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_历史读书笔记18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_历史读书笔记18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当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分析了李闯王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天下兴亡,人民说了算。

在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天,我们的广大党员都就应重读此文。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真正结束了中国的分裂与割据,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这是历史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从五十多位热血青年到八千多万人的大党,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从几万人部队发展到打垮国民党几百万的部队,建立真正好处上的统一、独立的新中国,一路走来,都是因为有人民这个强大的靠山。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商品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一些党员在金钱美女面前倒下了,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众变成了模糊的概念,这就是我们这天面临的危险。就和当年的李闯王面临的危险一样,看得见的敌人容易对付,看不见的思想上的颓废更加可怕。

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时候,精神懈怠、潜力不足、脱离群众险、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正地威胁着我们的党,如果共产党人不实现自我约束,就不能持续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动真,从河北省的民主生活会汇报我们看到了成效,公车、公房、吃空饷的问题,不是这天才发生的,也不是昨日才发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解决?是没有认真,没有人要求认真,因为查处这些问题不是难题,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这些违规用公车、占公房、吃空饷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吗,必须不是。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闯王失败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们要保证我们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才能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一: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企图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个典型案例,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命运,选题重大,目光锐利,可谓无有出其右者。5年后毛泽东重论此文,并给中共出了个题目:“进城以后到底怎么办?”那时正好是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既定,进入北平前夕,他正准备领导着团队“进京赶考”。他们的答案早已成为历史,书写在共和国的主页上。

此番,正值海航创业二十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陈峰董事长说“ 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

海航创业二十年,历经几代海航人风雨兼程,早跻身中国五百强,正迈向世界五百强,铸造着海航人“世界级企业和名牌”的梦想。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说起来,也算是很有成就了。回首这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化,从航空公司到现代综合服务运行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段。此刻,我们该送上深深的祝福。记得看过一句话说,大多数的祝福源自礼仪,只有少数的

祝愿发自内心。如果您也和我一样认同:最可靠也是最动心的祝福,就是坚守信仰,共赴时艰,同享成功。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在兴衰生死的命运轨迹上,常常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近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生生死死的大小公司,其实许许多多都在重复着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或许是太少人关注这些以公司符号作为标签的团队,他们从无到有的一路拼杀和从有到无的腐朽衰败,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财富聚散,而是激荡着多少人的激情、梦想和多少家庭的血泪。用不着于历数曾经名噪一时的xx团队的兴衰历程,也用不着去翻阅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盛极而衰的档案,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它们不可以长盛不衰的理由----创造者与创造物,团队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创造者为创造物所累,最终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压跨。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象一个新立的国家,前期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功臣。所有者的身份滋长着支配欲、占有欲,于是便开始有了谱,有了傲慢与偏见。而这一切,都与前期的创造、激情,无所顾忌的前行形成了冲突。二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向度上都创造和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甚至在业内颇具影响。善待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则会成为我们的负累和前进的包袱。作为一群真正的创造者,其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抱着过去的经验,实际上是在谋杀未来。相比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我们还没有创造多大的利益。但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部门利益高于

公司利益的现象渐成风尚,部门的协作愈来愈难,一些原本不难协调的工作论争,变成旷日持久、无止无息的纠缠,一些善良的愿望和举措,被无端地恶意猜忌和病诟……风气在变,变得我们无法用常理去衡度和化解。当福利当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们的团队怎么还可以轻装前行?

