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 地图 >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0-17 来源:互联网

必备!《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必备!《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思考技能是天赋还是养成的习惯?视野狭窄、缺乏好奇心对思考有什么影响?……针对这类我们很少意识到的问题,本书从阐述思考的概念开始,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在每一章末尾,作者都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练习题,方便读者边学边练,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书最初为大学思考课程设计,因其简单易懂,逐渐被商业、人文、社科、科学等领域广泛采用,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思考技能训练书。1984年初版后,本书即被美国许多高校选为必修的思考课教材,26年间已修订至第8版。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简单来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反思”的书。 不等不佩服,在思维的逻辑性上,老外的方法还真是很清晰很有条理的。中国的教育一直很强调“技能性”,我们这些勤奋的学生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只是,这些技术的研究更多是在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创新和改变。走出校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越来越发现,其实在实......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很多孩子在4 岁时用问题轰炸他们的父母,但在18 岁时却丧失了好奇心。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普遍看来是如此。他们的父母厌倦了回答问题,开始阻止发问,他们责备说:“别问这么多问题,好奇害死猫。”随后,孩子上学了,发现老师也没多少时间回答问题。教室里有太多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老师必须遵照课程表完......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2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杯子,咖啡,拿铁,卡布奇诺,桌子,杂志,糕点,空荡荡的空间,糕点,舒适,海格,咖啡店,咖啡馆,心,艺术。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眼镜,桌子,墙壁,植物,盆栽,古董,床头柜,书架,玻璃,家庭,社论,阅读

书中列举了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最常见的52种思维误区,比如:幸存偏误,你总会系统性高估成功的概率,因为没成功的中途就死掉了,你根本没机会看到它们;

沉没成本偏误,明明是一部烂片,你却不愿意中途离场,明明是个烂人,你却不愿分手,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太多金钱和精力;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窗口,框架,树,旧的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采购产品眼镜,书架,书架,书架,书架,书架,阅读,图书馆,木制,玻璃,复古,复古玻璃,乡间别墅,路边,五颜六色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3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5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就不仅需要具备事实性知识,还需具备缜密的思维。要体会思考的重要性,就要将自己置身于面对各种不同情形的环境中,如何分析争议,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日常生活中不管在选专业,选职业,甚至出门见人该怎么穿搭都是经过一番思考。而在迎接挑战、抓住全球经济带来的机遇更需要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技巧。

良好的思考者并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一些人在思考上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天赋,因而能更快、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反过来使得思考能力又比别人更强。但只要经过后天培养,普通人的思考能力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提高思考能力的难度取决于你的习惯和态度。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6

有六种阻碍思维的坏习惯——“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都需要注意克服。

“我是更好的”:这种习惯可能从小就有,甚至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人都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习惯不会轻易消失,“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但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破坏客观性,使我们容易自我膨胀。

爱面子:爱面子容易造成推卸责任,找理由,“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别的选择”等等说辞。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加深错误的严重性。

拒绝改变:拒绝改变是一种对新的观点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绝的倾向。拒绝改变是对创造性事物的通常反应,这也是正常表现,因为大脑是习惯性懒惰的,接受新的改变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但要克服这种懒惰。

从众:对待从众的正确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担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观点。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极端形式,概括化根据基本要素将人、地点和观念进行分类。存在刻板印象会导致对事物用预先决定好判断好的想法来套用,因而阻碍了思维的活动。

自我欺骗:许多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自我欺骗,如果习惯装作懂很多,就真的会相信自己真的懂很多似的。也就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无异于屁股决定脑袋。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篇7

良好的思考能力不仅能让你写作和说话变得更有效率,也能让自己更懂得去明辨事理。博学是输入,是对知识的学习,是接受外界的知识,而慎思则是对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进行自我的筛选,然后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去择优而用。反复如此,自己对输入的知识更丰富更有效率,然后才能更好的输出,而输出则是你个人的一切表现。有时间的朋友,不妨一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参加工作以来,除了专业书籍,认真读过的书确实寥寥无几。每每拿起书本,翻阅几章之后,便搁置起来吃灰了。直到有一日,田先生送了一个电子书kindle给我。由于新奇,打开看了几天,竟又拾起读书的兴趣。本着开卷有益的想法,一口气下载了好些书籍,出差途中也方便阅读。

最近读到《清醒思考的艺术》,惊讶于作者对于问题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说千万个我们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现象,却又能实实在在的剖析根本,对我而言,醍醐灌顶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吧。

如果说,很多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在教会我们如何识别和避免生活中的各种谬误,是为破,那么这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书,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思考活动并表达出来,是为立。

大学读的工科,学院里男女生比例大概为6:1,和同学聊起来,男同学普遍的感觉是女生太少了,但是女同学却几乎都感觉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说思维误区,最常见的表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游泳可以减肥。

一个觉得自己很胖,又不想参加跑步等健美方式,于是选择了游泳。他认为游泳很有效是因为发现职业游泳者的体形完美。后来他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职业选手不是因为他们游泳而身体形体美,而是因为形体美而去选择游泳。

就如模特宣传广告是因为她们自身有这样的条件而被选上代言,并不是广告真的有这个效果。

据说,正是由于这种错觉让很多的广告都会奏效想想自己会有着这样的错觉,一时间不由的警觉起来,人,总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书中列举了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最常见的52种思维误区,比如:幸存偏误,你总会系统性高估成功的概率,因为没成功的中途就死掉了,你根本没机会看到它们;

沉没成本偏误,明明是一部烂片,你却不愿意中途离场,明明是个烂人,你却不愿分手,因为之前已经投入了太多金钱和精力;

过度自信偏误,绝大多数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

确认偏误,人们只愿意接受和相信与自己现有观念相匹配的新信息,与之矛盾的则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对比书中引用的52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不妨想一想,自己都掉进过哪些坑里,又有哪些是现在自己还身在其中的坑。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头脑中大量的思维误区导致我们仅凭直觉做出的很多决定最终都被证明是错的,我们很容易就被自己的大脑给骗了,还浑然不觉。

还有,人为什么容易有从众心理呢,因为那样最安全。试想一个原始人,突然看见一大群人都在莫名其妙地拼了命狂奔,他当时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撒丫子就跑,他若是敢停下来仔细确认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仅仅是虚惊一场,那他的基因很可能早就从基因池里淘汰出去了。

因为如果危险是假的,大不了就是白跑了一趟;如果危险是真的,那连小命都保不住了,这种情境下的从众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现代社会的人继续凭直觉生活,我们就可能常常会犯一些不易察觉的错误,所以理性才一直是现代社会无比看重的人格特质之一。

不幸的是,如果结合我们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理性思考依然是人群中十分稀缺的品质,关于这一点,随便看看网络上由各种公共事件引发的大量言论就可以知道。

对待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共事件,大众的简单情绪化表达绝对远远超过理性讨论的声音,所以网上才充斥着那么多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的略显浮躁,但至少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脑中的思维误区。

当然,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的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理性的逻辑,无法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思维谬误,那么我们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的。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正面直视敌人,也许会胜利,也许会失败;但背对着敌人,必定会被收割。

至少我们可以时刻反思,评价那些我们已经产生的想法,然后判断出不同想法的合理性程度,选出最佳方案,评价改进这个方案,做到最大程度的避免入坑。

读后感思考艺术合集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他人或感染他人。栏目小编向您分享了读后感思考艺术,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1】

最近一段时间在尝试减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是少吃了一顿饭,还是去运动了半小时,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称。

如果发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功于昨天的节食或者是运动。但如果体重增加了,我们只会觉得这是正常的,减肥哪有那么快的,然后一转眼就把体重秤上的数字忘记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个月,直到有一个朋友问我,你最近老是打卡跑步减肥,体重到底有没有变化啊。

我突然发现,虽然自己觉得运动是有效减肥的途径,但实际上我的体重一直上下波动,甚至可以说基本保持不变。

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变成了确认偏误的受害者。

1、什么是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一种思维误区,它让大脑更倾向于把新信息和我们当下的观点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和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要写一篇文章,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公司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候作者就会去挖掘其他类似也有企业文化,并且已经取得成功的公司资料。但事实上,就算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最终却是失败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一些公司没有专门去搞自己的企业文化,但也获得了成功。

这两类公司都会被作者忽略,这就是确认偏误带来的影响。

这个问题在写作中特别突出。

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洋洋洒洒就是好几千字,但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编辑让他去删减一下字数,结果他觉得每一段话都不可或缺。

作家亚瑟说过一句话:“干掉你的宠儿。”你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要小心什么。

聪明的作者都不会在删文这件事情上优柔寡断,因为他们知道文章最后是呈现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看的。

2、如何克服确认偏误?

如果想要克服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很难的。

曾经有一个教授让自己的学生做过试验。首先教授把一组数字展示出来:2、4、6,然后学生需要不断报出数字来猜测这组数字的规则,大多数人想的是8,也有人说是10或者12,教授都说符合规则。于是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后面的数字比前面多2”.

但很遗憾这个规则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试探了很多不同的数字:

4→不符合规则。

7→符合规则。

-24→不符合规则。

最后他猜测规则是:后面的数字要比前一个大。这个学生用的方法,就是先思考出一个答案,然后去尝试验证答案是错误的,不断地去寻找反驳的证据。作文互联网是第二个人脑,它帮我们过滤了更多相反的意见,如果你经常逛淘宝就会发现,它会给你推荐你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讨厌的东西。而我们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进入一个同类人的圈子,但是确认偏误对你大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强。

《清醒思考的艺术》中提到了达尔文的方法。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一旦发现和自己的理论冲突的观察,就如实地把他们记录下来,认真地去研究观察背后的原理。这是一个不那么舒服的方法,但作为聪明人,我相信你不会逃避。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2】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3】

考虑时间:状态最佳的1个小时比状态不佳的2个或3个小时更有效率;

考虑地点:例如你看书学习需要一个更适合的环境,在图书馆呆上一天往往能看完两三本普通书籍,但在自己家里恐怕难以做到。根据自己的习惯去选择合适的地点,看看自己在哪些环境中能更好的激发自己的思考能力。

考虑条件:有的人思考都需要一些灵感,可能你习惯身旁有一杯茶,一杯咖啡,或者需要一首合适的音乐,或者需要在校园某角落去聆听自然的的声音。为自己的思考创造条件。

学会全神贯注:保持全神贯注意味着当思维游离时,能够将注意力转向我们的思考目的和问题。被打断不要担心,只要能够及时的调整过来,更有效率的回到思考主线上。

应对挫折:思维混乱、心理障碍等都会影响思考,一个好的思考者能够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

本书还有个好处就是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思考的训练题,在无聊时也不妨打开进行一次思考的训练。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4】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中午正在做个混沌的梦,梦中正在焦急的向一个人解释什么,突然听到宝宝哭声,我像是被另一个空间的自己强行拉了回来。人回来了,脑子没回来。梦中的一切清晰地像是真的,那我正在抱着的宝宝也是真的啊?

