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君主论读后感总结 > 地图 > 君主论读后感总结

君主论读后感总结

发布时间:2022-08-12 来源:互联网

[优质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简短三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优质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简短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君主论读后感【篇一】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篇二】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三】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君主论》读后感作文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是讲关于君主的,作者可能是想跟君主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让自己的百姓生活安定。这些或许都是领导人应该拜读和学习的,而这本书似乎与我们这些老百姓相去甚远,却竟然能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带着这些疑惑我去拜读了这本西方的《厚黑学》。读罢,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书中不仅有适合现代社会政治体系的观点,竟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书的作者—马基雅维里(1469- 1527)是意大利佛罗论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在马基雅维里的几本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简练也是最有名的一部,但正是这一部代表作,使马基雅维里获得各种各样的名声,褒贬不一。伏尔泰说他是一个“邪-恶的歹徒”,休谟则称之为“伟大的天才”,恩格斯称马基雅维里为“巨人”,马克思也称他为近代政治学的先驱。

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书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一些了解和政权分类的一些观点。

作者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

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在《君主论》当中,作者说明了君主应该如何治理军队,其中关于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雇佣军的论点更是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军队包括:援军、混合军、雇佣军和自己的军队。从政治的角度讲,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

作者也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开始,政治家都是在人 性善论的基础上阐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的,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样,马基雅维利继承了西方人本的政治思想,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 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 逐流。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 (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否认命运(规律)的作 用,看到了客观规律与外在条件对社会和人生的制约作用,但他更强调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 使祖国日益昌卤(第六章)。马基雅维利十分清楚机遇与人自身能力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当时是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基雅维利是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挑战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思路,剖析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为政者当为大局着眼的思路。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论一针见血的观点,就我感觉,是整部书最精彩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益的驱使,毫无社会道德而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因此 在他看来,人都是狡猾虚伪的,人民服从君主是出于万不得已,遇到可能,他们就会掉头去反抗。假如人民可能自择,他们必然随其本性,惟恶是从。因此,君主统治与其用爱不如用威。古今中外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人物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麦、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有希特勒和莫索里尼等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称为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 没能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也是没有完全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去执行。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我想这是符合哲学辩证的观点的。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国家和厉害的君主也不乏这样的任务,曹操杀无辜的粮草官、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如此。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 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 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当绝对地控制武器精良和素质优秀的军队,“任何人只要有他自己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就会发现无论时势如何骤转,他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还有,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君主论》读后感1200字


《君主论》读后感1500字


[精华]《君主论》读后感优秀模板七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精华]《君主论》读后感优秀模板七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君主论》读后感(篇一)

前日,翻看汉文经典篇章,重读,赞叹文章简短明了概括精辟之余,更因为他叙述的道理深为感触。大学时代看它,是因为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今天看它,却和那时的心态大为同,其中表达的思想,显示了作者经过了多少思考和总结,意味深长,其规劝之道,值得今日之人广为借鉴。精辟章节,摘录如下: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里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返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贴切的描述,短短几句,讲出了君子与小人之交的深刻含义,虽然在发展社会的今天,再用简单的君子小人之说来概括人际交往显的片面,不过从段时间的交往及实际生活来看,贴切之意丝毫未减。小人因为利益而成为朋友,小人的追求是利益和金钱,当利益和金钱来临时,他们成为了朋友,当这些得到的时候,他们甚至成为了敌人。对于索取和欲望的无限追求数千年来,几乎遵循了相同的模式。而君子,为了发展和事业,为了梦想和追求,精神享受的追求在许多时段内占据了上风,而欲望的满足在衡量之间得到控制,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把。

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才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这句话更被国际关系用为惯例。成为国际关系变化衡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是非好坏之间,是辨证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对一个利益群体而言进行相对的判断,所不同的是,在维护和取得利益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才反映了一个人行为判断的重要参考!

《君主论》读后感(篇二)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三)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篇四)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篇五)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篇六)

“为君者,百姓之福所系也”。在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除去不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君主便是万人之神。掌天下生死,定山河兴衰。但权力与责任也几乎等价。

因此,为君,应当爱民。君王既已得天下,天下万物都为王之子孙。君王体恤其子孙,更是分内之事。子孙乐,则君乐;子孙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应当勤政。君王,总统天下,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兢兢业业十三年。乃得当朝盛世。君唯勤政,方可知百姓状况,国家形势,及时定夺。君若恶劳,即使百兴也会毁于一旦。

为君,也应当重才。君王也应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之中贤者多,则正义所在,贪污吏自无地形容,朝堂自一片浩然正气。届时,君通民意,民知君贤,天下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凡是为天下之人思虑,不为谋取一己私利而有损百姓利益。即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天下。

《君主论》读后感(篇七)

为君者,人民之福所系也。在心思拘束的封建时期,撤除不把握实权的傀儡天子,君主就是万人之神。掌世界存亡,定江山荣枯。但实力与肩负也几近等价。

从而,为君,理当爱民。君王既已得世界,世界万物都为王之后代。君王优待其后代,更是本分之事。后代乐,则君乐;后代苦,则如历朝君主王位不保。

为君,理当勤政。君王,领袖世界,万事皆取决于君。成祖日批奏折百份;雍正爱岗敬业十三年。乃恰当朝泰平。君唯勤政,方可知人民情况,国家气候,准时裁夺。君若恶劳,即便百兴也会毁于一朝。

为君,也理当重才。君王也理当有一颗爱才惜才之心。庙堂当中贤者多,则公理地方,贪婪官吏自无地形色,朝堂自一片浩然浩气。届时,君通民心,民知君贤,世界可安。

总之,君王应谨遵民为重,君为轻。广泛为世界之人考虑,不为牟取一己私利而有损人民益处。即便无为,也不致如秦般二代而失世界。

[精品]君主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常言道:“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通常老师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来记录自己当时阅读后的一些体会和感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精品]君主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1】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2】

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在谈政治道德?

