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 地图 >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30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30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1. 概述

全书并不厚,只有215页,却以小章节的形式列举了52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思维错误(有些虽然很常见,但内因也隐藏得较深,没有一颗执着之心很容易被其表层的幻象所迷惑),并且每章标题都会附加小标题进行简单的说明,以让初读和再次阅读出书的人能够马上理解或想起这个陷阱的大概含义。

这里笔者不对所有52条陷阱进行挨个介绍,那就成复印机了,这里就只整理几个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并附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遐想。

2. 典型错误

2.1 幸存者偏误

开篇的幸存者偏误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这个错误的思维陷阱人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成功概率。人们总是将目光放在聚光灯下的那个,孰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的所谓主播,歌星等造星运动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欲望,有理想自然是好事,但还请时刻保持清醒,知道概率的渺小。

多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有助于保持清醒,避免这个偏误造成的影响。

2.2 过度自信效应

第3条过度自信效应即使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你比你自认为的要差,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近年来笔者评价面试者时候非常关注的一点此人的自我认知是否和他展示出来的能力相吻合?投射到实际的生活中,要对所有的预测持怀疑态度。没有哪个大项目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地竣工,也很少有开发项目如期完成,预估的时间内总是很难完成任务等等都可归于此。

应对之法就是谋划事情时候从悲观角度出发,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2.3 好转之前会先恶化陷阱

这是第12条的陷阱。这一篇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在于其对于宗教的解释。笔者在看完的瞬间不由得笑出了声在天堂降临地球之前,世界必须毁灭,灾难必然会发生。信徒会认为情形的任何恶化都是证明了预言,而每一点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

应对此类陷阱的方法就是盯紧里程碑,它会帮你检测和警醒这类陷阱。

2.4 事后诸葛亮偏误

这是第14条的陷阱。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诸如我早就说XXX,你要是当初听我的XXX等等。相信没人愿意在事后听到这类话,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且在未来依然会不断地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1914年的世界大战,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等等,现在一堆人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这简直是必然事件,但事情的真相却是在当时的场景下,没有人站出来预言其存在。

这类偏误归根结底就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多做笔记,记录下你的预测,这样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是不能被预测的。

2.5 回归均值

这第18条陷阱意在告诉我们极端成绩和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的。例如某个好学生很有可能某次突然成绩大踏步后退,但下一次又回到了前列。这个陷阱的很大一个问题在于其会导致相关领导或负责人推导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例如处罚差生,夸奖好学生,当回归均值生效时候,以上结论似乎显而易见。

时刻警醒这个陷阱的存在,遇事不要妄下定论,多多观察,谨言慎行。

2.6 结果偏误

第20条陷阱在于揭示人们总是试图以结果为导向去判断决定。记住: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在判断决定好坏的时候,请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下,过滤掉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然后作出判断。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被轰炸的珍珠港,请不要站在现在的视角去分析。

2.7 稀少性谬误

第28条稀少性谬误旨在告诫我们判断某件事物时候,不要纠结其所谓的稀有性。这类陷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饥饿营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诸如库存清仓,仅今天有货,最后一天优惠这样的言论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听到过。

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仅仅按其价格和作用来判断是否需要某件物品,不要受其稀有性的干扰。

2.8 锚定效应

第31条的锚定效应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譬如销售首先喊出一个非常高的价位,然后等着你去还价;亦或是面试者简历里的期望薪资等等。

这类陷阱你需要不断警醒其存在,然后设法减少其影响。

2.9 社会性懈怠

第34条的社会性懈怠和一条心理学概念即时反馈息息相关,当人们身处在一个团队中的时候,因为很难看到个人努力带来的效率上的提升,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部分倦怠。典型例子就是划桨手身上存在社会性倦怠,而接力赛运动员身上却没有。

社会性倦怠是一种理性行为既然出半力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要出全力?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性倦怠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责任扩散效应就值得我们警醒了团队与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因为大家都会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2.10 享乐适应症

第47条陷阱享乐适应症,快乐和悲伤(即使是断手断脚这种)最多持续三个月,因此你要避免很长时间都不能习惯的负面印象,比如长时间的往返交通。笔者阅读过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里给出的解释是大脑会选择遗忘痛苦,我们要学着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将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坚持,这里的例子包括锻炼,学习等等。

2.11 预测的错觉

这第41条预测的错觉,其中的措辞可谓是字字诛心。尤其以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的话尤甚美国6万多个经济学家,只要预测对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时机,他们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中的大部分还只是普通职员。

保持对预测的批评态度,面对预测时候反问自己俩个问题:

作出预测的专家是否有约束机制?例如预测失败时候是否有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

该专家过去五年的预测成绩证明如何?

2.12 认知失调

这第41条认知失调主要出现在我们面对自己的能力不逮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找出一个不那么扎心的理由来让自己好受一些。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吃到葡萄的狐狸一样我觉得它们没有熟透,我不喜欢酸葡萄。

3. 跋

本部分作为全书最后的汇总性章节,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些陷阱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进化并不等于优化,而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在进步中保留下来的特性导致的,例如现代社会奖励深思熟虑,但古代却不是,你需要马上动起来,否则可能就会被老虎吃掉。

4. 最后

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需要定期翻阅,借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剔除思维瑕疵,封堵思维漏洞,还原世界本质。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意义是检验,不是创造或发现;也就是你得有了理论,实践才会有意义。对于书中提到的陷阱,有些你可能理解到位了,但应该还有更大多数属于模糊能感觉到,却表达不出来,也就是形成不了清晰的思维脉络;或者知道有问题,却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毫无知觉,浑浑噩噩。知晓这些陷阱,可以为发现或避开它们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在生活中刻意去探索与发现,理论结合实践,虽然完全避免属于天方夜谭,但是至少知道自己发了啥错误,以及这是由什么导致的? 相信没人愿意浑浑噩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点,⼈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换位思考。

所有思维的错误之⽗,就是确认偏误,但是我们缺乏认识不到确认偏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的思维陷阱,并在它们造成重⼤损害之前予以避免。或许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好运,但⾄少能保证我们不会⾯对太⼤的灾难!

由于⽇常⽣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所以会造成我们系统性地⾼估成功的希望。⾼估自己的学识要⽐低

估自己的学识频繁得多,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幸运的是:这种错误有时候是可以预测的!本书让我们正确地认识到成功的概率!

作者罗列了⼀份系统性思维错误的清单,这份清单不仅在⾦钱投资领域有⽤,在⽣意和私⼈⽣活中也有⽤。

作者从幸存偏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过度自信效应、从众心理、纠缠沉没成本、互惠偏误、确认偏误、权威偏误、对比效应、现成偏误、故事偏误、好转之前先恶化陷阱、事后诸葛亮偏误、司机的知识、控制错觉、激励过敏倾向、回归均值、公地悲剧、结果偏误、选择的悖论、讨喜偏误、禀赋效应、奇迹、团体迷思、忽视概率偏误、零风险偏误、稀少性谬误、忽视基本概率、赌徒谬误、锚定效应、纳归法、规避损失、社会性懈怠、指数增长、赢家的诅咒、基本特征谬误、错误的因果关系、光环效应、替代途径、预测的错觉、关联谬误、框架效应、行动偏误、不作为偏误、自利偏误、享乐适应症、自我选择偏误、联想偏误、新手的运气、认知失调、双曲贴现、及时行乐等52个方面阐述了选择标准与结果的混淆。

生活中凡事我们都要看仔细,诚实地对待⾃⼰。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要从悲观的⾓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地判断形势。将注意⼒集中于自己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并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就听之任之。

如果情况不明,不要采取任何⾏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克制⾃⼰。

爱默⽣说:在群体⾥容易按照他⼈的想法⽣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的想法⽣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的⼈!

思考是⼀种⽣物学现象,是由进化形成的!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向。这让我们的错误可以诊断,从⽽得到⼀定程度的纠正!