结果是过了这么久,脑子依然没回来,可是我还得写这篇读书笔记,而且书名还是《清醒思考的艺术》。这可真是难坏我了。

《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讲了52中常见的思维错误,其实仔细想想,每一种我会经常犯,可是却也从没来仔细思考过这样对不对,只是盲目的按照思维惯性来思考,处理事情。可是这些思维误区,不是看到了知道这样想有问题了就可以立马改正的,需要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最好写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原因,把思考的过程写下来,再来对照本书的内容,把犯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加以改正,再把正确的思路写下来。多进行几次,把思维惯性改过来,才能有所改善。所以要想把这本书拿来我自己所用,看完只是进行完了第一步,后面的还有事情很多要做。

第一,本书中罗列的思维错误的清单并不完整。

第二,这里谈论的不是病理学毛病。尽管存在这些思维错误,我们仍然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一名犯了思维错误让10亿欧元付诸东流的首席执行官不存在被送进一家医院的危险。没有什么保健措施,甚至没有一种药物能让他克服这一错误。

第三,大多数思维错误是有相互联系的。你不该感到意外,因为大脑里的一切都是网状分布的。神经元的投射是从一个脑区传往另一个脑区的。没有一个脑区是独立存在的。

1、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幸存偏误里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

我们不清楚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挥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许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在哈佛就读过,这是不是就等于哈佛是所好大学呢?我们不清楚。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

(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一一只不过高佑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些地判断形势。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5】

有六种阻碍思维的坏习惯——“我是更好的”、爱面子、拒绝改变、从众、刻板印象、自我欺骗。都需要注意克服。

“我是更好的”:这种习惯可能从小就有,甚至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人都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个。这种习惯不会轻易消失,“我是更好的”这一习惯在人类社会存在已久,但会阻碍我们的思维,破坏客观性,使我们容易自我膨胀。

爱面子:爱面子容易造成推卸责任,找理由,“这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别的选择”等等说辞。拒绝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加深错误的严重性。

拒绝改变:拒绝改变是一种对新的观点和做法不加思考而拒绝的倾向。拒绝改变是对创造性事物的通常反应,这也是正常表现,因为大脑是习惯性懒惰的,接受新的改变意味着需要采用新的模式。但要克服这种懒惰。

从众:对待从众的正确方式是自己思考,而不去担心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自己的观点。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概括化的极端形式,概括化根据基本要素将人、地点和观念进行分类。存在刻板印象会导致对事物用预先决定好判断好的想法来套用,因而阻碍了思维的活动。

自我欺骗:许多人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自我欺骗,如果习惯装作懂很多,就真的会相信自己真的懂很多似的。也就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无异于屁股决定脑袋。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6】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读后感思考艺术【篇7】

今天终于完整粗略读完全书,这两天自己不断结合逆反思想方式,对自己过去这两年的经历去反复回想,发现如果能够早两年看到这本,自己过去很多的时候就不会做出那些愚蠢的选择和决定。

结合逆反思考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深入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当初自己一而再的犯了很多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犯的错误。

事后除了懊悔,却不能找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直到这两天,才发现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人性的丑陋和被大众的感染和仿效的事实。

然而过去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很多时候自己心里因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而自以为傲,但是现在猛然发现我过去两年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被影响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自己已经变成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大众。

随着把全书看完后,逆反思想再次的将久别的.自己的唤醒过来,虽然不曾见到作者,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他是我的知心老师,值得我一辈子尊敬的老师,很感激他写的这本书能如此的洗涤和滋润我的思想。

说到这里,我更不得不感谢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不管今后自己成功与否,我知道,您是我应该感恩的人,您已经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之一,我内心一直憧憬着历史上的水泊梁山的好汉一起做着替天行道的大事,在我的心中,能加入你们的团队,犹如加入水泊梁山一样令我神往,现在只是担心我配不配,能不能像那108将一样拥有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才干贡献出来。

这两天我也反复去正反思考我选择走金融道路的可行性,最后反省出自己当初决定的动机和多少的盲目和冲动,在逆反的思考里面挑出了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

然而当自己把这些理由都不纳入我考虑选择交易员的选择时,而且我尽量去考虑做交易员或投资工作的风险、内心长期将要面临的压力、坚持大量的学习和一切我目前能想到的负面时,我还是理性的继续选择做交易员这样的选择,所以我相信我今后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加上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相信自己能够征战资本市场的。

读完本书让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将逆反思考融入自己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候保持思想的警惕性和敏锐性,从现在开始自己有意无意的训练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去逆反思考它的反面或是每一个不同的可能。

感谢李老师的推荐,我会永久保存这本书,不定期的翻阅,直到逆反思考成为自己思考的全部。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

水金

徐老师在一次动态中为将来有志于从事证券行业的同学推荐了100本书,为了早日能实现财务上的自由,当时我把这些书记了下来,并且或买或下载了那些书籍。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已阅读了5本,并且都做了必要的笔记(别人在双11剁手,我那天买了10本大的笔记本,呵呵,也许是受到逆向思考的影响吧)。现在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逆向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头号"逆向思考者"——汉弗莱·B·尼尔,在书中他提到,驱使他走上探索之路,并最终形成相反意见理论,是因为他目睹了大众在追求"战胜股票市场"方法的过程中遭遇的失望和幻灭,他认为市场操作中的亏损并不是系统造成的,而是交易者或投资者本人出了问题。全书围绕着"当所有人想得都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 这一论点,通过大量的引证和讨论美国历史中的经济或金融有关的问题,论证相反意见理论存在的真实性,以及市场投资者逆向思考的必要性。

首先,我认为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摆正了我投资的心态。今年初涉投资的我,买了招商医药基金,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市场一片大好,我也是看着每天基金都有盈利,不断追加投资,而在七八月份眼瞅着不断亏损,又急不可耐把基金赎回来,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愚蠢。

尤其我在看了《逆向思考的艺术》,知道那是典型的大众行为,追涨杀跌。书中明确提到,这本书并不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进场,什么时候离场,但它却能给你一种意识,随时判断目前的形势,逆向思考,尽可能地避免错误。既然追涨杀跌是大众行为,会带来灾难,那么逆向思考,我想也许追跌杀涨可能更有利(即在股票或基金低价位的时候买进,而在高价位的时候保持清醒,设定止盈点,切勿贪婪)。这正好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的我如果看到某一天大盘及市场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会非常开心,因为我在今天买入基金的话会获得更多的份额。

其次,我认为逆向思考是训练思维方式非常好的工具。以前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单向的,而且通常是狭隘的,而现在的我更关心的是问题的相反方向,因为这往往是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我现在刚工作,我不仅向老师傅学习一般步骤,而且我更感兴趣的是问他们这么多年的工作,他们犯的错误有哪些,然后对于他们犯过错误的环节足够的重视,很少犯错,老师傅们都说我上手快。

作者在书中还幽默地提到,运用逆向思考,可以得出一个股市赔钱法:

一、对交易行报价厅里的流言蜚语信而不疑;

二、相信自己听到的一切,特别是内幕消息;

三、如果您不知道,那就猜吧;

四、随大流;

五、没有耐心;

六、贪婪地等待最顶部那l/8美元的价格;

七、以微小的保证全比例交易;

八、固执已见,不管是对还是错;

九、永远不离场静观;

十、拿回小额利润,忍受大额亏损。这些所谓的赔钱的行为,正是大众在市场的表现,而在股市中能获利的只有少数人,因为他也获利你也获利,哪有那么多利益,少数人的利益必然源于公众的愚昧和狂热所以在大众趋同时,切记停一停,也许逆向的行动会更有利。

最后,这本书写的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如果您打算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那么最好不过的办法就是一边学习它,一边写作这一方面的文字。"正是由于我在阅读这些经典书籍是做了笔记还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我发觉这些走在价值投资这条道上的大师们的思想有太多相似点,现在我也能自己尝试写一些有关芒格,林奇他们所持的观点的感悟。希望大家在看书的同时,也能把笔动起来,这样绝对能事半功倍。

作者为微信理财群成员:水金

「必备」爱的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爱的艺术读后感”。

怎么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呢?读了作品后,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我们可以通过一篇读后感,记录下来更有价值的人生道理。请你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这一章里,弗洛姆还谈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的道德,不顺从是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从爱的对象上,弗洛姆将爱分为兄弟的爱(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之爱。对这几种类型的爱,他都有独到的认识。比如在论述自爱时,他将自爱与自私做了剖析和区分。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在第三章里,他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爱情成了一笔好买卖,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组合”思想。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或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最后一章,是关于爱的实践。当然,弗洛姆自己也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但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律己、专一、耐心、信仰及锻炼信心和勇气。

这本书虽然简短,但非常富有启发性,使我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给我的启发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是可以学习也需要学习的。它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可以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而且,爱绝不应狭隘。好的爱情是会使双方的世界都更加敞亮的,是会使彼此都更会爱人的。就像作者所说,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这段话我看了几遍,很有同感。这本书值得反复地读,我觉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触,而且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增加,这种感触会越来越深刻。

最后,我想探讨的话题是:在爱情中,如何平衡“给予”和“接受”之间的关系?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内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非常具有创造性,可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样的原则。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重点已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道路。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现在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心理分析疗法的过程,也就是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过程。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二十世纪初完整的资本主义精神。弗洛伊德对爱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意义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不过有时他的分析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意义,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可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对大家共同的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前天还用同样的方法分享了《优势谈判》这本书,效果也很好。以后还会继续分享更多好书,也许会发展得更为专业呢,而这都是这本小书给我的启示。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恋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恋爱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恋爱,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人的恋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恋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恋爱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这本书对于我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恋爱,太具有难以掌控性。恋爱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恋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20xx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爱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了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爱情中最美好的一种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应该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更多,但这种或许不叫爱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爱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请你喝了一杯饮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觉得到,他是对我好的,于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时候,我也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希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可以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情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8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个人,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段落。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这个不属于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讲,其实读起来很晦涩难懂,说它对是一本课外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籍。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个人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个人觉得我个人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个人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书中提到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深爱。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个人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个人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爱情中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不会限制彼此的发展,才不会让对方有窒息的感觉。

总之,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经营,怎么去做,只要两个人都感觉幸福,那就是好的爱情。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9

内容简介:我们都渴望温暖人心、无与伦比的亲密关系。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彻底的、无条件的自我分享都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如今,在《爱与被爱的艺术》一书中,马修·凯利循序渐进地讲述了如何克服我们内心的恐惧,从而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只要达到了凯利在7个层次中的要求,我们和我们的伴侣就能够获得信心,并最终体验到爱、忠诚、信任和幸福。本书不仅充满了深刻的真知灼见,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在书中,作者重新定义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相互的影响。最终,通过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体验,我们将能够创造所有人都渴望已久的牢固的联系、强烈的喜悦和持久的同盟。

爱与被爱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说到亲密的关系,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没错,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也是我们学习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范本。从小被父母关注爱护和尊重的孩子往往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协调,当他们成人后他们也会去关注和爱护别人,与别人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会比较以真我的状态出现,会比较信赖他人的感情。相反,有些孩子从小不是跟着父母长大,不是在一个比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他们深受强势母亲或者脾气暴躁父亲的管制,那么他们太容易养成委曲求全,强迫自己,自己不接纳自己,特别在意他人评价的思维模式了。在以后的与人关系中,他们要么沿袭无条件顺从父母去无条件没自我地顺从他人,要么下意识地模仿自己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即强势对人,简单粗暴处人。还有的则是完完全全地去逆反、愤怒、敌对他人。这类人往往内心里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他们有比较重的防御心理,不由自主习惯性地怀疑一切,悲观消极地预测一切。他们骨子里有种他们不会遇到真爱,不会有人真爱他们的心理魔咒在时刻叮咛提示着他们。试想,一个人心中如果存在着这样的‘小鬼’,他们还会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吗?哪个人在与他们互动时会感觉舒服呢。因此,与人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反思再认识的是自己的心理模式。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敞开度,就会给予对方什么样的感应。又有谁会愿意去接触陪伴一个心门关得死死的‘假’人呢。

爱与被爱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著名的两性心理专家 John Gray 就曾著书,认为男女鸿沟之大,就好象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他曾提到:男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完成结果,是存活在世界上最重大的意义。而女人则是经由体会与表达感觉以及关系的品质来界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因此两性之间的误会、冲突,很多都是肇因于对于这些差异的不尊重与不了解。如果要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首要条件就是要检视并接受这些差异的存在。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爱的艺术》和《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这两本书籍,当它们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映入我脑海中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的爱。无可否认后者那种肯定的精神让我钦佩,但我个人更乐忠于前者。爱这一名词渺小而又伟大,从我们哇哇落地之时起,爱这一词汇便时刻萦绕着我们。无私的母爱,沉默的父爱,单纯的友爱,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的师生之爱,无一不温暖、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它的主要内容是该篇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很认可前言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因为爱并不容易,就不去认识它的种种困难,以及实现爱的条件”。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我的回答是“是”,但这门艺术深刻而又艰难,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可这个答案,却又无能为力,仅有极小部分的人去研究这门艺术。第二章爱情的理论中对爱情的阐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复杂,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爱、父爱、博爱、以及自爱。第三章中的理论,通过时间的积累证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文章的最后爱的实践中告诉我们,不管是木工、医学、还是爱的艺术,都需要一定的训练,专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读全章,不得不惊叹于它的深刻,对于我一个门外汉来讲,实在是晦涩难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只是对于这一本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我觉得我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领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说,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责任心就会变成对他人的一种控制。而作为医护工作者的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何尝离得开这四项呢?来自不同城市的我们一同汇聚在这里工作,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彼此相识相知,在对方的身上认识彼此的独特个性,促使对方努力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们,这是尊重。身着白衣踏进院门,需要我们时刻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工作的认真,也是对患者的一份关心和一份责任心。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我院发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间,一位阿姨拉着工作者一起跳舞,问及缘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艺,极致的护理,让阿姨可以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看着她开心的脸庞,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强!

