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 > 地图 > 2024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精选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相关栏目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热门栏目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推荐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

(共 7914 篇)

  • 1、 《秦迷 重新发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

    我对历史的看法是枯燥乏味的,丝毫没有一点兴趣。自从读了《秦谜》之后,就对历史改变了看法。

    《秦谜》是一本历史著作,里面主要的内容是一、谁是秦始皇的父亲;二、弟弟和假父的故事;三、寻找秦始皇的表叔;四、秦始皇的后宫谜团。当我从目录里看到了这些时,就感觉这并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推理小说!这种形式正好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一探究竟。翻开这本书后,我感觉读起来十分轻松,跟《史记》这些无聊的书比起来,好读多了。书中李元开教授非常大胆,而富有想象力,解开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谜团,为历史划上了重要的一笔又一笔。比如说“焚书坑儒”这个故事的真相。

    两千多年来,“焚书坑儒”这个故事,使我们的秦始皇留下了“暴虐”的印象,而《秦谜》的作者李元开教授通过丝丝入扣,缜密的逻辑思维,为读者分析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焚书”是真的,但“坑儒”不一定是真的。当我知道坑儒这个故事时,认为秦始皇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坑儒这个故事是说:晚年的秦始皇,因为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当中,让方士帮他寻求长生不老药。当方士再混不下去,实在玩不转的时候,于是串通起来,一齐大逃亡。秦始皇大怒,最后的结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余人有罪被活埋于东郊。这就是有名的坑儒。

    坑儒这件事,最早见于《史记》。两千年以来,我们相信的这件事情,把它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标志性罪行之一。李元开教授为我们解释了,在调查秦始皇的疑案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秦始皇坑儒的确切证据。在追查扶苏案件时深入坑儒事件当中,经过仔细的查阅寻访、严密的追踪考察以后,李元开教授得到了充分的证据,断定坑儒是一桩伪造的历史,一桩一而再、再而三的三重伪造的历史。所以可以说,秦始皇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检查数学作业本,不小心把题目给搞错了,结果都说我们是错的。一开始,还没有人反驳,当我们发现毛病时,便开始反驳。不管我们怎么说,老师都没听进去,有时候我甚至还怀疑自己是错的。不过,我仍然坚持了自己的看法。最终,老师也恍然大悟,还夸奖我们做的很好。这使我懂得,做什么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自己的看法,多动脑筋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看完《秦谜》后,我对秦始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明白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得出结论。但也要一种好奇心,多一些死磕精神,有时候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有趣的东西。

  • 2、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读后感_900字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读后感900字

    全书大概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围绕四个谜团——生父之谜、弟弟和假父之谜、表叔之谜和后宫之谜一一破解,后一部分延伸这些谜团的成因并引出秦楚外戚关系以及对秦始皇的重新认识。书中的推理大多依据史料和合理想象,都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不过,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因时间久远、史料匮乏而迷雾重重,众说纷纭,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吧?读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地想象起来。比如秦始皇的生父之谜,作者从各个角度佐证嬴政是子异的亲儿子,吕不韦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是春申君献李园妹的张冠李戴,甚至李园妹进宫之前已有身孕也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是为了保证自己夺权合法性而制造的舆论。这个推理过程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时,我的脑洞却开到另一个方向:如果吕不韦本来没想把赵姬献给子异呢?子异偏看中了赵姬,吕不韦推脱不过只好献上,而赵姬有身,只能采取手段隐瞒了。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有误诊情况出现,如果赵姬声称身体不适,瞒过医护人员有那么难吗?孕后一月之内基本就能确定,如果子异恰好在赵姬有身不久娶其为妻,产期应该是很接近的,提前或推后几天也是正常的。数十年后,嫪毐居然能充当太监进宫,可见,如果想瞒住身边的人在当时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是熊熊燃烧的八卦之火,作者的佐证和推理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其实,历史的真相真的是最重要的吗?也许不尽然。史实是怎样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读历史的方法和思维。历史只是基于史料的合理想象和推理。而在读的过程中,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已有的观点不盲从,敢于质疑,并能搜集资料进行佐证,合理解释,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两千多年前的先人的评价,可能混合了这两千年间各朝各代人的不同观点,可能在不同时期因为政治利益或不同群体的利益受到粉饰或诋毁,沦为一种工具也未可知。因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多方位思考,深度挖掘人性,所得所获就会完全超出史实本身的价值。秦始皇由伟人到暴君的形象转化之路,也是不同时期历史思想和政治企图的演化之路。再想想离我们近一些的历史,我们也未必就看得清,它呈现出来的样子只能反映今时今日的决策。

