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 > 地图 >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2024城乡中国(上)读后感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相关栏目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热门栏目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推荐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

(共 8963 篇)

  • 1、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3000字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3000字

    【一句话摘要】:我国出现“工业化超前,城市化落后”的现象是由于劳动力流动受阻、土地出让受行政力量主导所导致的。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国有化、土地市场化、自由流动

    1、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在《城乡中国(上)》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所谓“城市化”就是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定居,相应地就有城市户籍人口占比、二三产业占比、建设用地占比等等的数据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成长程度。从我的角度看来,作为普通市民,关注城市化就是关注城市发展是否让城镇居民、让农民的生活状况变得更好。我在《城乡中国(上)》里面看到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中国工业化过于超前,服务业却停滞不前,中国急需转型升级。二是行政主导的城市化在推动国家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失地农民补偿不足,城市居民望着房价高歌猛进却无可奈何。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国家重工政策、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制度、政策的推行。那些遥远的国家大事,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

    先从农民工说起。为什么还要考虑农民工的生活状况?那是因为城市化离不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的服务业、制造业对用人有大量的需求。农民工也愿意进城务工获得更高的收入。作者在书中提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就是“经济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哪里投资多,哪里就会有产生用工需求自然就会有人前来工作。城市在人口聚集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建,交通更发达,商业医疗教育配套更加丰富,然后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人口集聚。因此,人口的自由流动对城市化有极大的意义。从一年一度的“春运”就看出来人口流动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规模是多么地庞大。如果说春运的概念还是太过抽象,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当有一天街边的煎饼果子摊位撤走了,去餐厅发现服务员的人影都没有,就连周末来帮你搞卫生的清洁阿姨都联系不上了,相信你会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之前看过某篇报道提到说低端服务业人口和高端服务业(医疗、金融等)的人口比重是5:1,接近这样的比例才能使城市运作正常。整个大城市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虽然收入、社会地位会去区分高端和低端的职业,但对于维持正常生活来说,低端服务人口如何蜜蜂、真菌是必不可少。因此,刺激农民工进城并保障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其次,没有大量的农民工,中国就无法成为世界工厂。

  • 2、 《城乡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城乡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本期学习互助组体验活动,读的是周其仁教授的《城乡中国》(上),分享两段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具体与抽象:gdp也是种进步

    产业活动很具体,所以发展产业的政策目标从来很明确。如果以农业为基础太原则,那么后来的以粮为纲就具体了。更具体的是1955年定下全国农业发展的纲要,国家规定,到1967年粮食平均亩产在黄河以北地区达到400斤,黄河以南达到500斤,长江以南达到800斤。这也就是那个年代人人皆知的过黄河、过长江。我下乡已经是1968年,但直到10年之后恢复高考回城,黑龙江还在为上纲要而奋斗。

    亩产总还算着眼于产出的结果。更具体的政策目标还可以转向生产过程的环节。大跃进之前的几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对农业的投入与耕作细节关怀备至,农业八字宪法对深耕耕几尺、每米植多少株庄稼(密植)都有指示。偌大一个中国,最高层目标细而具体,外加上一个公社体制,层层放大强行落实,那还不闹得人仰马翻?我看到过一幅照片,社员排队深耕,差不多挖出壕沟来了,生土上翻,怎么还能长庄稼?

    工业产品五花八门,活动分工细,因此发展工业的目标,想要具体也有困难。可是化繁为简,来一个工业以钢为纲。结果,钢铁元帅升帐,其他只好统统服从。大学毕业后我们分到社科院所工作,当时一位副所长叫王耕今,是待年轻人非常好的一位前辈,曾经任国家计委的委员。讲到计划经济时代如何编制计划,他说,就是主席的专列里加挂两车厢计划人员,单等前面定下一个钢产量的计划数,后面就算出一套国民经济平衡指标。过一会儿,前面传回来的钢铁数变了,后面所有的因变量再跟着一起变。结果,元帅头脑过热,所有国民经济部门都受影响。事后,刘少奇用湖南农民的话批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看来祸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当是无疑,但是高层目标过细,也是惹祸的一个因由。目标太具体,容易指标化。一旦脱离实际定下高指标,再层层强力放大贯彻,就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埋下祸根。

