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巴金百年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巴金百年读后感300字

巴金百年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篇一: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企图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这个典型案例,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命运,选题重大,目光锐利,可谓无有出其右者。5年后毛泽东重论此文,并给中共出了个题目:“进城以后到底怎么办?”那时正好是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既定,进入北平前夕,他正准备领导着团队“进京赶考”。他们的答案早已成为历史,书写在共和国的主页上。

此番,正值海航创业二十年,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陈峰董事长说“ 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

海航创业二十年,历经几代海航人风雨兼程,早跻身中国五百强,正迈向世界五百强,铸造着海航人“世界级企业和名牌”的梦想。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说起来,也算是很有成就了。回首这二十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区域到全球化,从航空公司到现代综合服务运行商,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段。此刻,我们该送上深深的祝福。记得看过一句话说,大多数的祝福源自礼仪,只有少数的

祝愿发自内心。如果您也和我一样认同:最可靠也是最动心的祝福,就是坚守信仰,共赴时艰,同享成功。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在兴衰生死的命运轨迹上,常常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近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生生死死的大小公司,其实许许多多都在重复着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或许是太少人关注这些以公司符号作为标签的团队,他们从无到有的一路拼杀和从有到无的腐朽衰败,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财富聚散,而是激荡着多少人的激情、梦想和多少家庭的血泪。用不着于历数曾经名噪一时的xx团队的兴衰历程,也用不着去翻阅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盛极而衰的档案,我们很容易便能找到它们不可以长盛不衰的理由----创造者与创造物,团队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创造者为创造物所累,最终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而压跨。

一个成功的企业,就象一个新立的国家,前期团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功臣。所有者的身份滋长着支配欲、占有欲,于是便开始有了谱,有了傲慢与偏见。而这一切,都与前期的创造、激情,无所顾忌的前行形成了冲突。二十年来我们在各个向度上都创造和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甚至在业内颇具影响。善待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则会成为我们的负累和前进的包袱。作为一群真正的创造者,其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抱着过去的经验,实际上是在谋杀未来。相比我们的目标和梦想,我们还没有创造多大的利益。但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部门利益高于

公司利益的现象渐成风尚,部门的协作愈来愈难,一些原本不难协调的工作论争,变成旷日持久、无止无息的纠缠,一些善良的愿望和举措,被无端地恶意猜忌和病诟……风气在变,变得我们无法用常理去衡度和化解。当福利当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我们的团队怎么还可以轻装前行?

六十年前《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命运、出路的思考,可以鉴古,可以鉴今。二十年来我们所向披靡,是因为我们轻装简从。时逢创业二十年,面对历史和成就,值得祝福,面对未来和下一步发展,我想更该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忧虑,总比多一份狂妄,多一份骄矜好。

篇二: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

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希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己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特别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篇三: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郭先生写作此文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甲申之变,年代亦更加久远。但历史永远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存在,不管山河怎样变换,岁月如何流转,不变的,依然是那些让人警醒的冰鉴。

李自成所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后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将这一笔挥毫到了极致,达到了自秦末以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规模之浩大,影响之深广,无不令人震惊。然而,令人扼腕嗟叹的是,二者都以惨烈的失败而收场,犹如两个瞬间喷薄的烟火,绚丽夺目,却又短暂易逝。这样的历史悲剧不能不发人深省。

农民运动,向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惧之既深,恨之既切,却又往往对运动本身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一群草莽流寇为争衣夺食而无恶不作的行为。近代以来,阶级意识日渐浓烈的学术界又以此为根据,总结出其“阶级局限性和小农意识”是导致其运动失败的根源。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和近现代主流史学家的观点,我能够赞同。但窃以为,农民运动最主要的动力在于人的内心,其运动的出发点都是以一个看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梦想”为根基的。诚如郭先生文中所述,张、李、罗三路人马起事初衷以及做事风格不尽相同,然而我相信他们三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不谋而合的想法。不仅是他们,其麾下的文臣武将以及众喽啰也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那就是:摆脱贫苦低下的生活,做一个

