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雾在哪里读后感 > 地图 > 雾在哪里读后感

雾在哪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

在黄耀红老师的《重新发现课堂》一文中看到他提出了一个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又一直做得不够的问题:课堂观察是从教师视角还是从学生视角出发?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对于课堂环节的运行,早就轻车熟路。比如每堂课都经历导入示范实践拓展,都遵循着生活课堂生活的基本路向,等等。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总想着如何驾驭与把控,还是如何实现目标与定量。于是,我们的课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展开:着眼于教的预设,着眼于学科的体系与知识的逻辑,着眼于程式的单向推进与封闭自足,着眼于认知目标的实现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着眼于接受与理解。一言以蔽之,我们所站定的立场永远是教的点状聚焦,而非学的场域关注。

黄老师告诉我们:重新发现的生命课堂,首先就在于它冲决一切束缚我们的框架与模式,将人解放出来,特别是将自我解放出来。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流程必然开始解构与重构。在我看来,这种建构的基本精神表现于少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即探究为基础问题是动力展示是促进交流是关键生长是指归。这种建构的根本在于,它所站定的是学生立场,是将学习看成是一场生命的修行。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其次要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

再次要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一:《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846字)

从儒家所宣扬的“大同社会”到中一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同时,“公民社会”也成为了近年来屡屡被提及的词汇。可当我们认真思考以后,却会不断疑问:社会是什么?公民社会该是怎样的社会?我们如何成为公民进而去建造一个公民社会?阅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跟随作者的思考去逐渐拨一开迷雾,解答疑惑。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一性一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扶正个体的权利与价值,即在“自一由即秩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新中国”。熊培云的文字,充满着最为理一性一挚诚的批判之一声,却对未来永远保持者最温和的乐观。他力图通过引导个体重申个人责任,从而建设一个人道的、宽容的、人人为自一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而我们,正是通往美好社会的基石。第二次“解放战争”如果说1949年结束的解放战争标志着国家从战争中获得解放,那么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就可以被称为第二次“解放战争”,意味着社会从国家体制中逐步获得解放。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改革开放,就是国家不断退却的过程。众所周知,曾经的中国是一个“全能主义国家”,无所不能的政一府在掌管着一切,大如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家庭生活,全都离不开国家的安排和布局。

相较改革开放以前的穿衣服没有自一由,找工作没有自一由,想挣钱没有自一由,想思考没有自一由等等,现在中国人的自一由显然增多了。我们可以选择崇拜自己的青春偶像,可以选择自一由恋一爱一,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中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拨打急救电话,公立医院的救护车会先跟你谈价钱;上一访申诉,机关部门会将你拒之门外。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不该退避的地方,它偏偏不在;觉得它不该出现的地方,它却好端端站在那里稳如泰山呢?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二:《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745字)

在《南风窗》杂志上遇到了熊培云,从此喜欢上他的文章,每一期都很期盼,从头找到尾,先睹为快,《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他的文字如火把,既温暖你的身,又照亮你的心。《思想国》是我买的熊培云的第一本书,读过多遍,可就是无法写一篇书评,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所以只能以摘录原文聊以自一慰,取景照像般证明“到此一游”。

《重新发现社会》好象让我重新找回到一些勇气,因为从这两书中,我似乎多多少少也能够见证到作者成长的足迹。虽然在《重新发现社会》中,我再也读不到在《思想国》中“米哈博桥上泪流满面”的那种思乡之情,体会不到那位翻阅“巴黎墓地书”的东方青年的热切之心,感受不到那种作者携妻女“寻访罗曼。

罗兰”一浪一漫与惆怅,尽管这些文字都曾让我沉醉,但我在《重新发现社会》中找到了一位更理一性一、更成熟的思想者。读一本好书,我的感觉就是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

《重新发现社会》让我经受了这样的跌宕起伏。作者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读后感《《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梁文道在序言《允厥执中》中提到:“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具体到个人,是也是一个寻找自我价值与自我权利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一府”,我们在针砭时政的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做了什么?重新发现社会之旅,不应搭便车,更不是开倒车,而是在历史前进的征程中“发现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

很欣赏后记《有理想的人海阔天空》中的一句话:“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史诗,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坚持写完,有的人过早放弃”。重新发现社会,我做了什么?武晓云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三:《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736字)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一府?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一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一浪一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捍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一团一结和共同救济。厦门pX事件、番禺垃圾焚烧等公共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一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和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由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一浪一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精选)


《重新发现社会》,应该是七年前买的书,当时是高二。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文风如剑,爽快而不失端重。七年后再看,虽然书中有些例子已是往事,但是观点与逻辑依旧发人深省,可见好书味长久。