    比较而言,gdp就抽象一些了。首先它不是产值,而是附加价值的概念,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转来转去的那部分不计算在内。更重要的是,gdp不限产业和部门,也不拘泥于某个产品,只要新创造出来的附加价值,哪一行、哪一项、哪一款都算。这样看,1980年邓小平定下的本世纪翻两番,比更早期的全党为实现1070万吨钢而奋斗,或者农业上纲要、过黄河,越长江,高明了不少。

    何以见得?我的看法是:gdp目标总比

  • 3、 《城乡手牵手》读后感
    作为新时代的城市儿童,我们一直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喝的,好像从来都没有因为得不到零食,玩具而郁闷的。看了《筑梦路上》这本书,尤其是看到了城乡手牵手这一章,才知道我们的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以前并不是跟我们现在一样幸福。他们告诉我,以前在农村老家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小的时候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饿的头昏眼花,只能带上小伙伴去池塘里抓鱼,爬树上掏鸟窝,在野地里找野菜,在山上抓麻雀,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小了再给老三,过年都未必有一件新衣服,我都惊呆了。 感觉爸一妈一跟我们现在也就是20多岁的差别,难道日子就这么不同了么?我不敢置信,不是骗我的吧。五一节的时候,我和爸一妈一去了一趟湖北老家,爷爷一奶一一奶一都很开心,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我吃,一盒云片糕,一包武一穴一酥糖,自己家种的板栗,都是他们的心意。虽然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并不比我们平时吃的蛋糕水果好吃,但是我感觉到了他们浓浓的疼一爱一。老家叔叔家的小妹妹比我们小两岁,长的瘦瘦的小小的黑黑的,一奶一一奶一说她不一爱一吃好吃的,可是为什么她一直盯着我手里的好吃的呢? 老家的马路也很奇怪,没有花坛,没有斑马线,路上行人很多,经常人比车跑的还 快,因为车都被人流堵住了,我一头黑线。从一奶一一奶一家到外婆家2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走了四个小时还 没到,崩溃了。后面有救护车也没人让路,公一交一车上没有自动投币箱,收钱的大一妈一声音响彻云霄,我的耳朵都快受不了了。有抱孩子的阿姨挤上车也没有人让座,老一奶一一奶一上车人家都当看不见的样子,我问爸一妈一为什么,他们说这样的情况在老家非常多,一精一神文明建设还 跟不上。 但是也有很多好的方面,比如老家看病很便宜,比如老家的高楼越来越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挨饿了。小妹妹上的学校也很不错,学费也不贵,还 有校车接送呢。爸一妈一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比以前好的太多了,这都是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的关系。我相信,以后的生活大家都会越来越好的,农村也会很快赶上城市,一起进步的。生活在这样的新中国,我很自豪!
  • 4、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一)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

