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秦始皇读后感300字 > 地图 > 秦始皇读后感300字

秦始皇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千年一帝·秦始皇》的读后感15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千年一帝·秦始皇》的读后感1500字,感谢您的参阅。

从没像现在一样渴求着孤独而又害怕着孤独,事实上我也一直孤独着。 题记

(一)也曾深爱的母亲

赢政呆呆地看着母亲的眼睛,看着这双像百花园一样的眼睛,那里仿佛有桃花,梅花,荷花,梨花在闪现

母亲是如此美丽,温柔多情,而如今她却变得如此陌生,教人心疼。曾拥有过的母子情深,曾拥有过的温柔怀抱,不知在什么时候都已悄然失去。

横扫六合,气吞八荒,风卷残云兮,似飙狂。人们但知他一统中华泱泱大国立下的功劳,但知他焚书坑儒犯下的过错,可又有多少人探问过一个血气男儿内心深处的渴求呢?

少年时代的嬴政与母亲在赵国过了六年的逃亡生活,受尽欺凌,历经磨难。然而这一切苦难都因为有了母亲的同患难而值得纪念,成为赢政心中最真实的温暖。

然而,也正是与他一起承受了苦难的母亲将他一步步逼向绝望。赵姬与吕不韦的私情,庄襄王的突然驾崩,让他一次次怀疑自己的身世,一次次对深爱的母亲产生疑问。于是他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用他太子的权力,用他帝王的威严,将她拒之于心门之外,甚至向她举起了配剑

是谁夺走了他深爱的母亲,让他从此以后一个人面对这泱泱大国而犹如孤叶漂浮于世,无依无靠。

然而他的心中到底是深爱着母亲的。恨由爱生。他的残忍,他的无情也是由这至深而无法得到的爱而生的呀!当他用滴着鲜血的双膝跪行到母亲面前,悲咽着说母亲,儿错了,原谅孩儿吧时,已没有了帝王的霸气,只是一个恳求母亲的原谅,渴求母爱的孩子。

(二)此生难求的爱恋

赢政站起来,对着群山大喊:玉姜,回来!

玉姜

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山谷的回音

曾为她柔肠百转,曾为她失落迷茫,也曾想与她相守一生。可是,君王的身份,地位,权力,让他放弃了今生第一个爱上的女子骊山林中的玉姜姑娘,而屈从了那一场政治婚姻。

从此谁又真正走进过他的世界?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他是王,女人们为他付出理所应当。可谁也无法明白他内心深处的痛楚。八百里秦川,是他的天下,而唯他孤独。

孤独却不能使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停止思考和遐想。他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失去那么多,注定了要成为孤家寡人,那么他要拥有天下。于是,他开始了长达十年腥风血雨的统一天下的战争。他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孤独是隐藏在心里的血液。

(三)断去手足的痛

忽然,成蛟挣扎一下喊出了哥哥哥哥

声音虽然微弱却像惊雷一样震撼,赢政惊住了,他慢慢地向成蛟走去。

哥哥我我要死了

成蛟!成蛟!赢政沉默了一下,忽然大声喊了起来,他扑了过去扶起成蛟。

成蛟是被他逼死的,人们都这么认为。他派成蛟攻打赵国,却又派人挡他的退路,让他腹背受敌。攻是死,退是死,反了亦是死。

不是他不想珍惜手足之情,他也曾深深地爱着他的弟弟。当弟弟受到欺凌时,他也会不顾一切地去保护他;当他需要帮助时,做兄长的他也时刻陪在身边。

政权无父子,好一个政权无父子。千百年来多少身份显赫的皇亲贵戚死于此,多少无名无份的无辜百姓死于此。一个初登皇位的年轻帝王不显示自己的威严,不排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谁会怕他,谁会甘愿匍匐在他脚下?他只能这样做,只能牺牲心爱的弟弟。

一个权字,多少人为之痴迷,为之疯狂啊。吕不韦,嬴政的仲父,不正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吗?为了尝试那卷入权力旋涡的滋味,他倾尽万贯家财,甚至拱手送出心爱的女子,排除异己,十几年勾心斗角,他又得到了些什么?始皇帝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筑长城,建阿房。在他政治生涯里得到的和必然失去的,天下和真情,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心已随风去,山水仍相依