  • 3、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一)

    黄耀钢

    社会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了,在这样一个迅猛变革和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机遇,还有更多的是挑战。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社会上固然有善人善举不断温暖人们的心灵,但也无法遮蔽那些令人痛心无奈的事件发生。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许许多多的人甘愿沦为自私自利之人。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中对现今社会及其前途做了一番思考,让我重拾对社会未来的信心。

    在本书中,作者以"重新发现社会"为脉络,既分析了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在其中,"自由"这个词随处可见。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就体现了其重要性。而在作者看来,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自由是反对滥用权力的唯一堡垒",只有个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一如罗马平民的胜利,将原先荒谬的"禁止用脚走路"废除,获得投票自由之后,才有了所谓的"社会解放".在没有自由之前,一切都只是空谈。

    同时,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也是不可不谈的一个话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充分地保障人权。但归根到底国家社会的发展离开不了公民的力量,因此近几年来公民幸福指数被屡屡提及,而在几年前,温家宝总理也提及让公民幸福起来,其实就是要保障民权。可在现实生活中,民权却常常得不到保障。但是以史为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更应协调好与民众的关系。孟子也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国家要给予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好在一切都在走向正轨,随着网络的扩张,民主权利正得到逐步的释放。

    王小波说过:"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反熵过程。如果人人都进入趋利避害的熵增过程,随着大流而下,最后准会在一个低洼地汇齐".社会文明的发展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倘若人人皆如此,美好的未来还是指日可待的。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二)

    ——黄林静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让我经受了这样的跌宕起伏。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政府?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

  • 4、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发现社会的书。但是它不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样靠打民族主义情绪的鸡血来畅销的书。作者的意图很简单:讨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它弱化的意识形态,摒弃了政治偏见。因为政治使人变得罪恶,意识形态使人变得愚蠢。作者不左也不右,只是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社会。

    在他看来国家只是全体国名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名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所以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意义。但是权力的集中总是危险的,国家就像利维坦,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于是我们必须提倡个性、思想、自由、开放、独立、平等等原则来约束它。没有对民主与自由的弘扬就不可能有功能正常的社会。而没有个性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一个现代国家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的两个本能一是性欲二是思想。在健全的国家各种思想总是能自由流通。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对立观点只有一团和气、随大流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思想也是民主得以保证的前提。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 5、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846字)

    从儒家所宣扬的“大同社会”到中一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同时,“公民社会”也成为了近年来屡屡被提及的词汇。可当我们认真思考以后,却会不断疑问:社会是什么?公民社会该是怎样的社会?我们如何成为公民进而去建造一个公民社会?阅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跟随作者的思考去逐渐拨一开迷雾,解答疑惑。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一性一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扶正个体的权利与价值,即在“自一由即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新中国”。熊培云的文字,充满着最为理一性一挚诚的批判之一声,却对未来永远保持者最温和的乐观。他力图通过引导个体重申个人责任,从而建设一个人道的、宽容的、人人为自一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而我们,正是通往美好社会的基石。第二次“解放战争”如果说1949年结束的解放战争标志着国家从战争中获得解放,那么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就可以被称为第二次“解放战争”,意味着社会从国家体制中逐步获得解放。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改革开放,就是国家不断退却的过程。众所周知,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无所不能的政一府在掌管着一切,大如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家庭生活,全都离不开国家的安排和布局。

    相较改革开放以前的穿衣服没有自一由,找工作没有自一由,想挣钱没有自一由,想思考没有自一由等等,现在中国人的自一由显然增多了。我们可以选择崇拜自己的青春偶像,可以选择自一由恋一爱一,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拨打急救电话,公立医院的救护车会先跟你谈价钱;上一访申诉,机关部门会将你拒之门外。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不该退避的地方,它偏偏不在;觉得它不该出现的地方,它却好端端站在那里稳如泰山呢?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74

  • 6、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精选)

    《重新发现社会》,应该是七年前买的书,当时是高二。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文风如剑,爽快而不失端重。七年后再看,虽然书中有些例子已是往事,但是观点与逻辑依旧发人深省,可见好书味长久。