最后让我引用彭沙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无惧于任何事情,任何人”。(杨晶荔)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1

《爱的艺术》读后感

张爱玲说过,人到中年,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负重前行,冷暖自知。在这个年龄再谈爱的艺术,是不是矫情?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尘封书橱已久,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偷得一点空隙,书读了一半,月底了掌门收账,写几点感悟,不吐不快。如果说领军生活是生命里的甘蔗,苦了嚼一嚼,能抵消内心酸涩,那么读书写感悟,也算是夏日里的一剂清凉散,于昏昏中解醒。

没有爱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但是爱的不成熟、不认真、不健康,便处处皆是伤痕。当爱情在婚姻里变成了亲情,当我们需要给予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爱。当年不懂爱,只因是少年。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为人妇,我们该如何拿捏这份沉甸甸的爱,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创造美好?

君不见,父母之爱子,变成了鸡飞狗跳的争吵?而在我们身上来自原生家庭的爱又有多少恰如其分地表达?又有多少以爱为名的伤害在频频发生?

所以,爱的艺术,仍然需要我们孜孜以求。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下面的话是弗洛姆的书中原话,颇有同感。摘录给诸君共勉。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

在物质世界范畴里,给是财富,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都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与悲伤。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2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爱的艺术》读后感(四)

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3000字


1. 概述

全书并不厚,只有215页,却以小章节的形式列举了52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思维错误(有些虽然很常见,但内因也隐藏得较深,没有一颗执着之心很容易被其表层的幻象所迷惑),并且每章标题都会附加小标题进行简单的说明,以让初读和再次阅读出书的人能够马上理解或想起这个陷阱的大概含义。

这里笔者不对所有52条陷阱进行挨个介绍,那就成复印机了,这里就只整理几个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并附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遐想。

2. 典型错误

2.1 幸存者偏误

开篇的幸存者偏误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这个错误的思维陷阱人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成功概率。人们总是将目光放在聚光灯下的那个,孰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的所谓主播,歌星等造星运动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欲望,有理想自然是好事,但还请时刻保持清醒,知道概率的渺小。

多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有助于保持清醒,避免这个偏误造成的影响。

2.2 过度自信效应

第3条过度自信效应即使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你比你自认为的要差,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近年来笔者评价面试者时候非常关注的一点此人的自我认知是否和他展示出来的能力相吻合?投射到实际的生活中,要对所有的预测持怀疑态度。没有哪个大项目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地竣工,也很少有开发项目如期完成,预估的时间内总是很难完成任务等等都可归于此。

应对之法就是谋划事情时候从悲观角度出发,做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2.3 好转之前会先恶化陷阱

这是第12条的陷阱。这一篇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在于其对于宗教的解释。笔者在看完的瞬间不由得笑出了声在天堂降临地球之前,世界必须毁灭,灾难必然会发生。信徒会认为情形的任何恶化都是证明了预言,而每一点好转都是上天的馈赠。

应对此类陷阱的方法就是盯紧里程碑,它会帮你检测和警醒这类陷阱。

2.4 事后诸葛亮偏误

这是第14条的陷阱。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诸如我早就说XXX,你要是当初听我的XXX等等。相信没人愿意在事后听到这类话,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且在未来依然会不断地发生。2008年的金融危机,1914年的世界大战,198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等等,现在一堆人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这简直是必然事件,但事情的真相却是在当时的场景下,没有人站出来预言其存在。

这类偏误归根结底就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多做笔记,记录下你的预测,这样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是不能被预测的。

2.5 回归均值

这第18条陷阱意在告诉我们极端成绩和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的。例如某个好学生很有可能某次突然成绩大踏步后退,但下一次又回到了前列。这个陷阱的很大一个问题在于其会导致相关领导或负责人推导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例如处罚差生,夸奖好学生,当回归均值生效时候,以上结论似乎显而易见。

时刻警醒这个陷阱的存在,遇事不要妄下定论,多多观察,谨言慎行。

2.6 结果偏误

第20条陷阱在于揭示人们总是试图以结果为导向去判断决定。记住: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在判断决定好坏的时候,请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下,过滤掉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然后作出判断。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被轰炸的珍珠港,请不要站在现在的视角去分析。

2.7 稀少性谬误

第28条稀少性谬误旨在告诫我们判断某件事物时候,不要纠结其所谓的稀有性。这类陷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饥饿营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诸如库存清仓,仅今天有货,最后一天优惠这样的言论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听到过。

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仅仅按其价格和作用来判断是否需要某件物品,不要受其稀有性的干扰。

2.8 锚定效应

第31条的锚定效应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譬如销售首先喊出一个非常高的价位,然后等着你去还价;亦或是面试者简历里的期望薪资等等。

这类陷阱你需要不断警醒其存在,然后设法减少其影响。

2.9 社会性懈怠

第34条的社会性懈怠和一条心理学概念即时反馈息息相关,当人们身处在一个团队中的时候,因为很难看到个人努力带来的效率上的提升,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部分倦怠。典型例子就是划桨手身上存在社会性倦怠,而接力赛运动员身上却没有。

社会性倦怠是一种理性行为既然出半力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要出全力?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性倦怠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责任扩散效应就值得我们警醒了团队与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因为大家都会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2.10 享乐适应症

第47条陷阱享乐适应症,快乐和悲伤(即使是断手断脚这种)最多持续三个月,因此你要避免很长时间都不能习惯的负面印象,比如长时间的往返交通。笔者阅读过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里给出的解释是大脑会选择遗忘痛苦,我们要学着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接受将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坚持,这里的例子包括锻炼,学习等等。

2.11 预测的错觉

这第41条预测的错觉,其中的措辞可谓是字字诛心。尤其以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的话尤甚美国6万多个经济学家,只要预测对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时机,他们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中的大部分还只是普通职员。

保持对预测的批评态度,面对预测时候反问自己俩个问题:

作出预测的专家是否有约束机制?例如预测失败时候是否有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

该专家过去五年的预测成绩证明如何?

2.12 认知失调

这第41条认知失调主要出现在我们面对自己的能力不逮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找出一个不那么扎心的理由来让自己好受一些。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吃到葡萄的狐狸一样我觉得它们没有熟透,我不喜欢酸葡萄。

3. 跋

本部分作为全书最后的汇总性章节,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些陷阱存在的必要性因为进化并不等于优化,而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在进步中保留下来的特性导致的,例如现代社会奖励深思熟虑,但古代却不是,你需要马上动起来,否则可能就会被老虎吃掉。

4. 最后

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需要定期翻阅,借以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剔除思维瑕疵,封堵思维漏洞,还原世界本质。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意义是检验,不是创造或发现;也就是你得有了理论,实践才会有意义。对于书中提到的陷阱,有些你可能理解到位了,但应该还有更大多数属于模糊能感觉到,却表达不出来,也就是形成不了清晰的思维脉络;或者知道有问题,却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毫无知觉,浑浑噩噩。知晓这些陷阱,可以为发现或避开它们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在生活中刻意去探索与发现,理论结合实践,虽然完全避免属于天方夜谭,但是至少知道自己发了啥错误,以及这是由什么导致的? 相信没人愿意浑浑噩噩。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点,⼈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换位思考。

所有思维的错误之⽗,就是确认偏误,但是我们缺乏认识不到确认偏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的思维陷阱,并在它们造成重⼤损害之前予以避免。或许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好运,但⾄少能保证我们不会⾯对太⼤的灾难!

由于⽇常⽣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所以会造成我们系统性地⾼估成功的希望。⾼估自己的学识要⽐低

估自己的学识频繁得多,失去某种东西的危险要⽐获得某种东西的前景更能促使我们加快速度,幸运的是:这种错误有时候是可以预测的!本书让我们正确地认识到成功的概率!

作者罗列了⼀份系统性思维错误的清单,这份清单不仅在⾦钱投资领域有⽤,在⽣意和私⼈⽣活中也有⽤。

作者从幸存偏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过度自信效应、从众心理、纠缠沉没成本、互惠偏误、确认偏误、权威偏误、对比效应、现成偏误、故事偏误、好转之前先恶化陷阱、事后诸葛亮偏误、司机的知识、控制错觉、激励过敏倾向、回归均值、公地悲剧、结果偏误、选择的悖论、讨喜偏误、禀赋效应、奇迹、团体迷思、忽视概率偏误、零风险偏误、稀少性谬误、忽视基本概率、赌徒谬误、锚定效应、纳归法、规避损失、社会性懈怠、指数增长、赢家的诅咒、基本特征谬误、错误的因果关系、光环效应、替代途径、预测的错觉、关联谬误、框架效应、行动偏误、不作为偏误、自利偏误、享乐适应症、自我选择偏误、联想偏误、新手的运气、认知失调、双曲贴现、及时行乐等52个方面阐述了选择标准与结果的混淆。

生活中凡事我们都要看仔细,诚实地对待⾃⼰。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要从悲观的⾓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地判断形势。将注意⼒集中于自己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并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就听之任之。

如果情况不明,不要采取任何⾏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克制⾃⼰。

爱默⽣说:在群体⾥容易按照他⼈的想法⽣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的想法⽣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的⼈!

思考是⼀种⽣物学现象,是由进化形成的!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向。这让我们的错误可以诊断,从⽽得到⼀定程度的纠正!