体面风光的正常人。

这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这只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不论种族与名族、不论肤色与年龄都会有的一种属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需求。而当时,无论是明末还是清中后期,吃穿不愁和安居乐业对于农民来说,早已经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生存状态。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豪绅恶霸横行乡里,连年征战征丁让一个个家庭难以承受。无米下炊,更要逃捐避税、保全壮丁,真可谓苦不堪言。物极必反,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劳苦大众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了,便只好揭竿而起。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人而言,有这样的要求和期望,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可是你看,尽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看到的却都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代表,一个个具象化了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物。甲申之变中的众多人物,无论是明朝一方,还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之辈,亦或是吴三桂之流,每个人都是一个如同你我一样有个体思想和情感的社会动物。要说历史也是有偶然性的,这句话其实也不为过。通篇文章都在称赞李岩和宋献策,那么我们不妨从他们身上开始探索。根据史料记载,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前两层,李、宋二人是没什么问题。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他们也加入到李自成的大军当中呢?我们顺着这个层次往上看,就会发现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李岩和李自成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李岩是很乐意交上李自成这样的朋友的,并且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得到了李自成的认同和尊重,满足了五个层次里的前四个层次了。宋献策的情况亦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换个角度思考,李自成起兵事业的转折,也正是遇上了这样一群俊杰的辅佐,才有了日后的蒸蒸日上。所以说,结交朋友,特别是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最后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问题就比较复杂一点了。倘若李自成率众攻陷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可以视为这个群体理想和目标的实现,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闯王天南地北腥风血雨闯荡十几年,一朝坐上皇帝宝座,奋斗的心也就随着目标的达成戛然而止。其麾下众将士莫不如此,右丞相牛金星、权将军刘宗敏等人跟随闯王进京之后的所作所为,也可以视为多年来得以实现的夙愿一朝达成而表现出的满足。只有李岩、宋献策二人与众不同,似乎起义的胜利并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样,本来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结果却不是令人满意的。闯王众人日益腐化松弛,而李、宋二人日渐形影相吊、荷戟独彷徨,最后将帅离心、内部分裂、兵败山倒,轰轰烈烈的大顺农民军成为了他人的笑柄、历史的悲剧。

对于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本身并无不妥之处。而值得警惕的几点在于:第一,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时候很容易被混淆。当人们取得一项成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当取得多项成就的时候,这样的目光和话语会更

加频繁,当以此为基石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的时候,比如说当上了领导,似乎人们就很容易把这样的目光和话语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久而久之,接受别人尊敬的目光和恭维的话语似乎就成了一种必需品,而自身也变得飘飘然,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迷失自我的。第二,假使一个人依次顺着这五个需求层次去发展,到了第五个层次之后却发现再也没有可以追寻的目标,也容易迷失自我。古今中外那么多孤独求败的人,既是喜剧,也是悲剧,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去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当中的英雄,成为自己一生的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光可鉴人,宏大的画面和厚重的岁月当然能够吸引无数的目光,可是历史人物再高大,也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要想成就伟业,先从自身的磨练开始。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从古至今都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所以,坚持自身的修养,树立向上的信念,一生都不放弃,就算是成就了小我。只有先成就了小我,才有可能成就大我。在一个组织里面,只有不断地“传递正能量”,才能心无所畏,才能勇往直前,才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奔向光明的未来而不夭折。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1000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60年前的甲申年,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从胜利到覆没。 1944年,上一个甲申年的3月19日,郭沫若饱含激情和睿智写下的《甲申三百年祭》,对农民革命军在鼎盛时迅速走向失败的历史悲剧作了深刻总结。延安整风时,毛泽东把它列为整风文献,要求全党同志认真研读,目的是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2002年冬,党的十六大刚开过,胡锦涛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下基层,就带领书记处全体同志踏雪到西柏坡考察学习,重申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在持之以恒的实践,真抓实干。

推进民主建设,跳出历史周期率。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有过关于周期率的著名对话。黄炎培见证了不少团体、地方乃至国家,初时艰难困苦,无事不用心,环境好后便或把精神放下,惰性发作,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李自成队伍进京后的懈怠涣散,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我们党致力于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大更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措施,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尊重和保护人权,也写入了修改后的宪法。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与时俱进推进民主,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是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保证。