作者说:重新发现社会。

那么社会是什么呢?它是政府与个人之外的第三极。

社会不同于政府,是成为公权的私权集合体;又不同于民众,是个体权利的最基本聚焦,而是如同一架水车——民众用自己的脚进行着踩踏,引来流水冲刷并灌溉着田野上的政府,从而帮助民主与自由的最后丰收。

回到当下,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如今的社会,那改写一句名言再合适不过:这是最好的社会,这是最坏的社会。

这是最好的社会。科技与商业的蓬勃发展、政府与制度的渐进改良、个人与集体的求同存异,每一颗种子都从社会的土壤里发芽,并且将最后的果实回馈给社会。

但这依旧是最坏的社会。因为笼子里的权力之爪至今尚未驯服,贫富不匀的阶梯依旧阻碍着许多人的步伐,思想的链条还在对我们进行着无声的鞭打。

由此看来,似乎距离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民主社会依旧相去甚远。那么,社会还会好吗?

我想会的,而让社会变好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如今的大众创业。

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大众创业”是个伪命题,因为它只会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从财富自由的梦境里跌落到现实的深井,头破血流。

但是我认为简单的将创业与财富划等号,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

诚然,一次成功的创业确实可以让创业者一跃至财富自由的阶段,但是财富只是创业的结果之一而已。

从社会眼光来看,更重要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对于策略和行动的不断优化,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尊重。换而言之,前者让人明白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的渐进,后者则与自由民主的社会基本诉求血脉相连。

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

先说策略与行动的不断优化。

发展是创业的基调,务实是创业的态度,渐进是创业的节奏。

真正的发展方法,唯有在务实中渐进。如同胡适所言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只有先从过去中整理出脉络,才能发现当下的症结,并找到药方。

不能新居未建而旧居先毁,在被纯抽象的理想设计所支配下无瓦遮头,而是要落实到符合自然与现实的规律中来,才能避免激情燃烧过后的空空如也。

回看历史,“一次性成功论”早已被前人证明了其机会的微乎其微,尤其是在面对人类的局限性,与世情的复杂性之时,如果依旧坚持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当事人无疑将会在最后沦为赌徒。

对市场经济的尊重

再言对市场经济的尊重。

如今的创业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生并进行,而市场经济则与自由民主的社会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追求买卖自由、意思自治、权利为先,同时却也折射出了主体平等、契约精神、人权为本的基本社会诉求。

创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创造社会资本,而创业者则通过创业行为,在社会中身体力行地培养了自由民主社会的基本素质。

综合上述两点,对于大众创业的支持与鼓励,除了可以实现对财富积累的追求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素质的培养和渐进的务实,来长远地起到对社会环境的改良。

其实,如今的社会追求,本质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旧关系并塑造新阶层的,而“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改变社会阶层固化的行为。

这不仅于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上,使寒门可能变成龙门;更重要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可能——可能会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景与使命,从而让使燕雀与鸿鹄齐飞。

所以,重新发现社会的价值,在于发现并承认社会的市场性和流动性所带来的力量,它既能培养个人的素质、冲破个人的局限,聚沙成塔;又能为抽象理想的设计提供现实打磨,让空中楼阁得以落地。

最重要的是,只有社会是允许自由流动的,人才可能在现实或者精神的世界里行万里路,从而在路上找到自己的自由。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重新发现社会》读书笔记3000字


我在读完此书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一篇关于底线问题的讨论文章,因此在决定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便定下如上的题目。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维度,我希望这篇读后感写的能体现出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不是一篇泛泛的,味同嚼蜡的快餐文章。