今天的世界正在奖励深刻思考和⾃由⾏动的人!只有当理性思考转变为本能⾏为,设法尽可能理智和理性地作出决定。⽆须绞尽脑汁,允许发⽣错误,能够有⼀定把握应付⽣活的能力,在关键时⼩⼼留神,那么无论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因为清醒思考是奢侈的!这才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精髓

《思考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决定以创造力为自身研究与奋斗的目标,这本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当然不能错过。已经阅读了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学会提问》里说形容的知识攫取型的阅读,试图记住什么,殊不知,脑图也好,博闻强识也好都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觉得是否写个读后感能更加提高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并指导自身实践。

该书中文版已经是原版的第八版翻译,从这数目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多么的经典,多么的牛x,整体而言,该书是思维导论的集大成者,但显得有入门之嫌,适合初学者学习。该书主要观点:

1.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作用各为不同,组合起来方为完整思维;

2.良好思维源于习惯与态度,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从时间、地点与条件着手,找到自己的好状态;

3.思考的基础是真理与认知,真理是绝对的,认知是相对的,受到经验、渠道、条件等情境因素影响,以为知道与知道并不是一回事;

4.意见应区分为喜好与判断,前者无对错之分;

5.判断的一个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义务、社会绩效要求以及对他人影响等,具体判断中应有先后;

6.妨碍思维的坏习惯:我的比较好;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简单概括;自我欺骗。解决方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元认知”。

7.批判性思考:区别人与言;证据+论证=论断;批判性阅读

8.做创造性的人:四个阶段:寻找冲突;表述问题;调研问题;产生想法

9.寻找冲突:寻找缺点、敏锐观察、不满、本质原因、内涵问题与争论

10.表述问题:找出挑战、表述问题与改进表述

11.调研问题:证据、图书馆、互联网、权威人士、保持质疑、避免剽窃

12.产生想象:方法:类比、联想、组合、逆反、想象问题已解决、强制联想、构思情景

12.克服障碍:思维障碍(保留判断);茫然困惑(回头看问题,是否有新启发);缺乏灵活性(换个方向,换个方法)

13.顿悟的产生;问题聚焦;长时间沉浸;暂时放下

14.批判性改进:s1:制定细节(从结果思考问题,5w1h);s2寻找缺点(一般缺点;竞争缺点;带来什么变化;变化的影响);s3消除缺点(scamper);

15.找出什么行不通是确定什么行得通的重要前提;

16.说服:a.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新的想法;b.了解听众;c.预测反对意见;d.重点、优点突出;

17.写作:1.统一协调,明确中心思想,尽早陈述;2.连贯统一;3.重点突出(面对读者,金字塔);4.拓展深化,对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8.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简洁、简单一样、丰富变化、重述多于引用、生动

对个人而言,

第一;应认识到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齐头修炼,而个人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思维的修炼程度以及其内部协调程度;鉴于其矛盾性,最好的办法是分阶段开展(六顶思考帽)

第二;好的思维来自修炼,对妨碍自我思维进步因素的“元认识”;

第三;知识是想通的,从问题(冲突着手)寻找冲突,(金字塔的scq);表述问题,(六种问题思维方法);调研问题(假设与假设检验);产生想法(对策分析)

第四;说服、写作都应以读者为对象,写作中,自然、简单、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因素(金字塔)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3)篇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本书可以作为一个简易的人生指南,书中列举了平常人各种各样的认知错误,这些错误的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自然而然践行而不自知,书中许多的观点与《思考快与慢》《黑天鹅》相近,甚至是同宗同脉,虽然已经拜读过前两个大作,但这些认知谬误是是很难短时间内就轻易拔出,就像本书的作者所说,即便是他本人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践行自己的观点,唯有坚持不懈的与自身的认知惯性做斗争,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潜意识里,才能让自己避免犯更多的错误。以下概述:n1.幸存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的高估成功的概率。这点相信大家都会有感觉,有些时候会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即便是看到别人的失败也总认为自己是那个特殊的存在,成功属于自己。我们已经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只有成功者才能出现在新闻中,所以我们误以为成功的人很多,貌似成功很容易,岂不知被拍在沙滩上的是累累白骨。解决方式是不要太关注别人的成功,而要多看看别人的失败,以及失败的后果,时刻警醒。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并不是游泳游的好游的多就会有好身材,而是那些天生好身材的人更适合游泳。广告商善于此道,看看那些美妆用品模特或演员吧,是不是时刻撩拨你以为用了这些产品就会拥有像她们那样美丽的面庞?n3.过度自信:自信是上万年来进化选择的结果,相信那些不自信的老祖宗们早已被历史洪流所淘汰。但过度自信往往使自己骄傲,对预测充满信心,导致黑天鹅来临时全面溃败。大意失荆州即是典型。所以要对所有预测都持有谨慎的态度,不要忙着想成功了会如何,而是要认真考虑清楚失败了要怎么办。抱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4.纠缠沉没成本:过分沉溺于沉没成本是常人最常犯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恋爱分手的恐怕最深有感触。买票进场发现电影不好看,你退不退场?已经发生的投资产生亏损,要不要马上止损?经济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在意过去,要着眼未来,发现错误立即停止,重新选择决策。5.控制错觉:控制错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客观上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的倾向。进电梯后不停的按关闭按钮真的能起作用吗?记得有些十字路口可以人工控制红绿灯的按钮真的起作用?还是这些只是设计者的“安慰剂”伎俩。承认社会是复杂的,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无法控制的状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正能影响的少量的东西,坚定不移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就顺从天意吧。6.激励过敏倾向:有一个平常却又隐蔽的事实,那就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更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有激励加入规则,参与的人会迅速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人往往是对激励本身做出反应而不是激励背后的目的,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一个笑话:查理芒格走进一家渔具店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引人注目的塑料鱼饵,问道:“鱼真的会喜欢这种东西吗?”店主笑道:“查理,这玩意我们可不是卖给鱼的。”哈哈哈。7.公地悲剧:设想一下,一块有价值的公用之地,在没有规则的约束下人们会怎么对待它,人人都会想据为己有,最终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这块公地被毁坏,凡好处归个人,损失归集体的地方就会存在公地悲剧,想想水资源的污染、空气污染、森林砍伐等等。对于公地悲剧的处理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者制定规则加强管理。8.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定当初的决定,俗称马后炮,要判定决定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当地情境当中,过滤掉我们事后所知道的信息。不要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不代表当初的决策是错的,反之亦然,最好是仔细研究当初做决定的原因,而不是一直吐槽糟糕的结果,或者为侥幸取得的成功感到庆幸,如果分析后依然发现当初的决定没有失误,那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请依然这么做。9.选择悖论:选择太少人会抱怨没得选,选择太多人会陷入眼花缭乱当中同样痛苦于不好选择,怎么办?在端详选择之前仔细确定一些最重要的几个标准,并坚守之,需要明白,你永远都做不出最完美的选择。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让自己基本满意的就可以了,在存在无限选择的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理性的。10.讨喜偏误:想象一下当你稀里糊涂买了一个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不是因为是你对导购员比较有好感。高明的推销不是不断赞扬自己的产品,而是让顾客觉得你身上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引起他的好感。11.禀赋效应:一旦拥有一件东西,就会认为它的价值高于它本身的价值,俗话说就是,凡是自己的都是好的。克服禀赋效要避免死抱着自己拥有的不放,正确的评估其本身的价值。12.社会性懈怠:团队决策往往会做出比个人更冒险的举动,因为有责任分散效应。个人应主动彰显自身的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但这又涉及到会枪打出头鸟效应,因为效果不显著。就像《乌合之众》所言,集体有的时候是危险的、盲目的和不理性的,他会泯灭个性,最终以溃败收场。13.因果关系错误:人们往往把相互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比如看到朋友家学习好的孩子书很多,就狂买许多书给自己的孩子,认为出生率下降是计划生育的原因,放开后结果又怎样呢?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甚至是因果倒置的关系,需要警醒。14.行动偏误:在情况不明情形下我们倾向于行动或做点什么,哪怕它没有什么作用,这是上万年进化的结果,试想在原始丛林里,人类祖先遇到不明状况,逃跑会比慢慢思考更能避免灾难,但是在当下社会中,盲目的行动却可能导致灾难。要克服这种冲动十分困难,因此遇到不明情况,不要立即采取行动,直到分析好形势。15.联想偏误: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正常来说我们收到某种伤害,下次我们就会规避造成这种伤害的行为,知识和经验就是这样获得的。但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样获得的,我们总是以亲身观察和经历来塑造认知,但是这些经历和观察可能不完整,于是我们也会获得错误的经验。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多少的智慧我们就吸收多少,不要多。被灶台烫过的猫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了,但它也不会再坐在冷灶台上了。一朝蛇咬,十年怕绳,这其实是一种偏误。最后,如何使用这部人生指南呢?作者也给出了指导:清醒的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你犯了书中列举的错误,不必懊恼,因为这些偏误有许多是人天生携带的易错特质,要允许那些不经意的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这样会过的比较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把握对付生活,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谨慎的审视下自己的易错特性,或者对着本书清单排查一下,能够躲避人生的危险雷区就足矣,其他的小错误反而是生活的调味品。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2)篇

首先,这是一本科普而非工具类书籍,正如作者最后说的,思维偏误无法也不需纠正,毕竟生活已经很艰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n最近,行为经济学创始人理查德泰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中描述的大部分偏误清单及各类思维偏误给行为 决策 及得失的影响,归根结底就是行为产生的经济利益得失,即行为经济学学类。之前在管理学课程里,也学过本书中的几个案例,可见,经济学 管理学 心理学,都是围绕人 归于人的。最后的最后,人越理性,越能规避思维偏误,越能避免损失,越能成为人生赢家。但大多数人没有活成赢家,一部分是没有自察,一部分是有自察却惰于约束和改变自己的习惯,即缺乏自律,还如书中的狐狸摘不到葡萄时那般自我安慰。反正,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安慰读者说,思维偏误无法避免也无需避免,颇有点计较那么多干嘛开心就好的意思。那作者写这么多又是为了啥呢?n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600字 第(3)篇

思维的方式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理性或是本能,是一种选择,只在一瞬间。思维的错误,与生俱来,不可无视同样也不可消极,一定程度的规避会是事件的转折点甚至决定因素。作者最后引用爱默生的话实在是点睛之笔:“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我想,做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能合群,也能独处,不随波逐流,不妄自菲薄,有格局有眼界,适当理性也时而浪漫,热爱生活并追逐梦想。我时而独来独往,有时也合群甚欢,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对于宇宙,我只是一粒尘埃~~~

读后感思考艺术2000字5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后感思考艺术”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下面由读后感大全给您带来的“读后感思考艺术”,感谢您的阅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读完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见解。读后感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1

今天终于完整粗略读完全书,这两天自己不断结合逆反思想方式,对自己过去这两年的经历去反复回想,发现如果能够早两年看到这本,自己过去很多的时候就不会做出那些愚蠢的选择和决定。

结合逆反思考方式,才能够更好的深入自己的内心,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当初自己一而再的犯了很多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会犯的错误。

事后除了懊悔,却不能找到自己深层次的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直到这两天,才发现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人性的丑陋和被大众的感染和仿效的事实。

然而过去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很多时候自己心里因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而自以为傲,但是现在猛然发现我过去两年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被影响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自己已经变成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大众。

随着把全书看完后,逆反思想再次的将久别的.自己的唤醒过来,虽然不曾见到作者,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他是我的知心老师,值得我一辈子尊敬的老师,很感激他写的这本书能如此的洗涤和滋润我的思想。

说到这里,我更不得不感谢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不管今后自己成功与否,我知道,您是我应该感恩的人,您已经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之一,我内心一直憧憬着历史上的水泊梁山的好汉一起做着替天行道的大事,在我的心中,能加入你们的团队,犹如加入水泊梁山一样令我神往,现在只是担心我配不配,能不能像那108将一样拥有自己的一个特别的才干贡献出来。

这两天我也反复去正反思考我选择走金融道路的可行性,最后反省出自己当初决定的动机和多少的盲目和冲动,在逆反的思考里面挑出了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