强调两个务必,防止骄奢淫逸、腐化变质。执政意味着手中有权,手中权力用得好,可以为老百姓谋幸福,用不好会沦为谋私工具。李自成进京后,队伍从上到下弥漫着骄傲和享乐的情绪,高层领导严重腐化,其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就不足为奇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直坚持两个务必,一方面强调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方面坚决反对腐败,毫不留情地把腐败分子清除出队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我们党铁腕反腐大得民心。

竭力让农民增收,冲破黄宗羲定律。历代封建王朝,起初对农民减免一些税赋,减轻其负担;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又对农民增收其他苛捐杂税,最后其负担不减反增。因无法走出这一怪圈,故被称为定律。我们党历来重视维护农民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过一号文件解决农民在脱贫致富中碰到的困难。十六大后,更从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战略高度,重视9亿农民的减负增收问题。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广开农民致富门路。温家宝总理曾表示,我们有信心冲破黄宗羲定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策。

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我们党必须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从人民的评判中发现不足纠正缺点,从人民的信任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我们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考试,昂首迎接下一个甲申年的到来。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300字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_读书笔记2000字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公元1644年,是干支排序甲申年。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其文称这是明末农民革命的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悲剧的意义尤为深刻。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说到李自成的悲剧,郭老在文中指出,起义军首领们进京后,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中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一样。从3月19日到4月29日,李自成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1、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自满,昏昏然,纷纷然,头脑不清醒的错误。2、不要犯胜利了就贪图享乐,生活腐化,最后导致腐败,失败的错误。3、不要犯逆境时还听得进忠诚之言,逆耳之言,胜利了就自高自大,听不进逆耳忠言的错误。4、不要犯胜利了就认为大功告成,小成即满,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导致功亏一篑的错误。5、说到底步是不要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

读后感1300字: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郭老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杯具,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但是之后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潜力,和自我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职责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思考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我,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李自成的起家,是因为社会的动荡,天灾的横行,他把握住机会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因为自我个性上的缺陷导致了一生辛苦的荒废,令人可惜,但是换在整个封建王朝的角度上看,他又是一个必然:你忠于社会、忠于人民的时候,人民就会相信你,把他们的命运交给你;当你背叛人民,或者忤逆民意的时候,人民总会把你赶下台来的。

三来祭奠李岩,中国历代不少忠臣良将,为国家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他们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但是很多忠良都很难带着荣誉终老以上呢个,一部分甚至都被陷于莫须有的罪名后含冤而死,李岩也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仅举家投靠了李自成,还给李自成推荐了牛金星、刘宗敏为他打江山,在李自成社稷危机的时候还回到河南为他召集民众,期望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李自成没给他机会,历史也就没有给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运的机会。

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给我们的反思就是人治体制下人才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他们在用人方面却无法保证从一而终的理智:在国家危急、面临内部外界威胁的时候,君主们总会授权于忠良,让他们为国立功、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时,这些国家的栋梁们却甚至不如君主旁边的一个小厮。

忠良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时代发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仍是每个国家、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国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形态的发展,如何持续基业长青甚至是持续进步同样是每位成员个性是领导者思考问题的。

用历史的教训来警戒我们,用现实的思考发展我们。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300字2024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800字2024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鬼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他在遗诏中又是悔恨自己,又是怪罪群臣,凄凄惨惨地写道:“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然而起义军进京后好景不长。4月,明王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入关,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利,退出北京,败走西安,5月,清兵入京。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李自成自崇祯2年在金县杀官吏起事,十六七年间历经危难,他都坚持下来了,并且几乎成就了他大顺朝统治的伟业。而进京就短短40天后,他却败走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牺牲。他功败垂成,大事毁于一旦。

公元1644年,是干支排序甲申年。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其文称这是明末农民革命的“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悲剧的意义尤为深刻”。

《甲申三百年祭》从史学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分析了崇祯、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说到崇祯,郭老在文中称“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指责的。崇祯帝可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甚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忠绝少。’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初继位也曾经“当机独断”,除去魏忠贤与客氏,但一转眼就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下《罪已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内部腐败不堪,加上旱灾、蝗灾等天灾,自然是加速了百姓造反、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料记载,连年灾害,使得人吃树皮、吃土块石头,到后来人吃人。对这样的灾害,崇祯虽然多次亲率百官祁雨,自己也减膳、撤乐,但就是不听“搜括臣宰助晌”的建议。正如郭老所云: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已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皇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晌,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已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然而毕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量,而叫皇库出钱难,不容情的天灾却又好像开玩笑一样,执拗地和要誉者调皮。就这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明朝灭亡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一个“口惠而实不至”,说爱民而又不动真的,说整治吏治而又“轻信妄断”,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的下场。