在第8页他谈罗马人洞察先机,不给安条克人任何机会。“兵者,诡道也。”这位西方的韩非子,完全是在谈军事学。也就是爱德蒙嗯.伯克说的邪恶的马基亚维利政策准则。或者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他不记应该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个错误,既壮大了教会,又丧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终他自不量力去挑战威尼斯。最重要的情况是,路易十二没有审时度势,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机会。

不管是借鉴历史,还是创造新说,马基亚维利已经打破了古代欧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个哲学家王的出现。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彻底扬弃了。为了接地气,为了能在复杂的欧洲中国环境中生存,虚伪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须放弃。

这也是先秦诸子谈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

所以在36页也毫不忌讳的在谈论防范人民的问题。因为“贵族要的是压迫平民。”但是君主要善于团结平民,因为当时的谚语说,以人民为基础是在泥巴上盖房屋。翻译者吕建忠选择了一种食古不化的翻译方法。把英语当中十分简单有力的表达翻译成了诘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建国的方法。

古往今来统治过人类的国家和政权,不外共和国和君主国两种。君主国可能是世袭的,即同一个统治家族代代相传,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国可能是全新的,如法兰切斯科·斯福尔扎统治的米兰公国,不然就是世袭君主国征服的领地,如西班牙国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国。像这样被并吞的领地,可能早已习惯接受君主的统治,不然就是向来为自由之邦;并吞则可能通过自己的或别人的武力,不然就是凭机运或才能。

其翻译就向其献辞一样辞费但是却不明所以。牺牲了清晰性而获得词语的装饰,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有益于读者呢?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3】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4】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5】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6】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论读后感范文【篇7】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气质论》(优质读后感)


《气质论》读后感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的对新环境的适应很费劲,难以接受新的事物,在融入集体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有的对一些刺激性事情的反应很大,若是难以接受这类事物的变化,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来,不只是无休无止的哭闹,甚至对别人的安慰和劝解都打心底抵触;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合理的作息时间,本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到他们这儿就非常随性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乐在其中……这些都让我们很是头疼。最近读了这本《气质论》,从中了解到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识。《气质论》这本书介绍了九种气质类别:1.活跃水平;2.节奏性(规律性);3.趋避性(接触或排斥);4.适应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情绪质量;8.注意力分散度;9.专注度与耐力。每个孩子也有不同的气质特点,这些概念的提出对研究每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对有着不同气质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获得成长。原本平时内向腼腆的小薛,自从写日记以来,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展现了一番“真性情”:“吃吃吃,胖子的命根;跑跑跑,减肥的法宝!”竟然在日记中称自己“胖子”,看来他还有原本很难被发现的幽默乐观啊,这一句减肥口号真是让他在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又饱满了好几分。不善于说话,却可以用书面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成长得倒是挺快的。小怡,一个不是很爱说话的女孩子,对学习也不是很上心,经常性地不写作业更是让人头疼不已。看似因为懒惰,实则或许又不是这样,毕竟那一次,她主动帮助值日生扫了地,还会用小扇子帮人扇风。若是懒惰,不该有这些举动才对。若是以后能将生活中的这份热心肠、这种勤快劲儿扩展到学习上,想必会更让人欣慰。小周,一个教室里过于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常常出现在我笔端的名字,依稀记得那时候他调皮捣蛋的模样,总是嬉皮笑脸的面容,着实是让我相当头疼的存在,那是一段时而哭笑不得的曾经。偶然间,我发现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写作文一方面。偶然的偶然,学校有那么一场作文大赛,我推荐了他参加。发生了后来的一些故事,他凭着“周选人”的名字,成了班里小有名气的人物。再后来,他成了语文课代表,虽然脸上依然时常挂着那“不羁”的笑,但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看到的是他踏实的脚印。再忆起那把小洁递来的小红伞,让我不再为寒冷无情的雨滴而心烦,相反的,雨天倒是让我有了一丝丝期盼。每当下雨时,若是我带着雨伞,一定会找寻队伍中没有带伞的孩子,为他遮蔽一路风雨。我也把小洁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渐渐的,他们也会将手中的伞儿主动伸向没有带伞的孩子。这一把把小小的雨伞,遮挡的是风雨,增进的不是彼此的感情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如何让自身的气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来,这才是我们该思索探究的。

煮酒论英雄简短读后感(3篇)


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煮酒论英雄简短读后感,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难免会有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将难得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煮酒论英雄简短读后感 篇1

在很久很久以前流传着一段交织着无数英雄血泪的传说。一位叫罗贯中的文人记录下来了。著上了一个名字《三国》。

三国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出场约四百余人的长篇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要数曹操煮酒论英雄了。读了以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刘备天天浇水种菜,因为怕曹操怀疑自己,就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有一天,曹操邀请刘备来自家的园子里喝酒聊天。刘备来到曹操的园子里,曹操问:你知道世上哪些自称得上是英雄吗?刘备说:刘秀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皆可为英雄了?这些只是区区小人,曹操说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的筷子惊吓得掉到了地上,却说这雷威力好大呀!曹操笑:大丈夫也怕打雷?刘备说:这么响的雷谁能不怕?从此以后,曹操就不怀疑刘备了。

后来刘备继续种菜,并且对付袁术,领军五万攻打徐州。后来,袁术刘备击败,吐血而死。

我合上书卷,闭上双眼,耳绊传来那首熟悉的歌声: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红。同时,我也有了读后的启示:蛮力永远不能计策。

