师的故事。你会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会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近,甚至我们曾经历过,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内在的逻辑和意料之外的解释,人性就是如此的丰富斑斓。

我尤其喜欢书中沙茵说过的一段话:

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过就是事到临头自己糊涂罢了。我也不晓得言语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力量,想来当年老祖宗不辞辛苦地发明出来,一定是颇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个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头嘈杂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一遍不解气就两遍,两遍不解气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边有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听,苦主的心事就会解开大半。

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说出了真理。

【篇六:《女心理师》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把毕淑敏写的女心理师看完,很久没有这样看书的酣畅淋漓了,我被催眠了,意识和无意识处于一个什么状态,我也不清楚,只是这样的时刻,我知道自己完全被贺顿这个人而吸引了,眼睛有种干涩的感觉,很累,不想放弃这仅有的一点灵感来写下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这个人的感觉。

贺顿,柴绛香是同一个人,可是却是一个人不同的两个方面,柴绛香是贺顿心理的秘密,那是她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若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贺顿就不再是贺顿了,尽管她在帮助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烦扰困惑,内心有着一种探寻别人秘密的渴望,尽管她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救世主,可是过去生命中所发生的片段,象万花筒中的纸屑,有的细致,有的尖锐,有的如绸缎般光滑,有的如珠玑般清脆,可是生命的残片有时会缀满一地,让人充满惊悚之感。即便是这样,贺顿从一个养老院的护工走到了小有名气心理咨询师的岗位,这期间她所付出的代价却不是常人所人想象的,在做咨询的时候,她也会偶尔被人触动那段她刻意去遗忘的往事,可是那是一颗刻在她手心的朱砂字,抹不掉,特别是当那段沉睡的记忆被唤醒时,经历了一段浴火焚身,凤凰涅磐的过程,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当年卑贱的小女孩,是心的力量支撑着为着这份事业的热爱,对自身的探索,对助人的热爱,一路走来,虽然伤痕累累,那是刺痛在皮肤的表层的痛,而心确实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人生中,总会有人曾经使我们处于地狱,但是,我们需要从那里出发,走向天堂。

一个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101个洋娃娃,我要同她们一起火化。

很棘手的心理咨询,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心理困惑,也在不断寻找着救赎之路,只是这条确实那么的难走,坑坑洼洼,布满荆棘,藤条,还有不可知的恐惧,咨询师要陪着来访者慢慢走过这段历程,其间,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打开那些曾经,现在在痛着的心灵,然后为它上药包扎,等待着改变,过程很痛苦,只是等到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那一刻,才能深刻感受到灵魂的伟大,世界上每一颗受伤的心,都或许潜藏着高贵,每一具铭刻鞭痕的躯体内,都包裹着改变的决定和铁骨,很久以来,寒冷在假寐,等待着东山再起,作为咨询师,需要等待温暖的来临,就像一件冰冷的器具,需要你用手心的温度,一点一点地将它捂热,然后将这种热度传递。

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一门很玄妙的学问,学心理的人都是很可怕的或者是有问题的人,可是一切不尽然,在这个创造物质的时代,背后却有无数的心灵处于饥渴状态,那是对自己的求索,人的这一辈子,会遇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都很难却界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曾经卑微的心也可以变得高贵起来,反之,也可以反向形成,人一出身,你的剧本就写好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剧本中会有高潮,也会有悬念,当然也会有一些被遮蔽的部分,而往往这些被遮蔽的部分,是我们为了减轻痛楚而刻意遗忘,其实它一直都未曾离开,它潜伏在人的潜意识里,时时出来作祟,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重现,正视它,接纳它,跟它握手告别,然后接着出演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没有当过心理师,你不知道什么是沧桑,如果你当过了心理师,你就最深刻地体验了苍老,在这种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种强大的混沌感生发起来,如同高原隆起,平缓而不可抑制,要找到症结所在,让心事自生自灭,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咨询师就是为那些变化的心灵,有着无穷关切和好奇心的人准备的行业,他或她必须充满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献精神。这是书中的话,很喜欢,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去从事这一行业,至少现在我还不够格,修行不够,就没有底气,但是我会一直坚持对自我的心理探索和救赎之路。