说到李自成的悲剧,郭老在文中指出,起义军首领们进京后,“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中去了”,“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一样”。从3月19日到4月29日,李自成

等进京这40天里,牛金星大摆起丞相架子,“玉带蓝袍圆领,往来释客”,忙于筹备登基大典;一品将军刘宗敏则终日拶挟降官,搜刮赃款,此其一也。其二,几十万大军全屯于京城,抢掠民财,尽情享乐,甚之秋毫无犯的军规都被一一置于脑后,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近在肘腋,严阵以待的大敌,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仅派出几千兵士去山海关镇守,可谓麻痹轻敌到了极致。其三,李自成捉到吴襄,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信,而刘宗敏却对吴襄绑票,抄家,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这样,终至把尚在踌躇观望的吴三桂逼反了,引发了形势急转直下的变异。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自律还是严格的,连明史也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进京时“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还说在京殿是“戴尖顶毡帽,蓝布上马衣”。但义军首领们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李自成当然不能辞其咎,更加致命的是,他全然没有去管束他的左膀右臂,牛金星、刘宗敏等到辈的胡作非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的自满情绪大膨胀,竟毫无居安思危的思想准备,这也就无怪乎大堤决溃而无所措了。

李自成的悲剧还在于胜利之后他就听不进逆耳之言了,却偏信负恩卖友牛金星的谗言,杀了能进谏忠言的制将军李岩,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之君戮杀功臣的错误。李岩,河南杞县举人,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他参加义军。李入伙后,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他扶助李自成搞宣传,收民心等方面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不幸的是,进京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锣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4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来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却是“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甲申时至今年,已经360年矣,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教科书,永远值得借鉴。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做《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最近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今年温家宝总理又重提《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就腐化的错误。老老实实地向历史学习,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多些智谋,少走些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至少有以下5点启示。

1、不要犯胜利了就骄傲自满,昏昏然,纷纷然,头脑不清醒的错误。2、不要犯胜利了就贪图享乐,生活腐化,最后导致腐败,失败的错误。3、不要犯逆境时还听得进忠诚之言,逆耳之言,胜利了就自高自大,听不进逆耳忠言的错误。4、不要犯胜利了就认为大功告成,小成即满,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导致功亏一篑的错误。5、说到底步是不要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

《甲申三百年祭》读书笔记_历史读书笔记18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_我为祖国点赞读书笔记2000字


1944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毛主席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视,把它做为整党文件下发全党。他要求全党同志牢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廉洁自律,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年在河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纪律严明,就连李自成的亲戚犯法也照样处死。起义军对百姓秋毫无犯。同时作为起义军头领的李自成作风比较民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进北京短短几十天就失败了呢,让无数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付诸东流,是起义军将领的迅速腐败。如刘金星、刘宗敏之流,把明朝的专制和腐败都继承下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了严重错误,埋下了失败的祸根。李自成刚进北京,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争取吴三桂,不让他倒向满清政府。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大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尽管忠臣李岩一再要求放回陈圆圆。可刘宗敏自认为功劳大,根本不听。最后导致吴三桂冲冠一为红颜,投降了满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他们经不起权力的考验,没有吸取明王朝灭亡的教训。千秋大业为何毁于一旦,这对后人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想到群众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可当他们进城,有了权力的时候,就忘记了人民群众。想着当官做老爷。李自成的谋士刘金星,进城后生活极端豪华,有着太平宰相的风度。随着起义接近胜利,他们的个人欲望也在膨胀,这也是大多数农民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他们跳不出历史的周期律。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主席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开展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要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电和海州区合办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败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不少腐败分子,他们原来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可他们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忘记了自己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忘记了党的培养,人民的期望。他们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堕落为腐败分子,他们上对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孙后代蒙羞。悔之晚也。从解放初的刘青山、张子善,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胡长情、成克杰、陈希同等。可以说他们原来对党和人民是有功的。可是他们后来放松自己对于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个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他们就是当代的刘宗敏。在成绩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志敏烈士说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正是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抗战时期,一位记者访问延安,他惊奇的发现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朱德一个月工资只有五块钱,而国民党一个师长就能拿一千大洋。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共产党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每个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是这样。《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到今天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读它,仍感到警钟长鸣。读史使人明智,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我们要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堤坝。和腐败现象作坚决地不妥协地斗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法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永远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新的辉煌的保证。