今天的世界正在奖励深刻思考和⾃由⾏动的人!只有当理性思考转变为本能⾏为,设法尽可能理智和理性地作出决定。⽆须绞尽脑汁,允许发⽣错误,能够有⼀定把握应付⽣活的能力,在关键时⼩⼼留神,那么无论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因为清醒思考是奢侈的!这才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精髓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3)篇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本书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人生指南,书中列举了平常人各种各样的认知错误,这些错误的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自然而然践行而不自知,书中许多的观点与《思考快与慢》《黑天鹅》相近,甚至是同宗同脉,虽然已经拜读过前两个大作,但这些认知谬误是是很难短时间内就轻易拔出,就像本书的作者所说,即便是他本人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践行自己的观点,唯有坚持不懈的与自身的认知惯性做斗争,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潜意识里,才能让自己避免犯更多的错误。以下概述:n1.幸存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的高估成功的概率。这点相信大家都会有感觉,有些时候会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即便是看到别人的失败也总认为自己是那个特殊的存在,成功属于自己。我们已经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只有成功者才能出现在新闻中,所以我们误以为成功的人很多,貌似成功很容易,岂不知被拍在沙滩上的是累累白骨。解决方式是不要太关注别人的成功,而要多看看别人的失败,以及失败的后果,时刻警醒。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并不是游泳游的好游的多就会有好身材,而是那些天生好身材的人更适合游泳。广告商善于此道,看看那些美妆用品模特或演员吧,是不是时刻撩拨你以为用了这些产品就会拥有像她们那样美丽的面庞?n3.过度自信:自信是上万年来进化选择的结果,相信那些不自信的老祖宗们早已被历史洪流所淘汰。但过度自信往往使自己骄傲,对预测充满信心,导致黑天鹅来临时全面溃败。大意失荆州即是典型。所以要对所有预测都持有谨慎的态度,不要忙着想成功了会如何,而是要认真考虑清楚失败了要怎么办。抱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4.纠缠沉没成本:过分沉溺于沉没成本是常人最常犯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恋爱分手的恐怕最深有感触。买票进场发现电影不好看,你退不退场?已经发生的投资产生亏损,要不要马上止损?经济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在意过去,要着眼未来,发现错误立即停止,重新选择决策。5.控制错觉:控制错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客观上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的倾向。进电梯后不停的按关闭按钮真的能起作用吗?记得有些十字路口可以人工控制红绿灯的按钮真的起作用?还是这些只是设计者的“安慰剂”伎俩。承认社会是复杂的,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无法控制的状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能影响的少量的东西,坚定不移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就顺从天意吧。6.激励过敏倾向:有一个平常却又隐蔽的事实,那就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更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有激励加入规则,参与的人会迅速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人往往是对激励本身做出反应而不是激励背后的目的,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一个笑话:查理芒格走进一家渔具店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引人注目的塑料鱼饵,问道:“鱼真的会喜欢这种东西吗?”店主笑道:“查理,这玩意我们可不是卖给鱼的。”哈哈哈。7.公地悲剧:设想一下,一块有价值的公用之地,在没有规则的约束下人们会怎么对待它,人人都会想据为己有,最终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这块公地被毁坏,凡好处归个人,损失归集体的地方就会存在公地悲剧,想想水资源的污染、空气污染、森林砍伐等等。对于公地悲剧的处理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者制定规则加强管理。8.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定当初的决定,俗称马后炮,要判定决定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当地情境当中,过滤掉我们事后所知道的信息。不要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不代表当初的决策是错的,反之亦然,最好是仔细研究当初做决定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吐槽糟糕的结果,或者为侥幸取得的成功感到庆幸,如果分析后依然发现当初的决定没有失误,那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请依然这么做。9.选择悖论:选择太少人会抱怨没得选,选择太多人会陷入眼花缭乱当中同样痛苦于不好选择,怎么办?在端详选择之前仔细确定一些最重要的几个标准,并坚守之,需要明白,你永远都做不出最完美的选择。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让自己基本满意的就可以了,在存在无限选择的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理性的。10.讨喜偏误:想象一下当你稀里糊涂买了一个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不是因为是你对导购员比较有好感。高明的推销不是不断赞扬自己的产品,而是让顾客觉得你身上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引起他的好感。11.禀赋效应:一旦拥有一件东西,就会认为它的价值高于它本身的价值,俗话说就是,凡是自己的都是好的。克服禀赋效要避免死抱着自己拥有的不放,正确的评估其本身的价值。12.社会性懈怠:团队决策往往会做出比个人更冒险的举动,因为有责任分散效应。个人应主动彰显自身的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但这又涉及到会枪打出头鸟效应,因为效果不显著。就像《乌合之众》所言,集体有的时候是危险的、盲目的和不理性的,他会泯灭个性,最终以溃败收场。13.因果关系错误:人们往往把相互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比如看到朋友家学习好的孩子书很多,就狂买许多书给自己的孩子,认为出生率下降是计划生育的原因,放开后结果又怎样呢?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甚至是因果倒置的关系,需要警醒。14.行动偏误:在情况不明情形下我们倾向于行动或做点什么,哪怕它没有什么作用,这是上万年进化的结果,试想在原始丛林里,人类祖先遇到不明状况,逃跑会比慢慢思考更能避免灾难,但是在当下社会中,盲目的行动却可能导致灾难。要克服这种冲动十分困难,因此遇到不明情况,不要立即采取行动,直到分析好形势。15.联想偏误: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正常来说我们收到某种伤害,下次我们就会规避造成这种伤害的行为,知识和经验就是这样获得的。但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样获得的,我们总是以亲身观察和经历来塑造认知,但是这些经历和观察可能不完整,于是我们也会获得错误的经验。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多少的智慧我们就吸收多少,不要多。被灶台烫过的猫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了,但它也不会再坐在冷灶台上了。一朝蛇咬,十年怕绳,这其实是一种偏误。最后,如何使用这部人生指南呢?作者也给出了指导:清醒的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你犯了书中列举的错误,不必懊恼,因为这些偏误有许多是人天生携带的易错特质,要允许那些不经意的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这样会过的比较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把握对付生活,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谨慎的审视下自己的易错特性,或者对着本书清单排查一下,能够躲避人生的危险雷区就足矣,其他的小错误反而是生活的调味品。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2)篇

首先,这是一本科普而非工具类书籍,正如作者最后说的,思维偏误无法也不需纠正,毕竟生活已经很艰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n最近,行为经济学创始人理查德泰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中描述的大部分偏误清单及各类思维偏误给行为 决策 及得失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得失,即行为经济学学类。之前在管理学课程里,也学过本书中的几个案例,可见,经济学 管理学 心理学,都是围绕人 归于人的。最后的最后,人越理性,越能规避思维偏误,越能避免损失,越能成为人生赢家。但大多数人没有活成赢家,一部分是没有自察,一部分是有自察却惰于约束和改变自己的习惯,即缺乏自律,还如书中的狐狸摘不到葡萄时那般自我安慰。反正,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安慰读者说,思维偏误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颇有点计较那么多干嘛开心就好的意思。那作者写这么多又是为了啥呢?n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3)篇

思维的方式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理性或是本能,是一种选择,只在一瞬间。思维的错误,与生俱来,不可无视同样也不可消极,一定程度的规避会是事件的转折点甚至决定因素。作者最后引用爱默生的话实在是点睛之笔:“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我想,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能合群,也能独处,不随波逐流,不妄自菲薄,有格局有眼界,适当理性也时而浪漫,热爱生活并追逐梦想。我时而独来独往,有时也合群甚欢,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对于宇宙,我只是一粒尘埃~~~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清醒思考的艺术》是一本挺有意思的小书,把大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感知和判断时容易出现的五十多种逻辑错误都罗列了出来,使得我们以往常识中的参照物在理性剥离之后,显得如此的苍白。

其实要做到清醒思考,最重要的依然是独立思考,严格求证,尊重事实,讲究证据。而快速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不准确或者是不正确的。

这本书把现实中的各种偏误都展示出来,使得我不得常有拍大腿的喜悦噢,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啊。颇有如孙猴子在初学会七十二变时喜不自胜的感觉。

【篇二:《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作文】

大前研一,一个在日本、亚洲乃至全世界久负盛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企业咨询的从业者,着有丰富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战略家的思想》《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看不见的新大陆》以及这本《思考的艺术》等等。其个人职业生涯也极富多彩,从一个搞科研技术的一下子转到搞企业管理咨询且非常迅速的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思考的艺术》这本书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遍了,这一次因为要写读后感,一方面是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思考指导类书籍,另一方面,感觉第一次的阅读吸收的东西不多。但是即使经过第二次阅读我也不敢说已经把它读通了,以后还是要时时翻阅。虽然本人自认为自己较愚钝,但是读完此书还是有一些的感受的和启发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一、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