  • 5、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学会感恩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学会感恩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基督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常常,我觉得自己已经不适合大城市里的生活了,虽然现在我还是远在大城市的边缘——学校,可是渐渐接触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已经让我对即将接触的社会生活恐惧不已。我常常问自己一直坚持走到现在的原因是什么,可是总是无法给出自己明确的答
  • 6、 城乡手拉手-----《筑梦路上》读后感
    国庆期间,我和一妈一一妈一一起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书中讲了许多科技创新故事,城乡共同发展,保护环境,世界共同发展等几大块内容。让我知道了中国不仅创造了c919大型载人飞机,还 了解了诺贝尔奖屠呦呦一奶一一奶一的创新事迹。其中特别是小小环保发明家饶伊珂的水上智能清捞船获得了国际大奖,替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落后的农村现在也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从卫生、教育、环境等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 一妈一一妈一为了让我更好的理解“筑梦路上”的内容,在假期带我回了一趟嵊州老家的农村,说回去看看那里的大农庄。在我印象里,农村现在很多房子都拆了,田地也不见了,听大人说农民好多地都卖了也不种田了,田都在造工厂,还 会有什么变化呢?我满心疑虑跟着大人出发回了老家。从杭州到嵊州的路上,一路上都是青山绿水,风景很好,七拐八弯不久我们的车便停到了一座山脚下,原来这里是我外婆的弟弟家。嗯?他怎么住在山里呢?这里有什么不一样啊。我带着好奇跟着一妈一一妈一下了车。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穿着朴素的伯伯,一妈一一妈一让我喊他舅公。舅公笑嘻嘻地带我们参观他的“家”。他的“家”好大呀!我顿时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了。 他的“家”有一整座山、一大块田地、一大个水库组成。在田园竹林间还 传出 “咯咯”的鸡儿们欢快叫一声,黄牛“哞哞”的声音。我抬头看见山上种满了很多果树、茶树,还 有水库里,水儿清澈见底,养了不少鱼呀!原来,我的舅公是一个农场主啊!这些山水、鸡鸭牛都是他的杰作。我太开心了,走着走着看见一只母鸡“咯咯”得拍着翅膀从一只挂在墙上的篮筐飞下来。嗯?母鸡怎么会飞?我赶紧走过去一看,原来母鸡在那下了一只热一乎一乎的绿壳鸡蛋,我一手抓起鸡蛋大声喊:“母鸡下绿蛋啦!” 舅公看我那么高兴的在农庄跑来跑去,就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家“。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住呢。原来这几年,政一府推进农乡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合理化利用,把原来荒废的山、农田都承包给农民进行建设。舅公趁着好的政策成为村里第一批参与建设的主力,这山、这水、这农田都是经过他改造后形成的。他通过政一府的工作人员还 引进了英国的绿壳鸡,刚才我手里那个绿色的鸡蛋就是那英国鸡给我的见面礼哦~~不久的将来,他还 要种一大片蓝莓树,欢迎我们去玩。我听后,就问:“舅公你种的那么多果子,养那么多鸡,一个人吃的完?有很多人来买吗?要
  • 7、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8、 城乡同享幸福成果——《筑梦路上》读后感
    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五(5)班 李建筱(指导老师:陈赟) 最近,我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书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了解了我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创新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带动农村共同走向小康,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 今年国庆节,我跟着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去衢州乡下的亲戚家游玩,农村的巨大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如书中提到的“城市和农村比翼双飞,市民和村民同享幸福果实,我们手拉手,在奔小康的路上大家一起走”,我为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感到无比高兴。 去乡下时,我们的车行驶在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很快就到了亲戚家,好像跟以往不太一样。“爸爸,这条路好像不再像以前一样坑坑洼洼,坐在车上也不再像是摇篮一样的,而且这么快就到了。”爸爸微笑着对我说:“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是新修的省道,道路又宽又平,路况好了很多,所以今天很快就到了。现在农村都通了公路,公一交一车也通到了每个村,农民现在出行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走进村子,一眼望去,村里的以前破旧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散发着臭味的水渠和池塘变了模样,水变清澈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摆上了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都分类投放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环卫工人每天都会来把垃圾运走,集中进行处理。村里的生活环境已经变得整洁、干净、优美起来。 午饭后,二外公带着我们去参观了村里新修缮好的祠堂。走进祠堂,我看见有许多老人,有的在愉快聊天,有的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有的悠闲地围坐一起在打牌……原来祠堂已成为村里老人休闲养老的主要场所。二外公还 告诉我,现在村里每个人都有了医保,村里还 增加了卫生服务中心,现在村里人和城里人一样都享受同样的养老和医保福利了,生活有了很好的保障。 这次乡下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只有努力学一习一,一爱一护环境,热一爱一生活,勇于创新,长大后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 9、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味,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空前的受欢迎,我想这应是与其本身独特的定位有关吧。与其说它是在介绍中国美食,更不如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

    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每一道菜,与其说是菜,倒不如说是一本书,它讲述着中国人文的演变,也是一部电影,它演绎着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传达的精神却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标题名,不论菜品还是文化,它承袭自然的馈赠,讲自己的故事,在转换中收集灵感,在味蕾中品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它所讲的并不是某个菜系或某些极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岁的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温馨又最落寞的风景;历经四代人的百年兴虾铺,76岁的郭绍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50年里做虾酱的日子,爱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与你的过往。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感动的同事,又反应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大后的宁宁,是否记得年糕的做法?做虾酱的酱缸又是怎样的命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们不去传承,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 1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3-02-09

  • 2019-11-02

  • 2019-10-28

  • 2023-01-28

  • 2019-10-28

  • 2023-01-21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22-02-18

  • 2023-03-22

  • 2022-01-07

  • 2023-02-02

  • 2023-01-2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23-01-31

  • 2019-11-04

  • 2023-02-09

  • 2022-09-26

  • 2019-10-28

  • 2022-07-0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3-01-17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2-09

  • 2023-01-31

  • 2019-11-04

  • 2023-03-29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城乡中国(上)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城乡中国(上)读后感、2024城乡中国(上)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