煮酒论英雄简短读后感 篇2

读过这段文字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机谋诡诈。短短的几句对话,句句里面都包含着不尽的揣测与试探。曹操一个飞腾于宇宙之间的升龙与刘备一个潜伏于波涛之内的隐龙,两个英雄两个境地,但恰恰代表了一个人生的两种不同阶段。隐则要韬光养晦,待机而动;升则要纵横四海,兼顾天下。不尽人意之时就要对强者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必要时甚至是谦卑。我不认为这是人生的圆滑,而是人生的智慧--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要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逆势而动,无疑要遭到失败!!而当升腾之时,同样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人生有尽头,事业无终端。暂时的成就不足以夸耀,对后世的照耀才能算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成长,最后发现整个三国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奸雄曹操!抛开罗贯中的忠君思想,曹操根本就一真英雄。他傲世寰宇纵横四海,他机制多谋善断识人,他做事果敢细致入微,他甚至才情过人建安风骨。他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曹操,并不是神化的诸葛。他有缺点,有劲敌,有无数次的失败,有无数次的失意。可最终他却是三国主要的缔造者,最成功的三国霸主。他的眼光,他的能力,他的才情无一不让人唏嘘感叹。峥嵘岁月中,面对紧张激烈的战事,依然能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功后对四海聚集的人才,依然能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期残酷的政治斗争,依然能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谁能想象他的胸襟,他的气魄。不错,他没有自夸,他就是整个三国时代最大的英雄!!!

不管做英雄还是成事业都要忍受寂寞,心灵或生活的寂寞。恰如此时的刘备,不只寂寞,亦有危机,亦有无奈。没有随便的午餐,经受历练是一种珍贵的机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魄力与机会去接受,去完成历练。英雄不问出处,是真金总会闪光,所以没必要空叹时运不寄,叹多了反倒让人瞧不起。另外我从中看到,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自私的,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容他人触碰,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行。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愚蠢。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从三国中可以读出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浮躁的心境变的沉稳,不成熟的待人处事变的有条有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要做英雄不需先做英雄的事迹,先学习英雄的胸怀吧!

煮酒论英雄简短读后感 篇3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是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的英雄标准。他认为只有他与刘备比较出众,而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位,也可称为英雄。

一、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至今仍是我们中国的武圣。他有勇有谋,对刘备忠心不二。他温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骄傲,才会造成败走麦城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做人不能骄傲。

二、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长坂坡一声吼,吓退了曹操十万雄兵。你们别看它是一介武夫,但粗中有细,在江州之战中,他就用计捉住了严颜。但他爱喝酒打人,并因此遭人所害。

三、赵云,一身都是胆,武艺高超,人称“常胜将军”。当年在长坂坡,从曹军中杀进杀出,救回刘备的妻儿。之后,他又截江救阿斗。还在汉水之战中救出了黄忠和部将。曹操在山头观战,叹道:“当年长坂坡的那个英雄,威风还在啊!”我非常佩服他的高超武艺。公孙瓒曾称赞他一人能抵百万雄兵,刘备也封他为虎威将军。所以我认为他是三国中一位堪称完美的将军。

四、周瑜,东吴的一位儒将,他的才华非常出众,但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聪明的人,死之前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还有其他许多英雄:勇猛无比,但见利忘义的吕布;老当益壮,立功无数的黄忠;又勇又忠,深得曹操信任的许褚……这些英雄都令我十分敬佩。

“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中这一位位英雄的成功、失败,也给予了我许多启示。我爱读三国!

君主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


今天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下君主读后感,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很容易浮想联翩。我们写读后感梳理感悟的过程,也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理解的过程,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吧!

君主读后感 篇1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读后感 篇2

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在谈政治道德?

在第8页他谈罗马人洞察先机,不给安条克人任何机会。“兵者,诡道也。”这位西方的韩非子,完全是在谈军事学。也就是爱德蒙嗯.伯克说的邪恶的马基亚维利政策准则。或者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他不记应该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个错误,既壮大了教会,又丧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终他自不量力去挑战威尼斯。最重要的情况是,路易十二没有审时度势,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机会。

不管是借鉴历史,还是创造新说,马基亚维利已经打破了古代欧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个哲学家王的出现。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彻底扬弃了。为了接地气,为了能在复杂的欧洲中国环境中生存,虚伪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须放弃。

这也是先秦诸子谈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

所以在36页也毫不忌讳的在谈论防范人民的问题。因为“贵族要的是压迫平民。”但是君主要善于团结平民,因为当时的谚语说,以人民为基础是在泥巴上盖房屋。翻译者吕建忠选择了一种食古不化的翻译方法。把英语当中十分简单有力的表达翻译成了诘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建国的方法。

古往今来统治过人类的国家和政权,不外共和国和君主国两种。君主国可能是世袭的,即同一个统治家族代代相传,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国可能是全新的,如法兰切斯科·斯福尔扎统治的米兰公国,不然就是世袭君主国征服的领地,如西班牙国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国。像这样被并吞的领地,可能早已习惯接受君主的统治,不然就是向来为自由之邦;并吞则可能通过自己的或别人的武力,不然就是凭机运或才能。

其翻译就向其献辞一样辞费但是却不明所以。牺牲了清晰性而获得词语的装饰,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有益于读者呢?

君主读后感 篇3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读后感 篇4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读后感 篇5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读后感 篇6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读后感 篇7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君主读后感 篇8

皇宫,宫女又唱了一曲《后庭花》,满眼尽是繁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有谁念起,民间的辛酸苦辣。

萧瑟的秋风中,一片死寂的荒野,无数人辛苦劳作,换来了什么?是那断了一根又一根的皮鞭猛烈的抽打,是那一张张丑恶的面孔狰狞的咒骂,是数不清的税务积成山压在背上却仍要咬牙受罚?亦有的人,用生命做筹码,与死神争抢那一击毙命的毒蛇,在死神的镰刀的威胁下,苟且存活,时时刻刻担惊受怕!畏惧的不只是死亡,更是那暗无天日的前方!太平盛世,这个美丽的名字下到底隐藏了多少难摸的泪花?死人压着死人,疫病疯狂肆虐,黑夜降临,提心吊胆的生活,何时才能成为历史?听鸡犬不宁的凄鸣,悍吏又至的骇然,掩埋不了内心的绝望与凄惨。百姓们生于水火,而官员疲于享乐,这,到底是为什么?统治者,请您睁开眼,看看你的太平盛世,看懂百姓民不聊生,看尽民间疾苦与心伤!