六十年前《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命运、出路的思考,可以鉴古,可以鉴今。二十年来我们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轻装简从。时逢创业二十年,面对历史和成就,值得祝福,面对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我想更该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忧虑,总比多一份狂妄,多一份骄矜好。

篇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

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篇三: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郭先生写作此文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甲申之变,年代亦更加久远。但历史永远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存在,不管山河怎样变换,岁月如何流转,不变的,依然是那些让人警醒的冰鉴。

李自成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将这一笔挥毫到了极致,达到了自秦末以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广,无不令人震惊。然而,令人扼腕嗟叹的是,二者都以惨烈的失败而收场,犹如两个瞬间喷薄的烟火,绚丽夺目,却又短暂易逝。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能不发人深省。

农民运动,向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惧之既深,恨之既切,却又往往对运动本身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一群草莽流寇为争衣夺食而无恶不作的行为。近代以来,阶级意识日渐浓烈的学术界又以此为根据,总结出其“阶级局限性和小农意识”是导致其运动失败的根源。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和近现代主流史学家的观点,我能够赞同。但窃以为,农民运动最主要的动力在于人的内心,其运动的出发点都是以一个看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梦想”为根基的。诚如郭先生文中所述,张、李、罗三路人马起事初衷以及做事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我相信他们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谋而合的想法。不仅是他们,其麾下的文臣武将以及众喽啰也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那就是:摆脱贫苦低下的生活,做一个

体面风光的正常人。

这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这只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论种族与名族、不论肤色与年龄都会有的一种属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需求。而当时,无论是明末还是清中后期,吃穿不愁和安居乐业对于农民来说,早已经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生存状态。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豪绅恶霸横行乡里,连年征战征丁让一个个家庭难以承受。无米下炊,更要逃捐避税、保全壮丁,真可谓苦不堪言。物极必反,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劳苦大众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便只好揭竿而起。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人而言,有这样的要求和期望,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可是你看,尽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看到的却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代表,一个个具象化了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物。甲申之变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明朝一方,还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之辈,亦或是吴三桂之流,每个人都是一个如同你我一样有个体思想和情感的社会动物。要说历史也是有偶然性的,这句话其实也不为过。通篇文章都在称赞李岩和宋献策,那么我们不妨从他们身上开始探索。根据史料记载,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前两层,李、宋二人是没什么问题。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他们也加入到李自成的大军当中呢?我们顺着这个层次往上看,就会发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李岩和李自成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李岩是很乐意交上李自成这样的朋友的,并且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得到了李自成的认同和尊重,满足了五个层次里的前四个层次了。宋献策的情况亦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换个角度思考,李自成起兵事业的转折,也正是遇上了这样一群俊杰的辅佐,才有了日后的蒸蒸日上。所以说,结交朋友,特别是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最后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问题就比较复杂一点了。倘若李自成率众攻陷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可以视为这个群体理想和目标的实现,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闯王天南地北腥风血雨闯荡十几年,一朝坐上皇帝宝座,奋斗的心也就随着目标的达成戛然而止。其麾下众将士莫不如此,右丞相牛金星、权将军刘宗敏等人跟随闯王进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可以视为多年来得以实现的夙愿一朝达成而表现出的满足。只有李岩、宋献策二人与众不同,似乎起义的胜利并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样,本来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结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闯王众人日益腐化松弛,而李、宋二人日渐形影相吊、荷戟独彷徨,最后将帅离心、内部分裂、兵败山倒,轰轰烈烈的大顺农民军成为了他人的笑柄、历史的悲剧。

对于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本身并无不妥之处。而值得警惕的几点在于:第一,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时候很容易被混淆。当人们取得一项成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当取得多项成就的时候,这样的目光和话语会更

加频繁,当以此为基石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的时候,比如说当上了领导,似乎人们就很容易把这样的目光和话语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久而久之,接受别人尊敬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似乎就成了一种必需品,而自身也变得飘飘然,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迷失自我的。第二,假使一个人依次顺着这五个需求层次去发展,到了第五个层次之后却发现再也没有可以追寻的目标,也容易迷失自我。古今中外那么多孤独求败的人,既是喜剧,也是悲剧,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去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当中的英雄,成为自己一生的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光可鉴人,宏大的画面和厚重的岁月当然能够吸引无数的目光,可是历史人物再高大,也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要想成就伟业,先从自身的磨练开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从古至今都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所以,坚持自身的修养,树立向上的信念,一生都不放弃,就算是成就了小我。只有先成就了小我,才有可能成就大我。在一个组织里面,只有不断地“传递正能量”,才能心无所畏,才能勇往直前,才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奔向光明的未来而不夭折。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1000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60年前的甲申年,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从胜利到覆没。 1944年,上一个甲申年的3月19日,郭沫若饱含激情和睿智写下的《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军在鼎盛时迅速走向失败的历史悲剧作了深刻总结。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把它列为整风文献,要求全党同志认真研读,目的是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2002年冬,党的十六大刚开过,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下基层,就带领书记处全体同志踏雪到西柏坡考察学习,重申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在持之以恒的实践,真抓实干。