遥望这八百里秦川,我却只看见烛光摇曳中,那个被称为孤家寡人的自己。我一天天望着,望向夜的彼岸,穿过月的冷,沙的荒,哪里才是我能够回去的地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秦始皇有感


读秦始皇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对历史有了兴趣。所以找了《秦始皇》这本书来看,这本书主要是对《史记》里的《秦始皇本纪》的解读。讲秦始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从中感觉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我认为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要归功于三个因素。

第一,法律严明;这是沾了几十年之前的商鞅变法的光。当其他地方还是由上层人想提拔谁就提拔谁的时候,秦国实行的是依法治国,有能耐、干得好、有绩效的就能升官发财,没能耐降职辞官。这让多少人看到了希望,充分的提高了人们生产和战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足以见得法治的重要性。现今,我们在岗位上更要坚持法治的思想,遵守和维护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能保证公平公正,更能保证我们持久的积极性。

第二,当然还有秦始皇这个人自己的因素,能够虚心纳谏。当时的各国上流社会,那是相当的乌烟瘴气;那些富二代甚至是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至国君能够不为非作歹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因为他们都是世袭啊,就算再不济也不会掉级。可是秦始皇居然还能够虚心纳谏,逆耳忠言也毫不介怀,虚心接受。天下优秀的人才都再往秦国跑,那真是号召效应。一个有才能的人可能考虑不周密,但架不住一群又一群的人一块想点子啊,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个诸葛亮呢,更何况这么一群治世能臣了。对面有个人出了一个坏主意想害你,结果你这儿有一百个点子等着回击。这样子起码立于不败之地了。当然,现在大家似乎都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而动粗了。那么我们再遇到别人建议或者批评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加认真对待,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而不是立马反击呢。予别人,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予自己,是空气一般的宁静。

第三,这个也跟秦始皇这个人性格有关系,觉得对的就要坚持下去。想当年商鞅变法的时候,多少上层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多人反对,那么大的阻力,要不是秦孝公一直在坚持怎么可能会做下去。秦始皇完美的继承了这个优点,只要他认定了是对的,就算再多的人反对,他也要做下去;当然还要尊重现实,权衡利弊。坚持就是胜利。当我们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因为别人一两句“你是错的,不对,回去吧”就放弃了;只要还不能够证明你坚持的事情是错的,或者说当你也被弄糊涂不知道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时候,勿忘初心,坚持下去,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以上是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感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正,不吝赐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千年一叹》读后感1500字


每每翻开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我的手就好像抚摸到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车辙。历史是沉重而沧桑的,每次回顾都会感到心灵深处传来一声声叹息: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当曾经的辉煌逐渐走向淡漠,当原本宏伟的建筑在时光的摧残下变成一片残垣断壁,当人们开始不再问津不再关注,那声声叹息变成了无奈,文明在逐渐衰落,历史在逐渐褪色,

跟随余秋雨先生一起,沿着古代人类文明的路基前行,我们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曾经显赫一时的文明发源地如今却战壕密布、荒草迷离、匪盗出没。人类,原本是历史文明的开创者,如今却在亲手毁掉自己的文明。

希腊,这里曾是欧洲文明的发样地,如今却只有狭小、陈旧和闲散的人民。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然而希腊人的过分闲散的生活方式是整个社会失去了精气神,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而希腊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奥林匹克精神,也在这种闲散中逐渐衰亡。

埃及,开罗城的残破使曾经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段辉煌至今已无法解读,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如同书中对金字塔的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到它如何到来。当法老将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时,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静静地矗立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上,每当黄沙吹起时,更教人感慨万千。

两河,童年童话的产生地,曾幻想着灰姑娘与王子在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里相遇、相知、相爱;曾幻想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除暴安良;曾幻想与中华文明齐龄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历史!但现实很残酷,战争摧毁了它原本的高层文化,然后又剥夺了一个民族中最勇敢的、最健康的生命,让一群老弱妇孺去承受种种荒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片产生最早的以《汉莫拉比法典》为标志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能承担的负荷:人口中有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傻站着;似乎印度人更喜欢闲荡在已经很拥挤的大街上。恒河永远的失去了往日的圣洁与美丽。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如今却以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然而究竟是人类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孕育了人类?昔日的文明发源地现在却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与无能为力。漫天飞扬的泥沙,赤脚如密林的失学儿童,眼神空洞的乞讨者,这还是文明的产物么?几千年前文明从这里开始,几千年后文明从这里已经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我们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谓的文明程度呢?