国富论读后感三篇


国富论读后感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由于当前我主要涉足的领域是农村的金融问题,所以对《国富论》中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选择的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尽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为详尽和精彩的论述,然而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此一一略过。上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著。

读《国富论》有感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3征收便利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关于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简短 5篇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一)

有一天,曹操请刘备一起赏梅喝酒。

酒喝到一半,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曹操指着天上的龙卷风说:“知道龙的变化吗?”

刘备答不上来。曹操望着天上说道:“龙的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能腾云驾雾;小,能隐身蔽形。升飞时,能飞腾于宇宙之间,隐藏时,能深藏于波涛之内。龙随机而变化,就像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一样。”

曹操让刘备说说看,当今世界谁算得上英雄。刘备说了许多人物,都算不上英雄。曹操说:“所谓英雄,必定是胸怀大志,有战略眼光,能运用宇宙的规律,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对英雄的理解,我和曹操差不多。不过,我觉得还有几项是英雄所具备的本质:尊重他人;英雄应该心胸宽广,而不是心胸狭窄;英雄不是以地位来分级别的,哪怕你是个普通人,只要具备这条件,也一样可以做英雄。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若问中国历史中,那一段历史最出名。我认为莫过于三国了。战国时期,烽火连天,七雄并立,也有不少故事,不少演义,但也远远不如三国来得精彩。三国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太多的传奇,太多的英雄。

英雄!人人敬仰,人人追求,但究竟怎样才算是英雄?有人说刘备是英雄,“三国演义”中,十分刻意地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大忠大义之人。人人都说刘皇叔仁义无双,但我心中不觉为然。就拿那个著名的刘备摔孩子的事来说吧。赵云在曹军阵中七进七出,一番凶险将阿斗救出,刘备以为不值,遂将阿斗摔在地上。这样做,倒是对得起部下了,那对阿斗又如何呢?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又懂什么呢?他又凭什么要遭这份罪呢?刘备的仁义此时又到哪去了呢?刘备摔孩子,不过就是为了拉拢人心而摆出的姿态罢了。而刘备所打下的江山,无论是荆州,益州,汉中,手段都算不上光彩。最可怜的就是荆州的刘璋,满心欢喜的迎来了刘备,想不到是引狼入室,被刘备来了个反客为主。由此看来,刘备的仁义不过是拉拢人心而已。它是一个政客,一个成功的政客。在我眼里,要做好一个政客,欺骗是必修课,耍心机更是必不可少,为什么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仕途不顺?就是因为他们有气节,不会耍心机,搞陰谋,不会用欺骗来伪装自己,而是一脸正气的以真面目示人,最终大多都被排挤,不得成功。而刘备做到了,但它不是英雄。刘备不是英雄,那曹操,孙权之辈就更不算了,因为他们都是政客,是这场天下棋局的奕者,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目的操纵者那些棋子般的芸芸众生。心怀鬼胎的人,又怎么会是英雄?

关羽很英雄,但看那外貌就让人心生敬畏。魁梧的身材,泛着红光的脸庞,那飘逸的长须更增添了他的不凡。关羽之武就更不用谈了,一己之力过五关斩六将,“武圣”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而水淹七军又更显出他智的一面,可谓是智勇双全。而千里走单骑,是让关羽忠义的面貌显露无遗。关羽智勇忠义可谓齐全。这样的人不是英雄的典型吗?虽然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那个乌江自刎的楚霸王,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以成败来评定英雄,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个英雄总要有些个性的。

或许关羽是有些骄傲了,它还尤其对他那副美髯自豪不已。这的确是一个缺点,但更是他的一个个性,一种人格魅力,让我们敬仰,尊其为英雄。就像那个猛张飞,太猛了,孟德有点傻,让人觉得有些呆头呆脑,只知冲锋陷阵,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张飞不是英雄吗?长坂坡上一声怒吼,吓得几万曹兵不敢动弹。张飞当然是英雄,而猛更丰富了他的英雄形象,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猛塑造了张飞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

关羽,张飞都是英雄,他们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的简单,他们不像刘备曹操那样有着深不可测的心计。他们心里很简单,就是跟着大哥打天下,他们不用伪装自己,可以尽显自己的本色,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所以他们是英雄。就像后世的岳飞,他的心里也很简单,就是收复宋氏江山,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朝中的明争暗斗上,结果他成了英雄,却丢了性命。似乎很少有英雄能够善终,而害死他们的又往往是那份英雄的单纯。单纯的英雄总是斗不过心计深重的政客,让人不禁扼腕悲痛。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三)

读过这段文字后,首先感受到的是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机谋诡诈。短短的几句对话,句句里面都包含着不尽的揣测与试探。曹操一个飞腾于宇宙之间的升龙与刘备一个潜伏于波涛之内的隐龙,两个英雄两个境地,但恰恰代表了一个人生的两种不同阶段。隐则要韬光养晦,待机而动;升则要纵横四海,兼顾天下。不尽人意之时就要对强者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必要时甚至是谦卑。我不认为这是人生的圆滑,而是人生的智慧--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要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逆势而动,无疑要遭到失败!!而当升腾之时,同样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人生有尽头,事业无终端。暂时的成就不足以夸耀,对后世的照耀才能算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成长,最后发现整个三国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奸雄曹操!抛开罗贯中的忠君思想,曹操根本就一真英雄。他傲世寰宇纵横四海,他机制多谋善断识人,他做事果敢细致入微,他甚至才情过人建安风骨。他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曹操,并不是神化的诸葛。他有缺点,有劲敌,有无数次的失败,有无数次的失意。可最终他却是三国主要的缔造者,最成功的三国霸主。他的眼光,他的能力,他的才情无一不让人唏嘘感叹。峥嵘岁月中,面对紧张激烈的战事,依然能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功后对四海聚集的人才,依然能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期残酷的政治斗争,依然能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谁能想象他的胸襟,他的气魄。不错,他没有自夸,他就是整个三国时代最大的英雄!!!