很喜欢这本书,感受到一种力量,虽然不是励志类的书籍,但是我想书中传达的东西不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一种净化和升华。

【篇七:《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篇八:女心理师读后感】

通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许是因为我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两天就读完了上下部,总的来说感触挺多的。《女心理师》并不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它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教育我们面对案主要怎样,而是以主人公贺顿创建她的心理诊所的经历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来让我们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该如何做。

在《女心理师》中,作者毕淑敏是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条线讲贺顿建立弗德心理诊所的艰辛,一条写贺顿所遇见的案例,在故事的处理上,作者采取了插叙的方式,在讲贺顿所经历的案例的过程中穿插着贺顿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贺顿经历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让没怎么接触过心理学的我们感到很新鲜,像想杀死自己新妈妈的小男孩阿团,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这么老成,进一间陌生的屋子之前还会侦察一下屋子的布置,还会像个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隐私;还有那拥有101个洋娃娃的患绝症的老人乔玉华,为什么她能这样看开生死,却在纠结于自己死后如何处理自己那101个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闹自己丈夫追悼会的妇女李芝明,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死了,她还没有办法原谅一个在外界人看来孝顺清廉没有任何作风问题的清官丈夫;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与大芳的案例,夫妻两人都来咨询,为了同一件事却讲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责任在谁?这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到很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但作为心理师的贺顿却要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普通人读了《女心理师》,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读完了小说了解了各个案例,没有了当初那份新鲜感,自然就结束了对这本书的思考,可是我们是学社会工作的,虽然现在还称不上社会工作者,但我们要进一步对这本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思考与学习。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一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是很讲究的,包括墙壁、地板、家具的颜色,家具样式的选择这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在书中贺顿就与栢万福汤小希就这个问题讨论过,粉色太闹蓝色太寒冷压抑,最终诊所的墙壁选择了部分漆成大麦黄色,部分春草绿色,给人温暖有生机的感觉。而且这种工作场所不能选择过于大的,大的地方会使人没有安全感,要尽可能的做到隔音,尽可能的为案主营造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空间。其次:心理师不能帮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师大部分时间要充当一个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诉案主应该怎样做,她只能倾听案主的故事,引导案主自己决定应该怎样做,在书中乔玉华老人一直问贺顿自己该如何处理那101个洋娃娃,贺顿只能边了解她的故事边引导她自己决定,而不是告诉她你应该怎样处理它们;再次,作为一个心理师,最起码的是要对案主的信息保密,无论是对谁,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资料信息,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装做陌生人。在书中,苏三就一直强调隐私问题,他对贺顿做了诸多要求,还要求文果清场,他只想面对心理师自己。最后:心理师要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仅仅要对案主的信息进行完全保密,还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据案主的贫贱将案主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凭自己的喜恶来对待案主。在书中沙茵在面对性病患者时就做得很好,她虽然很害怕性病患者会传染她,但她还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书中还有一个反面例子,姬铭骢在为贺顿治疗时,为了破解贺顿下半身冰凉之谜,他与贺顿发生了性关系,这在心理师的职业准则中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有违心理师的职业操守的,心理师是不可以与案主产生任何其他关系的。

由于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师》我有许多感悟,由于我不是专业书评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肤浅,但这是我看完此书的直接想法。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吧。

【篇九:《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篇十:《女心理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喜欢去老公商场二楼的图书超市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迷上了作家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女心理师》。