推进民主建设,跳出历史周期率。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有过关于周期率的著名对话。黄炎培见证了不少团体、地方乃至国家,初时艰难困苦,无事不用心,环境好后便或把精神放下,惰性发作,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李自成队伍进京后的懈怠涣散,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我们党致力于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大更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措施,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尊重和保护人权,也写入了修改后的宪法。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与时俱进推进民主,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是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保证。

强调两个务必,防止骄奢淫逸、腐化变质。执政意味着手中有权,手中权力用得好,可以为老百姓谋幸福,用不好会沦为谋私工具。李自成进京后,队伍从上到下弥漫着骄傲和享乐的情绪,高层领导严重腐化,其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就不足为奇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坚持两个务必,一方面强调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方面坚决反对腐败,毫不留情地把腐败分子清除出队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我们党铁腕反腐大得民心。

竭力让农民增收,冲破黄宗羲定律。历代封建王朝,起初对农民减免一些税赋,减轻其负担;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又对农民增收其他苛捐杂税,最后其负担不减反增。因无法走出这一怪圈,故被称为定律。我们党历来重视维护农民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过一号文件解决农民在脱贫致富中碰到的困难。十六大后,更从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战略高度,重视9亿农民的减负增收问题。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广开农民致富门路。温家宝总理曾表示,我们有信心冲破黄宗羲定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

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我们党必须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从人民的评判中发现不足纠正缺点,从人民的信任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我们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考试,昂首迎接下一个甲申年的到来。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_我为祖国点赞读书笔记2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300字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后感1300字: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杯具,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但是之后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潜力,和自我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职责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思考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我,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我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期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持续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个性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300字2024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2024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公元1644年,是干支排序甲申年。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其文称这是明末农民革命的“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悲剧的意义尤为深刻”。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说到李自成的悲剧,郭老在文中指出,起义军首领们进京后,“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中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一样”。从3月19日到4月29日,李自成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1、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自满,昏昏然,纷纷然,头脑不清醒的错误。2、不要犯胜利了就贪图享乐,生活腐化,最后导致腐败,失败的错误。3、不要犯逆境时还听得进忠诚之言,逆耳之言,胜利了就自高自大,听不进逆耳忠言的错误。4、不要犯胜利了就认为大功告成,小成即满,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导致功亏一篑的错误。5、说到底步是不要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

《活着》读书笔记_长篇读书笔记1800字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狼图腾》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1800字


