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君主论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君主论读后感500字

君主论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君主论》读后感12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君主论》读后感12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君主论》读后感作文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关于君主的,作者可能是想跟君主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让自己的百姓生活安定。这些或许都是领导人应该拜读和学习的,而这本书似乎与我们这些老百姓相去甚远,却竟然能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带着这些疑惑我去拜读了这本西方的《厚黑学》。读罢,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书中不仅有适合现代社会政治体系的观点,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书的作者—马基雅维里(1469- 1527)是意大利佛罗论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在马基雅维里的几本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简练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但正是这一部代表作,使马基雅维里获得各种各样的名声,褒贬不一。伏尔泰说他是一个“邪-恶的歹徒”,休谟则称之为“伟大的天才”,恩格斯称马基雅维里为“巨人”,马克思也称他为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书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一些了解和政权分类的一些观点。

作者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

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在《君主论》当中,作者说明了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军队,其中关于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雇佣军的论点更是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

作者也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在人 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的,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样,马基雅维利继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 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 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 (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 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 使祖国日益昌卤(第六章)。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基雅维利是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挑战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思路,剖析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为政者当为大局着眼的思路。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论一针见血的观点,就我感觉,是整部书最精彩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驱使,毫无社会道德而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因此 在他看来,人都是狡猾虚伪的,人民服从君主是出于万不得已,遇到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择,他们必然随其本性,惟恶是从。因此,君主统治与其用爱不如用威。古今中外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人物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麦、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有希特勒和莫索里尼等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称为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 没能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也是没有完全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去执行。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我想这是符合哲学辩证的观点的。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国家和厉害的君主也不乏这样的任务,曹操杀无辜的粮草官、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如此。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 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 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当绝对地控制武器精良和素质优秀的军队,“任何人只要有他自己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就会发现无论时势如何骤转,他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有,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君主论》读后感1500字


[精品]君主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品]君主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1】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2】

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在谈政治道德?

在第8页他谈罗马人洞察先机,不给安条克人任何机会。“兵者,诡道也。”这位西方的韩非子,完全是在谈军事学。也就是爱德蒙嗯.伯克说的邪恶的马基亚维利政策准则。或者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他不记应该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个错误,既壮大了教会,又丧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终他自不量力去挑战威尼斯。最重要的情况是,路易十二没有审时度势,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机会。

不管是借鉴历史,还是创造新说,马基亚维利已经打破了古代欧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个哲学家王的出现。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彻底扬弃了。为了接地气,为了能在复杂的欧洲中国环境中生存,虚伪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须放弃。

这也是先秦诸子谈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

所以在36页也毫不忌讳的在谈论防范人民的问题。因为“贵族要的是压迫平民。”但是君主要善于团结平民,因为当时的谚语说,以人民为基础是在泥巴上盖房屋。翻译者吕建忠选择了一种食古不化的翻译方法。把英语当中十分简单有力的表达翻译成了诘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建国的方法。

古往今来统治过人类的国家和政权,不外共和国和君主国两种。君主国可能是世袭的,即同一个统治家族代代相传,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国可能是全新的,如法兰切斯科·斯福尔扎统治的米兰公国,不然就是世袭君主国征服的领地,如西班牙国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国。像这样被并吞的领地,可能早已习惯接受君主的统治,不然就是向来为自由之邦;并吞则可能通过自己的或别人的武力,不然就是凭机运或才能。

其翻译就向其献辞一样辞费但是却不明所以。牺牲了清晰性而获得词语的装饰,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有益于读者呢?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3】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4】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5】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6】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7】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精华]《君主论》读后感优秀模板七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精华]《君主论》读后感优秀模板七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主论》读后感(篇一)

前日,翻看汉文经典篇章,重读,赞叹文章简短明了概括精辟之余,更因为他叙述的道理深为感触。大学时代看它,是因为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今天看它,却和那时的心态大为同,其中表达的思想,显示了作者经过了多少思考和总结,意味深长,其规劝之道,值得今日之人广为借鉴。精辟章节,摘录如下: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里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返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贴切的描述,短短几句,讲出了君子与小人之交的深刻含义,虽然在发展社会的今天,再用简单的君子小人之说来概括人际交往显的片面,不过从段时间的交往及实际生活来看,贴切之意丝毫未减。小人因为利益而成为朋友,小人的追求是利益和金钱,当利益和金钱来临时,他们成为了朋友,当这些得到的时候,他们甚至成为了敌人。对于索取和欲望的无限追求数千年来,几乎遵循了相同的模式。而君子,为了发展和事业,为了梦想和追求,精神享受的追求在许多时段内占据了上风,而欲望的满足在衡量之间得到控制,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把。

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才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这句话更被国际关系用为惯例。成为国际关系变化衡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是非好坏之间,是辨证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对一个利益群体而言进行相对的判断,所不同的是,在维护和取得利益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才反映了一个人行为判断的重要参考!

《君主论》读后感(篇二)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三)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篇四)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篇五)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六)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君主论》读后感(篇七)

为君者,人民之福所系也。在心思拘束的封建时期,撤除不把握实权的傀儡天子,君主就是万人之神。掌世界存亡,定江山荣枯。但实力与肩负也几近等价。

从而,为君,理当爱民。君王既已得世界,世界万物都为王之后代。君王优待其后代,更是本分之事。后代乐,则君乐;后代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理当勤政。君王,领袖世界,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爱岗敬业十三年。乃恰当朝泰平。君唯勤政,方可知人民情况,国家气候,准时裁夺。君若恶劳,即便百兴也会毁于一朝。

为君,也理当重才。君王也理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当中贤者多,则公理地方,贪婪官吏自无地形色,朝堂自一片浩然浩气。届时,君通民心,民知君贤,世界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广泛为世界之人考虑,不为牟取一己私利而有损人民益处。即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世界。

[优质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简短三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优质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简短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君主论读后感【篇一】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篇二】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三】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喜欢《《君主论》读后感12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君主论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