主人公女心理师贺顿出生贫苦,却意志顽强,她怀着对自己心理矛盾的重重困惑和力争破解自己心理矛盾的顽强意志,经过艰难跋涉,走上了学习研究心理治疗的坎坷道路。在家里,她没有什么亲人,在城市她更是无依无靠,单是凭着她那一点点有限的智慧,在密密麻麻的城市各色人群中应对着来自不同方面的生硬撞击。为了生存,摆脱困境,她前后辗转,左右奔突,靠着自己对心理治疗事业的巨大热情,在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巨大牺牲之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远近闻名,技压群雄的女心理师。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荡气回肠。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毕淑敏不愧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更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部作品,多少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理体验,带有作家强烈的思想和感情共鸣。《女心理师》的一个个心理咨询案例,都是现时生活中人们不乏见到的,主人公贺顿每天的工作与其说是在与各色各样的来访者勾心斗角,竭尽全力去丝丝缕缕地发现并一点一滴地摧毁对方心理存在的暗礁,以便尽可能扫清其人生道路上的心理障碍,将其送上一条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倒不如说是贺顿自己在为顾客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在为她自己的心理问题煞费苦心。她每天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来访案例,仅凭她自己有限的心理经验和心理知识,是难以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的,更何况她自己的心理也不算完整。于是她自己常常又跌入迷茫的黑洞,无力自拔。为此她常常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惜一切代价,去咨询在她看来比她更高,不,是看似更为崇高的心理师。自然,作家毕淑敏在完成这样一部思维逻辑不能不说十分严密的长篇心理小说的时候,同样不能不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探视和自我反窥。因为人是有共性的,否则作家的东西不可能与这个社会进行必要的心灵沟通。

其实,一个人走在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自然的规律已经注定风云莫测,阴晴圆缺,坦途沟壑,不知道哪一处会发生激流勇退。每一个人都会有苦闷和无助的时候,当然也有激越和昂扬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看不见了,消失了,快要被这个世界淹没了;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魂的引导。我们为我们曾经的一次次努力和付出而倍感骄傲,也为我们过去,抑或就是现在的一次次莽撞而不安和焦虑。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要为自己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修复,当我们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自然就需要寻求帮助,或者是需要学习,或者是需要倾诉,或者是去看像贺顿这样的心理师。一次又一次。就像毕淑敏小说中的主人公贺顿一样。贺顿修成正果以后,难道她就再不会遇到下一步的沟坎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她只是通过自己的心血、汗水和奋争,在一个阶段获得了她希望中的那么一点点果实,下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她并不知道。所以,她在短暂的跋涉之后,决定再进行为期两年的正规心理师培训,以从中获得更加明确的心理指向。

这就是为什么教我们胜不骄,败不馁的真正含义。

但无论胜负,我们都在其中付出了汗水,甚至眼泪,乃至鲜血。一个人,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这些付出更珍贵的吗?那是见证自己人生过程的一条路,一页书,一本历史。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否定这些东西,任何人在自己和他人的汗水和劳动面前都应该低下昂扬的头。

除非他是一个不劳而获者。

《女心理师》中的主人公贺顿,凭着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终于从过去懵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像蛇的脱变,一步步聪颖起来。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恶和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应该尊重什么,应该厌恶什么。这些才是一个心理师应该具备的最优良的品质。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她认清了自己对这个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作用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微不足道,构成了整个社会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整个社会的全部的历史。

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微不足道,也为他人的微不足道,而喝彩加油!

【篇十一:《女心理师》读后感】

一位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爱人说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杀了?

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来,我是个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吗?