文明是抽象的,面对金字塔,长城,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面对《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说这是文明。但是,它们只能说是文明的产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外延太大了,大到可以将宇宙淹没。时间的洪荒中,流逝了太多,只留给我们一些铭记历史的废墟。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废墟的大地是拥挤的。废墟是时间的见证,见证了文明的由盛到衰,仿佛生命的轮回。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几千年的发展,几千年的思索,几千年的漫漫长路,文明一路走来,润泽了我们,哺育了我们,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们有理由如此漠视文明么?

在看过了那么多文明的陨落,我们不禁思索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但生生不息的缘由。每一个历史文明消亡的原因,中华民族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但在历经历史的风霜后它依然顽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这同每一代炎黄子孙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密不可分,而在型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作为华夏的血脉更应当把我们五千的文明延续下去,让它在历史的海洋永远闪烁着耀目的光芒。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始皇本纪》中一共有五篇歌颂秦始皇功业的碑文,内容大同小异,大都讲诉了始皇的功绩,小编收集了秦始皇本纪读后感,欢迎阅读。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一】

今天又欣赏了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在其历代祖先所积蓄的力量的基础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的过程,这就可以肯定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当然,也有很多体现了秦始皇因为经验不足所犯下的错误;尤其是写秦始皇死后,秦始皇之子秦二世以许多非法的手段篡取权政,最后在区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将秦王朝彻底葬送的悲惨教训。

这一篇主要讲解了秦始皇称帝后建立,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的片段,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恢弘气度。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是将其作为一个因为缺少历史经验而招致失败的悲剧英雄来进行写作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纣王和夏桀王的失败经验,也许秦朝可以是一个复兴文化的朝代,可与唐朝相提并论,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话,可能会使国泰民安,因为毕竟六国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谋权篡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国泰民安之后就没人想到谋权篡位了。

像清朝时,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样,天下大和,虽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毕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欢乐,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严与神武是我们后人无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让我们对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为有种种的不对之处,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肯定与赞扬的方面占大多数,尽管也对其有许多的批评与不满,但总体还是在称赞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赵政,当秦国在六国中占绝对优势时,庄襄王死去,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时政务由大臣来管理。秦国也无时无刻地他国进攻,凡是对秦国不利的,都一个个铲除。秦国二十几世纪的国君累积下来的功绩。终于在秦始皇这一代局出,秦国迅速的强 大起来,很快就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么一个空前强盛的国家,怎么会在短短的几十年毁于一旦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语言、文字、尺度等一系列都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他的功劳对以后的华夏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他在获得天下以后,为自己的私智。秦国永久的连续,不曾册封一个诸侯国,使得秦国十分独立。这一是秦国快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情始皇性残暴。一般都用武力解决的。 曾花重金去寻找人灵芝奇药。还请人来炼长生不老丹。由此看来秦始皇的贪念就巨大无比。在民怨沸腾的时候,竟然去建阿房宫。结果还没建成。如果二世有一般皇帝的领导能力,应该对秦始皇为了私智,留下的各种麻烦进行弥补。从而避免秦国的毁灭,天下一样会坚固,但是二世亲小人,远贤臣,搞得盗贼已经到宫门也没人通报。最终自杀身亡。 由此可见一个朝代 兴衰比但与君王有关,还与群臣的忠奸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二】