出现了一个问题要解决它首要的任务是要正确的分析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把所有的现象都一股脑的归结为原因。正确的寻找出问题的原因是解决的问题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举个例子,中国足球的水平每况愈下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主教练水平不够,运动员体能太差,技术不过关,抑或是举国体制这些看起来都是造成国足比赛成绩不尽人意的因素,但都经不起推敲主教练:换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天价教练走马灯笼般的上任;运动员体质:同为亚洲人的韩国日本人家怎么就比我们厉害;举国体制:可是我们连朝鲜都比不过,呵呵。看来这些都只是表象,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我国的足球氛围太薄了,或者说没有一个很好的培养足球运动的环境,因为任何一项运动项目的成功不是靠少数从事这项运动的人,而是靠着庞大的运动爱好者基数来不断推高运动的质量,而我国正是缺少这种环境:一方面,足球运动场太少;一方面,足球的锻炼太少。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很多时候,在碰到一个问题的时,我们并不总能一下子就找到原因并相处解决办法,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大胆的对问题进行假设,然后小心求证自己的假设,看假设是否正确。比如,碰到一个问题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先假设它是A,如果它是A的话会发生什么呢会导致B和C,我在看是否存在B和C,假定B和C是A的从要条件,如果存在B和C,就可以断定问题为A了;如果不存在就再次假设。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好多时候人们会将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将一些想当然的情况当成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在提出一个结论时,一定要问自己每一步的推导是否经过严格的求证,只有保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给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给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企业工作中,找出问题的原因只是第一步,人们期待的是一个可执行的方法。所以在经过层层推导找出原因后,还要给出方案。它包括执行步骤,要点,每一步的结果,以及没达成目标一些预案。总之,要给出一个全方面的答案。

如何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力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方法:多练。大前先生说他基本每天都给自己出无数个问题,然后逼迫自己尽可能的想出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发现自己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想出好几个方案。学习了大前先生的这个方法,我也开始训练自己进行思考锻炼。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个例子。

深圳地铁的不同线路的广告投放内容类别不同是为何由于上班坐地铁要转线的原因使我注意到龙华线和宝安线上的广告内容有所不同。龙华线上的广告都是一些医疗类(某某医院专治XXX)、网上购物类(1号店、易迅网等等)消费较低的产品宝安线上的广告是什么高档卸妆油、高档洋房出售之类等等高消费的东东。为何会不同呢我想,广告的投放讲究精准性,如果我是广告主的话当然希望我的产品能被更多的潜在顾客看到。我会如何判断两条线路潜在顾客群消费能力呢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看看两条线路经过的站点。于是我对比了龙华线和宝安线各自经过的站点,哈哈,我发现宝安线经过市中心以及一些高档消费点的数量要远远多于龙华线。两条线路广告类型的不同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接下来的十多天我都在留心观察两条线路的广告,果然如此。

看完这本《思考的艺术》我深知自己学会的只是一些理论,要想学有所用,就必须时常练习运用,相信在经过不断地锻炼后,在逻辑思考力方面一定会有所斩获。

【篇三:《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思考是一种艺术,它有自己的目的、标准、原理、法则、策略和防范措施。思考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艺术,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都受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

思考一直是伴随着人类这个生物体而产生的附带品,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征,人是可以思考的,而其他动物却不能。虽然思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思考也存在着千差万别。

本书通过4大部分(15章)内容,让我们了解思考的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创造性、批判性以及如何沟通。本书还在每章的末尾设有热身练习、应用练习和综合练习,我们还看到了对比阅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第一部分的内容是你真了解思考吗?通过发展你的思考、建立基础、拓宽视野、做一个批判者4个章节,主要讲关于思考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想,阐述了思考的内涵、重要性及其运行机制,并强调好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习惯。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充满创造力。通过创新的过程、寻找挑战、表达问题或者争议、调查问题、产生新想法5个章节,主要讲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三部分的内容是保持批判性。通过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法、评价你的问题论证、完善你的争议解决方案4个章节,主要讲如何培养批判性。

第四部分的内容是沟通想法。通过说服他人、让写作和演讲变得更有效率2个章节,主要讲如何沟通。

文中例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了具体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有一定的帮助。

精彩片段:应对困境(1)记住,你不需要把选择简单地分成好或不好。(2)当所有的选择都很好时,你要决定的是哪一个更好;当所有的选择都不好时,你要决定的是哪一个不差。

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略读、反思、阅读、评价、表达判断

创新过程的步骤:寻找挑战、描述问题或争议、研究问题或争议、产生想法

名句警句:艾略特。多尔。哈钦森的观点:狭窄的街道,破旧的工作室,混乱的生活,对地方艺术的大肆宣传都是伪艺术的表现,这都不是真正的艺术,与必需的创作自由业毫无关系。波西米亚注意的推崇者挥霍自由、浪费时间,但是收效甚微。而富有创造性、有序地利用闲暇时光,则使人们焕然一新、精力充沛并且充满了渴望。

亨利。哈兹利特提出:恰当地表述难题。已经是部分地解决问题了

小说家HG威尔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总结了这种挑战和困难:我们思想的钳子很笨拙,在钳住真理的同时,也粉碎了一些真理。

哲学家叔本华硕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必备!《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必备!《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思考技能是天赋还是养成的习惯?视野狭窄、缺乏好奇心对思考有什么影响?……针对这类我们很少意识到的问题,本书从阐述思考的概念开始,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在每一章末尾,作者都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练习题,方便读者边学边练,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书最初为大学思考课程设计,因其简单易懂,逐渐被商业、人文、社科、科学等领域广泛采用,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思考技能训练书。1984年初版后,本书即被美国许多高校选为必修的思考课教材,26年间已修订至第8版。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简单来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反思”的书。 不等不佩服,在思维的逻辑性上,老外的方法还真是很清晰很有条理的。中国的教育一直很强调“技能性”,我们这些勤奋的学生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只是,这些技术的研究更多是在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创新和改变。走出校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越来越发现,其实在实......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很多孩子在4 岁时用问题轰炸他们的父母,但在18 岁时却丧失了好奇心。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普遍看来是如此。他们的父母厌倦了回答问题,开始阻止发问,他们责备说:“别问这么多问题,好奇害死猫。”随后,孩子上学了,发现老师也没多少时间回答问题。教室里有太多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老师必须遵照课程表完......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2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眼镜,桌子,墙壁,植物,盆栽,古董,床头柜,书架,玻璃,家庭,社论,阅读

书中列举了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最常见的52种思维误区,比如:幸存偏误,你总会系统性高估成功的概率,因为没成功的中途就死掉了,你根本没机会看到它们;

沉没成本偏误,明明是一部烂片,你却不愿意中途离场,明明是个烂人,你却不愿分手,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太多金钱和精力;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窗口,框架,树,旧的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采购产品眼镜,书架,书架,书架,书架,书架,阅读,图书馆,木制,玻璃,复古,复古玻璃,乡间别墅,路边,五颜六色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3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5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就不仅需要具备事实性知识,还需具备缜密的思维。要体会思考的重要性,就要将自己置身于面对各种不同情形的环境中,如何分析争议,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日常生活中不管在选专业,选职业,甚至出门见人该怎么穿搭都是经过一番思考。而在迎接挑战、抓住全球经济带来的机遇更需要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技巧。

良好的思考者并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些人在思考上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天赋,因而能更快、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反过来使得思考能力又比别人更强。但只要经过后天培养,普通人的思考能力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提高思考能力的难度取决于你的习惯和态度。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6

有六种阻碍思维的坏习惯——“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都需要注意克服。

“我是更好的”:这种习惯可能从小就有,甚至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人都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习惯不会轻易消失,“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但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破坏客观性,使我们容易自我膨胀。

爱面子:爱面子容易造成推卸责任,找理由,“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别的选择”等等说辞。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加深错误的严重性。

拒绝改变:拒绝改变是一种对新的观点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绝的倾向。拒绝改变是对创造性事物的通常反应,这也是正常表现,因为大脑是习惯性懒惰的,接受新的改变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但要克服这种懒惰。

从众:对待从众的正确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担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观点。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极端形式,概括化根据基本要素将人、地点和观念进行分类。存在刻板印象会导致对事物用预先决定好判断好的想法来套用,因而阻碍了思维的活动。

自我欺骗:许多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自我欺骗,如果习惯装作懂很多,就真的会相信自己真的懂很多似的。也就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无异于屁股决定脑袋。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7