一个貌似天真可爱的男孩,我天天给爸爸的秘书下毒,我要让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一百零一个洋娃娃,我要同它们一起火化。

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我是T,她是p,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达到高潮。

故事的一开头,是连续六个来访者的案例。他们之中的每一个,都是特殊中的典型,典型中的特殊。很惊叹毕淑敏的功力,将每一个来访者过往的心路历程设计得如此巧妙,一路走来抽丝剥茧,通过对他们心理的剖析与洗礼,达到心灵的解脱。

很多时候,在看这些人物的时候会想到自己。她的故事就像一面显像放大镜,将我隐隐埋藏心底的一些特质通过无限的放大显现出来。苏三童年的红色事件,让它始终对上台发言产生畏惧。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初中的时候老师谈早恋,我紧张地昏倒了。然而当高中老师再次与我提起时,我开始害怕。我害怕我再次晕倒。而事实上,我又晕了。那种瞬时的头晕目眩,一如当初。又或者是T和p的故事。其实她只是无法接受有人背叛了她,无法接受自己失恋了。而那个时候的我又何尝不是呢。想过报复试过仇恨,但那些方法都没有让我好受。正如贺顿为她所开导的,放了他,也救了自己。

大芳和老松的案例让何顿心力交瘁,而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透过这个故事所透露的问题比之前的几个都来得普遍和具有实际意义。童年的阴影让大芳作茧自缚,一辈子承受了这般折磨。与之相比,贺顿自己的故事,则显得更为悲凉。她的奋斗史,掺杂着太多利益的成分。她用肉体,求得一次次事业上的助推。幼年的惨遭迫害是她感情冷漠的一大原因。但她的冷不仅来源于此。我以为,正是她过分的自我保护,丧失了获得温暖的机会。庆幸故事的最后她终于释怀,怜取眼前人。

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这里的形形色色的案主似乎在共同反向诠释着一句话:不幸的人都一个样,幸福的人有很多种。有时候伟人的话在事实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力。

之前看此书的评论,似乎口碑没有预期的好。有人说这是外行人写给更多的外行人看的,有人说故事的结果杂乱无章。这些话让我愤愤然。即使毕淑敏确实写地不够专业,但毕竟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有了亲密接触心理学的机会。那些所谓的内行人没有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心理学通俗读本,又有何资格谴责毕淑敏呢。至于此书的结构,正是我要佩服的地方。它之所以显得杂乱,是因为整个故事是由来访者与何顿本人两条线交织展开的。而在贺顿的故事里,又是以倒叙和插叙相结合。这样的故事安排,虽然开始会让人云里雾里,但只要耐着性子,相信不会存在搞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应该称道,毕淑敏这样精心的安排。想想你只是阅读都要费一番周折,何况作者呢。事实上,这样的安排也没有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

还有一句话,一本好书,需要细细的去品读。

【篇十二:《女心理师》读后感】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

贺顿,听起来像个哲学名词,是她给自己另起的名字,这位女性,有着悲惨的身世,来到偌大的城市,艰难地扣着命运的大门,她没有学历、没有资金、没有资本,甚至连姿色都没有。然而在生活的竞技场,她是出色的角斗士,流血不可避免,但抗争令人敬佩。

毕淑敏,当过军医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是温暖和寒冷并存,有时很抒情,犹如汩汩清流,有时很严苛,让你忍不住尖叫一声。但她的文采是我的理想,比如:“女人的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也是斩钉截铁的。决绝逝去的感情犹如旧衣,色泽已褪,针脚已开,款式已是陈旧,所有的经纬,都已经稀薄。然而,你长久地穿过它,那里遗有你的形状,你的气息,还有你的泪和汗。”

这样的文字很干脆也很朴素,她善用比喻,让你猛然心动,“贺顿并没有走远,在旁处静静地注视着(他),犹如看荒野中一盏毫不知情的灯。”她用漂亮的文字渲染景致,“窗外冬日雪霁,残雪似银,路旁冻水如墨,阳光倾斜着射进来,像清漆一样透亮,弹得出声响。”她也很率直,“我不是课堂上的教授,只是一个笔随心走的小说家。感谢小说的游戏规则,给予我宽松想象的权利和快乐。”