不管做英雄还是成事业都要忍受寂寞,心灵或生活的寂寞。恰如此时的刘备,不只寂寞,亦有危机,亦有无奈。没有随便的午餐,经受历练是一种珍贵的机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魄力与机会去接受,去完成历练。英雄不问出处,是真金总会闪光,所以没必要空叹时运不寄,叹多了反倒让人瞧不起。另外我从中看到,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自私的,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不容他人触碰,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行。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愚蠢。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从三国中可以读出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浮躁的心境变的沉稳,不成熟的待人处事变的有条有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要做英雄不需先做英雄的事迹,先学习英雄的胸怀吧!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四)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乱世英雄,姓曹,名操,字孟德。

曹操,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来看,会自然而然的解释为奸诈。但,在我心中,他也称得上是英雄。

大家都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吧!就是这点让我不禁更敬畏曹操。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桌上,曹操问刘备现在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说好多个当时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认同。刘备反问曹操认为天下谁才算是英雄?曹操对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刘备以为是身份败露,筷子都吓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刘备借口说是被雷吓的。曹操也信以为真。读完这段,人们都说曹操雄心太大,不是英雄。而我,从曹操的一字一句中读出了真正的英雄气概。一个充满自信和勇气的将士,比任何有谋士、战将,兵多粮广的将士都能更胜一筹。

曹操,这个名字烙印在我心中。

我再次咀嚼“曹操”这两个字眼,为什么人们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奸诈狡猾呢?

我觉得,他的奸诈狡猾正是他用兵的计谋。俗话说:“事贵应机,兵不厌诈。”谁都想统一天下但谁能真正行动呢?谁没有雄心,谁不是出谋划策地打仗呢?

统一天下,说得当然轻松,但谁又能做到呢?我觉得曹操,如果雄心再小一点,用计不过分点儿,他就能一统天下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五)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主)要讲述了:刘备天天浇水种菜,因为怕曹操怀疑自己,就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有一天,曹操邀请刘备来自己的园子里喝酒聊天。刘备来到了曹操的园子,曹操问:“你知道这世上有哪些英雄吗。”“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章、张绣……”刘备说,“是英雄吧?!”“这些只是区区小人。”曹操说“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的筷子不知不觉地掉到了地上。正在此时,天空响炸雷,刘备装作受惊的样子,将筷子捡起道:“雷霆的威力好大呀!把我的筷子都震掉了。”曹操大笑:“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这么震的雷,怎么不怕?”见此,曹操便不再怀疑刘备有争雄天下之心了。

为了防止曹操再起疑心,加害自己,他更加努力地种菜,并且对付袁术,领兵五万去了徐州。后来,袁术被刘备击败,吐血而死。

读了这篇故事,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蛮力永远战胜不了计策。

现代德育论读后感(优质范文)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在仔细阅读班华先生主编的《现代德育论》后,我感触颇深,获益匪浅。该书系统地整理了德育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对德育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和经济的关系、德育模式、德育网络、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本书最后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探讨了当代几个国家的学校德育,使我深受启发。

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道德教育理论繁荣时期,经济上的繁荣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和社会问题的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此时涌现不同学派,在此我想浅谈一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需要。如果我们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那么人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就会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强硬灌输道德理念和机械式训练道德习惯的弊端。这种抑制人性的道德教育环境和氛围,对于实现人本主义所主张的道德教育目的有违背。故此,罗杰斯提出,要把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课堂”改变为一种“人道主义的课堂”,达到新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根据以上,罗杰斯提出创设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三大条件:真诚、接受和和移情性理解。

“真诚”,即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坦诚、真实、内外一致。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往往却是拥有至高无上威望的传道受业者,这不利于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违背了我们“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一个与学生没有真诚交流的教师,如何能做到知我心者,师也?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挚的师生关系,才能“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接受”,并非完全赞同或不评价。接受是指教师承认学生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学生常常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因为怕被老师批评或者是被瞧不起。这对于师生关系融洽相处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也是现代德育过程中的难题。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尊重和关爱,方方面面倾听学生的想法,放下身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尽努力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移情性理解”,即教师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罗杰斯主张教师不要主观地看待、分析、评价学生,对学生要有同情、理解和尊重。对此,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只有如此,师生间才会建立起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无障碍的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师生间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形成。

鉴于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学会主动倾听。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做出积极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关心和理解。同时要理解和把我教育过程。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气氛中,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充分的真正的理解和交流,才能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愿我们学先进之理论,借优秀之经验,做成效之事。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优质范文)