良好的思考能力不仅能让你写作和说话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自己更懂得去明辨事理。博学是输入,是对知识的学习,是接受外界的知识,而慎思则是对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进行自我的筛选,然后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去择优而用。反复如此,自己对输入的知识更丰富更有效率,然后才能更好的输出,而输出则是你个人的一切表现。有时间的朋友,不妨一读。

读后感思考艺术合集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他人或感染他人。栏目小编向您分享了读后感思考艺术,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1】

最近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少吃了一顿饭,还是去运动了半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称。

如果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昨天的节食或者是运动。但如果体重增加了,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减肥哪有那么快的,然后一转眼就把体重秤上的数字忘记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个月,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最近老是打卡跑步减肥,体重到底有没有变化啊。

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运动是有效减肥的途径,但实际上我的体重一直上下波动,甚至可以说基本保持不变。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变成了确认偏误的受害者。

1、什么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误区,它让大脑更倾向于把新信息和我们当下的观点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和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要写一篇文章,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候作者就会去挖掘其他类似也有企业文化,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资料。但事实上,就算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最终却是失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没有专门去搞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获得了成功。

这两类公司都会被作者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带来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写作中特别突出。

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就是好几千字,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编辑让他去删减一下字数,结果他觉得每一段话都不可或缺。

作家亚瑟说过一句话:“干掉你的宠儿。”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要小心什么。

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在删文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知道文章最后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看的。

2、如何克服确认偏误?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很难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让自己的学生做过试验。首先教授把一组数字展示出来:2、4、6,然后学生需要不断报出数字来猜测这组数字的规则,大多数人想的是8,也有人说是10或者12,教授都说符合规则。于是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多2”.

但很遗憾这个规则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试探了很多不同的数字:

4→不符合规则。

7→符合规则。

-24→不符合规则。

最后他猜测规则是:后面的数字要比前一个大。这个学生用的方法,就是先思考出一个答案,然后去尝试验证答案是错误的,不断地去寻找反驳的证据。作文互联网是第二个人脑,它帮我们过滤了更多相反的意见,如果你经常逛淘宝就会发现,它会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讨厌的东西。而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入一个同类人的圈子,但是确认偏误对你大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了达尔文的方法。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一旦发现和自己的理论冲突的观察,就如实地把他们记录下来,认真地去研究观察背后的原理。这是一个不那么舒服的方法,但作为聪明人,我相信你不会逃避。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2】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3】

考虑时间:状态最佳的1个小时比状态不佳的2个或3个小时更有效率;

考虑地点:例如你看书学习需要一个更适合的环境,在图书馆呆上一天往往能看完两三本普通书籍,但在自己家里恐怕难以做到。根据自己的习惯去选择合适的地点,看看自己在哪些环境中能更好的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

考虑条件:有的人思考都需要一些灵感,可能你习惯身旁有一杯茶,一杯咖啡,或者需要一首合适的音乐,或者需要在校园某角落去聆听自然的的声音。为自己的思考创造条件。

学会全神贯注:保持全神贯注意味着当思维游离时,能够将注意力转向我们的思考目的和问题。被打断不要担心,只要能够及时的调整过来,更有效率的回到思考主线上。

应对挫折:思维混乱、心理障碍等都会影响思考,一个好的思考者能够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

本书还有个好处就是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思考的训练题,在无聊时也不妨打开进行一次思考的训练。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4】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中午正在做个混沌的梦,梦中正在焦急的向一个人解释什么,突然听到宝宝哭声,我像是被另一个空间的自己强行拉了回来。人回来了,脑子没回来。梦中的一切清晰地像是真的,那我正在抱着的宝宝也是真的啊?

结果是过了这么久,脑子依然没回来,可是我还得写这篇读书笔记,而且书名还是《清醒思考的艺术》。这可真是难坏我了。

《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讲了52中常见的思维错误,其实仔细想想,每一种我会经常犯,可是却也从没来仔细思考过这样对不对,只是盲目的按照思维惯性来思考,处理事情。可是这些思维误区,不是看到了知道这样想有问题了就可以立马改正的,需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最好写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原因,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再来对照本书的内容,把犯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加以改正,再把正确的思路写下来。多进行几次,把思维惯性改过来,才能有所改善。所以要想把这本书拿来我自己所用,看完只是进行完了第一步,后面的还有事情很多要做。

第一,本书中罗列的思维错误的清单并不完整。

第二,这里谈论的不是病理学毛病。尽管存在这些思维错误,我们仍然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一名犯了思维错误让10亿欧元付诸东流的首席执行官不存在被送进一家医院的危险。没有什么保健措施,甚至没有一种药物能让他克服这一错误。

第三,大多数思维错误是有相互联系的。你不该感到意外,因为大脑里的一切都是网状分布的。神经元的投射是从一个脑区传往另一个脑区的。没有一个脑区是独立存在的。

1、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幸存偏误里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

我们不清楚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挥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许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在哈佛就读过,这是不是就等于哈佛是所好大学呢?我们不清楚。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

(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一一只不过高佑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些地判断形势。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5】

有六种阻碍思维的坏习惯——“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都需要注意克服。

“我是更好的”:这种习惯可能从小就有,甚至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人都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习惯不会轻易消失,“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但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破坏客观性,使我们容易自我膨胀。

爱面子:爱面子容易造成推卸责任,找理由,“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别的选择”等等说辞。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加深错误的严重性。

拒绝改变:拒绝改变是一种对新的观点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绝的倾向。拒绝改变是对创造性事物的通常反应,这也是正常表现,因为大脑是习惯性懒惰的,接受新的改变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但要克服这种懒惰。

从众:对待从众的正确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担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观点。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极端形式,概括化根据基本要素将人、地点和观念进行分类。存在刻板印象会导致对事物用预先决定好判断好的想法来套用,因而阻碍了思维的活动。

自我欺骗:许多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自我欺骗,如果习惯装作懂很多,就真的会相信自己真的懂很多似的。也就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无异于屁股决定脑袋。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6】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7】

今天终于完整粗略读完全书,这两天自己不断结合逆反思想方式,对自己过去这两年的经历去反复回想,发现如果能够早两年看到这本,自己过去很多的时候就不会做出那些愚蠢的选择和决定。

结合逆反思考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深入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当初自己一而再的犯了很多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犯的错误。

事后除了懊悔,却不能找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直到这两天,才发现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人性的丑陋和被大众的感染和仿效的事实。

然而过去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很多时候自己心里因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而自以为傲,但是现在猛然发现我过去两年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被影响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自己已经变成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大众。

随着把全书看完后,逆反思想再次的将久别的.自己的唤醒过来,虽然不曾见到作者,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他是我的知心老师,值得我一辈子尊敬的老师,很感激他写的这本书能如此的洗涤和滋润我的思想。

说到这里,我更不得不感谢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不管今后自己成功与否,我知道,您是我应该感恩的人,您已经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之一,我内心一直憧憬着历史上的水泊梁山的好汉一起做着替天行道的大事,在我的心中,能加入你们的团队,犹如加入水泊梁山一样令我神往,现在只是担心我配不配,能不能像那108将一样拥有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才干贡献出来。

这两天我也反复去正反思考我选择走金融道路的可行性,最后反省出自己当初决定的动机和多少的盲目和冲动,在逆反的思考里面挑出了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

然而当自己把这些理由都不纳入我考虑选择交易员的选择时,而且我尽量去考虑做交易员或投资工作的风险、内心长期将要面临的压力、坚持大量的学习和一切我目前能想到的负面时,我还是理性的继续选择做交易员这样的选择,所以我相信我今后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加上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相信自己能够征战资本市场的。

读完本书让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将逆反思考融入自己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候保持思想的警惕性和敏锐性,从现在开始自己有意无意的训练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去逆反思考它的反面或是每一个不同的可能。

感谢李老师的推荐,我会永久保存这本书,不定期的翻阅,直到逆反思考成为自己思考的全部。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

水金

徐老师在一次动态中为将来有志于从事证券行业的同学推荐了100本书,为了早日能实现财务上的自由,当时我把这些书记了下来,并且或买或下载了那些书籍。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已阅读了5本,并且都做了必要的笔记(别人在双11剁手,我那天买了10本大的笔记本,呵呵,也许是受到逆向思考的影响吧)。现在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逆向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头号"逆向思考者"——汉弗莱·B·尼尔,在书中他提到,驱使他走上探索之路,并最终形成相反意见理论,是因为他目睹了大众在追求"战胜股票市场"方法的过程中遭遇的失望和幻灭,他认为市场操作中的亏损并不是系统造成的,而是交易者或投资者本人出了问题。全书围绕着"当所有人想得都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 这一论点,通过大量的引证和讨论美国历史中的经济或金融有关的问题,论证相反意见理论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市场投资者逆向思考的必要性。