一穷二白的时候,梦想仍是闪闪发亮的。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其貌不扬是非常大的劣势,然而贺顿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坚韧不拔的杂草精神,她有计划有理想有勇气,敢于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为事业倾尽心血。生活是不公平的,它让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到了阳光、雨露,却让另一些人付出苦难的代价来承接不易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长辈对一个脸颊挂着泪珠拒绝去自己分到的历史班上课并失落地徘徊在办公室门口的女孩用手指写下:“学习是个人行为。”从而消融了女孩的疑惑和倔强的场景。生命是一块画板,愿你用至真至纯的心去绘制一片蓝图,收集欢笑和泪水,健康真实地成长。你的成就在于你个人的努力,在于你怎么看待自己。

贺顿一无所有,她去推销化妆品,在她敲门的时候,更期待没有人应答,晚一点应答,也就晚一点尴尬。难得有人应答的时候多半是冷淡的回绝,甚至强行把她拽进屋里。逃跑惊魂未定,她不允许掉眼泪,因为流泪也是需要资本的,她抿紧嘴唇,强忍泪水,又到另一幢楼“开战”。

贺顿想做心理师,因为很赚钱,这是初衷。然而在开办心理诊所和为案主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贺顿濒临崩溃的边缘,她随时可能倒下,却强迫自己坚持。故事的最后,贺顿继续挣扎在残酷的现实里,只是她比以往更坚定、更智慧、更成熟。

品《女心理师》是一种刺激和润泽,直指人性。它给了我指引,或许可以去研究一下心理学,或者可以做一个关于“人性”的主题研究,无论哪一种,都是催引人更好更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当我绵薄无力的时候就要懂得积蓄力量和能量,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维系着很多人的关注和期盼,万物寂寥,乾坤清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女心理师》读后感范文


《女心理师》读后感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 ( )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用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说里,能够通过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传达出一种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动力,那就是心理的灵魂的伤痕。

没有一颗仁爱的心,是看不见这些伤痕的。

《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1000字


心理咨询读后感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 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 老年痴呆症心理医生治不了但是作者说,老先生患病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幸运地有了个孝顺的女儿。而这个孝顺的女儿,其实又是他的爱心换来的。病魔是无情的,但是与人类的美好情感作战,它永远是个失败者。 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 热恋中的男女可谓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 婚姻关系可谓是人类关系中最微妙也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两个原本陌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只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构筑了一个婚姻的城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禁锢在了围城之内。可是,再幸福的人也需要面临现实。

揭开内心的伤口_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1000字


揭开内心的伤口_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1000字

【写在前面!】这个是毕淑敏《女心理师》的读后感,文中有一点点剧透。剧透党慎点~每一本书都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如果只是单纯的当做小说看还好,如果为了从中获得“干货”,那可能会叫你们有些失望。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对于扩充眼界还是有一点点帮助。不要对本书抱有太大的期望,就当做看小说给自己找点乐子就好。

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是坚强的。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我说,这其实没什么。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有些时候,倔强是好的,有些时候,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绛香很勇敢,整本书的结束,就是她跟姬教授,一个心理学界的权威说,您知道到有一个词叫做_尺吲降龙。喜欢她用病毒自比,要不断复制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她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有勇气去与权威对抗,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我决心要去认认真真的学习,让自己像病毒一样复制自我,变得更加强大。变成一个让别人无法取代的人。

作者:张燕雯

《做人做事心理咨询全书》读后感


《做人做事心理咨询全书》读后感

在大学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 ,于是便可以读更多的书。原来我便一直喜欢读书,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不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可以让心灵得以徜徉于书中的世界。当然了我不会向梁先生所说的那些不会辨别,不会审视的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我会好好的辩证的分析。今天我要分享的便是《做人做事心理咨询全书》。

这是一本养性的书,其中包含了做人的12条简单的法则。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便是品行道德,正如选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老师放的《对话》短片中李开复先生模拟招聘时所最看重的一项准则。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便是品德,如若没有品德,便真的与禽兽无异了。在社会中,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只会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带来伤害,所以只有品德过关一个人才会真正的拥有价值,才对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带来贡献。