甲申再祭读后感


《甲申再祭》情绪饱满、一气呵成,它的结构也不错,所举事例表面上似乎散乱的珍珠,其实都服从他所想表达的主题与抒情。

刘亚洲将军武艺如何,是使青龙偃月刀,还是一杆红缨枪,能徒手打杀老虎,还是能一枪打杀兔子,这些我都不晓得。不过,我看了他大作《甲申再祭》,知道他是个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思维极其活跃,甚至天马行空,叙述亦充满激情,闪光的警句到处都是,比如“要想生存,就是要把自己的真面目包起来。”通俗易懂的比喻也随处可见。“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像这种天才式的比喻不是寻常的写手能写出来的,我不禁拍案叫绝。

《甲申再祭》情绪饱满、一气呵成,它的结构也不错,所举事例表面上似乎散乱的珍珠,其实都服从他所想表达的主题与抒情。文字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见解。而且叙述心态非常潇洒、相对自由,没有言不由衷,王顾左右的毛病。他的心灵的确没有*的阴影,他的肉身也显然脱离了锦衣卫的掌控。

最让我钦佩的是,狂放的叙述中,他不经意说出*,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天王之间的争斗,不过是一场春秋无义战。另外,将军不仅认识到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弊端,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有着入木三分的整体了解。他知道李自成的军队为何兵败如山倒,国民党的士兵为何争先恐后出卖长官。还有扬州百姓为何在暴力面前顽强地坚持不抵抗,以及扬州女子为何涂脂抹粉献身鞑子,年老色衰,仍偷生于白山黑水……如果说有啥不明白,他好像不明白八旗清兵为何愿意为几个菜肉包子而不珍惜生命。

作为体制中的刘将军,如果他是个安于现状的官僚,他满可以养尊处优,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学习学习*理论,戴戴三只手表,掌握掌握停电时保鲜冰箱中食物的技术,一晃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了,到了退休年龄,解甲归田,托托鸟笼,泡泡茶馆,待上帝召唤,就安安稳稳躺进八宝山。他即使游手好闲,哪怕骄奢淫逸,凭他的出身及背景,不消几年就可以从中将升为大将,弄得不巧还是个元帅。而他这样的锋芒毕露,忧国忧民,驰骋于危险的楚河汉界,好像有点犯不着。当我以羡慕惋惜的口吻,以上述观点议论刘将军当出头椽子的成本时,一个研究哲学的朋友说,中将以及国家主席的女婿的名份,在常人眼里都是命运恩赐的,人们只会羡慕,而不会心底敬重。就像金日成的儿子,哪怕是个斗鸡眼,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元首一样。功名利禄均是过眼烟云,只有满腹的珠玑和天才的大脑才是自己的。历史不会记载皇亲国戚和庸庸碌碌的中将,它只会记住凭自己的本事而有所成就的人。《甲申再祭》到处都是将军的个性印记,它是刘亚洲自我价值的体现,它充分表达了一个不甘寂寞的、具有英雄情结的将级军官的强国梦。

刘将军欣赏清兵不满足关外的幸福生活,而去侵犯邻居,证明他内心喜欢做强国梦,至少喜欢打仗。这个强国梦,或许是包括刘将军在内的大多数军官的职业病,好像非要打仗,才能证明他们存在的合理性。这也难怪,的确很长时间没打仗了,打了老山一仗,广场一仗,他们至今下岗待业,手里痒痒的,嘴里干渴得冒烟,就像李自成初上阵的战马。我所说的下岗待业,不是指没有薪饷,而是说有了生殖器,除了小便,老是不给它们机会似的。

强国梦,其实缺乏可行性、操作性,而且有点胡言乱语。有什么根据说:“二十一世纪,中国如果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百年和平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肯定将成为世界大的国家。”谁恩赐你百年和平,你有没有付保护费?难道人家一百年躺着不动,就是为了等着你赶上来。