首先,我认为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摆正了我投资的心态。今年初涉投资的我,买了招商医药基金,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市场一片大好,我也是看着每天基金都有盈利,不断追加投资,而在七八月份眼瞅着不断亏损,又急不可耐把基金赎回来,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愚蠢。

尤其我在看了《逆向思考的艺术》,知道那是典型的大众行为,追涨杀跌。书中明确提到,这本书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进场,什么时候离场,但它却能给你一种意识,随时判断目前的形势,逆向思考,尽可能地避免错误。既然追涨杀跌是大众行为,会带来灾难,那么逆向思考,我想也许追跌杀涨可能更有利(即在股票或基金低价位的时候买进,而在高价位的时候保持清醒,设定止盈点,切勿贪婪)。这正好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的我如果看到某一天大盘及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会非常开心,因为我在今天买入基金的话会获得更多的份额。

其次,我认为逆向思考是训练思维方式非常好的工具。以前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单向的,而且通常是狭隘的,而现在的我更关心的是问题的相反方向,因为这往往是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我现在刚工作,我不仅向老师傅学习一般步骤,而且我更感兴趣的是问他们这么多年的工作,他们犯的错误有哪些,然后对于他们犯过错误的环节足够的重视,很少犯错,老师傅们都说我上手快。

作者在书中还幽默地提到,运用逆向思考,可以得出一个股市赔钱法:

一、对交易行报价厅里的流言蜚语信而不疑;

二、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切,特别是内幕消息;

三、如果您不知道,那就猜吧;

四、随大流;

五、没有耐心;

六、贪婪地等待最顶部那l/8美元的价格;

七、以微小的保证全比例交易;

八、固执已见,不管是对还是错;

九、永远不离场静观;

十、拿回小额利润,忍受大额亏损。这些所谓的赔钱的行为,正是大众在市场的表现,而在股市中能获利的只有少数人,因为他也获利你也获利,哪有那么多利益,少数人的利益必然源于公众的愚昧和狂热所以在大众趋同时,切记停一停,也许逆向的行动会更有利。

最后,这本书写的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如果您打算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那么最好不过的办法就是一边学习它,一边写作这一方面的文字。"正是由于我在阅读这些经典书籍是做了笔记还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我发觉这些走在价值投资这条道上的大师们的思想有太多相似点,现在我也能自己尝试写一些有关芒格,林奇他们所持的观点的感悟。希望大家在看书的同时,也能把笔动起来,这样绝对能事半功倍。

作者为微信理财群成员:水金

读后感思考艺术2000字5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后感思考艺术”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给您带来的“读后感思考艺术”,感谢您的阅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读后感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1

今天终于完整粗略读完全书,这两天自己不断结合逆反思想方式,对自己过去这两年的经历去反复回想,发现如果能够早两年看到这本,自己过去很多的时候就不会做出那些愚蠢的选择和决定。

结合逆反思考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深入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当初自己一而再的犯了很多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犯的错误。

事后除了懊悔,却不能找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直到这两天,才发现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人性的丑陋和被大众的感染和仿效的事实。

然而过去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很多时候自己心里因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而自以为傲,但是现在猛然发现我过去两年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被影响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自己已经变成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大众。

随着把全书看完后,逆反思想再次的将久别的.自己的唤醒过来,虽然不曾见到作者,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他是我的知心老师,值得我一辈子尊敬的老师,很感激他写的这本书能如此的洗涤和滋润我的思想。

说到这里,我更不得不感谢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不管今后自己成功与否,我知道,您是我应该感恩的人,您已经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之一,我内心一直憧憬着历史上的水泊梁山的好汉一起做着替天行道的大事,在我的心中,能加入你们的团队,犹如加入水泊梁山一样令我神往,现在只是担心我配不配,能不能像那108将一样拥有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才干贡献出来。

这两天我也反复去正反思考我选择走金融道路的可行性,最后反省出自己当初决定的动机和多少的盲目和冲动,在逆反的思考里面挑出了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

然而当自己把这些理由都不纳入我考虑选择交易员的选择时,而且我尽量去考虑做交易员或投资工作的风险、内心长期将要面临的压力、坚持大量的学习和一切我目前能想到的负面时,我还是理性的继续选择做交易员这样的选择,所以我相信我今后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加上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相信自己能够征战资本市场的。

读完本书让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将逆反思考融入自己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候保持思想的警惕性和敏锐性,从现在开始自己有意无意的训练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去逆反思考它的反面或是每一个不同的可能。

感谢李老师的推荐,我会永久保存这本书,不定期的翻阅,直到逆反思考成为自己思考的全部。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2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人性都是自私的:公地悲剧,人性就是自私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用一定的制度才行,不要那么天真的认为可以感化人类。

人性的自以为是、贪婪:结果偏误。用一两次的结果去推演原因,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挖掘的,看一个企业,成功因素就更为复杂了,就像很多人看到新闻报道关于成功的案例,以为自己也可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也许是人家祖宗十八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也许是人家出生名门打小受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而哪里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很有可能真的是没有才。选择的悖论:正如以前大宝护肤品的广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优秀跟爱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一直有这样的误导,不断往优秀的方向直奔。最好好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以为自己可以拥有,怎么可能呢,不然就怨天怨地。特别要从别人手里去抢夺一些东西就是更难了。稀少性谬误,物依稀为贵,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去拥有。

人情社会:讨喜偏误,所以嘴炮的人更容易当销售员,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后买的衣服远远超出了本来计划的。奇迹,也许本来按照概率就是发生下的,但是人们总以为是什么特殊力量在推动,或者过分带上情感上的东西,偶尔的相遇偏要说成什么缘分之类的,其实压根就没有。

人都是风险厌恶型:改革总是困难的,零风险偏误。人是本能的抗拒风险的,希望什么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门走路也会被蚂蚁绊倒,那不能为了结婚可能的风险而选择不结婚,不能为了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拒绝去做一些事情,这个表现在国企、机关单位就特别明显,不作为是很多人的风格,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所以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真心从大局着想,格局更大。

人性不能真实面对自己,高估自己:忽视基本概率,好的东西都是很少的,这和幸存者偏误是一个道理。人们总是很难接受自己会平凡一辈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事后诸葛偏误,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的,特别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夸夸其谈。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3

内容简介:思考技能是天赋还是养成的习惯?视野狭窄、缺乏好奇心对思考有什么影响?……针对这类我们很少意识到的问题,本书从阐述思考的概念开始,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在每一章末尾,作者都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练习题,方便读者边学边练,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书最初为大学思考课程设计,因其简单易懂,逐渐被商业、人文、社科、科学等领域广泛采用,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思考技能训练书。1984年初版后,本书即被美国许多高校选为必修的思考课教材,26年间已修订至第8版。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简单来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反思”的书。 不等不佩服,在思维的逻辑性上,老外的方法还真是很清晰很有条理的。中国的教育一直很强调“技能性”,我们这些勤奋的学生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只是,这些技术的研究更多是在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创新和改变。走出校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越来越发现,其实在实......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很多孩子在4 岁时用问题轰炸他们的父母,但在18 岁时却丧失了好奇心。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普遍看来是如此。他们的父母厌倦了回答问题,开始阻止发问,他们责备说:“别问这么多问题,好奇害死猫。”随后,孩子上学了,发现老师也没多少时间回答问题。教室里有太多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老师必须遵照课程表完......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4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5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思考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决定以创造力为自身研究与奋斗的目标,这本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当然不能错过。已经阅读了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学会提问》里说形容的知识攫取型的阅读,试图记住什么,殊不知,脑图也好,博闻强识也好都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觉得是否写个读后感能更加提高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并指导自身实践。

该书中文版已经是原版的第八版翻译,从这数目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多么的经典,多么的牛x,整体而言,该书是思维导论的集大成者,但显得有入门之嫌,适合初学者学习。该书主要观点:

1.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作用各为不同,组合起来方为完整思维;

2.良好思维源于习惯与态度,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从时间、地点与条件着手,找到自己的好状态;

3.思考的基础是真理与认知,真理是绝对的,认知是相对的,受到经验、渠道、条件等情境因素影响,以为知道与知道并不是一回事;

4.意见应区分为喜好与判断,前者无对错之分;