在《做人做事心理咨询全书》这本书中就讲了做人的最基本的一些品德修养。它详细的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在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定位。

首先,它介绍了人我之间的博弈术。因为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交集的,谁也不可能独立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清楚人和我之间总是有纷争有合作,虽然社会竞争将日益激烈,但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处理事情,生存与社会中。当然了,不只要有合作的意识,还要学会如何合作,恰当的合作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只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而且要不以自己的好恶分辨别人,现在很多人判断只凭自己的喜好,这往往是不正确的,加入自己的喜好会影响公正客观的评定,是不可取的。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好的暗示和及时的称赞会使你与别人更融洽,也会提高工作效率。

接着,它介绍了进与退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能够顺顺利利的完成每一件事,都会遇到坎坷与挫折。虽然古语说要锲而不舍,但有的时候,要学会退一步,也许你会发现,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我们要懂得进与退的哲学,不要遇到挫折就以为的前进,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一条巷子走到黑,这样也许会把自己逼入绝境之中。要适时地进,适时地退,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

其次,它讲了弱者与强者的博弈。作为弱者,要学会让三尺,以柔性美德与强者共处,要懂得以弱胜强,保持一种低姿态的智慧。随话说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而如果处于强者地位,要懂得扶助弱者,给弱者以生存的机会,要宰相肚里能撑船,君子不与小人斗。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之后,它讲的便是要一虚一实,虚实结合。告诫我们要警惕假装的诚实,诡计都是不动声色的。当然要学会对待敌人相时而动,欲擒故纵,这样才能制敌而胜。当然了,做人不可锋芒毕露,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亮出底牌,让敌人看不清你的虚实,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达成目标。

当然,成败总是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面对失败与成功。这一点与学会进退有点相似。我们面对失败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坚持正确的道路和前进方向。但同时,如果发现事不可为或事情本身有问题要学会放弃,有时放弃也是一种前进。要学会面对失败与成功,我们才会成熟,才能更好的生活。

最后,我们要正确对待富与贫的问题。有时也许你已经很努力的奋斗了可还是没有富裕,请千万记住:贫穷不是罪过。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得到了回报,就足够了,知足常乐。如果你富裕了,也不要自鸣得意,要试试帮助别人,因为任何人都会联系在一起,也许有一天你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坚信,这些都会成为我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指引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是我能创造出属于我的美好未来。

毕淑敏著作《女心理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毕淑敏著作《女心理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赏析!

这两天读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读完思绪仍久久不能抽离。

作者文笔很活,那些来访者的故事一个未完另一个业已登场,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竟然也无违和之感。我最早见这种叙述手法是在霍达的巜穆斯林的葬礼》中,但显然这里用的更为随心所欲。

父亲因贫穷和饥饿抛弃了六岁的小绛香和她的母亲,在饿死和丢人(母亲卖淫)上,小绛香理解了母亲,饿死不能换来尊重,只有活着才有出头之日。十二岁时继父趁母亲不在强奸了她,由于太过残暴,太过肮脏,她的记忆选择了主动全面遗忘。从此下半身冰凉、自卑伴她左右。

绛香有幸结识了贺奶奶,她成了贺奶奶临死前的最后一个保姆。可以这样说没有贺奶奶,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贺顿。贺奶奶教她怎样坐的像个淑女,怎样给人递名片,怎样洗(煮)出好喝的咖啡,怎样烹调出美食,一遍遍直到贺奶奶满意为止。闲暇时就让她读书,绛香读的书目,是贺奶奶亲自定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有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无所不包,而且还必须是快速阅读,并教绛香说标准的普通话。贺奶奶说:“说话是一门本事,你读书时顺便就能掌握,何乐而不为。书是有能量的。就像你吃饭,大米白面就是你吸进了能量。你和别人交往,也是能量的交换。有一些人,会面之后会让我们衰弱,对于这样的人,你要远离。但书是好的,是正面的能量。你看它们,就像吃进一些补药,不一定爽口,但绝对有益。”