读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周国平老师是位哲学家,书中的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这本书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他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书中论到真正的读者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你要有一个信仰,不是最好的书不读,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进一步启迪你的心志。那时候你就不会看那些浅薄是书了。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经典书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世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我终其一生只能品尝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众走,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让自己和好书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书中知己,才会欲罢不能,锲而不舍。因为人就是她吃的东西。读书也是如此,度什么样的书籍,就决定你的精神领域变成什么。第三,养成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书中还有关于“生命教育”、“灵魂教育”的精彩论述,以及一些教育讲演录,让我深受启示,回味久久。《周国平论教育》不是一本工具书,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专业书,较少针对具体的教育现场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告诉你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该怎么做,也许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但它又的确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读一读的好书。正因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论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洒脱;因为是哲学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锢于经验的肤浅,多了基于深刻的思辨,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国富论》(精选优质读后感)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我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少儿万有经典文库》系列中的《国富论》。感谢李晓鹏教授对亚当斯密生平的介绍和解读,感谢王滢女士风趣生动的插图,让我度过了一个很不平凡的假期。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成书于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前夕,但是这本书里面阐释的思想和理论,仍然对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在李晓鹏教授笔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就像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亚当斯密的核心观点:人们出于利己之心,自发地进行劳动分工和交换,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所有社会成员都将因此而受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制度被多个西方国家所采用,在一定时期内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爆发了极其惨烈的金融危机,一大批银行和企业破产或被政府救助,例如著名的花旗银行也在此列。这是不是说明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过时了?

我把疑问带给了爸爸妈妈,和他们讨论了基于利己原则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我们共同发现的事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并没有遇到过像20xx年西方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打击。那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是我国政府管理比较严格?还是我国政府能够预见性地应对?跟这个问题关联的疑问竟然越来越多。

这几个星期我又查阅了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其中让我深为感动的有两件事:远在1998年,中国政府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周边国家货币大幅贬值、民不聊生的时候,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亚太各个国家的进一步冲击;在20xx年,面对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后的遍野哀鸿,我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极大地带动了对西方商品的需求,帮助西方国家早日走出了泥潭。

这两件事情之所以发生在中国,恐怕是源自于提倡仁爱的儒家思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便讲出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千古名言,以我粗浅的见识,亚当斯密的论点,是不是能够改成“人们出于利己之心,兼顾利他的仁爱精神,有组织地进行劳动分工和交换,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所有社会成员都将因此而受益”呢?

想到这里,我不禁惊喜地发现,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和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大家共同受益、繁荣、进步,不就是仁爱精神的儒家思想在当下中国最精彩的演绎么!

最新!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简短(7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读后感应该抓住书籍的哪些精髓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简短(7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一)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是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的英雄标准。他认为只有他与刘备比较出众,而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位,也可称为英雄。

一、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至今仍是我们中国的武圣。他有勇有谋,对刘备忠心不二。他温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骄傲,才会造成败走麦城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做人不能骄傲。

二、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长坂坡一声吼,吓退了曹操十万雄兵。你们别看它是一介武夫,但粗中有细,在江州之战中,他就用计捉住了严颜。但他爱喝酒打人,并因此遭人所害。

三、赵云,一身都是胆,武艺高超,人称“常胜将军”。当年在长坂坡,从曹军中杀进杀出,救回刘备的妻儿。之后,他又截江救阿斗。还在汉水之战中救出了黄忠和部将。曹操在山头观战,叹道:“当年长坂坡的那个英雄,威风还在啊!”我非常佩服他的高超武艺。公孙瓒曾称赞他一人能抵百万雄兵,刘备也封他为虎威将军。所以我认为他是三国中一位堪称完美的将军。

四、周瑜,东吴的一位儒将,他的才华非常出众,但他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聪明的人,死之前还说:“既生瑜,何生亮”。

还有其他许多英雄:勇猛无比,但见利忘义的吕布;老当益壮,立功无数的黄忠;又勇又忠,深得曹操信任的许褚……这些英雄都令我十分敬佩。

“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中这一位位英雄的成功、失败,也给予了我许多启示。我爱读三国!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流传着一段交织着无数英雄血泪的传说。一位叫罗贯中的文人记录下来了。著上了一个名字《三国》。

三国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出场约四百余人的长篇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要数曹操煮酒论英雄了。读了以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刘备天天浇水种菜,因为怕曹操怀疑自己,就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有一天,曹操邀请刘备来自家的园子里喝酒聊天。刘备来到曹操的园子里,曹操问:你知道世上哪些自称得上是英雄吗?刘备说:刘秀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皆可为英雄了?这些只是区区小人,曹操说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的筷子惊吓得掉到了地上,却说这雷威力好大呀!曹操笑:大丈夫也怕打雷?刘备说:这么响的雷谁能不怕?从此以后,曹操就不怀疑刘备了。

后来刘备继续种菜,并且对付袁术,领军五万攻打徐州。后来,袁术刘备击败,吐血而死。

我合上书卷,闭上双眼,耳绊传来那首熟悉的歌声: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红。同时,我也有了读后的启示:蛮力永远不能计策。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若问中国历史中,那一段历史最出名。我认为莫过于三国了。战国时期,烽火连天,七雄并立,也有不少故事,不少演义,但也远远不如三国来得精彩。三国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太多的传奇,太多的英雄。

英雄!人人敬仰,人人追求,但究竟怎样才算是英雄?有人说刘备是英雄,“三国演义”中,十分刻意地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大忠大义之人。人人都说刘皇叔仁义无双,但我心中不觉为然。就拿那个著名的刘备摔孩子的事来说吧。赵云在曹军阵中七进七出,一番凶险将阿斗救出,刘备以为不值,遂将阿斗摔在地上。这样做,倒是对得起部下了,那对阿斗又如何呢?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又懂什么呢?他又凭什么要遭这份罪呢?刘备的仁义此时又到哪去了呢?刘备摔孩子,不过就是为了拉拢人心而摆出的姿态罢了。而刘备所打下的江山,无论是荆州,益州,汉中,手段都算不上光彩。最可怜的就是荆州的刘璋,满心欢喜的迎来了刘备,想不到是引狼入室,被刘备来了个反客为主。由此看来,刘备的仁义不过是拉拢人心而已。它是一个政客,一个成功的政客。在我眼里,要做好一个政客,欺骗是必修课,耍心机更是必不可少,为什么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仕途不顺?就是因为他们有气节,不会耍心机,搞陰谋,不会用欺骗来伪装自己,而是一脸正气的以真面目示人,最终大多都被排挤,不得成功。而刘备做到了,但它不是英雄。刘备不是英雄,那曹操,孙权之辈就更不算了,因为他们都是政客,是这场天下棋局的奕者,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目的操纵者那些棋子般的芸芸众生。心怀鬼胎的人,又怎么会是英雄?