5.判断的一个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义务、社会绩效要求以及对他人影响等,具体判断中应有先后;

6.妨碍思维的坏习惯:我的比较好;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简单概括;自我欺骗。解决方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元认知”。

7.批判性思考:区别人与言;证据+论证=论断;批判性阅读

8.做创造性的人:四个阶段:寻找冲突;表述问题;调研问题;产生想法

9.寻找冲突:寻找缺点、敏锐观察、不满、本质原因、内涵问题与争论

10.表述问题:找出挑战、表述问题与改进表述

11.调研问题:证据、图书馆、互联网、权威人士、保持质疑、避免剽窃

12.产生想象:方法:类比、联想、组合、逆反、想象问题已解决、强制联想、构思情景

12.克服障碍:思维障碍(保留判断);茫然困惑(回头看问题,是否有新启发);缺乏灵活性(换个方向,换个方法)

13.顿悟的产生;问题聚焦;长时间沉浸;暂时放下

14.批判性改进:s1:制定细节(从结果思考问题,5w1h);s2寻找缺点(一般缺点;竞争缺点;带来什么变化;变化的影响);s3消除缺点(scamper);

15.找出什么行不通是确定什么行得通的重要前提;

16.说服:a.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新的想法;b.了解听众;c.预测反对意见;d.重点、优点突出;

17.写作:1.统一协调,明确中心思想,尽早陈述;2.连贯统一;3.重点突出(面对读者,金字塔);4.拓展深化,对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8.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简洁、简单一样、丰富变化、重述多于引用、生动

对个人而言,

第一;应认识到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齐头修炼,而个人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思维的修炼程度以及其内部协调程度;鉴于其矛盾性,最好的办法是分阶段开展(六顶思考帽)

第二;好的思维来自修炼,对妨碍自我思维进步因素的“元认识”;

第三;知识是想通的,从问题(冲突着手)寻找冲突,(金字塔的scq);表述问题,(六种问题思维方法);调研问题(假设与假设检验);产生想法(对策分析)

第四;说服、写作都应以读者为对象,写作中,自然、简单、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因素(金字塔)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000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000字

张山凤

"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白净、简洁的封面吸引了,就像我所喜欢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一样,简单、直接、大方、不作。后来在Kindle里看到这本书的英文版,封底写着一段推荐文字"Buy it fast.Read it slowly. I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这句话成为了我给身边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时必备的口头禅,也为我缓慢的阅读进度找到了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01

在知乎等网媒上的一些书评中,我了解到这本书并不是2017年的新书,早在2012年这本书便横扫全球超级畅销书榜单和经济学好书榜单。作者Daniel 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决策心理机制和他创立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的理性局限。卡尼曼在五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总共只出过四本书,这本正是第四本。2002年,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的当选着实让众多经济研究者感到惊讶不已,因为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次颁给一位心理学家,也是继约翰?纳什(JohnF. Nash)之后,再一次罕见的将万众瞩目的奖项颁发给非经济学出身的学者。当时,有这么个小故事,卡尼曼得知自己获奖后激动万分,以至于失手将自己锁在了家门外,最后不得不破窗而入。自此,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概念的现实偏差开始为普罗大众所认可。

02

在这一个多月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开小差,注意力老是拐到《未来简史》和《精益医院》这两本书上,耽误了这本书的阅读任务,但是我认为同时展开几本书的阅读习惯还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拓宽思维。我在阅读其他书时,不自觉地就会用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决策理论套赫拉利列举的那些例子,正好可以学以致用了。

虽然很多经济学爱好者都看过这本书,但是真正能读完的、甚至读透的并不多。原因是很少听到大家引用其中的理论,更不用说我们一直在重复书中所反复批评的思考谬误。和其他那些为了讲故事而引入学术理论的书籍不同,此书的最大益处在于帮助我们系统性地了解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可以说,卡尼曼讲的很多东西别的地方都有,但都支离破碎。其他有一些书倒是全面,但如同教科书般索然无味。可以说,没有一本书是卡尼曼这么系统化和易懂的。虽然我已经对行为经济学略有了解,但读过此书后依然觉得系统性的学习实在是大有裨益。

03

作为心理学家出身,卡尼曼在本书中阐述了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发现我们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其最后选择结果大相径庭。

为了区分我们同一个头脑中的两种思考的工作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性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还有些时候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

与系统1相对应的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系统1更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更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而系统2需要通过计算自己构建一个独立的观点来判断基于"数字"话客观的结论。

04

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球和球拍一共1.1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0.1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构建类似"x+y=1.1,x-y=1"的计算模式,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而球是0.05.这个案例清晰地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我们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我们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人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敏感。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描述,我们来判断一下老王最有可能的职业是什么。农民、司机、售货员、会计、医生或者图书管理员?实际上这段典型描述会启动系统1根据"相似性"、"代表性"、"典型性"展开联想和启发。而实际上,我们如果采用系统2来考虑得话,会考虑这些职业在社会人口的分布概率,会比通过系统1的相似性得到的答案最准确,这个例子实际上告诉我们在很多决策的时候,基础概率更重要。正如在风险投资行业,一个主观上的"好"项目通常也不会得到比这个行业平均风险程度低多少。

05

书中还提到如何评价生活的"幸福感".比如有个同学,很努力地准备考试,但是分数却惨不忍睹,准备时她确实很快乐,但是结果却令她不快乐。这样的一段回忆,应该如何评价呢?卡尼曼提出:"记忆自我是总体快乐吗?""经验自我是现在快乐吗?""人们就是在被经验自我所占据,忽视过程的经验,真正的幸福感"应该包含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也就是"我现在很快乐"和"总体来说我很快乐",如果这个成绩没有给她现在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总体来说,她也很快乐,那么她就很幸福了。也许这样听起来很奇怪,那是这因为违背了我们的直觉性系统。所以说幸福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多分配点时间在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在判断中还有大脑工作的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影响最后的结果。比如,两个人,过去分别拥有100万和1000万,如果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中,当他们资产都变成500万的时候,他们的效用或者说幸福感是一样得。显然,我们很清楚,这个认知不成立。所以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由于大脑的工作模式,人类对于失去的厌恶远超得到。这个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卡尼曼,进而他从心理学转向了决策理论,从而发表了使得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景理论",也就是相对于现有的财富来讲,人们更看重得失,而且关于结果的可能性和决策权重方面,表现完全不同。

06

卡尼曼教授的这本书确实堪称关于认知和决策的不俗之作。合上手中的书本,想起了宋代禅宗大师靑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我仿佛经历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的渐悟,对于平实的生活,抑或严肃的学术,又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思考。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教授在其经济学大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开篇就引用了萧伯纳(GeorgeBernard Shaw)的名言——"经济学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而执着于真理的费尔巴哈(LudwigAndreas Feuerbach)则说"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看来,经济学与生活并不遥远,而生活与幸福之间也并不存在距离,学术与生活、生活与幸福的转化或许仅仅在于以何种方式和角度去衡量和思考。

《特殊儿童艺术治疗》读后感3000字


《特殊儿童艺术治疗》读后感3000字

王焱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欧美星期并正在发展中的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在国外,艺术治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独立的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诞生于美国、以欧美文化为土壤的艺术治疗,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本土化的赶紧与完善,所以在运用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艺术治疗是以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为基础,强调视觉符号与意象,是人类经验最自然的交流形式,尝试让治疗对象与专业的艺术治疗师在建立一定信任关系的前提下,借助各种艺术没接开展艺术创造活动,在生理和心理上对治疗方法相比,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艺术治疗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第一,艺术治疗的非语言性、象征性特点,使儿童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有利于治疗师收集真实的信息。第二,艺术治疗中媒介的多样性,给儿童提供了独有的表达自我的平台,不同的艺术活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的作用机制会对儿童生理、心理产生独特的作用。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改善儿童生理与心理状态,即使是相互矛盾的情感,也有可能在同一个作品中出现。第三,艺术治疗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打破了儿童的障碍类型、年龄、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且不受环境的束缚,易于实施特殊儿童的康复实践。第四,艺术治疗借助丰富的艺术媒材开展艺术活动,同一种艺术材料可以设计、延伸出不同的康复活动,并引导特殊儿童以舒适、安全的途径进行身体康复,或释放心中积攒的破坏性力量,治疗成本相对较低。第五,艺术治疗的测验可以重复使用,不必担心对诊断的准确性有所影响。