然而当自己把这些理由都不纳入我考虑选择交易员的选择时,而且我尽量去考虑做交易员或投资工作的风险、内心长期将要面临的压力、坚持大量的学习和一切我目前能想到的负面时,我还是理性的继续选择做交易员这样的选择,所以我相信我今后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加上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相信自己能够征战资本市场的。

读完本书让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将逆反思考融入自己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候保持思想的警惕性和敏锐性,从现在开始自己有意无意的训练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去逆反思考它的反面或是每一个不同的可能。

感谢李老师的推荐,我会永久保存这本书,不定期的翻阅,直到逆反思考成为自己思考的全部。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2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人性都是自私的:公地悲剧,人性就是自私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要用一定的制度才行,不要那么天真的认为可以感化人类。

人性的自以为是、贪婪:结果偏误。用一两次的结果去推演原因,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挖掘的,看一个企业,成功因素就更为复杂了,就像很多人看到新闻报道关于成功的案例,以为自己也可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也许是人家祖宗十八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也许是人家出生名门打小受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而哪里有那么多的怀才不遇,很有可能真的是没有才。选择的悖论:正如以前大宝护肤品的广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优秀跟爱没有直接关系,大家一直有这样的误导,不断往优秀的方向直奔。最好好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以为自己可以拥有,怎么可能呢,不然就怨天怨地。特别要从别人手里去抢夺一些东西就是更难了。稀少性谬误,物依稀为贵,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去拥有。

人情社会:讨喜偏误,所以嘴炮的人更容易当销售员,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后买的衣服远远超出了本来计划的。奇迹,也许本来按照概率就是发生下的,但是人们总以为是什么特殊力量在推动,或者过分带上情感上的东西,偶尔的相遇偏要说成什么缘分之类的,其实压根就没有。

人都是风险厌恶型:改革总是困难的,零风险偏误。人是本能的抗拒风险的,希望什么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门走路也会被蚂蚁绊倒,那不能为了结婚可能的风险而选择不结婚,不能为了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拒绝去做一些事情,这个表现在国企、机关单位就特别明显,不作为是很多人的风格,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所以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真心从大局着想,格局更大。

人性不能真实面对自己,高估自己:忽视基本概率,好的东西都是很少的,这和幸存者偏误是一个道理。人们总是很难接受自己会平凡一辈子,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事后诸葛偏误,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知道的,特别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夸夸其谈。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3

内容简介:思考技能是天赋还是养成的习惯?视野狭窄、缺乏好奇心对思考有什么影响?……针对这类我们很少意识到的问题,本书从阐述思考的概念开始,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沟通想法,从而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思考是一门需要学习且可以习得的艺术。在每一章末尾,作者都设置了极具挑战性的练习题,方便读者边学边练,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书最初为大学思考课程设计,因其简单易懂,逐渐被商业、人文、社科、科学等领域广泛采用,是一本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思考技能训练书。1984年初版后,本书即被美国许多高校选为必修的思考课教材,26年间已修订至第8版。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简单来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反思”的书。 不等不佩服,在思维的逻辑性上,老外的方法还真是很清晰很有条理的。中国的教育一直很强调“技能性”,我们这些勤奋的学生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只是,这些技术的研究更多是在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创新和改变。走出校门,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越来越发现,其实在实......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很多孩子在4 岁时用问题轰炸他们的父母,但在18 岁时却丧失了好奇心。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普遍看来是如此。他们的父母厌倦了回答问题,开始阻止发问,他们责备说:“别问这么多问题,好奇害死猫。”随后,孩子上学了,发现老师也没多少时间回答问题。教室里有太多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老师必须遵照课程表完......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4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无时不从错误中走过,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为了养成习惯,方便日后查阅,我将自己未知的或一知半解又不能对号入座进行自我小结。

1.幸存偏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自己(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它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

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适用现在广告策划学习的我

3.过渡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自己常范,注意)。

4.从众心理: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心理分析与2点雷同)

5.纠缠于沉没成本: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自己曾范过,觉醒之)。

6.互惠偏误: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太普遍了)

7.确认偏误:“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又一心理学)

8.故事偏误: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

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

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9.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

10.选择的悖论:《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三: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你如何能够保证从200个选项中作出完美的选择?

答案是:你不能。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满。

11.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哈哈,估计常人均有之)

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12.忽视概率偏误: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13.零风险偏误: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更多内容请见享乐适应症那一章。

14.赌徒谬误: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15.基本特征谬误:极度关注他人源自我们过去的进化史,隶属于一个群体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着死亡即使我们本该知道,领导才能对经济成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普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在一个存在危机的行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常被撤换,而在朝阳行业里却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注情境。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16.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结论: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17.替代效应: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18.预测的错觉:事实证明,最糟的预测家恰恰是那些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专家,尤其是世界灭亡预言家,(知道现家各类股评、楼评、健康、养生砖家了嘛)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写道,从而招致他的同行们的憎恨。

问题是: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

19.关联谬误: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

卡尼曼由此认为,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20.框架效应: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里称之为框架效应。(太认同了,人都喜欢美言)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21.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22.不作为偏误:“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23.自利偏误: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

满分总是你自己的功劳,这么优秀的成绩反映了你的真实能力。如果你出现一次掉队,考了个低分呢?那就是考试不公正。

24.享乐适应证: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

25.自我选择偏误: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26.联想偏误: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27.双曲贴现:随着时间长度的不同,我们作出的决定是不一致的。科学里称这一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总之,当我们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读后感思考艺术 篇5

不错的一个思维偏误清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事物以及为人处世做决断。略微整理一下,以供有兴趣的你简阅。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书中的思维偏误的概念,是指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偏离最理想的、合乎逻辑的、理智的思考和行为。今天的世界更倾向于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

1幸存偏误

根据幸存下来人去估算成功的概率,往往偏高。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游泳选手和好身材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3过度自信效应

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不自觉地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随大溜):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这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已经投入的成本,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互惠偏误

没有互惠,人类、动物可能早就灭绝了。但互惠也可能引发报复,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7确认偏误之一

确认偏误会让我们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反驳证据)的新信息。

8确认偏误之二

请与确认偏误作斗争。

9权威偏误

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

10对比照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

11现成偏误

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这一情况,可以通过结果的有效性判断。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

13故事偏误

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不想扭曲真相,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认识

巴菲特的生活信条是:“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线在哪里。”

16控制错觉

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18回归均值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

对公地人们都想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法是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

请你在端详面前的选项之前,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存在无限选择的年代,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24奇迹

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失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26忽视概率偏误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

27零风险偏误

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还是你的婚姻、你的友谊。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

29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30赌徒谬误

赌博是一件独立事件,不会输的越多赢的概率就越大。现实生活中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

归纳法有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然而,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33规避损失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

34社会性懈怠

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

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人对指数增长没有直观感觉的。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

36赢家的诅咒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

37基本特征谬误

我们需要别人协助。特立独行的人——其中一些早就从基因池里消失了。因此我们才会这样过度地关注人。我们将90%的精力都用来关注人,只用10%的精力关情景。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39光环效应

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

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

42关联谬误

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要太顺从直觉。

43框架效应

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44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45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46自利偏误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47享乐适应症

当对现有的适应以后,便不会因此的一些改善更开心了。

48自我选择偏误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如果不舒服会联想到果子,以后会注意。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50新手的运气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绝不能过于自信。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

面试失败,你不会承认是你资质不够,而是会劝自己你其实根本不想要这份工作。

52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必备」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必备」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1)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2)

《放弃的艺术》读书笔记及读后感3000字:

感觉是一本蛮有意思的书,书中将“放弃”称之为“目标脱离”。

头部讲述了生活中那些不可放弃之重的原因,穿插一些心理学现象和小故事;中部讲述人们习惯于采用的治标不治本的“目标脱离”方法;尾部给出方法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一步步“目标脱离”。

假如你心中有忘不掉的人,假如你有想辞去的鸡肋工作,假如你心中有执迷又想戒掉的坏习惯,你可以读读此书,至少能让你明白为何你一直放不下,戒不掉,行动不起来。

苦苦坚持的原因

1、近在咫尺的胜利

我们经常会有不自觉的心理误判,认为自己离设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再忍一忍,事情总会有转机,目标总会实现。

此时横在我们面前两个矛盾的事实的存在,其一:一个能看得见得胜利的目标,其二:你却始终够不到这个目标。

这时我们会在心底暗示自己我该这样做,我那样做是不是好一些;你会往前迈出第一步,迈出很多步很多步,那那个目标却总是近在眼前却又总也摸不到。

例子:

很多人搓麻时的“赶本”心理,输钱时候总想多搓会能回本,但其实在回本后或者开始赢钱的时候还是会继续坐在麻将桌上,对麻将桌不离不弃。

2、可得性启示

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又可称为“可得性启示”,生活中过多的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电影,文章,书籍让我们总以为坚持再坚持,我们习惯说“当坚持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上帝会帮你开一扇窗”。坚持而成功的案例存在,但仅存在固定人物和场景下,但或许并不适合你的现状,你的智商情商。

就像你身边任何人的成功你都没法原封不动的复制一样,你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偶像;你可以复制人家的努力和坚持,但你复制不了人家的性格,思维,情智商,周遭环境。

3、间断强化

间断强化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和“近在咫尺的胜利”相互作用,迫使我们继续加大投入,不断付出,貌似永久不知道停下动作,永远不知道放弃一样。

间断强化是在面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时候,能获得的反馈一百次的负面的反馈期间中夹杂着偶然几次正面反馈;而你却无法获知啥时候会获得正面反馈,你无法确定自己的行动对得到正面反馈有任何效用。

例子:

就像工作上的一个领导,当你交付任务的时候他总是说你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需要修改,偶然一次领导说你这次工作做得还不错;这时你就会反复修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为求得到领导对你新交付工作的认可;可你后来却发现无论你如何修正,领导却一直对你说不,领导越是说不,你越期望得到领导的认可。

间断强化实则你内心期望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可,对方却一直不给,最终你自己可能就步入一种类似于“习得性无助”的状况。

4、承诺升级

我们都倾向于让自己言行前后保持一致,当我们做下一个承诺,我们之后的言行都会以之前许下的这个承诺为目标导向。追求社会认同感的我们总会告诉自己我们要坚持之前做的决定。

有说销售人员在销售前赠送小礼品的情况下达成产品成交的概率会高得多;因为我们在接受了销售人员的赠品其实间接得对销售人员和产品的认同,我们倾向于承诺的一致性,之后对销售人员及产品说‘不’的几率就会变低,这也是“回馈”心理在作怪。

5、沉没成本和厌恶损失

这个我们听得比较多,一旦我们之前付出过很多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会倾向于加大自己的投入,我们是那么期望得到正向的反馈,那么期望得到承认和认可;而我们又那么害怕之前的付出没有任何结果,害怕失去,我们会认为继续付出,投入能扳回之前的损失。

简单的例子:

炒股中我们都倾向于对已经亏本很多的股票加仓;卖股票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卖那些已经盈利的股票;而已经亏的或者跌停的股票我们会牢牢拽在手中。我们是那么的期望赢,却又那么不懂得及时止损;我们心中固有思考: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珍惜,对没有得到的东西保持持续投入,对失去感到恐惧;这也是佛教中说的“求不得苦”。

常见的放弃方式

逃避式放弃

这是一种逃避困难的惯性手段,一旦事情进展不顺利,或者面对的情况变得复杂,困难重重,在坚持和放弃之间,我们会不加思索的直接选择放弃。大脑是懒惰的,我们总倾向于去做阻力最小的事情,做最容易做的决定。

对决式放弃

我们倾向于在自己放弃一件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编造一个很让自己信服的理由和借口,诸如“是对方不愿意沟通的”“我试过,但大家三观不合”,这让放弃者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认为“这不是我的错”,“我是受害者”。