自古以来,狼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什么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好像只有狼这个字眼才能更好的诠释坏的含义。而《狼图腾》却不一样,它没有通过人们长期形成的偏见来看待狼,而是描绘了一个独有魅力,一个虽聪明但不狡猾,一个神奇让人惊叹的草原精灵。刚刚拿到书的我,已被书封面上的那双幽幽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住了:那是一双多么冷的眼睛,绿莹莹的,射出来的目光像锥子一样,让你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你仿佛从其中看到了草原深处的秘密,和它那种天生的深不可测和强者的威力。封面的黑色仿佛给它盖上了一层迷雾,但那双眼睛却是那么清晰,那么明亮,那么让人感到一种压迫感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汉族知青陈阵在蒙古的额仑草原,跟随睿智、崇尚腾格里和狼图腾的毕利格老人和一些见多识广的蒙古人,在这个山美水美的地方,渐渐地崇拜上了狼图腾。窥视狼群狩猎、见识狼群偷袭羊群、挖狼洞、养狼崽、面临了狼灾这些让陈阵记忆犹新的事情慢慢扳转了长期对狼的不良印象,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勇敢、智慧、顽强、忍耐、谨慎、有冒险精神的一个似乎有形却无形的灵魂。这灵魂让他着迷,让他不停的探索狼的奥妙。当他看见老练的狼王带领身经百战的狼群,弹无虚发的狩获大量的猎物时,他被狼群的超群智慧所吸引,也被狼群种种奇怪的举动所迷惑;当他看见狼群陷入一个个艰难的窘境,却丝毫不胆怯、不退缩,反而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困难,他又为狼群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智慧而赞叹。狼是一种多么神秘的动物!它的智慧无人能比,它的组织能力超于寻常,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仿佛与身俱来!它并非人类所想的那么坏,其实,在蒙古族人的眼里,它是毅力、勇敢、智慧、团结等众多品德的化身。陈阵模模糊糊地看到且领悟到,狼图腾是一个强大、神秘、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图腾,它能在冥迷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信仰,让狼这个并不凶恶反而能让人痴迷的灵魂铸进人的心。

世上曾有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王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

一个草原人,是必须与狼打交道到的,而与狼打交道,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就慢慢融入了成吉思汗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或者是狼的毅力、勇敢、思维方式,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不可小看的威力。

这就是狼啊!虽然狼会偷食人类的牲畜,但这丝毫不能掩饰狼的非凡的威力,它捉食草原上的鼠类,使草原的鼠灾得到大大的缓解;它运筹帷幄,使人类学到了大量的计谋;它坚强现实,不白日做梦,只为目标而奋斗,比起这一点,我们人类逊色了很多。可许多人类不肯正确的面对狼的优点和缺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绝不可能绝对,如果只死拽着狼的缺点,疯狂的消灭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将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了。

狼也是为了生存,并非只有人类以食为天,世上千千万万的生物都是以食为天,这个世界绝不可能为了让一种生物活下去,而让另一个生物失去生存的权利,包括人类。大自然是由每一种生物环环相扣组成的,如果你剥夺了其中一个生物的身存权利,而你也将受到灭顶之灾。当一片片树林倒下时,随即而来的泥石流摧毁了人类的房屋,夺取了人类的性命;当人类放出污水,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时,自己的生命质量因水质量的变坏,而得不到保证

人类是自私的,他不能容忍任何一种生物来掠夺他的财产,而目光短浅的他不知道,在他残忍地残害了一个生灵的同时,大自然都将给他记上一笔永远不能抹去的账,而这笔账,在未来,将放大无数的威力,慢慢的偿还给他。陈阵懵懵懂懂的领悟了。

是呀。狼也许只是掠走了一只羊,但如果我们猎杀了一匹狼,就是掠走了一小部分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每一个生物都该受到保护,它们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像剑齿虎、渡渡鸟,这些曾被我们赶尽杀绝的动物,都不可能再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了。难道这些用死亡换来的警钟,难道还不能让人类醒悟吗?我们该丢掉残害生灵的斧子了。

可人类好像还没有醒悟,仍向在他们心中罪深恶极的生物,一次次举起了屠刀在这本书的结尾,讲述了一个如噩梦般的悲惨结局:由于狼遭到了大量的捕杀,曾经美丽的额仑草原已经是一个山不再绿,水不再清,草不再肥,生灵不再丰富,鼠灾严重的地方。再度来到这里的陈阵,心里充满了无法发泄的悲痛和失望。

而捧书阅读的我,心也很沉重,很沉重在大自然面前,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而人类却愚蠢的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即使是主宰,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剥夺了,但总有一天,还是会还的。人类啊,醒醒吧!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_1000字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以前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样可能被爱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但是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下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下那些一样,坚定的放下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完美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600字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读后感《《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_历史读书笔记1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