历史靠故事留存,故事靠情节取胜。既然是一篇所感所想的文章,总该有它记录的价值,当然写作的过程中更不可以脱离了这个社会的种种现实而成为空想的乌托邦。回首2010年,让我们一同留存曾经的故事,体味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随着信心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就让我们从网络谈起。还记得10年的腾讯QQ和奇虎360这两个所谓国内最大的客户端软件之间的厮杀吗?网络上一阵硝烟弥漫,更是一度逼迫我们用户必须做出选择。各大论坛的帖子可谓风生水起,各种骂声更是不绝于耳,最后也只能是闹个政府介入,总算是息事宁人。谁对谁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想问的是:网络的底线在哪里,又是谁在不停地挑动这根弦?网络的底线为何一再被挑动?我想利益间的冲突是可以给予我们肯定的答复的。康德说:所谓不成熟的状态就是,我们需要大胆的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却接受别人的权威。因此,请让我们自己动脑想一想这是非曲直。作为软件使用者的我们,大家都不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无从知道究竟是谁,又是否真的有人,窃取了我们电脑上的个人信息,即便我们怀疑,但是不可能因噎废食,害怕被窃取,就停止使用网络。如果真是如此,这真是一种无奈得让人感觉到凄凉的消极抵抗,却丝毫没有意义,而似乎只是在喟叹文明的倒退。今天他们两个跳出来,都指认对方卑鄙无耻,其结果又是什么,没有一个真正可以让公众值得信赖的机构去给我们定性究竟是谁是谁非,政府也只能被逼得无奈,从中调和。但是这件事情的本身,我们在网络上听到了各种声音,无论是QQ还是360他们在最后时刻还是委屈求全了,这就是社会监督力量的进步,毕竟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最终改变了起初那种逼迫式的选择。软件开发商,政府,大众舆论,利益,博弈,是否可以将这些词汇有效的联结起来,也许是我们回答底线被谁动了,为什么有人要动它,又如何拨乱反正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我爸是李刚,2010年多么掷地有声一句呐喊。然而呐喊的背后,又给我们多少人带来了彷徨。弱势群体,因此,势如破竹的闯入你我的生活,就连我们的《人民日报》都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禁又要发问,是谁动了我们社会公平这一底线?就在人们一再破口大骂自己政府腐败的同时,却有大批的人员趋之若鹜的往这一队伍中前仆后继,他们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弱势群体,寻权无助的一个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保证,他们要寻权,那么又有谁来保证,当他们加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时,腐败就不滋生呢?在七个怎么看中,有一集是讲的是:怎么看腐败,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李忠杰主任给所有手中握有权力的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权力也许能为你带来荣耀,但是也会带来危险,每一个人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看的明白一些。我想社会公平的问题,不仅仅是部分公务员腐败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奋斗和付出。不要对别人总讲原则,对自己总讲灵活。诚然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中国的伟大远远甚于它的微渺,我们太多的时候只看到这个社会在媾和,而没有看到这个社会在发展。偌大的一个国家,利益盘根错节,解决问题是需要时间的。一个人不能让灵魂之火熄灭,但也不能让它烧出来。因此空有无理性的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利益,权力,监督,社会力量,博弈,是否可以将这些词汇有效的联结起来,也许依旧是我们回答底线被谁动了,为什么有人要动它,又如何拨乱反正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2010年,中国人从来就不曾缺乏关注的焦点,犀利哥,凤姐,方舟子,旭日阳刚的《春天里》,道长李一,看到凡此种种,哪一个没有动了我们的底线呢?而这些底线,似乎都与我们的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说,只要我们坚守中国的道德传统,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相信传统的力量,但是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犀利哥,看似潇洒不羁的背后,是生活对他开的一个残酷无情的玩笑。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将这样一个落魄的身影在网络疯狂转帖的时候,你我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态?难道这其中没有底线的问题吗?当犀利哥网络走红后,某企业以很犀利的战略眼光,让犀利哥去给他的产品做宣传,而看到报道的照片时,犀利哥满脸茫然,眼神游离,请告诉我,我们的底线在哪里?可喜的是,我们的社会还有人在坚守,犀利哥最终回到老家,并表示:能够与家人团聚就很快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自食其力。凤姐,我不太了解或许不敢有过多的评论,可是我想无论出于怎么样的目的,这样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在没有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前提下,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权利追寻自己的幸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底线又该是什么样的,心态很重要。方舟子,道长李一他两好像关系很暴躁。不过我们应该感谢在这个时代,还有方舟子这样的人在,毕竟我觉得他们是在靠自己的努力坚守底线,并一定要让破坏这个底线的人付出代价。或许只有这样,更多的人才会长记性,才会记得底线是不可以轻易触碰的。很多时候,我想只有我们心中存有敬畏之感,或许处事才会更加理性,才会懂得真正意义的谦卑。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他们唱的不是歌,是寂寞,是无助,我想也正是因为此才感动了那么多的人,同样是《人民日报》也做出了报道评论。他们的歌声似乎成了这个时代最强的声音,农民工这个词我不喜欢用,总觉得它有贬义色彩。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们,你们的生活底线究竟在哪里?城市喧嚣浮华的背后,你们的生活底线又是谁在不停地触碰和降低?利益与尊重,坚持与贬低,鼓励与讽刺,我相信各方面的充分博弈依旧是坚守我们底线的中坚力量。

波普尔说:历史没有宿命,我们能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有限理性不断地纠错。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取舍历史,名其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只需有勇气真实的将历史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取舍自定,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你所呈现出的类似蒙太奇似的既成事实。熊佩云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记忆被掏空和置换,当思想被控制与操纵,我们便不再是自己,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这个时代的希望就在于可以不知疲倦的寻找那些飘散于历史旷野中的强或弱的声音,寻找那些我们百倍珍视的信念与价值共同建设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伟大传统。所以,我从来不怀疑这个社会必将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的底线虽然被调动,但终究有一天会 拨乱反正的。

被误读是表达者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希望大凡能真正读完这篇文章的人能理解我的想法,我不敢说自己看得清楚但通过阅读和自己有限的经历,浅显的能够了解到一点这个时代粗糙的一面,可是我更坚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用阿尔文托夫勒写在《再造新文明》里的一句话结束我的文章:容许犯错,不妄下断言,尊重多样性,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及有所节制,这些是我们展开二十一世纪的新旅程时,行囊中不可或缺的求生工具。