    作者说:重新发现社会。

    那么社会是什么呢?它是政府与个人之外的第三极。

    社会不同于政府,是成为公权的私权集合体;又不同于民众,是个体权利的最基本聚焦,而是如同一架水车——民众用自己的脚进行着踩踏,引来流水冲刷并灌溉着田野上的政府,从而帮助民主与自由的最后丰收。

    回到当下,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如今的社会,那改写一句名言再合适不过:这是最好的社会,这是最坏的社会。

    这是最好的社会。科技与商业的蓬勃发展、政府与制度的渐进改良、个人与集体的求同存异,每一颗种子都从社会的土壤里发芽,并且将最后的果实回馈给社会。

    但这依旧是最坏的社会。因为笼子里的权力之爪至今尚未驯服,贫富不匀的阶梯依旧阻碍着许多人的步伐,思想的链条还在对我们进行着无声的鞭打。

    由此看来,似乎距离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社会依旧相去甚远。那么,社会还会好吗?

    我想会的,而让社会变好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如今的大众创业。

    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大众创业”是个伪命题,因为它只会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从财富自由的梦境里跌落到现实的深井,头破血流。

    但是我认为简单的将创业与财富划等号,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

    诚然,一次成功的创业确实可以让创业者一跃至财富自由的阶段,但是财富只是创业的结果之一而已。

    从社会眼光来看,更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对于策略和行动的不断优化,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尊重。换而言之,前者让人明白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的渐进,后者则与自由民主的社会基本诉求血脉相连。

    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

    先说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

    发展是创业的基调,务实是创业的态度,渐进是创业的节奏。

    真正的发展方法,唯有在务实中渐进。如同胡适所言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只有先从过去中整理出脉络,才能发现当下的症结,并找到药方。

    不能新居未建而旧居先毁,在被纯抽象的理想设计所支配下无瓦遮头,而是要落实到符合自然与现实的规律中来,才能避免激情燃烧过后的空空如也。

    回看历史,“一次性成功论”早已被前人证明了其机会的微乎其微,尤其是在面对人类的局限性,与世情的复杂性之时,如果依旧坚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当事人无疑

  • 7、 重新发现社会优秀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发现”社会的书。但是它不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样靠打民族主义情绪的鸡血来畅销的书。作者的意图很简单:讨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它弱化的意识形态,摒弃了政治偏见。因为“政治使人变得罪恶,意识形态使人变得愚蠢”。作者不左也不右,只是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社会。

    在他看来国家只是全体国名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名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所以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意义。但是权力的集中总是危险的,国家就像“利维坦”,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于是我们必须提倡个性、思想、自由、开放、独立、平等等原则来约束它。没有对民主与自由的弘扬就不可能有功能正常的社会。而没有个性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一个现代国家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的两个本能一是性欲二是思想。在健全的国家各种思想总是能自由流通。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对立观点只有一团和气、随大流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思想也是民主得以保证的前提。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 8、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3000字

    我在读完此书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一篇关于底线问题的讨论文章,因此在决定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便定下如上的题目。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维度,我希望这篇读后感写的能体现出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不是一篇泛泛的,味同嚼蜡的快餐文章。

    历史靠故事留存,故事靠情节取胜。既然是一篇所感所想的文章,总该有它记录的价值,当然写作的过程中更不可以脱离了这个社会的种种现实而成为空想的乌托邦。回首2010年,让我们一同留存曾经的故事,体味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随着信心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就让我们从网络谈起。还记得10年的腾讯qq和奇虎360这两个所谓国内最大的客户端软件之间的厮杀吗?网络上一阵硝烟弥漫,更是一度逼迫我们用户必须做出选择。各大论坛的帖子可谓风生水起,各种骂声更是不绝于耳,最后也只能是闹个政府介入,总算是息事宁人。谁对谁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想问的是:网络的底线在哪里,又是谁在不停地挑动这根弦?网络的底线为何一再被挑动?我想利益间的冲突是可以给予我们肯定的答复的。康德说:所谓不成熟的状态就是,我们需要大胆的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却接受别人的权威。因此,请让我们自己动脑想一想这是非曲直。作为软件使用者的我们,大家都不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无从知道究竟是谁,又是否真的有人,窃取了我们电脑上的个人信息,即便我们怀疑,但是不可能因噎废食,害怕被窃取,就停止使用网络。如果真是如此,这真是一种无奈得让人感觉到凄凉的消极抵抗,却丝毫没有意义,而似乎只是在喟叹文明的倒退。今天他们两个跳出来,都指认对方卑鄙无耻,其结果又是什么,没有一个真正可以让公众值得信赖的机构去给我们定性究竟是谁是谁非,政府也只能被逼得无奈,从中调和。但是这件事情的本身,我们在网络上听到了各种声音,无论是qq还是360他们在最后时刻还是委屈求全了,这就是社会监督力量的进步,毕竟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最终改变了起初那种逼迫式的选择。软件开发商,政府,大众舆论,利益,博弈,是否可以将这些词汇有效的联结起来,也许是我们回答底线被谁动了,为什么有人要动它,又如何拨乱反正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我爸是李刚,2010年多么掷地有声一句呐喊。然而呐喊的背后,又给我们多少人带来了彷徨。弱势群体,因此,势如破竹的闯入你我的生活,就连我们的《人民日报》都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来讨论这