关羽很英雄,但看那外貌就让人心生敬畏。魁梧的身材,泛着红光的脸庞,那飘逸的长须更增添了他的不凡。关羽之武就更不用谈了,一己之力过五关斩六将,“武圣”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而水淹七军又更显出他智的一面,可谓是智勇双全。而千里走单骑,是让关羽忠义的面貌显露无遗。关羽智勇忠义可谓齐全。这样的人不是英雄的典型吗?虽然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但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那个乌江自刎的楚霸王,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以成败来评定英雄,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个英雄总要有些个性的。

或许关羽是有些骄傲了,它还尤其对他那副美髯自豪不已。这的确是一个缺点,但更是他的一个个性,一种人格魅力,让我们敬仰,尊其为英雄。就像那个猛张飞,太猛了,孟德有点傻,让人觉得有些呆头呆脑,只知冲锋陷阵,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张飞不是英雄吗?长坂坡上一声怒吼,吓得几万曹兵不敢动弹。张飞当然是英雄,而猛更丰富了他的英雄形象,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猛塑造了张飞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

关羽,张飞都是英雄,他们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的简单,他们不像刘备曹操那样有着深不可测的心计。他们心里很简单,就是跟着大哥打天下,他们不用伪装自己,可以尽显自己的本色,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所以他们是英雄。就像后世的岳飞,他的心里也很简单,就是收复宋氏江山,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朝中的明争暗斗上,结果他成了英雄,却丢了性命。似乎很少有英雄能够善终,而害死他们的又往往是那份英雄的单纯。单纯的英雄总是斗不过心计深重的政客,让人不禁扼腕悲痛。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四)

东汉末年,出了一位乱世英雄,姓曹,名操,字孟德。

曹操,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来看,会自然而然的解释为奸诈。但,在我心中,他也称得上是英雄。

大家都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吧!就是这点让我不禁更敬畏曹操。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桌上,曹操问刘备现在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说好多个当时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认同。刘备反问曹操认为天下谁才算是英雄?曹操对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刘备以为是身份败露,筷子都吓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刘备借口说是被雷吓的。曹操也信以为真。读完这段,人们都说曹操雄心太大,不是英雄。而我,从曹操的一字一句中读出了真正的英雄气概。一个充满自信和勇气的将士,比任何有谋士、战将,兵多粮广的将士都能更胜一筹。

曹操,这个名字烙印在我心中。

我再次咀嚼“曹操”这两个字眼,为什么人们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奸诈狡猾呢?

我觉得,他的奸诈狡猾正是他用兵的计谋。俗话说:“事贵应机,兵不厌诈。”谁都想统一天下但谁能真正行动呢?谁没有雄心,谁不是出谋划策地打仗呢?

统一天下,说得当然轻松,但谁又能做到呢?我觉得曹操,如果雄心再小一点,用计不过分点儿,他就能一统天下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五)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主)要讲述了:刘备天天浇水种菜,因为怕曹操怀疑自己,就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有一天,曹操邀请刘备来自己的园子里喝酒聊天。刘备来到了曹操的园子,曹操问:“你知道这世上有哪些英雄吗。”“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章、张绣……”刘备说,“是英雄吧?!”“这些只是区区小人。”曹操说“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的筷子不知不觉地掉到了地上。正在此时,天空响炸雷,刘备装作受惊的样子,将筷子捡起道:“雷霆的威力好大呀!把我的筷子都震掉了。”曹操大笑:“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这么震的雷,怎么不怕?”见此,曹操便不再怀疑刘备有争雄天下之心了。

为了防止曹操再起疑心,加害自己,他更加努力地种菜,并且对付袁术,领兵五万去了徐州。后来,袁术被刘备击败,吐血而死。

读了这篇故事,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蛮力永远战胜不了计策。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六)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席宴上,曹操问天下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而已。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读的,就因为它被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大诗人,其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爱,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三国演义》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三国志》。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只要快乐那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许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类地聚在一起,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往往也自命为煮酒论英雄。这一则也可以想见这典故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了。其实说这话的人也未必就知道这典故的出处,或许也有知道的。结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更是飘飘然,然飘飘了。在醉意朦胧中都认为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气还想在多喝几杯。实际上真正的英雄确有着他独具的品格,胸怀坦荡,腹有良谋,行侠丈义,智勇双全,试问当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几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话,不是凭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胧里的豪言壮语,他是一种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酿酒业也发达了,也许再也不用青梅来煮酒了。我们谈到青梅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了,只留给了诗人的某些诗意的想象和美学的熏陶。不具备英雄资格的人却来煮酒论英雄,实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过在酒席之中能够陶然地忘却了现世的烦恼来充一次英雄也无妨。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世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也有乐。不妨开怀畅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什么不尽人情的话和不尽常理的事在这里都可以尽情的诉说,这酒桌的聚会简直就成了另外的娱乐逍遥的小世界。刘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虽然未免有些放浪于形骸之外,但这也是尽人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旷达的风度。