贺奶奶对绛香说:“不要奢谈命。我的命,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总有一些秘密要带进坟墓。你的命,还只是一个标题。你不要和命运对着干,命运是残酷和强大的。但你可以顺着命运大致的方向漂流。就像艄公坐着羊皮筏子,顺着河道的主流,斜着向前。读书笔记你会发现自己还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以用手左右船头的方向,偏偏自己的脖子,决定是看河左岸还是河右岸。记着,孩子。你只有这么一点空间和余地,你要锻炼你的手,这样在有可能划水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力量。你要锻炼你的眼力,这样在看风景的时候,才能远一点……”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绛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脱胎换骨的改变。贺奶奶很高兴,她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晚年了,没有人可教了,就是最大的失落。现在,在她生命苟延残喘之时,天上掉下来一个绛香,给陶艺匠送上门来一车好土。绛香的存在,让贺奶奶找到了生命最后的华彩。如果没有绛香,贺奶奶可能早就死了。绛香的到来,犹如最上等的人参,让贺奶奶回光返照。

绛香在贺奶奶的帮助下,认识不同以往,她决定告别过去,重新做人。她让贺奶奶为她取名,她从此改名为贺顿。

贺顿从梦非梦心理所出来,就在这一瞬,贺顿下定决心,与其把这许多钱都送到心理师手里,不如奋起自救,学做心理师。先救自己。如果真有效,久病成医,再救别人。

贺顿历经辛苦终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心理考试,并拿到了证书。在爱情和事业的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并为之赌上了自己的一切。

贺顿成功地开办了心理所,帮大芳夫妇解惑的同时她也陷入了自己的心魔,从地狱般往事中破茧而出的贺顿,理清了思想上的障碍,也理顺了情感关系,从此以后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首席女设计师》的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小说看完,感觉像是自己渴望的零食一般,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其实,看小说比电视更有感触,那跳动的一颗心随时为女主角纠结着,生怕她最终坚持了那么久的原则,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去保住工作,最后却前功尽弃。。。。。

女主角是一个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子,她是广东狮豪装潢公司的一名女设计师,纵有无限才华,却一直。得不到认可,并且在设计部门签单率低,她追求着梦想,和同为80后的男友在广东这个大城市里打拼着生活。但原本平静的生活被经融危机打乱,公司宣布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实行绩效考评末位淘汰制,淘汰率是50%,一场pk之战就这样打开了,如何保业成了每一个职场人最关心的事情!!!

设计师变身业务员,勾心斗角,各显神通,为了抢单,做单,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们设计部门有二十四名设计师,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马畅为代表的商业化设计师,第二种是以张莉莉为代表的人性化设计师,第三种是以李文琳为代表的艺术化设计师。。。。 在同一间写字楼里,为了一笔5000万的华龙酒店的装潢设计展开了角逐!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没那金刚砖,就别揽瓷器活,就是说你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水准,否则就别指望轻易成功,,, 还有就是好事多磨,为了做成这笔单,销售部的乔振天与业务部的李文琳真是如履薄冰!首先是攘外必先安内,把自己公司的其他设计师弄出局之后,在联合杨秘书把竞争对手一个一个甩掉,唉,看着就揪心,不容易啊。。。。

不过最后结局是好的,这对情侣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相爱如昔,想着就很甜美,为叶小凯在失业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欣慰,为文琳一直默默坚持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依然爱自己的男友而祝福,我想,一个人活着,应该要有最起码的底线,否则你真的会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从前自己最不齿的样子。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


《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会的永远只有从小到大的那唯一一招,尽管这一招已然那无力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这既有力又有温度的拥抱告诉她:“你很重要!”

读后感《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奈良手记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