要知道我国不仅武器落后,而且缺乏具有勇士气质的兵源。一个抵五个匈奴人的勇士,早已远去,汉将军李广的战士也成草原白骨。刘将军也晓得一个平时害怕衙役的奴隶是没法上阵打仗的。再说,谁上阵呢?保家卫国的口号有没有用,要不要麻烦石壕吏夜半再捉人?大家知道,近几年工农大众其实每天都在战斗,都在为下岗失业、还有住房的安危、孩子的教育费而操劳,空余时间,他们不是吃四角钱的袋装黄酒、打牌搓麻将,便是妒忌权贵富人的灯红酒绿,以及别墅和大量的存款。这些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草根,只关心柴米油盐,早丧失了刘将军所具有的雄心壮志。能怪他们吗?他们毕竟是奴隶的子孙,满清一统,拖着长辫子的中国人的后裔,哪个不是奴隶的子孙!我看,这样的草根不符合刘将军的征兵条件。现在,他们的子弟,不是在寻找工作的路上,就是每月拿几百元钱,在某个南方外资工厂打工。生活艰难呵!

在我印象里,古代均是将军身先士卒拍马上阵,然后喽罗一哄而上。吴起甚至像庄稼人爱惜牲口那样,跟伤兵肉体亲密接触。现代的作战史好像都是工农子弟,端着步枪,直冲到敌人的壕沟前面。而那些将军老爷们则躲在防空洞里抽着雪茄红中华,打打电话,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划划涂涂,进行着遥控指挥。当然,他们晚上偶尔也要给睡着的战士盖盖被子。

世上所有的强国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江*了解中国的实际国力,才内敛谦卑,对强国和颜悦色、敬烟倒茶。再者,放弃强国梦,满足于不受侵犯,中国其实十分安全。何况,我们有原子弹,还有核潜艇,何况,正如*所说的,我们没有让人眼红的资源,吸引人家来抢劫。十三亿人口是个包袱,谁夺这块地盘,都像湿手碰上了干面粉。养活对付这些人都难呵!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也没看见某个家徒四壁的穷人将自己的寒舍防守得犹如碉堡。一旦筑了碉堡,不明*者,会以为穷汉是个隐藏的亿万富翁,反而会遭到杀身之祸。

如果正视现实,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国内的阶级关系、利益分配没有理顺;金融千疮百孔,股民挣扎于破产的边缘;掌权的组织自拉自唱,如同孤家寡人,民主党派拿着干薪,都在袖手旁观;沿海建设得如此完美,长江大桥、东方明珠,也经不起人家的导弹,还有那长江三峡,做个轰炸攻击的姿态,我们就寝食难安了。

我国的防卫武器,除了原子弹、核潜艇,愚认为,还有庞大的人口。谁想跟我们过不去,就滥发护照,大量输送人口往境外,看看有哪个敌对国家和它的帮凶吃得消。十三亿只蝗虫黑压压的,遮天蔽日,每只吃一滴水、一粒粮,穿一寸衣,一双鞋,就不知道耗费地球多少资源。历史证明,中国就是凭蝗虫般的人口立于不败之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到这儿,我想说出内心的担忧,现在文人还可以说几句话,至多监控、吃几年官司,一旦为了实现强国梦,说不定军人动粗,将多嘴多舌的文人装进麻袋,从飞机上扔进太平洋。

耿直智慧的王怡担心军人干政和军国主义的复活,自有他的道理。我也有以上的担忧,可是想到最后,我却不担忧了,觉得朱学渊的观点也有几分道理。所谓的强国梦,在中国并没有生长的土壤。战争总要有人买单,也要有人愿意打仗,而今国贫民穷,识几个字的草民也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平时期贡献税金,战争时期奉献鲜血,倒霉的,还要像老山前线的战士那样丧失两条腿儿、一条性命。想到这点,草民肯定跟统治者同床异梦,心怀二心。而那些生活优裕、被办公室消蚀了意志的公务员,恐怕绳捆索绑,也不愿意上战场(其实他们应该上战场,旱涝保丰收,拿这么多钱,不上战场也说不过去)。知识分子也知道:强国梦很难实现,秦朝元朝是个例子,苏联德国是个例子。估计他们思前想后,也不会投笔从戎,跟随将军去建功立业。