《秦始皇本纪》中一共有五篇歌颂秦始皇功业的碑文,内容大同小异,大都讲诉了始皇的功绩,如“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诛乱除害,兴利致福”,“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等,主要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的伟大功绩和登基为皇帝后所制定的一系列利民政策,然后又花大量篇幅描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如“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等。 这几篇碑文句式整齐,语言质朴而又显得大气磅礴,有力地歌颂了秦德(这和人们对秦的印象有很大差别,有可能是夸大,毕竟是秦始皇下令修的碑。不过现在关于始皇是否真是个暴君有些争论,这里就不考古了)和秦始皇确立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最后一篇碑文除赞颂秦德外,另有部分文字的内容涉及整顿风俗教化,或许证明了秦始皇在建立、建全了大秦帝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之后,已将对国民进行道德教化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焚书坑儒的原因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主张恢复古制,进谏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始皇就把这个意见交给群臣讨论。李斯首先否定了博士效古法的观点,批评了儒生的愚陋。随后他又指出如果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那么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最后提出“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李斯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句句符合始皇的心意。天下初定时,始皇就反对周朝的分封制度:“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认为周制是导致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征伐不断的原因,而始皇则是想要秦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所以始皇听到博士的意见一开始就产生了厌恶。而断绝人们效仿古法、议论制度就要从思想上入手,而书正是传播思想的载具。焚书也是愚民、弱民的方式之一。之前,始皇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是从物质上削弱百姓的力量,而焚书则是从思想上巩固对人民的统治。

而坑儒则是因为侯生、卢生的逃走,他们认为认为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

贪恋权势,自己不能为他寻找仙药。这些话传到始皇的耳朵中,使秦始皇非常生气。秦始皇原本非常尊重卢生等人,给予了他们很丰厚的赏赐。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感到非常愤怒,始皇就追查这些人。本来这些人并不多,可他们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被全部活埋在咸阳。同时,始皇坑杀这些术士也是为了惩戒后人,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注:个人感觉按照《史记》记载坑杀的应该只是那些为始皇炼制丹药的术士,而不是儒生,毕竟儒生学的是孔子的学说,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炼丹之学)

为何秦能管理好秦民,却未能治理好天下民众?

为何秦之强能扫荡六国,却灭于平民起义?

秦能管理好秦民,却未能治理好天下民众主要是因为秦没有根据不同的时期和社会环境来正确地改变治国政策。当秦还只是一个诸侯国时,天下正处于战乱时期,各个国家征伐不断,这时诸侯国的人民都希望自己所处的国家不要灭亡。这时秦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重刑狱。同时赋税、兵役、徭役又比较重,虽然人们生活得不好,但是在那种紧张的时期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能接受这种较为严苛的政治。就像苏联确立政权初期为了打败国内的反对势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一样,虽然严重损坏了人民的利益,但国内也没有发生大的乱子。

而当秦统一天下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人们希望天下一统,结束战乱,然后过上安逸和平的日子。秦统一天下从客观上讲是正是符合了人民的这种心愿。而大一统后,秦并没有顺应民心,“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仍采取更加严酷的统治,剥削百姓。这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不能忍受这种严苛的统治,“不敢言而敢怒”,此时秦已尽失民心。

秦能扫荡六国,完成一统一方面是因为秦军事力量强大,“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有张仪、李斯等名臣,又有王翦、白起等名将,兵多将广,物资充足;另一方面,六国之间勾心斗角,各为其利,“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缺乏彼此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如同一盘散沙般,自然容易被各个击破。

而当秦一统天下后,“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实行严刑,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民心尽失。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可“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

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这使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然后义军四起,受到百姓的广泛支持,“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此时与战国时期不同,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推翻暴秦。虽然各路起义军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彼此之间的行动却是相互配合的。而此时秦朝群臣由于赵高作祟,二世愚蠢暴虐,群臣人人自危,远远谈不上像战国时期一样团结一致。而军队从上位的决策者到普通的士兵皆不满秦王朝,“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彊弩不射”,这样的秦王朝怎么能打败四起的义军呢?

读《真秦始皇》有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青年草根学者程步先生的一部力作《真秦始皇》。通过学习历史,我们都对秦始皇有所了解,知道他始终扣着一顶暴君的帽子。可当我读完这部小说时,对秦始皇的印象却有所改观