假装式放弃

其实这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放弃者对外界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放弃观念,但自己内心没有真正做到,时不时的在心底放放电影;实则没有放弃,内心用“僵持”和“拖延”替代实际的行动方向。

威胁式放弃

这其实是一种对方模式,就想你跟领导谈工资说如果领导工资加不到自己想要的程度,你让领导给你招小弟,领导不满足你就辞职一样。这实则是一种相互伤害的方式,而你心里其实并不想辞职。

无故失踪式放弃

这种放弃方式有点自私自利,放弃之人从此消失不见,给自己和别人留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让自己和别人都变得悬而未决。

爆发式放弃

这是一种忍无可忍的放弃,认为自己在以往的隐忍中包容了太多的委屈,是一种情绪崩溃现象,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伴随着大量的伤害和争吵,你会炒闲饭,你会细数对方的缺点,用尽最恶毒最具杀伤力的言语;而说出一些自己都厌恶的话和付出一些自己都恐怖的行动;而事后你又会自责和后悔。

貌合神离式放弃

这其实是一种欺骗他人的做法,嘴上说着会努力,会改变,但内心其实早有了自己的决断,就是不愿承认自己其实在心里已经放弃了,自己已经在寻找出口了。

目标脱离

书中提到正确的放弃方式是“目标脱离”,这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鼓励我们设定新目标,并舍弃妨碍新目标的旧目标。个人感觉实施起来还是有点偏理论,有点难,哈哈。

具体有如下几步:

1、认知脱离

书中讲从脑海中清除干扰我们思考的因素的过程叫认知脱离。字面上应该是在意识上认识到自己想放弃某个目标,并准备开始放弃这个目标的行动。

这里提到我们经常是没办法停掉脑子里的幻灯片,意识会不自觉的想起一些事;就像你越强迫自己不要想起某一件事,脑子里的幻灯片却一遍一遍重复播放。

书中还讲了一个小笑话:如果有人跟你说你一定不要在脑子里想到一只粉红的大象,那么你脑子里一定会正想着一只粉红的大象。

这里讲了一个替代法:如果你脑子里正想着这只粉红的大象,尝试让自己把这只粉红的大象变成红色的甲壳虫汽车。书中的观念是:如果我们想抑制一个想法,就需要心里全心全意想着另外一个想法。

2、情感脱离

一般放弃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愁眉苦脸”或者“假装开心”,这里比较讲得比较学术化,让我们学会辨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疏导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多感知体会目标丧失后的生活状况。

这里我理解是不是让假装目标已经被自己放弃了,去假装目标已经被自己放弃的新生活,而假装做一个动作时间长了这个动作就变成了自己真正的动作。

3、动机脱离

书中说这第三阶段,要从认知和情感脱离两方面做好调控,似是“重新开始”的意思。

这阶段要求自己积极脱离那些无法实现,无法满足你内心需求的目标,有意识的摒弃不在适合的旧目标,将精力focus 在给自己产生“心流”的新目标上。

4、行动脱离

这个比较好理解,做出放弃的决定后,前面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思考和准备工作,做了那么多前戏,这里得付出实际的行动,可以在亲朋好友的监督下进行,并在自己动摇的时候坚定地说服自己。

写在最后:

第一次写这种跟心理学如此接近书的读书笔记,还是蛮难的,感觉写不好;就是觉得书中的一些心理学现象蛮有意思,还有就是常见的放弃方式貌似自己几乎全部中枪过,最后讲真正的放弃方法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看官凑合看吧。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3)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爱心和耐心的一把尺子。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面对孩子们,我们要有慢的教育艺术,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更是必要的。

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是会慢慢领悟的。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甚至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我们把眼光放得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有一种悠闲的心态,一份闲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常常没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我已经尽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这一切都使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应有的本真。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行思考,重新审视我自己,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魅力是一种感染力、影响力。古往今来,从孔圣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大爱无言,人格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亲切善诱,富于创新,深受学生喜爱、给学生巨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曾经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而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4)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5)

原来一直以为,爱这种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只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只能以实践的形式存在于心间体会。但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的艺术》一书,发现我原来对爱的理解过于片面。

首先,情爱只是爱的一个分支,但在现在社会,我们总会粗浅的把恋人之间的爱当做爱的全部,其实,爱还分血缘之爱(比如父母兄弟之间),自爱,性爱,友爱…其次,爱也有它的理论性,就如书中还所说,“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所以学会怎么爱人,拥有爱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不是说只要你投入全部的身心,你的爱就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下面讲两点我在阅读此书后的感悟。

一、爱的本质与层次

书中说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这点我十分赞同,比起索取,爱更是一种付出。这种付出是纯粹无私的,你想要了解关心保护某个人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十分单纯的,并不是因为你要获得等价的回报,有时甚至也不会注重别人是否也这么对你,重要的是,你在爱别人的同时就像在爱你自己,这就牵涉到“给”的定义的问题。

那些有创造性的人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身心愉悦。由此看来,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是错误的。打个最基本的比方——母爱。

从小我们就知道,母爱的是最伟大的。母亲告诉我们: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以血缘为纽带牵系着不同的个体,可能小时候我们都会惹妈妈生气,说一些不好的话,但最后母亲一般都会原谅我们,而且这并不影响她对我们继续的付出。

如果把这个放到恋人之间,没几句或许就决绝分手了,爱荡然无存、支离破碎。我个人把这个归结为爱的层次不同,爱有四个层次: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每种爱的境界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爱的修炼地步也各有差异,这没有标准,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墨子一样追求“博爱”,只是对爱的理念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爱人。不是有一句俗话么——“爱到极致就是恨”。的确有些偏激,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回归理性,不要让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反而成为伤人伤己的利器。

二、关于爱情

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认为的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把爱当成一种艺术,这个想法令我钦佩,这样便形象全面的描绘出了爱的优雅理智。

这本书并不囿于男女两性的爱情方法学,也不是介绍相关的技巧秘诀,而是强调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想在爱上获得成功,就要从磨砺自己的人格开始。

我开始反思我的爱情观。呵呵,说起这个话题不免有些羞涩,因为从小对于爱情的想法总会在父母的反复叮嘱中扼杀于摇篮,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设想自己的另一半,对爱情有所期待与幻想。我并不期待多么浪漫,只希望能找到“革命伴侣”式的一份感情——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并且条件适合的人才考虑相处。

基于这样的爱情观,我向来对与自己同级的男生不抱幻想,因为在我看来他们比我还要不成熟,不是能与我相知相扶共同进步的人。

此外,我是极力主张保持自我风格的。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附庸,即使要在一起度过一生一世也不应该改变自己而去迎合。这样看来,我希望另一半是可以令我崇拜的人,能让我依靠。

某天在网上,我偶然看到一句话:“要像没有恋爱一样恋爱”,感到有些疑惑。直到看了弗洛姆的书,里面讲到“真正的爱情是让两个不同的生命结合在了一起,却并没有让彼此失去自己本来的个性与面目。”“爱情说到底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种爱就称不上真正的爱。”这是弗洛姆的原话。当我看到这里时,感到很开心,我终于找到一句这么经典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想法了。大师和常人的区别往往只在于大师能够将常人感觉得到却无法明确表达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语表达出来,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吧。

像没有谈恋爱一样谈恋爱,即双方依然保持独立的自我人格,不会被束缚,不会为了对方委曲求全。在这个世人都关注我们飞得高不高的环境中,能有个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是幸福的,而且这个人不是我们的父母也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当这样一个对我们的生命和成长付出了积极的关心的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与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真正的爱情就降临了。因为“爱并不只是用于感动某个被爱的人的一种情愫,而是一种能自觉地为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而付出一切努力的代称”。

以上两点是我看了书以后小小的感悟。关于爱的这门艺术,恐怕谁都无法真正参透与学得,只是我们在一生的经历中总或多或少有所体会。我想弗洛姆的这本书我以后闲暇也还是会阅读,让他教我更好地去爱人。

读书的艺术读后感范文(篇6)

每次在读一本书之前,我都会首先大概了解一下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以前曾经尝试读过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但是读了不到20页就因为其中的专业术语太多所以读不下去了,读这本书时也感觉其中有很多晦涩绕口的语句,需要一点一点慢慢得读才能勉强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感觉是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书中作者所说的很多内容我还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还是依然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翻开作者前言:"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人们普遍认为爱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事物,只要遇到爱的对象,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爱并没有这么简单,弗洛姆把这种对爱的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作比较:"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如果他找到了这么一样东西,他也就能画了。"这个举例通俗易懂,而且和当今社会很多人的问题如出一辙。比如,很多人当他们遇到了爱的对象之后,有的人却不能正常地与爱人相处,有的人痴迷癫狂,有的人迷失自我。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爱不是简单地遇到和接受,而是需要努力去学习、领悟和实践才能获得的。

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个观点就是:爱要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但是这种给予不同于放弃、被剥夺或做出牺牲,有的人为了"得到"所以去"给予",他们不会做出没有收获而付出的事情,这是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还有一些人把"给予"当做一种美德,他们认为给予是做出牺牲,然而这种牺牲所带来的痛苦远比去从对方那里得到更有意义,可以说是更令自己感到快乐。这两种都不是爱的给予,弗洛姆在书中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因为,正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裕和活力。"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对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帮助别人,也是给予的一种,俗话说能者多劳,帮助了别人,说明我们有多余的能量去做这件事情,这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很优秀、很强大,这会让我们感到很快乐,这种快乐的感觉远比所获得的酬劳和回报重要得多。

《爱的艺术》告诉我们,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学会给予、关怀和尊重,他就像一位老者,在给我们以教导,而这些教导会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少走许多弯路。

年轻的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书中所讲的关于爱的真谛,但如果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给予去关怀去尊重,不能说我们一定会掌握爱这门艺术,但至少我们不会在爱中迷茫,知道如何去爱。

最后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思考是一门艺术》读后感2000字


决定以创造力为自身研究与奋斗的目标,这本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当然不能错过。已经阅读了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学会提问》里说形容的知识攫取型的阅读,试图记住什么,殊不知,脑图也好,博闻强识也好都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觉得是否写个读后感能更加提高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并指导自身实践。

该书中文版已经是原版的第八版翻译,从这数目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多么的经典,多么的牛,整体而言,该书是思维导论的集大成者,但显得有入门之嫌,适合初学者学习。该书主要观点:

1.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作用各为不同,组合起来方为完整思维;

2.良好思维源于习惯与态度,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从时间、地点与条件着手,找到自己的好状态;

3.思考的基础是真理与认知,真理是绝对的,认知是相对的,受到经验、渠道、条件等情境因素影响,以为知道与知道并不是一回事;

4.意见应区分为喜好与判断,前者无对错之分;

5.判断的一个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义务、社会绩效要求以及对他人影响等,具体判断中应有先后;

6.妨碍思维的坏习惯:我的比较好;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简单概括;自我欺骗。解决方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元认知”。

7.批判性思考:区别人与言;证据+论证=论断;批判性阅读

8.做创造性的人:四个阶段:寻找冲突;表述问题;调研问题;产生想法

9.寻找冲突:寻找缺点、敏锐观察、不满、本质原因、内涵问题与争论

10.表述问题:找出挑战、表述问题与改进表述

11.调研问题:证据、图书馆、互联网、权威人士、保持质疑、避免剽窃

12.产生想象:方法:类比、联想、组合、逆反、想象问题已解决、强制联想、构思情景

12.克服障碍:思维障碍(保留判断);茫然困惑(回头看问题,是否有新启发);缺乏灵活性(换个方向,换个方法)