艺术治疗的理论横跨了艺术、心理、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借助于不同艺术媒材的艺术治疗形式有其独特的内容与特点,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治疗主要包括:1、音乐治疗:音、节奏、旋律、和声;2、美术治疗:线条、色彩、涂鸦、描红、临摹;3、舞蹈治疗:肢体动作、即兴舞动、创作性舞动、节奏性律动;4、戏剧治疗:对白、朗诵、吟唱、演唱。

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对特殊儿童开展艺术治疗,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其需要并能够提高的能力进行训练。艺术治疗工作要分以下几步来进行:

(一)基本信息的收集。在评估儿童认知能力前,需要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有无家族病史、测试前有无用药、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是否接受过任何的测试或干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主要行为表现及出现的问题等。

(二)量表的选择。在对儿童进行认知能力评估时,治疗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表。

(三)认知能力的评估。评估时,治疗师需根据各量表的指导手册或说明书对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测验。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完成评估后,治疗师需根据测验的得分并结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专业、综合的结果分析,分析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落后的可能原因。

(五)治疗或干预后的再次评估。根据第四步给出的康复建议,治疗师对儿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阶段训练。一般而言,经过三个月后,需对儿童再次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训练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来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认知训练效果,从而及时掌握儿童的认知行为与水平,必要时即时调整训练方案与内容。同时,再次评估也可反映出儿童训练前后的变化,使家长更加明确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仍有欠缺。

结合我校培智部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主要表现是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其认知主要特点有:1、注意力涣散,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或有组织的活动,无法集中注意听别人讲话,逃避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脑力活动的任务,易受外部无关信息的干扰;2、观察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观察策略,观察效果差;3、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识记速度慢,工作记忆容量小,不能有效保持信息,再现不精确,缺乏有效的记忆策略;4、推理能力差,难以同时从多个维度对信息进行加工;5、在认知活动中,缺乏良好的计划、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认知障碍儿童往往在认识事物、概念方面有缺陷,刻板的教科书并不适合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因此,艺术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治疗。在特殊儿童的发展中,音乐作为非音乐信息的载体,并结合语言、动作等来教授学科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字、空间概念、思维能力等都可与音乐的形式、节奏等融合。同时,在认知障碍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交替进行音乐和教学活动能够延长注意时间,减少焦虑。除此之外,音乐治疗可以有效促进个体视觉、听、触觉、和本体感觉等多种感觉能力的发展,以及各种感觉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这对于有感知觉障碍的儿童特别有效。

1.儿童歌曲。儿童歌曲具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动以及易教易懂易记的特点,是儿童最能理解与接受的作品,他对于儿童语言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歌曲形式简约活泼,内容浅显直观,所描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事物与道理,如《小燕子》《泥娃娃》等,所以,便于儿童在训练中通过耳传口授的方式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原本枯燥的训练变得富有音乐感与节奏感,还提高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增加儿童的知识。在认知能力的训练中,教师往往也会使用儿童歌曲,如有需要也可自行编制,其主要可用于数字等抽象概念、注意力、记忆力的训练。

2.节奏。每首音乐都包含了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和声。不同的乐器敲打出的不同音乐声能吸引儿童的乐趣,使其通过记忆来模仿,逐步增强识记、保持、回忆的能力。因此,音乐作为一种情绪刺激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患有记忆障碍的儿童更有效地回忆之前的内容。

3.音调。音乐曲调的高高低低是由音调表现出来的。在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常用升调与降调代表不同的指令,让儿童感知后作出相应的动作。在对有空间认知障碍的儿童的训练中,可利用乐器弹奏出不同的连续音调,使音调代表高低、上下等概念,有效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美术治疗。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在治疗领域也被广泛运用。在认知障碍中使用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思想、感情和认识表达出来,并在过程中运用符号、形状等内容,从而锻炼儿童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美术治疗中的线条、涂鸦、描红、临摹几种形式促进了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

1.色彩。色彩作为绘画的传达媒介之一,强累的视觉冲击使其在艺术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治疗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不仅能够让儿童直观地进行颜色的学习,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培养儿童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同时,不同材质的画笔可以训练儿童的感知觉能力,不同的上色方式可锻炼儿童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能力。不同的颜色搭配可训练儿童的创造力。

2.线条。回执一幅画,除了有不同的颜色外,还有不同的线条。线条可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如:按线条的形式可分为直线、波浪线、虚线等;按线条的性质可分为长线条、短线条等。当儿童根据治疗师的要求画线条时,可以训练儿童对线条的认识和注意力。

3.线描画。儿童线描画是当今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细致的描画过程反映了儿童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稳定性、观察力、对描绘对象的概括等,所以这个形式可用于认知障碍的治疗中。在描画后,还可让儿童发挥想象力对图画进行上色。

(三)戏剧治疗。在特殊教育中运用戏剧治疗不单单是为了心理治疗,更多的是为了让儿童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会一些认知概念,如昼夜、时间,戏剧治疗可同时有很多人参与,所以更多的是在团体训练的形式中。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集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互动活动,儿童游戏中常用到的是互动角色扮演活动(过家家、家家酒)和即兴表演。这两种模式均可在认知障碍的治疗中使用,从而存进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角色扮演可在任何一种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中使用,因为它可对儿歌、音乐、故事等进行合理的改编,然后进行训练。

2.朗诵。朗诵是戏剧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富有感情的朗诵不仅可以提高认知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还能让其理解文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与词汇。如可以让儿童通过春天的诗朗诵认识春天:"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话多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花儿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思考是一门艺术》读后感2000字


决定以创造力为自身研究与奋斗的目标,这本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当然不能错过。已经阅读了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学会提问》里说形容的知识攫取型的阅读,试图记住什么,殊不知,脑图也好,博闻强识也好都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觉得是否写个读后感能更加提高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并指导自身实践。

该书中文版已经是原版的第八版翻译,从这数目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多么的经典,多么的牛,整体而言,该书是思维导论的集大成者,但显得有入门之嫌,适合初学者学习。该书主要观点:

1.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作用各为不同,组合起来方为完整思维;

2.良好思维源于习惯与态度,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从时间、地点与条件着手,找到自己的好状态;

3.思考的基础是真理与认知,真理是绝对的,认知是相对的,受到经验、渠道、条件等情境因素影响,以为知道与知道并不是一回事;

4.意见应区分为喜好与判断,前者无对错之分;

5.判断的一个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义务、社会绩效要求以及对他人影响等,具体判断中应有先后;

6.妨碍思维的坏习惯:我的比较好;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简单概括;自我欺骗。解决方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元认知”。

7.批判性思考:区别人与言;证据+论证=论断;批判性阅读

8.做创造性的人:四个阶段:寻找冲突;表述问题;调研问题;产生想法

9.寻找冲突:寻找缺点、敏锐观察、不满、本质原因、内涵问题与争论

10.表述问题:找出挑战、表述问题与改进表述

11.调研问题:证据、图书馆、互联网、权威人士、保持质疑、避免剽窃

12.产生想象:方法:类比、联想、组合、逆反、想象问题已解决、强制联想、构思情景

12.克服障碍:思维障碍(保留判断);茫然困惑(回头看问题,是否有新启发);缺乏灵活性(换个方向,换个方法)

13.顿悟的产生;问题聚焦;长时间沉浸;暂时放下

14.批判性改进:s1:制定细节(从结果思考问题,5w1h);s2寻找缺点(一般缺点;竞争缺点;带来什么变化;变化的影响);s3消除缺点(scamper);

15.找出什么行不通是确定什么行得通的重要前提;

16.说服:a.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新的想法;b.了解听众;c.预测反对意见;d.重点、优点突出;

17.写作:1.统一协调,明确中心思想,尽早陈述;2.连贯统一;3.重点突出(面对读者,金字塔);4.拓展深化,对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8.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简洁、简单一样、丰富变化、重述多于引用、生动

对个人而言,

第一;应认识到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齐头修炼,而个人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思维的修炼程度以及其内部协调程度;鉴于其矛盾性,最好的办法是分阶段开展(六顶思考帽)

第二;好的思维来自修炼,对妨碍自我思维进步因素的“元认识”;

第三;知识是想通的,从问题(冲突着手)寻找冲突,(金字塔的scq);表述问题,(六种问题思维方法);调研问题(假设与假设检验);产生想法(对策分析)

第四;说服、写作都应以读者为对象,写作中,自然、简单、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因素(金字塔)