这本书以正反论证的方式分析了历史,并对秦始皇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确实,他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方式统一了中国;他焚书坑儒毁坏了众多的文化典籍;他征发七十万罪犯来为自己修建宫殿、陵墓但是,他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大臣;他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人权的法案;他灭六国却未诛灭其王公大臣,而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这众多的历史事件夹杂在一起,让我有些凌乱,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秦国在攻打楚国前,老将王翦提出要用六十万军队才能灭楚,而大将李信却说只要二十万人。秦始皇听信了李信的话,而王翦因为计谋不被采用,负气卸甲归田了。不久,李信大败而回,在秦始皇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斩李信。以秦始皇暴君的名声斩了他毫不奇怪;第二,不杀李信,再发兵让他戴罪立功;第三,向王翦认错,请他出征。历史上大多数君主都会选择第一条路,例如:诸葛亮斩马谡,汉武帝斩王恢明明是自己的错却要斩杀将领。而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他得知李信兵败,大怒。不过他没想怎么处置李信,而是驾车前往一百多里外的王翦的老家频阳,当面向王翦作文认错。

秦始皇用几乎恳求的语气对王翦说:楚军正在向西推进,我知道将军您有病在身,可是您怎肯心抛下我不管?秦始皇真的害怕楚军吗?非也!以秦国之力,现在的楚国不可能撼动秦国江山。而王翦依旧不依不饶:老臣年迈体衰,大王您还是另择良将吧。秦始皇再次认错:老将军别说这样的话了王翦说:大王如果你非逼不得已让我去打楚国那就非六十万不可。这话有点欺人太甚了吧,敢和一个暴君这样说话,他活够了?秦始皇怎样回答呢?都听你的!一个君王对自己的臣子这样,其胸襟可见一斑了吧!

秦始皇还是你印象中的暴君吗?王翦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谋深算的将军,如果不是深知秦始皇为人,怎么敢这样说话呢?能做到像秦始皇这样主动向自己的臣子认错,在历史上的君主之中又有几人?再看看历史上众多被公认为贤明的君主,他们就没有暴行了吗?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哪一位开国君主不是踏着鲜血登上王位的,难道他们就应该被称之为贤明吗?不尽然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他书同文、车同轨,使整个国家融为一体;他焚书,但它却保留了所有书籍的副本,最终却被项羽付之一炬。他真的是暴君吗?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气度是非凡的,他的魅力是永恒的,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千年一叹》之读后感1500字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自然简朴、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叹》是比较特别的一本。它是一本旅游日记,记录了先生亲身越野经万里考察人类各文明遗迹的经历,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曾经的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地有过辉煌的古文明,而现在仅存的只剩下遗迹!中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她却绵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哀叹传来,书中第一页的插图我走进了荷马史诗的大门,我们看不到像中华文明一样的富丽堂皇,光彩亮丽。仅仅只有由许多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一张大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淋,见证过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她依旧在那。

可是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曾经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圣地。而她也的确是的。

轻轻地,缓缓地,从那遥远爱琴海面传来的,从那雅典神殿传来的,从那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里传来的,从那两河流域的土地中传来的,是当辉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蚀后的阵阵叹息和无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历史后,深深地一句叹息,人类又投身到新的历史中。历史,每每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轮回。面对历史长河,我们手足无措。

从对希腊的描写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在奥运百年之时,错过了举办权。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了每一个希腊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好像看到了希腊人当时的万念俱灰、内心无助的呐喊。

另一个地方就是世界火药库--中东,伊拉克就在两河流域,祖先们曾经在此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而现在因为战火,百姓苦不堪言,长期的极度贫困使人民无法选择。贫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尊严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书以后,一方面哀叹人类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庆幸自己的国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他们衰败的每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也都遭遇过,可让国人认真思考的是一种对历史的不重视致使中华文明渐渐衰退。

前不久,北京梁林故居被无故拆除,并且美其名曰维修性拆除,我不得不钦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强,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残砖破瓦中,我们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干出这么野蛮的行为!我们看到的荷马史诗的大门仍然在风雨中伫立,雅典神殿依旧在坚强的守卫着雅典,狮身人面像虽然没有当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护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梁林故居,却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他们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到地僻人稀之处寻找中华建筑的瑰宝,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北总布胡同小小的24号院(旧门牌为3号),曾因梁思成夫妇的社会声誉而蓬荜生辉,多位中国知识界精英慕名而来,相聚沙龙,品茗坐论,纵横天下,也曾经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后人关于林徽因与冰心二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种种猜测。

梁思成曾说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却遭此毒手。

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保护举步维艰。

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请我们谨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

读后感《《千年一帝·秦始皇》的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秦始皇读后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