俗语说饮酒不醉才为高,多喝酒,喝个酩酊大醉于身体不益,喝酒过量也容易误事,此种事情屡见不鲜,要引用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以煮酒论英雄的气概饮酒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问题是拿了这个作为了借口,成为了不可救药的酒徒与酒鬼,不问世事,枉费了光阴,践踏坏了身体,那可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古人的酒酒精含量少,即是所谓的度数低,不比今日的白酒那样的猛烈,所以古人于喝酒之余还可以对诗赋词弹琴流觞尽雅兴之乐。今人在喝醉上断不可盲目的效法古人。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小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说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每当回想这个典故的时候,自己也好象回到了从前,一想起那时三五知己友朋,会聚在一起,放谈高效,引酒作乐的情景,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豪兴往往会不自觉的涌上心头。好小说好的文学作品好的典故能够耐人寻味的地方,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曹操煮酒论英雄读后感(篇七)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席宴上,曹操问天下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而已。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读的,就因为它被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大诗人,其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爱,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三国演义》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三国志》。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只要快乐那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许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类地聚在一起,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往往也自命为煮酒论英雄。这一则也可以想见这典故影响的深远和广泛了。其实说这话的人也未必就知道这典故的出处,或许也有知道的。结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更是飘飘然,然飘飘了。在醉意朦胧中都认为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气还想在多喝几杯。实际上真正的英雄确有着他独具的品格,胸怀坦荡,腹有良谋,行侠丈义,智勇双全,试问当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几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话,不是凭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胧里的豪言壮语,他是一种优秀的品格,这种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酿酒业也发达了,也许再也不用青梅来煮酒了。我们谈到青梅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了,只留给了诗人的某些诗意的想象和美学的熏陶。不具备英雄资格的人却来煮酒论英雄,实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过在酒席之中能够陶然地忘却了现世的烦恼来充一次英雄也无妨。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世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也有乐。不妨开怀畅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什么不尽人情的话和不尽常理的事在这里都可以尽情的诉说,这酒桌的聚会简直就成了另外的娱乐逍遥的小世界。刘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虽然未免有些放浪于形骸之外,但这也是尽人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旷达的风度。

俗语说饮酒不醉才为高,多喝酒,喝个酩酊大醉于身体不益,喝酒过量也容易误事,此种事情屡见不鲜,要引用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以煮酒论英雄的气概饮酒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问题是拿了这个作为了借口,成为了不可救药的酒徒与酒鬼,不问世事,枉费了光阴,践踏坏了身体,那可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古人的酒酒精含量少,即是所谓的度数低,不比今日的白酒那样的猛烈,所以古人于喝酒之余还可以对诗赋词弹琴流觞尽雅兴之乐。今人在喝醉上断不可盲目的效法古人。

另一则对煮酒论英雄想到的是人们对于英雄的向往。我想向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这从武侠小说的广受欢迎中可以看得出来。而这一则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小说段落尤其是写得精彩,让后世的人在闲适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悦乐。从这一点来说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每当回想这个典故的时候,自己也好象回到了从前,一想起那时三五知己友朋,会聚在一起,放谈高笑,引酒作乐的情景,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豪兴往往会不自觉的涌上心头。好小说好的文学作品好的典故能够耐人寻味的地方,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拥兵者须自重——《君主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拥兵者须自重——《君主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君主论》的第12章至14章主要阐述的是军队的种类、主要利弊以及统帅方法。读后会让人明白许多,世界各国体制机制、统治方式或许不尽相同,但对军队的指挥统帅都是如出一辙的。军队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捍卫国家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马基雅维里的论述中,把军队分为雇佣军,外国援军,两者的混合军和本国军队,并详细论述了雇佣军的由来、强烈抨击其危害,认为“意大利当前的衰败,就是长期依靠雇佣军的缘故”(第12章)。而外国援军亦是有害无益的军队(第13章)。作者主张君主要依靠自己建立的军队,“一位君主,除了战争、战略和军事训练外,不应该有其他任何目标、念头,不应以他事为业,这是身为统帅之人应当从事的唯一职业”为此,君主应该“采取行动、依靠思考、研读历史”(第14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拥兵者须自重。这里的自重不是指专横跋扈,而是指谨言慎行。

旧约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大卫请求扫罗王让自己与非利士人的挑战者歌利亚战斗,扫罗王为了给大卫壮胆,把自己的铠甲给他佩戴。但大卫试了一下就婉言谢绝了。他说,戴着这铠甲就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他宁愿使用自己的投石器和刀子与敌人周旋。总而言之,他人的铠甲不是从你身上落下把你压到,就是会把你束缚的紧紧的。所以,上升到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把希望都寄托在别国,那么等着你的只有惨败或者是被吞并。

这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军事思想。事实证明,马基雅维利的军事思想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正确的。在马基雅维利14年的政治生涯中,建立过辉煌的军事业绩。他撰写了题为《论佛罗伦萨国民军队组织化》的军事改革方案,并负责监督新国民军进攻比萨,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如文章开头所言,国家体制虽有不同,但在军队的统帅和指挥上,都是有很大相似的。马基雅维里的很多军事观点,在如今依然是可以借鉴的。回看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的历程,有很多印证了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建党初期,中共早期领导人过于相信国民政府,放下武装力量,直接导致了“四一二”、“七一五”等屠杀共产党人的惨案。后毛泽东意识到了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马基雅维里的“要让军队效忠、必须建立自己的军事队伍、并要以自己的队伍作为后盾”、“君主不应对军事训练掉以轻心,而且在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应注重这个问题”,换成毛泽东的话讲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国家发展到今天更是让人明白:没有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建设的底气。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今也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今皆知,利益是合作的最终目的,放在当下,这利益就是民众的利益。拥兵者须自重,不惹事、不挑事,尽力维持一个相对的平稳。因为只有平稳的发展,才是对民众利益最大的保障。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优质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简短三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君主论读后感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