  • 9、 读后感1500字《重新发现社会》

    近来拜读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获益匪浅。先生修过历史学、法学、传播学,在长期为报刊杂志写时评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一个传媒人,还把自己当做一个时代的史官,他在《我们走遍大地山川》一文中写道:所有的新闻,都是人的新闻,所有的事件,都是人的事件,我们追求真实与亲历,洗尽铅华与浮华,让每一个字都可读。我们记录的每一条新闻,都透着一个时代的悲喜与从容、傲慢与偏见。我们也将记录下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每一颗与您一样平凡而高贵、直面挫折的勇敢的心。先生的文字总能一面切中时代的脉搏,一面关注着个人的悲喜,还一面给你温暖的希望。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不仅着力于重新发现社会,厘清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注重阐述了社会中个人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同样,有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先生认为三权分立是国家权力的内部制衡,而社会和个人则是与国家权力制约平衡的重要外部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在阅读《重新发现社会》后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自己。在左、右纷争不断,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自己需要做一个理性的、独立的、仁爱的自己。

    要做一个理性的、独立的、仁爱的自己,避免被国家的宏大叙事所淹没,所夹带,避免成为一个盲目的随大流者。先生在《重新发现社会》自序中写到:具体到个人,在强大的公意准确的说是部分群体意识面前,他亦不过是一个行刑者独裁者所拥有的权力,从来都是那些甘心放弃自己权力或者权利的人聚沙成塔授予的。而在他(独裁者,笔者注)行刑之当年,台下曾经有多少热闹的喧哗,多少幸福与狂欢的掌声!许多旁观者甚至还捐赠过磨刀石,亲手捧接了行刑者递过来的血和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或许能够更加切身地明白这段文字所能包含的故事。文化大革命虽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掀起来的,然而多少人在毫不思索的随大流中做了别有用心者的帮凶或者行刑者,多少人看着违宪、违人性的行为横行霸道而大步大步地将公民的权利拱手相让。十年浩劫,是少数人的别有用心,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盲目随从,或者沉默退让,以致最终大家都无路可退,走向浩劫。这让我想起了二战后德国马丁尼莫勒牧师撰写的一段碑文:当初他们杀共产党,我没有做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做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

  • 10、 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

    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

    在黄耀红老师的《重新发现课堂》一文中看到他提出了一个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又一直做得不够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从教师视角还是从学生视角出发?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对于课堂环节的运行,早就轻车熟路。比如每堂课都经历导入示范实践拓展,都遵循着生活课堂生活的基本路向,等等。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总想着如何驾驭与把控,还是如何实现目标与定量。于是,我们的课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展开:着眼于教的预设,着眼于学科的体系与知识的逻辑,着眼于程式的单向推进与封闭自足,着眼于认知目标的实现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着眼于接受与理解。一言以蔽之,我们所站定的立场永远是教的点状聚焦,而非学的场域关注。

    黄老师告诉我们:重新发现的生命课堂,首先就在于它冲决一切束缚我们的框架与模式,将人解放出来,特别是将自我解放出来。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流程必然开始解构与重构。在我看来,这种建构的基本精神表现于少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即探究为基础问题是动力展示是促进交流是关键生长是指归。这种建构的根本在于,它所站定的是学生立场,是将学习看成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要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再次要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3-05-31

  • 2019-11-12

  • 2023-03-08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3-05-11

  • 2021-09-22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3-04-19

  • 2019-10-09

  • 2023-04-19

  • 2021-07-20

  • 2021-11-07

  • 2022-12-15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2-09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3-01-0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2-01-29

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2024读秦迷重新发现秦始皇有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