学会换位思考——《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0字


学会换位思考——《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000字

自从有了Mary,持续关注亲子类的书籍,网上推荐了台湾女作家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我于2016年7月购入此书,当时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看完《孩子你慢慢来》,当时因为觉得作者教育背景以及她的孩子所处的国家与当下的中国,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很大不同,认为她对孩子的期许及教育方式可以借鉴的意义不大,因此第二本书迟迟未阅读;又遇上新房交房、装修、搬家以及Mary的习惯培养等等,这些都成为不阅读的借口,至2018年5月底我才开始翻看此书。

可能每个阶段心境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当我再次开始阅读时,就爱不释手。这本书打开了如何更好处理亲子、夫妻关系的思路,拓宽了我人生的视野,有很强烈的愿望推荐给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是一个妈妈想办法与自己的儿子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刚满18岁成年人安德烈,已经跟四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妈妈(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工作)隔阂已经形成。他们花三年的时间让彼此互相了解,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妈妈是台湾人、儿子是德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他们的冲突和隔阂更甚于我们,但是他们的相处的方式、沟通交流给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冲突、代沟不可能消除,但是如何接纳不一样的彼此,才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在此谈谈我跟Mary之间以及跟Mary爸爸之间的几件小事。

1、关于Mary穿衣服的事情

Mary很喜欢自作主张挑自己想穿的衣服,经常不分季节、不分色彩,喜欢就穿上,为此我们就孩子穿衣服的事情争吵过,头疼过,有时候直接用妈妈的权威命令按照我的要求穿衣服,有时我也妥协过。在安德烈与妈妈的对话中,提到(带着调侃的语气)龙妈妈(龙应台)穿衣服像马铃薯的麻布袋。在龙妈妈的回信中,讲述了她生活的背景,已经非常理解和接受安德烈对妈妈的评价,其中说到:“请问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细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独立个体的呈现吗?没一件,都正好是贫穷所吝啬给你的,也是威权政治所剥夺于你的。”

我明白,Mary在她这个阶段,品味还未形成,仅凭她目前的见识选择自己喜欢的;我不需要强行制止,而是应该不厌其烦的引导;即使不合时宜,只要不是不符合季节(避免生病),我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能太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我相信,在大家的异样的眼光中,也会逐步培养她对穿衣服的思考。就我自己本身而言,穿衣服的品味也相当单一,希望Mary的品味不用受我影响太多,她以后有她自己的穿衣风格和精彩;也许,有一天,Mary也会调侃我长年如一日穿衣服风格。

2、关于Mary偶尔磨蹭、想偷懒的时候

我心里一直非常认可Mary,Mary虽然不属于1%高智商的小孩,但是她在心里就是最优秀的小孩(可能每个妈妈都如此认为吧)。Mary独立、抗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专注力等等方面我都觉得非常棒。但是Mary偶尔或者经常吧(毕竟她现在才七岁,很多时候需要大人的引导)有磨蹭和想偷懒的时候。

我在Mary一年级上学期时烦躁、焦虑,很容易就对她吼(但我始终没有舍得动手打她),吼完后我也是心塞塞。我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教育专家说“静待花开”“孩子你慢慢来”等等一些观点,可能那时我会嗤之以鼻,跟他反复说多次,她仍然不听,磨光你所有的耐性,“吼”是最快速最有办法能让她听进去并且付诸行动的办法,这个时候你是简单粗暴的选择“吼”,还是耐着性子磨,我想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前者。但是“吼”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是否有变好呢?还是说对“吼”免疫,需要更为强烈的方式呢?我想大部分是后者吧。

Mary也是如此,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开始反思,到底是简单粗暴的命令?还是耐心长时间的引导,让Mary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每个阶段因为自己的经历可能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不一样,我开始更能沉下心来看一些所谓教育专家的一些见解,分析是否对Mary有用。我们换位思考想想大人都有想偷懒、想磨蹭的时候,何况是小孩呢?我是不是需要更为适合Mary的方式引导呢。

就如龙妈妈对安德烈说的:“你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彩的热带鱼啊。但我思索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你,和那个甘肃来的疲惫不堪的少女之间,有没有一种关联?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Mary身处的环境比我小时候复杂的多,信息量更大,分散她注意力玩具、活动更多。在如此鲜艳多彩的环境的形成Mary自己的价值或者方向,本身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课题。更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孩子的心态去体验、学习、引导,找到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安德烈属于一个18岁的成年人,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选择,Mary只是一个7岁的懵懂无知的小孩;关于人生有什么意义、价值及未来怎么选择似乎还太早;但是我做Mary的妈妈,希望Mary能为自己而活,能过有对她而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对自己未来的路有多种选择。

正如龙妈妈所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摩提,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作为一个80后小镇上通过自己学习、考上大学,走进城市的妈妈,我希望的孩子能走的更远,不希望她以后有能力选择自己敢兴趣的工作,而不是跟我一样,虽然也是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也是有很大的限制条件;也许在50后的父母眼里而言,我们已经比他们的“被迫”已经“自由”了很多。

但我仍旧觉得我是为生存而上班,为房贷、为教育、为医疗以及为以后的养老而认真对待每一份为生存而做的工作。我希望Mary能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能有不一样的选择。

目前读一年级下学期的Mary,我仍然没有把文化课作为她课外培训的重点科目,更多的选择的是兴趣如钢琴、画画、跳舞和书法,她都很喜欢,也有偷懒的时候。之前她一旦磨蹭和偷懒我情绪就很焦虑,考虑是否不上或者吼着她学习,但是随着她自我意识增强,以及我对教育的感悟以及心态的平和。我逐步接受孩子的偷懒与延迟,每个阶段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措施,同时,这学期跟Mary一起制定学习与玩耍的时间计划表(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六、周日的时间),比如允许她一周可以一到两天不谈钢琴,但是其他时间必须要练习钢琴,那天可以玩耍,那天。开始我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看是否有用。开始按照计划实施的时候,Mary讨价还价,我这次采取心平气和跟她“谈判”、在整体原则不退让的情况下让她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后,效果让我欣喜,Mary基本按照她和我共同的拟定计划学习和玩耍。她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独立学习能力逐步提高,我想这也是她自我价值、方向的逐步形成的过程。而我自己也可以从中解放出来,不用焦虑,更好的处理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关于夫妻做家务的事情

龙妈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曾慎重地问儿子,是否想好,将来结婚以后谁来做家务。安德烈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谁有时间谁做啊。如果夫妻都这样想,不依赖谁,主动承担家庭琐碎,生活就会简单得多。

可是,当下80后夫妻,或者70后夫妻,一个家庭夫妻能共同分摊家务的又有多少?许多相爱的人在婚姻中走散,往往不是因为出轨、外遇、家暴等原则性问题,而是因为一地的鸡零狗碎……或许,一双扔在沙发上的脏袜子,就是压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你家的家务是谁来做?中国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达到2.6小时;妻子以65%的压倒性占比成为家务活的主要承担者。

我就像被调查大部分的女性一样,是家务活的主要承担着。我们在Mary上小学后,与老人分开,自己单独生活。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妻子,开始的时候家里的做饭、清洁、洗衣服、孩子的作业辅导等等基本都是我做,上班工作还不能耽误,上学期我的幸福感极差,整个人都很抑郁、压抑,无数次想要离婚,跟Mary爸爸抱怨。但幸好,我自己在不停的调整,Mary也逐步自理,特别是Mary爸爸也开始意识到问题,以及看到我的辛苦,在家也会主动承担部分家务,虽然不会很多,但是有人主动分担家务,对于女人而言,不仅是减轻生理上的负担,更多的是精神上感觉有人共同分摊责任。

龙妈妈说关于伴侣“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而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应付的惊涛骇浪。”

确实,伴侣应该就是无论风和日丽还是惊涛骇浪时,无论是日常琐碎还是大悲大喜,能在一起共同承担,共同度过。

其实,关于龙妈妈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中,还有很多可以探讨、思考的点,如关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文化的讨论与反思、关于是否要参与游行的探讨、关于孩子是否平庸的描述等等。

龙妈妈和安德烈是两代人、两国人通过自己不同的视角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80后,让我知道看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亲子之间也许有很多不认同,但可以如何试着去理解和接受的,当下大多的亲子矛盾、婆媳矛盾,也许就是互相所处的环境不同、认知不同,自然就造成不认同,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去接受,就会有更大的分歧和矛盾。

所以,希望当Mary长大,我能跟她互相理解各自的生活方式;也希望我能跟我所有在乎的人互相的理解和接受。作者:Sue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3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