13.顿悟的产生;问题聚焦;长时间沉浸;暂时放下

14.批判性改进:s1:制定细节(从结果思考问题,5w1h);s2寻找缺点(一般缺点;竞争缺点;带来什么变化;变化的影响);s3消除缺点(scamper);

15.找出什么行不通是确定什么行得通的重要前提;

16.说服:a.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新的想法;b.了解听众;c.预测反对意见;d.重点、优点突出;

17.写作:1.统一协调,明确中心思想,尽早陈述;2.连贯统一;3.重点突出(面对读者,金字塔);4.拓展深化,对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8.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简洁、简单一样、丰富变化、重述多于引用、生动

对个人而言,

第一;应认识到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齐头修炼,而个人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思维的修炼程度以及其内部协调程度;鉴于其矛盾性,最好的办法是分阶段开展(六顶思考帽)

第二;好的思维来自修炼,对妨碍自我思维进步因素的“元认识”;

第三;知识是想通的,从问题(冲突着手)寻找冲突,(金字塔的scq);表述问题,(六种问题思维方法);调研问题(假设与假设检验);产生想法(对策分析)

第四;说服、写作都应以读者为对象,写作中,自然、简单、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因素(金字塔)

《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 【必备】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贝多芬传》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怎么写《贝多芬传》的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篇一)

贝多芬——一位举世闻名却又历经坎坷的音乐家,他作曲无数,才华横溢,却不幸失聪,终生未婚。就是这样一位坚毅,刚强而又乐观的伟人,为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气,使音乐越发的美妙而动人。如今,我在这里,透过一本《贝多芬传》,又一次向这位大师进行由衷的瞻仰。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传记开篇便是对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写,从他那粗犷又富有特点的脸上,我们仿佛就能读出他一生饱受过的沧桑,而那有神的双眼里,又似乎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从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肃然起敬。

“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

“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我对于睡眠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两段话是贝多芬历经磨难之后说的,听力的恶化,爱人的背叛,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绝望,无法摆脱,然而,他强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公。突然想起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正是因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贝多芬才能越发地坚毅与高大,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打击,贝多芬作曲的灵感越发地被激发出来,才从他笔下涌现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所以,我们现今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那些我们看起来无法跨越的充满险阻的大山,和贝多芬所经历的相比,大概只能算是个小土丘吧?!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进,不向前呢?谨记着贝多芬的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一同勇往直前!

《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篇二)

读书对于我和孩子来说,是一种长期的乐趣,之所以在林林总总的书中选择了《贝多芬传》这本书来和孩子共读,是因为不久前我刚读了这本书,从书中受到了无可限量的精神鼓舞。孩子又正在学习音乐,选择这本书来读,对他来说,也是一次励志的过程。译者傅雷曾在译序中说:“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就译了本书。”

我读过的正是那本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的《傅译传记五种》中的《贝多芬传》,书中有不少精辟的语言和人生的名言警句。但这本书本书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深奥,于是,我和他一起去购书中心挑选适合他读的版本。我们先读了最简单的日本葭川著的漫画版。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趣味性较浓,图文并茂,简洁生动。

我们俩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虽然孩子对贝多芬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但本书的感染力不够强,使贝多芬对孩子的精神影响力大打折扣,于是又选读了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说名人版《贝多芬传》。这是一本很好的少儿读物,因为书中不仅介绍了名人的故事,而且还附带有相关的知识链接。对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和理解书本内容都大有帮助。我写这篇读后感,主要是根据傅雷译罗曼罗兰著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为了和孩子共享,我把某些片段用声地读了出来,发现这样对文字的体味更加深刻。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粗浅体会。

与其说贝多芬是因为他不朽的作品而流芳百世,还不如说是他的精神品质使他站在了伟人的前列。与其说他是伟大音乐家的代表,还不如说他是力量的化身,是与命运之神抗争的勇士!

贝多芬生诞生在1770年,欧洲战事频发的年代!他生在德国的波恩,一个充满着文化与音乐气息的城市,一个音乐世家(贝多芬的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是乐手)。然而,祖父的早逝和父亲的堕落,一方面使贝多芬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艰苦卓绝,使他过早地肩负了成人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力,从而使他天才的资质没有在平庸中埋没。在贝多芬的一生中,贫穷,疾病困扰着他,他不仅要替父母赚钱养家糊口,而且还要为父亲的酗酒付出代价。25岁,正是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年龄,是事业成功的曙光在向他招手的大好时机。然后,音乐家最不幸的耳聋正朝他悄悄袭来。为此,他有过软弱的时候,他逃避,退隐,打算向命运之神低头,结束年轻的生命,然而,他最终选择了生!

他说:“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假如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能完成善的行为时就不该结束生命的话,我早已不在人世了。”艺术之神在向他招手,道德之力在把他召唤,把他重新拉回了生命的轨迹,让他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他,从死神的手里逃回了艺术之路上,继续肩负着人生的重负!

既然选择了活着,就选择了生的顽强,既然选择了艺术,要意味着为艺术献身!贫穷,耳聋,肠道疾病,爱情的坎坷,亲人的忘恩负义,世人的冷漠与趋炎附势,人生的种种不幸时时在困扰着他!战争的风云与动荡不安的局势也在考验着他,在坚持与隐忍之下,艺术的泉水却喷薄欲出。很难想象,完全耳聋的他,在贫病交加的日子里,却创作出了令世人震撼的第一交响曲到第九交响曲,从《悲怆奏鸣曲》到《月光奏鸣曲》,从歌剧《菲岱里奥》到《弥撒曲》……等著名的乐曲!他在悲惨的生活与疼痛的命运之下,为世人留下了永恒的艺术,把痛苦独自啜饮,把欢乐留给了众生!如果你用心去听听他的《田园交响曲》,你感到的,只是他的欢乐与平和,而不是痛苦的压抑。

由贝多芬的故事不难看出,环境的熏陶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设想,即使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但如果他不是生在波恩这样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地方,如果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或者没有给予应有的教育与训练,天才只有在庸碌中埋没了。因此,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空间,对塑造完美的或者说较完善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对人的才艺的塑造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另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磨难,往往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的财富,使他在今后的路上敢于直面遇到的困境,减轻因克服困难而带来的痛苦。如今的青少年,缺乏的不是聪明才智,不是发育良好的身体,而是基本的锻炼和必要的磨折。温室里的花朵,怎能经受住狂风暴雨的劲扫呢?因此,我们是不是该放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更多的责任,担当生活中更多的任务,而不是塑造出只懂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天在课业的重负下苦不堪言情商低下的孩子。

贝多芬也告诉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是选择平庸还是选择不凡,那就看你是选择创造还是选择重复,是选择承受还是选择逃避。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不能避免的就只有直面!

贝多芬,用他不朽的精神品质,告诉了世人他的伟大!

《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篇三)

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历程证明了坚强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赞颂着你!你是音乐家榜样,你是现代艺术最英勇的一股力量,你是受苦不屈的人们最伟大、最真挚的朋友。当我们为世界上存在的苦难感到悲伤的时候,你尽管自己身处无声的世界,却谱写出了最强的音符,安慰了人们受伤的心灵。

贝多芬的音乐和自然元素融为一体,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髓。此言不假,贝多芬可以说是一股来自于大自然之间强大的力量。当这股力量和其他力量碰撞,便产生了壮观的景象。

贝多芬是一个穷困潦倒,残废孤独,生而痛,没有地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并给予了全世界欢乐,一句充满豪情的话可以概括你的一生,这句话就是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

“唯其痛苦,方显伟大,才有欢乐。”让我们一起向贝多芬学习吧!

《贝多芬传》思考与感悟(篇四)

跟随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高瞻的心去拜读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书时,我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只被他创造的辉煌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的细致的一生,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作为一个名人,贝多芬一向不被人了解,因此他从来都不能诉说自我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负着无数的压力——社会舆论,家庭,健康……重重叠出。他生活在成功与苦难交织的世界中。由于不幸的耳聋,他很难与别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与别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远的寂静既使他安静又使他烦躁。因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年轻时,他是有多高的热情,在他的作品透露着生命的新鲜与狂热,似乎这就是他的语言。他似乎已经迎来了成功,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灾难。更多的疾病,无穷无尽地折磨着他。尽管是这样,他仍旧大胆放诞,无拘无束地发表自我的感言,蔑视世俗。晚年的他一贫如洗,不断举办音乐会带来了声誉却没有带来金钱。就是这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作曲。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们去倾听贝多芬的名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展此刻你的面前:他已经将自我精神和血肉熔进了音乐中。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时,你会觉得里面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并抗击着;也恰如《英雄交响曲》所倾诉的,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静如水的早晨,但转眼间就有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可怕的静默,黄昏降临,雷雨经过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蓄满闪电,夹带着暴风雨。又突然,风狂骤雨之际,黑暗裂了缝白日的明媚又还给了大家。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一向被卷入激情与哀伤的漩涡。在生命落幕时,他还幽默地说:“看啊,喜剧收场了。”

贝多芬的一生也正应了一句话:痛苦与欢乐是共存的。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 【必备】


世界上的母亲哪有不爱儿女的呢?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其中的道理,还请珍惜!那么,你在读完《秋天的怀念》后,有什么感想与感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篇一)

读完《秋天的怀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文章中的母亲虽然肝疼得整宿睡不了觉,还是忍着疼痛来唤起作者对生活的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而使她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正是母爱的力量。

文章的作者因身体残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作者的母亲强忍着病痛,耐心地照顾她、安慰他。文章几次提到:“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他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母亲生着重病,所以才会憔悴,但她还是要坚持推着作者去看菊花,她要唤起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他重拾信心,母亲想带他去看菊花,但多次被他拒绝。当他终于理解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并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时,母亲已离他而去。6年后的秋天,作者去看了菊花,也回想着母亲对自己的爱… …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更伟大!在我的生活中,我时刻体会着母爱的力量。

三年级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三点钟,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妈妈只好自己送我去医院。因为怕冻着我,妈妈没有骑车,看我迷迷糊糊的样子,走路都很吃力,就蹲下来说:“你上来吧,我背你。”我趴在妈妈背上,妈妈很吃力地把我背起来。那时我的体重也有七十多斤,对于妈妈来说可是个巨大的“负担”,可是妈妈背着我依然走得很快,有时候还小跑。累了,妈妈就咬咬牙,使劲把我往上提提,再接着往前走。到了医院,妈妈已是满头大汗。我想,是母爱的力量,妈妈才有了这么大的力气,坚持到了医院。

天下的母亲都一样,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那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力量——母爱的力量。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篇二)

我读过景色迷人的《海上日出》、仙女般的《张家界》、美不胜收的《高粱情》,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它让我百读不厌。

课文中的母亲有病住院后,那个“我”写到: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的时候还惦记着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无私的。作为一个母亲,只有奉献,没有索求。天下的父母,大都如此疼爱自己的儿女。

我爱我的母亲,母亲也十分疼爱我,关心我。她虽然每天都上班,但是早晨很早就起来给我做合口的饭菜,恐怕我吃不好。到天凉的时候,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每天都要为我搭配好穿的衣服,怕我着凉。为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辅导我作业。每逢我不听话使她生气的时候,她总会耐心地给我讲道理,说服我,教育我……

母亲真是太辛苦了,她为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惜付出一切。以后我一定要听母亲的话,不让她生气,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为人民做贡献,长大以后当一个好母亲,让母亲放心。作文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篇三)

母爱是只小小的船,悠悠地划行在平静的水面。母亲摇着爱的小船,把希望挂在帆上,把沉重装进船舱,把思念藏入船底,把笑容露在脸上。《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告诉了我,母爱是一座无形的桥,你永远也探索不到她有多深奥;母爱是一杯甘泉,在你酷热难耐的时候,抚慰你躁动的心;母亲的爱就像空气,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气息。