读后感1500字《重新发现社会》


近来拜读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获益匪浅。先生修过历史学、法学、传播学,在长期为报刊杂志写时评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一个传媒人,还把自己当做一个时代的史官,他在《我们走遍大地山川》一文中写道:所有的新闻,都是人的新闻,所有的事件,都是人的事件,我们追求真实与亲历,洗尽铅华与浮华,让每一个字都可读。我们记录的每一条新闻,都透着一个时代的悲喜与从容、傲慢与偏见。我们也将记录下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每一颗与您一样平凡而高贵、直面挫折的勇敢的心。先生的文字总能一面切中时代的脉搏,一面关注着个人的悲喜,还一面给你温暖的希望。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不仅着力于重新发现社会,厘清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注重阐述了社会中个人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同样,有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先生认为三权分立是国家权力的内部制衡,而社会和个人则是与国家权力制约平衡的重要外部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在阅读《重新发现社会》后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自己。在左、右纷争不断,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本书让我重新发现自己需要做一个理性的、独立的、仁爱的自己。

要做一个理性的、独立的、仁爱的自己,避免被国家的宏大叙事所淹没,所夹带,避免成为一个盲目的随大流者。先生在《重新发现社会》自序中写到:具体到个人,在强大的公意准确的说是部分群体意识面前,他亦不过是一个行刑者独裁者所拥有的权力,从来都是那些甘心放弃自己权力或者权利的人聚沙成塔授予的。而在他(独裁者,笔者注)行刑之当年,台下曾经有多少热闹的喧哗,多少幸福与狂欢的掌声!许多旁观者甚至还捐赠过磨刀石,亲手捧接了行刑者递过来的血和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或许能够更加切身地明白这段文字所能包含的故事。文化大革命虽然是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掀起来的,然而多少人在毫不思索的随大流中做了别有用心者的帮凶或者行刑者,多少人看着违宪、违人性的行为横行霸道而大步大步地将公民的权利拱手相让。十年浩劫,是少数人的别有用心,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盲目随从,或者沉默退让,以致最终大家都无路可退,走向浩劫。这让我想起了二战后德国马丁尼莫勒牧师撰写的一段碑文:当初他们杀共产党,我没有做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做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府都无法保证其永远不会被某种邪恶势力所胁持,例如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大屠杀时期的卢旺达,这时候就需要每一个公民坚持理性、独立与仁爱之心,坚守自己的公民权利,坚守一份对生命的最基本的关怀,寸步不让,以免当自己遭受迫害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我又想起熊培云先生在其另一新作《自由在高处》中的《以河为界的正义》一文的末尾提到的另一个故事:一名年轻的士兵由于在战斗中没有开枪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这个士兵坦率地承认,指挥官的确令他见到敌人就开枪。那么,你为什么不开枪呢?有人问。可是我根本没看见敌人呀,士兵解释道,我看到的只是人。因为生命神圣,当面对战争这个杀人机器时,这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坚守着一份高尚的仁爱情怀。或许大环境可以决定我们的自由度,但我们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我们自己可以有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东、西德统一后,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在判处一位杀害企图翻过隔离墙逃亡西德的青年人的东德警察三年半有期徒刑时所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的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义务在大环境不尽人意甚至有悖人意时,我们需要自己坚守住那一厘米的主权,我们需要自己坚持那一份理性、独立、仁爱之心这就是我在阅读《重新发现社会》中最大的收益重新发现自己,做一个理性、独立、仁爱的自己。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600字


这是一本发现社会的书。但是它不是《丑陋的中国人》那样靠打民族主义情绪的鸡血来畅销的书。作者的意图很简单:讨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它弱化的意识形态,摒弃了政治偏见。因为政治使人变得罪恶,意识形态使人变得愚蠢。作者不左也不右,只是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社会。
在他看来国家只是全体国名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名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所以国家若不以国民价值为第一价值则国家毫无意义。但是权力的集中总是危险的,国家就像利维坦,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于是我们必须提倡个性、思想、自由、开放、独立、平等等原则来约束它。没有对民主与自由的弘扬就不可能有功能正常的社会。而没有个性的独立与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帕斯卡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一个现代国家思想自由是第一生产力。人类文明起源于人的两个本能一是性欲二是思想。在健全的国家各种思想总是能自由流通。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对立观点只有一团和气、随大流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思想也是民主得以保证的前提。使人们能够用以确定什么是跋扈与暴政的正是权利观念。权利观念明确的人可以独立表现自己的意志而不傲慢,正直地表示服从而不奴颜卑膝。

读后感《读《重新发现课堂》有感:你的视角在哪里》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雾在哪里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