我认为,强国梦只是部份人的一厢情愿,这跟老百姓不搭界。强不强,反正一日三餐,晚上一张床。将军的豪言壮语,有可能只是恐吓远近的强国,就像我们赌友所说的:梭哈偷鸡。纸上谈兵式的强国梦,也许只是军队证明自己存在的营销策划。它没危害,只会让网络更热闹,电信部门赚钱更写意。当然,尽管对强国梦有异议,我仍喜欢听另类的声音,尤其是体制中另类的声音。因此喜欢刘亚洲,希望他的愿望能实现,只要我的家族,呵呵,不上战场。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读《苏共亡党十年祭》有感

在分局倡导的书香警营文化活动中,我选读了《苏共亡党十年祭》这本书,不是对共产党未来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更不是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赏玩,而是希望以史为鉴,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下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缘何在人民冷漠、沉默的目光下垮台,描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大历史。

我想,本书的作者应该是悲天悯人的,也是无比遗憾痛心的,就在苏共党旗在莫斯科红场被降下的那一刻,在列宁柔和而坚定的雕塑被推土机毫无眷恋的推倒的那一刻,当莫斯科人民经过红场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时刻,竟然没有一个人驻足、凝视,有的只是冷漠、无视甚至憎恶。走过十月革命、走过卫国战争的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历史,那种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浴血奋战的无畏,那种为了保家卫国与残忍法西斯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一刻,都化作无言的泪水,流进大地。他们看不到自己用生命献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政党和国家,是如何在短暂而又漫长的历史中灰飞烟灭,是如何被自己的人民无情抛弃。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腐败充当了苏共亡党的掘墓者。记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却没有预言到共产党自己也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有时候内部能量爆发会炸伤自己,而这个炸药包却是苏共自己一手制造的。列宁时代,腐败问题便已存在,但大多比较隐蔽,再加上国家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无暇顾及,然而到斯大林时期,赤裸裸的腐败便浮出水面,且毫不隐晦。斯大林赋予那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各级官员种种特权,在苏共庞大的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据说,这些特权阶层建造住宅大楼,在各个部门开办克里姆林食堂和医院。甚至人民委员部和其它机构,也建立了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正像前苏联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阿尔巴托夫所说的那样:"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党、政府、整个领导的威信下降。"

当然,这只是苏共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然而从苏共这种大搞特权的端倪就可以透视出苏共党员,尤其是官员干部无形中已经脱离了普通老百姓。改革大潮来临,以往人为掩盖着的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看到苏共高层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做法,以及对人民财富不知羞耻的掠夺,终于,最后一点信任消失殆尽。苏共亡党,亡的不是来自美国的和平演变,亡的不是体制本身不健全,亡的是民心、亡的是民意。

我一直以为,自古以来人民对于官员、领导干部的腐败、特权是抱有极大的宽容心的,除非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到危机个人或家庭生命,封建社会如此,近代社会亦是。但是,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绝不能有这种侥幸心理,而应该是未雨绸缪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腐败问题也一直存在,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论述,学界也常有探讨,但一直未找到根治腐败的法宝。

新一代中央领导上台后,一边治腐败,一边搞改革,人心所向,全国上下欣喜若狂,一致称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匡正了作风,治腐手段上坚持严惩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惩贪去腐、除恶务尽,又防微杜渐、标本兼治,实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反腐目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根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全体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全国掀起反腐高潮,并逐渐形成风朗气清的政治生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为巩固实践活动成果,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进行到底,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用"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用简明扼要的24字让党员干部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净化政治生态,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实现由不敢腐到不想腐的真切转变,.

曾有人这样调侃苏共亡党:"苏共20万党员时取得二月革命的胜利,35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55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而在近2000万却人亡政息。"看似玩笑的背后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1921年那次艰难却又激动人心的建党会议,十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组成一个"星星之火"般的组织,它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如今这股"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我们不禁想到,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它?是真正的人心向背,是千金万两的信任和托付!人民群众凭什么对这样一个从山沟沟走来的红军如此信任?是那种不拿群众一丝一毫的自我约束,是那种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诚心诚意!所谓的权力,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人权利的托付,其威力只能为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民会把你放在历史的舞台上。

以史为鉴,面向现实,《苏共亡党十年祭》,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该读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巴金百年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