作者因为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怪癖异常,失去信心,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回来,母亲一直都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她没有怪儿子,还不顾重病在身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直到病死前,牵挂的依然是自己的残儿和孤女。

母亲的溘然长逝,让儿子从自怨自哀的状况中猛然醒悟,回忆母亲生前对自己的爱,儿子终于懂得要珍惜生命,要勇敢的活下去。是母爱点亮了儿子的心灯,更是母爱让儿子重新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请珍惜你现在与母亲之间的时光吧,人生苦短,仔细母爱吧!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珍惜你拥有的母爱,因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拥有就是一种幸福。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篇四)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写得非常精彩,非常动人的故事。

以精练的文笔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通过几个小故事和人物的对话把母亲对作者的挂乃写得栩栩如生,我被伟大的母爱所感动。

作者用事实写出了母亲对他的关爱。作者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就悄悄的走出去,在“我”在我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母亲得了肝病,常常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母亲将要离开人世,还在全身心的关爱“我”和妹妹。自从瘫痪后,它种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在昏迷前说:“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一句话中,能感受到母亲对作者关爱的深厚。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人物的对话生动感人。通过简单的对话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看了这一篇文章后,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篇文章不仅写得好,也很有文采。不仅人物的描写精彩,对花的描写也很精彩: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这种排比句非常精彩。

文章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想,文章的结尾用了省略句号,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说完的话,作者和妹妹好好的活下来,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

读了这篇文章,不仅感到母亲爱的伟大,还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

读完秋天的怀念的思考简短400字(篇五)

读了《秋天的怀念》,我很受感动。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之情。

当我读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几句话时,突然记起有一次,我患了重感冒,一会儿发高烧,一会儿打冷颤,爸爸、妈妈看到这种情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妈妈连忙端来水,拿来药让我吃。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下子狠狠地把药和水打翻了,妈妈没吭声,又一次把药和水递给我……现在想起我当时的这种做法,无比愧疚。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我读后热泪盈眶,多么伟大而善良的母亲啊!她临死前还牵挂着自己的儿女。我的外婆去年去世了。她在世的时候,很关心我。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生活、学习上的一切事情都由外婆包了。现在,我只要一想起外婆关心我的事,就特别想念外婆。

读了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我不仅领略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同时还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思考是一门艺术》读后感2024范文


决定以创造力为自身研究与奋斗的目标,这本经典的《思考的艺术》当然不能错过。已经阅读了几遍,感觉还是有点《学会提问》里说形容的知识攫取型的阅读,试图记住什么,殊不知,脑图也好,博闻强识也好都不能代替自身的思考,觉得是否写个读后感能更加提高自己对该书的理解,并指导自身实践。

该书中文版已经是原版的第八版翻译,从这数目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多么的经典,多么的牛x,整体而言,该书是思维导论的集大成者,但显得有入门之嫌,适合初学者学习。该书主要观点:

1.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性思考;作用各为不同,组合起来方为完整思维;

2.良好思维源于习惯与态度,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从时间、地点与条件着手,找到自己的好状态;

3.思考的基础是真理与认知,真理是绝对的,认知是相对的,受到经验、渠道、条件等情境因素影响,以为知道与知道并不是一回事;

4.意见应区分为喜好与判断,前者无对错之分;

5.判断的一个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源于义务、社会绩效要求以及对他人影响等,具体判断中应有先后;

6.妨碍思维的坏习惯:我的比较好;面子;拒绝改变;墨守成规;刻板化;简单概括;自我欺骗。解决方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元认知”。

7.批判性思考:区别人与言;证据+论证=论断;批判性阅读

8.做创造性的人:四个阶段:寻找冲突;表述问题;调研问题;产生想法

9.寻找冲突:寻找缺点、敏锐观察、不满、本质原因、内涵问题与争论

10.表述问题:找出挑战、表述问题与改进表述

11.调研问题:证据、图书馆、互联网、权威人士、保持质疑、避免剽窃

12.产生想象:方法:类比、联想、组合、逆反、想象问题已解决、强制联想、构思情景

12.克服障碍:思维障碍(保留判断);茫然困惑(回头看问题,是否有新启发);缺乏灵活性(换个方向,换个方法)

13.顿悟的产生;问题聚焦;长时间沉浸;暂时放下

14.批判性改进:s1:制定细节(从结果思考问题,5w1h);s2寻找缺点(一般缺点;竞争缺点;带来什么变化;变化的影响);s3消除缺点(scamper);

15.找出什么行不通是确定什么行得通的重要前提;

16.说服:a.了解人们为什么不接受新的想法;b.了解听众;c.预测反对意见;d.重点、优点突出;

17.写作:1.统一协调,明确中心思想,尽早陈述;2.连贯统一;3.重点突出(面对读者,金字塔);4.拓展深化,对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8.良好的写作习惯:自然、简洁、简单一样、丰富变化、重述多于引用、生动

对个人而言,

第一;应认识到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齐头修炼,而个人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种思维的修炼程度以及其内部协调程度;鉴于其矛盾性,最好的办法是分阶段开展(六顶思考帽)

第二;好的思维来自修炼,对妨碍自我思维进步因素的“元认识”;

第三;知识是想通的,从问题(冲突着手)寻找冲突,(金字塔的scq);表述问题,(六种问题思维方法);调研问题(假设与假设检验);产生想法(对策分析)

第四;说服、写作都应以读者为对象,写作中,自然、简单、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因素(金字塔)

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 【必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在读后了《在人间》,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在人间》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篇一)

这本书,让我对人间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残酷,美好的人间。

你可能迷惑不解,为什么把残酷和美好放在一块?这不是两个极端的词语吗?我的回答是:“你可能无法理解,但人间就是这样。上帝对谁都是公平的,他会让你幸福,也会让你恨他。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心态。”

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从十一岁辍学讲起,讲了少年阿缪沙他走向社会,面对生活,独立谋生的经历。他的外祖父破产后,才十一岁的他,只能被迫出去打工挣钱,去普通的鞋店,圣像作坊当什么学徒赚钱,还做了洗碗工、给人打工的奴隶,给贵族当仆人。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尽人们对他的欺辱、侮辱、愚弄,甚至被一些可恶的人陷害。他不得不尝尽了人间的艰苦和艰难。但阿缪沙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下去了,他不会屈服,他也不肯屈服。他像撕书一样的读着书,像吃书一样的贪婪。为此,他不得不遭到主人一家子的毒打、怀疑和嘲笑。而他对书的喜爱帮他得到了生活中的安慰,也让阿缪沙认清了自己的无知,他需要反抗,他需要提出他的不满。

看完书后,我甚至在怀疑我自己是否拥有着这份勇气和力量,去“挑战”这份磨难,去接受这个现实。我或许并没有像阿缪沙一样的勇气去挑战这份磨难,去接受这个现实。但我相信,生活会改变人生,会改变自我。书中的阿缪沙就像桃花心木中的一棵百年大树一样,他经历了磨难,他已经拥有了坚强的意志。

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篇二)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第二部自传《在人间》。使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活在世界上。

这本书讲的主人公阿辽沙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故事。少年时,他并没有上学而在鞋店打工,由于长期重复着一件事,没有自由而一头撞在玻璃上到医院抢救。他的祖母怕再出意外就没让他继续干,回到了农村。而后回到农村并在森林里度过一段日子,磨练自己。后来他又决定到别人家学画画,却没想到,总被老妇人骂,那个恶毒的女人龌龊至极。最后,他又回到了家,后来,他又饱尝了世间的痛苦,从而激发了正义和对真理的追求。并决定上学。

当我读到了他去学手艺,却屡屡遭到别人的挖苦、讽刺的时候,我恨不得跳进书里,对富人家里的每一个人大吼一声。

他同时也遇到了所谓的好人:船上的厨师,裁缝妻子、皇后、西塔莫夫……他们都用书籍与真理解决问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厨师。当主人公阿辽沙来到船上当杂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正义的人——厨师。他总想可怜所有人,却被别人嘲笑,所以,他不得不对每个人发火。阿辽沙在他眼里是一张白纸,所以,他决定将阿辽沙教成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我恨透那些故意刁难清白人的人,他们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人活在世上要有意义,不能整天受龌龊人的压迫!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为人类付出,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我也希望那些幸灾乐祸的人能够换位思考一下。

只有人与人之间都产生友谊,不幸灾乐祸,同别人成为朋友,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篇三)

这次,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二部《在人间》。

《在人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亲去世后离开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当过学徒;在姨婆家学习绘图、搞卫生;去船上当洗碗工赚钱;在船上的厨师斯穆雷、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阿廖沙爱上了阅读,一有机会他就读书,经常在老婆子睡觉时偷看书;他还在圣像作坊里做过学徒,虽然他都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最终都风平浪静了,因为它克服了。后来,他怀着上大学的期望去了喀山。读完的时候,我的感想有很多。当时的苏联那么乱,阿廖沙能这样平稳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喜欢他坚强的品质;我很讨厌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她说话总是带着一种训斥的语气,为人不和谐,比外祖父还坏,她还用木头抽过阿廖沙一顿。但阿廖沙没有记仇于老婆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我觉得绘图师人也不错,有时会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绘图,他做事很耐心,很讨厌妻子天天向他“撒娇”。在这部曲中,外祖母有时会出现,她没有变,依旧是关心人的,呵护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总是当着阿廖沙的面大声训斥、奚落外祖母,她凭什么呀,说难听点,就是缺德。

这部曲总体来讲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着大家去阅读哦!

2024新年读《在人间》的思考(篇四)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认为,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它可以教会我们坚强、学会忍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小孩成长的历程。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的——小阿廖沙。小阿廖沙从小就开始接触小市民那种恶习,不过,可以看出,小阿廖沙非常讨厌这种小市民风气。小市民最喜欢吵架、给别人制造丑闻。而且,小市民还非常自私,自私一点儿也就算了,可是,他们不仅自私,而且,他们还保守、贪婪!不过还好的是 小阿廖沙并没有受到什麽影响。可是,小阿廖沙生活在这些人当中时常感到郁闷、处处感到压抑。

在《在人间》里,小阿廖沙接触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厨师——斯穆雷、码头装卸工人、洗衣女工——纳塔莉娅、格里戈里……这些好人告诉了小阿廖沙这个社会有多麽好,不过,也告诉他这个社会有多险恶……很多有益于小阿廖沙以后到社会上闯荡的一些忠告。其实,有时候,坏人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这个世界上不是你想像的那麽容易,并不是你想怎麽样就怎麽样的世界,知道吗?……所以,我觉得,坏人有时候也会帮我们的大忙呢!

在那个连看书、读书都认为是 “歪门邪道”的小市民圈子里,小阿廖沙为了读到一本书,受尽了屈辱,他年纪小小,就要出去打工,打工的那个老板也属于小市民圈子里的人,也认为读书是一种耻辱,所以,一当他发现小阿廖沙晚上做完事之后在看书,便把小阿廖沙呵斥了一顿,并再也不让小阿廖沙在他家看书了。小阿廖沙只好做罢了。不过,小阿廖沙为看书受到的苦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什麽打骂呀;什麽用鞭子抽呀,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说,小阿廖沙什麽苦他都受过,什麽累他都 “享受” 过。他还只个跟我们一样的小孩子呀!

我很敬佩小阿廖沙,因为,为了看书,他可以不顾一切的.克服困难。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受尽了屈辱!我敬佩他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他的坚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读后感《必备!《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